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62042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doc(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word版).精品文档.中国地质调查局 发布-实施-发布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1:50000 )Specification of geological survey for landslide on the scale of 1:50000DD DD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ISC XXXXXX备案号:目 次前言II引言III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总则14 基本规定25 调查分级26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47 滑坡灾害调查58 崩塌灾害调查99

2、泥石流灾害调查1110 不稳定斜坡调查1611 基本调查方法1712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2213 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2314 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25附录A(规范性附录)27A.1 滑坡调查表27A.2 崩塌调查表28A.3 泥石流调查表31A.4 不稳定斜坡调查表33附录B(资料性附录)35B.1 岩体结构分类表35附录C(资料性附录)36C.1 土体的主要宏观结构类型36前 言本规范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提出。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室归口管理。本规范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

3、。本规范的重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袁佩新、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本规范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部负责解释。引 言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的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

4、、崩塌、泥石流等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其是大比例尺精度高的地质灾害调查资料。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易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 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

5、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内容、控制精度和基本调查方法,规定了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一般原则。本规范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6、,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DZ 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DZ 02452004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DZ/T02192004 岩土体工程地质分类标准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DZT 01901997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3 总则3.1 目的根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在开展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

7、础上,提高调查精度,开展地质灾害严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与测绘,为减灾防灾提供基础地质依据。3.2 任务3.2.1 开展地质条件调查,分析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的岩土体结构条件,阐明其发育、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评价和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3.2.2 对已发生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点进行调查。了解其分布范围、规模、结构特征、影响因素和诱发因素等,并对其复活性和危险性进行评估。3.2.3 对城市、村镇、厂矿、重要交通沿线、重要工程设施、大江大河、重要风景名胜区和重点文物保护点等潜在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调查,并对其危险性和危害性进行评价。3

8、.2.4 结合防灾规划,推荐应急搬迁避让新址,并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和建设适宜性初步评估。3.2.5 收集气象水文资料,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降水等对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影响,进行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3.2.6 协助当地政府建立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和编制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3.2.7 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圈定易发区和危险区,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4 基本规定4.1 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资料,包括:气象水文、区域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植被,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4.2 调查灾种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根据现场实际,可以增加调查其它灾

9、种。对危及人员及财产的潜在灾害点,如不稳定斜坡、泥石流流通区、采空区等也须进行调查。4.3 调查方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点: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群众报险线索,对灾害点或出险点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都须进行现场地质调查,不得“漏查”地质灾害。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对所有的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核查。线:沿滑坡、崩塌、泥石流易发生的沟谷和人类工程活动强烈的公路、铁路、水库、输气管线等进行追索调查。面:采用网格控制调查,对地质条件进行修测,了解灾害形成演化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等地质背景条件;了解人类活动较弱地带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分布

10、和发育规律;了解中、远程滑坡致灾的可能性。4.4 调查技术路线应采用遥感调查、地面调查、测绘和勘查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开展。运用遥感和地面网格控制调查方式了解滑坡、崩塌、泥石流发生和分布的地质条件与岩(土)体结构特征。4.5 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以及规模大且稳定性较差的灾害体应进行大比例尺地面测绘,可辅以必要的钻探、山地工程、物探等验证,提供必要的物理力学参数。4.6 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应符合表1的规定。表1 地质灾害灾情与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灾害程度分级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一般级(轻)310100较大级(中)31010100100500重大级

11、(重)103010010005001000特大级(特重)3010001000注:灾情分级,即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灾度分级,采用“死亡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 危害程度分级,即对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危害程度的预测分级,采用“受威胁人数”或“直接经济损失”栏指标评价。4.7 应按照统一格式要求建立相应的信息系统。4.8 调查工作项目应以县(市)行政区划为单元进行部署,野外调查工作应以1:5万或精度更高比例尺地形图为单元开展。4.9 调查中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不稳定斜坡隐患点时,应参照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协助地方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完善防灾预警系统。4.10 滑坡、崩塌、泥石

