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doc(6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精品文档.初中数学说课稿初中数学说课稿:旋转一、说教材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二、说学生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三、说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
2、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难点: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五、教学用具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
3、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六、教学方式与方法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2、观察法与分析法七、说教学过程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
4、特征(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本环节主
5、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
6、?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八、板书设计旋转与平移旋
7、转现象平移现象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整式的加减我说的课题是整式的加减,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来阐述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源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2课时,是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
8、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 “合并同类项”这一知识点是整式部分的核心,因为它是本章重点“整式加减”的基础,其法则以及去括号与添括号的法则应用是整式加减的重点。同类项这一节的教学内容有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及其运用,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学好本节知识是学好后续知识的主要纽带,同时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又合并同类项是建立在数的运算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认识
9、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学生情况分析: (正确说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明确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八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着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已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充满好奇地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本
10、课要注意发挥本节内容承前起后的作用,在小学和七年级,已经学习了用字母代替数,列代数式表示现实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和解方程,有了这些基本知识,学生已经对整式的加减具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在学习本课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时特别要处理好本课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二、教学目标:(正确阐述通过教学,学生在“双基”、数学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所能得到的发展,并说明其依据)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的观察、思考
11、、类比、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分类思想,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2)、通过具体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使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会利用合并同类项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知识梳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整式的加减运算中体会数学的简洁美。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特点,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
12、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手段 : 1、教学设想 突出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教学方法 利用引导发现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生活情境及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提出问题,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能力、创新意识。 3、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
13、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归纳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以利于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提倡教学中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去获得新的知识,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因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乐意并全身心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五、设计理念 :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其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反思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
14、交流,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实施开放性教学,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六、教学程序 :为达到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本节课教学程序设计如下:(略) 七、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复习单项式及其系数和次数,多项式及其次数。 (2)、以传位游戏引入新课。这个结果是怎么得到的?这和运用乘法的分配律有何关联? 2、导入新课 由课本上的探究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类项的概念再让学生试着写出两个项是同类项的例子,这就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由具体的例子4x2+2x+7+
15、3x8x22得出在多项式中遇到同类项,可以运用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进行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即把它们的系数相加作为新的系数,而字母部分不变,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的法则: (1)、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 (2)、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做一做: (1)、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和 (2)、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和 (3)、求5x2y -2xy2,-2xy2+ 4x2y的差 从而总结出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1)如果有括号,那么先去括号(2).如果有同类项,再合并同类项。 补充做一些练习,巩固怎样合并同类
16、项。再在合并同类项的基础上做一些化简求值的练习,最后以一题:“已知A=2a2+2b2-3c2 ,B=3a2-b2-2c2,C=c2+2a2-3b2,当a=1,b=2,c=3时,求A-B+C的值.”有一学生说,题中给出b=2,c=3是多余的,他说的有道理吗?为什么?”来结束新课内容。 3、小结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本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4、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相交线与平行线一、 说教材1.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四年级数学第七册第3941页,第四单元平行和相交第一课时认识平行,包括:(1)认识平行线。 (2) 画平行线。2.教材所处地位:本单元主要教学
