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哈勃伽利略宇宙认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远镜哈勃伽利略宇宙认识.doc(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望远镜哈勃伽利略宇宙认识.精品文档.从伽利略望远镜到哈勃太空望远镜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史一、望远镜发展简史关于望远镜的发明,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例如,“13世纪,英国诺格尔培根发现,用透镜组成的仪器可使遥远的物体看起来好像更近了”。“ 1590年,意大利有人制成了望远镜。”荷兰光学家和眼镜制造者利伯休(15721640)的儿子在1608年的一天偶然发现,将两块镜片重叠并使其相隔一定远近观看时,可看见远处教堂屋顶原来几乎看不见的小鸟。他俩把两块镜片装在一个铜管的两头,发明了最初的望远镜。不过,也有文献认为他是得到了别人(可能是Z扬岑)的帮助。16
2、08年10月,荷兰利伯休、马丢、詹森三人分别先后向政府申请发明望远镜的专利,但均被专利部门所拒绝,因为真正的发明人一直未能查明。当望远镜从荷兰重新传入意大利时,引起了伽利略的研究。他发明了能测量镜片球面半径的球径计。这使他在与普通磨制镜片工人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因为这一仪器可使每一望远镜元件按设计标准数字化。他从1609年7月初制成倍率为3的望远镜开始,于1609年11月制成倍率为20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因此,伽利略是“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者。1610年9月,他给开普勒的信中说他已将望远镜倍率提高到32(其实际放大率应为 33,口径为 4.4厘米)。16111612两年间,他对金星、
3、土星及其光环、太阳黑子等的观察,作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天文发现。1609年,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用一个凸透镜作物镜,一个凹透镜作日镜,这与利伯休的望远镜相同。其优点是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正的(一般双筒望远镜即观剧镜就是伽利略望远镜)。1645年,施里尔也发明了一种能产生“正像”的望远镜。鉴于伽利略望远镜放大倍数和视场都较小等缺点,开普勒于1611年设计了由两个凸透镜分别作物、日镜的望远镜。用这种望远镜看到的物体的像是倒的,这会使人很不习惯,不过,这对天文观测则毫无影响。可惜他生前未能制成,死后十五年即1645年才由雪耳造成。基于开普勒望远镜放大倍数和视场都比伽利略望远镜大,且其目镜的物方焦平面在镜筒以内
4、,可在该处设置叉丝或刻度尺(伽利略望远镜则不能设置这类装置)等优点,从17世纪中叶起,开普勒望远镜就在天文观测中得到普遍应用。伽利略望远镜筒全长(指物、日镜间距离)为两镜焦距绝对值之差,故镜筒较短,便于携带观剧、看足球赛等;而开普勒望远镜,筒长则为两镜焦距绝对值之和,故镜筒较长,这一缺点使它多用于固定天文观测。1850年,I波罗发明另一种折射望远镜棱镜望远镜。其后又出现了棱镜双筒望远镜。形形色色棱镜相继出现后,棱镜望远镜又有新的品种。由于伽利略和开普勒望远镜均有明显色差,所以人们又发明了消色差的反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常见的主要有如下四种:牛顿式、格雷戈里式、卡斯格伦式和赫谢尔式。牛顿于16
5、68年发明的一台反射式望远镜,这种望远镜由一个大抛物面凹面镜,一个小平面镜和一个凸透镜组成;其镜面直径为1英寸、长6英尺、放大率为3040倍。J格雷戈里(16381675)发明的反射望远镜,发表在他 1663年的第一部著作中,它比牛顿式望远镜多了一个椭球面凹面镜,少用一个小平面镜。卡斯格伦的反射式望远镜则用一个双曲面凸面镜代替格雷戈里望远镜中的椭球面凹面镜。JFW赫谢尔(17921871)发明的反射式望远镜则由一个凹面镜和一个凸透镜构成,由于反射式望远镜能反射光谱范围较宽的光而不致产生色差,且球差小、像质好、观察方便、成像明亮,所以当今世界上许多大型天文望远镜都采用反射式。如后述帕洛马山上5.
