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标SJG18-2009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地标SJG18-2009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doc(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深圳地标SJG18-2009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精品文档.深圳市技术规范SJG18-2009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precast components 2009-09-30 发布 2009-11-01 实施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 发布深圳市技术规范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oncrete structures with precast comp
2、onents sSJG18-2009主编部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批准部门: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施行日期:2009年11月01日前 言根据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深建科200846号文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大量搜集整理国内外相关规范、论文及试验成果,并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制定本规范。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总则;2.术语、符号;3.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4.连接形式与构造;5.结构整体分析;6.构件及连接设计;7.非结构构件;8.预制构件制作与检验;9.安装施工与验收。本规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归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
3、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3号),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范主编单位: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泛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本规范参编单位:深圳市华阳国际工程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中建国际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电子院设计有限公司深圳市和致达建筑结构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中威预制混凝土产品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魏琏 窦祖融(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 王庆扬 王传甲 王 森 韦承基 江守来 刘洪海 刘琼祥 刘绪普 孙仁范 赵晓龙 郭满良 施永芒本规范审查专家委员会成员:容柏生 陈星 薛伟辰 李东彬 刘维亚 刘绪普
4、 刘新玉目 次1 总则 12 术语、符号2 2.1 术语2 2.2 符号2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 54 连接形式与构造 7 4.1一般规定7 4.2叠合梁7 4.3柱、剪力墙 9 4.4 叠合板 10 4.5楼梯板 11 4.6 预制外挂墙板 115 结构整体分析13 5.1 一般规定13 5.2 多遇地震作用 13 5.3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 14 5.4 罕遇地震作用 156 构件及连接设计 18 6.1基本要求18 6.2 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18 6.3 叠合梁 206.4 叠合板 236.5预制外挂墙板 257 非结构构件 278 预制构件制作与检验28 8. 1 构件制作准备
5、28 8.2 材料 28 8.3 模具和预埋件 29 8.4 钢筋及保护层垫块 29 8.5混凝土浇筑与养护29 8.6脱模及构件标示308.7预制构件的起吊、堆放与运输308.8构件质量检验与标准319 安装施工与验收32 9.1 预制构件的堆放和安装施工32 9.2 现浇结构的施工35 9.3 质量验收35 9.4 安全施工及防护35附录A构件制作允许偏差标准与检验方法 37本规范名词说明44条文说明451 总 则1.0.1 为了充分发挥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促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制作与施工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
6、术先进,确保质量,经济合理,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1.0.2 本规范适用于深圳市(7度区)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筒体结构的设计、制作与施工。其中竖向构件(墙、柱)为现浇,水平构件为预制装配式叠合梁、叠合板,外墙为预制外挂墙板。1.0.3 按本规范进行抗震设计的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符合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当需要达到更高的抗震设防目标要求或为超限高层建筑时,结构和构件可采用基于性能目标的抗震设计。1.0.4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制作与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语、符号2.1 术 语2
7、.1.1接合面 connecting interface预制构件与现浇混凝土之间由于二次浇筑所形成的接触面,称接合面。2.2 符 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各楼层弹塑性静力分析时的侧向荷载;楼层j振型时i楼层的剪力;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各楼层地震作用剪力;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值;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构件最大的受力弹性层间位移;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多遇地震作用下外挂墙板所在楼层的加速
8、度;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剪切面的压应力标准值;剪切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设计值,下标括号中表示受压抗剪,表示剪力键抗剪,表示销栓抗剪,Co表示混凝土抗剪;分别为剪切面的压力标准值和设计值;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钢筋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混凝土强度的标准值和设计值;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构件弹性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构件承载力值; 弹性层间位移角。2.2.3 几何参数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为接合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为其余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单根销栓钢筋面积。截面的一次矩
9、;截面惯性矩;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2.2.4 计算系数及其它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承压系数; 摩擦系数;楼层层高;构件截面高度;n 计算振型的个数;销栓钢筋根数;纵向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纵向受拉钢筋的抗震锚固长度。3 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3.0.1 按本规范设计的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计算可按现浇混凝土结构同样的方法进行。3.0.2 本规范规定的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应符合表3.0.2的要求。表3.0.2 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建筑的最大适用高度(m)结构类型抗震设防烈度7度框架55框架剪力墙120框架核心筒1303.
