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监测与评价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监测与评价论文.doc(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监测与评价论文.精品文档.环境影响评价论文环境监测与评价论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完善摘要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法定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制度之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我国的运行存在着很多缺陷,本文就这些缺陷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 公众参与 参与程序 作者简介:宋午子,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部。 一、建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近几年来,我国经常发生因政策和规划的不完善而导致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由此可以看出:政府的宏观决策对生态环境有着重大影响,其失误对环境的影
2、响与建设项目本身对环境的影响相比,更为巨大、具有潜伏性、后果也更严重。对政府的宏观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目前以为各国所采纳,加快提升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备程度,就要借鉴国际上将政府宏观决策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成功经验。现有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只对具体项目表示认同或否决,在提供替代方案等方面就存在很大限制,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战略和多个项目的叠加、间接的影响。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建立就在单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不断拓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下应运而生。战略环境影响评价能够立足于区域评价和全面影响,使满足目标的替代方案能尽量不受条件限制,合理又切合实际。 二、完善公众参与权制度 完善公众
3、参与权制度,就是使公众参与在所制定可操作的参与程序下有章进行。在公众参与中,首先应明确列举可以不向公众征求意见的情形,那么除此之外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则必须向公众征求意见;其次,规定采取一定的形式,将项目有关情况向有关群众公示,规定征求意见的形式例如听证会和专家论证会,并明确可能直接对公众环境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必须通过听证会形式;第三,通过立法手段确保公众参与主体的成员组成要有代表性和广泛性,明确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中的法律地位;第四,通过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规范,明确公众行使知情权、建议权等环境权利的具体途径和方式,同时加强执行力度,这样才能使公众参与行之有效;第五,明确规定环境影
4、响评价报告无效的情形依法应向公众征求意见而未征求意见的,或虽征求公众意见但形式或程序不合法的。 三、明确和完善法律责任 对环境影响评价之中的一些违法行为应加大处罚力度,达到权责一致。首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未规定公众参与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应当不予审批;其次,对应向环保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环境影响登记表申请的建设单位,未提交申请并擅自开工,且建设项目已经完成的,应给予一定的罚款,并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给环境造成恶劣影响的,应加倍罚款,依法追究行政责任,情节严重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授予环境影响评价资格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于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隐匿公
5、众意见或对公众意见作虚假记录的建设单位,应吊销其评价资格证书,处以罚款,并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第三,建设单位对公众的合理意见不予采纳而开工建设,应当责令停止生产,处以罚款,并依法追究主要责任人员的行政责任。 四、设立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批分离制度 在某种意义上我国政府当中规划的编制机关和审批机关是重合的,这容易滋生腐败,使政府为了地方、短期的目标而作出不利于环境保护甚至蒙混过关的行为。现行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缺乏相应的监督和控制机制,仅规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即可,这很有可能导致行政审批权力过大,进而引起其他问题。应设立专门的环评审查机构,建立专门的建设项目
6、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委员会、环境影响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专家小组,这就可以防止机构重合带来的权力重合问题,加强听证会和专家意见的监督力度。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的组织管理,由审查机构负责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工作,审查意见必须作出肯定或者否定的结论,以此作为环保部门是否批准的依据,即建立起审(专家小组审查)和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小组意见批复)分离的制度。 五、提高公众环境参与力度 公众的监督、举报、宣传、督促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推进力量,这就需要切实保障环境相关者获取必要信息的权利。首先,通过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使公众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行列中来。其次,充分的信息公开能
7、使建设方、评价机构、审批机关处于公众的注视和监督之下,也能使公众时刻关注自身的环境权益,这不仅可增强双方的责任感,亦可最有效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客观和公正。第三,确立公众环境受损补偿请求权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事先预防机制,当公民环境权益被侵害的事实已然显现时,其作用就有所欠缺。赋予受害人尽可能宽泛的请求权,结合环境侵权的特点,赔偿的范围不应仅限人身健康造成的损害,还应及于对受害者造成的精神损害,使受害人能够顺利的向施害人主张赔偿,构筑一种完善的事后补救机制。 参考文献: 1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4汪劲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程序与制度的完善中国环境资源法学年会论文集2003. 5蔡守秋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的发展趋势及建议上海环境科学第21期. 6翁京才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可持续发展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