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635585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植物地理学复习范围.精品文档.2010级植物地理学复习资料红色标记为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10级名词解释、论述简答题,黑色粗体为选择题。引言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根据生物分布的幅度,生物圈的上限可达到海平面以上10km的高度,下限可以达到12km的深度。但是绝大多数生物集中生活在地面100m以内和水体之下100m的范围内。2.植被(Vegetation):一个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共同形成的植物覆被层称为植被

2、。P2二、问答题1.植物的生态作用。P1答:(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对环境的作用(4)植物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2.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P2答: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植被。植物地理学定义植物地理学是研究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的学科,它研究植被的组分、性质、分布类型及其形成原因、动态以及实践中的应用等。3.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P2答:(1)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2)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3)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4)岛屿植物种的拓殖和灭绝等。第一章 植物分类类群、演化与环境一、名词解释

3、1.种(species):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物种是起源于共同祖先,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且能自然交配,产生正常(主要指可育性)后代,并具有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P62.种群(population):植物种之间的个体(植株)常分成若干群,每个群成片的分布在某个地段内,即各群在空间上互有间断,称为种群。P63.双受精现象:种子里的胚(通常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构成)由花粉管(由成熟的花粉粒萌发而成)中的一个精子与胚囊中的卵细胞结合发育而成,而胚乳由另一个精子与胚囊里的两个中央细胞(极核)结合发育而成,这就是双受精现象。P154.个体发育(ontogeny):某种植物从其生命的某

4、个阶段(如孢子、合子、种子等)开始,经过萌发、生长、分化、发育、成熟和生殖等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的发展变化,再出现和开始那个发育阶段相同的第二代的全过程。P155.系统发育(phylogeny):一种生物或一个生物类群,在地球上的发生、发展演化和衰亡的历史过程。P16二、问答题1. 试比较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及其生活史特征。答:形态结构生活史特征苔藓植物形体矮小:叶状体、茎叶体(1)形体矮小:叶状体、茎叶体(2)无维管束构造,输导能力不强(3)无真根,只有假根(4)茎:输导能力不强,主要是机械支持作用(5)叶:仅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收、光合孢子萌发产生绿色的丝状体原丝体配子体受精卵

5、胚孢子体孢子蕨类植物有根、茎、叶分化根:多数具不定根,少数具假根。茎:多为根状茎,根状茎上具有保护作用的毛和鳞片。少数为直立茎。叶:营养叶、孢子叶、同型叶、异型叶。种子植物以种子进行繁殖2. 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P1415答:(1)具有真正的花有花植物;(2)胚珠有心皮包被,形成果实;(3)被子植物的孢子体(植物体)高度发达;(4)被子植物的配子体进一步简化 ;(5)出现双受精现象和新型胚乳 ;(6)被子植物的生长形式和营养方式具有明显的多样性。3. 简述被子植物发展与主要地球环境特征。P21答:(1)晚白垩纪始,被子植物爆发(2)最发达,种类最多(3)被子植物形态的多样性是对自然环境广泛适应

6、而产生多种变异的结果(4)与动物界,特别是昆虫动物的协同进化也是被子植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4. 地球-生命耦合系统。P22答:a、植物界的发生、发展自始至终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新陈代谢的过程。b、地球系统受生物过程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动力学交互作用控制。c、生物圈和生命的历史是通过其不连续的化石数据识别的,这些不连续的变化在地球历史中同生物进化的新进出、新的生命栖息地形成和“生物大灭亡”密切相关。第二章 植物区系空间分异与环境演变一、名词解释1.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等所有植物种类的总称。P262. 物种形成(speciation):

7、物种形成表现为原种内某些种群间出现新的生殖隔离而中止可育性,相应分化出新种和新分布区。P353.地理替代种(vicarious species):一个属内关系亲近的若干个种,特征相似而具有各自独立的分布区(或稍交叉),在空间上依次排开,称为地理替代种。P354.成对种:异地分化的亲缘很近的两个种所呈现的地理隔离称为成对种。P355.生物入侵(biological invasion):生物由原生地经过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另一新环境,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损害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P716.地理残遗分布:一个古老种过去曾经具有广阔的分布区,后来由于地质条件或气候条件的变化,现代的分布面积大

