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格式调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格式调整.doc(10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梁河县旅游发展规划-格式调整.精品文档. 梁河旅游发展规划导 言梁河是南方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也是滇西边境地区地理版图上的“心脏”,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美丽的葫芦丝之乡以她悠久的历史孕育出底蕴深厚的平安文化、土司文化、腾越文化和浓郁的阿昌风情,她美丽的田园风光和纯朴的风土民情让游客流连忘返,然而,这颗明珠长久被屏蔽了,至今,大部分人民尚未脱离贫困。能否创新发展模式,以旅游产业作为新的杠杆和支点,撬动梁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本项目立意的基点。本报告立足实事,系统分析,把握本质,突出重点,为梁河旅游产业提供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战略方案。报告共
2、分九章,基本的研究逻辑思路如下:第一章:对梁河总体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开发及运营管理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基于梁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把握梁河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第二章:对梁河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市场环境进行结构分析,把握旅游市场发展的脉络和产业发展规律;对梁河客源市场进行问卷调查,剖析游客的需求心理和消费行为,在此基础上进行客源市场分类,为梁河旅游产业战略定位和旅游产品定位设计提供市场依据。第三章:通过梁河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横向对比分析,明确梁河旅游的战略地位和旅游产业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 第四章:在把握梁河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现状、发展关键问题、旅游市场趋势、客源需求和周围竞争态势的基础上,
3、明确梁河旅游产业未来的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奋斗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 第五章: 围绕梁河旅游产业总体发展战略,从政府管理、政企联动机制、产业园区开发、项目管理流程等方面,系统构建梁河旅游产业开发管理模式。 第六章:对支撑梁河旅游发展战略的两个重大项目进行整体策划,为旅游项目开发启动提供依据。第七章:对梁河未来八年旅游项目投资进行总体规划并制定融资实施方案,为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依据。第八章:对梁河旅游目的地品牌进行塑造,制定梁河旅游目的地营销方案,为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依据。 第九章:根据梁河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出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实施方案。研究结论及建议:我们认为,从梁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德
4、宏旅游产业的总体战略布局和滇西边境旅游区的整体发展态势来看,梁河旅游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从市场需求与资源条件及空间的匹配性来看,将梁河打造原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时机和基本条件已经具备,据此我们提出20082015年梁河旅游产业总收入实现翻两番的战略规划。建议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旅游驱动战略”,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扩大开放和创新机制,强化旅游产业的要素建设、品牌建设和组织建设,引导企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创新服务,不断增强梁河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最终实现以旅游产业带动梁河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第一章 梁河旅游产业发展环境和现状评价一、梁河旅游产业环境概述梁河县(以下简称“梁河”
5、)旅游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欠佳。从梁河的区位、自然状况、历史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状况来看:经济上还处于传统资源依赖型的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粗放,经济欠发达,本地投资能力弱;城镇人口少,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本地消费能力有限;梁河是滇西边境旅游区唯一的“边疆内陆县”,通道性强,受关注度低。(一)区位梁河县位于云南省西部,德宏州东北部。东经9806 9831、北纬24312458,东北与腾冲县接壤,东南与龙陵县交界,南与潞西、陇川市县毗连,西与盈江县为邻,是滇西边境地区唯一不接边境的“边疆内陆县”。县城遮岛镇距省会昆明690公里,距州府芒市(经潞盈公路)114公里(经腾龙线160公里)。县域南北纵距