12、流灾害详细调查除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5 调查分级5.1 危害对象的确定及等级划分5.1.1 应根据滑坡、崩塌、泥石流所危及的范围确定其危害对象,有县城、村镇、主要居民点、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等。5.1.2 应根据危害对象的重要性按表2划分危害等级。表2 危害对象等级划分危 害 等 级一级二级三级危害对象城镇威胁人数100人,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威胁人数1010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500万元威胁人数10人,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交通干线一、二级铁路,高速公路及省级以上公路三级铁路,县级公路铁路支线,乡村公路大江大河大型以上水库, 重大水利水电工程中型水库

13、,省级重要水利水电工程小型水库, 县级水利水电工程矿山能源矿山,如煤矿非金属矿山,如建筑材料金属矿山,稀有、稀土矿5.2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按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人类工程活动等可将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综合划分为简单、中等和复杂三种地区类型(表3)。表3 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等 级地 质 条 件 复 杂地 质 条 件 中 等地 质 条 件 简 单地形地貌极高山、高山,相对高度500m,坡面坡度一般250的山地中山、低山,相对高度200500m,坡面坡度一般150250的山地高丘陵、低丘陵,坡面坡度一般150地质构造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频发,最大震级Ms6级或地震

14、加速度。褶皱、断裂构造较发育,新构造运动较强烈,地震较频发,最大震级. Ms 6级或地震加速度 。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微弱,活动断裂不发育,地震少,最大震级Ms3级或地震加速度 岩(土)体结构层状碎屑岩体,层状碳酸盐岩夹碎屑岩体,片状变质岩体,碎裂状构造岩体,碎裂状风化岩体;淤泥类土、湿陷性黄土、膨胀土、冻土等特殊类土层状碳酸盐岩体,层状变质岩体;粉土,粘性土块状岩浆岩体;碎砾土,砂土人类工程活动大、中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大,矿山开采活动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快,城镇化率30%。小型水库,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较大,矿山开采活动较强烈,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城镇化率20%-30%

15、。无水库工程建设,公路、铁路沿线边坡开挖量小,矿山开采活动微弱,城镇化建设速度缓慢,城镇化率20%。5.3 调查分级按危害对象等级和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划分为重点和一般调查区(表4)。表4 调查区分级调查区分级危害对象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复杂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中等重点调查区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简单重点调查区一般调查区一般调查区5.4 调查基本工作量5.4.1 重点调查区应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遥感和野外调查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点数不应少于1点/km2,观测路线间距15km。对重大灾害隐患点进行大比例尺地面和剖面测绘,辅以必要的物探、钻探、山地工程等验证。5.4.2 一般

16、调查区可采用遥感调查和线路核实调查为主的方式进行。野外线路核实调查点数不应少于遥感解译总数的80%,核查路线间距宜为510km。对危及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的灾害点须全部核查,并进行大比例尺剖面测绘。5.4.3 调查基本工作量参见表5。表5 每千平方公里基本工作量表危害分级复杂程度1:5万遥感调查(km2)1:1万遥感调查(km2)1:5万测绘(km2)1:1万测绘(km2)观测点(点)实测剖面(条/km )物探(m) 钻探(m)坑探(m)一级复杂1000152010010100020/102000200100中等10001015707500100014/7150015050简单10

17、001050550010/5100010020二级复杂1000101550750014/7200015050中等100051030520050010/5150010020简单100052006/310005010三级复杂100051030520010/5150010020中等100051002006/310005010简单10001002/16 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6.1 一般规定6.1.1 应对调查区成灾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并做好沿途观察与描述。6.1.2 在调查中,应按规定要求定地质环境条件控制点,内容包括: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工程地质、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等

18、,做好野外调查记录。6.2 地形地貌6.2.1 以资料收集为主,并结合遥感影像,确定工作区地貌单元的成因形态类型。6.2.2 调查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相关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斜坡形态、类型、结构、坡度,以及悬崖、沟谷、河谷、河漫滩、阶地、沟谷口冲积扇等;微地貌组合特征、相对时代及其演化历史。6.2.3 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条件,包括:人工边坡、露天采矿场、水库和大坝、堤防、弃渣堆等。6.3 地质构造6.3.1 以收集资料为主,并结合遥感解译,分析区域构造格架,构造优势面及组合,主要构造运动期次和性质,以及新构造运动及地貌特征。6.3.2 应收集区域断裂活动性、活动强度和特

