《福建地基检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地基检测标准.doc(1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福建地基检测标准.精品文档.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 DBJ XXXXXXXXX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testing of building foundation subgrade(征求意见稿)XXXXXXXX发布 XXXXXXXX实施 地方标准建筑地基检测技术规程编制组二一一年六月前 言根据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建标200942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过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省内外建筑工程地基检测的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
2、、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钻芯法试验、低应变动测法试验、多道瞬态面波测试试验等。本规范由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主编单位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地址:福州市杨桥中路162号,邮编:350025)本规范参加编写单位: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许国平 梁 曦 文行武 董金荣 孙雪峰 朱德昌 蔡洪美 程惠阳 江细阳 张秀义 曾 文 郑晋溪等 目 次1 总 则12 术语和符号22.1 术 语22.2 符 号33 基本规定63.1 一般规定63.2 检
3、测内容73.3 检测数量93.4 验证与扩大检测9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104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124.1 一般规定124.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124.3 现场检测14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155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185.1 一般规定185.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185.3 现场检测195.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196 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216.1 一般规定216.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216.3 现场检测216.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227 标准贯入试验237.1 一般规定237.2仪器设备237.3 现场检测237.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258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288.1 一般
4、规定288.2 仪器设备288.3 现场检测298.4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299 静力触探试验339.1 一般规定339.2 仪器设备339.3 现场检测349.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3610 十字板剪切试验3910.1一般规定3910.2 仪器设备3910.3 现场检测4010.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4211 水泥土桩钻芯法试验4511.1一般规定4511.2仪器设备4511.3现场操作4511.4芯样试件抗压强度试验4611.5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4712 低强度桩低应变法检测4912.1 一般规定4912.2 仪器设备4912.3 现场检测5012.4 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5113 多道瞬态
5、面波试验5313.1 一般规定5313.2 仪器设备5313.3 现场试验5413.4 数据分析与判定55附录A 地基土试验数据统计计算方法58附录B 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59附录C 静力触探头率定61附录D 原始记录图表格式63条文说明721 总 则1.0.1 为了规范建筑地基检测工作,使建筑地基检测符合安全适用、技术先进、质量保证、数据准确、评价正确,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天然地基的承载力、变形参数及岩土性状评价的检测,人工地基的承载力、变形参数及施工质量评价的检测。1.0.3 本规程依据现行国家及行业的技术标准,结合福建省岩土工程的具体情况及工程经验编制。建筑地基检测方法
6、的选择应根据各种检测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考虑地质条件及施工质量可靠性、使用要求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地基检测结果应结合上述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判定。1.0.4 建筑地基检测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2 术语和符号2.1 术 语2.1.1 天然土(岩)地基 Natural foundation, natural subgrade在未经人工处理的天然土(岩)层上直接修筑基础的地基。可分为天然土地基和天然岩石地基。2.1.2 人工地基 Artificial foundation为提高地基承载力,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经人工处理后的地基。2.1.3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
7、Plate load test现场用一个刚性承压板逐级加荷,测定天然土地基、岩石地基及采用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等方法处理后的人工地基的沉降随荷载变化,借以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的现场试验。2.1.4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composite foundation load test现场使用刚性承压板逐级加荷,测定复合地基的沉降随荷载变化,借以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参数的现场试验。2.1.5 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 reinforcement static axial compressive load test在增强体顶部逐级施加竖向压力,观测增强体顶部随时间产生的沉降,以确定相应的竖
