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材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培训材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doc(3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师培训材料: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精品文档.教师培训材料: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的基本分析:第三单元包含四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3。四篇课文分别是菩萨兵、李广射虎、少年王勃以及大作家的小老师。这些课文有的反映了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有的赞美了我国古代名将的高超技艺;有的赞扬古代少年非凡的才华;还有的则塑造了大作家的感人形象。尽管这四篇文章的内容虽不相同,但在文章写法上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写法上的特点。在练习3的处处留心部分呈现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
2、词和读读背背中的小诗时间所称赞的人物品质与前面这几篇课文能够建立相似块。如果我们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它们,就能在教学中实现整体建构。我们不妨把这一单元主题定为“在名人故事中成长”。二单元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组的四篇课文不仅题材相同,而且特点鲜明:脉络清晰,语言平实,情感丰富。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向孩子们一一讲述,孩子们一读就能大致了解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仅仅这样还远远不够,我们老师有责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孩子们的好奇心,那么我们该往什么方向引导孩子去思考呢?我想这就是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菩萨兵抓住朱总司令的三句话反复研读体会军民之间的鱼水之情,从而理解题目
3、为何叫“菩萨”兵的这一难点;李广射虎引导学生在文本的三、四重点节走几个来回,抓住描绘李广射虎动作的词语,让学生体会描写的传神和生动;抓住李广随从感叹的情景,感受李广技艺高超产生的影响,从而达到对李广神勇无比这一难点的突破;少年王勃以第四自然段中的关键词“文思泉涌、笔走如飞”为突破口,由此带动全文,使文本的人物、中心都通过这一突破得到圆满的解决。三单元教学目标分析:1. 明确本单元的人物故事都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弄清文章是怎样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里是重点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紧密联系的。2. 学会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句,走进人物内心,感悟人物品质,深入理
4、解课文内容。3. 复述故事菩萨兵、大作家的小老师,背诵积累塞下曲、少年王勃的三、四自然段。4.在研读文本的过程中,教会孩子向古今中外的名人学习,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四篇目教学分析:菩萨兵1文本解读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军爱民的一个感人故事。朱德总司令带领的红军以菩萨似的心肠为藏民着想、替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赢得了藏胞的信赖与欢迎。全文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双线并进。一条线正面写朱德领导的红军部队,一条线侧面写藏胞。写红军部队对藏胞的争取展示出这样的过程,即从寻找藏胞到帮藏胞春耕,也就是从口头说服到行动上的证明。着重写典型人物朱总司令的三次典型语言,简写红军
5、怎么找藏胞,怎么搞春耕。写藏胞的变化是遵循着这样的线索,即从躲红军到后来没有找而是悄悄地主动回来见红军、感激红军,那是因为红军用自己的行动证实了自己,藏胞也真正理解了红军。虽然情节并不跌宕起伏,但故事却生动感人。所以,教学设计应抓住一个“情”字入手,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估计学生能通过课前预习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朱德和红军战士尊重、关心藏族同胞的品质,课上要让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会在习作中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心声。2教学目标分析(1)初读课文。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精读课文。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
6、民之间的鱼水深情。(3)复述课文内容。3、教学资源运用课前搜集长征的相关资料并进行交流。充分利用文本中的插图资源播放歌曲洗衣歌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 两课时完成教学第一课时:(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用钢笔描红。 (2)理解由生字新词。途径或学生交流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或查字典。 (3)弄清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4)完成练习册13题。第二课时:(1)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前后矛盾点来发现问题。 (2)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解决问题。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复述故事。 (5)运用文本中的插图进行小练笔。5课时教学构想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进文本1、师:这堂课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
7、文,课文的题目是“菩萨兵”(板书课题)。自读课文后想一想,课文的题目来自于课文的哪里?(来自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2、齐读最后一自然段。(他们说:“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3、抓住关键词“几时见过”、“菩萨”、“!”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藏胞回来以后对红军说的话,“几时见过”是“什么时候见过”,再深入地说是“从来没有见过”朱德总司令领导的红军,他们的所作所为太神奇了,只有天上的菩萨才会这样仁慈,这样无私。)4、请学生针对这句话进行提问。(教师及时板书学生的提问)(1)藏胞为什么称红军为“菩萨兵”呢?(2)红军什么地方像菩萨?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带着疑问反复的朗
8、读课文。在反复朗读课文中加深对生字新词认识和记忆。2、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3、学生指出不理解的新词,学生间相互交流解决,不能的生词可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结合语境随机解决。(例如:对“尽心尽力”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在上文找到“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来理解。)4、指名试说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这时学生肯定不能说周全,教师也不必急于求成)5、再次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必要时教师可以扶一扶,教会学生抓住文本中的一些关键词再来练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也便于学生对生字新词的再认识和再理解。)6、再指名交流,直到人人会说为止。三、回归课堂提问,反馈朗读效果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围绕课文最后一小节提出的疑问吗?