17、直线的平行与垂直,这时在学生认识了点和线段,以及射线、直线的基础上安排的,也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基础之一。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3.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能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使学生通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学会用合适的方法做出一组平行线,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3).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平行线的过程,培养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兴趣,发展空间观念。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1).重点: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认识平行线。(2).难点: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
18、工具画平行线。二、说教法1.让学生结合具体生活情境充分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形成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与相交的概念。平行和相交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生活场景为素材,让学生充分感知,从中概括出直线的平行、相交的关系。2.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本课在建立平行概念后,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操作活动。3、加强知识的应用与解释。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一些简单的解释。三、说学法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自主感受生活里的平行现象,并主动的参与观察、操作等学习活动,通过操作与合作交流,理解掌握新知识,学会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 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对图形产生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四
19、、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 同学们,老师在前几次来我们学校的路上有几个情境让我留下了印象,于是我就找了一些图片带过来让你们看看。2. 课件出示路灯、跑道、电线杆三副图。(二)、观察操作,认识平行1观察比较三幅图片,理解同一平面(1)、根据这三幅图我们在同一个平面内可以画出三组直线。(2)、课件演示:用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表示路灯杆,用两条平行的直线表示在跑道的两条白线、用两条直线表示在半空中电线杆。观察每幅图中每组有几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2分类比较,认识平行(1)、那么在这三组直线中那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不相交?生可能出现:第一组直线相交,第二组直线不相交,第三组直线不相交/相交。
20、教师解释:第一组直线相交。第二组直线不相交。那么第三组直线看起来是不相交的,但如果你们把这两条直线延长就会得到什么样的两条直线啊?对了是相交的两条直线。(2)让学生闭眼想象第二组直线无限延长后仍不相交。逐步引导出相交与不相交,并相机板书。总结并完成板书: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3)想想做做 第1题(4)、你能说出一些两条直线之间相互平行的例子吗?谈话:看看老师找的例子和你们找出的是不是一样的.(出示课件三组示例图) 过渡:我们认识的图形中有互相平行的线吗?(5)想想做做 第3题下面每个图形中哪些线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几组平行的线段?2动手操作,
21、深化平行认识(1)、动手折纸(想想做做 第2题)。谈话:现在用手边的长方形纸,跟着老师一起来折。(边播放课件上的动画,边教学生一起折长方形纸。)问:这几条折痕互相平行吗(让学生明白对折后的折痕都是相互平行的)?量出每条折痕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这几条折痕之间都是相互平行的,并且每条折痕的长度也都是相等的。)(2)、你们能不能用你们手中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呢?小组交流一下再动手画出一组来。出示课件:播放在方格纸上和用尺子画的两组平行线。(3)、用三角板、直尺画平行线提问:你能用下面的方法来画出一组平行线吗?出示课件:放出用尺子和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的例子来。教师边讲解边示范:(提炼方法)一画(
22、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动手操作:每人在白纸上再画一组平行线, 再和同桌说说画的方法。试一试:分别画出每条直线的平行线。指定两人上黑板画,一人画一人扶直尺。(4)、想想做做 第4题。(出示课件示范)(5)、想想做做 第5题。(出示课件示范)同桌互相说说把哪个图形象什么方向平移了多少个方格。指一名同学在电脑上指给同学们看看。(三)、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平行及其画法)1、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2、会用一个直尺和一个三角尺画出一组平行线。方法:一画(线)、二靠(直尺)、三平移(三角尺)、四再画(线)。平行在
23、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只要你们留意都可以找很多平行线。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和代数式之后编排的,是对幂的意义的理解、运用和深化。同时又是后面学习整式乘法的基础,整式的乘法最终都是转化为同底数幂的乘法进行的,因此本节内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底数幂的乘法与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联系也很紧密,如课本节前语的实际问题和问题的计算机的运算能力问题,通过学习可以把所学知识和实际联系起来,更好地为实现科技兴国服务。为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
24、难点如下:2 教学目标:(1) 教学知识点(双基目标):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能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再进一步体会幂的意义时,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通过“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的推导和应用,使学生初步理解特殊-一般-特殊的认知规律。(3) 情感与价值观(非智力目标):体味科学的思想方法,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3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4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二、教学方法:1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
25、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通过节前语中创设的情景,让学生观察并发现同底幂如何相乘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3)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2学法: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1)观察分析:让学生要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探究归
26、纳:让学生通过探究归纳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学会发现问题的规律。(3)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从计算机的运算次数问题引入同底数幂的乘法运算,学生在探索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将自然地体会到学习同底数幂运算的必要性,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情景:一种电子计算机每秒可进行1012次运算,它工作103秒可进行多少次运算?师生共同列式为:1012103那:1012103等于多少呢?进而引出本节课题。(二)导入新课(在乘方意义的基础上,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采用观察分析、探究归纳、合作学习方法,易使学生体会