8、向抗压承载力的试验方法。2.1.6 标准贯入试验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用63.5kg的穿心锤,以76cm的落距自由落下,将一定规格的带有小型取土筒的标准贯入器打入土中,记录打入30cm的锤击数,并以此评价土的工程性质的原位试验。 2.1.7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Dynamic penetration test 利用一定的锤击能量,将一定规格的圆锥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的难易程度来判别土的性质的一种现场测试方法。2.1.8 静力触探试验Static cone penetration用准静力以恒定的贯入速率将圆锥探头压入土中,根据测记贯入过程中探头所受的阻力大小来间接判
9、定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的现场试验方法。2.1.9 十字板剪切试验 Vane shear test通过对插入地基土中的规定形状和尺寸的十字板头施加扭矩,使十字板头在土体中等速扭转形成圆柱状破坏面,经过换算评定地基土不排水剪强度的现场试验。2.1.10 水泥土桩钻芯法试验Core drilling method for cement mixed pile 用钻机钻取芯样以检测桩长、桩身缺陷、桩底沉渣厚度以及桩身混凝土的强度、均匀性和完整性,判定桩底岩土性状的方法。 2.1.11 低强度桩低应变试验Low strain integrity test for low strength pile在复合地基中
10、,采用刚性桩或半刚性桩设计的桩身强度为8-15MPa的有黏结强度增强体称为低强度桩。采用低能量瞬态或稳态激振方式在桩顶激振,实测桩顶部的速度时程曲线或速度导纳曲线,通过波动理论分析或频域分析,对桩身完整性进行判定的检测方法。2.1.12 多道瞬态面波试验 Multi-channel Transient Surface Wave Exploration采用多个通道仪器,同时记录震源锤击地面形成的完整面波(特指瑞雷波)记录,利用瑞雷波在层状介质中的几何频散特性,通过反演分析频散曲线得到地基瑞雷波速度来评价地基的波速、密实性、连续性等的现场试验方法。2.2 符 号2.2.1 抗力和材料性能c桩身一维
11、纵向应力波传播速度(简称桩身波速);cu地基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E桩身材料弹性模量;E0地基变形模量;Es地基压缩模量;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cu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fs双桥探头的侧壁摩阻力;fspk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N标准贯入试验实测锤击数;N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Nk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标准值;Nk标准贯入试验修正锤击数标准值;N10轻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N120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修正锤击数;ps单桥探头的比贯入阻力;qc双桥探头的锥尖阻力;v 桩身混凝土声速;Z 桩身截面力学阻抗;土的泊松比; 桩身材料质量密度;2.2.2 作用与作用效
12、应F锤击力;P芯样抗压试验测得的破坏荷载;Kv基床反力系数;Q施加于单桩和地基的竖向压力荷载;S沉降量;V质点振动速度;ED侧胀模量;KD侧胀水平应力指数;ID侧胀土性指数;UD侧胀孔压指数;2.2.3 几何参数A 桩身截面面积;b 承压板直径或边宽;D桩身直径(外径),芯样试件的平均直径;L测点下桩长;x传感器安装点至桩身缺陷的距离;z 测点深度。2.2.4 计算系数内摩擦角;摩阻比;温飘系数;原位试验数据的变异系数; 混凝土芯样试件抗压强度折算系数;结构重要性系数;抗力分项系数;2.2.5 其他cm桩身波速的平均值;f 频率;n数目、样本数量;sx 标准差;T 首波周期;触探过程中气温与地
13、温引起触探头的最大温差;f 幅频曲线上桩底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f 幅频曲线上缺陷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T 速度波第一峰与桩底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tx 速度波第一峰与缺陷反射波峰间的时间差。3 基本规定3.1 一般规定3.1.1 建筑地基检测包括工程设计阶段的试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验以及竣工后的地基验收检测。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试验应在设计前进行。3.1.2 建筑地基检测内容包括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试验、变形参数指标测定及岩土性状评价、人工地基的施工质量评价。检测方法有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标准贯入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
14、钻芯法试验、低应变动测法试验、多道瞬态面波测试试验。3.1.3 检测工作的程序,应按图3.1.3进行:接受委托调查、资料收集制定检测方案设备、仪器检定前期准备重新检测,验证、扩大检测现场检测计算分析和结果评价检测报告6.1.1 图3.1.3 检测工作程序框图3.1.4 调查、资料收集阶段宜包括下列内容:1 收集被检测工程的岩土工程勘察资料、地基基础设计及施工资料;了解施工工艺和施工中出现的异常情况。2 进一步明确委托方的具体要求。3 分析检测项目现场实施的可行性。3.1.5 检测单位应根据调查结果和确定的检测目的,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检测方案宜包含以下内容:工程概况,检测方法及其依据的
15、标准,检测数量,抽样方案,所需的机械或人工配合,试验时间要求,必要时还应包括桩头开挖、加固、处理,场地平整,道路修筑,供水供电等要求。当根据现场试验结果,判断所选择的检测方法不能满足检测目的时,应重新选择检测方法,制定检测方案。不能满足检测目的的检测结果,不能计入抽检数量。3.1.6 建筑地基工程验收检测的抽检数量应按单位工程计算。同一单位工程采用不同地基基础类型时,应分别确定检测方法的抽检数量;同一单位工程中采用不同地基处理方法的,宜分别确定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3.1.7 当发现检测数据异常或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时,应查找原因,必要时应重新检测。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
