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活用深挖——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活用深挖——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教学论文:活用深挖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精品文档.活用深挖信息化环境下小学数学教材“主题图”的有效应用新课程实施以来,新教材呈现的内容,形式新颖,与原来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生动活泼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色彩鲜艳,富有情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观察。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审视教材中的主题图,透过美丽的画面细细的品味和思考,还能发现新教材主题图“内在的魅力”远远超过了它“美丽. 新课程实施以来,充滿情境的、与数学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主题图唤起了学生的认知欲望,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令
2、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教师若能有效合理地利用主题图,可以为知识的讲授提供良好的铺垫,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但由于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许多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都渗透在每一幅图的角角落落中,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编者意图?创造性地、有效地运用“主题图”,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现在我们组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以下对策:新教材主题图的使用拓宽了我们的教学视野,为我们有效落实课标理念提供了载体。它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具有灵活性,开放性,易接受等特点。图画的风格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富有
3、儿童情趣,便于学生观察,也便于教师利用图中景物与学生交流,学生能从中受到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好新教材中“主题图”这一特色,理解其意义和它的价值所在,让“主题图”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策略一:走进主题图,深入挖掘主题图的内涵 数学主题图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因此,深入地钻研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用好主题图的前提。 如某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先布置学生做风车,风车做好了,又让学生在教室里自由自在地玩风车,好不热闹。一堂好好的数学课就这样被上成了一堂手工课。当时就引发了笔者的
4、思考:数学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这样组织教学能达成这种目标吗?做风车的这个过程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体现了哪些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再来理解主题图的意义,反思教学过程。乍一看,主题图展示的是手工做风车的步骤,如果不仔细推敲,会把这节课误上成风车的制作课。然而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去分析,并结合单元教学不难发现,主题图所展示的各个环节就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这些图形的变换过程。理解了这个深意,我们的教学是否就可以这样组织: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做风车,并提出数学要求:注意观察自己在做风车过程中纸的每一步的变化。然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图形变换的角度进行观察: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把一个角的两
5、条边对折成两个三角形,并把多余的长方形部分剪去,展开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再制作成风车,然后观察风车转动的运动轨迹是圆形的,从而渗透各个平面图形是可以互相变换的数学思想。 此案例正是由于教师没有做到以数学学科目标为基点,也没有深入挖掘渗透在主题图各个角落的数学知识,结果把数学课上成了手工课、说话课等,从而偏离了教学目标。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多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主题图的意义,要多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主题图,去收集有用的信息,这是我们把握教学目标、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二、跳出主题图,有效运用主题图 主题图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是重要的,但又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
6、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走进教材,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之后,更要跳出教材,对主题图进行创造性的有效处理,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变平面为立体,使主题图“实”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往往是集知识性、教育性、人文性于一体的,但它毕竟只是一幅虚拟的平面图,我们只有将它融入到真实的立体的生活中,真正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才更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 如教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认识”时,笔者就地取材,模拟设计了“测量自己课桌面长和宽”的真实活动情境。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投入到有趣的测量活动中,有的学
7、生还用铅笔轻轻地在桌面上做个记号。仅3分钟时间,学生就汇报说:“桌面长约6分米,宽约4分米。”这时笔者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米作单位,怎么表示呢?”学生们很快回忆起用分数表示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直接告诉学生:桌面的长和宽还可以用0.6米、0.4米来表示,并指出:像0.6、0.4这样的数就是小数在这样的活动情境中探究知识,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兴趣,同时,在操作活动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小数的现实意义,体验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如此好的教学效果是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和单纯看平面图所不能达到的。 三: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教材中的主题图大多是半成品,主题图的素材表现在课本上也都是静止
8、的,只有结论而少了过程。在教学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将主题图所提供的情境动态呈现,让学生经历主题图所描述的全过程,增加实际体验,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与无处不在。 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统计,课本上呈现的是三个小朋友数图形的静态情境。教学时,笔者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显示一个贴有“奖”字的大红箱子,然后宣布:我们学校刚刚举行的“小发明、小创造”展评活动的评选结果已经出来了。“瞧,这个箱子里面全是咱们班孩子们赢得的奖牌!(电脑快速演示倒奖牌的过程)有圆形的金牌、三角形的银牌、正方形的铜牌。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每种奖牌各有多少块呢?”这样变“数图形”的静态情境为“数奖牌”的动态情境,
9、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已有的方法不能正确、快速地统计每种奖牌的块数,从而产生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需求,增强了学生自主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意识。 四:变繁为简,使主题图“亮”起来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主题图纷繁复杂,不利于学生获取有用的信息,那么,我们就有必要化繁为简,对不符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舍而弃之,以利于学生看懂图意,解决相关的问题。 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主题图,我们细而观之: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这跑来的7人:有的在跑,有的站在一边观看,到底跑来多少人呢?学生各执一词)这些无关的因素干扰了学生有用信息的提取,不容易捕捉
10、到用“乘加、乘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信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纷繁的主题图进行重组,创设一个简单的跷跷板乐园主题图:有3个跷跷板,每个坐4人,又跑来了7人(7人排成一组)等数学信息。这样的简化处理避免了不必要干扰的因素,使有用的信息变得“亮堂”起来,为学生的探究指明了方向,更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五:.变单一为复合,使主题图“厚”起来 教师们往往误认为主题图只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仅用于开头的几分钟,接着便可脱离主题图学习单纯的数学知识,这样,其实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把生活中相近的、有联系的、有对比的情境扩充起来,变单一情境为复合情境,使主题图的教学内容丰厚起来。 如三年级下
11、册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从主题图(1套书12本,每本24元,一共要付多少钱?)中只能引出本课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一个算式,信息量少,主题图利用率低。如果再增补两个人和3个问题的信息量(华华买4本要付多少钱?欢欢买8本要付多少钱?阿姨买10本要付多少钱?妮妮买12本要付多少钱?),主题图的内容就显得丰厚了,课堂也变得更加和谐了。学生就可以在同一幅图中同时解决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问题的计算起到复习知识技能和了解学习起点的作用,后一个问题引出了本节课的新知识,这是主题图的一次应用。同时,当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初步掌握计算技能后,还可联系实际问题对增补后的主题图进行二度开发。如:华华和欢欢共用了多
12、少钱?阿姨再买几本就和妮妮花的钱同样多?学生在同一现实背景之下,不断地提出类似的问题,同时也不断地用竖式进行了计算。学生慢慢地悟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在联系,同时,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方法即是求两积之和。主题图的使用始终贯穿着整节课,教师先用主题图创设情景引出例题,解决问题后又用主题图编排练习,而且这种练习形式又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所以,图不在于多,关键在于用足、用透。六:通过游戏或故事的形式呈现“主题图”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运用趣味故事与游戏活动,则可营造一个充满乐趣、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使其在玩乐中发掘知识,学习知识,拓展能力,打造快乐数学课堂。结合主题图引入趣味故事, 童话故事等,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舒缓情绪,使其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积极而主动地学习知识,发掘数学规律,感受数学魅力,体会学习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