19、征,以及区域地应力资料,区域地震活动、地震加速度或基本烈度,分析区域新构造运动、现今构造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地应力场特征。6.3.3 核实调查主要活动断裂规模、性质、方向、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分析活动断裂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6.3.4 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风化卸荷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度及其相互切割关系,分析各种结构面与边坡几何关系及其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6.4 岩(土)体工程地质6.4.1 区域地层以资料收集为主,收集调查区地层层序、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和接触关系。6.4.2 区域工程岩组以调查为主,包括:岩体产状、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

20、,并应划分工程岩组类型及其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确定软弱夹层和易滑岩组,调查统计结构面产状、密度、规模,确定结构面分布与组合特征及其与滑坡崩塌灾害的关系,并进行岩土结构分类(附录B和附录C)。6.4.3 对于典型斜坡,应对其岩体结构和工程地质性质进行调查与测量,每个图幅须实测具代表性综合剖面。6.4.4 应对岩体风化特征进行调查,调查风化层的分布、风化带厚度及其与岩性、地形、地质构造、水、植被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调查斜坡不同地段差异风化与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的关系。6.4.5 应对土体工程地质进行调查,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分、

21、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6.5 地表水和地下水6.5.1 地表水和地下水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6.5.2 应结合遥感解译等资料,核实调查地表水入渗情况、产流条件、分布、冲刷作用,以及地表水的流通情况。6.5.3 对威胁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居民点的泥石流沟应进行小流域面积、流量、泥位核实评估,分析可能形成的灾害。并对行洪区、沟口和堆积区建筑物灾害风险进行评估。6.5.4 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水化学特征,泉点、地下水溢出带、斜坡潮湿带等分布及动态情况。6.5.5 核实调查水文地质结构,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

22、性、地下水位变化趋势,主要隔水层的岩性、厚度和分布。6.5.6 现场分析地下水的流向、径流和排泄条件、地下水与边坡稳定性的关系。6.6 环境因素6.6.1 环境因素调查以资料收集为主,包括:气候和植被等。6.6.2 气候因素应调查发生滑坡、泥石流时的前期和临界降水量值。6.6.3 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解译,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时变迁与原因,以及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6.4 植被与坡耕地调查,主要包括:植被种类、分布、覆盖率、风化层及饱水性、马刀树和醉汉林等斜坡变形指示植物,水田、鱼塘分布及渗水状况。6.7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6.7.1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以资料收集和核实方式调查为主。6.

23、7.2 了解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包括:城市、村镇、乡村、经济开发区、工矿区、自然保护区的经济发展规模、趋势及其与地质灾害的关系。6.7.3 了解大型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程、公路工程、地下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关系。7 滑坡灾害调查7.1 一般规定7.1.1 滑坡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根据滑坡体的物质组成和结构形式等主要因素,可按表6进行分类。b)根据滑坡体厚度、运移形式、成因、稳定程度、形成年代和规模等其它因素,可按表7进行分类。表6 滑坡物质和结构因素分类类 型亚 类特征描述堆积层(土质)滑坡滑坡堆积体滑坡由前期滑坡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

24、塌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塌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崩滑堆积体滑坡由前期崩滑等形成的块碎石堆积体,沿下伏基岩或体内滑动。黄土滑坡由黄土构成,大多发生在黄土体中,或沿下伏基岩面滑动。粘土滑坡由具有特殊性质的粘土构成。如昔格达组、成都粘土等。残坡积层滑坡由基岩风化壳、残坡积土等构成,通常为浅表层滑动。人工填土滑坡由人工开挖堆填弃渣构成,次生滑坡。岩质滑坡近水平层状滑坡由基岩构成,沿缓倾岩层或裂隙滑动,滑动面倾角10。 顺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顺坡岩层滑动。切层滑坡由基岩构成,常沿倾向山外的软弱面滑动。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切,且滑动面倾角大于岩层倾角。逆层滑坡由基岩构成,沿倾向坡外的软弱面