6、49公里,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总面积1159平方公里。(二)自然环境梁河地处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西南端、高黎贡山西麓坡阶地中的峡谷地带。境内地势由北向南渐低,最高点是北部海拔2672.8米的瘌痢山顶,最低点是南部海拔860米的勐养镇老芒东;有中山、低山、火山锥、台阶地、河谷平坝5种地貌类型,是半山半坝县,其中坝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2.42%,山区、半山区面积101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7.58%。全境由癞痢山、芒鼓山、江东山梁子三大山脉及大盈江、龙江两大水系组成,三大山脉之间有遮岛坝、萝卜坝、勐养坝三个坝子。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历年平均气温为18.4,最热月平均气温23.0,最
7、冷月平均气温为11.0;历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436.7毫米。(三)历史沿革梁河,古名南宋,又名南甸,西汉时属益州郡不韦县,东汉时属永昌郡哀牢县;从元置南甸军民总管府起,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政区;明设南甸宣抚司;清袭明制;民国时期土流并治,先后设置八撮县佐和梁河设治局。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设军民总管府至1950年,南甸土司历史长达661年;1952年始设梁河县。目前,全县辖3个镇、6个乡(其中2个民族乡):遮岛镇、芒东镇、勐养镇、平山乡、小厂乡、大厂乡、九保阿昌族乡、曩宋阿昌族乡、河西乡。县人民政府驻遮岛镇。2007年末,全县常住人口16.0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58万人;少数民族
8、人口54247人,县内居住着傣、景颇、阿昌、德昂、傈僳、佤族等少数民族。(四)经济状况梁河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以制糖、茶叶、矿业为骨干,主要产品有粮食、油料、蔗糖、茶叶、畜产品、水产品、魔芋、锡金属、煤、中成药、林产品等。2007年,全县生产总值为6265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3700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5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77元。二、旅游资源分析评价梁河旅游资源总体呈类型多、特色少、影响力小、吸引力弱的状况。 梁河历史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影响力不大;旅游资源众多,但缺乏垄断性;资源分布集中,所在地内部通达性较好,但外部通达性尚差;从资源潜质看,梁河已基本具备作为旅游目的地开
9、发的基础条件,但要将旅游资源转换为拳头旅游产品,需围绕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进行深度提升和包装。(一)地脉生态田园 养生福地1、山川田园风光秀美梁河山脉纵横,沟壑交错,水网密布,植物繁多,植被茂密,是天然的绿色氧吧,具有良好的生态养生和休闲产品开发价值。沿腾瑞公路大盈江水系和潞盈公路龙江水系,集山峦、河谷、河流、森林、田园、村落等为一体,形成一幅幅完美的亚热带田园风光画卷,具有良好的生态观赏价值,尤其对自助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2、温泉资源分布众多在遮岛、河西、勐养、芒东等地分布着17处温泉,其中,最大温泉是距县城仅3.5公里的龙窝温泉,这里交通便利,周围植被茂密,温泉顺“U”字形的山谷喷涌,
10、年保有储量达1029万立方米,水温达92度,含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适合建设休闲、康体、娱乐、会议接待等多功能的大型休闲度假区。3、生态观光资源丰富梁河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2.8%,县内遍布森林、田园、茶园、果林、竹林和古朴村落,物产丰富,适合开发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产品。4、旅游商品特色鲜明梁河葫芦丝、回龙茶、滇皂角、帮丐酒享誉省内外;木雕、石雕、竹编工艺精湛;民族织锦、手工饰品、服装、绘画、音乐等产品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对外地游客具有吸引力。5、气候舒爽宜人宜居梁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候温和,立体气候明显,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很适合避暑度寒,是吸引游客休闲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11、二)文脉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梁河历史悠久,作为内地通向东南亚、南亚的交通要道和古代军事战略要冲,又是一个多民族集聚区,在民族之间、内地与外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形成了底蕴深厚的多元文化。1、商邦文化源远流长南方丝绸之路的主体是古代的“蜀身毒道”,也就是从蜀文化的中心成都出发,穿越川、滇两地的横断山脉和云贵高原的崇山峻岭,经缅甸抵达印度(身毒便是印度的古称)的通道,主要由灵关道、五尺道、博南道、永昌道构成。它是一条重要的贸易商道,也是一条承载沿途多种文化形态互相交流、彼此影响的文化走廊,所以从先秦时期开通以来,在漫长的两千多年岁月里,在商贸、文化和军事上均发挥过重要作用。九保古镇是南丝绸之
