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我国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精品文档. 注:文中“混凝土工业”是指从原材料到混凝土工程施工完成的整个混凝土生产链的总体。“混凝土产业”是指目前预拌混凝土企业每个实体;“混凝土行业”是指预拌混凝土企业所在的领域范围。 我国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介绍中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一书华南理工大学文梓芸作者们根据多年的国内外研究实践,撰写了中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一书,本书作者还有詹国良、殷素红、邓旭华。本著作紧密结合混凝土生产技术自身的特点,结合国际上本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产业和管理三个层面上深入详细地对水泥混凝
2、土产业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内容包括:从混凝土材料生产技术特点的论述出发,叙述了我国混凝土工程与技术的历史与现状,我国混凝土产业链的组成、产业结构以及管理模式;继而较详细地介绍了国际混凝土工业的发展状况,尤其是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组成混凝土工业集团(Concrete Industry)的发展。提出了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极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性问题,特别强调砂石集料生产方式严重落后形成重大技术瓶颈;以及关键体制性问题,特别是上下游产业链分离的产业结构模式以及混凝土生产与施工的分离体制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严重影响。对混凝土工业改革的中国模
3、式进行了讨论,分析了混凝土工业结构和管理一体化的体制和管理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混凝土工业的基本含义。最后,对现阶段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管理体制的问题以及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强调现阶段发挥政府部门管理功能的重要性,指出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的必要性。对混凝土产业规模控制和上下游企业协调的、一体化的管理,混凝土市场的价格管理与质量监督,混凝土企业质素及管理水平,都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作者认为对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运作和行业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最主要特色是:(1)提出逐步实现我国混凝土工业上中下游一体化,建成具有我国特色的混凝土工业集团的建议及路线。(2)指出我国混
4、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性问题、关键体制性及结构性的问题和解决之道。(3)结合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的现状,从混凝土技术和管理的层面上提出解决存在问题的建议。下面分几个方面对本书作扼要的介绍:一、混凝土生产技术发展与产业特点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工程材料,是人类文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混凝土工程与技术近三十年来获得飞速的发展,同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已进入高性能、高技术混凝土的时代。混凝土生产已经从分散的、半机械作坊式的生产进入现代大工业的、集团式的产业化生产,包括混凝土生产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混凝土工业”集团正在形成。大量高技术含量的混凝土品种不断涌现;高耐久性、高
5、工作性、轻质而又高强已经成为工程混凝土可以实现的目标;大量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大型水利水电大坝、高速公路和铁路、低碳节能环境友好型混凝土建筑物已经成为21世纪文明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混凝土工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人类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及资源保护两个同等重要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地球天然资源的重要消费者和生态环境损坏的施与者,混凝土工业需要重新定位,接受所有有利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工艺技术,即环境友好混凝土技术。它们应该建立在下列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一是大力节约混凝土原材料和能源;二是努力提高混凝土工程及结构的耐久性;
6、三是妥善解决混凝土生产,包括其原材料生产,和使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四是积极寻找能替代或部分替代混凝土原材料,尤其是水泥的新材料。作为混凝土工业的中心环节,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走过了约二十年的发展道路。在这期间,该产业对我国基本建设,特别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的出现,使人们看到了建筑工业现代化的前景,收获了工程技术更新换代,施工效率大大提高,现场环保条件彻底改观等效果。但是,应该看到,混凝土生产的商品化的预拌产业的出现还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混凝土工程与材料领域长期存在的基本问题。它在提供了土木建筑工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的同时,