6、08米的望远镜,就是卡斯格伦反射式望远镜。1814年,哈密顿提出在透镜组中加入反射面,以增加光焦度,可得到色差改正比消色差镜更好的望远镜,这就是最早的折反射式望远镜。1931年,德国BV施密特发明的望远镜由一形状接近平板的草帽形非球面透镜和一个凹球面镜组成。他后来的改进不是在于变动凹球面,而是在光阑处放一块与平行平板差别不大的非球面改正透镜,称施密特改正透镜。后来,美国贝克又将其改进为贝克-施密特望远镜。近代望远镜中一般都采用了施密特物镜,在遥感技术、宇航、导弹跟踪、高空摄影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现最大的施密特望远镜 1960年建于德国陶登堡的史瓦西天文台,其改正透镜口径1.34米,球面镇直径
7、2米。马克苏托夫折反射式望远镜为1940年初苏联马克苏托夫和荷兰包沃尔斯几乎同时独立发明,故又称马克苏托夫包沃尔斯系统。它是将施密特望远镜中的草帽形透镜改为弯月形。最大的马克苏托夫望远镜在苏联阿马斯图马尼天文台,其弯月形透镜口径0.7米,而球面镜直径为0.98米。望远镜的口径越大,就越能反射或折射更多的光线,也就能看到更远更暗的天体;所以望远镜口径就越做越人。1的8一19四年美国帕洛马天文台天装的反射式望远镜直径为200英寸即5刀8米,镜面重14.5吨,镜筒里140吨,整个镜可转动部分竟达530吨Z而在19741976年,苏联在克里米亚天文台又建造了直径为236英寸即约6米的更大的反射式望远镜
8、,至今仍大L界之冠本世纪九十年代,美国、欧洲南天天文台、他岁斯还分别在建造或拟建造口径为10米、4架口径 8米(联成一体后相当于口径历米)、口径 25米的更大反射式望远镜折射式望远镜的直径也达到40英寸即约 1.02米,这台最大的折射式望远镜于 1897年安装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时凯士天文台下图是上海天文台1.56m天体测量望远镜雄姿。但是,人们终于发现,不管望远镜做得多大,设置在多高的山上,总会受到大气的阳制:不但是云层的阻挡与夜空散射光的影响;而且还在于大气只让可见光与少数红外波段的辐射通过;即使在晴夜,大气扰动也会使垦紧发生形坐而游移不定;更相糕的是,望远镜的口径越大,这种扰动也越明显、因
9、此,大型望远镜的实际分辨率比衍射理论计算的结果要坏几十倍以前述508米口径的望远镜为例,在最好的天气条件下其分辨率只相当于38厘米口径望远镜的计算值,而在多数情况下则只及10厘米口径望远镜的计算值。于是天文学家们梦寐以求走出大气层,将望远镜架在太空。随着1990年4月一台用了十多年建造成的哈勃太空望远镜(HST)的升空,这一梦想终于成真。耗资15亿美元,长 13米、重 11.5吨、分辨率为 0.05秒的HST的升空,在望远镜发展史上是一次飞跃,它使人类的视野扩大到一、二百亿光年的空间。1993年12月对它耗资6.3亿美元的太空维修,被称为与阿波罗载人登月相比美的航天成就:四名宇航员多次步出奋进
10、号航天飞机,在太空工作35小时维修HST。除了光(可见)学望远镜外,还诞生了许多称之为“望远镜”的仪器,以满足不同需要。随着无线电的诞生(1895:波波夫、马可尼)和偶然发现来自银河中心的电波(19311932:美国K场斯基),1937年美国G雷伯首创了一台直径 9.45米抛物面天线的射电天文望远镜。德国玻恩附近100米直径的大型精密可跟踪抛物面射电天文望远镜,而美国阿雷西博天文台的固定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直径达300米。九十年代,美国波士顿西北50公里的哈佛史密森射电天文望远镜碟形天线直径为25.5米,这台称为“”的望远镜是用来寻找外星“智慧生物”。被称为“子计数器望远镜”的探测仪器,主要用于
11、测量地质结构、寻找矿床。激光器的发明,诞生了激光扩束器,这也算一种望远镜。科学家们还将红外望远镜、紫外望远镜、X光望远镜等安放在人造卫星上,以克服大气妨碍观测的缺点,以便分别观测这些射线。二、“哈勃”退休后谁来接班科学家正研究以一座新的轨道天文台,取代将于下世纪初寿终正寝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这个名为“下一代太空望远镜”的新装置,已定于2006年发射升空,这距离哈勃太空望远镜完成其观察遥远星体及银河系的任务还有四年1、“哈勃”功成身退199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的哈勃望远镜传送回地球的高度清晰影像,已为科学家提供了可以用来计算宇宙年龄、星体诞生等宝贵资料,并且提供了关于一个黑洞存在的首项有力证据原先
12、是有计划于2005年让该部望远镜退役的,但其后该13米长、离地面600公里环球飞行的望远镜使它获得可以继续服务至2010年的“缓刑”美国大空总署未能确定在这之后该如何处理哈勃太空望远镜其中一个可能做法是由一架航天飞机去接收它,并把它拖回地球另一个计划则是在地球大气层中把它引爆毁灭2、接替者详情新望远镜的操作寿命预期会有10年,这要比哈勃太空望远镜短5年但它将会较为便宜: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成本是60亿美元,而它只需10亿美元新望远镜将被安置于离地1500公里的高度,比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轨道高出两倍以上它直径6至8米之间的镜片可以像花瓣般开合一套精巧的电脑系统,将操纵个别部分的方向,及把它们排列在一条