12、路永昌道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地处中原内地进入东南亚、南亚的咽喉要道,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曾是商贾云集、马帮穿梭、店铺林立的商品物资集散中心,南甸古驿道见证了商帮文化源远流长和千古兴衰。2、土司文化底蕴深厚我国土司制度上溯自唐代羁縻制度,至上世纪50年代初结束,持续1200余年,明代达到鼎盛时,土司统治的疆域几乎占我国疆域的三分之一。土司制度是华夏多民族国家实现统一的基本政治制度,它虽然是一种比封建制度还要落后的封建领主制度,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它更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加强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和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均发挥过重大的作用。梁河
13、土司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土司历史文化的研究发掘对弘扬爱国主义,巩固边疆安定团结和促进对外开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南甸宣抚司署是见证我国边疆民族自制历史的活化石。南甸宣抚司署最早建于九保古镇,后迁至遮岛古镇,始建于清朝咸丰元年,历经三代土司近84年的不断扩修,最后落成于民国二十四年。该建筑群占地10625平方米,建筑面积7780平方米,主体设五进四院,逐级升高,旁设七拐二十四间耳房,建筑采用明清汉式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重典雅,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文物保护最完好的土司衙署之一,素有“傣族故宫”之称。1996年11月27日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12月,被定为国家4A级旅游
14、景区。南甸宣抚司署作为古代边疆军政机关,具有很高的民族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作为明清建筑的经典作品,也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3、平安文化一支独秀九保,古名南宋,因明朝初设南甸府,又名南甸,它曾是历代中央政府镇守西南边疆的军事要地,历经多次战争洗礼,烽火硝烟散尽,留下众多戍边卫国的史实和遗址,如曩宋关、葫芦口古战场遗址、九保三眼井抗战遗址等,书写了一部西南边陲戍边将士和人民保家卫国、安定边疆的壮烈史诗。九保古城始建于明末清初,自古以来,战争频繁,人民长期饱受战乱、匪患、水患和瘴疠之苦,渴望平安,祈求幸福;清嘉庆年间重修城垣时,将“南甸”改为“太平城”,建有“左宁门
15、”、“右安门”、“北平门”、“西康门”、“太平门”,镇西涌珠寺改为太平寺,现今还保留有以生产回龙茶而闻名的平安村,蕴藏着“太平、平安、和谐”的文化精髓。今天,在这块饱经苦难、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共融,宁静祥和,真正体现出平安文化的丰富内涵。4、腾越文化一脉相承九保又是典型的汉人古镇,也是腾越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九保与腾越文化名邦腾冲山水相接,在一千多年中曾同属一个政区,受腾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影响巨大,开化较早。在这块土地上,孕育出以纯正的汉文化为主体,融汇商帮文化、戍边文化、土著民族文化、外域文化等元素,形成云南八大地域文化之一的腾越文化。这里有明永历皇帝出缅驻跸地、
16、流亡南甸的第十一世缅王嫡长孙疆阔墓、民国元老李根源故里、太平寺、关帝庙、观音寺、土主庙、里贤祠、碑刻等众多文物古迹,留存着丰富的文化典籍和传奇历史故事。(三)人脉人才辈出 风情浓郁1、梁河是毓秀钟灵之地梁河是人才辈出的一方沃土。这里教化开先,人杰地灵,孕育了民国元老、朱德元帅的老师、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云南近代最杰出的政治家李根源,民国骁将李根沄,腾越诗人曹佩瑶,护国英雄赵宝贤,抗日英雄赵宝忠,捕鼠专家曹依秀,治水英雄杜希牧,葫芦丝艺术家龚全国、哏德全等名人,他们是展示和传播梁河旅游品牌的名片。梁河人深受腾越文化浸染,好学上进;加之梁河地域狭小,人多地少,生存环境相对严峻,造就了梁河人精明强干
17、、吃苦耐劳、敢闯敢干、坚忍不拔的个性;梁河人才辈出,有相当一批在县外从政、从教、从研和经商的人才,业绩不俗,人脉广厚。2、梁河是中国葫芦丝文化艺术之乡葫芦被古人当作瓜类的一种,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植物之一。它有着广泛的用途,除果实和叶子供食用和作药物外,成熟的果实还被用来制作各种日常生活用具、乐器、工艺品等等;另外瓜瓤可用于喂猪,种子可用于榨油浇制蜡烛。我国古人对葫芦有图腾崇拜,认为华夏民族的人类祖先伏羲氏、盘古、女娲都源于葫芦,葫芦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葫芦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幸福”、“繁荣”、“智慧”的象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至今,我国各族人民对葫芦仍是偏爱有