7、也在产业结构、管理模式、技术提高和发展上暴露了行业体制性、产业基础性和社会认知性的缺陷与弱点。即:混凝土产业链的体制和结构相互制约,难以协调和统一管理;整个生产链对最终产品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多变;不少生产环节的技术含量过于落后;混凝土工程质量,尤其是潜伏的耐久性的问题十分严峻等等。进入21世纪以后,在我国中心城市,十多年前的新生事物过早进入了“成熟期”,在产业基础与结构,市场竞争、管理体制与模式、技术发展方向方面都面临一些困惑与问题,引起社会广泛的思考。关于这些问题,作者十年前的研究报告中已经提出过,并认真地向政府部门提出改革的建议,(见“广州市商品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研究”项目研
8、究报告.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承担广州市科技局项目, 2002;和东莞市商品预拌混凝土产业技术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的分析研究项目研究报告,华南理工大学与东莞市建筑科技促进中心承担东莞市建设局科技项目. 2007。)现在这些问题已经更加突出,甚至更加尖锐了。因此,认真探讨它们就更有现实和迫切意义。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大问题,必须站在足够的高度上,紧密结合这个行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国际上本行业的发展历程,从技术、产业和管理三个层面上深入地对水泥混凝土产业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1)混凝土工业产业链的特点混凝土材料的生产过程从它的各种原材料(水泥、砂石集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和其他材料)的生产开始,直到
9、混凝土工程建成才算结束。它的生产链和生产周期比较长,牵涉的社会领域和部门也比较多,影响因素多且复杂,这是它与其他工程材料的最大不同之处。混凝土的产业链可以是很明显地分解为上、中、下游三个环节:(1)上游是指混凝土原材料生产环节。其中,水泥来自传统属于建材工业领域的水泥工业,它是混凝土工业中固定资产投资最大,产值最高,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历来属混凝土工业的龙头企业或领军者;水泥原材料的石灰石、硅石、粘土、铁矿和混凝土原材料的砂石集料均来自矿山资源开采工业,传统上属地方管理的国土资源,资源消耗巨大,但地球资源比较丰富、价值较低;混凝土及水泥所用的矿物质掺合料(混合材)来源比较复杂,有热电厂粉煤
10、灰、钢铁厂高炉矿渣、钢渣,金属冶炼厂的硅灰、天然火山灰,其他工业排放的各种废渣等,其品种和来源仍有继续扩大之势。但这些资源来自各不相同的工业领域,管理比较复杂;混凝土和水泥用的化学外加剂则传统属于化学工业领域的专项产品,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跨领域的技术要求比较高。这些来自各个不同领域和部门的产品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都对混凝土质量产生影响。(2)中游是指混凝土生产和预构件生产环节,即现代的预拌混凝土行业和预制品生产行业。这个行业过去大都归属于建筑施工行业,直到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才从施工行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它们承上启下,收购原材料,加工混凝土拌合物,或再加工成混凝土预购件,供
11、应施工部门作进一步施工的需要。这个行业的加工过程虽然比较简单,但却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3)下游是指建设现场工程的混凝土施工环节。它担负着混凝土加强钢筋的安装、模具制作、混凝土浇灌、养护、拆模、修整和检验的工作,或者预构件的安装,拼接缝、底层及面层的施工工作。由于这些工序掌控着混凝土结构的后期形成的重要步骤,特别是浇灌和养护工序对混凝土的结构形成有重大影响,或者预构件的拼接缝和底面层对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抗渗性有重大影响,因此认为该环节在混凝土工程质量同样有重要作用,甚至有“三分生产,七分施工”之说。由此可见,混凝土作为一个产品,只有经过上述三个环节,才最终形成,任何一个环节的所
12、谓产品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最终产品,因为它们均没有投入使用,没有形成产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显而易见,混凝土成为了高度社会化,战线很长,管理十分困难的一个产品。因为这样一个产业链的分工虽然很细,但却严重缺乏整体性,很难保证对最终产品质量的有效监控,很难提高混凝土产品作为整体的技术水平,还会对其最终工程产品的经济性产生很大影响,缺乏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因此,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早已经通过市场的调节杠杆和企业模式的诱导,20世纪60年代开始对混凝土的产业链进行整合,形成了今天 “混凝土工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欧美国家70年代以来,出现了一个越来越频繁地使用的产业概念:“混凝土工业”(Con
13、crete Industry),用来表达混凝土工业一体化的思想和混凝土工业界实际上正在进行的产业一体化的进程。经过我国十多年的实践,我们也已经认识到:混凝土预拌产业的出现和混凝土生产的商品化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工程与材料在产业结构、管理体制和技术协调方面的问题。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从原材料的生产开始,到混凝土的施工结束,是一个实际上完整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对混凝土的质量及其社会效益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它们不应该被割裂开来,而应该作为一个工业过程来统一管理。这并不是某些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而推动的政策或者发展的潮流,而是世界建筑工程界顺应社会进步、技术发展而正在经历的一场带普遍意义的规律性的变