13、直线上,固定于一个可以提供拍摄遥远物体最佳影像的位置一把巨型的可膨胀伞子,将为该灵敏度很高的望远镜提供保护,使它免受到从太阳及地球飘出的热力侵害,因为这些热力会影响到由太空散发的微弱红外线新望远镜还会采用一部干涉仪:该系统透过把一组连接着的望远镜所收集的辐射进行合并和电脑处理,以提供一个高解像度的影像三、光学仪器的诞生几何光学实验定律的建立,为光学仪器的制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制作了各种各样的光学元件和光学仪器阿拉伯人阿尔哈金(Alhagen,9651038年)首先发明了凸透镜,1299年,阿玛蒂(Salvino degli Armati)发明了眼镜到16世纪
14、初,凹面镜、凸面镜、眼镜、透镜等光学元件相继出现,为光学仪器的问世创造了条件1、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自然界中一些伟大的发现,往往是由偶然事件开始的,但只有碰上了有心人,才能成为伟大发明的开端 1590年,荷兰的米德堡有一位名叫詹森的人,以磨眼镜片为生,眼镜片吸引着他的两个儿子一天,哥哥把两块眼镜片装在一根铜管的两头,拿着管子对准一本书看去,书上的逗号竟然像蝌蚪一样大,使他惊奇地叫了起来弟弟忙接过管子,对着哥哥的眼睛看去,发现哥哥的眼睫毛竟粗得像一根木棍于是,詹森用一根可以伸缩的管子,两头各放了一个凸透镜,当管子的长短调节得合适的时候,用它可以看清很小的物体在1590年他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显微镜(
15、1)现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显微镜是用来观察近距离微小物体的,它是按观察细小物体的不同需要,通过严格的光学设计制造出来的显微镜(光路图如图1所示)由物镜、目镜两部分组成物体AB首先通过显微物镜L1成一倒立放大的实像 AB(位于目镜 L2的第一焦点 F2附近),再经过目镜成一放大的虚像AB,虚像AB又成为人眼这一光学系统的物,成像于视网膜上AB就是眼睛通过显微镜对物AB获得的像显微镜的视放大率T定义为:同一物体用仪器观察的视角仪和把物体放在明视距离250mm处直接观察时的视角眼二者正切之比,(2)显微镜可看作是一个组合放大镜在近代的高级显微镜里,往往有几个倍率不同的物镜,可以替换使用实验室中广泛使用
16、一种测量微小距离用的显微镜,其目镜中装有标尺或叉丝在工作距离较大时,所用显微镜物镜的焦距较长,它的作用主要是将物体成像于目镜物方焦平面附近,放大作用基本靠目镜,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2、世界上第一台望远镜17世纪初,意大利人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年)受到显微镜制作的启发,他想,既然小的物体可以放大,能否把远的物体移近呢?开始,他只是照样子仿制,未能成功之后,他改用一凸一凹的玻璃片,经不断修改、装配,终于在1609年制成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他用一根细管,两头安上一凸一凹的镜片,眼睛贴近凹镜望远处物体时,物体移近了许多,并且比直接用眼睛看时变大了按他的计算,这支管子能
17、将物体放大8倍为了观察天上的星星,他把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提高到32倍他和他的望远镜完成了天文学上的第一次革命,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日心说的正确性他的望远镜被称作伽利略望远镜,其光路图如图2所示两年以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J Kepler,15711630年)为了得出行星运动的规律,不断地改进观测仪器,在1611年他设计出另外一种望远镜他用更长一些的管子,两端都用凸透镜,观察物体时得到倒立的但是放得更大的像,称为开普勒望远镜,其光路如图3所示 对望远镜来说,目标在远距离,进入望远镜的光束可视为平行光为了使人眼不易疲劳,目视光学仪器的出射光束应为平行光束,因此望远镜应该是一个平行光射入、平行光射出的
18、系统,或者说是把无限远的物成像于无限远的无焦系统最简单的望远镜光学系统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的像方焦点和目镜的物方焦点重合现代的伽利略望远镜光路如图2所示自无穷远物点A发出的光束,在物镜处与望远镜的光轴有较小的夹角(无限运物体对人眼的张角眼=),经物镜后,光束被会聚于物镜的后焦平面处的A点,为A的像这一光束再经目镜后与望远镜的光轴有较大的夹角(物通过仪器后对人眼的张角仪=),相当于使物体对人眼的张角变大,从而在视网膜上获得放大的像望远镜的视放大率为经过一段漫长的发展历史,各种结构形式的望远镜相继问世,按用途不同可分成:1伽利略望远镜用于观剧用望远镜及眼镜式低视力助视器3调焦用望远镜如经纬仪中的