16、板剪切试验可在原试验孔附近重新选点进行试验。3.1.8 检测用计量器具必须在计量检定周期的有效期内。3.1.9 现场检测期间,除应执行本规范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当现场操作环境不符合仪器设备使用要求时,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3.2 检测内容3.2.1 建筑地基检测方法宜根据工程重要性、工程地质情况、施工方法等综合确定,应选择浅层、深层相结合的多种方法综合检测,并应符合先简后繁,先粗后细、先面后点的原则。检测方法可按表3.2.1进行选择。表3.2.1 建筑地基检测方法选择 检测方法地基类型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标准贯入试
17、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钻芯法试验低应变动测试验多道瞬态面波测试天然土地基换填垫层预压地基压实地基夯实地基挤密地基砂石桩复合地基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旋喷桩复合地基灰土桩复合地基夯实水泥土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柱锤冲扩桩复合地基注浆加固地基微型桩加固地基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间土表中符号表示比较适合,表示有可能采用,表示不宜采用。3.2.2 进行地基载荷试验时,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树根桩、混凝土桩、灰土桩、柱锤冲扩桩及强夯置换墩等方法处理后的地基按复合地基进行检测;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等方法处理后的地基按土(岩)地基进
18、行检测;对有黏结强度的复合地基增强体按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进行。3.2.3 人工地基检测应在竖向增强体及周围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基本稳定后进行,施工完毕检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工程特点具体确定。对于砂性土地基,其间隔时间不宜少于7d,对于粉性土地基不宜小于14d,对于粘性土地基不宜小于28d。对有黏结强度增强体的复合地基承载力检测必须在增强体强度满足试验荷载条件时,并宜在施工结束28d后进行。3.2.4 地基检测的抽检位置应按下列要求综合确定:1 抽检点宜随机、均匀和有代表性分布;2 设计认为重要部位;3 局部岩土特性复杂可能影响施工质量的部位;4 施工出现异常情况的部位。 5 当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检测
19、方法时,应根据前一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确定后一种方法的抽检位置。3.2.5 当需要进行验证或扩大检测时,应得到有关各方的确认,并按本规范第3.4.13.4.3条的有关规定执行。3.3 检测数量3.3.1 当采用土(岩)地基载荷试验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500m2不应少于1个点,且总点数不应少于3点,对于复杂场地或重要建筑地基应增加抽检数量。3.3.2 在进行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前,应根据地基类型选择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扁铲侧胀试验、多道瞬态面波测试试验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法对地基处理质量或天然地基土性状进行普查,单位工程抽检数量为每200m2不应少于1个
20、点,且不得少于10点,每个独立基础下不得少于1点,基槽每20延米不得少于1点。检测深度应满足设计要求。3.3.3 当采用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应为总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点。同一单位工程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可根据所采用的处理方法选择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或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3.3.4 在进行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前,应采用合适的检测方法对复合地基的增强体施工质量进行检测,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应为总桩(墩)数的1%2%,且不得少于5根。3.3.5 当采用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时,单位工程抽检数量应为总桩数的0.5%1%,且不得少于3根。在进行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前,可采用低应变动测试验对
21、增强体的桩身完整性进行检测,抽检数量不应少于总桩数的10%,且不得少于10根。且每根柱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应少于1根。3.3.6 当复合地基增强体对周围土体有改良要求时,应对复合地基增强体间土进行抽检,检测方法和抽检数量宜参照本规范第3.3.2条和第3.3.4条的规定。3.4 验证与扩大检测3.4.1 当对检测结果有异议时,应在原试验点附近重新选点进行试验或在原受检增强体上进行验证检测,验证检测的抽检数量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验证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可根据载荷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评价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地基承载力检测结果; 2 增强体浅部缺陷可采用开挖
22、验证; 3 可在同一增强体增加钻孔验证钻芯法检测结果;3.4.2 当检测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进行扩大抽检。扩大抽检应采用原抽检用的检测方法或准确度更高的检测方法。扩大抽检数量宜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点数加倍扩大抽检: 1 当载荷试验或钻芯法抽检结果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数量加倍扩大抽检。 2 当采用低应变法抽检桩身完整性所发现的III、IV类桩之和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按原抽检比例扩大抽检,当两次抽检的III、IV类桩之和仍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该批桩应全数检测。当III、IV类桩之和不大于抽检桩数的20%时,应研究确定处理方案或扩大抽检的方法和数量。 3 标准贯入试验、