25、滑动,岩层倾向山内,滑动面与岩层层面相反。楔体滑坡在花岗岩、厚层灰岩等整体结构岩体中,沿多组弱面切割成的楔形体滑动。变形体危岩体由基岩构成,受多组软弱面控制,存在潜在崩滑面,已发生局部变形破坏。堆积层变形体由堆积体构成,以蠕滑变形为主,滑动面不明显。表7 滑坡其它因素分类表有关因素名称类别特 征 说 明滑体厚度浅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以内中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10m25m之间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在25m50m之间超深层滑坡滑坡体厚度超过50m运动形式推移式滑坡上部岩层滑动,挤压下部产生变形,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牵引式滑坡下部先滑,使上部失去支撑而变形滑动

26、。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发生原因工程滑坡由于施工或加载等人类工程活动引起滑坡。还可细分为:1.工程新滑坡:由于开挖坡体或建筑物加载所形成的滑坡;2.工程复活古滑坡:原已存在的滑坡,由于工程扰动引起复活的滑坡。自然滑坡由于自然地质作用产生的滑坡。按其发生的相对时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新滑坡。现今稳定程度活动滑坡发生后仍继续活动的滑坡。后壁及两侧有新鲜擦痕,滑体内有开裂、鼓起或前缘有挤出等变形迹象。不活动滑坡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发生年代新滑坡现今正在发生滑动的滑坡老滑坡全新世以来发生滑动

27、,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古滑坡全新世以前发生滑动的滑坡,现今整体稳定的滑坡。滑体体积小型滑坡10104m3中型滑坡10104m3100104m3大型滑坡100104m31 000104m3特大型滑坡1 000104m310 000104m3巨型滑坡10 000104m37.1.2 调查的主要内容参见表8,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1滑坡灾害野外调查表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主要要素。表8 滑坡灾害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对象调 查 要 点滑坡区1、滑坡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貌部位、斜坡形态、地面坡度、相对高度,沟谷发育、河岸冲刷、堆积物、地表水以及植被。2、滑坡体周边地层及地质构造。3、 水文地质条件滑坡体1、

28、形态与规模:滑体的平面、剖面形状,长度、宽度、厚度、面积和体积。2、边界特征:滑坡后壁的位置、产状、高度及其壁面上擦痕方向;滑坡两侧界线的位置与性状;前缘出露位置、形态、临空面特征及剪出情况;露头上滑床的性状特征等。3、表部特征:微地貌形态(后缘洼地、台坎、前缘鼓胀、侧缘翻边埂等),裂缝的分布、方向、长度、宽度、产状、力学性质及其它前兆特征。4、内部特征:通过野外观察和山地工程,调查滑坡体的岩体结构、岩性组成、松动破碎及含泥含水情况,滑带的数量、形状、埋深、物质成分、胶结状况,滑动面与其它结构面的关系。5、变形活动特征:访问调查滑坡发生时间,目前的发展特点(斜坡、房屋、树木、水渠、道路、坟墓等

29、变形位移及井泉、水塘渗漏或干枯等)及其变形活动阶段(初始蠕变阶段、加速变形阶段、剧烈变形阶段、破坏阶段、休止阶段),滑动方向、滑距及滑速,分析滑坡的滑动方式、力学机制和目前的稳定状态滑坡成因1、自然因素:降雨、地震、洪水、崩塌加载等。2、人为因素:森林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垦,矿山采掘,切坡、滑坡体下部切脚,滑坡体中上部人为加载、震动、废水随意排放、渠道渗漏、水库蓄水等。3、综合因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滑坡危害1滑坡发生发展历史,破坏地面工程、环境和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现状。2、分析与预测滑坡的稳定性和滑坡发生后可能成灾范围及灾情滑坡防治调查滑坡灾害勘查、监测、工程治理措施等防治现

30、状及效果7.1.3 可按表9提供的标志对古(老)滑坡进行野外识别。表9 古(老)滑坡识别标志标 志内容类别亚类形态宏观形态圈椅状地形、双沟同源、坡体后部平台出现洼地,与周围河流阶地、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不一致的大平台地形、不正常河流弯道,圈椅状地形、“大肚子”斜坡等微观形态后倾台面地形、小台阶与平台相间、马刀树、坡体前方或侧边出现擦痕或镜面、表层坍滑广泛地层老地层明显的产状变动、架空、松弛、破碎、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上、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新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山体后部洼地出现局部湖相地层、变形或变位岩体上覆湖相地层、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变形等古墓或古建筑变形、构成