19、望远镜,能完成调焦按光学原理,又可归纳为折射式望远镜和反射式望远镜两大类折射式望远镜常见的有棱镜双筒望远镜,特点是镜筒短、视野大、携带方便,多用于军事和野外考察;反射式望远镜由四面镜作物镜,凸透镜作目镜,用于天文观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折射式望远镜是美国芝加哥附近的叶凯士天文台拥有的口径102cm、长19m的天文望远镜最大的反射式望远镜是美国威尔逊山天文台的口径是254cm的望远镜它所“捕捉”的光,比自然进入人眼的光要强1000万倍;用它观察天体,距离可达100亿光年(一光年约等于94605亿公里)之外,能看见的星星数目可达几十亿颗之多3、世界上第一部照相机19世纪初,法国写生画家达格尔希望发明一
20、种能把人影留下来的装置为此,他整天躲在黑屋子里,一连工作几个月达格尔先把一块铜板镀上银,把它放在水银蒸汽中熏好后装在一个木箱子里在箱子前面的箱板上挖一个洞,在洞上嵌上可以伸缩的透镜,调节透镜的距离,使物体的像恰好落在小铜板上经过处理的小铜板终于感光,留下了物体的影子就这样,在1827年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部照相机现代照相机主要由照相物镜、暗箱和放置感光板或胶片的支架组成,光路图如图4所示 电影放映机和幻灯机(光路图如图5所示)则是与照相机作用“相反”的光学仪器投影仪由投影镜和照相系统两部分组成投影仪的作用是将一定大小的物体经照明系统照明后,由投影物镜成像,在屏幕上观察或测量这些光学仪器都被广泛应
21、用于科研、生产、国防、教育和文化生活等各领域中目前变焦距照相物镜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用于新闻采访、电影摄制、电视摄影、转播等场合,而且逐步扩大到135照相机和小型电影放映机上一般变焦范围在200600mm,变焦类型有好几种,是按系统中变焦透镜组的个数,以及正透镜组和负透镜组配置位置进行分类,有四种类型可供选择四种类型中,有三种符合物像交换原则,一种属非物像交换原则具体选择哪一种型式既可满足各项技术指标要求,又易于实现呢?这需要对各种情况进行高斯光学计算,反复进行分析比较后才能确定最佳方案4、世界上第一个分光镜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lsaac Newton,16421727年)为了改进问世
22、不久的天文望远镜,不断研究光通过各种形状玻璃的各种特性,发现了色散现象牛顿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玻璃棱柱镜,在漆黑房间的窗口上挖一个小孔,把棱镜放在仅能让一束阳光射进来的入口处,使光折射到墙上这样,他看见了由此而产生的鲜明、强烈的色光,他兴奋不已就这样,世界上第一个分光镜问世,它证明了白光是由各种色光复合而成的众所周知,光在不同媒质中折射且折射率与光的波长有关当一束平行光入射到三棱镜上,经三棱镜折射后的出射光向棱镜底 BC偏折(见图6)波长较长的红光偏折角最小,而波长较短的紫光偏折角最大,按波长不同分布,形成了七色彩带图6所示的是牛顿的颜色实验,图7所示的是七色彩带的形成由于棱镜的折射与色散作用,人
23、们利用这一原理制成了光谱仪,如图8所示图中棱镜前的装置为平行光管,它由一个会聚透镜L1和放在它第一焦平面上的狭缝S组成(S与纸面垂直)光源照射狭缝S通过缝中不同点射入平行光管的光束经L1折射后变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束非单色的平行光束通过棱镜后,不同波长的光线沿不同方向折射,但一波长的光束仍维持平行棱镜后的透镜L2是望远物镜,不同波长的平行光束经L2后会聚到其像方焦平面上的不同地方,形成狭缝S的一系列不同颜色的像,成为光谱把光源发出的各种波长的辐射展开成一个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光谱,进行不同波长辐射强度测量的仪器叫“光谱仪”若在光谱仪中的望远物镜处再装一目镜,可供眼睛直接观察光谱,便成为分光镜若在光谱
24、仪中的望远物镜的焦平面上放置感光底片,可拍摄光谱,便成为摄谱仪若在光谱仪中的望远物镜的焦平面上放一狭缝,用来将某种波长的光分离出来,便成为单色仪可见,根据棱镜可以分光这一原理,可以获得各种不同用途的光学仪器,它们在研究物质结构及光谱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光纤光学仪器光纤是由透明介质按特殊的光导特性要求构成的光学细丝,直径与长度之比小于11000把许多根光纤固定在一起就构成了光纤束它们可以传光,也可以传像,统称光纤光学元件它们可以完成很多传统光学元件无法完成的任务,因此,光纤元件的出现,使光学仪器和通讯技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产生了一系列实用化的光纤光学仪器光纤光学已成为一门新的学科光纤可以按