14、革。这场变革的特点是:形成一个从工程混凝土所用原材料的生产到混凝土生产再到其工程施工一体化的企业集团,称之为混凝土工业。他们面向社会承接建设工程中的混凝土工程和制品,他们有自己的水泥生产,砂石骨料生产,外加剂生产等基地,(这些基地也可以向外供应产品)。因此,他们是一体化的混凝土生产企业。这样的企业技术上的最大优势是生产十分稳定,从而保证了承接的建设工程的高质量。其次,市场竞争的优势也十分明显。2、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中国正在高速现代化,需要持续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继续需要大量的廉价建筑材料,其中水泥混凝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人类的这一需要必须与同样重要的另一需要相平衡,即:保全地
15、球上维持生命的环境,而后者正遭受着天然资源被无节制利用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威胁。为了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必须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两个同等重要的社会需求之间,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作为发展基础设施最重要的参与者以及地球天然资源的主要消费者,混凝土工业需要重新定向,接受有利于环境的工艺技术,即与环境友好的混凝土技术。这种技术应该建立在下列三个要素组成的基础上:一是节约利用混凝土原材料和燃料,包括资源和能源的节约;二是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三是解决混凝土生产和使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节约利用混凝土原材料,其中最重要的方向是利用各种具有潜在活性和火山灰活性的工业废渣和天然矿物替代水泥制造
16、混凝土(包括用于水泥的混合材),从而减少水泥熟料的用量。这方面大量使用的是粉煤灰、矿渣、硅灰、炉渣、天然火山灰和石灰石。由于全球废渣的使用率还很低(例如用量最大的粉煤灰也仅占其排放量的7%),因此潜力还非常大。节约混凝土生产的能耗主要集中在水泥生产上,目前重要的途径包括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和低能耗的粉磨工艺,以及改用新品种低能耗的水泥和新型胶凝材料。 提高混凝土材料与结构的耐久寿命实际上就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最大节约。其中,普通混凝土(抗压强度低于C40等级的混凝土)用量占混凝土总用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如何能使普通混凝土成为一种高度耐久的、高性能的建筑材料,就成为最大的课题。大量的研究工作集中在
17、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以及提高耐久性的方法上,并且逐步地把这些研究成果用于设计和工程实践之中。但由于影响耐久寿命的因素十分复杂:材料组成与结构的因素、环境(包括荷载)的因素、以及材料结构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的因素交错在一起;加上人们对这种复杂问题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差异,混凝土耐久性和耐久寿命预测的研究与可靠的应用之间还有不少的距离。混凝土生产和使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包括混凝土生产过程中消耗天然资源和能源对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混凝土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固定有害有毒物质和对环境释放有害物质),以及混凝土废弃物的再使用问题。只有这些问题都很好的解决了,混凝土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对环
18、境友好的材料。目前,第一个问题已经得到了重视,负面的影响有所减轻。第二、第三个问题还只处于初步的研究之中。显然,上述只是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但还远不是混凝土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全部,正如前面已经提及的,混凝土产业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如果得不到认真的解决,混凝土工程的最终质量和社会效益得不到根本的改善和提高,上述的低碳和节能减排,建设工程耐久寿命和采用更多新技术、新材料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混凝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应该包括两个大的方面:(1)从根本上解决混凝土产业妨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性和管理体制性的问题,使这个产业具有解决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从技术层面上逐
19、步接受有利于环境的工艺技术,即与环境友好的混凝土技术。大力减轻混凝土工业的环境负荷,大力解决混凝土生产和使用中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 二、我国预拌(商品)混凝土产业现状中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发端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20 世纪90 年代开始获得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增长很快。2011年产量已达14.2亿立方米。在东、中部大中城市,已经实现了预拌(商品)混凝土普及化,预拌混凝土已经成为土木建筑工程的重要支柱,取得了技术上、经济上和环保上的巨大效益。从所有制模式上,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呈现国有、民营、外资齐头并进、互相竞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在企业规模上,已经大规模开始了横向融合兼
