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精品文档.生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第一名词解释第一章正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促进或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是指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其方向与控制信息一致,可以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体液:机体含有大量的水分,这些水和溶解在水里的各种物质总称为体液内环境:细胞在体内直接所处的环境即细胞外液,称之为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以及免疫系统的调控下,使得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第二章原发性主动转运:是一种具有酶活性的Na+-K+依赖性的ATP酶的蛋白质
2、。他所需的能量是由ATP直接提供的,这种主动转运过程称为原发性的主动转运复极化:在动作电位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从反极化的状态的电位恢复到膜外正电位、膜里负电位的静息状态,称为复极化电化学驱动力:浓度梯度产生的内正外负的电位差去极化: 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阈强化:能引起组织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阈电位:当膜电位去极化达到某一临界值时,就出现膜上的Na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的这个临界值称为阈电位兴奋性:兴奋性是指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时发生兴奋反应(动作电位)的能力过特性。静息电位: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动作
3、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而只有张力增加,这种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前负荷:心肌收缩之后所遇到的阻力或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过程中受到的负荷。与之相对的是前负荷第三章血沉: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第四章正常起搏点:P细胞为窦房结中的起搏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具有很高的自动节律性是控制心脏兴奋活动的正常起搏点血脑屏障: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故对保持脑组织周围稳定的化学环境和防止血液中有害物质进入脑内有重要意义 其形态学基础可能是毛细血管
4、的内皮、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的血管周足等结构。每分心腧量:心动周期:第五章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未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肺活量: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约3.5L,女性约2.5L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正常成人约400600ml血氧含量:主要是血红蛋白结合的氧还有极小量溶解的氧。血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称为血氧饱和度,简称氧饱和度。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
5、量)100%。第六章集团运动::结肠运动的一种。是在结肠袋消失后产生的强烈的蠕动运动。可把结肠内容物向直肠推进。这种运动每天仅发生几次,通常在进餐或早晨起床时出现。当结肠内容被集团运动推至直肠时,即有大便感。蠕动:是消化道平滑肌一种基本运动形式,是一种由神经介导的,可使消化道内容物向前推进的反射活动。容受性舒张:咀嚼或吞咽食物时,进食动作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可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中的抑制性纤维,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胃容积扩大,这种舒张成为容受性舒张。第七章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事物的特殊动力作用: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
6、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基础代谢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第八章水利尿:一次大量饮水1000ml以上,会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水利尿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的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一现象称为球-管平衡。清除率:它把一肾在一定时间内排出的物质的量,同当时该物质在血浆中浓度联系起来,因而能更她地说明肾排出某物质的能力。包括菊粉清除率即肾每分钟排出某物质的量(UV)应为涌小球滤过量与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量和分泌量的代数和滤过平衡:当血液流经肾小
7、球毛细血管时,由于不断生成滤过液,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液体量逐渐减少,故血液中血浆蛋白的浓度逐渐增加,血浆胶体渗透压也逐渐升高,因此有效滤过压逐渐降低。当有效滤过压下降到零时,就达到滤过平衡(filtration equilibrium),滤过即停止肾小管的分泌::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小管液。重吸收::重吸收是指肾小管上皮细胞将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去的过程参透性利尿:由于小管液中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升高妨碍了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增多的现象称为渗透性利肾糖阈:将开始出现尿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称为肾糖阈(一般为160180mg/100ml)。肾单位:肾
8、单位是尿生成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与集合管共同完成尿的生成过程。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管-球反馈:管-球反馈小管液流量变化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称为管-球反馈。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分数。正常约为19%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是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等于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减血浆胶体渗透压与肾小囊内压之和。肾小球过滤: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入肾小球囊腔形成超滤液的过程,称为肾小球滤过低渗尿:终尿的渗透浓度如低于血浆渗透浓度,称为低渗尿。表示尿被稀释高渗尿:如果机体缺水,终尿的渗透浓度将高于