8、大缩小或者星散为几个小的分布区,称为残遗分布区。P40二、问答题1. 植物分布区的主要类型及形成原因。P27-42答:A联系分布区。该种植物重复出现在适宜它生存的生境,个部分之间没有被不可逾越的障碍隔断而失去交流繁殖体的可能性。B间断分布区。分布区分裂为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气候或土壤等阻隔开,个部分的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有北极-高山式间断分布,西欧-东亚型间断分布,热带两侧的间断分布。2. 物种形成的主要机制。P35-36答: A,异地(域)物种形成(种群隔离).。由于不可抗拒的外界原因,原有分布区被分割成数块,相互间距离遥远,不允许花粉和种子(繁殖体)传

9、送 B,同地(域)物种形成(多倍体)。在非地理隔离的状态下,多倍体的出现可以导致新种就地形成 C,平行物种形成(生境差异)。某种植物分布很广,其中一部分进入新生境发生变化,这些个体与当地其他种群个体之间虽无物理障碍,亦可产生基因流中断,逐渐形成新种。3. 影响植物分布区变化的环境因素。答: A,气候演变。气候变迁对植物种分布区的影响是最重要的。短时间尺度内的气候波动也会使分布区呈现摆动趋势,不过很少造成严重变形。B,地形变化。近数百万年内,阿尔卑斯运动活跃,全球各大山系和高原猛烈抬升,这使其生境性质和结构都发生重大变化,促进原有种类在新的多样的生态条件下加剧区域演化,植物新种(或变种)陆续出现

10、并分布密集,构成某些属的分布中心。C,板块运动。引起科属的间断分布。如果陆地之间出现长达数千年至一亿多年的地理隔离,其植物区系各自独立发展失去基因交流,必然增大特有属比重。4.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P49-53答:(1)泛北极植物区 (2)古热带植物区 (3)新热带植物区 (4)澳大利亚植物区 (5)开普植物区(好望角植物区)(6)南极植物区5. 中国植物区系的主要特点及分区。P59-60答:(1)特点: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具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地理分布的区域分异明显又相互渗透特有性程度高(2)分区: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

11、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6.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主要因素。P63-65答:(1)岛屿隔离(距离)的影响:海流传播的种子可抵达很多海洋岛屿。粘附鸟类体表的种子传播较近,在大陆岛常见,在远洋岛屿较少。通过鸟体内传播的植物在一切岛屿都有大量生长。由哺乳动物动物传播的植物一般仅出现在该动物能到达和生活的大陆岛上。新出现的岛屿上,首先到来的是风播植物,稍迟为海流携带植物,然后是鸟播植物。(2)岛屿面积差异的影响,大岛屿比小岛屿能维持更多的物种数。(3)岛屿年龄的影响第三章 植

12、物生活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环境中对植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2.环境胁迫(environmental stress):当环境中某种生存条件出现异常变化,便会抑制植物生长活动或威胁植物生存,这种现象称为环境胁迫。P753.最小因子法则(law of the minimum):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P764.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限制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生态因子即为限制因子。P765.耐性定律(law of tolerance):生物

13、对影响它的每一项生态因子都有其耐性范围。任何接近或超过植物耐性范围的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限制因子。P776.生态幅(tolerance):每个种对生态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耐性范围。P787.植物内稳态(homeostasis):植物通过控制小环境(包括微环境和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内稳态机制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能减少植物对外界环境的依赖性,扩大其耐性限度;内稳态机制多样:形态、生理和行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植物的生态幅与适应范围,不能完全摆脱环境的限制。)P808.生态型(ecotype):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生境的不同适应

14、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P829.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裂解水分子,同化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P839.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是指植物的光合强度和呼吸强度达到相等时的光照强度。P8710.光饱和点:在一定的光强范围内,植物的光合强度随光照度的上升而增加,当光照度上升到某一数值之后,光合强度不再继续提高时的光照度值。P8711.光抑制(photoinhibition):光强超过植物光合系统所利用的限度时,光合功能下降的现象,称为光抑制。P8712.光周期

