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考博整理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考博整理一.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理考博整理一.精品文档.一章 骨骼肌机能20042. 简述骨骼肌兴奋-收缩藕联机理通常把有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兴奋通过横小管系统传到肌细胞内部;横小管是肌细胞膜的延续,动作电位可沿着肌细胞膜传导到横小管,并深入到三联管结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横小管膜上的动作电位可引起与其邻近的终末池膜及肌质网膜上的大量钙离子通道开放,钙离子顺着浓度梯度从肌质网内流入胞浆,肌浆中钙离子浓度升高后,钙离itro子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结合时,导致一系列蛋白质的结构发生改变,最终导致肌丝
2、滑行。肌质网对钙再回收:肌质网膜上存在的钙泵,当肌浆中的钙浓度升高时 ,钙泵将肌浆中的钙逆浓度梯度转运到肌质网中贮存,从而使肌浆钙浓度保持较低水平,由于肌浆中的钙浓度降低,钙与肌钙蛋白亚单位C分离,最终引起肌肉舒张。1.试述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实践的关系。根据收缩速度,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肌纤维和慢肌纤维;根据收缩及代谢特点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糖酵解型,快缩、氧化、糖酵解型和慢缩、氧化型;根据收缩特性及色泽,也可将肌纤维划分为快缩白、快缩红和慢缩红三种类型;布茹克司将肌纤维划分为I型II型,其中II型肌纤维又分为IIa、IIb、IIc三个亚型。肌纤维类型与收缩速度;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慢肌纤维收缩
3、速度慢。肌纤维类型与肌肉力量;肌肉收缩的力量与单个肌纤维的直径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有关。由于快肌纤维的直径大于慢肌纤维,而且快肌运动单位中所包含的肌纤维数量往往多于慢肌运动单位。因此,快肌运动单位的收缩力量明显大于慢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与疲劳;不同类型的肌纤维抗疲劳能力不同。与慢肌纤维相比快肌纤维在收缩时能产生较大的力量,但容易疲劳。慢肌纤维抵抗疲劳的能力比快肌纤维强得多。20055.肌电图: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称之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2006无20071.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
4、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2.肌电图: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之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1.从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角度,论述肌肉力量提高的生理学机制。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主要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造成的。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
5、、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力量。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支配组成肌肉的各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其兴奋性各不相同,通常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做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然后再做向心收缩,这即通常所说的超等长收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年龄与性别;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体重;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
6、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相对力量。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2009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有时也称为等速收缩。20112.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运动单位2. 论述肌电图的产生原理及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于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之为肌电,用适当的方法将骨骼肌兴奋时发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肌电图。利用肌电测定神
7、经的传导速度利用肌电评定骨骼肌的机能状态利用肌电评价肌力利用肌电进行动作分析第二章 血液20042.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2005 2006 200720082. 简述血红蛋白指标在体育训练中的作用。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其缩写为Hb,是一种结合蛋白质。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正常值:14克%(血黏度4单位)小于20克%(血黏度6单位)。过高:血流阻力增加,心脏负荷加重,机能紊乱;过低:贫血,供氧不足,机能能力下降。血红蛋白半定量分析法进行个体具体分析
8、,可了解个体正常范围,通过正常范围的观察,可掌握机能状况,调整身体机能,预测运动成绩。注意点:冬季、女性月经期正常值可稍低。注意季节和生物周期的个体差异。一般标准:男17克%,女16克%;最低值本人全年平均值的80%。(12月值/12*80%)注意个体相差较大的平均值。身体机能最佳期:大运动量的调整期,血红蛋白值由低向高恢复时,运动成绩最好。为训练周期和阶段的评定指标,不能用于评定每次训练课的情况。.应结合无氧阈、尿蛋白、心率、自我感觉等分析血红蛋白指标变化。针对有氧项目的评定指标。用Hb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运动员血红蛋白值分类:理论分型:偏高型、偏低型、正常型波动大、波动小之分。实际分型:偏
9、高波动小型、偏低波动小型、正常波动大型、正常波动小型。最佳(差)类型:偏高波动小型佳,偏低波动小型差。前者可耐受大运动量训练,适宜从事耐力型或速度耐力型项目。检测:每周或每隔一周测定一次血红蛋白,1-2个月左右可判定类型。结合运动训练实际情况,队员之间横向比较 。2009 20101.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也就是溶液增加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血液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2011第三章 循环机能20042.渗透压: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也就是溶液增大的压强,其数值相当于阻止水向膜内扩散的压强。血液
10、的渗透压一般指血浆渗透压。3.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脏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健康成年人静息时的射血分数为55%-65%。4.心力储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称为泵功能贮备或心力功能贮备。20052.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以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称为减压反射。20061. 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
