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行政区划的变迁修改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行政区划的变迁修改版.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行政区划的变迁修改版.精品文档.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行政区划的变迁赵尔阳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11级研究生重庆 北碚 400715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行政区划变化甚大,笔者梳理了四川省自1978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沿革,探究了各个时期行政区划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县级市、地级市、市辖区等不同层级行政区的设置原因及特点,对其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粗浅的拙见。笔者也分析了设置重庆直辖市的原因,总结了重庆直辖以来的行政区划变革,为今后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参考。关键词:行政区划;四川省,重庆市一、1978年底四川省行政区划的
2、特点1978年底,国家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反映到行政区划上就是把过去的地方各级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政府或行政公署。1978年底时四川省共有自治州3个,省辖市4个,地区11个。另外还有县级市7个,市辖区20个。1自治州是四川省西部的阿坝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三个州是传统的少数民族地区,面积占四川省的一半以上,但地广人稀、地形高峻、交通不便、经济落后,行政建置都是一州管辖10余县,且改革开放以来变更较少。1、1978年底时的省辖市、地区特点1978年底时有省辖市4个,即成都、重庆、自贡、渡口,这四个市类似于后来的地级市,只不过
3、当时还未有地级市称谓,并且管辖面积都很小,成都市领2县,重庆市领4县,渡口市领2县,自贡市不领县。其中成都、重庆是人口超百万的大城市,是四川省的东西两个经济中心。自贡和渡口是著名的工业城市,自贡市产盐,在1939年时就是省辖市;渡口是新崛起的钢铁城市。这四个省辖市分区予以管理,成都市辖5区,重庆市辖8区和1矿区,自贡市辖4区,渡口市辖3区。此时的省辖市和区面积都较小,市和区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城市及附近郊区,省辖市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型政区,附近郊区也是为城市职能服务的。在70年代末时国家扩大省辖市的行政区划,使其行政职能兼有城市和农村。例如1977年江北县划入重庆,1977年金堂、双流2县划入成都
4、,1978年盐边、米易2县划入渡口。这标志着省辖市作为城市型政区开始向地域型政区过渡。1978年底时的四川省辖市简表省辖市辖区辖县备注成都东城区、西城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金堂、双流1977年2县划入1973年设立县级黄田坝办事处重庆市中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大渡口区、双桥区、南桐矿区巴县、綦江长寿、江北江北县1977年划入其它3县1959年划入渡口东区、西区、郊区米易、盐边1978年10月2县划入自贡大安、贡井、自流井、郊区1978年底时共有地区11个,地区是省的派出机构,从法律上讲不是正式的行政单位。四川有200多个县,由省直管县显得力不从心、管理不便,于是
5、国家设立地区进行管理,代替省管辖一部分市县,是个虚级政区,但实际上地区的建置仿照省县的建置,机构齐全,实质上是县的上一级行政单位。22、1978年底时的县级市特点1978年底时四川省共有县级市7个,县级市都是城市型政区,管辖面积小,人口密度高,非农业经济发达。从下表可知,当时的7个县级市有5个是1950年和1951年设立的,这几个县级市是四川省当时的区域工业中心,工业化水平高,城区规模较大,人口密度稠,故将其从县城中析置出来提升为市。县级市是典型的城市型政区,县级市和省辖市的区别是县级市由所在地区领导,县级市(泸州市曾是泸州专区的行署驻地)基本都是所在地区的行署驻地,县级市的管辖范围仅限于城区
6、一隅,远没有省辖市的管辖范围大。县级市由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从县城中析置,例如由绵阳县城区析置绵阳市,由达县城区析置达县市。县级市的设立由于从县城中析置,故县级市与县同名,行政级别上虽同属县级,但其地位略高。1978年时的县级市一览表名称隶属设置时间备注内江市内江地区1951从县城中析置南充市南充地区1950从县城中析置绵阳市绵阳地区1976从县城中析置宜宾市宜宾地区1951从县城中析置泸州市宜宾地区1950从县城中析置达县市达县地区1976从县城中析置万县市万县地区1950从县城中析置二、19791989四川省行政区划的特点这一时期国家尝试行政区划改革,政区变动较大,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四个特