9、现在你能回答哪些问题?或者是还是对这些问题还只是个模糊认识?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3、对学生初读课文或多或少的收获,给予鼓励表扬。四、课时作业1、用钢笔描红。2、完成练习册13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 (2)品读朱总司令说的三句关键语句解决问题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还有问题没解决,或者是没有完全解决。那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读这篇课文。把书读好了,有些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2、出示课文的最后一小节和课文的第一小节,让学生对比着读。3、这一读你发现了什么?在你的脑海中马上产生了一个什么问题?师:藏胞前面是“早就躲进了深山”,后面“全都流下了感激的泪
10、水。”甚至还称红军是“菩萨”。藏胞还是那些藏胞,可对红军的态度为何有这么大的变化?难道是红军为藏民做了什么事?到底做了什么事?4、这就是我们本堂课要讨论的重要问题,一下子就被你们发现了,了不起。5、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齐读课文的27小节。二、把握文本要处,引入深思1、红军到底为藏民做了哪些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1)藏胞躲红军,红军找藏胞。你从哪里知道的?(相机出示红军找藏胞的原因“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2)帮藏胞春耕。你从哪里知道的?(相继出示朱德总司令的两段话。)3、指名读、齐读朱德总司令说的这三句话,读到流利为止。4、问
11、学生:通过这三句话,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教师给予肯定,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理解,还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思考,那样或许你会有更多的收获。(为了让学生做到有效思考,教师可以在此环节作相应的思考提示。)(1)学生读第一句。“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藏胞为什么躲进深山里?“怎么受得了?”那是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动员”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后面为什么要用感叹号?值得我们想一想。(2)学生读第二句。“这也怨不得他们,他们是让反动军队糟蹋怕了。现在已经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为什么怨不得他
12、们?反动军队是怎么糟蹋他们的?朱德总司令为什么后来不再派人去找藏族同胞?他作出了一个什么决定?也值得我们深思。(3)学生读第三句。“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可不可以把这句话去掉?“尽心尽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怎样理解朱德总司令这里所说的“种子”?为什么这句话后面要用省略号?(注意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在原句中标注)5、让我们关注这些问题,回过头去再次去读一读课文。学生开始读课文。三、研读文本人物,品位真情告白1、引导学生联系故事的内容,交流自己的所悟。2、教师对学生所悟点
13、点滴滴进行梳理,得出一个结论:红军的一言一行,实际是一种爱,是红军对藏胞的军民之爱。3、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17小节。特别读好朱德总司令三句暖人心的话。4、课文读到现在请大家再来谈谈藏胞们为什么把红军称为“菩萨兵”?(是因为他们发现红军与反动军队有着本质的区别,红军为他们耕种土地、打扫院子,对他们像亲人一样,所以他们发自内心地感激红军,称红军是“菩萨兵”。这样一来就呼应了开头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看图写话1、请学生看P42的插图。2、看图上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通过观察他们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在想什么?在说什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3、指名学生交流。4、出示训练格式:藏胞悄悄回到家
14、,看到红军在朱德总司令的带领下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他们感动的流下了眼泪,心想 。第二天,红军要继续二万五千里长征了。离别时藏胞 ,(可抓住人物的行为、语言、表情等展开丰富的想象。)红军和藏民成了亲密的一家人。五、布置作业。1、复述故事2、完成练习册所剩练习。 李广射虎1文本解读课文采用“以文包诗”的形式,介绍唐代诗人卢纶所写的著名诗篇塞下曲,大意是:将军夜晚外出巡逻,见树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表现了李广将军的力大无穷和武艺高超。文包诗这类课文,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课文,也不同于过去直接出现的古诗,它有其独特的文体特