18、加。梁河是我国葫芦丝的发源地。葫芦丝是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的传统乐器,以其悠扬、凄婉、浪漫的音色魅力,简洁古朴的外型构造及其风情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倍受人们青睐,已成为中国民族乐器之一。近年来,以梁河土生土长的龚全国、哏德全为代表的知名葫芦丝演奏艺术家,将梁河葫芦丝艺术传播于海内外,使得葫芦丝艺术成为蜚声中外的民族文化奇葩。葫芦丝不仅是民族乐器,也是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文化旅游产品和收藏艺术品。从葫芦种植、葫芦种植园生态观光、葫芦丝加工、葫芦丝艺术表演、葫芦丝销售到葫芦丝文化艺术传播等环节,可形成完整的产业价值链,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价值。3、梁河是中国阿昌族之乡阿昌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是一个
19、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德宏的梁河和陇川等县。阿昌族在长期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神灵文化、民间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留下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阿昌族史诗遮帕麻和遮米麻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蹬窝罗”、阿昌刀已列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阿昌族的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俗、节庆、服饰、手工艺、饮食、药物、建筑等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旅游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对外来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4、原生态民族风情多姿多彩梁河县是多民族原生态聚集地。县内居住着傣、阿昌、景颇、德昂、傈僳、佤族等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又在
20、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民俗、节庆、服饰、手工艺、饮食、药物、建筑等方面保持独特的民族风情。这些少数民族勤劳善良,民风纯朴,热情好客,对来自内地城市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适合开发民俗风情体验休闲游。(四)命脉内部通达 外部不畅1、资源分布相对集中南甸宣抚司署、龙窝温泉等优质资源,主要分布在县城周围或距县域公路10公里的范围内,交通方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好,便于以点代面,形成规模开发。 2、在滇西边境旅游区中交通区位良好梁河自古地处南方古丝绸之路进入东南亚、南亚的咽喉要道,也是滇西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从瑞丽经芒市进入腾冲,或从腾冲经盈江、陇川到瑞丽,梁河都是游客必经的旅游要道;梁河地处滇西边境
21、旅游区的“心脏”部位,随着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善,梁河将成为滇西连接腾冲、瑞丽和芒市三个滇西游客集散中心的“两个小时”交通圈的中心枢纽点。3、外部通达性有待改善梁河远离发达的内地大中城市,县内公路等级低,与外部主干公路网联结的通行效率不高。(五)气脉资源多样 特色不足1、自然景观资源不具垄断优势梁河的自然景观资源种类繁多,但有吸引力的特色资源少;主要自然景观资源与周边县市有较多的相似性和可替代性。2、历史文化资源影响力不大梁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底蕴深厚,但资源保护不够,知名度低,影响力较小。3、原生态民族风情资源和文化多样性保护传承不足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梁河的少数民族语言、服饰、民居、习
22、俗等汉化趋势明显,很多原生态的文化资源已经或正在消失。三、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评价梁河旅游产业的发展总体上起步晚,底子薄。梁河旅游产业还处于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受“资金短缺,机制不灵,创新不足,人才缺乏,观念滞后、开放不够”六大瓶颈制约,外部缺乏政策支持,内部缺乏产业配套;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少;产业规模小,实力弱,贡献低,与梁河所具有旅游资源潜质和区位优势不匹配,产业潜力远远未发挥出来。(一)旅游产业现状景区景点:“十五”以来,梁河县开始进行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初步开发了“南甸宣抚司署”,阿昌族阿露窝罗文化活动中心和龙窝温泉荣军疗养中心三个景点。2004年,南甸
23、宣抚司署申报为国家级4A景区,县内其他景点主要是民间零星开发,尚未形成规模。接待设施:全县仅有一家二星级宾馆,74个床位;普通宾馆和招待所26家,床位1031个,宾馆从业人员83人,年营业收入在400万元左右。全县达到接待游客标准的普通餐厅有90家,7200个座位,从业人员236人,餐饮业年收入在810万元左右。旅游商品:主要开发了茶叶、葫芦丝、滇皂角、魔芋、玉器等产品,年销售100万元左右。 接待游客: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表明: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167100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822万元,分别是2000年的4倍和20倍,旅游总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8%。资料来源:梁河县旅游局(二)
