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反腐大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朝反腐大案.doc(6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清朝反腐大案.精品文档. 最大贪官也反贪 且看和珅怎么玩说起历史上著名的贪官,乾隆朝的和珅首屈一指,“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也侧面印证了他的资产之极端丰厚。就是这个和珅,竟然是靠反贪起家!曾经清廉,何以得权后沦为巨贪? 书 名:清朝反贪大案作 者:焦利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内容简介:本书根据CCTV-12法律讲堂文史版“反贪往事”专题的主讲内容改写,主要讲述了“和珅反贪”、“清朝集体贪腐第一大案”、“铁面御史斗巡抚”、“卖官弹劾案”等清代历史上的一些惊动朝野的监察(反贪)大案,书中选取的都是受众耳熟能详的人物、喜闻乐见的题材。作者焦利在讲述
2、历史分析案件的同时还提出了很多引人深思的评论,本书是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廉政文化很好的传承。作者简介:焦利,国家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副主任,编审,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文化史和监察法制史的研究,曾参与国家重点文化工程清史纂修之法律志部分“典志组”的工作,作为资料组组长,参与古籍整理,组织完成清代法律史料长编 100万字和监察法部分的起草;参与世界银行第四期技术援助项目(省部级)监督制度创新的研究和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古代监察法史的研究;主持国家行政学院2004年院级课题(省部级)反腐败的国内立法与国际合作问题研究。 和珅反贪 这个对手不一般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意外得知了自己一向
3、器重的云贵总督李侍尧居然涉嫌贪腐!左右权衡之下,乾隆皇帝决定派出和珅作为钦差大臣,远赴云贵调查。一个是皇帝的新宠,一个是朝中的重臣,和珅和李侍尧之间,一场微妙的角力即将展开乾隆四十五年(1780)正月,七十岁的乾隆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队伍,开始了他第五次下江南的行程。刚刚三十岁的和珅,近年来因为得到乾隆的宠幸,所以这次也陪同乾隆皇帝南巡。和珅是鞍前马后忙得不亦乐乎,把老皇帝伺候得舒舒服服、十分满意,乾隆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刻也离不了和珅这个聪明伶俐的小伙子了。但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南巡的队伍走到山东的时候,和珅忽然离开了乾隆,带着一队人马急匆匆地直奔云南、贵州方向而去,怎么回事?他要去哪儿?为
4、什么不陪着皇帝南巡了?原来,南巡路上发生了一件让乾隆皇帝十分恼火的事情,具体情况是这样的,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有一个曾任云南粮储道和贵州按察使的官员叫做海宁,这个海宁新近解除旧任,被任命为沈阳奉天府尹了。上任之前呢,按惯例皇帝都要接见一下新任官员,进行一番“任职谈话”,同时也顺便了解一下地方上其他官员的表现,海宁在云贵两地任职多年,而且他的父亲也曾当过云贵总督,所以对这两个省的情况比较了解,乾隆也想从海宁这儿多了解一些云贵那边的治理和吏治的情况。海宁当着皇帝的面儿并没有反映什么重要情况,特别是对云贵总督李侍尧,还说了不少好话,说他很能干、有本事,把云贵两省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
5、定,把李侍尧大大赞美了一番。但是背地里呢,海宁又跟别人说了许多李侍尧的坏话,特别是在跟一些当官的亲朋故交吃饭喝酒的时候,酒酣耳热之际,便抖出了不少李侍尧在云南专横跋扈、贪赃枉法的事情。这些小道消息没多久就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乾隆对此是大为光火:好你个海宁!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居然敢对皇帝玩花样!于是立刻传谕军机大臣,以欺君之罪严审海宁。那么此次审问,会审出什么内容呢?皇帝问话时海宁有所隐瞒,但背地里又与他人私下议论,显然是不想公开得罪云贵总督李侍尧。那么这个李侍尧到底有什么背景,弄得其他大臣,甘愿冒着欺君之罪的风险,也不敢直言上奏呢?云贵总督李侍尧是辽宁铁岭人,人家可不是一般人,他是乾隆皇帝最为