27、知识的形成过程,突破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概括与抽象的能力。)1、要求学生自主探究(1)2522(2)a3a2(3)5m5n(m、n都是正整数)2、展示探究的成果,加深对幂的意义的理解,形成法则:启发学生探求规律,设疑归纳aman等于什么? 进而形成法则aman=am+n(m,n都是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3、例题讲解(突出重点,掌握知识点。并通过课本例1、例2 ,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同底数幂的运算性质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大数目,发展数感,又可渗透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例1计算:(1)x2x5 (2)aa6(3)22423 (4)xmx3m+1例2计算
28、amanap后,能找到什么规律?(三)随堂练习,激发情智课本142页练习(通过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及时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达到掌握的目的。)评价教材的课内练习,要求学生说明每一步计算的理由。(四)归纳小结,充实结构(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归纳、能够使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教师适时的修正、补充、强调也必不可少。)由学生讲今天这堂课学到了什么东西。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能用式子表示,也能用语言叙述。明确了几个须注意的地方:(1)在计算时不能直接写出结果(2)不能把同底数幂相乘的运算法则和其它法则混淆。(3)进一步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和从一般到特殊的重要思想。(五) 布置作
29、业(根据课标要求,分层要求学生完成,确保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见课本后的作业题。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图形的平移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本苏教版四年级下册P45-46及想想做做1-3题。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教学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各平移一次,平移到指定位置。学生在三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已经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以此为基础,教材提供的例题要求学生将小亭子图从方格纸的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为学生利用有关平移的已有经验解决问题提供了机会。通过本
30、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从运动的角度加深对平面图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为今后进一步探究平移知识打下基础。教材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对平移的认识和经验进一步学习在方格上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到指定位置,启发学生综合应用沿水平和竖直方向平移的方法,按要求灵活地把一个简单图形平移。“想想做做”中编排了丰富的操作活动,第1题通过观察、描述图形的平移过程,进一步体验图形平移的多种方法;第2题让学生画平移后的图形,掌握平移图形的技巧;第3题则应用平移画平行线,体会平移的应用于价值。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的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图形平移的直观体验,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并感受丰富的平移运动。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以
31、及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已经在三年级初步体会了平移的特征。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究式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难点:掌握两次连续平移的方法,正
32、确判断平移的距离。四、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引导发现法、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设计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二)说学法学法应遵循自主性与差异性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
33、课件、学生:方格纸、黄色纸亭、三角尺、学生尺六、说教学程序课堂教学是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的主要途径。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地规划,遵循目标性、整体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并分为如下的五个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四)课堂小结,图案欣赏(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七、说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谈话导课同学们你乘过电梯吗?你站在电梯上是什么运动?(板书;平移) 2、同学们,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图形的平移是
34、图形上所有的点沿着平行的方向等距离移动。平移有两个要素,一个是方向,一个是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大小,只改变它的位置。(板书: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了。)3、课件出示:战斗机的平移图1.电脑出示图,谈话:这里有一架战斗机,我们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移动后的图形。这架战斗机做的是什么运动?(平移)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右)它向右平移了几格?怎么知道的?(学生自由发表意见)2.师演示小结: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热带鱼向右平移了几格。也可以抓住一条边或一个部分观察,看看把图形的一条边或一部分平移了多少格。(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
35、示,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自我构建做好铺垫)(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同学们也已经学过在方格纸上把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今天我们研究怎样将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和竖直线的位置上。(板书课题:图形的平移)1、请看屏幕,你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吗? 拿出课前准备的亭子图和格子纸,先动手移一移,再小组讨论设计出平移方案:按怎样的方向平移图形的,怎样确定每次平移的格数的?( 学生活动 ) 2、反馈汇报,师生共同操作讨论,突破难点怎样才能把小亭子从左上方平移到右下方?(1)小亭子先向右平移6格,再向下平移4格。(2)小亭子先向下平
36、移4格,再向右平移6格。(3)小亭子向右下平移,斜着过去。(教师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都予以肯定,并用电脑演示)3、指导画法:选择一种方法,投影学生作品,让学生边指边说是怎样平移的?: 4、归纳提炼: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再次用电脑演示,及时小结。如选择方法一:先确定几个关键点(图中三角形的顶点和正方形的四个顶点),接着把这几个点分别向右平移6格,再连成图形,这是沿水平方向平移,最后沿竖直方向,用以上方法把图形向下平移4格。5、明确画平移图的方法和注意点,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箭头表示平移方向,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设计意图:新知教学过程中,先让
37、学生独立观察,再尝试动手移一移,画一画,然后交流画的方法,最后归纳总结,这一过程给了学生更多的思考、尝试、交流、自主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操作能力)师小结:同学们,把一个图形平移到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和竖直线上时,可以通过对图形某一点的观察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三)、操作深化,巩固新知1、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1)出示小船平移图,谈话:仔细观察小船是怎样平移的,并用手指出小船图的起始位置和平移后到达的位置,看一看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请你自己先在书上数一数,填一填。 反馈交流:你是怎么数