10、0.3 当采用基于性能目标进行抗震设计时,结构和构件抗震性能目标可按表3.0.3-1的要求选用。表3.0.3-1 结构和构件抗震性能目标结构类型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框架弹性一框架梁不屈服、框架柱不屈服部分框架梁屈服、部分框架柱屈服框架梁弹性二、框架柱弹性二部分框架梁屈服、框架柱不屈服框架梁弹性一、框架柱弹性一框架梁不屈服、框架柱不屈服框架剪力墙弹性一部分连梁、框架梁屈服、框架柱、剪力墙不屈服框架梁延性破坏、部分框架柱、部分剪力墙屈服个别连梁屈服、框架梁不屈服、框架柱、剪力墙弹性二或弹性一框架梁延性破坏、框架柱、剪力墙不屈服框架核心筒弹性一部分连梁、框架梁屈服、框架柱、筒体墙不屈服框架梁
11、屈服、部分框架柱、部分筒体墙屈服个别连梁屈服、框架梁不屈服、框架柱、筒体墙弹性二或弹性一部分框架梁屈服、框架柱、筒体墙不屈服注:1 表中弹性一目标为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截面抗震验算的规定;弹性二和不屈服目标的荷载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均取1.0,材料强度分别取设计值和标准值;2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宜根据工程和结构构件的重要性选用屈服、弹性二、弹性一的抗震性能目标。对于破坏危及整个结构安全的关键构件,其抗震性能目标可按表3.0.3-2的要求选用。表3.0.3-2 结构中关键构件的抗震性能目标多遇地震设防烈度地震罕遇地震弹性一弹性二不屈服弹性一弹性二3.0.4 预制
12、构件与接合面应对其在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各种不利组合作用下的承载力、裂缝宽度及挠度进行验算。3.0.5 构件分段要便于预制、吊装、就位和调整,结合部钢筋及预埋件不宜过多。3.0.6 材料要求1 预制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30,也不宜高于C40,用于现场后浇的混凝土强度不应低于预制构件强度等级,也不宜高于C40。2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400级热轧钢筋,也可采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级热轧钢筋;箍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335、HRB400级热轧钢筋;楼板也可采用符合冷轧变形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DBJ/T15-7)要求的冷轧变形钢筋。3 预制构件中的
13、吊环应采用HPB235级热轧钢筋,严禁使用冷加工钢筋。4 连接形式与构造4.1 一般规定4.1.1 预制构件纵向受力钢筋在节点区宜直线锚固,当锚固长度不足时可采用机械直锚。4.1.2 构件间钢筋连接可采用搭接连接或对接连接。4.1.3 当构件中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大于40mm时,应对保护层采取有效的防裂构造措施。4.1.4 预制构件伸入梁、柱、墙等构件内的支承长度不宜小于15mm。4.1.5 叠合构件预制部分的水平接合面应做成有凹凸的人工粗糙面,预制梁的凹凸不宜小于6mm,预制板的凹凸不宜小于4mm。4.1.6 预制构件设计对制作、运输、吊装、施工等有特别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上注明。4
14、.2 叠合梁4.2.1 叠合梁现浇部分的高度不应小于150mm和1/3梁高的较大值。预制反沿厚度不宜小于50mm(图4.2.1)。4.2.2 在预制梁的预制面以下100mm范围内,应设置2根直径不小于12mm的腰筋(图4.2.1),其它位置的腰筋应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设置。4.2.3 预制梁端部接合面应设置剪力键,剪力键的尺寸应按本规范第6章有关规定计算确定(图4.2.3)。图4.2.1 叠合梁截面构造 图4.2.3 梁端剪力键形式4.2.4 预制梁的外伸钢筋对接连接时,外伸钢筋不应弯折。4.2.5 预制梁顶面两端应各设置一根安全维护插筋,插筋直径不宜小于28mm,出预制梁顶面的高度不宜小于15
15、0mm(图4.2.5)。图4.2.5 梁端安全维护插筋示意4.2.6 梁纵向受力钢筋在端节点处采用机械直锚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5la(laE)和梁长方向柱边长b的3/4(图4.2.6)。图4.2.6 梁纵筋在端部节点区的锚固要求4.2.7 梁纵向受力底筋在中间节点宜贯通,也可采用对接连接。对接连接时,钢筋直径宜相同;直径不同时,较大直径钢筋伸入节点内的长度不应小于la(laE),且伸过柱中心线的长度不应小于较大钢筋直径的5倍(图4.2.7)。4.2.8 梁与墙平面外连接要求应符合本规范第4.2.6条和第4.2.7条的规定。墙厚不满足锚固长度要求时,应设置扶壁柱或采取其它有效方式。4.2.9
16、 次梁底筋宜锚入主梁内或连续贯通。次梁端底筋不出现拉力时可不锚入主梁内,但应采取有效连接措施。图4.2.7 梁在中部节点区的构造要求4.3 柱、剪力墙4.3.1 顶层柱顶宜设置不少于1排箍筋,直径不小于14mm,肢距不大于200mm。4.3.2 顶层端节点处的梁顶纵筋采用机械直锚时,柱顶面高出梁顶面的高度不宜小于梁高的1/2且不大于500mm,柱纵筋从梁底伸出长度不应小于钢筋直径d的40倍(图4.3.2)。图4.3.2顶层端节点锚固要求4.3.3 顶层中节点处的柱纵筋采用机械直锚时,锚固长度不应小于0.4 la(laE)、250mm和梁高的4/5的最大值(图4.3.3a);且宜沿梁设置伸至梁底