25、它的构成材料分为石英光纤、多组分玻璃光纤、塑料光纤和晶体光纤等;也可以按模式分为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或可按传输方式的不同分为全反射光纤和梯度折射率光纤全反射光纤是由两种折射率不同的均匀透明介质构成,能发生全反射,光线在光纤内部通过表面的全反射和直线传播进行传输;梯度折射率光纤是由非均匀介质构成,其折射率分布规律是沿光纤横截面的半径方向由中心向边缘逐渐降低,光线在光纤内部沿曲线传播全反射光纤主要应用在“导光束”和“传像束”两方面导光束应用于照明目标;传像束有内窥镜,如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组织或器官的医用内窥镜,用于观察涡轮发动机叶片等机器内部情况的工业内窥镜;还有光纤面板,目前用在电子束成像器件中做
26、接触摄影;还有做成光学系统的像场校正器,在大视场大孔径的光学系统设计中,常常遇到系统场曲和其它像差矛盾的情况,需要进行校正梯度折射率光纤是为适应通讯领域加大信息量的要求产生出来的,利用它能大大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的脉冲数,从而增加传递信息的总量四、宇宙的未来1、大爆炸宇宙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目前比较有说服力的是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创生于大约20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爆发前的“原始火球”,其温度极高(1032K),质量密度大得惊人(估计其线度只有几公里,有人还推算出只有质子那么大一点)火球内完全没有什么规律,完全处于奇异状态爆炸伊始,在巨大的热压力下,火球内的“尘埃”(暂名,因为那时还没有元素)
27、便以巨大的速度分奔而去,这时的温度急剧下降过程十分短暂而骤烈由于湍流的缘故,形成一些大的中心和小的次中心,在引力的作用下,大中心由于有足够的引力能转化为热能而形成恒星,小中心由于没有足够的引力能转化成热能而形成行星这便是目前我们观测到的几乎所有的星系星系团都呈旋涡状的原因目前宇宙仍在继续膨胀,恒星,星系以及超星系团间仍在彼此远离这种膨胀可用往气球里打气来形象地说明(1)状态A、B、C三点的距离均为d1,(2)状态A、B、C三点的距离均为(d2,显然d2d1,A、B、C三点彼此奔离,是无中心地膨胀说宇宙创生于大爆炸且目前仍在膨胀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导,不少观测资料都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1大爆炸的回
28、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1965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使用一种七米长的喇叭形天线系统研究星系的同步辐射时,测量到一种“过剩天线噪音”,这种噪音均匀地来自空间的各个方向,不随时间变化,十分稳定经过测定,这种噪音是绝对温度3K的微波段辐射,称之为“3K微波背景辐射”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皮伯尔斯曾认为: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那就需要有大量的辐射来阻止所有密集在一起的粒子聚变成重元素,从而留下足够的氢和氦以形成我们今天宇宙中的恒星和星系随着宇宙的膨胀,辐射渐冷却下来,但仍以较弱的形式弥漫于宇宙这种辐射今天应该是可以观测到的,只要辐射温度在开氏温标几度就可以皮伯尔斯的预言被3K微波背景辐
29、射所证实这种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回声称之为近代物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因此发现而双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种发现不仅为大爆炸提供了有力的证现代物理知识据,还证实哆现在的宇宙仍在继续膨胀2红移现象、哈勃定律由多普勒效应我们知道:如果光源在运动,它发出的光达观测者时其频率光的颜色会有所变化光源向着我们运动,发出的光向高频移动,称之为“兰移”;光源背离我们运动,其发出的光向低频移动,称之为“红移”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勃(18891953)通过威尔逊天文台巨大的望远镜观测到,除了离我们最近的星系外,所有星系的光谱都呈现“红移”现象,表明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即宇宙仍在继续膨胀哈勃还研究