9、血浆渗透浓度,称为高渗尿,表示尿被浓缩第九章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持续作用但其感觉传入神经纤维上的脉冲频率随刺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暗适应: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明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近点:使眼作充分的调节后,所能看清眼前物体的最近距离或限度称为近点:远点:眼处于静息即非调节,状态下,能形成清晰视觉的眼前物体的最远距离称为远点感受器:感受器是指分布在体表或各种组织内部的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第十章运动单位: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
10、为运动单位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牵张反射。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感觉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功能系统,为人类所特有,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神经递质:在化学突触传递中担当信使的特定化学物质特异投射系统: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A波阻断::a波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睁开眼睛或接受其他刺激时,立即消失而呈现快波这一现象称为a波阻断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相接触所形
11、成的特殊结构称为突触。起信息传递的作用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递质可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或超极化,这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变化称为突触后电位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是指沿神经纤维传导着的兴奋。实质是膜的去极化过程以很快速度在神经纤维上的传播即动作电位的传导第十一章激动剂:能与细胞上受体或信号转导途径的分子相结合并产生天然物质的典型生理效能的化学品或药物,称为激动剂允许作用:有些激素本身并不能直接对某些组织细胞产生生理效应然而在它存在的条件下可使另一种激素的作用明显加强即对另一种激素的效应起支持作用这种现象称为允许作用呆小症:患先天性甲状腺发育不全的婴儿出生时身高可以基本正常但脑的发育已经受到不
12、同程度的影响,在出生后数周至34个月后就会表现出明显的智力迟钝,长骨发育停滞的现象, 称为呆小症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促垂体区的肽能神经元能合成并分泌一些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类激素称为下丘脑调节肽二、问答第一章1、什么是内环境的稳态?它有何生理意义?答: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意义:为机体细胞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因而细胞的各种酶促反应和生理功能才能正常进行为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并接受来自细胞的代谢终产物。第二章1、试比较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异同?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1,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
13、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2,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3,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2、试比较经载体和经通道易化扩散的异同?答:相同之处顺化学梯度被动转运不耗能有特异性。 不同之处载体转运有饱和性而通道转运无饱和性并且通道转运受通道闸门(通透性)的影响3、简述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变?答:动作电位产生和恢复过程中Na通道功能状态的改
14、变依次是激活状态、失活状态、备用状态4、简述同一细胞动作电位传导的本质、特点?动作电位(AP)在同一细胞膜上传导的本质是AP在细胞膜上依次发生的过程。 特点:是可按原来的大小不衰减地双向性扩布遍及整个细胞膜。 5、何谓动作电位“全或无”现象?答:“全或无”现象是单一可兴奋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一种特征。即在阈下刺激时该可兴奋细胞不发生扩布性动作电位仅产生局部电紧张电位而一旦刺激的强度达到阈值之后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即产生最大的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沿细胞膜扩布时其大小不随传导距离的增加而衰减6、肌丝的分子组成?7、简述肌肉收缩的原理影响及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原因?答:.横纹肌的收缩机制
15、肌丝滑行理论。横纹肌收缩时在形态上的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的缩短但在肌细胞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和整条肌肉的缩短。其证据是肌肉收缩时肌细胞的暗带长度不变明带长度变短肌球蛋白(粗肌丝)在暗带肌动蛋白(细肌丝)在明带。 因素横纹肌的收缩效能决定于肌肉收缩前或收缩时所承载受的负荷、肌肉自身的收缩能力和总和效应等因8、什么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答: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的状态使其具有一定的长度称为初长度而能产生最大张力(最佳收缩效果)的肌肉初长度则称为最适初长度第三章1、血浆渗透压
16、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答: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2、什么是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如何测定?答: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称为悬浮稳定性。其大小用血沉来测定,血沉值越小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大血沉值越大说明悬浮稳定性越小。魏氏法测得正常男性血沉值为015 mm/1 h女性为020 mm/1 h。3、红细胞生成所需的物质有哪些? 缺乏后会出现何种贫血?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答:在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中,需要有足够的蛋白质、铁、叶酸、和维生素B12的供应。铁是合成
