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七集)【论语‧论孝悌】【诫子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七集)【论语‧论孝悌】【诫子书】.doc(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文言文开启智慧宝藏的钥匙(第七集)【论语‧论孝悌】【诫子书】.精品文档.文言文開啟智慧寶藏的鑰匙(第十七集)蔡禮旭老師2010/7/3馬來西亞中華文化教育中心檔名:01-001-017大家下午好。上一次我們一起學習了清朝的一篇文章,左忠毅公逸事,這一篇文章,敘述史可法先生與他的老師左光斗先生的一段師生的情誼。從這一篇文章,我們感覺到,左公他為國家的大臣,以至於為人師表,念念為天下得人才,盡心盡力在成就人才,無私的心,這是為人師很重要的心態;而史公,史可法先生,他也不負左公之厚望,時時都是念著左公的恩德,時時心裡都是想著,對上,不能
2、有愧於國家、有愧於民族,然後也不能對不起自己的老師左公。這個都是非常可貴的一個心境。那上一次我們講到,史可法先生剛好在一個寺院裡面,讀書的時候睡著了,左公看到他的文章,覺得這個年輕人很有民族大義。後來考試的時候,左公又看到史可法先生的文章,然後叫著史公的名字的時候,左公是瞿然注視。上一次這一個字,抱歉我讀錯了。這是念巨然注視。拼音是不是這樣?台灣的注音是這樣,。另外有一個字,矍,跟它的意思相近,這個字是念決,我上次念成矍了,都是很驚訝注視的意思。所以這一篇文章是瞿然注視。還有衣裳,這個字兩個念法,一個字念常,一個字念商,商是輕聲。這個商是輕聲,或者是常。這個跟大家一起交流,幸好是每一個禮拜都有
3、,假如只有一次,給人家講錯了,下次就沒有機會修正了。所以這個跟大眾一起交流,得要非常嚴謹、謹慎,錯一個字,可能人家就錯到底了。那我們接著來看另外一篇文章,八十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八十四頁),韓愈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師說。這一篇文章最重要的,說明師道的重要性,然後也敘述當時候人對於向老師求學的一些現況,做一些思考。韓愈先生是唐朝人。韓愈先生他在整個古文的地位,相當的高,一般僅次於司馬遷先生。怎麼看出他的地位呢?宋朝的蘇軾先生,有寫一篇祭祀韓愈先生的碑文,開頭就寫道,韓愈先生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我們看到蘇軾先生對韓愈的讚歎,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4、,事實上,每一個讀聖賢書的人,都應該這樣去期許自己。就像中庸裡面講到的,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要時時能夠給社會大眾做好的榜樣,這樣才沒有違背古聖先賢、沒有糟蹋古聖先賢給我們的這一些教誨。而韓愈先生那個時代,就像蘇軾先生講到的,文起八代之衰,就是在唐朝前面的八個朝代,他們寫的文章,都已經比較注重華麗,就是所謂的駢體文,都強調文章要寫得很華美,但是,並沒有能真正把古聖先賢的道德學問,透過文章展現出來,所以都是強調文字的華美而已了。假如讀書人都是搞這一些表面的功夫,那社會的風氣可見一斑。因為在古代是士農工商,讀書人的思想、讀書人的文章,都影響整個社會的風氣,讀書人都只是在玩
5、文字華美,那就很難以道德來引領社會大眾。所以,韓愈先生強調文以載道,文章就是要能夠把古聖先賢這些道德,能夠闡明出來,能夠透過文章來弘揚這些道德學問,所以是貫道,文章裡面一定要貫徹古聖先賢修己安人的學問,所謂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應該都要有這些道德學問在其中。而韓愈先生,他的原籍,他本來祖先住的地方是在河南的南陽這個地方,後來,搬到了河北昌黎這個地方,河北的昌黎,所以後人都稱韓愈先生叫昌黎伯,伯父的伯。所以,我們對社會民族有很大的貢獻,以後,後人就以我們住的那個地方來尊稱我們。這個很好啊,肯定這個人在這個地方出生,這個地方的水土、這個地方的大眾,成就了這一個人才。我們馬來西亞