15、征。李广射虎这篇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离孩子的生活很远的、难懂的古诗精巧地包含在这篇浅显的、富有趣味的描述性短文中。短文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适当的部分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孩子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的具体情境。特别是对古诗中的重点内容“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的深远意境,编者还配合精美的插图进行形象生动的场景再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令人费解的诗句。由此看来,这篇短文中的“诗”是“文”的故事中心和思想升华,“文”则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从而达到“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
16、成趣。这样的课文教学,其重点不是分析、讲解 “文”,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读“文”,更好、更快、更有兴趣地学会“文”中所包含着的这首诗。2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习按故事发展顺序写一件事的写作方法。(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塞下曲这首古诗是赞美“飞将军” 的武艺高超。3教学资源运用(1)补充阅读智勇“飞将军”。(2)搜集卢纶及他写的其他的塞下曲资料。4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两课时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塞下曲。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4
17、、明确“文包诗”特征。第二课时:1、指出教学重点,听老师生动的讲故事。2、抓住故事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李广的神勇无比。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4、诗文对照练习。5.课时教学构想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历史上有位了不起人物,叫李广。西汉名将,以勇敢善战著称,使匈奴数年不敢来犯,人称“飞将军”。因为这个人太了不起了,所以大诗人卢纶就写了首诗塞下曲来赞扬他。二、激疑导学1、出示实物投影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请你来读一读这首诗。2、再请位学生读。齐读。3、你们知道为什么刚刚你们读得不太好吗?(我想是因为孩子们是没有理解这首诗的意思。)4、是呀,要朗读好一首诗或者一
18、篇文章,除了多练习,多琢磨朗读技巧,恐怕首先得深刻地理解它才行。你们说是吗?5、那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呀,课文中已经告诉我们了。李广射虎是一种特殊的题材,叫做“文包诗”。(板书)什么叫文包诗呢?你们看看这三个字,也许能猜出来。(文包诗的意思就是文章里面包含着一首诗。)6、你们明白了没?其实,所有的文包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诗的意思蕴涵在文章里面。你们能找找这首诗的意思在文章的哪里吗?7、学生自读课文去找。发现诗的意思在课文的2、3两个自然段。师:是的,而且巧的很,这两段合起来正好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李广射虎。8、自由轻声读故事,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9、默读故事,
19、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讨论交流。10、请学生说说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如果学生一时说不出来,可以这样为他们铺路架桥:先写李广将军夜晚巡逻,突然森林深处风吹草动,再写以为是老虎便拉弓猛射,最后写天亮一看,箭射中的竟然是一块巨石。)三、朗读全文。四、课时作业:1、完成练习册13题。(检测生词的掌握情况)2、背诵塞下曲。第二课时一、直奔主题,激趣引探。1、这是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联系故事内容理解诗的意思。我想只有读懂这个故事,也就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也就能有感情地读好这首诗。那么,怎么才算理解了这个故事呢?老师讲故事就特别惹人听,很多人都盼望着听讲故事呢。你们想听吗?(想听)2、那你
20、一边听,一边想想,从我讲故事的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能做到吗?必要时可以用笔做做简单的记录。(为了吸引学生,课前老师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行)(这里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2、3两段。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目标的暗示:教师将这个故事说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其实,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学生就一定能够将这两段朗读好。但是,这样的寓目标于无形之中,让兴趣增浓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生动活泼。)二、精读感悟。1、你从我的讲故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请整理一下,一分钟后交流。2、学生动笔整理。3、指名学生进行交流。(从你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体会到李广的神勇无比、力大无穷。)(1)