11、最大耗氧量。20072. 简述长期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促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的长期性影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这是由于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作用加强,而交感神经的作用减弱的结果。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即使安静心率已降到40次/分的优秀运动员,停止训练多年后,有些人的心率也可恢复接近到正常值。一般认为,运动员的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
12、反应。运动性心脏增大;研究发现,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运动性心脏增大对不同性质的运动训练具有专一性反应。例如,以静力及力量性运动为主的投掷、摔跤和举重运动员心脏的运动性增大是以心肌增厚为主;而游泳和长跑等耐力性运动员的心脏增大却以心室腔增大为主。心血管机能改善;一般人和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及从事最大运动时每搏输出量与每分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的变化可用下列数据说明:安静时 一般人: 5000ml/min=71ml/次*70次/min;运动员: 5000ml/min=l00ml次*5O次/min;最大运动时 一般人:
13、 22000ml/min=113mml次*l95次/min;运动员: 35000ml/min=l79ml次*l95次/min;运动员每搏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适应,而且也可使调节机能得到改善。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活动的需要。进行最大强度运动时,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贮备。20082.心电图:心肌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体表,是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
14、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机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200920102.减压反射: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以产生兴奋,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使心脏的活动不致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正常水平上,因此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称为减压反射。1.简述评定人体循环机能的指标与方法循环系统指标主要包括心脏形态、结构和心血管功能方面的指标。反应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指标在机能评定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有心脏体积、心肌重量、心腔容积、左心室后壁和心室间隔厚度等指标。心脏结构指标和心功能指标结合用于循环机能的评定,采用的测定手段主要是超声心电图,它能直接
15、准确地测量出心室肌厚度和心室腔内径,并据此推算出心肌重量和其他心功能指标,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心脏结构和功能测试手段。此外核磁共振技术亦可用于心脏形态和结构的测定。反应心血管功能的指标在机能评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心率、心电图、心输出量、心指数、每搏输出量、心力贮备、射血分数、心肌收缩性、心肌舒张性和动脉血压等。这些指标可以通过遥测心率计、心电图仪、多道生理记录仪、超声心动仪、核磁共振仪和血压计等仪器测得。运动员心脏经过长年系统训练的运动员与一般人相比,其心脏结构和功能都表现出自身的特点,形成通常所说的“运动员心脏”。20111.心电图:心肌细胞在兴奋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生物电变化,通过心脏
16、周围的导电组织和体液反映到体表,使身体各部位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都发生有规律的电变化,用引导电极置于肌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3.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一般是指每分钟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与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大致相等,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2. 说明中长跑比赛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刻停止运动的原因剧烈运动后,不要马上停下来休息.否则, 会引起头晕眼花,甚至晕倒.由于从事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肌肉、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快.同时, 肌肉节律性地收缩,会挤压小静脉,促使血液相当快地流归心脏.剧烈运动后不宜立刻休息,应接着做一些慢跑、轻微弹跳或边走边做些帮助呼吸的
17、肢体活动,使运动量由大到小,内脏器官的活动逐渐由快到慢,在感到呼吸、心跳恢复正常后,再停下来休息.第四章 呼吸机能2004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2005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1.简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氧离曲线或称HbO2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结合O2量关系或PO2与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氧离曲线反映了Hb与O2的结合量是随PO2的高低而变化,这条曲线呈S,而不是直线相关。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血液中PCO2升高、PH值降低、体温升高以及红细胞
18、中糖酵解产物2,3-DPG(2,3-二磷酸甘油酸)的增多,都使Hb与O2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从而使血液释放出更多的O2;反之,血液中PCO2下降、PH值升高、体温降低和2,3-DPG的减少,是Hb对O2的亲和力提高,氧离曲线左移,从而使血液结合更多的O2。2006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耗氧量。20073.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率计算。20085.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
19、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20093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2010 20114.肺活量:最大深吸气后,再做最大呼气时,所呼出的气量,称为肺活量。第五章 物质与能量代谢20045.氧热价:各种能源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每消耗一升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氧热价。2005 20061.简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任何轻微的活动均可提高代谢率。运动中机体耗氧量增加,消耗能量增多,产热量增加,因而能量代谢率增高。情绪影响;人在平静地思考问题时,能量代谢所受的影响并不大,产热量略有增加,一般