30、了星系离我们而去的“退行速度”,他在1929年宣布:红移表征的退行速度与星系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vH0r,H0是哈勃常数,这就是著名的哈勃定律(哈勃由此而获诺贝尔奖)哈勃定律告诉我们,离我们越远的星系,其退行速度越大哈勃进一步推算出以为百万光年每秒15公里,由哈勃定律计算出宇宙的年龄为200亿年,这与在其他情况下的结果是一致的.2、宇宙演化的两种模型宇宙仍在膨胀,关于宇宙今后将如何演化下去却有着各种说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有关宇宙前景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宇宙将永远膨胀下去,称之为开放性宇宙模型另一种理论则认为宇宙膨胀到一定时候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最终塌成原始火球状态,称之为封闭性宇宙模型按相
31、对沦,时空与物质紧密相关,不是物质在时空中膨胀,而是我们生活的物质时空在膨胀,由于引力的缘故,物质时空是弯曲的宇宙的未来,决定于物质时空的曲率k,由爱因斯坦方程得k0,l,一1kl,永远膨胀,无限无界,双曲线型,属于开放性宇宙模型k0,临界型,永远膨胀,无限无异,平面型,同于开放性宇宙模型kl,膨胀后要收缩,无限有界、球而型.究竟宇宙演化的前景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性的呢?这要由宇宙的质量密度来决定3、宇宙的质量密度宇宙的曲率决定于宇宙的质量密度,我们目前能比较精确推算出宇宙的临界质量密度0=4.51030(克/厘米3)假若0,宇宙为开放型;假若0,宇宙为封闭型(1)质量短缺质量密度可以测出,但其
32、结果并非是宇宙真正的质量密度,原因是用光度方法测出的只是发光物质的质量1933年,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测量了后发星系团的质量他首先采用光度的方法(星系的光度与其质量有一定关系,由光度测量可推知星系质量),然后采用动力学的方法(星系的平均速度是整个星系团决定的,通过星系团运动速度的测量可推知星系团总的质量)兹威基发现,两种方法测出的质量差别很大,动力学测出的质量比光度测出的质量约大400倍,m动=400m光,差异之大令人吃惊,我们把这种差异称之为“质量短缺”“质量短缺”的问题并未引起科学界的重视当时人们认为只是兹威基的一种大胆推测,直到70年代初,科学界还普遍认为“质量短缺”是根本不存在的,差异是
33、由其他因素造成的直到1978年,情况才开始发生变化当时的一些射电天文学家准备系统地测量旋涡星系的转动曲线,即测量距星系中心不同距离上的物体的转动速度他们意外地发现:在星系的发光区之外,星系的运动并不遵从开普勒定律按开普勒定律,远离中心的星体,其转动速度越小(如太阳系便是这样),可旋涡星系上,星系的转动速度却与距离无关,几乎为一常数,对这种反常现象的解释只能是在星系团周围存在着大量不发光的暗物质1983年,英国天文学家霍金斯发现:在距银河系中心20万光年距离的R15星,其视向速度高达465公里秒要产生这样大的速度,银河系的总质量至少要比现知道的质量大10倍,表明银河系及其周围存在大量的暗物质由于
34、这些无可争议的事实,科学家才相信“质量短缺”是存在的,兹威基推测暗物质的存在是正确的(2)暗物质家族暗物质都是些什么呢?寻找暗物质成了科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离兹威基提出暗物质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1980年,粒子物理学家宣称:“中微子”的静止质量可能不为零,而且有的还测出“电子中微子”的静止质量为几十电子伏特这为我们寻找暗物质带来了无限光明的前景我们知道,大多数中微子只有很弱的电磁作用,而不参与电磁作用,因而是不发光或发很弱的光,它们应是暗物质在天体演化过程中,很多核反应都会产生中微子,数量极大,初步估计宇宙中的中微子的数量是其他基本粒子的10万亿(1013)倍,尽管非常轻,但总质量是相当大的,
35、几乎占宇宙质量的90以上另外,在“星系核”周围有许多“引力微子”也是不发光的,尽管数量只有中微子的110,但其质量是中微子的10倍寻找暗物质的途径大致有两个一个是高能物理,1983年粒子物理学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实验,发现了弱作用的W、W和Z0粒子,这项研究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完成的另一途径是天体物理,方法是由大质量去探测小质量粒子,由发光物质探测暗物质在银河系中,在2060万光年范围内,有 6,7个矮星系,这些矮星系处在银河系的引力中,故其质量不可能太小,否则银河系的潮夕力就会把它们毁掉,而矮星系的光度却是很低的,其中的发光物质一定不多,大部分是暗物质,这些暗物质的质量是很大的星系、星系团、超星系