15、(photoperiodism):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光照长短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自然选择和进化,形成了各类植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短变化的反应方式。P9313.冻害(freezing injury):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现象。P10214.冷害(chilling injury):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造成的伤害。P10315.夏化作用(sumorization):有些植物需要一定的高温作用才能发芽,称为夏化作用(需热适应)。P10716.春化作用(vernalization):指很多温带一二年生植物在种子萌发期间,必须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诱导进入生殖

16、期。P10817.物候:物候指的是,随着温度的变化,植物以次出现种子萌发(或发芽)、叶伸展、现花蕾、花始开、花盛开、结实、叶变色、落叶、生长停滞或休眠的现象。其中,各个阶段的开始和结束称为物候期。P10818.蒸腾作用(transpiration):蒸腾作用指的是植物体内水分以气体状态,经植物体表向大气蒸发散失的过程。P11419.他感作用(allelopathy):植物间常通过分泌化学物质互相影响,包括化学促进作用、化学抑制作用、化学致杀作用,称为他感作用。P14920.生活型(life form) :根据植物的形态结构与综合适应特征来划分植物类群,称为“生活型”,反应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

17、合作用;不同种类的植物在相同或相似环境中趋同适应,成为相同生活型。P159二、问答题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75答:(1)主导因素。各种生态因素所起的作用并非等同,其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主导作用,对生物影响最大。 (2)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任一要素并非孤立地起作用,都必须同其它生态因素一起综合发挥作用。(3)生态因素的补偿作用和不可替代性。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并非等同,各具有重要性,缺一不可,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是局部是可以补偿的。 (4)生态因素作用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导致了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当过了某一生长阶段

18、之后,生物对其它的生态因子的需求可能更大,具有不可逆性。2. 生态幅与植物的适应。P77-79答:(1)生态幅主要决定于植物的遗传特征 (2)受多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 (3)有一定的时空变异性 不同植物对同种生态因子生态幅不同 同种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 同种植物在不同环境中对同种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也不同同种植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生态幅不同3. 生活史类型及特征。P155-156答:(1)生活史类型:一年生植物、多年生草本植物、乔木和乔木状植物。(2)特征一年生植物:一年一次繁殖,采用大爆炸策略;生殖期早,产籽量大,以休眠种子适应恶劣环境;在高度上竞争力弱,适合种子萌发和生长的

19、小环境常不稳定,因而成活率低。多年生草本植物:多采用多次繁殖策略;长期占据生长空间;每年必须重新生长新枝,并重新争取光照条件。乔木和乔木状植物:几乎都采用多次繁殖策略;对营养空间竞争力强,生命持续时间长;生殖生长的资源和能量分配相对少,生殖较晚。4.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策略。P167答:适应指一种植物在某类生境中能够正常生长和繁殖的现象。5. 植物生命活动与温度的相互关系。答: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

20、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6. 冻害与冷害之间的异同点。P103答:冻害:冻害指发生于零下低温,植物细胞结冰受伤害的现象。当温度缓慢降到零度以下,细胞间隙水分结冰,一方面造成细胞质过度脱水,破坏蛋白质分子导致细胞质凝固变性,另一方面冰晶体压迫细胞质导致机械损害。冷害:起源于热带的植物遇到零度以上的低温也会受害,称为冷害。冷害能造成细胞膜性改变、细胞膜损坏,根系吸收力降低,导致代谢紊乱,甚至死亡。7.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以及植物的适应类群。P110、P117-122答:(1)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

21、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调制植物体温。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影响植物器官的生长分配。(2) 植物的适应类群:变水植物、恒水植物(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湿生植物)8. 光照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以及

22、植物的适应类群。P83-95答:光照条件对生物的影响主要从光质、光强度和光周期三个方面来理解。 (1)光质的生态作用 (2)光照强度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主要表现在植物开花结果上:光照越强,花的发育越好,数量也越多;同时光照强度增加,对果实的成熟与品质也有密切的影响,在强光照下,能增加苹果、梨、桃等果实的含糖量和耐贮性。 (3)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9. 旱生植物适应环境的机制。P118-121答:生境:干旱环境,耐旱力强少浆液植物 生境;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代表植物: 骆驼刺,刺石竹等适应特点: 1.体内含水量极少 2.尽量缩小叶面积 3.细胞中有大量亲水胶体物质 4.根系发