6、哪裡出最多人才?有沒有馬六甲伯?有,像我們沈慕羽老先生,那就確實道德學問堪稱民族的英雄。所以我們在歷史當中,看到很多都是以他自己的地方來尊稱他。韓愈先生,他的人生還是非常的坎坷的,所以,我們在歷史當中看到很多人生很坎坷的人,最後成就都很高。所以人生要接受磨鍊,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都是在這種環境的歷鍊當中,才成就他的道德,成就他的堅忍不拔的性格。所謂切實功夫,一個人的道德學問,切實的功夫須從難處做去,真正學問都自苦中得來,都是歷事鍊心,經歷很多的磨難之後,他還能堅持對家族,甚至對社會民族的使命,百折不撓,才能成就他的德行。韓愈是三歲,父母就去世了,我們可以想像那家庭是非常困難,是由他的嫂嫂鄭
7、氏,姓鄭,把他撫養長大。結果,十五歲的時候,他的哥哥也去世了,他的哥哥韓會,在韶州刺史的任內也去世了。在這樣家庭不幸的過程當中,反而讓韓愈先生非常努力,求取他的學問,而且對六經、百家的這些書籍,特別的用功深入。所以二十五歲,他就考上進士,最後當到吏部侍郎。這個吏部侍郎相當於正四品的官,就是副部長的位置,吏部侍郎。最後,諡法文,因為他的文章影響非常大,所以他去世之後,追封他用文,文字。像范仲淹先生是諡法文正公,那韓愈先生是追諡文,世人就稱他為韓文公,而且去世之後,朝廷又追封他為禮部尚書,禮部尚書就是教育部長,這是正三品的官。皇帝很尊重他們,所以去世以後還很懷念,都還追封他們。而韓文公最重要的就是
8、推動古文運動。那個時候,整個文章都是記問之學多,剛剛我們講到的八代,這個崇尚華麗的文辭風氣已經很久,偏頗掉了。這個八代是從東漢、魏、晉,你們沒反應了?這就魏、晉、宋、齊、梁、陳,最後是隋朝,叫八代,偏到這個駢體華麗這種方向去了。這個都有違整個古聖先賢他的道脈,他的法脈整個都偏頗掉了。那韓愈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當中,卻能夠提倡恢復到周朝、秦、漢時代的質樸古文,他希望能夠撥亂反正,回到質樸的文章,都是文以載道、文以貫道才好。那我們想像一下,都偏了八個朝代了,容不容易?不容易吧,想要挽狂瀾於既倒,力挽狂瀾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好,話說到這裡了,我們現在的處境,跟韓文公那個時候像不像?有點像,偏得很厲害了。甚
9、至於都已經很多人沒有接觸過經典,倫理道德因果教育非常缺乏了。所以,我們效法韓愈先生的精神,在這麼困難的時候,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其實這個精神,從兩千五百多年,孔老夫子就已經做得非常的徹底,給我們後世做好榜樣了。孔子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所以,韓愈先生一帶頭,後面的他的弟子,以至於下一個朝代的文人,統統效法,整個古文就振興起來了。後世包含宋朝的三蘇,蘇洵,我們三字經裡面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個蘇洵先生他有兩個兒子,蘇軾跟蘇轍,結果他的兒子太優秀了,他被刺激到了,這個不行,我假如太差也不行,趕緊用功。所以三字經還留下了他的榜樣,他已經成人了才開始用功,不過,還是來得及。我們中心的董事主席
10、,丹斯里李金友先生,他是五十歲左右開始讀古文,現在,丹斯里開口都是天命之謂性,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個四書、老子、金剛經,這些經句他都能讀出來,他很喜愛。所以諸位學長,你們要有百分之一百的信心,你們大部分還沒五十歲,所以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而且更重要的,至誠感通,用至誠的心來領受老祖宗的教誨,我們的整個潛力就能夠發揮出來。當然,書山有路勤為徑,還是要下功夫、還是要勤奮,就對了。可是大家一想,讀了兩遍還是讀不懂怎麼辦?讀了兩遍讀不懂,怎麼辦?再讀兩百遍嘛,是不是?這不是我說的,這中庸說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家兩次會,我們兩百次不就解決了嘛,哪有那麼複雜,人十能之,己千之,能有這種態