7、点。首先是1983年国家开始试行“市管县”体制,具体表现为大量设置地级市,并扩大地级市的管辖地域。原来只有4个地级市,80年代共新增乐山、泸州等7个地级市,且基本上都是1983年和1985年设立的3,说明国家大胆实行“市管县”体制,将经济水平发展较高的县(县级市)提升为地级市,让其管辖一部分县,显示出地级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大影响力和带动力。其次,这时期地级市的特点是普通设区,新成立的7个地级市都将原来行署驻地的县或县级市改为区,有的地级市甚至设了24个区。第三,县级市大量涌现,县的数量反倒有所减少,许多县纷纷“晋升”为市,公务人员的级别也相应的水涨船高。第四是对一些管辖范围大、辖境人口多的
8、地区进行了拆分,最典型的是将原绵阳地区一分为四,大大提高和改善了绵阳地区的行政管理。 1、19791989地级市的特点这一时期新成立的地级市中德阳市和泸州市是1983年设立的,此时国家正在尝试“市管县”体制,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德阳和泸州由于工业基础好,率先成为地级市,当时的德阳市管辖德阳县、绵竹县、中江县、广汉县、什邡县,并未急于设区,其市区就是德阳县县城及周边区域,以及工业重镇绵竹县汉旺镇,到1984年时才以德阳县为基础设立了市中区。泸州是川南的中心城市,但由于受行政建置的影响,城市发展迟滞,为了促进泸州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果断地成立了地级泸州市。随着德阳和泸州设市的成功,四川省在1
9、985年大规模地推行“撤地设市”和“市辖县”制度,经过激烈讨论,绵阳地区再次分出遂宁市和广元市,剩余的部分也成立为地级绵阳市,内江和乐山由地区成功升格为地级市。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这时期新增地级市分为两类:一类是升级合并型,即将原地区和县级市合并,县级市通过升级与原地区行政公署合并,地级市政府以原行署机构为基础办公,这样的地级市如绵阳、内江、乐山等。乐山地区升为地级市后,原县级乐山市和金口河工农区改设为市中区、沙湾区、金口河区、五通桥区。内江地区升为地级市后,原县级内江市改设为内江市市中区。二是将原来的县级市或县直接提为地级市,例如广元、遂宁、德阳、泸州等,这些县市升为地级市后,管辖原来属于并列
10、地位的一些县份,由县级市升为地级市的过程中,政府职权扩大,下级单位增多。这类地级市一般是原地区辖域过大、人口过多,国家为了行政管理方便予以拆分,最典型的属绵阳,拆分前的绵阳管辖1000多万人口,19个县级行政单位,故将绵阳地区拆分为德阳(1983)、遂宁(1985)、广元(1985)3个地级市,绵阳剩下的部分也于1985年提升为地级市了。原来的4个省辖市(1983年后改称地级市)这一时期也有新变化。成都和重庆是四川省的特大城市,80年代其行政区域都大规模地扩大了,1983年国家撤销温江地区12县,并入成都市;撤销永川地区8县,并入重庆市,使这两个市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地域型政区,目的是通过大城市的
11、辐射力和带动力,促进周边县份经济的发展。4自贡市在1979年时划入了内江地区的荣县,1983年时划入了宜宾地区的富顺县,成为了地域型政区。渡口市在这一时期变化不大,仅仅将城市名更名为攀枝花市,这是我国唯一一个以“花”命名的城市。19791989新增地级市一览表新增地级市设置时间备注泸州1983由宜宾地区东部析置德阳1983由绵阳地区西南部析置广元1985由绵阳地区东北部析置遂宁1985由绵阳地区东南部析置乐山1985由乐山地区改设内江1985由内江地区改设绵阳1985由绵阳地区改设2、19791989市辖区的设置及特点市辖区的设置是随着地级市的成立而大量出现的,1978年以前的省辖市虽然也设区
12、予以行政管理,但那时区的管辖面积小,且基本都是城区,其行政职能是处理城市经济生活和为城市发展服务。城市毗邻的农村设为郊区,为城市提供必备的农产品。那时无论是市还是区都是名符其实的城市型政区。1979年以来设置的区具有鲜明的特点,原来的区是城市的分片管理,现在已是整县改区;原来的区仅是城市的一部分,现在的区以城市为核心,管辖大片农村,区和县已无实质性差别,两者同为地域型政区,只不过区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县。新设立的区一般是由原来地区行署所驻的市县改置而来,且基本上都命名为“市中区”,但“市中区”并非真正的市区,广元市市区是在嘉陵镇基础上建立的,遂宁市市区是在遂宁县城关镇基础上建立的,这种“地级市市