23、达多浆液植物 干热的草原和荒漠地区 仙人掌,芦荟等 1.根、茎、叶薄壁组织转变为储水组织;2.面积对体积比减小。10. 阳生植物的主要特征。P87-88答:阳生植物适应强光环境,耐荫力弱,对强光的利用力强,常具有小而厚的叶片、叶细胞排列紧密、栅栏组织发达且细胞细长、海绵组织细胞稀少、叶绿体小而多、叶片被毛多、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大,枝叶稀疏,枝下高较高,有利于适应强光及其带来的高温、干旱条件。11. 阴生植物的主要特征。P87-88答:阴生植物适应适应弱光环境,耐荫力强,对弱光的利用力强,叶面积大、叶比重较高、叶片大而薄、叶细胞排列疏松、栅栏组织不发达且细胞较短、叶被毛少、叶片与入射光夹角较小、

24、气孔经常开放、枝叶茂密、枝下高较低。12. 地形对植物的生态作用。P152-154答:生态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组合受地形条件的制约,主要通过改变光、热、水、土和风等自然条件间接作用于植物。13. 为什么高山植物比较矮小?P152-153答:高山的环境一般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温差大、风力和蒸发强烈、成土作用差。植物一般表现为耐寒、耐旱、耐瘠、抗风、抗紫外线、株矮根壮。14. 为什么茶区一般分布在南方的山地?P93答:相对湿度较高、云雾多,可以减少对茶叶生长有害的短波光,增加漫射长波的比重,茶叶纤维含量少而柔嫩,茶素和蛋白质哈比量较多。第四章 植物群落一、名词解释1.植物群落(plant comm

25、unity):植物群落是某一地段上全部植物的综合,它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和种间的数量比例,一定的结构和外貌,一定的生境条件,执行一定的功能,其中植物与植物、植物与环境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它们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在空间上占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在时间上是整个植被发育过程中的某一阶段。P1722.群落的最小面积:指至少要有这样大的面积及相应的空间,才能包含组成群落的大多数生物种类。群落最小面积,可以反映群落结构特征。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群落的最小面积越大。P1803.生态位(niche):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P1914.优势种(dominant):优势种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

26、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P1945.伴生种(companion):伴生种,此类植物虽在群落中出现,参加到群落的组成中,但对群落内的环境所发生的作用不及优势种。P1946.波动(fluctuation):植物群落的波动是指在短期或周期性的气温或水分变动的影响下,植物群落出现逐年或年际的变化。方向不定性;变化的可逆性;在典型情况下植物种类组成的相对稳定性。P1997.演替(succession):演替是某个地段上一个植物群落被另一个植物群落代替的过程,演替现象贯穿在群落发展的过程当中,是一种渐变的现象,不易直接感觉。P2008.顶级群落(climax commun

27、ity):无论起始于哪一种基质的植物群落,都向更中生化的方向发展变化,最终与大气候背景相协调。如没有外来干扰,即使原始群落性质完全不同,也会达到同一种稳定的植物群落,这称为顶级群落。P204二、问答题1.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P172答:由一定植物种类组成各种植物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关系 具有一定结构和外貌 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是一个功能集体 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具有一定的分布界线 处在时间发展上的某一阶段2. 植物群落的空间结构。P174-179答:(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空间上的垂直分化或成层现象。是植物间及植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特殊形式。群落垂直结构的主要特征是成层性。(2)水平结构:

28、(3)层片:是植物群落结构的基本单位之一。属于某一生活型的植物,有相当的数量,在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空间,所形成的特定结构称为层片。(4)季相结构:群落外貌随季节的更替而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季相。季相变化的主要特点是周期性。3. 演替和波动的关系。P200-201答:1)群落演替与波动的基本区别:演替发生新种和个体数的定向代替,具有方向性;波动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仅发生个体数量上的变化不具有方向性,并且波动具有可逆性,但这种可逆是不完全的,只是向平衡状态靠近。(2)群落演替与波动的联系:在群落演替和波动中,其生产力、各组分的数量比、群落的外貌与结构都会发生明显变化;处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可促