36、团与不发光物质是直接相关的诚然,发光体中有很多重子,但因数量少,总的质量很小,不可能由它们提供足够的引力使之聚成星体若有大量的暗物质存在,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由于微子总质量10倍于重子总质量,其引力比重子大几十倍,足以使这些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星体4、封闭性宇宙综上所述,由于宇宙中大量存在着暗物质因而宇宙的质量密度应大于其临界质量密度,即:0,目前宇宙虽然仍在膨胀,但在引力作用下,膨胀的速度会逐渐减小,到一定时候将会停止膨胀并开始收缩,最后重新成为原始火球当然进行得很缓慢,用人类的眼光看来此过程是相当漫长的宇宙在收缩成原始火球后,十分不稳定,很快会自行爆发(时间短,过程十分短、十分激烈),产生另一
37、代宇宙目前世界上不少人持这种观点,这种理论的前题是“封闭性宇宙”五、大爆炸宇宙模型1、引言宇宙学研究的是我们宇宙的起源与演化。物理学家曾经基于不同的引力理论设计过许多不同的宇宙模型。基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是最成功的一个,它已被人们普遍接受。按照这个模型,我们今天的观测宇宙是从一个极小的火球的大爆炸开始随后不断膨胀而成的。宇宙模型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牛顿。1691年,牛顿根据他的万有引力理论提出过一个静态宇宙模型。这个模型的困难在于,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区域内,恒星之间的相互吸引会使恒星向一起坍缩。为了避免这种不稳定性,牛顿提出在这个区域之外的无限空间内加上足够多(但有限)的其他恒
38、星。很久以后,人们才知道,外部的球壳不会影响内部的动力学。因此,牛顿的修正并不能避免不稳定性困难。近代宇宙模型的研究起源于爱因斯坦。他在1917年也研究过静态宇宙模型。为了使之成为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一个解,他增加了一个宇宙常数项。同年,德西特提出了一个完全没有物质存在的静态宇宙模型,可以解释当时观测到的遥远天体的红移。但是,爱丁顿等人后来证明了静态宇宙是不稳定的。从此,人们开始认识到,宇宙可能是随时间变化的。1922年和1924年,俄国科学家Friedmann依据广义相对论研究了膨胀的闭合和开放宇宙模型。1929年,Robertson研究了平坦宇宙模型。同年,哈勃基于对河外星系的观测数据发现了
39、星系的红移(或退行速度)与距离之间成线性关系(即,哈勃定律或哈勃关系)。这表明,星系的运动并不是随机的。因而彻底否定了静态宇宙模型。从此,膨胀宇宙模型逐渐被人们所接受。2、标准(大爆炸)宇宙模型宇宙学描写的是宇宙大尺度的行为。虽然宇宙中的天体或星系都是质量集中的区域,宇宙的小尺度是极不均匀的。但是,当我们把直径为几亿光年的区域内的总质量平均分布到整个这个区域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不管这个区域选在宇宙中的哪一部分,我们都会得到大致相同的平均密度。由此,人们假定在大尺度上,宇宙(的平均质量密度)是均匀的和各向同性的。这就是通常说的宇宙学原理。标准宇宙模型是以这个原理为基础的。按照这个原理,如果我们把
40、宇宙中的物质看成是理想流体的话,那么质量密度(t)和压强p(t)就只随时间变化而与空间点无关。由这样的宇宙物质产生的引力场(下面将看到,这就是度规或说宇宙标度因子)也只是时间的函数而与空间坐标无关。一个均匀各向同性的宇宙,它的引力场由下列度规描写:这个度规称为Robertson-Walker度规。其中,t称为宇宙时间,代表一个典型星系的共动时间或说物理时间。k是三维空间曲率,它可以取值为+1、0、或-1,分别对应于闭宇宙、平坦宇宙、或开宇宙。R(t)称为宇宙标度因子,对于一个闭宇宙,它可以代表“宇宙半径”。将上面的度规代入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引力场方程v0,其中Tv是宇宙密度(t)和压强p(t
41、)的函数,称为宇宙物质的能量-动量张量(取理想流体的简单表达式)。由此,我们就得到R(t)的微分方程,它描写了宇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为了求解R,还需要给定密度和压强p的关系,即物态方程。极端情况有三种:3p(辐射情况);p=0(极端非相对论情况,这是尘埃的物态方程);P(真空能的物态方程)。这样,求出的R(t)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当时间t趋于零时,R(t)趋于零、宇宙膨胀速度dRdt趋于零、宇宙的密度和压强趋于无穷大。这是一个典型的大爆炸图象。因此,Lemaitre在1932年称这种图象为大爆炸(Big bang)。按照这种模型,宇宙大爆炸产生之后不断膨胀,宇宙的平均能量密度也就不断地减少