11、度了,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愚昧都能變有智慧,雖柔必強,柔弱都能變得非常的剛毅、果決、恆心。所以,蘇洵跟他的兩個兒子,並稱三蘇,這個都是古文八大家之一,而以韓愈為首,他們都是向他效法學習,以至於明朝的眾多古文家,都是效法韓愈。所以蘇軾先生讚歎韓愈先生文起八代之衰,這是不為過的,這確實如此;道濟天下之溺,那個時候整個讀書人,已經陷溺在錯誤的方向做學問,都是辭藻文章而已了,不是道德文章,所以把它扭轉乾坤過來,那不簡單。好,我們接著來看原文,八十頁(古文讀本第一集(修正版)八十四頁)。師說,韓愈。【古之學者必有師。】意思就是,古代的讀書人、求學問的人,一定有老師。所以我們中華文化特別強調要有師承,透
12、過老師的教誨,能領受古聖先賢的智慧,所謂正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用聰明,是很難能夠理解,很難能夠承傳古聖先賢的大道。而孔子,他也是尊崇師承。其實我們求學問,時時都以孔子的風範來效法、來要求自己就對了。所以學儒,就要學孔子。孔子在中庸當中有提到,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個就已經寫出來孔子求學問的師承所在。這個祖,那就是以堯舜禹湯的學問為正宗,來效法、傳承;這個述字,我們常說繼志述事,一般用在兒子能夠繼承父親的志向,都用繼志述事,延伸到一個民族道統的承傳,也可以用這個述字。所以孔子他求學問,他是非常有遠大的目標志向。孔子要學,他就是要能夠承傳起整個民族的文化。而且孔子在面對危難的時候,他都不怕,他說
13、,上天假如要把中華文化承傳下去,任何人都殺不了我。大家有沒有這個信心?文化要透過我承傳,任何情況我都不會有危險。當然,你不可以自己跑到高速公路上面去,這個就有點反常了。是說真正面臨一些很危險的時候,孔子都有信心,老天爺會保佑,古聖先賢會保佑,不擔心。所以能以身任天下後世者,以天下、以文化興亡為己任,天不能絕。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孔子的使命,以及孔子他對於這個道理的信心。所以孔子是祖述堯舜,憲章文武。這個憲就是效法文武周公他們的學問、他們的治理國家的這些智慧,這個就是孔子他的整個承傳,都是從我們這些古聖先王的教誨當中,他去學習、他去力行、他去感悟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一句話
14、,對於要從事教育工作者,就非常非常重要,就非常明確的講出了,一個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我們各行各業,都有不同服務大眾的職責、使命所在。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假如現在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道,不知道人生的真相,有很多的疑惑,那從事教育工作者就失職了。而這個道,其實萬物都有它自然的軌跡,所謂道法自然,這個整個星體的運行都有它的道、它的軌跡。天地如此,其實人也有他做人應該遵循的常道,我們熟悉的五常,仁、義、禮、智、信。所以,在孟子當中,有一段話就可以闡述,人一定要學做人的常道。孟子裡講到,人之有道也,人假如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擔憂這個情況,聖人有憂之,使契,這個字念xi(一
15、),為司徒,這個司徒就是教育部長,教以人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這個是在孟子滕文公第三的經文當中。這段話提到的,人之有道,人應該有他做人的道理,假如人不懂做人的道理,每天吃得很飽、穿得很暖,然後很放逸,無所事事,又沒有教育他,他的行為可能就偏近跟禽獸一樣。這一段話我們想一想,假如一個年輕的人,每天就是吃飽穿暖,他也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他對家庭也沒有責任感,那他過的日子就是放縱享樂的人生,做出來很多行為則近於禽獸,都有可能。所以聖人有憂之,有擔憂了,趕緊讓契為教育的負責人,來教導這個五倫的道理。從這一段文章我們也感受得到,傳道,這個道最重要的,還是要從五倫大道來傳承起。而這個五倫當中,事