2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这句中体会到的。)(2)请你再读一读。注意将你的感受读出来。读完再谈谈你的体会。(我从中体会到,箭扎得很深,肯定要很大很大的力气才能拔出来。)(3)塞下曲中哪个词表达了“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的意思?(诗中“没在石棱中”中的“没”字。)(4)查查字典,这个“没“字有几个读音?(可以读作“mei”。)(5)你们能不能用它组几个词?(没有。)(6)在这句诗中应该读作什么?(读作“mo”)(7)“没”是什么意思?(人或物沉下或沉没。漫过或高过。)(8)谁能用“没”组词?(没收。)(9)诗中的这个“没”字用哪种
22、解释比较准确呢?(沉没。)(10)石头沉没在河水中还可以,箭怎么会沉没在石头中呢?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李广射箭时用的力气很大。)(我想这个讨论肯定很有意思。一个“没“字我们不仅了解了它不同的读音,会组成不少词语,而且弄清了它在诗歌中的意义。)(11)最后小节中还有哪一处的描写也写出了李广的神勇无比呢?呀!大家全都惊呆了,原来李将军射中的不是老虎,而是一块巨石!(这里用了两个感叹号,又用“惊呆了”来形容大家惊讶的程度。这一方面表示大家对原先是老虎的估计落了空,更重要的是为下文作铺垫,因为要射中一块石头并不难,而要把箭“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却难之又难。)齐读最后一小节,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师:从刚
23、才老师的故事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我还体会到了李广将军的机敏和果断。(1)从哪些词语、句子体会出来的?(“警惕的目光”、“猛然间”、 “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等词语体会出来的。)(2)“连忙”是说李广很慌张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来这不是他的慌张?(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一系列的动作十分娴熟)4、齐读这一小节,读出李广的机敏果断,读出李广的神勇无比。5、那明明是一块石头李广为什么会当成老虎呢?这能说明李广的神勇无比吗?(1)那是有原因的。因为是夜晚,月色朦胧。(2)因为“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3)因为这里常有老虎出没。6、一起读第三小节的“原因”。7、那
24、么古诗中的哪些诗句表达的是这些意思呢?(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师:对呀!同学们太会思考了。8、有感情朗读故事,注意要读出什么?(李广的机敏果断,神勇无比)四、课堂练习(一)根据内容找诗句1、一天夜晚,月色朦胧,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对应诗句: 2、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对应诗句: 3、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李广的随从便去射虎的现场寻找猎物。对应诗句: 4、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对应诗句: (二)借助故事内容理解诗
25、的关键字暗( ) 惊( ) 平明( )寻( )没( )6.课时作业设计(1)练习讲故事李广射虎(用意是二,一是为了检查学生的理解,就是反馈作用,二是为了激起学生投入地学习讲故事,其实就是练习有感情地诵读。)(2)阅读智勇“飞将军”少年王勃1文本解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少年王勃在滕王阁赴宴时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显示了王勃非凡的才华。课文共有5个自然段。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课文配有彩色插图,有助于学生体会诗句意境,加深理解。学生对少年王勃比较陌生,老师揭示课题后,先介绍少年王勃在滕王阁会上,一气呵成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事,让学生带着对少年王勃无比崇敬的心情去朗读课文,从
26、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时,抓住重点段落,通过理解词句、图文对照、朗读想象等方法,感受课文第三自然段描绘的迷人秋景,体会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蕴含的优美意境。2.教学目标分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学会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王勃的非凡才华。(4)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教学资源运用王勃的生平介绍滕王阁序内容介绍文本的插图利用(课文插图与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相得益彰,有助于学生领悟佳句。另一张照片是今天滕王阁的美丽夜景,可借此激发学生对滕王阁的向往之情。)4
27、.课时分配及目标设置第一课时:(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让学生学会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3)钢笔字描红。(4)完成练习册14题。第二课时:(1)图文结合,理解诗句的意思。(2)体会“为什么称王勃为奇才?”(3)感悟王勃这样的奇才是怎么来的?(4)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5课时教学构想第一课时一、 揭题导入1、 指名读题2、 在这里,“少”应该读“shao”,用“少”的两个读音分别组词。3、 谈谈你对王勃有什么了解?4、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是如何写滕王搁序的?二、 初读课文1、 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2、 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应的生字词。3、 出示生字词。