17、的开口箍筋,开口箍筋的间距不大于150mm,直径和肢数同梁加密区(图4.3.3b)。4.3.4 剪力墙设扶壁柱或暗柱时,顶层端、中节点的构造应符合本规范第4.3.1条至第4.3.3条的要求。图4.3.3a顶层中节点柱纵筋锚固要求 图4.3.3b顶层中节点开口箍筋示意4.4 叠合板4.4.1 叠合板的现浇层厚度不应小于60mm,预制板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4.4.2 预制板的拼缝处,板上边缘宜设置30mm30mm的倒角(图4.4.2)。 图4.4.2 预制板拼缝倒角示意4.4.3 预制板宽度不宜大于3m,拼缝位置宜避开叠合板受力较大部位。4.4.4 预制板底筋不伸出时,拼缝处应沿预制板顶面设置
18、垂直于板缝的接缝钢筋,钢筋面积应按本规范第6章计算确定,且按现浇层厚度计算的配筋率不应小于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接缝钢筋与预制板钢筋的重叠长度,板跨中部位不小于1.2la;板跨边部位不小于0.8la (图4.4.4a 、4.4.4b)。接缝钢筋伸入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应小于100mm (图4.4.4b),楼板考虑地震作用时不应小于laE;连续板内温度、收缩应力较大时宜适当增加。图4.4.4a 板跨中的接缝钢筋构造 图4.4.4b 板跨边的接缝钢筋构造4.5楼梯板4.5.1 预制装配楼梯板宜为整体预制构件。4.5.2 预制装配楼梯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20mm。预留伸出
19、钢筋锚入支座长度,面筋不应小于laE,底筋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4.6 预制外挂墙板4.6.1 预制外挂墙板应与梁可靠连接,在与剪力墙、柱连接处宜设构造缝,缝宽不小于10mm。4.6.2 预制外挂墙板的厚度不宜小于150mm,且宜采用双层双向配筋,竖向和水平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 。4.6.3 预制外挂墙板顶部应与梁设置剪力键和连接钢筋。连接钢筋不应小于 10200,上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laE,下筋锚固长度不应小于20倍钢筋直径,上筋与下筋垂直距离不宜小于150mm(图4.6.3)。4.6.4 预制外挂墙板底部应设置不少于2个限位连接件,间距不宜大于4m(图4.6.3)。墙底限位连接
20、件按本规范第6章有关规定计算确定。图4.6.3 预制外挂墙板顶部与底部连接示意5 结构整体分析5.1 一般规定5.1.1 多遇地震作用和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按弹性方法进行结构整体分析;罕遇地震作用下,按弹塑性方法进行结构整体分析。5.1.2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楼面的中梁刚度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32.0的增大系数,楼面的边梁刚度可根据翼缘情况取1.21.5的增大系数。5.1.3 在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中,可根据外挂墙板(含开洞情况)及与边框架的连接方式考虑其对梁刚度的影响。1 对于满跨无洞外挂墙板,当墙板与梁全长连接时,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5;当墙板与梁两端脱开长度不小于梁高时,梁的刚度
21、增大系数可取1.2;2 对于满跨大开洞外挂墙板,当墙板与梁全长连接时,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3;当墙板与梁两端脱开长度不小于梁高时,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0;3 对于半跨无洞外挂墙板,当墙板与梁全长连接时,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4;当墙板与梁端脱开长度不小于梁高时,梁的刚度增大系数可取1.1;4 当同时考虑楼板与外挂墙板对梁刚度的影响时,梁刚度增大系数的增大部分取两者之和。5.1.4 叠合板可按同等厚度的现浇板进行计算,楼板内力和挠度应考虑预制板拼缝的影响进行调整。5.1.5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可考虑框架梁端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对梁端负弯矩乘以调幅系数进行调幅,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框
22、架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可取0.81.0;2 框架梁端负弯矩调幅后,梁跨中弯矩应按平衡条件相应增大;3 应先对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的弯矩进行调幅,再与水平荷载作用产生的框架梁弯矩进行组合。5.1.6 截面设计时,框架梁跨中截面正弯矩设计值不应小于竖向荷载作用下按简支梁计算的跨中弯矩设计值的50%。5.2 多遇地震作用5.2.1 多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计算应采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结构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扭转耦连振动影响。5.2.2 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中框架柱和剪力墙的最大弹性受力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5.2.2)式中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构件最大的弹性受力层间位移; 构件弹