23、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抽检孔数超过30%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孔数加倍扩大抽检,或适当增加载荷试验数量。3.4.3 验证检测和首次扩大抽检后,应根据检测结果,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会同检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处理方案或进一步抽检的方法和数量。当对检测结果有怀疑或有争议但又不具备重新检测和验证检测条件时,应由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会同检测、勘察、设计、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确定处理方案。3.5 检测结果评价和检测报告3.5.1 标准贯入试验、静力触探试验、圆锥动力触探试验和十字板剪切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孔的检测结果和单位工程的主要土层的评价结果。3.
24、5.2 载荷试验应给出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检测值和单位工程同一条件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并给出单位工程同一条件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是否满足设计要求的结论。3.5.3 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评价,应给出每根受检桩的桩身完整性类别。桩身完整性分类应符合表3.4.3的规定,并按本规范第11章规定的技术内容划分。表3.4.3 桩身完整性分类表桩身完整性类别分类原则类桩桩身完整类桩桩身有轻微缺陷,不会影响桩身结构承载力的正常发挥类桩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类桩桩身存在严重缺陷 注:应进一步确定III类桩桩身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的影响程度;IV类桩应进行工程处理。3.5.4 承载力检测值只代表检测实施
25、时的承载力数值,不包含因地面堆载下沉、湿陷、自重固结、融沉、软化对今后承载力的影响。3.5.5 受检桩检测后可能影响该桩的正常使用时,应在检测报告中予以说明。3.5.6 检测报告应结论准确、用词规范,对容易混淆的术语和概念应以本规范为准。3.5.7 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类型,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2 主要岩土工程勘察资料;3 检测对象的编号、位置和相关施工记录;4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5 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6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4 土(岩)
26、地基载荷试验4.1 一般规定4.1.1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适用于检测天然地基、岩基及采用换填、预压、压实、挤密、强夯、注浆等方法处理后的人工地基的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4.1.2 土(岩)地基载荷试验分为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和岩基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土和大直径桩的桩端土,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验深度不应小于5m;岩基载试验适用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4.1.3 工程验收检测的地基土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工程验收检测的岩基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3倍;为
27、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荷试验应加载至破坏。4.1.4 载荷试验的试坑标高应与地基基础设计基底标高一致,当设计有要求时按设计要求。4.1.5 试验前应采取措施,保持试坑或试井底岩土的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防止试验过程中场地地基土含水量的变化或地基土的扰动,影响试验效果。4.1.6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加载方式可分为慢速维持荷载法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为设计提供依据的载荷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用于工程验收的荷载试验可采用快速维持荷载法。4.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4.2.1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采用圆形、正方形、矩形钢板或钢筋混凝土板,承压板面积不应小于0.5m2,对于软土不应小于1.0m2,对于换填垫
28、层和压实地基不宜小于1.0m2,对于强夯地基不宜小于2.0m2。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可取0.8m。岩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直径可取0.3m。4.2.2 承压板应有足够刚度。应在拟试压表面和承压板之间用粗砂或中砂层找平,其厚度不超过20mm。4.2.3 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千斤顶的合力中心、承压板中心应在同一铅垂线上。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4.2.4 加载反力装置宜选择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2 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主要受力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3 压重应在检测前