20、不超过4%。但在精神紧张如烦恼、恐惧或情绪激动时,产热量显著增加。这时由于伴随情绪变化出现了无意识的肌紧张及刺激代谢的激素释放增多等原因所致。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安静状态下摄入食物后,人体释放的热量比食物本身氧化后所产生的热量要多。额外增加的热量不能用于做功,只能用于维持体温。环境温度;人体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环境中最稳定。实验证明,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开始增加;低于10时,代谢率显著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地引起寒战及肌肉紧张增强所致。当环境温度达30-45时,由于体内化学反应加速、呼吸循环功能增强等因素的作用,使得代谢率增加。2007 2008 2009 2010 2
21、011第六章 肾脏机能2004 20074.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第七章 内分泌机能20102. 简述人体内分泌功能轴的结构与作用人体的内分泌腺很多,但他们在功能上并非处于同一个层次。有的属于上位内分泌腺,有的属于中位内分泌腺,有的则属于下位内分泌腺。上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一般并不直接作用于身体器官,而是以某个特定的内分泌腺作为靶腺体,即利用自身所分泌的激素调控另一个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中位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控于上位内分泌腺,它自身所分泌的激素,也不直接支配身体器官,也是以别的内分泌腺作为靶器官。最后,在上位内分泌腺和中位内分泌腺共同调控作用下,下
22、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才真正调控着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的功能活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亦称应激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素(HPGn)。相互作用: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常常是以功能轴形式发挥作用的,每一个功能轴都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如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强烈刺激进行抵抗和应答;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生殖功能与性功能;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代谢过程与生长发育等。但这些功能也常有互相矛盾之处。第八章 感觉与神经机能2004 20051.肌梭:肌梭呈梭形,位于肌纤维之间并与肌纤维平行排列,肌梭内含有6-12根肌纤维,称为梭内。肌梭外
23、的肌纤维称梭外肌。肌梭是一种感受长度变化或牵拉刺激的特殊感受器。20062. 简述牵张反射的分类和意义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腱反射,也称位相性牵张反射;另一种为肌紧张,也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紧张性收缩。牵张反射的意义:维持身体姿势,增强肌肉力量。例如人直立式,由于重力的作用,头将前倾背呈弓状,同时下肢关节将屈曲,但可反射性地引起骶棘肌、颈部某些肌群及下肢肌群等紧张性增强,从而引起抬头、挺胸、伸腰、直腿的保持直立的姿势。投掷前的引臂和起跳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
24、张反射原理牵拉反射原理牵拉投掷和跳跃的主动肌使其收缩更有力。20071.适应性:生物体长期生存在某一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在客观环境的影响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的反应模式,生物体所具有的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20081.简述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及教学中的注意问题。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泛化过程;发生在学习技术初期。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的运动实践,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对运动技能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理解。由于人体内外界的刺激通过感受器传到大脑皮质引起大脑皮质细胞强烈兴奋,另外,因为皮质内抑制尚未建立,所以大脑皮质中的兴奋与抑制都成
25、扩散状态,使条件反射建立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表现:动作费力,僵硬不协调,有多余动作。这些现象是大脑皮质细胞兴奋扩散的结果。教学重点:是强调动作的主要环节和纠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强调正确示范,不强调动作细节。分化过程;发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外界刺激引起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发展,条件反射建立渐稳定,动力定型初步建立,大脑皮质的活动由泛化进入分化阶段。表现: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逐渐消失,错误动作逐渐纠正,但动力定型不巩固,遇新异刺激可重新出现多余和错误动作。教学重点:强调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生重点体会动作细节。巩固过程;发生在反复练习之后。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建立巩固,大脑皮质兴
26、奋和抑制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精确。动力定型牢固建立。表现:动作准确、优美,某些环节出现自动化。由于内脏器官活动与动作配合协调,动作完成轻松省力。环境变化时动作结构也不易受破坏。教学重点:应精益求精,不断完善巩固动作技术。动作自动化;所谓动作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者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为无意识的。动作技能巩固之后,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技术动作。表现:此时大脑皮质有关区域兴奋性可较低,但动作完成仍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之下,必要时又可转换为有意识活动。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相对脱离,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可独立进行。必
27、要时,两个系统的活动仍可成为运动动力定型的统一机能体系。教学重点:动作自动化阶段仍应不断检查动作质量,以防动作变形、变质。20092.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2. 简述翻正反射及其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如将动物四足朝天从空中抛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动物在下降过程中,首先是头颈扭转,然后前肢、躯干和后肢一次扭转过来,当下降到地面时由四肢着地。反正反射包括一系列反射活动,最先是由于头部位置不正常,视觉与内耳迷路感受刺激,从而引起头部的位置翻正。头部翻正以后,头与躯
28、干的位置关系不正常,使颈部关节韧带或肌肉受到刺激,从而使躯干的位置也翻正。在体育运动中,很多动作是在翻正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例如,体操运动员的空翻转体,跳水运动员中转体及篮球转体过人等动作,都要先转头,再转上半身,然后下半身,使动作优美、协调且迅速。20103. 姿势反射:人体姿势的维持是通过全身肌张力的相互协调实现的在身体活动过程中中枢不断地调节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身体各部位的位置,这种反射活动称姿势反射。可以分为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减速运动反射。4. 简述人体内分泌功能轴的结构与作用人体的内分泌腺很多,但他们在功能上并非处于同一个层次。有的属于上位内分泌