6、赏识的干将、能臣之一。李侍尧是明末将领李如柏的后代,他的四世祖李永芳,原本是明朝镇守抚顺城的最高长官。在万历四十六年初,当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打抚顺的时候,李永芳俯首投降,献出了抚顺城。努尔哈赤为了奖励他,授予他三等副将官衔,并且把自己的孙女下嫁给他,因此俗称其为“抚顺额附”。从此李永芳为新主子效尽了犬马之劳,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他的后代铺好了光明的晋升之路。李侍尧的父亲也是高官,曾经当过户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李侍尧也是八旗勋旧大臣的后裔,所以李侍尧是根正苗红的“高干子弟”,但他绝对不是纨绔子弟,乾隆八年,李侍尧以荫生身份,补得“印务章京”一职,所谓荫生就是依靠父祖的
7、官位,而取得进入国子监读书资格的官僚子弟,这些人不经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做官。那个“印务章京”是个什么官呢?其实 “印务章京”也就是个普通公务员,负责协助领导管理文书档案,章奏文件以及办理印务等事,相当于我们现在行政机关的机要员或者是档案管理员。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工作,李侍尧却干得有声有色,文书档案过目不忘,印务奏章井井有条,不断获得领导和同事的好评。乾隆十四年(1750),乾隆皇帝第一次接见李侍尧,就发现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过目成诵,不禁称赞他是“天下奇才”,当即破格提拔李侍尧为副都统,从此后李侍尧一路高升,先后专任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广州将军等职。再后来子承父业升任户部尚书,然后又外放,
8、先后任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乾隆三十八年,李侍尧晋升为大学士,成为宰相级的官员,乾隆四十二年,以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成了真正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这期间乾隆对李侍尧一直非常器重、十分赏识,甚至把他和军机大臣阿桂并称为当朝最能办事的两个人。虽说都是朝中的能臣、乾隆眼里的红人,可是这个李侍尧与其他大臣比起来,还多了一种能力,而也正是这种能力,让乾隆对李侍尧格外赏识,让他在官场上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那么李侍尧不同于一般大臣的这个“特殊能力”,究竟是什么呢?李侍尧被乾隆赏识的第二个原因:会“办贡”。所谓“办贡”,就是替皇上办理进贡事宜,“进贡”大家都知道,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礼仪和制度,说白
9、了就是给皇上送礼,各地官员以及各藩属国,以土特产进献给天子,既满足了天子的需要,又沟通了上下的感情,所以皇帝和臣子都乐此不疲,但是如果进贡太多,将会给百姓和各地带来沉重的负担,所以历朝历代对于进贡都有一定的限制条件,比如在进贡的资格和时间上,都有严格的限制,并不是什么人什么时候都可以进贡。但是对李侍尧,皇帝却不见外,有一次李侍尧从广东,进贡了一批西洋玩意儿之后,乾隆便传旨给李侍尧,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说“此次所进,镀金洋景表亭一座甚好,嗣后似此样好看者多觅几件,再有大而好者亦觅几件,不必惜价,如觅得时于端阳进贡几件来”,就是说侍尧啊,你这次所进的一座镀金洋景表亭非常好啊我喜欢,以后像这样好看的
10、东西多找几件,再有比这更大更好的也找几件,不要心疼钱就是。如果找到了,就在端阳节再进贡几样来。由此可见,乾隆不仅喜欢李侍尧所进的贡品,而且和李侍尧的交情也非同寻常。李侍尧就是这样一个既有才干又会拍马,深得乾隆喜爱的封疆大吏。因为乾隆经常当众夸奖李侍尧,所以谁都知道皇上喜欢他,所以海宁当然不敢在皇上面前说李侍尧的坏话,反而是投其所好,对李侍尧大加赞扬,但是他对李侍尧又的确有许多不满,憋在心里难受,所以只好背后跟别人议论,发泄发泄,没想到却因此获罪了。在军机大臣们的严厉审讯之下,海宁只好把有关李侍尧贪污受贿的种种传闻和盘托出,其中主要有下面这几件,第一个是李侍尧曾派遣部下,赴江苏购买进贡的物品,借
11、此机会收取所属官员,汪圻、庄肇奎和素尔方阿等人的贡银上万两;第二是李侍尧派人修缮自家房舍,并放出风来让大家表示意思,借机向属员勒索白银大约上万两;第三是李侍尧每次过生日都大肆收礼。海宁自己也曾在李侍尧过生日的时候,向他贡献过一些贵重礼品,但是为了给自己开脱,海宁也一再强调,除了自己向李侍尧送礼的事是确切的,其他那些事儿都是听别人说的,自己并没有掌握真凭实据,所以不敢向皇帝报告,并不是故意要隐瞒实情,欺骗皇上。乾隆看了军机处呈上来的海宁的口供,里面对李侍尧侵贪纳贿的事情列了许多款,虽说是“得之传闻”,但也是有人物有事件,有鼻子有眼,让人感觉八成都是真的。李侍尧的这些事,既然有人揭发出来了,那么是