23、性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按表5.2.2采用;计算楼层层高。表5.2.2 构件弹性受力层间位移角限值构件类别框架柱1/550剪力墙1/25005.2.3 多遇地震作用下当构件满足本规范第5.2.2条位移要求时,其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式要求: (5.2.3)式中 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产生的楼层内最大的弹性层间位移;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宜按表5.2.3采用;表5.2.3 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型框架1/500框架剪力墙1/500框架核心筒1/5005.2.4 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多遇地震作用下,楼层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与该楼层相应平均值之比应满足国家现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
24、J3)规定的限值要求,当计算的最大水平位移、层间位移值很小时,扭转位移比控制可略有放宽。5.3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5.3.1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应采取屈服判别法进行结构分析,找出结构的薄弱部位、薄弱性质和薄弱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加强措施。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不允许构件出现抗剪屈服。5.3.2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进行结构分析时,应根据不同的抗震性能目标进行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5.3.3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不屈服目标时,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3.3-1) (5.3.3-2)式中 材料强度按标准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结构构件内力组合的设计值,包括组合的弯矩、轴向力和剪力设计
25、值;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效应;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标准值的效应;风荷载组合值系数,一般结构取0.0,风荷载起控制作用的高层建筑应采用0.2;5.3.4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弹性二目标时,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可按本规范5.3.3条的规定计算,其中为材料强度按设计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5.3.5 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弹性目标一时,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5.3.5-1) (5.3.5-2)式中 材料强度按设计值计算的构件承载力值;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采用;、分别为重力荷载、水平、竖向地震作
26、用以及风荷载的分项系数,按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有关规定采用。5.4 罕遇地震作用5.4.1 对平面、竖向特别不规则结构以及超限高层建筑宜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分析。5.4.2 采用弹塑性静力法分析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 基本对称的单幢高层建筑;2 侧向荷载按下式计算: (5.4.2-1) (5.4.2-2)式中 各楼层弹塑性静力分析时的侧向荷载;根据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求得结构各楼层地震作用剪力; n计算振型的个数; j振型时i层的剪力。3 应根据构件的实际材料性能及几何尺寸确定其塑性铰性能;4 宜考虑结构高振型对能力谱的影响;5 宜考虑结构阻尼
27、对需求谱的影响。5.4.3 采用弹塑性动力法分析时,宜符合下列规定:1 按建筑场地类别及结构阻尼比选用拟合规范或安评报告反应谱的人工地震波,输入的最大加速度分别取220或按安评报告取值;2 地震波持续时间不宜少于结构第一自振周期的5倍,且不宜少于12s;数值化时距可取0.01s或0.02s;3 必要时可适当选用同类场地测得的天然波进行验算。5.4.4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计算,不超过12层且刚度无突变的框架结构可采用国家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简化方法计算,其它结构可采用弹塑性静力或动力分析方法计算。5.4.5 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