29、腺,有的属于中位内分泌腺,有的则属于下位内分泌腺。上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一般并不直接作用于身体器官,而是以某个特定的内分泌腺作为靶腺体,即利用自身所分泌的激素调控另一个内分泌腺的功能活动。中位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受控于上位内分泌腺,它自身所分泌的激素,也不直接支配身体器官,也是以别的内分泌腺作为靶器官。最后,在上位内分泌腺和中位内分泌腺共同调控作用下,下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才真正调控着靶器官、靶组织和靶细胞的功能活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HPA轴,亦称应激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轴)下丘脑-垂体-性腺素(HPGn)。相互作用:人体的内分泌功能常常是以功能轴形式发挥作用的,每一个
30、功能轴都发挥着不同的生理功能。如机体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强烈刺激进行抵抗和应答;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生殖功能与性功能;通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代谢过程与生长发育等。但这些功能也常有互相矛盾之处。5. 论述人体平衡的生理因素及作用半规管、前庭器官、小脑第十章 有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20042005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4.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20061.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
31、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耗氧量。4.通气阈:在渐增负荷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1.试述乳酸阈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原理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它反映
32、了机体的代谢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过渡到无氧代谢为主的临界点或转折点。VO2max反映了人体在运动时所攝取的最大氧量,而乳酸阈则反映了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开始积累时的VO2max百分利用率,其阈值的高低是反映了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又一重要生理指标。乳酸阈值越高,其有氧工作能力越强,在同样的渐增负荷运动中动用乳酸供能则越晚。即在较高的运动负荷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氧代谢而不过早地积累乳酸。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个体乳酸更能客观和准确地反映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高低。在渐增负荷运动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乳酸阈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评定有氧工作能力;VO2max和L
33、T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二者反映了不同的生理机制。前者主要反映心肺功能,后者主要反映骨骼肌的代谢水平。通过系统训练 VO2max提高可能性较小,它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而LT较少受遗传因素影响,其可训练性较大,训练可以大幅度提高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显然,以VO2max来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增进是有限的,而乳酸阈值的提高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增进更有意义的指标。 制定由氧耐力训练的适宜强度 ;理论与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强度是发展由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其理论依据是,用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既能使呼吸和循环系统机能达到较高水平,最大限度的利用有氧供能,同时又能在能量代谢中使无氧代谢的比例
34、减少到最低限度。研究表明,优秀耐力运动员有较高的个体乳酸阈水平。对训练前后的纵向研究也表明,以个体乳酸阈强度进行耐力训练,能有效的提高有氧工作能力。20075.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20085.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或最大随意通气量。20093.通气阈:在渐增负荷中,将肺通气量变化的拐点称为通气阈,通气阈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常用的指标。20105.运动后过量氧耗:运动结束后肌肉活动虽然停止,但机体的摄氧量并不能立即恢复到运动前相对安静的水平。将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
35、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氧耗。1.论述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评价方法有氧工作是指机体在氧供充足的情况下由能源物质氧化分解提供能量所完成的工作。氧供充足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制约有氧工作的关键因素。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通常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所能摄取的氧量称为最大摄氧量。也称为最大摄氧量或最大耗氧量。它反映了机体吸入氧、运输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乳酸阈;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是指在渐增负荷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
36、,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乳酸阈强度。由于乳酸代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渐增运动负荷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1.47.5mmol/L之间。因此,将个体在渐增负荷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与最大摄氧量比较乳酸阈更能反映有氧工作能力。20115.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1.简述限制人体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进行
37、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第十一章 身体素质20041.简述影响无氧耐力的主要因素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能力主要取决于肌糖元的含量及其无氧酵解酶的活性。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肌肉无氧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液后,将
38、对血液PH值造成影响。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20054.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1.试述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