12、查还是不查呢?乾隆还真有点儿犹豫:查吧,万一真查出问题,到时候不好处理,因为李侍尧毕竟是乾隆喜欢的能臣;不查吧,下面对李侍尧已经是议论纷纷了,不查显得皇上有袒护之嫌,怎么办呢?听听和珅的意见吧,乾隆现在遇事儿很愿意和和珅商量。和珅虽然年轻,但是却称得上是老谋深算,他站在皇帝的立场上,小心翼翼地说出了自己的意见:皇上一向对贪污腐败深恶痛绝,所以,对于海宁的奏报,想来一定会十分重视,李侍尧历任封疆,久居督抚之位二十多年,拥兵自重,在督抚当中影响很大。所以无论海宁说的是否属实,都应该派出钦差,对李侍尧详细调查一下,无罪呢则还其清白,有罪呢则皇上裁断,这样也好让皇上和臣子们安心啊!也许是“拥兵自重”这
13、个词,碰到了乾隆心里最敏感的那根弦。当皇帝的不怕大臣贪污,就怕大臣有二心,所以乾隆对和珅的分析点头称是,和爱卿分析得不错,那这件事就交给你来办吧!朕命你为钦差大臣,与刑部侍郎喀宁阿立即前往云南调查李侍尧贪污索贿之事。记住,一定要根据海宁提供的线索一查到底,决不允许方面大臣借任何理由勒索下属!就这样,和珅成为了奉旨查案的钦差大臣,这一年和珅仅仅只有三十岁。然而面对着这样一起贪腐大案,涉案官员又是朝中赫赫有名的封疆大吏李侍尧,乾隆皇帝为什么敢于把如此重任交给初涉官场甚至此前毫无办案经验的和珅?他这样做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第一,乾隆想要着力培养和珅,所以借此机会让他历练一下。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乾隆皇
14、帝的新宠,由于和珅的聪明机灵,所以总是能抓住机会在皇帝面前恰当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珅懂得满蒙汉藏四种语言,精通四书五经、诗词书画甚至佛学!这在那些斗大的汉字不识几个的八旗侍卫当中,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啊。再加上和珅总是能够准确地读懂皇帝的心思,服务得妥帖周到,所以从乾隆四十年到乾隆四十五年,在大清官场上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升迁,这个升迁的主角就是和珅。二十五岁,授御前侍卫、正蓝旗满洲副都统;二十六岁,授户部侍郎,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就是学习、实习的意思,在军机大臣上行走,也就是准军机大臣了;二十九岁,在御前大臣上行走,成为乾隆的左膀右臂。三十岁的和珅,已经是副部级干部了,和珅这种
15、“坐火箭”一般的升迁速度,难免令朝中大臣们羡慕嫉妒恨啊!乾隆也知道,如果和珅不能干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政绩,实在是难以服众,所以乾隆觉得,调查李侍尧正好可以给和珅一个锻炼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威信的机会,当然,也是给乾隆一个进一步考察和珅的机会;第二,乾隆认为派和珅去查案,可以使案件“一切尽在掌握”,因为和珅最会揣摩圣意、最能读懂皇上的心思,所以乾隆认为只有派和珅去,才能够做到彼此心照不宣、配合默契,把案子办得刀切豆腐两面光。就这样,和珅和刑部侍郎喀宁阿拿着圣旨离开了南巡的队伍,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奔赴云贵两省查案了。对三十岁的和珅来说,这可是他第一次查办案件,而查办的对象又是皇上十分欣赏的资深总督李侍尧
16、,这件事能不能办好,将直接影响他在乾隆和大臣们心中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他今后的升迁,这对和珅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那么面对这项艰巨的任务,和珅是怎么想的呢?他有没有退缩呢?没有,不仅没有退缩,他还把这次查案看做是自己扬刀立威的机会。为什么?因为和珅心里也明白,自己这几年升迁得太快了,虽然朝中多数人都对他恭敬客气,甚至溜须拍马,但心里肯定不服,许多人觉得和珅不过是个靠长相和拍马起家的官场“暴发户”,并不认为他有什么真本事,这一点和珅从大家看他的目光中就能敏锐地感觉到,所以他就想利用这次查办李侍尧的机会,亮亮自己的本事,让别人今后再也不敢小看他。另外呢和珅还有一点私心,他想借此机会报复一下李侍尧,因