17、血红蛋白的必需原料。正常成人体内共有3-4g其中约67%存在于血红蛋白中。当铁的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是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是合成DNA所需要的重要辅酶。缺乏时DNA的合成减少,幼红细胞分裂增殖减慢,红细胞体积增大导致巨红幼细胞性贫血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2)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4、简述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答: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
18、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5、简述白细胞的分类及各自所占百分比?答白细胞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数为(4
19、.010.0)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5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5%5%嗜碱性粒细胞占0%1%单核细胞占3%8%淋巴细胞占20%40%。6、简述血小板的生理特征?答:生理特征:1黏附, 2释放, 3聚集, 4收缩, 5吸附7、内源性凝血系统和外源性凝血系统有什么区别?答: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主要区别是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的途径不同。内源性凝血系统的形成是指参与凝血过程的全部凝血因子都存在于血管内血液之中。当血管内膜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或基膜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过程如下。(1)血浆中因子接触受损血管壁的胶原纤维或基膜被激活为a。 (2)在a的摧化下,因子被激活为因子a。(3)在a的摧
20、化下,因子被激活为a。 (4)因子a、因子、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摧化因子,使其活化为a。(5)因子a、因子V、Ca2和血小板磷脂共同形成一复合物、称为凝血酶原激活物。整个形成过程参与的因子较多、反应时间较长。外源性凝血系统是指血管壁受损伤外,机体其他组织亦受损伤并释放凝血因子参加凝血的过程。(1) 组织损伤释放出因子(组织凝血致活素)进入血液后与Ca2、因子共同组合成复合(2) 在因子、Ca2、因子复合物摧化下因子转变为a,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此过程较内源性凝血系统参加因子少,反应时间短。8、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答:其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 因子转变为凝血酶,因子转变为纤维蛋白第
21、四章1、以左心为例,试述心脏泵血的全过程?等容收缩期:心室开始收缩时,室内压迅速上升,当室内压超过房内压时,房室瓣关闭,而此时主动脉瓣亦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增加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室内压超过主动脉压时,主动脉瓣开放,进入射血期射血期:在射血期的前1/3左右时间内,心室压力上升很快,射出的血量很大,称为快速射血期;随后,心室压力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射血期等容舒张期:心室开始舒张,主动脉瓣和房室瓣处于关闭状态,故心室处于压力不断下降的等容封闭状态。当心室舒张至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进入心室充盈期心室充盈期:在充盈初期,由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较大,血液快速充盈心
22、室,称为快速充盈期,随后,心室与心房压力差减小,血液充盈速度变慢,这段时间称为减慢充盈期心房收缩期:在心室舒张末期,心房收缩,心房内压升高,进一步将血液挤入心室。随后心室开始收缩,进入下一个心动周期2、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其影响机制如何?答:心输出量等于每搏输出量乘以心率。故凡能影响搏出量和心率的因素都能影响心输出量。包括以下几个因素:1,心肌的初长度异长自身调节即前负荷通过异长自身调节的机制在一定初长度范围内心肌收缩力可随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即在生理范围内心脏能将回流的血液全部泵出使血液不会在静脉和心房中蓄积。2,心肌收缩力:是指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
23、特性。心肌收缩能力是心肌细胞功能状态的一种表述与心脏搏出量或每搏功呈正变关系。搏出量的这种调节与心肌初长度无关而是通过调节心肌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实现的。3,后负荷:心室的后负荷是指动脉血压它的变化可影响心室肌的收缩过程从而影响心搏出量。如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动脉血压升高,会直接引起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所以为克服后负荷的增加,必须增强心肌的收缩力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搏出量。4,心率:心率这在一定范围内加快,可增加心输出量但是当心率太快时(180次/分),由于心室充盈不足,每搏输出量降低,反而使每分输出量降低;而心率太慢时(40次/分),心室充盈量的增大接近极限
24、,充盈量和每搏输出量不再增加,也使心输出量减少3、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期及各期的离子流动是怎么样的?答: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分5期,即0期、1期、2期、3期和4期。各期特征:0期为去极化过程,膜内电位由-90 mV迅速上升到+30 mV 左右。主要是Na+内流所致.1期为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 mV快速降至0 mV 左右,主要是K+外流所致.2期为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极为缓慢,基本停滞在0 mV 左右,形成平台状.此期是心室肌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主要是Ca2+缓慢内流与少量K+外流所致.3期为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 mV快速下降到原来的-90 mV,由K+外流所致.4期为静息期,
25、膜电位维持在静息电位水平.此期离子泵活动增强,将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内的Na+、Ca2+泵出,外流的K+摄回.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恢复到兴奋前的状态.4、试述心肌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生理意义?该周期性变化的过程及生理意义(1)有效不应期,心肌细胞一次兴奋过程中,由动作电位0期开始到3期复极化至-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给以阈上刺激,也不能再次引发动作电位的产生。(2)相对不应期,在膜内电位恢复到3期-60mv -80mv这段时间内,兴奋性低于正常,只有用阈上刺激才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动作电位。(3)超常期,在膜内电位恢复到-80mv -90mv这段时间内用阈下刺激就能引起细胞再次产生