24、旅游产业现状评价 1、层次低梁河旅游景点的开发刚刚起步,旅游产品内涵提升及形象包装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能吸引游客的特色拳头产品。即使国家级4A景区南甸宣抚司署也是有名无实,大部分古建筑还处于闲置状态,展览内容较少,展示方式单调,缺乏吸引力,2007年接待游客1万人次左右,仅实现门票收入10多万元。2、基础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薄弱,梁河连接周边县市的旅游通道还是三级油路,道路较窄,弯道大,山区公路主要是弹石路,通行质量差,易受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破坏;全县城镇建设发展滞后,古建筑整体的规划和保护不够,城镇建筑空间布局零乱,整体景观缺乏特色和美感,城镇旅游商业网点、水电路、环保等基础
25、设施也亟待改善。3、配套差梁河县至今没有一家旅行社,仅有一家二星级宾馆,大部分住宿接待设施是普通的招待所,旅游接待能力不足。餐饮产品开发层次低,特色不鲜明,高中档餐厅缺乏;旅游商品发展规模和开发也较小,尚未形成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即使客源开发形成一定规模,旅游各要素的配套能力都面临严重不足的问题。4、实力弱梁河旅游产业刚刚起步,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分散经营,资金短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较弱。5、贡献小梁河旅游产业规模小,对相关产业的带动能力较弱,对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贡献较少。(二)旅游产业的瓶颈1、资金短缺梁河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多地少,底子薄,资金短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2、
26、机制不灵梁河尚未建立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政企联动机制,在旅游产业开发的整体规划、招商引资、基础建设、人才开发、行业管理、整体宣传促销等方面缺乏有效协调和组织,旅游项目前期研究不足,缺乏经营主体,产业开发推进缓慢,一些项目后续经营不善。3、人才匮乏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对本地旅游人才的吸纳能力不足,县职业学校培养的旅游人才基本外流到其他县市就业;现有的企业中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制约着全县旅游产业的发展。4、创新不足在项目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人才管理、市场营销、行业管理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缺乏主动创新。5、观念滞后各级领导对旅游业战略作用还认识不足,缺乏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
27、;在旅游产业开发中缺乏闯劲,“等、靠、要”的观念比较突出,不善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和区域市场环境发展壮大旅游产业。6、开放不够旅游产品缺乏包装策划,宣传不够,人气不旺;投资开发环境和创业环境缺乏吸引力,对外招商能力弱,旅游产业发展较慢。第二章 旅游市场分析预测一、我国旅游市场趋势中国旅游市场需求旺盛,正进入观光游市场向休闲度假游市场升级的转型期:旅游产业仍将长期快速增长,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提高;旅游产品需求呈向多元化发展;旅游消费的空间结构向城市倾斜,客源争夺日益激烈。(一)景气旺和转型快旅游行业发展的国际规律表明:任何国家的旅游消费都会经历一个逐步升级的过程,先后经历观光游(人均收入1000美元
28、起步)休闲游(人均收入20003000美元起步)度假游(人均收入30005000美元起步)三个阶段。我国人均GDP在2003年首次超过1000美元大关,国内旅游行业景气旺盛的特征已日益明显,20032007年,国内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高达22.5%。国内旅游产业的兴旺,有力拉动内需和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世界中等以上发达国家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8%以上,而我国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4.3%(2007年),与国际水平差距大,旅游产业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2007年,我国人均GD
29、P已经突破2500美元,从东部到西部,从大城市到小城镇,从小城镇到较发达的农村,居民旅游消费已进入由观光游向休闲游升级,富裕阶层已进入度假游阶段,由此推动我国旅游产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转型期。2-1表 中国国内旅游收入及增长情况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10.0%0.0%10.0%20.0%30.0%40.0%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年增长率资料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二)五大趋势1、旅游市场仍将快速增长随着居民收入快速增加、新休假制度的实施和汽车的逐步普及,居民出游率稳步提