29、进或阻碍一个群落被另一群落所代替的过程。同时波动过大可能会引起的群落演替,使群落基本性质发生改变。4. 从裸岩演替到森林包括哪些阶段。答:(1)裸岩:生境恶劣,无水无土壤,光照强烈,温差大。(2)地衣群落阶段:地衣可忍耐裸岩生境,并以代谢酸和腐殖酸及有机质加速岩石风化为土壤。(3)苔藓群落阶段:地衣所创造的生境迎来了苔藓植物,同时苔藓通过竞争又排挤了地衣,苔藓进一步风化岩石,并产生有机质,使土壤更加深厚,肥沃。(4)草本群落阶段:由于苔藓对环境的进一步改造作用,使得草本植物开始进入,并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对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仍进行着改造作用。(5)灌木群落阶段:当草本群落把环境改造的更好时,

30、需要更优越生境的灌木进入,与草本竞争并逐渐占据优势。(6)森林群落阶段:灌木群落继续改造环境,使土壤更加深厚,群落内湿度、温度、光照,变得越来越有利于乔木生长,导致森林群落出现,由于森林群落于当地大气候最为适应、协调,所以演替停止。5. 从湖泊演替到森林包括哪些阶段。答:(1)浮游生物群落阶段:由于湖水较深,湖底光照弱,故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主。浮游生物不断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底,流水携带泥沙沉积,使湖底上升,为下一群落创造条件。(2)沉水群落阶段:沉水群落的生物死亡形成有机物沉入水底,水中泥沙不断沉积使湖底继续上升,湖水变浅,为浅水环境的生物创造了条件。(3)浮叶根生群落阶段:湖水浅时,浮叶根

31、生植物竞争处于优势并排挤了沉水植物,随着浮叶根生植物不断死亡形成的有机物和泥沙的沉积,湖水进一步变浅,导致浮叶根生植物生长越来越不利。(4)挺水植物群落阶段:挺水植物适应更浅的水环境,它们不断死亡,不断形成有机质,逐渐使湖底露出水面。(5)湿生草本群落阶段:此阶段由于土壤蒸发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土壤向中生环境转化,并伴随着中生草本的不断进入。(6)森林群落阶段:由于地下水位较深及土壤趋向于中生,木本植物不断进入,开始灌木为主,以后以乔木代替灌木,最终形成森林。以上每个阶段都伴随相关的动物与植物共同形成群落。每个阶段的生物群落为下一群落创造了适宜环境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利本身的生存和发展。6. 演

32、替过程中物种取代的主要机制。答: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的活动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面促进了后来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和具方向性。多出现在环境条件严酷的原生演替中,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者难以入侵和发育,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各种可能都有,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哪一种先到。演替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生活史对策,因而难以预测。在该模型中没有一个物种可以被认为是竞争的优胜者,而是决定于先到该地,所以演替往往是从短命种到长命种,而不是由规律、可预测的物种替代。7. 植物群落空间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答:第五章 主要陆地植被类型分述一、名词解释1.地带性植被

33、(zonal vegetation):地带性(显域)植被主要受大气候支配,排水良好、土壤质地适中的相对平坦地段,分布连续且有相当宽度(通常数百公里)。P2562.非地带性植被(azonal vegetation):非地带性(隐域)植被是与某类土壤联系更密切,同样的植被见于不同气候带的相似土壤上(例如石质土、沙土、盐渍土、沼泽土、渍水土、贫瘠土等) 。P2563.热带雨林(tropical rain forest):(热带赤道附近高温、多雨气候下,种类组成丰富、结构复杂、生活型多样、终年常绿的森林植被。阴凉、潮湿多雨、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4.热带季雨林(monso