17、为李侍尧以前总是看不起和珅,搞得和珅心里很不爽。如上所述,李侍尧是乾隆皇帝赏识的能臣干将、资深总督,还是大学士,所以在朝中自我感觉非常好,除了在皇帝面前恭顺,其他人多数都不入他的法眼,对和珅更是嗤之以鼻。这真的是让和珅感到太伤自尊了,和珅并不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所以对李侍尧也是怀恨在心,只是由于和珅年轻,刚刚发迹,还没有根基,所以暂时还不敢和李侍尧叫板。现在既然机会来了,就要紧紧抓住,所以这次和珅准备利用查案的机会,一方面在群臣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另一方面也给李侍尧一点颜色看看。当然这些都是和珅自己心里的小九九,能不能达到目的,还得看他办案的情况啊。和官场老手李侍尧比起来,和珅毕竟是新手上路,
18、而查办李侍尧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侍尧当了二十多年的督抚,树大根深,而且还非常精明能干,他绝不会把自己贪腐的证据丢在路上让和珅去捡的。而要扳倒这位皇帝喜欢的能臣,最关键的就是要有确凿的证据。一想到证据,和珅立刻想到必须赶快封锁消息,免得李侍尧听到风声提前有了准备。好在这一点乾隆也想到了,他不仅派人稽查沿途驿站,发现有人私骑驿马由北往南,一律缉拿审查,以免走漏消息,而且还命令留在京城的户部尚书英廉带人去李侍尧在北京的住宅,干什么?抄家啊!他想看一看,李侍尧到底有没有贪污,或者说有没有二心。看到皇上这么配合,和珅就放心了,带着人马踏上了查办云贵总督李侍尧的征程。按说李侍尧的任所在云南昆明,但是出人
19、意料的是,和珅从乾隆身边离开,快马加鞭,一路赶往的竟然不是云南昆明,而是贵州,这是为什么呢,是和珅忌惮李侍尧的权势,还是另有玄机呢?哪里才是突破口和珅离开了南巡队伍,却并没有直接前往李侍尧所在的云南,而是绕道而行,风尘仆仆地来到了贵州,那么他这样做有什么用意,贵州究竟有什么在吸引着和珅呢?和珅一行为什么先到贵州呢?因为和珅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办,那就是先去找贵州巡抚舒常。为什么要找贵州巡抚呢,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先把清代总督和巡抚的关系,简单地介绍一下:清代的总督是正二品官,加尚书衔的就是从一品,掌管一个省或几个省的行政和军政事务,巡抚呢是从二品,掌管一个省的地方行政事务,所以无论是品级还是管
20、辖范围,巡抚比总督都略逊一筹,尽管如此,总督和巡抚却可以互相监督,这就是和珅为什么要先去找贵州巡抚舒常的原因。那么舒常能不能给和珅提供他所需要的帮助呢?一到贵州,和珅就拿出乾隆皇帝的圣旨,当众向贵州巡抚舒常宣读了一遍,舒常连忙领旨谢恩,然后把和珅让到府衙喝茶。和珅对舒常说,李侍尧在云贵总督任上贪纵营私的事儿被海宁揭发了,事情在京城传得沸沸扬扬,现在皇上下旨要严查李侍尧,不过皇上也知道,我对贵州的情况不太了解,所以特意让舒大人协助查办,往后还有劳巡抚大人多多指教啊!舒常素有清廉之名,和珅以为舒常一定会满口答应,不料舒常却说,和大人,我来此上任还不到一年,一心做好贵州的工作,对李侍尧的详细情况并不
21、了解啊!舒常的回答让和珅大感意外,本来和珅第一次领了这么重要的差事,当然是一心办好的,所以他出发之前,就仔细谋划了自己的行动计划,并且和皇上商量,为了以防万一,避免自己处于不利的境地,应该先取道贵州,取得舒常的帮助和支持。乾隆皇帝大力支持和珅的想法,还专门拟了圣旨给舒常,本以为有了皇帝的圣旨,就可以一路所向披靡,可没想到还是开局不利。舒常的拒绝对于刚刚三十岁的和珅来说,犹如当头一棒,同时舒常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也让和珅意识到,他将要面对的真的是一个超出他预计的强大对手,那么接下来该怎么办呢,和珅该怎样才能迈出这艰难的第一步?舒常在顾虑的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站在他的角度分析一下:第一,舒常与李
22、侍尧同在地方上为官,明白李侍尧的势力有多大,李侍尧虽然人在云南,但影响力却绝不限于云南,他知道如果自己积极参与调查,万一这次扳不倒他,日后李侍尧就可能找他舒常的麻烦,皇上的圣旨说“如查有实据即传旨将李侍尧解任”,那万一要查无实据呢?李侍尧和皇帝关系那么好,这种调查是不是走过场,皇帝究竟怎么想都搞不清,怎么能瞎掺和呢?第二,和珅虽是钦差,但强龙不压地头蛇,况且这个和珅年纪轻轻,他是否真的有本事一举查清案情,还真是很难说呢!所以舒常这种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一点和珅当然也明白,或者说是理解,但是他决不能止于理解,他必须争取舒常,让他成为自己的同盟军和得力助手。到这个时候对和珅而言,是开弓没有回头
23、箭,只能一步步往前走,而眼前他需要做的,就是争取舒常的支持,否则到了云南工作会更加难做。那么怎么才能获得舒常的支持呢?和珅不愧是在乾隆身边伺候过的人,不但聪明,而且应变能力非常强。眼看舒常要推脱这件事情,和珅做出非常理解舒常苦衷的样子,对舒常说:舒大人,您的难处我也知道,不过您要明白,皇上让您协同查案,这是对您的信任啊,我刚才已经当众宣读了圣旨,您和我们共同查办李侍尧一事,贵州的官员们已是人所共知,李侍尧恐怕很快就会得到消息,将您视作敌人了,舒大人是为皇上办事,不要有太多顾虑,只要案件查实,必有您的一份功劳,孰轻孰重还请舒大人想清楚!和珅的意思很明白,一旦查案失败,舒常里外不是人,也不会有好果