16、實上,從父子有親的天性,孩子對父母的愛,延伸到對兄弟姐妹、對家族,再延伸到對鄰里鄉黨,之後,對社會大眾。其實這個道,也就是仁慈博愛,所有聖賢、所有優秀的民族,他們的教育,其實核心就是一個愛的教育。所以,孟子講,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我們在三字經當中說到,孟子是講道德,說仁義,孟子對很多事理,開顯得非常的透徹。所以剛剛我們讀的這一段,可以了解到,人一定要受倫理道德的教育,不然會近於禽獸。而孟子這一段話又講到,仁愛,仁也者,人也,這仁就是每一個人天性裡都有的。而合而言之,就是人他只要時時處世待人,都能夠用仁愛的心,一個人跟仁愛完全結合在一起,念念能為人著想。我們看這個仁字,兩個人,想到自己
17、就能夠想到他人,其實處處都有仁慈之心,這個人就是在修道,在道中了。所以傳這個道,其實就是傳這個愛心,古聖先賢的教育,核心真的就是愛的教育,從愛父母到愛一切的人,愛一切的生命,核心還是一個愛字,這是傳道。而事實上,任何一個行業都有道。在醫學界有醫道,商業有商道,當領導有王道,扮演任何一個角色、任何一個行業,都要符合倫理道德,才在道中。所以現在為什麼很多亂象出現?因為各個行業,假如沒有遵守這個常道,亂象就出來了。我們想一想,假如醫生沒有醫道,會怎麼樣?假如老師沒有師道,會怎麼樣?假如醫生都想要開寶馬的,老師都想開賓士的,那這個很麻煩了。在古代,這兩個行業是最受尊重的,因為他們重道,重道義、輕利益,
18、盡心盡力救人的生命、救人的慧命,重義輕利,但是假如沒有在常道當中,轉過來變重利輕義,那就很麻煩。所以這個傳道太重要了。尤其像我,我是教小學的,我看報紙,看到任何犯罪事件,我都會覺得很汗顏,因為任何一個犯罪的人,都是小學畢業,不是,都讀過小學畢業了。那我們守在小學這個崗位六年,有沒有把做人的道理教給他們?假如有,他應該不會走到這樣的地步才對。我們當老師的,要常常這樣反思,任何的社會現象,離不開我們的教導。然後再拉往前去,每一個人又從家庭出來,所以人會出狀況,父母的教育也是一個關鍵。所以三字經講得很清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個是傳道。授業,講授學業。而這一個業字,說實在的,學業是要學
19、習成為有學問的人,而學問是拿來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那才叫學問。不能學習了東西只是拿來考試,考完之後,什麼也用不上,那這個就跟我們的人生目標,它不是很相應了。應該是學習了道德學問,都能夠利益家庭、利益社會才對。所以這個業字,學業它包含學了以後,懂得如何經營人生,如何經營家道,如何經營事業,授業裡面要包含這樣的格局才對,所學的東西都是能擴寬學生的心量,能讓他時時以一生幸福來思考、來經營,甚至於能讓他懂得怎麼樣成就他後代子孫世世代代的興旺,授這樣的學業、學問才對。而我們看到現在,好像經營人生這個概念,很模糊。我都感覺我自己在念初中、高中的時候,哪有想什麼人生這兩個字,就想這一次考試能過關就好了,然
20、後一考完試,就好像沒什麼事情可以做,然後就好像要去娛樂一下,去happy一下,然後把時間二十四小時給它填滿。真是蹉跎光陰啊!所以假如沒有一個遠大的目標,人生的經營往往會變成,只是在欲望的追求、享受而已。尤其,假如從小就很會玩,很愛玩,父母他什麼要求都給他,這個就是從小就享福了。從小享福。我們剛好上上個禮拜,大家一起學習過,(上上個禮拜的)訓儉示康。我們想一想,假如一個孩子從小就是很會玩,很會花錢,他往後的人生會怎麼樣?我們看,在很多古文當中都可以看到,古人他特別會分析整個事物的發展,他能看得很遠。所以今天有一個說法,小朋友他想要怎樣,就讓他自由吧,就不要管他了,他想玩什麼,就讓他玩吧。天堂啊,
21、就享樂了。享樂,由奢入儉難,他就花錢花習慣了。結果一出社會,他因為花了很多錢,還沒賺錢就已經負債了,信用卡好幾張了,所以一入社會,他就必須要趕緊賺錢還錢,而且他還不能沒有那一份工作,因為沒有工作他就還不起錢了。所以他去賺錢,他想著,我一定要工作能不斷的爬升上去,才能賺更多的錢,不然我還不起錢,所以都是想到自己的享受、自己的名利,看到同仁,感覺都是對手,他會跟人家嫉妒、他會跟人家對立,那他在職場當中就喘不過氣來,像打仗一樣,我不能輸,別人可以輸,我不能輸。戰場。工作了一輩子,因為享受習慣了,都在負債。很多人假如是這樣子經營人生,等他生命結束的時候,他還在負債,有很多這種情況。所以他必須在他成年的