13、区=镇”的例子,表明了我国城市化发展初期的某种尴尬。有些区由于初建时设置不合理,随着经济的发展析置为二三区,例如1989年广元市市中区析置为市中区、元坝区、朝天区。19791989新设市辖区一览表新设区隶属设置缘由设置时间市中区绵阳市由原县级绵阳市改设1985市中区广元市由原广元县改设,1989年分为市中区、元坝、朝天3区1985市中区德阳市由原德阳县部分地区和绵竹县汉旺镇设立1984市中区遂宁市由原遂宁县改设1985市中区、东兴区内江市市中区由原县级内江市改设东兴区由原内江县改设19851989市中区、金口河区沙湾区、五通桥区乐山市金口河区即原金口河工农区、原县级乐山市分置为市中区、沙湾区、
14、五通桥区1985市中区泸州市由原县级泸州市改设19833、 19791989县级市的设置及特点由下表可以看出,80年代行政区划的另一个特点是县级市开始增多,从1979年到1989年四川共新设县级市7个,多数县级市是1988年设立的,有些是由于经济的提升,有些是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开展而设立的,这些县升格后能更好地促进其发展。例如将灌县更名为都江堰市,为了突出都江堰这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和旅游景观;将峨眉县更名为峨眉山市,也是考虑到了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所带来的可观的旅游效益。西昌设市是因为作为卫星发射中心,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昌城市规模已初具,由县改市条件成熟,故改市后作为凉山州的首府。197919
15、89新增县级市一览表新增县级市隶属地级市时间备注西昌市凉山州1979由西昌县、喜德县部分镇公社设立江油市绵阳市1988由江油县改设广汉市德阳市1988由广汉县改设华蓥市南充市1985由华云工农区改设峨眉山市乐山市1988由峨眉县改设都江堰市成都市1988由灌县改设涪陵市涪陵地区1983由涪陵县改设三、19902000年四川行政区划变迁特点1、大规模撤地设市,地级市的特点进入90年代后,全国行政区划变革力度加大,四川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撤地设市全面展开,截至2000年,四川所有的地区都已变成了地级市,完成了地区作为省派出机构“虚”级政区向实体政区的演替。多数地级市是由原地区直接改置,如万县市、达州
16、市等。有些地级市是从原地区析置而来,主要是原区域过大,通过析置使其管辖幅度适中合理,行政效率改善提高,达到国家行政区划改革的目的。拆分之前的南充地区和达川地区,人口分别达到了1000万,面积分别为1.8万平方公里和2.8万平方公里,这样广大的区域和如此众多的辖域人口,仅靠中心城市是难以带动的,通过拆分,不仅能使中心城市更好地带动周围县域,而且使中心城市与周围县域联系更为紧密,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而言更有利,况且拆分又培育了新的中心城市,能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19902000年撤地设市情况表新设地级市隶属原地区时间备注万县市万县地区1992.121997年撤销,并入重庆直辖市涪陵市涪陵地区
17、19951997年撤销,并入重庆直辖市南充市南充地区1993辖域为原南充地区中北部广安市广安地区1998广安地区由南充地区南部析置宜宾市宜宾地区1996由原宜宾地区改置巴中市巴中地区2000巴中地区由达县地区西北部析置达州市达州地区1999由原达川地区改置资阳市资阳地区2000资阳地区由内江市北部析置眉山市眉山地区2000眉山地区由乐山市北部析置雅安市雅安地区2000由原雅安地区改置 2、地级市普遍设区及市辖区的特点这一时期的区基本上都是整县改区或者县级市升区,和建国初对大城市进行分区治理已有本质区别,此时的区与县无实质差异,区和县都是地域型政区,都管理城市和农村两种经济生活方式。这时期区名的
18、设置更加注重城市的文化特点和历史积淀,开始避免“市中区”这一通名的出现。80年代设置的7个地级市中,都设“市中区”作为地级市的政府驻地。90年代以来,新成立的地级市设区时不再使用“市中区”通名,而代之以能反映城市特点的名称,尤其是该城市在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例如南充市1993年撤地设市时设置的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充分体现了城市的悠久历史,顺庆在历史上是南充的别称,设立顺庆区体现了城市的历史继承性;嘉陵区由于嘉陵江穿城而过而得名,体现了城市名与大好河山的完美结合;高坪区是由小地名扩大而来,缘于区政府驻地在高坪镇而得名。眉山市设立的东坡区更是借古代文学巨匠苏东坡来提升城市形象,增进城市品位,拉动
19、城市经济。雅安市新设立的雨城区充分体现了“雅雨”这一特有景观,是城市很好的地宣传名片。这时期设区的标准主要依据原建制的规模大小而定,有的县市管辖面积大、乡镇建制多、人口接近百万或超过百万,就将原建制改设为二三区,多数是将原县整个提升为区,保留原机构建制不变。例如南充撤地设市后,将原南充市(县级)、南充县更名为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将原泸州市中区、纳溪县更名为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原绵阳市市中区分为涪城区、游仙区等。19902000年新设市辖区情况简表地级市市辖区时间备注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1992由原市中区分置德阳市旌阳区1996由原市中区部分街道、乡镇设置南充市顺庆区、高坪区、嘉陵区1