28、性层间位移应符合下列要求: (5.4.5)式中 结构薄弱层(部位)弹塑性层间位移;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应按表5.4.5采用;薄弱层楼层高度。表5.4.5 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结构类别框架1/50框架-剪力墙1/100框架-核心筒1/100注:当选用多条地震波进行分析时可取计算结果的平均值进行验算。 5.4.6 当设防烈度地震作用下选用弹性一作为抗震性能目标时,可按本规范第5.3.3条的屈服判别法对结构构件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截面抗震验算。5.4.7 当需要控制楼层设备倾倒时,楼层的加速度可按多遇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的5倍取用。6 构件及连接设计6.1 基本要求6.1.1 在预制构件的结合部或接
29、合面应采取本规范有关章节规定的连接措施或其他适当的连接措施,使装配后的构件及整体结构的刚度、承载力、恢复力特性、耐久性以及耐火性等类同于现浇混凝土构件及结构。6.1.2 叠合构件及预制装配整体式结构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在正常使用状态,叠合构件的裂缝宽度、挠度满足使用功能要求;2 在正常使用状态,预制构件接合面不产生影响使用功能的有害残余变形;3 在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作用下,叠合构件和接合面满足承载力要求;4 在罕遇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叠合构件斜截面剪切破坏、接合面的剪切破坏和构件坠落;5 节点的承载力和刚度与现浇结构基本相同;6 叠合构件的恢复力特性、变形能力与现浇构件没有明显差异;7 预
30、制构件的耐久性、耐火性等不低于现浇构件。6.2 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6.2.1 接合面的抗剪传力机构包括剪切摩擦抗剪、剪力键抗剪、钢筋销栓抗剪、接触面受压抗剪。接合面的抗剪强度、抗剪承载力按下列公式计算:1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 但 (6.2.1 1a)剪切摩擦抗剪强度设计值: 但 (6.2.1 1b)2 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6.2.1 2a)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6.2.1 2b)3 剪力键抗剪承载力标准值,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标准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 (6.2.1 3a)并取接合面两侧剪力键承载力标准值二者较小者。剪力键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31、,取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承载力设计值和剪力键剪切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 (6.2.1 3b)并取接合面两侧剪力键承载力设计值二者较小者。4 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标准值: (6.2.1 4a) 接触面受压抗剪承载力设计值: (6.2.1 4b)式中 剪切摩擦抗剪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摩擦系数。接合面表面不处理时取0.6,表面凸凹不小于6mm时取1.0,现浇混凝土取1.4; 剪切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设计值,下标括号中表示受压抗剪,表示剪力键抗剪,表示销栓抗剪; 分别为剪切面的压力标准值和设计值; 单位面积内横穿接合面的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 折减; 钢筋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 混凝
32、土强度标准值和设计值;剪力键凸出部的承压面积;为接合面最上面和最下面可能发生受拉破坏的剪力键的根部剪切面积之和, 为其余各剪力键根部的剪切面积之和; 单根销栓钢筋面积。当钢筋与接合面法向夹角为时,乘折减; 剪力键验算的承压系数,取1.25; 销栓钢筋根数。6.3 叠合梁6.3.1 叠合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承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6.3.2 竖向接合面的正截面承载力验算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且竖向荷载标准组合下的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不应超过。6.3.3 竖向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
33、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的抗剪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6.3.31a)= (6.3.31b) (6.3.31c) (6.3.31d)计算时,取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值。式中 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剪力标准值;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标准值;VRk(Co) 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标准值;ass叠合层混凝土截面面积;梁宽;预制板厚;叠合板厚;预制板伸入梁内的长度。2 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基本组合时,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应符合下式要求:VsVR (6.3.32a)VR= (6.3.32b) VR(Co)