30、高,1997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出游率由52%上升到121%,年均增8个百分点,旅游消费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和带动力最强的朝阳产业之一。在未来10年内,旅游产业将继续保持比GDP增速更快的增长势头。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到2020年我国GDP增长率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速,经测算,旅游行业增长率每年至少超出GDP增长率36个百分点不等,预计在2015年以前,我国的旅游行业仍将保持10%13%的高增长速度。2、旅游消费需求层次提高我国居民旅游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正由传统的观光型消费逐渐转向休闲度假型消费,自助出行正逐步取代替旅行社组团,成为未来旅游和休闲度假的主要出行
31、方式,旅游消费升级加快。3、旅游产品需求呈向多元化发展旅游消费热点层出不穷,除传统的景区观光旅游外,城市旅游、会展旅游、商务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体育旅游、节庆会展等已成为游客消费需求增长较快的新兴旅游产品。4、游客旅游消费的空间结构向城市倾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速,旅游产业传统上以景(景区)点为主体的点状空间正转换为以城市为主体的带状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了旅游产业向城市和产业园区聚集,都市休闲旅游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5、客源争夺日益激烈随着游客需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和快餐式旅游服务已难以满足游客需求,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
32、必然趋势,企业之间、地区之间、景点之间的客源争夺更加白热化。品牌影响力、服务专业化品质和管理运营的持续创新成为未来旅游产业竞争制胜的法宝。二、云南省旅游市场的变化趋势云南旅游产业的崛起,源于得天独厚的观光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良好的市场运作。1999年,云南抓住举办昆明世博会的最佳时机,引爆旅游市场,一度成为旅游收入位列全国第七的旅游大省。2003年以来,随着云南与发达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加之旅游产业投入不足和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滞后,云南在国内客源市场争夺中逐渐失去优势,不仅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也被陕西、贵州、广西等西部省份逼近,2007年,云南旅
33、游总收入在全国的排名已降至第15位。为保持旅游业的持续竞争优势,云南省正以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文化产业发展为龙头,以提质增效为主线,以旅游城镇开发、精品建设和品牌塑造为重点,加大旅游项目投融资和开发力度,逐步掀起全省旅游 “二次创业”的新高潮。表2-2 1999-2007年云南旅游总收入(亿元)204306.64369.27430.14499.78559211.4289.9325748.9%3.6%21.6%12.8%5.8%20.4%16.5%16.2%11.8%010020030040050060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0.0%10.0
34、%20.0%30.0%40.0%50.0%60.0%旅游收入(亿元)年增长(%)资料来源:云南旅游局(一)快云南旅游市场转型步伐加快1、都市休闲方兴未艾昆明、丽江已成为我国著名的休闲城市,以大研古镇、大理古城、和顺古镇、建水古镇、束河古镇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小镇脱颖而出。依托滇中、滇南和滇西北城市群,云南省初步形成以高尔夫、网球和游泳运动为核心的体育休闲,以艺术表演和艺术品展示为核心的文化休闲,以温泉SPA、健身、美容为核心的康体休闲,以地域特色餐饮为核心的城市美食休闲,以酒吧、茶馆及电玩为核心的娱乐休闲等休闲消费市场,观光与休闲产业快速融合,促进都市旅游业向综合服务型产业发展。2、乡村旅游红红
35、火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生活形态的高强度化,以回归自然、体验纯真和释放压力为特色的乡村旅游正成为主流社会阶层度假休闲的主要选择,农家乐餐饮、生态农业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生态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产品快速发展,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2小时交通圈”和“8小时交通圈”分别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产业带和地域型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带。例如以昆明市为中心,在西山区团结乡形成以农家乐为主体城郊型乡村旅游带,突出休闲,适合周末短期休闲度假(两天内)需要;腾冲和顺古镇属于区域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兼顾观光与休闲,适合中长期休闲度假(3-7天)的需要。3、新兴旅游板块异军突起昆明、丽江、大理、版纳是云南旅游行业中的四大主力