31、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或强度低、开挖后易坍滑、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古树等被掩埋历史记载访问材料发生滑坡或变形的记载和口述7.1.4 滑坡稳定性划分为稳定、较稳定和不稳定三级。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可按照表10标准执行。表10 滑坡稳定性野外判别依据滑坡要素不稳定较稳定稳定滑坡前缘滑坡前缘临空,坡度较陡且常处于地表迳流的冲刷之下,有发展趋势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湿、饱水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表迳流流经,岩土体较湿,斜坡坡度在3045之间前缘斜坡较缓,临空高差小,无地表迳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迹象,岩土体干燥滑体滑体平均坡度40,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有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

32、坡度在2540间,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物、植被无新的变形迹象滑体平均坡度25,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迹象滑坡后缘后缘壁上可见擦痕或有明显位移迹象,后缘有裂缝发育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迹象。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位移迹象,原有的裂缝已被充填7.1.5 滑坡野外调查须采用点、线、面相结合,以专业调查为主的方式开展。7.1.6 滑坡灾害点调查应根据调查分级按核查、调查、测绘和勘查4个层次开展。7.2 滑坡灾害核查7.2.1 对一般调查区滑坡灾害遥感调查结果须进行野外核查,核查数不得低于解译总数的80%,并逐一填写调查卡片。7.2.2 对一般调查区

33、已有滑坡点资料,应根据其完备程度进行野外核查与完善,重点调查滑坡灾害是否发生变化及其变化程度与发展趋势。7.2.3 核查填卡记录内容,不得遗漏滑坡灾害的主要要素。7.2.4 滑坡灾害调查7.2.5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滑坡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滑坡调查。7.2.6 滑坡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方法。7.2.7 滑坡调查点均应实测滑坡代表性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7.2.8 调查记录须按附录A1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滑坡灾害主要要素。7.2.9 应初步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评价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3 滑坡灾害测绘7.3.

34、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7.3.2 地形测绘a)滑坡区平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b)滑坡区剖面图测绘比例尺宜在1:2501:1000之间。7.3.3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应与测绘的地形图比例尺相同,除将滑坡主要要素标记在地形图上外,并按4.1.2条规定做好详细记录。7.3.4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均应实测具代表性的纵横剖面,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基本查明滑坡形成的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和诱发因素,了解滑坡危害或成灾情况。7.4 滑坡勘查7.4.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

35、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的滑坡,应进行滑坡勘查。7.4.2 应初步查明滑坡体结构及各层滑坡面(带)的位置,了解地下水的位置、流向和性质,采取岩土试样。7.4.3 勘查方法应以物探为主、并辅以钻探、井探和槽探等验证与控制。7.4.4 工程布置可采用主辅剖面法。沿主滑方向布置由钻探、井探与物探点构成的主勘查线,在其两侧可布置13条由物探、井探、槽探点构成的辅助勘查线。主勘查线上的勘查点不得少于3个。7.4.5 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最下一层滑面,并进入稳定地层35m。 7.4.6 应采取滑体与滑带岩土试样,测试物理、水理与力学性质指标。7.4.7 滑坡稳定性验算应根据滑动面类型和物质成分,选择有代表性的

36、分析断面和适合的计算公式计算,并可参考有限单元法、有限差分法、离散元法等进行综合考虑。计算方法可参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402004中的第4.3条执行。7.4.8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应根据滑坡位置、规模、影响因素、滑坡前兆、滑坡区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稳定性验算结果等综合判定,并应分析发展趋势和危害程度。7.4.9 滑坡勘查成果应包括:地质背景和形成条件,形态要素、性质和演化,平面图、剖面图,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稳定分析,防治建议等。8 崩塌灾害调查8.1 一般规定8.1.1 崩塌的分类应符合下列规定:a)应按照表11的规定划分崩塌规模等级。b)按表12的要求判断和划