26、动作电位。因而心肌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与钠通道的状态有关。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一直持续到心室机械收缩的舒张早期,在此期内,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次发生兴奋和收缩,因此心肌不会像骨骼肌那样发生强直收缩,从而保证心脏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进行以实现其持久的泵血功5、何为心电图?答:心电图是将心电图机的测量电极置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脏兴奋过程中所发生的电变化,把这种电变化经一定处理后并记录到特殊的记录纸上称心电图6、简述房-室延阁及其生理意义?答: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缓慢传播而至耗时较长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生理意义:他保证了窦房结产生的冲动信号先使心房发生兴奋和收缩,在房室结区稍有延隔,再使心室肌
27、兴奋和收缩,从而使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先后有序,协调一致的完成泵血功能7、什么是期前收缩?期前收缩之后为什么会出现较长的舒张时间?答: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心室肌受到额外的人工刺激或窦房结之外的异常刺激则可产生一次期前兴奋所引起的收缩称为期前收缩或期外收缩。由于期前兴奋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由窦房结发出并传播而来的兴奋传到心室肌时常常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内而失效结果不能引起心室兴奋和收缩出现一次“脱失”必须等到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才能引起心室收缩。所以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8、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与那些因素有关?答:组
28、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而形成的有效滤过呀与下列四个因素有关:1、毛细血管血压2、组织静水压3、血浆胶体渗透压4、组织液胶体渗透压9、微循环有哪些血流通路?它们各自的生理作用什么?答: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它的血流通路有 直捷通路:使一部分血液能迅速通过微循环而进入静脉,保证回心血量 动-静脉短路:在体温调节中发挥作用。 迂回通路:血液和组织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10、试述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答:凡能影响外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以及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心血量。 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在血量增加或容量血管收缩时,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升高,静脉回心血量越高:反之减少。2、心肌
29、收缩力:心肌收缩力量增强,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减少,心室舒张期室内压较低,对心房和大静脉中血液的抽吸力量大,静脉回流增多。心衰时,由于射血分数降低使心舒末期容积增加,从而妨碍静脉回流。 3、体位的的改变,当人体从卧位转为直立时,身体低垂部分的静脉跨壁压增大,因静脉的可扩张性大,造成容量血管充盈扩张,使回心血量减少。 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当骨骼肌收缩时,位于肌肉内和肌肉间的静脉受到挤压,有利于静脉回流:当肌肉舒张时,静脉内压力降低,有利于血液从毛细血管流入静脉,使静脉充盈。在健全的静脉瓣存在前提下,骨骼肌的挤压促进静脉回流(即“静脉泵”或“肌肉泵”的作用)。 5、呼吸运动:吸气时,胸腔容积加大,胸
30、内压进一步降低,使位于胸腔内的大静脉和右心房跨壁压增大,容积扩大,压力降低,有利于体循环的静脉回流,呼气时回流减少,同时,左心房肺静脉的血液回流情况与右心相反11、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答: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包括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在外周阻力和心率变化不大时,博出量增加使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张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因此,收缩压主要反应搏出量的大小。 2、心率:心率增加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3、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张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脉压增大。因此,舒张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4、大
31、动脉弹性: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弹性储器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的比例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12、说明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答:组织液生成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毛细血管血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是促进滤过,生成组织液的力量,血浆胶体渗透压和组织液静水压是阻止滤过,促进组织液回流的力量。在毛细血管动脉端有效滤过压为1.33 kPa(10mmHg),生成组织液。毛细血管静脉端有
32、效滤过压约为-1.00 kPa(7.5mmHg),故组织液回流入毛细血管。此外,有部分组织液可流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液。 影响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微动脉扩张时,毛细血管前阻力减小,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丧失过多的情况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有效滤过压增大,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减少导致水肿。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如果其通透性增加,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中,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故组织液生成增多。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受阻,在受阻部位远端的组织间隙中组织液积聚可致水肿。13、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机制如何?答:醛固酮的