22、時候,用大量的精神、大量的時間都在賺錢當中,他就忽略了家庭的經營,最後可能離婚了,最後可能孩子都沒管好。現在這種家庭狀況太多了,俗話講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現在還不只一本,很多本。太太有太太的問題,兒子有兒子的問題,為什麼?沒傳道,婆婆有婆婆的問題,丈母娘有丈母娘的問題。每一個角色都有正道才對,要學才能。結果,忽略了經營家庭,問題出來了,孩子不孝順,晚年沒人管,都在很多西方國家,人老了就在養老院裡面,坐吃就等死了。人中晚年之後能不能幸福,完全來自於他有沒有家庭的溫暖,有沒有天倫之樂。所以,假如是享樂的一個人生方向,這個往後發展一定是不平衡,一定會有種種情況出現。我們老祖宗走的人生,他是很循序的、
23、很穩健的、很全面的發展,來經營他的人生,不能只有事業,沒有家庭,這個都錯誤的。其實在西方的經典當中也是強調,任何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破碎,也是很正確的,但是問題就出在,現在這個時代,東方人忽略掉了孔孟的教育、聖賢的教育,西方人忽略了宗教的教育,整個人生沒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然後就追名逐利,就失去平衡,都很痛苦,心靈空虛,得不到家庭的溫暖。所以今天假如貪心愈來愈長,最後鋌而走險,就觸犯法網,現在聽說監獄愈蓋愈大,都裝不進了;或者放縱了,放縱欲望,那他行為偏頗掉了,醉生夢死,過著禽獸不如的生活就有可能;或者很迷茫,追名逐利,最後是麻木不仁,整個機械式的工作生活,到最後就很麻木,每天還要應酬、喝酒
24、,回來就躺在那裡睡了,家裡的人都很少溝通,甚至於家人最後都形同陌路,不打招呼。我們是要追求人生的幸福美滿,怎麼搞到最後變成這個樣子了?諸位學長,您希望你的孩子跟你過一樣的生活嗎?你們怎麼沒反應?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很值得思考的問題。不管是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甚至於是為人領導,到底我們要把孩子、把員工帶到什麼樣的人生方向去?台灣有一首歌叫你快樂嗎,我們也要問問自己,孩子都跟著我們,爸爸你要往哪裡去?媽媽妳要往哪裡去?我們回頭看看他,你問我,我問誰?過一天算一天啊。真的,追求享樂的人生,就是過一天算一天,沒有很深遠的眼光。所以,講授這些學業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人生才沒有迷惑。而老師明白這些道理,才能夠指
25、導學生的人生,他人生有哪些迷惑,他可以馬上幫他解決。在孟子當中有一段話講到,賢者以其昭昭,這個昭昭就是指他明白理解聖賢的這些道理,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其實這個就是古聖先賢講的,先覺覺後覺,先覺悟的人,再去覺悟他人。就像我們常常點燈、點蠟燭,一定是自己先亮了,才能夠去點亮別人的蠟燭,點亮別人的心燈。賢者,有學問的人,以他的智慧、以他的明理,來讓人明理。今以其昏昏,可是現代的人,他自己都搞不清楚道理,卻要讓人家明白道理,要使人昭昭。這個今以其昏昏,這個今就是指,比方在位的領導者,一個政治人物,他很多的決策都影響著整個國家民族的未來,他假如都搞錯方向了,怎麼可能讓老百姓明白。比方禮記學記裡面講到
26、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育要擺在第一位,但是有這種見地的領導者,現在就不多,都是強調拼經濟、賺錢,是吧?大學講,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怎麼一個家庭、一個社會都在捨本逐末了,才會有這些亂象出現。所以這個在位者,除了一個國家的領導者之外,他同時還可以指父母。父母是一家之長,父母要能明理了,才能讓他的孩子明理。所以我們的文化特別強調三個角色,君、親、師,可以列為五個最尊貴的身份,天地君親師,我們也要對得起這個身份、這個尊崇。教學的人,不能昏昏要使人昭昭,那也不可能。所以要解別人的惑,首先要解自己的惑,自己要統統明白事理了,沒有疑惑了,才能解別人的疑惑。我們認識一位研究所的同學,他成績算是很優秀的,從小到