38、的?(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小船平移了几格)(2)电灯平移图,同上教学 (3)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达现在的位置?(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平移方法)2、画平移后的图形。(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1)谈话:刚才我们已经学会看一个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了,如果请你画出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你会吗?(提醒画图注意点)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3)投影学生作品,交流平移的过程与方法。 3体验平移的价值。(“想想做做”第3题)(1)出示两条直线,观察这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是平行线)你怎么肯定这
39、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有无办法验证?(2)学生默读课本第65页第3题,按书上要求操作。(3)提问:观察你画出的两条直线你发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方法吗?小结:把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然后把三角尺沿着直尺平移,再沿三角尺的同一条直角边画直线,这样先后画出的两条直线是相互平行的。(4)学生尝试用这种方法画平行线,鼓励学生可以画出距离不同的一组平行线。教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5)谈话:你能用这种方法检验刚才观察的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吗?(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动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数数、移移、画画等活动,通过具体实践操作,进一
40、步认识平移,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四)、全课总结,图案欣赏1、交流学习体会:同学们,数学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今天我们在活动中进一步学习了平移的知识,你愿意和大家分享这节课中的收获吗? (学生交流) 2、平移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的,尤其是在我国的民间传统艺术中,它更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艺术家们利用平移设计的精美图案。(课件出示)(设计意图:感受数学美,培养热爱数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五)、课外拓展,动手创作 师:看了这么精美的图案,你是不是也想一展身手,那就行动起来,用平移的知识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我们的教室吧
41、!(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使学生懂得观察生活,联系实际,体验用数学知识美化生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八:说板书设计:略教师资格证认定初中数学说课稿:平方根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方根”是省编教材初中数学第三册第十章“实数”的第一节内容。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是今后学习根式运算、方程、函数等知识的重要基础。 2、教学目标:(依据教材和大纲确定) 、使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了解平方与开平方的关系。 、学会平方根的表示法和求非
42、负数的平方根。 、通过上述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第一”的观点;体验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3、教学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平方根的概念和表示。 关键:求平方根(即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来进行。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初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边启发、边分析、层层设疑、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同时,利用媒体形象直观地展示引例、例题及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增大教学密度,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法指导: 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等活动;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互动合作、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形成能
43、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协作学习意识,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四、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1、出示引例1:(投影片显示)一艘轮船由A码头出发,朝正东方向行驶3千米至C处,然后朝正北方向行驶2千米至B处,问A、B相距多少千米? 2、提出问题:已知一个数要求这个数的平方,该如何求? 已知一个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又该如何求? 符合这样条件的数有几个?该如何表示? (依据己有的知识经验估计学生会回答-正方形的面积是边长的平方。) 思考,探索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习己学知识 复习乘方运算法则。 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
44、力。 诱发学生寻找解题途径。 交流对话 探索新知 引例2:(投影片显示) 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等于4cm2,求它的边长。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 强调指出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边长的值。 总结: 已知某数的平方要求这个数,用式子来表示就应是:已知x2=a,求x的值。这和我们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求一个已知数的平方正好相反。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就须在数学上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平方根。 引导学生举例。 简要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思考、发现: 逆用乘方运算。深入探究,如设一边长为xcm,依题意有x24,224,(2)24满足x24的x的值可以是2,也可以是2,但正方形的边长不能是负数,x2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45、2cm。 归纳总结得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理解并会表示平方根 举例。 了解 培养学生用逆向思维的观点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中蕴涵着的一些相互联系的量(面积与边长),再通过设未知数,从而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方程与乘方运算问题,体验问题解决的思想方法。 使学生养成及时归纳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巩固平方根概念 突出教学重点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课堂练习 比较探究 归纳总结 教材第87页练习,个别口答。 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比较探究,寻找规律,得出法则(用投影片显示)。 强调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决不能丢掉任何一个。若丢掉了一个,
46、都是错误的。 平方根的表示法。(强调,特别注意的是 ,其中a是非负数。) 开平方的定义。 求一个数的平方根就是开平方运算,要靠它的逆运算平方运算来进行。 独立思考完成。 共同校对,矫正。 得出法则:一个正数有正、负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共同校对,矫正,使语言精练准确。 理解,掌握。 使学生及时巩固用平方根的概念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让学生明确平方与开平方是互为逆运算关系。 例题分析 反馈调控 形成能力 出示例一:下列各数有没有平方根?若有,求出它的平方根;若没有,请说明理由。 36 0.16 (-4)2 -32 0 -|a|-4 2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要判断一个数有没有平方根,就要看它是不是负数,若是负数就没有平方根,不是负数就有平方根。求平方根时,要注意利用平方根的定义来求。 板书解题过程: 指出:在解具体问题时,要灵活运用法则;带分数开平方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 结合平方根的概念与法则,探索思路方法,口述解题思路。 掌握解题过程的书写格式。 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