28、(1) 自读生字。(2) 正音。(3) 带读,指读。4、 老师这儿还有和王勃相关的一些词,你会读吗?(出示:滕王阁序、整修一新、胸有成竹、文思如泉、笔走如飞、拍案叫绝、千古传诵)(1) 自读(2)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5、 把生字词和这些词带入到文章中,再去读一读。6、 以竞赛的方式组织学生朗读课文。三、 理清课文内容1、 同学们,王勃写滕王阁序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重阳节那天,一位阎都督举行宴会,听说王勃很有才气,便邀请他也参加。他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2、 结果呢?(滕王阁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3、 这样千古传诵的名篇,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在场的客人对都督提出的要求不敢答应,
29、王勃却即兴写下了滕王阁序。)4、 请同学们把刚才的发言好好整理一下,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5、 让学生先自言自语,再全班进行交流,力争做到人人会说故事的主要内容。6、让学生交流。这节课通过读书,读懂了哪些问题?又读出了哪些问题?(问题延续到下节课解决。)四、 教学生字1、分析字形。2、指导书写。3、生描红,教师指导。五、课时作业1、完成练习册的14大题的练习2、读王勃的名诗第二课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阅读之后,都能够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所以,这篇文本的阅读教学任务很容易完成,在理解这篇文章上没有多大难度。这种教学不管加上多少诗意,不管上到何种深度,说到底还是无法让我们三年级的孩
30、子悟出奇才是怎么来的。所以我认为第二个和第三个目标应该成为我本节课的重难点。这一课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奇才是怎么来的?王勃是怎么写文章的?我们是怎么写文章的?我觉得“灵感”是训练学生学会习作的关键,写作教学不能忘记教学生进行灵感训练,当然这一训练是有难度的,而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训练学生灵感的方法。学生接受每一次训练,其实都动脑子想了,他们怎么想,想什么,什么样的想可以给予学生写作的冲动,这一些我们通过读这篇文章,应该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文章是怎么产生的?在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反复读想“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
31、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我觉得这段文字应该让学生记在心里,会模仿这一形式,因为习作离不开这样的写前思考,这其实就是灵感的训练过程。但有的学生是拒绝思考的,像“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其实就是一种大脑拒绝思考的反映。所以文本中,王勃那种站在窗前凝望的那些动作,何不为孩子也创造这样的环境呢?让他们主动打开自己的大脑,不要让自己的大脑封闭。我们还是来看看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重阳节那天,前来参加宴会的人很多。都督要求客人写一篇庆贺文章,在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答应。这时王勃正站在窗前,凝望着江上迷人的秋景:远处,天连着水,水连
32、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王勃边看边想,突然回转身来,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他文思如泉,笔走中飞,不一会儿就写成了。当那位都督听人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奇才!真是奇才!”我在读这三段文字时,最大的感受是这三段能够引导今天的孩子真正的明白如何去写作。我觉得如果不从写作的角度认识这篇文章,仅仅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解决一些孩子自己能够弄明白的问题,这是非常可惜的。虽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淡化写作知识,但这么好的写作导文,逼迫我们不要淡化,应该强调,应该用这最鲜活的资料去唤醒孩子写起来,
33、并且在以后的习作引导中用好这三段文字,重复着引导学生,相信这三段文字能够把孩子带入到写作天堂来。可以试着这样进行教学: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大屏幕出示,底色为王勃站在江边凝望那幅秋景图,主色为滕王阁序全部内容。学生一定会被画面所震撼。)1、指名读,齐读。2、教师顺势帮学生大致理解诗意。3、读了这篇滕王阁序,你最佩服王勃的地方是哪里?(文章写的好。胆子大,别人不敢写他敢写。而且写的快 。)4、从课文哪些个词语可以看出王勃文章写得快?(文思如泉,笔走如飞。)5、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文思如泉”是说写文章的思路像泉水一样往外涌。“笔走如飞”是形容王勃的笔在纸上飞快地写,根据不需要停