27、大,不是第一名就是第二名,大家覺得優不優秀?優秀不能只看分數,是吧?換另外一個角度講,在大學研究所跳樓自殺的,成績好不好?很多都很好,一直都很好。可是只注意到他的分數,卻沒注意到他的心靈狀況,隨著他的成績,好的表現,他的得失心會跟著上去。所以會變成他沒有辦法接受自己成績不好的狀況,一下子就心理調整不過來,會有輕生的傾向。你們好像都不能理解,我也不大能理解,因為我從小成績就不怎麼樣。大家假如有機會遇到從小到大都是第一名、第二名的,可以跟他探討一下。因為我們看到很多研究生、博士生自殺,他們能讀到那個學校都一定是身經百戰,才達到那個程度的,所以還是要關注到他心靈的狀況。結果這一位研究生,他真的讀得很
28、痛苦了,他說他走出圖書館,看到有市民帶著家裡的狗出來遛一遛,他看著那隻狗,挺開心的。他說我怎麼活得都不如一條狗呢。現在狗還可以悠哉悠哉在那裡散步,現在一百個人裡面,不知道有幾個人能悠哉悠哉散步了。結果他就去請教他的導師。他說:老師,論語第一句話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怎麼我覺得人生讀書很苦啊?結果他老師跟他講:我跟你一樣啊。所以剛剛問大家一個問題,你希不希望你的孩子的人生跟你一樣?這就是我們這個時代要解開的疑惑啊,苦在哪、苦從何來,得搞清楚,不從苦的根源解決掉,苦是不可能減少的。結果他老師這麼一跟他講,他還不死心,他去問他系裡面最受歡迎的那個老師,又問他:孔子講不亦說乎,怎麼我這麼苦?結果
29、這個老師跟他講:人生本來就是這樣!諸位學長,人生假如一定要苦,你還想不想過?那人生假如一定要苦,那不就叫自討苦吃嗎?不就叫自掘墳墓嗎?剛剛講的這個故事,經典沒有這麼講,是吧?經典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種下好的、幸福的種子,以後就開好的花朵了。所以,怎麼解惑,就很重要了,當父母的、當領導的、當老師的要能解惑。那現在你的孩子問你,媽,人生怎麼這麼苦?諸位學長,我們要怎麼回答?苦、樂,主要的都在他心態的問題,他貪求、他患得患失了,苦就來了。一個人能平常心,一個人能不自私自利,一個人能知足、常樂,他就不苦了,所以俗話說人生解知足,煩惱一時除。所有的苦,三個字就講透了,叫求不得苦。所以我們給孩子的人生
30、態度,從小就不要貪求,懂得付出,他就能體會,什麼叫為善最樂、助人為樂。大家看過暖春這個片子沒有?大家想一想,小花苦不苦?那個片子裡面,就已經告訴我們誰最苦了。誰睡得最不好?那個鏡頭出來,都是在那床上翻來翻去,是吧?誰啊?嬸娘嘛。你說她挺凶的,可是她最苦,晚上都睡不著覺。所以那個很凶的人,你不要跟他計較,他晚上都睡不著覺,他有時候還得吃安眠藥,是不是?每天發那麼大脾氣,心都靜不下來,還得吃藥。可惡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小花什麼都不求,她就沒苦。她樂在哪?我最喜歡看爺爺笑。她的樂在哪?報恩啊!這是她的快樂。你看那個鏡頭好幾次,每一次拿著考卷跑回來,我又考第一了、我又考第一了。找誰啊?找爺爺,他高興啊。
31、所以,人生都是在感恩當中、都是在報恩當中,她一定幸福的。而且,我們看小花,她快樂在哪?恩欲報,怨欲忘,小花的功夫很好,她是怨不生,她連個怨的念頭都不起。一般的人說你怎麼這麼傻?到底誰傻?是不?不計較的人、不把任何人的不好放心上的人,傻嗎?那叫會過日子。常常把別人的不是都放在心上,那叫自己找罪受。你看鄰居問小花。怎麼講到小花來了?人生如戲,這個戲裡面都有很多學問的。鄰居問她,妳不恨嬸娘嗎?嬸娘不是壞人,你看上一次她帶我去的時候,她也沒有把我給人啊。她嬸娘連做不好,她都記她那一點點好,有沒有?明明是帶她要去把她賣掉,不是,送人,結果她追她嬸娘追到嬸娘的腳踏車不是倒下去了嗎,後來沒把她送走,她就記那
32、個沒送走,她都不記那些什麼把她帶去哪,都不記,就記住她沒有把我給別人,就專記別人的好,她就樂了。那我們說到這裡,我們的親人、我們的孩子,有沒有這樣的人生態度?有沒有快樂幸福的人生態度?他現在有了,他以後一定幸福;他現在都是在求不得的痛苦當中,哪怕他以後再有錢、再有地位,苦會愈來愈多而已,沒有僥倖的。所以科學家研究出來,他們統計,一兩歲的孩子,一天平均笑一百七十次,成人平均一天笑七次。我們想一想,這叫愈活愈怎麼樣?人生是追求幸福快樂,怎麼愈活愈笑不出來了?這個都是我們值得去深思的問題,笑不出來就是太多的苦,就是太多的執著、太多的貪求了。所以,說實在的,剛剛跟大家交流,這都是接觸老祖宗的教誨,才慢