36、板块,2006年,四地接待的外国游客和创汇占据全省的69.3%和53%,接待的国内游客和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占据全省的48.1%和59.5%,但随着迪庆、红河、文山、曲靖、普洱等新兴板块的快速崛起,省内旅游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四大主力板块在云南旅游产业中的比重逐年下降,云南旅游产业真正迎来“七彩纷呈”的时代。表2-3 四大主力板块在云南旅游业中的地位年份海外旅游者(人次)海外旅游创汇收入(万美元)国内旅游人次(万人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四地占全省比重四地占全省比重四地占全省比重四地占全省比重200075460875.4%20710.561%2139.6955.7%140.6676.8%20018
37、6813876.7%2266862%299165.4%190.8184.4%2002103731779.6%26671.564%3078.9660.3%194.1976.2%200368766168.8%18100.653%2641.6851.1%201.372.3%200475827068.9%20581.549%2921.2248.6%224.4567.2%2005108430472.2%27830.553%3304.9148.2%228.8259.3%2006125419769.3%34995.753%3710.6348.1%265.9459.5%资料来源:云南省旅游局(二)强政府引导旅
38、游产业发展的能力在加强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地域性很强的复杂系统工程,它包括了多行业的要素组合、多环节的企业互动和多方面政策配合,必需由政府进行统筹协调;旅游市场运作与产业整体战略的实施,没有政府的强有力推动,就无法实现。政府部门在旅游规划、旅游产业政策制定、行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建设、公共景观建设、社区管理、投融资支持、旅游整合营销和公关服务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强化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地区旅游产业成功发展的宝贵经验。这些典型运作手法是:1、强化品牌建设 推动市场升温随着旅游消费层次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产品供给的多样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和口碑已成为游客选择出游的首要因素。近年来,云南省
39、一些地区政府在充分发挥旅游景观资源优势、民族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开始注重打造旅游品牌形象,提高了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来大量的游客,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例如,云南省推出“七彩云南”的品牌,提高云南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云南旅游市场的升温;1998年,迪庆州精心包装策划,推出“香格里拉”旅游目的地形象品牌,经过10年的运作,迪庆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一匹“黑马”。表2-4 迪庆州旅游产业在全省总的地位资料来源:云南旅游局2、强化整合创新 持续领跑市场旅游产业是复合型产业,整合创新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政府部门善于在管理体制、招商引资、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商等
40、方面鼓励企业整合创新,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才能使当地旅游产业持续保持领先优势。例如,丽江市之所以成为我国旅游行业的“常青树”,其成功经验在于:政府充分利用“丽江古城”、“三江并流”、“东巴文化”、“玉龙雪山”等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开发与城市经营整合创新,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飞速发展;通过引导企业开发与景点配套的高尔夫球场、观光度假酒店等配套产业,促进丽江旅游产业由观光型向度假休闲型升级;政府支持国内名导演在丽江拍摄影视作品,引导企业推出“ 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音乐节”等文化精品工程,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眼球,实现文化产业与
41、旅游产业的有效嫁接,提升了丽江旅游产品档次;通过持续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投资环境,树立了良好的旅游目的地形象,赢得游客对丽江的忠诚,也提高了丽江对投资商的吸引力,使丽江在客源争夺尤其是高端客源争夺中占据优势,形成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云南旅游行业中持续保持稳步上升的地位。表2-5 丽江在云南旅游产业中的地位10.4115.8718.6622.6123.3729.8836.0940.1653.937.6%7.8%8.8%8.8%8.1%9.7%9.8%9.3%10.8%0102030405060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0.0%2