20、993由原南充市和南充县改设广安市广安区1998以原广安县改设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1995原市中区更名为江阳区;原纳溪县改设为纳溪区、龙马潭区宜宾市翠屏区1996由原县级宜宾市改设巴中市巴州区2000由原县级巴中市改设达州市通川区1999由原县级达川市改设资阳市雁江区2000由原县级资阳市改设眉山市东坡区2000由原县级眉山市改设雅安市雨城区2000由原县级雅安市改设万县市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1992由原县级万县市和万县改设涪陵市枳城区、李渡区1995由原县级涪陵市改设3.这一时期曾短暂设置过的一些地区这一时期四川曾短暂设置过黔江、广安、巴中、资阳、眉山5个地区,除黔江地区的设置是
21、基于民族政策考虑外,其他4个地区的设置都是为析置一些过大的地级政区作的准备和过渡。广安处于南充市的南部,南充地广人稠,巴中地区是从达县地区析置而来,资阳和眉山分别从内江和乐山析置出来,当时考虑到设置地级市的条件还未成熟,先设为地区,将驻地提升为县级市,等条件成熟时再升格为地级市。因此,90年代的这几个地区都属于过渡性质,黔江地区后来并入重庆直辖市被撤销,其他4个地区在90年代末纷纷撤地设市,完成了过渡。19882000年曾短暂设置过的地区新设地区设置时间撤销时间管辖县市黔江地区19881997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广安地区19931998广安、岳池、武胜、邻水、华蓥巴中地区1993200
22、0巴中、通江、南江、平昌资阳地区19982000资阳、安岳、乐至、简阳眉山地区19972000眉山、仁寿、彭山、洪雅、丹棱、青神4.19902000年新增县级市及县的特点90年代四川共设置县级市15个,其中1993年设置5个,以后逐年减少,最晚的绵竹市是1996年设置的。其实到1997年时,国家已经冻结了“县改市”的行政审批,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县改市”风潮,使中国“市”的数量不量增加,县的数量逐年减少。“县改市”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但90年代以来市的设置已经违背了最初的宗旨,许多条件不成熟的县纷纷撤县设市,带来了城市化水平的虚假提升,造成城乡概念模糊,“假性城市”现象严重
23、,从根本上抑制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国家及时刹住了车,确保“县”作为基层政权组织形式的稳定。从下表可知,同样是县改市,不同的县有不同的县情。成都、重庆属于百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化发展迅速,急需将周边县份纳入到城市化进程中,故1992至1994年永川、合川、江津、南川、彭县、邛崃、崇庆撤县设市。什邡、绵竹、阆中是三线建设时的重要区域,工业基础好,撤县设市后能更好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时期国家还设立了两个县,分别是大英县和罗江县。大英县的设置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原蓬溪县130多万人口,比某些省份地级市的人口还多,历史上此县曾分置过大英县,此次析置大英县,可以说是历史和现实的一种完美结合。罗江县由德阳市
24、市中区析置而来,德阳市中区仅有5个街道,但却有23个镇和11个乡,显然农村地域过大,“市中区”包含有太多的“水分”,从中析置罗江县,可以说是实事求是,不图假政绩,通过罗江县城带动整个县经济的腾飞。19902000年新增县级市和县县级市隶属设置时间备注永川市重庆市1992由永川县改设,2006年改为区合川市重庆市1992由合川县改设,2006年改为区江津市重庆市1992由江津县改设,2006年改为区南川市重庆市1994由南川县改设,2006年改为区彭州市成都市1993由彭县改设邛崃市成都市1994由邛崃县改设崇州市成都市1994由崇庆县改设罗江县德阳市1996由原市中区部分乡镇设置什邡市德阳市1
25、995由什邡县改设绵竹市德阳市1996由绵竹县改设阆中市南充市1991由阆中县改设,1993划入广安地区大英县遂宁市1997由蓬溪县析置简阳市内江市1994由简阳县改设,1998划入资阳地区资阳市内江市1993由资阳县改设,1998划入资阳地区巴中市巴中地区1993由巴中县改设,后改为巴州区达州市达川地区1993由达县市改设,后改为通川区万源市达川地区1993由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合并设立四、21世纪以来(20012011)四川省行政区划变迁特点进入21世纪后,国家开始严格控制行政区划的变更,使这一时期的政区趋于稳定。具体表现为:县改市继续被冻结,虽然地方呼声高涨,但近10年以来四川省未有一县升