33、慢明白的道理。我從小就是得失心特別重的,然後一到考試就緊張得不行,考大學聯考,還吃兩顆鎮定劑,結果吃了還是沒睡著。你說人都被自己這些錯誤的心態,搞得是累得半死,不是自己累而已,全家跟著累。我考大學,那是全家總動員,都在那緊張的氣氛,剛好一台車五個人,四個人陪考。我們就有同學,性格就非常的豪爽,人家遇到考試很輕鬆,爸媽都不用去了,我自己去就好,拿個礦泉水就走了,家裡像沒什麼事一樣。結果我去考試,看到我一個同學,他媽媽陪他來考,打了招呼,他媽媽就說了,禮旭啊,哦,你怎麼這麼有福氣,兩個妹妹都來陪你考試。我還沒考,已經心情很鬱悶。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還沒進考場,就遇到這個皺眉頭的事情。結果進去考
34、試,寫了沒幾題,感覺鎮定劑還是滿有效的,它在發揮藥效了,所以第一科就考中文,我沒考及格,那後來大學就考得不是很好。從小就是這樣。初中為了要編進好的班級,英文考了九十八分,哭了兩個小時,因為沒有一百分,就為了那兩分,可以哭兩個小時。然後還打電話給我爸,我爸:哎呀,別哭了、別哭了。我的得失心,都是有賴於父母他們的豁達,慢慢把我調過來的,不然實在太嚴重了,現在可能都得憂鬱症了。所以我記得我畢業的時候,我有一個同學,他三年都跟我是初中的同班同學。畢業的時候,我們就有一個紀念冊,拿給每個同學寫幾句話,給我們做紀念的,我那個同學跟我三年同班,他就畫了一個小男生,然後滴了幾滴眼淚。你看,初中一年級的事,他都
35、把我記住了。所以確確實實,人沒有遇到經典,他的人生真的是黑暗,染上太多錯誤的思想、錯誤的價值觀,自己都不知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這個孰就是指誰能無惑。而孔子也說他非生而知之,但是孔子是敏而好學,他非常的用功、非常下功夫。孔子是學而不厭,學習非常的積極、快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讀書之樂都忘了自己現在幾歲了。所以人都不是生而知之,都需要透過經典的教育,來解決他人生很多的不明白。【惑而不從師。】人有了疑惑了,而不就教於明白的善知識、明白的老師,那他的疑惑,可能一輩子都解不了。【其為惑也。終不解矣。】迷惑永遠都解不了。所以弟子規當中有一句經句說道,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
36、確義。其實人只要心裡面有疑惑,他就不可能很快樂,所謂疑團,疑惑就像一團烏雲一樣,障住了自己的心田。又有一句話講理得心安,人不明事理,就會很容易擔憂、很容易恐懼、很容易害怕。人的擔憂都從哪來?擔心未來的事情。哎呀,我兒子以後會不會怎麼樣?哎呀,我以後會不會破產?想一大堆以後的事情,擔心半天。哎呀,現在金融風暴。哎呀,二一二快要到了,瑪雅預言。明白的人應該是心很安的才對,所以有一句話講到,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所以從事農業的人,他比較樂天知命,要怎麼收穫,就先怎麼耕耘,就對了。所以欲知將來結果,只問現在功夫,我們現在所做的努力,跟未來是息息相關的。所以真明白的人,他不疑惑,所以大學裡說的,心
37、有所恐懼,不得其正;有所憂患,不得其正。知道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他的人生態度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這個莫問就是不要患得患失,讓它水到渠成。我們現在人苦悶,沒有嘗過什麼叫水到渠成的那種愉快。現在都是很急,急於求成,就好像那個,比方種榴槤,是吧?然後就一直,你趕快熟吧,趕快熟吧,就一直在那裡催,然後還沒熟,又把它拔下來了。強摘的瓜,甜不甜啊?所以你看,都是酸的,不好吃。人家榴槤熟了,它自己掉就好了嘛,是不?而且它掉下來還不砸人,你看多自然,所以難怪榴槤叫做水果之王,真有修養,從不砸人。所以這個莫問,他是明白,很豁達。那我們現在都是在擔憂,哎呀,能不能好啊?能不能有結果啊?就一直都是處在恐懼、患得