24、子吃,在这种时候只能抱大腿,按着皇帝的旨意来办,毕竟李侍尧是皇帝的臣子,即使日后有什么问题,也是奉旨办事,皇帝会替他撑腰的。这番话似乎击中了舒常的要害,他思前想后,觉得和珅说得有理,也就放下包袱全力协助和珅了。舒常对和珅分析说,李侍尧贪污纳贿的风言风语我早就听说过,只是没有证据不敢妄言。依我看,云南巡抚孙士毅与李侍尧同在昆明办公,知道的情况一定不少,我们可以先从孙士毅那儿找些线索,到时候顺藤摸瓜,不愁案子查不清楚。接着就向和珅介绍了一些孙士毅的情况。听了舒常的介绍,和珅心里就有底了,就这样,在贵州待了三天,情况摸得差不多了,舒常也把公务料理交接妥当了,于是,和珅一行就和舒常一起奔赴此次公务的终
25、点站云南昆明。二月下旬,和珅等人风尘仆仆地抵达了昆明。到了昆明当然是云贵总督李侍尧和云南巡抚孙士毅率众出城迎接,寒暄几句之后,便将钦差大臣们接到总督府。针对云贵总督李侍尧和云南巡抚孙士毅这两位朝廷的封疆大吏,和珅和舒常在路上早已商量好了不同的对付手段。所以一到总督府,和珅就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计策,首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宣布将李侍尧暂且革职,要他闭门思过,反省自己的贪渎行为。也就是把李侍尧“双规”了,由舒常暂时署理云贵总督事务。本来李侍尧就没把和珅放在眼里,如果说开始听到点风声,说有钦差要来查案,心里还稍有点紧张的话,那么后来一听说是和珅来,李侍尧反而放心了!李侍尧当副都统的时候,和珅还没出生呢
26、,李侍尧当广州将军的时候,和珅才五岁,李侍尧当两广总督的时候,和珅才六岁。李侍尧吃的盐比和珅吃的饭都多,他能把和珅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吗?所以和珅刚宣读完圣旨,李侍尧就大声说,我是冤枉的!一定是有小人在暗算我,我现在就要给皇上上折子!和珅一看,李侍尧挺张狂啊,怎么办?先把他稳住再说,于是假装和气地对李侍尧表示,总督大人不必过于担心,既然有人弹劾您老人家,皇上当然也不能不调查一下。不过您放心,皇上对您的忠心一向是深信不疑,这次也就是例行公事,过一段时间调查完了,自然还大人一个清白。您看,皇上圣旨在此,我们是奉旨行事,您也不能抗旨不遵不是?和珅的话软中带硬、绵里藏针,既有安抚又有威胁,一时让李侍尧也
27、无话可说,只好在心里打小算盘。李侍尧想,和珅说的也不无道理,既然海宁举报了,皇上对我再好,也得走个过场查一查,要不然堵不住大臣们的嘴呀,而且皇上派和珅这么一个啥也不懂的人来查案,恐怕真的就是走个过场了。和珅毕竟还是个“嘴上没毛”的毛头小伙子,又没什么基层工作经验,伺候皇上还行,查办案件可就是菜鸟儿了,骗骗他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想到这儿,李侍尧就收起了以前对和珅不屑一顾的表情,装出一脸真诚的样子对和珅说,和大人,我是受了小人的暗算,实在是冤枉啊,您一定要请皇上明察呀!和珅呢,也是一脸真诚地好言安抚李侍尧。和珅不是对李侍尧恨得牙痒吗?他不是总想找机会报复李侍尧吗,现在机会来了,和珅怎么反倒客气上了
28、呢,这就是和珅的过人之处了。在来云南的路上,通过和舒常的交谈,和珅了解到李侍尧久居官场、树大根深,在云南耳目众多,如果初来乍到就严审李侍尧,恐怕会碰一鼻子灰。因为李侍尧不是善茬儿,如果调查组手里,没有掌握确凿的证据,那多半儿会什么也问不出来,所以和珅就针对李侍尧目空一切,不把别人放在眼里的特点,故意示弱,装出自己对查案工作什么都不懂,而且也并不想真心查案的样子,麻痹李侍尧,让他放松警惕,此后几天,大家看到和珅整天游山玩水,好像一个天真的孩子一样,对云南少数民族的什么事情都感到惊奇不已。面对自视甚高的李侍尧,心思缜密的和珅不但主动示弱,甚至还装出了游山玩水的假象,就是为了让李侍尧麻痹大意,甚至产
29、生错觉,果不其然,尽管李侍尧是老谋深算的资深总督,但是面对和珅的这些计策,他却还是中招了!和珅纵情山水的消息传到李侍尧耳朵里,李侍尧觉得自己大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了,为什么?因为一方面李侍尧认为,和珅的查案可能真的是走走过场,没有和自己做对的意思,另一方面,李侍尧也暗中做了周密的安排,告诉相关的同僚,我李侍尧是整不倒的!你们千万不要误判形势。得到那些人的保证之后,李侍尧也就放下心来,只等风头过去自己好官复原职。和珅表面上游山玩水、吟诗作赋、不思公务,那都是做给李侍尧的耳目们看的,暗地里他却派出刑部侍郎喀宁阿率领一帮查案高手、得力干员去悄悄查访相关的证据线索。但是查访的结果很难令和珅满