34、下来思考。6、王勃为什么写文章时能“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呢?是他到过滕王阁,早就构思好了吗?(不是。)你怎么知道的?(因为课文开头说“滕王阁刚刚整修一新”,王勃只是“路过南昌”,他原来打算去“探望父亲”的。)7那么他的文思是从哪儿来的呢?(课文中说,当其他人在那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时候王勃却站在窗前“凝望”。)8“凝望”是什么意思?(凝望就是目不转睛地看。)9王勃为什么会目不转睛地看?(因为江上美丽的景色把他迷住了。)10同学们把王勃所看到的美丽景色朗读一下。11王勃站在窗前就是为了欣赏江上美丽的景色吗?(不是,他还“边看边想”。)12“边看边想”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王勃一边看江上美丽的
35、景色,一边想怎样才能把这样的美景写出来。)13如果只看不想怎样?(他就不可能“胸有成竹地说:让我来试试吧!”)14“胸有成竹“是什么意思?(做事之前已有全盘考虑。)15在课文中的意思呢?(王勃在写文章之前已经想好写什么、怎样写。)16正是因为王勃想好了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该怎样写,所以他提笔写起来的时候才会怎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17王勃写好文章的速度非常快,文章写得好不好呢?(好。)18你怎么知道的?(阎都督听人读了他的文章,“忍不住拍案叫绝”。)19为什么阎都督激动地拍着桌子叫好?(因为王勃的文章写得既快又好。)师:是呀!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令人千古传诵的名著,的确让人折服。20
36、、我们写的作文能让人拍案叫绝吗?(不能)为什么呢?(王勃面对江上美丽景色是目不转睛地看,我们面对美丽的景色是从不留心。)21这就是不善于观察。王勃在看景色时还怎么样?(边看边想。)22(总结):学们,既不注意仔细观察,更不注意把观察到的东西想一想该怎样写下来,所以到了写作文的时候就会觉得没有东西写,有时勉强写也是硬凑起来的。可见,要在写作文时也像王勃那样“文思如泉,笔走如飞”就要学会多观察、多思考,只要大家坚持做下去,有一天我们也能写出像王勃那样的好文章的。(设想: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让学生追本溯源,不仅理清了文本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现。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
37、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练习31.文本解读和目标分析(1)学用字词句。了解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词大意,并尝试引吭高歌。(2)、在田字格中书写“区、臣、医”三个字,注意“三框儿”的形状。(3)、读读背背八条成语和时间诗歌。(4)、通过口语交际练习,学会商量。(5)、练习用毛笔书写“斜钩”和“卧钩”。其中,练习首先选用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歌词。这是一段抒情性很强的歌词,赞扬了解放军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坚守在祖国边疆的豪情。要努力引导学生进入歌词所描绘的境界,充满情感地吟诵、歌唱。八个成语,有的意思相关,有的意思相近,这样安排便于记忆。鼓励学生结合少年王勃了解成语的意思,不必作过
38、高的要求。口语交际,教学时,应指导学生看懂图意,并说说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如何和别人商量。同时,可以根据图意创设相应的情境,指导学生在演练中学会商量。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难题,同学之间互相出谋划策,在交流中锻炼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2.教学资源运用VCD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字典钢笔、毛笔3.课时分配、目标设置和课时构想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完成学用字词句的教学,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合;写好钢笔字注意三框儿的结构摆放。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1、播放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让学生想象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指名学生进行交流。(第一次交流肯定不到位)3、再让学生听歌曲
39、,再交流。4、出示歌词,请学生自己小声读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查字典。3、交流朗读,注意读准字音。4、这首歌词中有哪些不太明白的词语?学生质疑、讨论。(1)重点理解“荡漾”一词。字典中对“荡漾”一词的解释是:形容水波一起一伏的样子。歌词中的“荡漾”应该怎样理解?(形容孩子们的笑声像欢快的河水,回荡在桃园里。透过孩子们的笑声,我们看到了人民的生活是幸福的。因此这个笑声是幸福的,是幸福荡漾在桃园里,荡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2)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我的故乡,是我终身难忘的地方,从诗中找一找,故乡的什么令“我”难忘?(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山山水水;娘的笑脸,娘的唠叨;家人的叮咛,家人的祝福。)(3)还