38、患失當中。所以這裡也提醒,老師能傳道、授業、解惑,而人有疑惑了,一定要能從經典、從老師當中,來解掉這個疑惑,不然他的人生是不可能有明白、有快樂的。【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這一句的意思就是,比我年紀大,比我早出世的人,他能聞道,就是聽聞,領悟道理,比我還要早,固先乎吾。這個固就是,因為他年齡比我長很多,所以當然比我早研究聖賢學問。所以我從而師之,我向他請教,向他學習。【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他年齡比我還輕,但是他學習效法經典、聖賢學問,比我還早。【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那我也是向他效法學習。【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我師道,就是我學習古聖先賢的大道,我的
39、目的是要學習古聖先賢的大道。夫庸,這個夫是發語的一個用詞,庸就是指何必、豈、豈一定要怎麼樣。就是何必要知道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我們是向他學習大道,又不是要計較他年齡大,還是年齡小。【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這個貴賤是指地位;長少是指年齡。所以我們既是要學習大道,最重要的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只要他是真明白道理的人,明白大道的人,我們就可以向他學習,他就可以在這一個方面,在修道當中,給我們一些指導。師之所存就是可以做我們的老師了。這個是韓愈先生,他分析到,既然人生有疑惑,那就應該去向老師學習,而向這個老師學習,重要的是他有沒有領悟古聖先賢的大道,而不是要去關注,甚至去罣礙
40、、計較他的年齡是長,還是少。【嗟乎。】這個就是嘆息了,哎呀!【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就是當時候的那個時代,大眾很少會主動去親近好老師,然後學習聖賢大道,這樣的風氣很少了。【欲人之無惑也難矣。】不學經典、不學聖賢的學問,人想要對人生沒迷惑,就不容易了。【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古時候的聖人,這個出就是超過一般的人的素質、德行很多。【猶且從師而問焉。】他們自己很有學問、很有地位,但是卻很好學,去向人請教。像三字經當中提到的昔仲尼,師項橐,孔子曾經還就教於一位七歲的孩童,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孔子這樣有智慧的人,他一有學習的機會,哪怕是一個七歲的孩子,他都跟他請教,所以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
41、現在一般的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這個下就是不如聖賢人,低於聖賢人的道德學問,很遠。卻很覺得去向人請教、求學,是很丟臉的事情。【而恥學於師。】從這一段話,聖人有這麼高的智慧,他還好學;然後一般的人,已經智慧不足了,又不願意學,那個差距就愈來愈大了。【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就愈來愈有智慧、愈來愈明白;一般的大眾,或者有愚昧的人,就愈來愈搞不清楚、愈來愈迷惑顛倒了。【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聖人為什麼能成就道德學問,愚人為什麼愈來愈沉淪,甚至一生就這樣迷迷糊糊過去了,大概關鍵就在有沒有好學的態度。所以孔子講的三達德,第一條就告訴我們,好學近乎智,人肯向經典、肯向明師學習,他才能有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也才能去利益他人,所以這個智慧是人生相當重要的基礎所在。好,那這一節我們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