30、意,尽管李侍尧已经被软禁,但全省上下还是没有一个官员敢于向调查组透露李侍尧贪污受贿的任何情况,更别说提供有用的证据了,可见李侍尧在大清官场的权威之重、影响之深!眼看着调查迟迟无法推进,作为钦差大臣的和珅心急如焚。他深知案子拖得越久,自己的处境就会越为不利。可是面对着树大根深的李侍尧,究竟该从哪才能找到突破口呢?左右思量之下,他想到了云南巡抚孙士毅。和珅和孙士毅打过几次交道,加上前面舒常的介绍,和珅了解到这个孙士毅是浙江仁和人,人很聪明,也非常有文采。作为一个汉大臣,他在和其他的满洲贵族打交道时,处处小心谨慎、明哲保身。争取谁都不得罪。所以尽管李侍尧贪渎的种种传闻他也听说过,有的他自己也确切知道
31、,但是却从来没有向皇帝汇报过,更没有公开弹劾过李侍尧。而且与李侍尧的傲慢跋扈不同,孙士毅为人非常谦和,对和珅也一向十分客气。不过,尽管他对和珅很客气,可和珅对他却一点儿也不客气,选了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和珅亲自出马,突然来到巡抚孙士毅的家里,把孙士毅弄了个措手不及。一见孙士毅,和珅就严肃地向他传达了皇帝的旨意:孙士毅由军机处行走司员,加恩擢至巡抚,李侍尧操守平常,近在同城岂无见闻,何以不据实参奏?意思是,巡抚孙士毅和总督李侍尧,同在昆明办公,督抚同城,本来是应该互相监督的,你孙士毅不聋不瞎,对李侍尧的事难道一点儿都不知道吗?为什么不及时奏报皇帝呢?听完了和珅传达的皇帝旨意,孙士毅心里是暗暗叫苦
32、啊!本来想明哲保身,没想到现在却是被火烧身了。怎么办呢?孙士毅想,在李侍尧案件没有眉目之前,自己还是不要掺和比较好,谁知道皇上是真查还是假查呢?所以孙士毅打定主意,只是承认自己监督不到位,有失职的错误,请皇帝处分,其他的却是什么也不说了。那么怎么样才能让孙士毅配合调查呢,和珅想,必须找到孙士毅的弱点,突破他的心理防线。对,有了!你不是想明哲保身吗?你不是怕被连累吗?那我告诉你,你已经被连累了,现在只有坦白才能保身,想到这儿,和珅就一脸诚恳地对孙士毅说,孙大人,实话说了吧,我今天是专程来帮你的呀!李侍尧如今犯下的可是滔天大罪,要杀头的。京城的官员都清清楚楚,这件事是海宁捅出来的,你与李侍尧同城为
33、官,本应了解内幕,却没有据实参奏,你能脱得了干系吗?皇上专门下旨,让贵州巡抚舒常协助办案,为何不让你参加?分明是把你当同案犯了,如果你能积极帮助我们调查,到时候我在皇上面前尽量为你开脱,或许你还可以将功赎罪、减轻罪名,只要重新赢得皇上的信任,什么都好说,否则的话,成了李侍尧的同案犯,那可就洗不清罪名啦!和珅这样连哄带吓地亮明了当前的形势,言语间还很有为孙士毅考虑的意思,听得孙士毅又是害怕又是感动。可是他心里还是怕李侍尧,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根本没说,不过要说自己对李侍尧的贪渎行为一无所知,似乎也说不过去,所以孙士毅只好又给和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孙士毅说,和大人,其他的事我没有确凿的证据,实在不
34、敢随便乱说,不过李侍尧的心腹大管家张永受应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因为李侍尧和他人之间所有的财物礼品往来之事,全是由张永受负责经办的,多年来经手李府的财物进出,张永受心里有本明细账,只要能让他招供,整个案件就可以水落石出了。和珅一听大喜,立刻命人把李侍尧的大管家张永受抓起来,软硬兼施想要撬开张永受的嘴巴。没想到这个张永受还真的能忍受,除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始终没有供出有关李侍尧贪污纳贿的重要事情。和珅心里这个急呀,这可是皇上交给自己办的第一件案子,如果办砸了,那开头盘算的什么“在皇上面前表现才干”啦,“在群臣面前扬刀立威”啦等等就都别想啦,更别说要报复李侍尧,不被李侍尧反戈一击就不错啦!那么
35、接下来和珅会怎么办,他将如何为案件的调查打开突破口呢?皇帝的心思钦差大臣和珅远赴云贵查案,岂料却是出师不利,调查陷入了僵局。就在此时,皇帝的一道谕旨却给和珅带来了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也为案件带来了重大的突破口。那么谕旨之中究竟写了些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乾隆皇帝,又是从哪里得到了来自云贵的消息呢?就在和珅对张永受的审讯,陷入僵局的时候,忽然接到了乾隆六百里加急传来的谕旨,告诉和珅:张永受曾经捎了七千两银子到北京家里,和珅打开谕旨一看顿时心花怒放,心想皇上啊,您可真是及时雨啊!有了您这份谕旨,我就不信撬不开张永受这个奴才的嘴巴!那么皇帝怎么知道和珅调查遇阻,而且会送来了六百里加急的圣旨给和珅解围呢?
36、其实乾隆皇帝没那么神,这事儿就是赶巧了。原来乾隆为了不走漏查案的风声,不是派人严格盘查从北往南的各个驿站嘛?没想到果然有所收获!前不久拿获了李侍尧派往京城的亲信家人,当然他们是在案发之前就已经到京城的,在回云南的路上去驿站借驿马的时候被抓住了,经审问得知他们虽然不是送信的,但却是奉了李侍尧的命令往李侍尧在京城的家里送东西的!其中包括银子五千二百多两、玉器十件,而且还帮大管家张永受捎了七千两银子到北京家里。就是张永受捎的这七千两银子,引起了乾隆的高度警觉,他怎么能有那么多钱呢?所以乾隆立即派人将此事六百里加急告诉和珅,要和珅严审张永受,查一查这个“奴隶贱人”为何积银竟有如此之多!和珅拿着皇上的谕