29、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4 压重平台支墩施加于地基的压应力不宜大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1.5倍。4.2.5 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校准结果换算荷载。4.2.6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其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承压板面积大于等于1m2时,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个位移测量仪表,承压板面积小于1 m2时,可对称安置2个位移测量仪表;2 位移测量仪表应安装在承压板上。各位移测量仪表在承压板的安装点距承压板边缘的距离应一致,宜为2550mm;3 应牢固设置基准桩,基准桩和基准梁应具有一定
30、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桩上;4 固定和支撑位移测量仪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4.2.7 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1 压力传感器的测量误差不应大于1%,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级;2 试验用千斤顶、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3 荷重传感器、千斤顶、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的量程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2.5倍,且不应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倍; 4 位移测量仪表的测量误差不大于0.1%FS,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4.2.8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的三倍。深层平
31、板载荷试验的试井直径应等于承压板直径,紧靠承压板周围土的高度不应小于(0.8m)承压板直径。4.2.9 当加载反力装置为压重平台反力装置时,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边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表4.2.8规定。 表4.2.9 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桩之间的中心距离 承压板与基准桩承压板与压重平台支墩基准桩与压重平台支墩b且2.0mb且B且2.0m1.5B且2.0m注:1 b为承压板边宽或直径;B为支墩宽度。2 对大型平板载荷试验,当基准梁长度达到12m或以上,但其基准桩与承压板、压重平台支墩的距离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对基准桩位移进行监测。位移测量仪表的分辨力宜达到0.1mm。4.3 现场
32、检测4.3.1 正式试验前宜进行预压。预压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5%。预压后卸载至零,测读位移测量仪表的初始读数或重新调整零位。4.3.2 试验加卸载方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 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地基土载荷试验的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1/81/12,岩基载荷试验的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1/30;2 卸载应分级进行,每级卸载量取加载时分级荷载的2倍,逐级等量卸载;3 加、卸载时应使荷载传递均匀、连续、无冲击,每级荷载在维持过程中的变化幅度不得超过该级增减量的10%。4.3.3 慢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级加荷后按第10、20、30、45、60 min测读承压板
33、的沉降量,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2 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当在连续2小时内,每小时内的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1mm;3 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 卸载时,每级荷载维持30min,按第15、30min测读承压板沉降量;卸载至零后维持时间为3h,测读时间为第15、30、60min,以后每隔1小时测读一次。4.3.4 岩基载荷试验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级加荷后立即读数,以后每隔10min测读一次;2 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3 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 卸载时,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
34、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分为三倍。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稳定。4.3.5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快速维持荷载法的试验步骤应符合下列规定:1 每级加荷后按第10、20、30、45、60 min测读承压板的沉降量,以后为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2 承压板沉降相对稳定标准:试验荷载小于等于特征值对应的荷载时每一小时内的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1mm;试验荷载大于特征值对应的荷载时每一小时内的承压板沉降量不超过0.25mm; 3 当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时,再施加下一级荷载; 4 卸载时,每级荷载包含卸载至零维
35、持30min,按第15、30min测读承压板沉降量。4.3.6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终止加载:1承压板周边的土出现明显侧向挤出,周边岩土出现明显隆起或径向裂缝持续发展; 2 本级荷载的沉降量大于前级荷载沉降量的5 倍,荷载与沉降曲线出现明显陡降; 3 在某一级荷载下,24小时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 4 对于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沉降量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6,且总沉降量不小于100mm;5 对于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沉降量与承压板径之比大于或等于0.04; 6 加载至最大加载量,承压板沉降速率达到相对稳定标准。4.4 检测数据分析与判定4.4.1 确定地基岩土承载力时,应绘制竖向