40、有什么难忘的?(学生的思维一定还在故乡里转,此刻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再读读诗歌,“我”是在哪儿抒发自己的情感?仅仅抒发的是思乡之情吗?)(4)再读读诗歌。(学生马上会意识到守卫边疆的解放军难忘:小到家人到故乡,大到祖国。他们深深地爱祖国就像爱自己的故乡,爱自己的亲娘一样。为了你的景色更加美好,为了人民的安宁,他们甘愿在风雪中守卫边疆。)(5)想象着歌词描绘的境界,想象着风雪中驻守者的心情,有感情地读读诗。5、再次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VCD。6、学生试着吟唱歌曲。二、教学第二题:学写钢笔字1、出示:区、臣、医。2、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字的字形,说说它们的共同之处。3、仔细看字帖,说说在书写时要注意
41、什么。(1)笔顺。(2)外框的形状要写得上窄下宽,底边要平稳。(3)出示“反犬旁”,说说哪些字带有这个偏旁。4、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5、学生临帖,在田字格内书写,教师巡回指导。6、反馈。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书写,其余同学注意观察、评析。展示写得好的同学作业,进行评析、表扬。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性练习。三、课时作业:完成练习中的一、二、四、五题。第二课时课时目标:读背成语;读背诗歌。一、读背成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这类练习的热情,我们老师可以设法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可以尝试这样的教学。)、1、出示这八个成语。你会认读哪个成语了?2、指名学生自豪的认读。(这样,他读一个,你读两个,不知不
42、觉中学生就会认读全部的成语了。)3、成语会读了。老师想来考考大家谁最聪明?这样,老师说出其中一个成语的意思,你根据意思猜我说的是哪个成语,好不好?4、教师说,学生猜。(经过多次反复之后,孩子们会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接受这些成语所描绘的意思。)5、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一个词语来造造句子,学会运用。6、练习背诵,同桌互相提醒。7、集体背诵。二、读背时间(1)世上最宝贵的是什么?同学们一定会说是时间。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时间这首小诗。(2)请学生借助字典或小组合作,读通诗歌,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3)学生质疑,讨论交流。(4)提问:“小河”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勤劳的人
43、从“小河”里捞起的是无穷的宝藏,而懒惰的人只能捞起后悔和失望?(5)同学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人?(6)鼓励学生说说有关“时间”的名人名言或诗歌。三、课时作业:(1)完成练习册中的三、六两题。(2)从八个成语中选择几个成语结合自己的生活完成一则小练笔。第三课时课时目标:学会商量,学写毛笔字并注意“斜钩”与“卧钩”的写法上的区别。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学会商量1、谈话引入(谈话要点):(1)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与别人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有可能会遇到做事拿不定主意的情况。怎样才能拿定主意,怎样才能与别人形成较一致的意见呢?(2)学会和别人商量,是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比较可行的方法。(3
44、)怎样和别人商量,大有学问!2、请学生仔细看图,自己弄懂图意,不懂的可以请教老师。3、学生交流图意,引导展开想象。4、讨论:遇到图中的情况,准备怎样和别人商量?在商量过程中要注意什么?5、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可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指导:(1)去同别人商量事情时,态度要诚恳。(2)在与别人商量时,要让别人充分发表意见,注意取长补短。(3)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别人说清楚。(4)在一起商量时要注意有礼貌,互相谦让。6、四人一小组练习与别人商量,选择一幅图准备表演。7、以每幅图为例,让几组学生表演在遇到某种情况时,是怎样通过商量来解决问题的。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扮演某个角色,既可示范,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每组同学表演完毕后,请观众畅所欲言,发表意见。8、联系生活,说说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还遇到哪些与课本中相似的情况,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可以怎样商量,老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讨论。再让学生选择其中的话题进行表演练习。9、教师总结:生活中,我们常会遇到让人为难的事。遇到难事多体谅,多商量,这样才能处理好难题,我们的关系才会变得更融洽。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1、欣赏书中的优秀书法作品,请学生发表感想。2、出示“戈、心”两字,揭示今天学写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