37、旨再次审问张永受,说你这七千两银子是哪儿来的,是偷来的还是骗来的,按大清律的规定,盗窃银子一百二十两以上就是死罪,你要是说不清楚,那我就按你是盗窃论处,七千两你死十几次都够啦,这下可把张永受吓坏了,连忙说不是偷的不是偷的,是我家主人赏给我的。那你家主人为什么要赏给你这么多钱呢?和珅紧追不放,张永受看蒙混不过去,只好说是有些过年过节给主人送礼的,同时也给他送一份,有时候帮主人办一些事情,主人也会给他一些奖赏。那么都有谁给你家主人送过礼呢,你帮你家主人办的事儿又是什么呢?和珅毫不放松,一阵穷追猛打。可是这个张永受又说,自己每天经手的事太杂人太多,实在是记不清楚了。记不清楚了?好啊,那我帮你回忆回忆
38、,和珅就拿出了军机处提供的海宁的口供,一条一条和张永受对质,终于撬开了张永受的嘴巴,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珅命人把张永受的供词一一记录在案,然后迅速传唤相关的当事人,也就是张永受供出来的给李侍尧送大礼的那些人。和珅把这些人叫来,把张永受的供词拣重要的念了几段,警告他们说,各位也知道,行贿与受贿同罪,朝廷现在已经准备处理李侍尧了,你们呢也被张永受供出来了,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现在如果你们再不揭发李侍尧的罪行,配合朝廷查案,就没有机会减轻罪责了。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有劣迹的官员为了自保,纷纷倒戈一击,揭发李侍尧贪污受贿的罪行。一切准备就绪,三月初,和珅这才在总督府的大堂上摆好公案,提审李侍尧。先前
39、李侍尧已经在“闭门思过”,也就是被软禁起来了,所以对后来的情况不太了解,刚刚来到堂上,还想强词争辩,和珅也不和他啰唆,命人把张永受和那几个行贿的官员带上堂来。先问张永受,和珅每问一句,张永受就机械地回答一句,李侍尧的心也就往下一沉,等和珅把所有的人都问完之后,李侍尧沉默不语,并不是害怕,而是在心里紧张地盘算:把这些人交代的事儿加到一起,也就三、四万两银子,就凭我和皇上的感情,皇上绝对不会为了这点儿银子而杀我的,顶多坐几年牢,无所谓啦!想到这儿,李侍尧心里就有底了,看到眼前的事无法抵赖,也就只好低头承认了。在皇帝的帮助下,和珅排除重重阻碍,终于掌握了李侍尧贪腐的罪证,面对这些证据,李侍尧不得不低
40、头认罪。因此和珅接下来的工作势如破竹,终于查清了李侍尧贪腐一案,很快他也就将李侍尧贪污受贿的证据材料整理成册,八百里加急送到了乾隆皇帝手中。在这份奏折中,不但详细列明了李侍尧贪腐的证据,对于他的收受贿赂的伎俩,也都有详细记录。那么李侍尧这样一个封疆大吏,为聚敛钱财都用了哪些手段?他贪污受贿的总金额究竟又有多少呢?经查,在李侍尧的管辖范围内,官位要贿赂才能得到,事情要贿赂才能办成,而李侍尧收受贿赂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有时候,李侍尧是以红白喜事、寿诞、建房等为借口大肆收贿,有时候,李侍尧甚至利用职务之便巧取豪夺,这事说出来大家都不一定相信!比如说李侍尧有两颗名贵的珍珠,成了他敛钱的“聚宝盆”,他
41、吩咐张永受将这两颗珍珠代为“出售”,张永受找了昆明县的两个官员为买家,二人不敢不买,一个以两千两银子的价格买下,另一个以三千两银子的价格买下,李侍尧五千两银子成功到手。荒唐的是,不久之后,在张永受的暗示之下,这两个人又把珍珠奉还给了李侍尧,李侍尧又可以把珍珠再卖给别人了,这哪里是卖珍珠,分明是抢钱哪!就是通过上述这些敛财的手段,李侍尧贪污纳贿总额,达到三万五千两银子!乾隆皇帝看到和珅的这份奏折,不禁是火冒三丈!心想李侍尧啊李侍尧,你怎么能干出这种事来,真是让朕做梦都想不到啊!你说你一个堂堂总督,竟然强卖珍珠给下属,事后又把珍珠收回来,你简直是连市井小人都不如啊!尽管乾隆皇帝这么生气,到真要处罚
42、李侍尧的时候,他又有点儿犹豫不决了,为什么呢?一个是乾隆觉得李侍尧的确是大清国不可多得的人才,大清国虽然人才济济,但是让乾隆觉得好用,并且喜欢用的却并不多,看看朝中大员,现任首席军机大臣福隆安体弱多病,已经不堪重任,阿桂倒是文武全才,但是现在主要靠他带兵打仗,和珅倒是机敏过人,但毕竟年轻,不够沉稳,除此之外就只有李侍尧算是个能办事的“干将”了。正因为如此 乾隆觉得,因为三万五千两银子,而杀掉一员大将有点可惜。第二是李侍尧的贪贿金额,三万五千两,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在清代,大清律例中没有“贪污罪”这个罪名,与现代贪污罪相似的是“监守自盗仓库钱粮”,本来根据大清律例的规定,犯这种罪,是“赃至四十两,