42、.0%4.0%6.0%8.0%10.0%12.0%丽江旅游收入(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资料来源:云南旅游局3、强化产业组织提高竞争效率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是产业链的竞争。政府通过规划、政策和市场杠杆等手段,强化对旅游产业的组织调控能力,在一定的区域内形成高效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保证该区域在客源市场争夺中更具有竞争优势。例如,腾冲和瑞丽的玉石加工贸易产业历史悠久,知名度高,更重要的是在政府灵活的边贸政策扶持下,从石料进口、加工、集散、贸易到配套服务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群,产业竞争力比较强,逐渐发展成为东南亚重要的玉石加工贸易中心;大理鹤庆县新华村民族银器加工历史悠久,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经过
43、二十多年的发展,也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族银器加工产业链和配套产业集群,产品畅销全国和东南亚,成为国内最大的民族手工银器饰品加工贸易基地。(三)精精品制胜时代已经来临云南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矿,但长期以来,云南旅游产业基本上处于一种“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管理、四流效益”的状态,增产不增收,面对国内旅游市场“东西夹击”的困局,云南旅游产业转型已刻不容缓。随着国内旅游消费需求的持续升温和云南基础设施的明显改善,“十一五”以来,云南旅游产业逐渐进入“大企业、大投入、大项目、大市场、大品牌”旅游精品开发阶段,继“世博会”后,再次掀起旅游产业开发的新高潮。1、精心策划包装精品创意是旅游产业发展的灵魂,决定旅
44、游项目开发的成败。许多地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通过创意设计,融入当代社会主流价值观、文化、生态、体育、科技、人性等元素,提高观赏性,丰富体验性,使旅客真正享受快乐之旅。例如,红河烟厂精心策划的弥勒“湖泉生态园”,是以“生态休闲和高级商务会展”为主题的大型旅游休闲度假区,湖泉占地3020亩,湖水清澈,鱼禽嬉戏,周围有森林、滑草运动场、花园温泉、五星级湖泉酒店、湖泉广场、湖泉商业文化城、庆来中学等现代建筑群;集会展、康体、教育、休闲、美食、娱乐功能为一体,产品定位准确,景观优美,功能齐备,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准到位,已成为许多全国性的会议、文化体育活动和商务活动的举办地,也使弥勒成为国内游客喜爱的休闲度
45、假胜地。2、高起点投资铸精品随着我国的对外开发扩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迅速提高,为满足旅客更高层次的需求,云南省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也正逐步向旅游发达国家水平接轨,一批开发层次高,投资规模巨大的旅游精品工程已投入建设,将助推云南旅游产业二次腾飞。如由禄丰县政府和浙江金时代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合作,总投资16亿元开发的恐龙科普主题公园“世界恐龙谷”,集遗址保护、科普考察、观光旅游、高科技娱乐和休闲度假为一体,填补了云南省大型主题公园的空白。目前投资6亿元的一期工程已经完工,产品一经推出,立即成为国内一个新的旅游热点。3、产业整合做大精品旅游项目开发是资金密集型项目,投资回收期较长。旅游产业开发与城镇建设、
46、房地产业、工业、农业、建筑产业、文化产业、交通航运、体育产业、医疗产业、娱乐产业、传媒产业等多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新的开发盈利模式,既能通过产业资源整合和创新,不断打造出旅游精品工程,又能提高投资回报,降低投资风险,保证大型项目开发的资金循环能力。例如,“丽江束河古镇”的开发成功,是通过旅游资源开发与商业地产、文化产业及农业产业化开发有机整合,创新性打造旅游精品的典范。三、滇西边境旅游区的旅游市场走势滇西边境旅游市场已初步形成一定客源市场规模,虽然目前的市场竞争实力较弱,但未来发展潜力大。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旅游政策环境逐步宽松,区域客源流动加快,将带动旅游项目投资规模增加和旅游产品结构升级,
47、县域之间在产业资本、资源、人才之间的竞争加剧。(一)客源初具规模滇西边境旅游区包括保山市和德宏州,下辖十个县市,地处云南西部边陲,国土面积31163平方公里。2007年,该区域人口363万人,实现生产总值246亿元。滇西边境旅游区是我国进入东南亚和南亚的重要边境通道,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滇西边境旅游区已形成以腾冲火山热海、腾越文化、珠宝购物、和顺古镇为特色的观光游和康体休闲游产品,以瑞丽、芒市为中心的边境商贸旅游、民族风情游、生态休闲游产品,以腾冲芒市瑞丽为主体构架的滇西旅游热线,腾冲、瑞丽和芒市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滇西游客集散中心,2007年,滇西边境旅游区接待国内外游客795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48.85亿元。滇西边境旅游区旅游市场总体上受边境商贸政策和国家出入境政策影响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