37、分崩塌的机理类型。表11 崩塌规模等级灾害等级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体积V(104m3)V100100V1010V1V1表12 崩塌形成机理分类及特征类型岩性结构面地形受力状态起始运动形式倾倒式崩塌黄土、直立或陡倾坡内的岩层多为垂直节理、陡倾坡内直立层面峡谷、直立岸坡、悬崖主要受倾覆力矩作用倾倒滑移式崩塌多为软硬相间的岩层有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陡坡通常大于55滑移面主要受剪切力滑移鼓胀式崩塌黄土、粘土、坚硬岩层下伏软弱岩层上部垂直节理,下部为近水平的结构面陡坡下部软岩受垂直挤压鼓胀伴有下沉、滑移、倾斜拉裂式崩塌多见于软硬相间的岩层多为风化裂隙和重力拉张裂隙上部突出的悬崖 拉张拉裂错断式崩塌坚硬岩层、

38、黄土垂直裂隙发育,通常无倾向临空面的结构面大于45的陡坡自重引起的剪切力错落8.1.2 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调查内容参见表13,野外调查记录按附录A.2崩塌灾害野外调查表逐一填写,不得遗漏崩塌主要要素。 8.1.3 崩塌灾害点调查分调查、地面测绘和勘查3个层次。表13 崩塌灾害调查主要内容调查对象调 查 要 点危岩体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

39、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诱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

40、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 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可能引起的灾害类型(如涌浪,堰塞湖等)和规模,确定其成灾范围,进行灾情的分析与预测。崩

41、塌堆积体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必要时需进行块度统计和分区)、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8.2 崩塌灾害调查8.2.1 对县城、村镇、矿山、重要公共基础

42、设施以及崩塌灾害高发区的所有居民点须进行现场崩塌调查。8.2.2 崩塌灾害野外调查须采用以实地量测为主的调查方法。8.2.3 崩塌调查点应实测代表性剖面线,并进行拍照、录像或绘制素描图。8.2.4 调查填卡记录须逐一填写,不得遗漏泥石流灾害要素。8.2.5 应调查崩塌及崩塌堆积体造成的灾害损失,分析预测崩塌堆积体失稳可能造成灾害的影响范围,圈定危险区,确定受威胁对象,预测损失程度。8.3 崩塌灾害测绘8.3.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滑坡,可进行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8.3.2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和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较差的崩塌灾害测绘的内容应包括崩塌区地形测绘

43、和地质测绘两个方面。a)测绘平面图比例尺宜在1:5001:2000之间。b)测绘剖面图比例尺宜在1:1001:1000之间。对主要裂缝应专门进行更大比例尺测绘和绘制素描图。8.4 崩塌灾害勘查8.4.1 对于威胁县城、集镇、重要公共基础设施且稳定性差的危岩体和崩塌体,应进行滑坡勘查。8.4.2 危岩体和崩塌勘查应包括:a)危岩体和崩塌类型、规模、范围,崩塌体的大小和崩落方向;b)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岩性特征和风化程度;c)地质构造,岩体结构类型,裂缝和结构面的产状、组合关系、闭合程度、力学属性、延展及贯穿情况;d)崩塌前的迹象和崩塌原因。8.4.3 勘探方法应以物探、剥土、探槽、探井等山地工程为

44、主,可辅以适量的钻探验证。8.4.4 危岩体和崩塌体应有不低于1条的实测剖面,每勘查剖面的勘探点不少于3个。8.4.5 勘探孔的深度应穿过堆积体或探至拉裂缝尖灭处。8.4.6 勘查成果应包括:危岩体和崩塌区的范围、类型,稳定性与危险程度,以及防治措施的建议。9 泥石流灾害调查9.1 一般规定9.1.1 泥石流分类应按表14的规定进行。表14 泥石流分类分 类 指 标分 类特 征水源类型暴雨性泥石流由暴雨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溃决型泥石流由水库、湖泊等溃决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冰雪融水型泥石流由冰、雪消融水流激发形成的泥石流泉水型泥石流由泉水因素激发形成的泥石流地貌部位山区泥石流峡谷地形,坡陡势猛,破坏性大准山前区泥石流宽谷地形,沟长坡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