33、分泌增加。醛固酮的分泌,是通过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实现的。 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张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 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张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张素和血管紧张素,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意义: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14、试比较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对心
34、血管的作用?答:肾上腺素能与、1和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受体,对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15、论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及其生理意思?答:当动脉血压
35、在8.024.0 kPa(60180 mmHg)范围内波动时,可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维持动脉血压相对恒定。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和主动脉壁被进一步扩张,压力感受器兴奋增强,经窦神经(吞咽神经)及主动脉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冲动增多,从而使心交感中枢和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于是心交感神经传出的冲动减少,心迷走神经传出的冲动增多,结果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由于心输出量减少和外周阻力降低,导致动脉血压降低。因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使血压降低,故称为减压反
36、射(降压反射)。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所受刺激减弱,通过减压反射减弱,使血压回升。减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恒定16、支配心脏的神经有哪些?释放的递质是什么?各有何作用?答: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各通乙酰胆碱递质或多巴胺和蛋白质受体引起兴奋或抑制17、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外周端)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是什么?答: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即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
37、效应。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不同部位的支配有所侧重。一般说,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到窦房结、右心房的大部,因而对心率的影响较大;而左侧迷走神经则主要分布到房室传导系统(房室结、房室束)、小部分心房肌及心底部的心室肌,对心脏兴奋传导的影响大。在实验中,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ACh一方面使窦房结细胞在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结果使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其4期K+通透性的增加使IK衰减过程减弱,自动去极速度减慢。这两种因素均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刺激强度加大时,可出现窦性停搏,使血压迅速下降。刺激去除后,血压回升。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外周端也可使血压下降,但主要是由于A
38、Ch抑制房室交界区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Ca2+内流,使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减慢心率,进而使血压下降。故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出现的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的程度均不如刺激右侧时明显,因而实验时多选用右侧迷走神经18、简述冠脉循环的血流特点?1.冠状循环途径短,血流快 血流从主动脉根部起,经过全部冠状血管到右心房仅需几秒钟。2.冠状循环的血流量大 在安静状态下,人体冠状动脉血流量200250ml/min,占心输出量的4%5%.当心肌活动增强时,冠脉血流量相应增加,冠脉最大限度扩张,可使冠脉血流量增加到300400ml/min.100g心肌|,为安静状态冠脉血流的5
39、倍。3.冠脉循环的血压较高 由于冠脉开口于主动脉根部,主动脉内压可直接传到冠脉内,再加之其途径短,因而在冠脉血管较细的分支内,其压力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4.冠脉循环血流在每一心动周期中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心肌的节律性收缩对冠脉循环血流影响很大,尤其是左冠状动脉,当左心室收缩时,心室壁张力升高,可将肌纤维之间的小血管压闭,增加了血流阻力,冠脉循环血量突然下降,在动脉端甚至倒流;当左心室舒张时,心室壁受到的压力减低,冠脉血管开放,血流量逐渐增多。第五章1、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各包括哪些? 答:肺通气的阻力有两种:一是弹性阻力,包括肺的弹性阻力和胸廓的弹性阻力,是平静呼吸时的主要阻力,约占总
40、阻力的70%,二是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约占总阻力的30%,其中以气道阻力为主。2、简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答: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 生理作用: 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 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3、简述气体交换的原理与过程?答:原理:分子由分压高处向分压地处净转移过程:吸入的气体,顺着支气管在肺叶里的各个分支,到达支气管最细的分支末端形成的肺泡.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
41、皮细胞.当你吸气时,很多的气泡就鼓起来.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吸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CO2也透出来进入肺泡,随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4、简述影响肺换气的因素?答:其影响因素是1,气体扩散的速率,即单位时间内气体扩散的容积。气体扩散的速率增高,则气体交换加快扩散速率减低,气体交换减慢。气体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成正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扩散距离成反比。2,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正常呼吸膜很薄,扩散面积很大,病理情况下,呼吸膜增厚或扩散面积减少,均可导致肺换气减少。3,通气/血流比值,即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当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时气体交换效率