26、为县级市。县改区在2005年以后也受到了严格限制,近10年也只有遂宁市市中区分为船山区和安居区,成都温江县改为温江区,新都县改为新都区,再未有县改区的例子。可见,国家对行政区划的改革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使县级以上政区稳定了下来。究其原因,一是80、90年代已基本完成撤地设市和市辖区改制,统县政区由原来的“虚级”变为“实级”,县级政区由原来单一的县调整为经济发展程度差异的县、区、县级市。二是行政区划变更的过于频繁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造成干部工作的不安定和浮躁,造成百姓的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行政管理。四川省20012011年县级以上政区变更简表2001年成都市新都县改为新都区2002年成都市温
27、江县改为温江区2003年遂宁市市中区分为船山区、安居区2005年调整自贡市行政区划,城内3区改放射状,沿滩区辖域扩大2007年广元市中区更名为利州区2011年宜宾南溪县改名为南溪区五、重庆市行政区划的变迁重庆行政区划的变更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最重大的政区变迁。重庆成为直辖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需要。随着1890年重庆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重庆的水运交通优势地位渐显,渐渐地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和特大城市。民国时期,重庆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和战时首都,奠定了重庆成为西南中心城市和长江上游经济都会的地位。建国初,重庆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但1954年以后重庆被降
28、为省辖市,其发展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政治、经济地位不断提高,管辖区域不断扩大,直辖条件不断成熟,最终国家作出了设置重庆直辖市的决定。1997年3月,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复设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所辖区域。重庆直辖市刚成立时,新的行政区划包括13个区,2个开发区,4个县级市,23个县。随着三峡移民工作的陆续完成,万州、黔江开发区相继被撤销。到2000年时,重庆共辖14市辖区、4县级市、18县、4自治县。19972007年重庆的行政区划重庆市重庆市行政单位区县名称备注万县移民开发区(2000年撤销)忠县、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19
29、98年更名为万州移民开发区黔江开发区(2000年撤销)石柱、秀山、酉阳黔江、彭水黔江县于2000年撤县设区万州区(1998年万县区更名为万州区)龙宝管理委员会天城管理委员会五桥管理委员会2000年管委会更名为移民开发区2005年撤销开发区由市直辖的区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万盛、双桥、渝北、巴南、涪陵到2007年时共辖19个区由市直辖的县长寿、綦江、潼南、铜梁、大足、荣昌、璧山、垫江、武隆、丰都、城口、梁平、长寿2001年改为区;万县开发区和黔江开发区代管的县2000年以后由市直管由市直辖的市合川市、永川市江津市、南川市2006年全部撤销分别设立为区进入21世纪以后,重
30、庆市的行政区划改革继续深入,2001年底,长寿成功撤县设区。2006年,江津市、永川市、合川市、南川市被撤销,分别设立了江津区、永川区、合川区、南川区,使政区通名不再混乱,至2007年时重庆共辖19个区和21个县(自治县)。重庆市最近的一次行政区划调整是2011年10月,国家于是年批准撤销双桥区和大足县,设立大足区;撤销万盛区和綦江县,设立綦江区,使重庆的行政区划更为合理。撤销前的双桥区和万盛区都存在辖域面积太小,人口太少的弊病,不符合国家精简行政区划的要求,属于典型的“小地方高配制”,因此,将这两个区裁撤与周围的县合并设立新的区是国家的正确决定。至此,重庆的行政区划臻于完善。参考文献 1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8-331.2罗德刚.省直管县的成功范例J长白学刊,2007,(3):135.3史为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9.4赵磊.关于我国行政区划改革的探讨J科协论坛,2011,(1):146.5郑定铨.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四大直辖市行政区划沿革J经济研究参考,2007,(29):20.作者简介:赵尔阳(1988 )男,汉族,甘肃武威人,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历史政区地理等。联系电话:13650585183,邮箱:6966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