36、荷载-沉降(Q-s)或压力-沉降(p-s)、沉降-时间对数(s-lgt)曲线,需要时也可绘制其他辅助分析所需曲线。4.4.2 确定天然地基或处理土地基极限荷载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1 出现第4.3.6条第1、2、3款情况时,取前一级荷载值。2 出现第4.3.6条第6款情况时,取大于等于试验最大加载量。4.4.3 确定单个试验点的天然地基或处理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Q-s曲线上有比例界限时,取该比例界限所对应的荷载值;2 当极限荷载小于对应比例界限的荷载值的2倍时,取极限荷载值的一半;3 出现第4.3.6条第6款情况,且Q-s或p-s曲线上无法确定比例界限,承载力又没达
37、到极限时,取最大加载量的一半所对应的荷载值。4 当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要按地基变形取值时,天然地基、处理土地基可按表4.4.3对应的地基变形取值,但所取的承载力特征值不应大于最大加载量的1/2。表4.4.3 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天然地基及处理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地基类型地基土性质特征值对应的相对变形值(s/b)天然地基人工地基高压缩性土0.015中压缩性土0.012低压缩性土和砂土0.010注:s为与承载力特征值对应的承压板的沉降量;b为承压板的宽度或直径,当b大于2m时,按2m计算。4.4.4 确定单位工程的天然地基及人工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 1 同一土层参加统计的试验点不应
38、少于三点,当试验实测值的极差不超过其平均值的30%时,取此平均值作为该土层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6.1.3 2 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首先应分析原因,结合工程实际综合分析判别。必要时可增加试验点数量。4.4.5 浅层平板试验的天然地基、人工地基的变形模量按下式计算: (4.4.5)式中E0变形模量(MPa);I0刚性承压板的形状系数,圆形承压板取0.785; 方形承压板取0.886;土的泊松比(碎石土取0.27,砂土取0.30,粉土取0.35,粉质粘土取0.38,粘土取0.42);b承压板直径或边宽(m);pp-s 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s与p 对应的沉降(mm);4.4.6
39、深层平板试验的天然地基、人工地基的变形模量按下式计算: (4.4.6)式中E0变形模量(MPa);与试验深度和土类有关的系数,可按表4.4.6选用;d承压板直径 (m);pp-s 曲线线性段的压力(kPa);s与p 对应的沉降(mm);表4.4.6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变形模量计算系数土类d/z碎石土砂土粉土粉质粘土粘土0.300.4770.4890.4910.5150.5240.250.4690.4800.4820.5060.5140.200.4600.4710.4740.4970.5050.150.4440.4540.4570.4790.4870.100.4350.4460.4480.4700
40、.4780.050.4270.4370.4390.4610.4680.010.4180.4290.4310.4520.459注:Z为试验深度。4.4.7 依据平板载荷试验p-s曲线直线段的斜率,可按下式推算基床反力系数Kv: (4.4.7-1)如果p-s曲线初始无直线段,则p可取极限压力的一半,s为与p值对应的沉降量。基准基床反力系数Kv1按下式求得:对于粘性土: (4.4.7-2)对于砂土: (4.4.7-3)式中 b为承压板的直径或边长。地基基床反力系数Ks按下式求得:对于粘性土: (4.4.7-4)对于砂土: (4.4.7-5)式中 Bf为基础宽度。4.4.8 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本规范第3
41、.5.7条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1 承压板形状及尺寸、试验标高;2 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3 第4.4.1条要求绘制的曲线及对应的数据表;4 承载力判定依据;5 每个试验点的承载力特征值;6 单位工程的承载力特征值。5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5.1 一般规定5.1.1 本方法适用于水泥土搅拌桩、砂石桩、旋喷桩、夯实水泥土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树根桩、混凝土桩、灰土桩、柱锤冲扩桩及强夯置换墩和地基土组成的复合地基的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和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5.1.2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的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参数。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底面标高对均质地基应与桩顶设
42、计标高相适应,对成层的非均质地基应设置在主要加固土层(强度、变形控制层)之上。承压板的尺寸及设置标高应考虑到应力主要影响范围。5.1.3 工程验收检测静载荷试验最大加载量不应小于设计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为设计提供依据的静载荷试验应加载至破坏。5.1.4 符合3.2.2条的部分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采用增强体竖向静载试验结果和其周边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结合经验确定。5.2 仪器设备及其安装5.2.1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增强体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5.2.2 试验承压板应采用预制或现场制作的刚性板。5.2.3 试验加载宜采用油压千斤顶,加载方式应符合本规范第4.2.3条规定。5.2.4 加载反力装置宜选择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2.4条规定。5.2.5 荷载测量可用放置在千斤顶上的荷重传感器直接测定;或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或压力传感器测定油压,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5.2.6 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规定。5.2.7 试验仪器设备性能指标应符合本规范第4.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