42、最高,比值加大或减小时肺换气效率降低.5、何为氧解离曲线?其特点与生理意义如何?答:氧解离曲线是表示氧分压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生理意义: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1)氧解离曲线的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由13.3kPa(100mmHg),变化到8.0kPa(60mmHg)时,说明在这段期间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8.0kPa(60mmHg),Hb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有较高的载氧能力,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2)氧解离曲线的中段,该段曲线较陡,是HbO2释放O2的部分。表示Po2在8.05.3kPa(6040mmHg)范
43、围内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进而释放大量的O,满足机体对O2的需要。氧离曲线的下段,相当于Po25.32.0kPa(4015mmHg),曲线最陡,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可以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的需要。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6、简述外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其敏感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指颈动脉体和主动体化学感受器,它们对血液中PO2、PCO2和H+变化敏感,当主动脉中PO2降低,PCO2升高或H升高时,感受器兴奋,传入冲动增加,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主要对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H+敏感,CO2也可刺激它
44、,但不感受低O2刺激。7、co2对呼吸的作用及其生理意义如何?答:CO2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当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并小于7%时可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时,会引起CO2在体内堆积,呼吸受到抑制。CO2是调节呼吸的重要化学因素,可使呼吸运动与代谢相适应,在一定范围内,对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是必要的第六章1、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有哪些?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紧张性收缩自动节律性运动伸展性2、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各有何生理作用? 答:(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为其发挥作用提供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可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促进Ca2+和Fe2+的吸
45、收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的分泌。(2)胃蛋白酶原:激活后变成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 (3)黏液和碳酸氢盐,润滑和保护黏膜,并和HCO3-一起形成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侵蚀。(4)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吸收第七章1、体温调节中枢在哪?答: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2、散热部位有哪些?答:人体的主要的散热部位是在皮肤,因为皮肤与外界接触,且面积较大;而静息是是肝脏产热最多而运动时是肌肉产热最多第八章1、简述血管升压素的来源,作用和分泌调节因素?答:(1)血管升压素也称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合成的,经下丘脑-垂体束被运输到神经垂体贮存并释
46、放入血。 (2)血管升压素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从而增加水的重吸收,使尿液浓缩,尿量减少。(3)血管升压素分泌受下列因素的调节和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是最重要的调节因素;循环血量;动脉血压的改变;其他因素:恶心、疼痛、应激刺激、情绪紧张等可促进ADH的释放2、简述醛固酮的作用?保持离子浓度,保证渗透压,作用与肾脏,吸钠排钾3、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哪些?答:(一)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压 (二)肾血流量 一般来说:肾血流量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增大,原尿生成增多,反之,原尿生成减少第九章1、感光细胞
47、有哪两种?答: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第十章1、内脏痛的特点有哪些?答:发生缓慢,持续时间较长,即主要表现为慢痛,常呈渐进性增强,但有时也可以迅速转化为剧烈疼痛,定位不准确,定性不清楚,这是内脏痛最为主要的特点,是由于痛觉感受器在内脏的分布要比在躯体稀疏得多,但若病变累到胸膜或腹膜时,由于体腔浆膜壁层受到刺激而产生的疼痛,称体腔壁痛,这种痛与躯体痛类似,定位较准确,对机械性牵拉、痉挛、缺血、炎症等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烧灼等刺激不敏感,常有牵涉痛2、试述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答:当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动作电位)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发生去极化,使前膜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细胞外Ca2+内流入突触前末梢内。进入前末梢的Ca2+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胞内递质的量子式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的递质,经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使带电离子进出后膜,结果在突触后膜上发生一定程度的去极化或超极化,即突触后电位。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达阈电位,触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