39、因素。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20062.试述有氧耐力训练的生理学原理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工作的运动
40、能力,也称为抗疲劳能力。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有氧能力。最大摄氧能力;最大摄氧量是反映心肺功能的一项综合生理指标,也是衡量人体有氧耐力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心肺功能是有氧耐力素质的生理基础。良好的心肺功能是运动中供氧充足的保证。因此,心脏的泵血机能和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都是影响吸氧能力的重要因素。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与有氧耐力密切相关。肌纤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是决定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中枢神经系统机能;在进行较长时间的肌肉活动中,要求神经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以及各中枢间的协调性要好,表现为在大量的传入冲动作
41、用下不易转入抑制状态,从而能长时间地保持兴奋与抑制有节律地转换。由于神经调节能力的改善,可以提高肌肉活动的机械效率,节省能量消耗,从而保持长时间的肌肉活动能量供应特点;耐力性项目运动持续时间长,强度较小,运动中的能量绝大部分由有氧代谢供给,所以,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与有氧耐力素质密切相关。20071.从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角度,论述肌肉力量提高的生理学机制。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收缩时所产生的对抗或克服阻力的能力。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很多主要有:肌纤维的横断面积;力量训练引起的肌肉力量增加,主要是由于肌纤维横断面积增加造成的。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大小、类型直接影响到肌肉
42、力量。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支配组成肌肉的各运动单位的运动神经元其兴奋性各不相同,通常慢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高,快肌运动单位神经元的兴奋性较低。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肌纤维的收缩初长度极大地影响着肌肉最大肌力。肌肉在收缩前常会先做离心收缩将肌肉拉长,然后再做向心收缩,这即通常所说的超等长收缩。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主要通过协调各肌群活动、提高中枢兴奋程度、增加肌肉同步兴奋收缩的运动单位数量来提高肌肉最大肌力。年龄与性别;肌肉力量从出生后随年龄的增加而发生自然增长,通常在20-30岁时达最大,以后逐渐下降。体重;体重大的人一般绝对力量较大。而体重较轻的人可能具有较大的
43、相对力量。除了上述因素,肌糖原和肌红蛋白含量和毛细血管分布密度也会影响肌肉力量。20083. 简述速度素质的生理学基础。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时间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按其在运动中的表现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反应速度;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如短跑运动员从听到发令到起动的时间。反应时与反应速度;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反应时。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与反应速度有着密切联系。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反应速度;随着运动技能的日益熟练,反应速度加快。动
44、作速度;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如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的挥臂速度。肌纤维类型与动作速度;肌肉中快肌纤维占优势是速度素质重要的物质基础之一,快肌纤维百分比越高且快肌纤维越粗,肌肉收缩速度则越快。肌肉力量与动作速度;肌力越大,越能克服肌肉内部及外部阻力完成更多的工作。凡能影响肌肉力量的因素也必将影响动作速度。肌肉组织机能状态与动作速度;肌肉组织兴奋性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肌组织兴奋。运动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与动作速度;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运动技能越熟练,动作速度就越快。位移速度;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距离。以跑为例,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主要取决与步长和步频
45、两个变量。20092.反应时:从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沿反射弧传递开始,到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所需要的时间5.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由于在整个收缩过程中收缩速度是恒定的,等动收缩有时也称为等速收缩。1.从生理学角度论述肌肉力量的训练原则.大负荷原则;此原则是指要有效提高最大肌力,肌肉所克服的阻力要足够大,阻力应接近或达到甚至略超过肌肉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渐增负荷原则;此原则是指力量训练过程中,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肌肉所克服的阻力也应随之增加,才能保证最大肌力的持续增长。专门性原则;专门性原则是指所从事的肌肉力量练
46、习应与相应的运动项目相适应。负荷顺序原则;负荷顺序原则是指力量练习过程中应考虑前后练习动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总的来说应遵循先练大肌肉、后练小肌肉、前后相邻运动避免使用同一肌群的原则。有效运动负荷原则;此原则指要使肌肉力量获得稳定提高,应保证有足够大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以引起肌纤维明显的结构和生理生化变化。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合理训练间隔原则就是寻求两次训练课之间的适宜间隔时间,使下次力量训练在上次训练出现的超量恢复期内进行,从而使运动训练效果得以积累。20115.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人
47、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它是多种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运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素质)1.简述限制人体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因素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无氧能力。提高无氧耐力的训练称为无氧训练。进行强度较大的运动时,体内主要依靠糖无氧酵解提供能量,因此,无氧耐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肌肉内糖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以及脑细胞对血液PH值变化的耐受力。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的能力与无氧耐力缓冲乳酸的能力与无氧耐力脑细胞对酸的耐受力与无氧耐力。第十二章 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20043. 简述出现极点和第二次
48、呼吸的生理原因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