42、。在宇宙的早期,平均能密度极高,我们可以认为宇宙主要是由极高速的(相对论性的)粒子构成的。所以宇宙的早期是辐射为主的,物态方程则为3P。由此我们可以从上面给出的场方程解出R(t)t1/2。宇宙膨胀到后来,特别是今天的宇宙,辐射以及相对论性粒子变得很少,而多数的物质则是低速的(非相对论的)。此时的宇宙是物质为主的。取极端情况的物态方程=0,并考虑平坦宇宙(即,k0),我们会得到解R(t)t2/3。这些解描写了宇宙随时间而膨胀的规律(时间演化史)。当我们把宇宙处理成一个热力学系统时,我们可以得到宇宙的热(温度)演化规律:早期辐射为主的宇宙能密度(kT)4,其中K为玻尔兹曼常数,T为宇宙的温度,宇宙
43、时间与温度的关系为的有效自由度。由此,我们知道,在宇宙大爆炸的时刻(t0)宇宙温度T。因此称为热大爆炸。这样一种热大爆炸宇宙模型又称为标准宇宙模型。3、准宇宙模型的成就宇宙早期的温度极高,宇宙今天的温度已降到极低(绝对温度3度)。如此巨大的温度跨度是任何实验室条件都无法办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已有的关于粒子物理、核物理、等离子物理以及其他的物理知识应用于不同的宇宙演化阶段预言各种宇宙学效应,例如大爆炸核合成及微波背景辐射等等。天文观测可以对各种预言提供证据。(1)大尺度的均匀和各向同性。这是标准宇宙模型的基础,对宇宙大尺度结构的观测结果已经证实宇宙学原理的正确性,微波背景辐射的精密测量进一步表明
44、在104精度内宇宙是各向同性的。这显示宇宙的膨胀是各向同性的(各向异性很小)。(2)哈勃定律。标准宇宙模型可以预言这种定律。这个定律已被约三万个星系的红移(或退行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的观测数据所证实。(3)宇宙年龄。宇宙既然在一次大爆炸中诞生,那就可以谈论它的年龄。标准宇宙模型预言宇宙今天的年龄约为150亿年。宇宙中的结构(指成团的物质,例如恒星、星系等)都是在宇宙形成以后逐渐形成的,所以它们的年龄必须小于宇宙年龄。星系和恒星的年龄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确定,例如测量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产物在星体中的丰度,对白矮星冷却的研究以及确定星系中最古老的球状星团的年龄。各种方法给出的年龄是一致的,星系和恒
45、星的年龄在几十亿年的量级,这与宇宙的年龄是相容的(偶而有人宣布观测到了大于宇宙年龄的星系,但是这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才能确定)。(4)微波背景辐射。标准宇宙模型预言,今天宇宙中存在着遗留下来的微波辐射背景,它的能谱应当与绝对温度为几度的黑体辐射谱一样。1964年,就在物理学家们计划用辐射计观测这种背景的时候,美国的两位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安装调试卫星天线的定标过程中(无意中)发现天空各个不同方向上都存在一种不变的相当于3.5K的黑体辐射背景(微波背景辐射)。他们因此而荣获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近年,使用1989年升空的宇宙背景探测器测到的微波背景的数据与绝对温度为2.7260.010K的
46、黑体辐射谱极为吻合。1992年,又观测到了微波背景辐射的四极各向异性(量级为TT105);在扣除动力学效应之后,剩余的各向异性应当用偏离球对称性的膨胀(即偏离标准宇宙模型)来解释。(5)大爆炸核合成。标准宇宙模型的最早证据是宇宙中轻无素丰度的观测结果。轻无素是指氘(D)、氦3(3He)、氦4(4He)、锂7(7Li)等。按照标准模型,这些轻元素最初(指大爆炸之后102秒到3分钟这个时期)是由中子与质子通过核反应合成并遗留至今的。宇宙中轻元素丰度的观测结果与大爆炸核合成的预言一致,其中用到中子衰变寿命的最新值Tn888.63.5秒和中微子的种类数Nv3。4、标准宇宙模型的困难(宇宙学疑难)标准宇
47、宙模型的主要困难是奇性困难、视界困难、平坦性问题、重子数不对称问题、星系形成问题等等;此外,当把粒子的统一理论应用于早期宇宙时又会出现畴壁问题、磁单极问题,固有对称性破坏的问题、时空维数问题以及宇宙常数问题。限于篇幅,本文不可能详细说明所有这些问题的内容及寻找解决它们的各种尝试。我们将只简单说明几个最主要的困难及其解决它们的可能的方法。奇性问题是指宇宙在t0的时刻该是什么样子。上面我们已经介绍了,当t0时,宇宙的能密度和温度都趋于无穷大。物理上无法接受无穷大的概念。因此人们必须回答t0时以及t0时宇宙的行为如何。这种奇性问题被看成是广义相对论的固有问题;由此,很多人认为广义相对论只是一个经典理论,它不适用于小于或等于普朗克尺度(1019GeV)的物理现象。在这样的尺度上应当用量子态来描写。所以,引力场的量子化(量子引力与量子宇宙学)问题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