34、on forest):是分布在周期性干湿季节交替地区的森林类型,是热带季风气候下形成的一种稳定的植被类型。5.稀树草原(savanna):稀树草原的形成与稀树草原气候密切相关。指在其背景上具有多少散生木本植物的热带旱生草本群落。6.红树林(mangrove):生长在热带浅水海滩潮间带上的常绿木本植物。7.苔原(tundra):指以极地或极地高山灌木、草本植物、苔藓和地衣占优势,层次不多的植被型组。8.草甸(meadow):在中等湿润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多年生中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9.沼泽(marsh, bog):一种湿生植被类型,通常发育于所有地带中非常潮湿或过度潮湿的地方。9.常

35、绿阔叶林(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常绿阔叶林通常称为照叶林或樟叶林。是亚热带温暖湿润地区的常绿双子叶植物构成的阔叶树森林。10.硬叶常绿林(sclerophyllous evergreen forest):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一种植被类型。分布于亚热带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地区,并与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干旱密切相关的群落类型 。二、问答题1. 热带雨林的特征、类型及分布。答:(1)特征:环境特征;种类组成(种类成分最丰富,单位面积上树木种类多,优势种不明显,特有属与特有种多);群落结构特征(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基本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生活型特征(常绿高

36、位芽植物占优势,茎花现象,板状根、气生根现象,叶具滴水尖现象、花叶,藤本植物丰富,附生植物数量很多,绞杀植物、寄生植物较多)。(2)类型:热带低地雨林,分布在排水良好的低海拔地区;热带山地雨林;热带沼泽雨林,分布在至少有周期性淹水的地方)(3)分布2.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及分布。答:(1)特征 环境特征: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而潮湿,冬季稍为干寒,春秋温和。降水分配不均,冬季降水少,但无明显干旱);土壤(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群落特征:种类组成(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木兰科、金缕梅科等双子叶植物,真蕨植物在林下占有一定优势);外貌(终年常绿,一般呈暗绿色,林相整

37、齐,由于树冠浑圆,林冠呈微波状起伏;群落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70%以上),在成型的群落内,以中高位芽植物为主;叶的性质:小型叶为主,中型叶次之,乔木的叶子具有樟科植物月桂叶子所特有的特征,且常与光线照射方向垂直,故亦称照叶林或樟叶林;周期性:季相变化不明显。)。(2)分布:亚洲(中国、日本)大洋洲(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南岸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新西兰)美洲(北美:美国的路易斯安那、佛罗里达、佐治亚州以及北面的卡罗来纳州。南美:智利的瓦尔迪维亚(约40S)以南的瓦尔迪维亚暖温带常绿雨林)非洲(南非的德拉肯斯堡山脉、非洲西北的加那利群岛和马德拉群岛)3. 寒温带针叶林的特征及分布。答:(1)特征 环境特

38、征:气候(夏短冬长, T10 少于120天,寒冷6个月,北界T10 仅30天,寒冷8个月。降水量300600mm,降雨截留30%,降雪截留5060%。);土壤(灰化土(或灰壤);粗腐殖质层、漂白淋溶层、紧密淀积层;有机质20%、富里酸、pH3.95.0、养分贫瘠;泥炭、沼泽);土壤生物(真菌)。群落特征:组成(松柏属的云杉、冷杉、铁杉、松、落叶松等。);生活型(无一年生植物,以地面芽为主,高位芽占一定比);叶型(小叶型为主,中叶型次之,大叶型少见);外貌(色彩单调、结构简单);生态适应(针叶、皮厚、树脂、多年生叶、LAI大、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浅根性、外生菌根)。(2)分布:东亚寒温带针叶林(

39、西西伯利亚暗针叶林,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西伯利亚松、西伯利亚落叶松、垂枝桦、欧桦、欧白杨;东西伯利亚亮针叶林,兴安落叶松;中国东北12721E黑河以西,4220N牙克石以北,大兴安岭及其支脉伊勒呼里山地,兴安落叶松、樟子松;新疆阿尔泰山,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北欧暗针叶林(欧洲云杉、欧洲赤松);北欧东亚(欧洲云杉之外,过渡种芬兰云杉、中央冷杉、乌拉尔云杉);北美。4. 如何分析认识一个植被生态系统?举例说明。答:(1)分析:生态环境基本特征分布利用与保护(2)举例:5. 缙云山的地带性植被是什么?现在是什么?是分析原因?答: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现在是马尾松。原因:人