34、=0.10fcass (6.3.32c) 计算时,取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下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设计值。式中 考虑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竖向接合面剪力设计值;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设计值;VR(Co) 叠合层混凝土抗剪承载力设计值。当VR=且即钢筋销栓抗剪承载力起控制作用时,靠近接合面的1/2梁高范围内的箍筋面积应满足式(6.3.32d)要求: (6.3.32d)3 抗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6.3.33a) (6.3.33b)式中 竖向接合面剪力。取竖向荷载作用下接合面剪力标准值与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矩值计算的剪
35、力值之和。 竖向接合面抗剪承载力。计算时,取竖向荷载作用下弯矩标准值与梁左右端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按实际配筋取材料标准强度对应的屈服弯矩值之和计算的竖向接合面处接触面压力值。6.3.4 水平接合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按竖向荷载和其他可变荷载的标准组合下的抗剪强度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6.3.41a) (6.3.41b) 式中 水平接合面剪应力标准值。T形梁的有效翼缘宽度的取值应符合国家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有关规定;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标准值,取;竖向荷载和其它可变荷载作用下梁端剪力标准值;水平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分别为梁宽和
36、截面惯性矩。2 承载力极限状态考虑多遇地震作用或风荷载组合时,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应符合下式要求: (6.3.42a) (6.3.42b) (6.3.42c)式中 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水平接合面剪应力设计值;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设计值,取; 水平接合面的宽度;梁端至竖向荷载作用下反弯点的距离; 在 范围内水平接合面以上的受拉钢筋拉力的变化量。T形梁宜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有地震作用或风荷载效应组合时梁端弯矩设计值;梁有效高度。3 抗震设计时,强接合面弱构件的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6.3.43a) (6.3.43b) (6.3.43c)式中 水平接合面抗剪强度,取;水平接合面剪应力
37、;在 范围内水平接合面以上的受拉钢筋拉力的变化量。T形梁宜考虑有效翼缘宽度内板的钢筋;分别为水平接合面以上梁主筋和有效翼缘宽度范围内板钢筋的面积;分别为梁和楼板钢筋强度标准值。6.4 叠合板6.4.1 叠合板的厚度应满足在施工过程及使用阶段的变形及承载力要求。6.4.2 叠合板的受弯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 叠合板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双向板计算,并区别以下情况(图6.4.2)对弯矩计算结果进行调整。或时,弯矩不调整;时,y向弯矩My乘1.05,x向弯矩Mx乘0.95的调整系数;范围时,按上述原则插值调整。预制板预制板预制板预制板XYLx MyLyMxY向跨中板带Lx/3X向跨中板带 Ly/
38、3X向边板带 Ly/3X向边板带 Ly/3Y向边板带Lx/3Y向边板带Lx/3Lx MyLyMx图6.4.2 板带划分示意图2 跨中板带按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边板带按同一方向调整后的跨中板带总弯矩值的2/3进行受弯承载力验算。3 接缝钢筋计算时取现浇层混凝土厚度,其他情况取叠合板的总厚度。6.4.3 叠合板的挠度可按同等厚度现浇混凝土板的计算结果乘以1.05取值。6.4.4 叠合板接合面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应符合下列规定: (6.4.41) (6.4.42)式中 验算截面(1m板宽)的剪力设计值;接合面以上部分截面对形心的面积矩;,分别为宽度(1m)和截面惯性矩;接合面的剪应力设计值;接合面的抗剪强度设计值。接合面的凹凸不小于4mm时,取0.4 N/mm2。6.4.5 当结构平面抗侧刚度不均匀、质量分布不均匀或楼板局部有明显削弱时,在罕遇地震作用下楼板平面内抗剪承载力验算应符合下式要求: XYVEVE楼板图6.4.5 叠合楼板平面内剪力作用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