43、斩”,但是在司法实践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资物价的上涨,贪官们贪污的数额也越来越多,如果四十两就斩的话,恐怕没几个官员能活着了,所以雍正三年(1725),针对这一律条又附加了一个“例”,也就是说,贪污一千两以下的,可以用五年徒刑抵死罪,一千两以上的,判处斩监候。那么对于贿赂罪呢?大清律例对于贿赂罪的处罚,要严于贪污罪,清代对于贿赂罪,分为“枉法赃”和“不枉法赃”两种,也就是说如果官员收受贿赂,并且为对方谋取利益了,那就是“枉法赃”,赃至八十两就是死罪,绞刑。如果只收礼而没有为对方谋取利益,那就是“不枉法赃”,赃至一百二十两以上处绞刑,但在司法实践中,量刑的金额也加倍了,也就是枉法赃超过八十
44、两,不枉法赃超过二百四十两才处绞刑。如果依法治罪,李侍尧贪贿金额总共三万五千两,死个十次八次都够了,但是当时的情况是,官员们从上到下贪贿成风,三万多两银子对一个总督这样的封疆大吏来说又的确是小菜一碟,这一点乾隆心里很清楚,那么对李侍尧是依律处斩呢,还是网开一面呢,乾隆心里有点儿纠结。那么心情如此纠结的乾隆皇帝会如何处置李侍尧呢?这说多不多,说少不少的贪污金额让他十分为难。而就在此时,一份李侍尧的抄家报告,更是让乾隆皇帝愈加苦恼起来。按理说看了贪官的抄家报告,皇帝应该是更加愤怒才对,可是李侍尧的抄家报告,为什么却让乾隆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在这份报告里究竟写了些什么呢?英廉报上来的抄家清单中银子不算
45、太多,但奇珍异宝却不少。比如有“黄金佛”三座,“珍珠葡萄”一架,“珊瑚树”四尺者三株等等。乾隆皇帝虽然马上就要进入古稀之年了,不过记性倒还不错,他分明记得,这些东西都是以前李侍尧进献的贡品,按清朝皇室的规定,所有的贡品,一般都按进三退一的成例收纳,也就是说对于大臣的进贡,皇上一般只留下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退还给进贡者,以示恩宠。乾隆看着抄家的清单心想,这些贵重的宝物,都是我退给李侍尧的贡品,不能算贪污啊!更让乾隆感动的是英廉报上来的另一份奏折,英廉报告说:三月初二,有一个李侍尧的家人叫喜儿的,自行投到官府,供称刚开了年,我家主人就差我从云南进京,交给我一张贡单,准备照此单备办万寿贡物,没想
46、到到京之后,见李家已被封了门,知道李总督坏了事,所以特来投案。随着奏折送到的,是李侍尧那些准备采办贡品的贡单,也就是说刚刚进入正月,李侍尧就开始为乾隆的七十大寿准备贡品了!要知道,乾隆七十大寿要八月份才到啊!再看那些贡品清单,光是珍贵的玉器、瓷器、木器就有八十多件,怎么样收集、怎么样护送都有详细规划。乾隆拿着贡单不住地点头,看来李侍尧真是孝心可嘉呀!不过再往下一想,乾隆又开始摇头了,为什么?您想啊,这么多精美的贡品,要值多少钱,李侍尧就凭他的工资加养廉银,能不能买得起,乾隆又不是傻子,一看抄家清单和贡品清单他就知道,李侍尧贪污纳贿的大部分钱财,都用来给他置办贡品了。但令乾隆感动的是,李侍尧的供
47、词里却根本没提进贡的事儿,这显然是在维护皇帝的脸面,如果因为三万五千两银子,就把李侍尧杀了,是不是有点太可惜了?他的功劳和忠心难道是这区区三万五千两银子就能买到的吗?但是如果不杀李侍尧,似乎也于法不合,毕竟这次彻查李侍尧,搞得动静有点儿大,又是北京抄家,又是云南调查,搞得上上下下都知道了,皇上也不想让大家说自己有法不依呀!乾隆皇帝左思右想没什么好办法,最后干脆不想了,算了,让和珅先提个方案吧!那么 乾隆为什么要先让和珅提方案呢?第一,和珅最懂皇上的心思,看到和珅奏报李侍尧,贪贿总额三万五千两,乾隆就知道和珅听懂了自己的话。和珅临行前,乾隆曾告诉他一定要以海宁的揭发为线索,一查到底,言下之意就是
48、说,以海宁所举报的事情为查案范围,别的事儿就不要涉及了。而和珅所报的李侍尧的罪行,也的确是基本上以海宁的举报为限,要不然李侍尧的贪贿金额,怎么可能只有区区三万五千两呢,连他的管家都一次就往家捎七千两银子,何况他本人呢?所以乾隆觉得和珅这小伙子真是太聪明了、太善解人意了,所以他想继续看看,和珅还能有什么高招儿;第二,由和珅先提方案,乾隆自己就有了回旋的余地,可进可退,不管他提的方案如何,乾隆都有话说。和珅满以为自己可以圆满交卷儿了,没想到皇上又出了一道考题,看来这文章还得继续做下去。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给李侍尧量刑呢?要按和珅自己真实的想法,既然办了李侍尧的案子,那就要把他办成死罪,最好是“斩立决”,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复仇的快感,才能彻底洗刷自己以前被李侍尧藐视鄙视蔑视的耻辱。但是和珅之所以成为和珅,就是因为他太聪明了!他明白,李侍尧的生死,别人说了不管用,皇上说了才算。最重要的不是李侍尧“应该”如何判决,而是皇上“想要”如何判决!那么,皇上究竟想要如何判决呢?和珅一时也拿不准了,因为一直以来,乾隆对大臣的贪腐行为都非常痛恨,从他执政之初就一再强调:人臣之所尚者“唯廉”,就是说廉洁是臣子最重要的品德。乾隆不仅一再对大臣们说,自己对于贪污腐败是深恶痛绝,而且对贪官污吏的处罚,也一向非常严格。乾隆六年,对收受贿赂仅千两的兵部尚书鄂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