40、类影响。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一、名词解释1、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4、地带群落交错区: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

41、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P322二、问答题1. 世界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答:(1)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从赤道向两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北方针叶林、苔原。(2)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植被因水分状况而按经度呈带状依次更替:沿海的湿润区的森林、半干旱的草原、干旱区的荒漠。2. 中国的植被水平分布规律。答: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

42、森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1)从南向北形成各种热量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在湿润森林区域内,植被类型由南到北顺序为: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区。(2)我国从东到西水分条件从湿润到干旱的明显变化,依次分布三大植被区域:湿润森林、半干旱草原、干旱荒漠3. 山地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答:(1)垂直带谱的基带与该山体所地区的水平地带性植被相一致;(2)越向高纬度,垂直带谱越简单,极地为冻原带,水平带与垂直带重合;(3)在同一纬度内,经度不同也影响山体植被的垂直带谱。4. 植被的垂直带谱与水平带谱之间的关系。答:(1)植被类型的

43、垂直成带分布与纬度水平分布顺序相似 (2)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外貌基本相似 (3)纬向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得多 (4)纬向带是连续的,而垂直带是间断的 (5)虽然纬度带、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相似,但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差异很大5. 地带群落交错区有何意义?P325答:(1)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够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因此,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以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较相邻群落大。(2)天然实验室: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种群竞争激烈的地带。此区的物种及其个体对不同生境条件的忍耐程度和对资源的利用效率表现得更为清楚,因此群落交错区往往是研究植物群

44、落与环境关系的理想区域,是一个存在着多种生态序列的天然实验室。6. 峨眉山植被的垂直带谱中缺少什么?为什么?答:缺少山地落叶阔叶林带。原因: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相互转化的过渡带。7. 植被区划有何意义?我国植被区划可分为哪几个植被区域?P346-348答:(1)植被区划的意义:植物区划是植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性问题和实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的生态关系、植被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同时,由于植被是自然地理要素

45、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植物区划是地植物学为生产实践活动服务的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提供植被资源空间分布及其生产潜力的基本资料,并且为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农业、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提供科学依据。(2)我国植被区划可分为八个植被区域: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温带草原区域;温带荒漠区域;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区域。植物命名每一种植物统一使用科学名称,称为学名。用拉丁文命名。以林奈1753年创立的双名法为依据,由两个拉丁字组成。第一个字是属名(名词),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

46、字是种名(形容词)。分布区分布区(areal)是任何分类单位(种、属、科等)在地球上分布的区域。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通过合并,形成属和科的分布区。替代分布区相邻两个区域的相同生境起源的两个近缘种相互取代称为替代现象,它们的分布区称为替代分布区。由于古地理环境变迁,物种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新的种型而形成替代分布。如地中海区域油橄榄(Olea europaea)在撒哈拉地区被非常接近的O. laperrinei所替代。9.世界植物区划划分出几个植物区?分别是什么? P49-53(1)泛北极植物区 (2)古热带植物区 (3)新热带植物区 (4)澳大利亚植物区 (5)好望角植物区 (开普植物区)(6)南

47、极植物区 10.我国植物区系分属哪两个植物区? P59-60中国植物区系区分为两个植物区(七个亚区)。泛北极植物区(欧一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亚草原植物亚区、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旧热带植物区(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11.中国植物区系分区中划分出哪些植物亚区? P60、欧-亚森林植物亚区、亚洲荒漠植物亚区、欧一亚草原植物亚区IV、青藏高原植物亚区V、中国一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中国一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VII、马来亚森林植物亚区12.理解岛屿的隔离作用及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P63-64岛屿隔离的影响: 受海洋的隔离,岛屿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以海流和鸟播为主。岛屿种子传播的特点:(1) 海流传播的种子可抵达很多海洋岛屿。(2) 粘附鸟类体表的种子传播较近,在大陆岛常见,在远洋岛屿较少。(3) 通过鸟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