20、并,做大做强的趋势;在产业链的结构上,开始了上下游产业的联合的探索。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整体上处于强烈上升的势头。但是,我国中心城市过早出现产能过剩,过度竞争的局面,出现原材料短缺及原材料质量难以保证的技术瓶颈。在行业管理上,由于我国仍处于政府部门管理为主的模式,企业素质和产品质量管理在一些地方难以到位,产业结构上的分离,造成上下游产业链的管理上的脱节,对混凝土工程的质量现象也带来影响,因此,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面临大量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些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十分明显。1、 产业现状对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说,预拌混凝土的行业状况无需多言和韪言。下面几个数字应该提一下:近几年我国商品混
21、凝土产量增长极快,举世瞩目。2011年全国混凝土搅拌站已达5千多家,产量已达14. 2亿m3。(2011年我国商品混凝土行业回顾东莞市预拌混凝土协会2012.2.16),2011年产量比2009年增加了6.3亿m3,增长率达80%。由于国家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西部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以及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极大促进了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蓬勃发展,西北和西南地区近年来增长幅度最大。东北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其次。江苏省商品混凝土产量依然位居全国首位,广东位居第二,浙江位居第三。再看我国目前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占有率究竟是多少?据资料,我国2011年水泥产量达20.6亿吨(中商情网 /31/92338_
22、05.shiml),绝大部分用于国内,出口量很少。如果按照2011年用量统计,我国预拌化混凝土生产量为14. 2亿m3,经过参阅和估算,我国水泥制品消耗的混凝土数量约为6.9亿m3,消耗约3.1亿吨水泥;现浇混凝土工程使用的预拌混凝土约7.3亿m3,消耗2.2亿吨水泥,则预拌混凝土总计消耗的水泥总量约为5.3亿吨,约占我国2011年水泥产量的26%。当然,上述预拌混凝土数字还可能没有把铁路、水利水电、海港等大型工程自行生产的混凝土包括在内,后者无法得到统计数字。因此可以说,我国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实际使用的预拌混凝土占全国混凝土年用量的比例可能达到30%左右。曾有资料指出,我国2008年的预拌混凝
23、土占有率为24%,支持上述的估计。这些粗略的估计都表明,我国预拌混凝土的市场占有率至今仅有30%,离发达国家的6080%还很大距离。可见预拌混凝土在我国还有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预拌商品混凝土的规模还会继续发展下去。2、我国混凝土产业链的结构预拌混凝土行业,具有建材行业的一般属性。包括上下游产业链的构成、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地域性、投资拉动性(直接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和明显的规模效应。 同时又具有自身一些独有的产业特性:包括生产的简单加工性质,没有复杂的工艺过程,但是对混凝土工程的影响巨大;生产的非连续性,经常需要集中时段供应;区域市场设备产能容易过剩,易引发价格竞争;适宜合理布局,才能得
24、到最大的效益等。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与其上下游产业的构成关系是一种各自独立的,互相依存但又互相作为市场的分散的产业结构,可以示意为下面的图1。混凝土生产过程从几大原材料(水泥、砂石集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的生产开始,经过混凝土设计和生产,直到混凝土工程施工完毕才算结束。 混凝土工程完成之前的所有产品,其实都是原材料,充其量只是半成品。在我国,这些原材料或半成品是由归属多个不同领域的企业生产出来的,水泥工业属于基础建材工业,化学外加剂属化学工业,都归口政府经贸委的专门部门和相应的行业协会管理;砂石集建材产品监督砂、砂集料产业水泥产业化学外加剂产业矿物掺合料加工产业预拌商品砼产业建设工程砼施工建筑
25、工程验收砼构件及制品施工政府执行对外供应工程合同规定砼工程质量及进度 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建设方监督建筑公司钢筋模板前期施工政府+建设方产品监督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建设方监督政府执图1 我国混凝土产业链的结构组成料属地方国土资源,所有制大都属于地方集体所有制,资质由地方政府管理;矿物掺合料中的粉煤灰属火力发电工业副产物,归国企电力部门管理;矿渣属钢铁企业副产物的加工产品,归国企冶金部门管理;硅灰属硅铁冶炼副产品,归国企冶炼部门管理;火山灰属地方国土资源,由地方管理;预拌混凝土企业属独立的建筑行业部门,归政府建设部门和行业管理;混凝土施工属建筑企业,归政府建设部门管理。可见,工程混凝土作为一种最终产
26、品,比之其他大多数工程材料,生产链更长,涉及生产部门更多。这些原材料和中间产品或中间生产环节,都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不可断裂的混凝土工程产业生产链,但又互相作为对方市场存在;它们的关系实际上是相互竞争,在价格、利益、管理上相互制约;技术标准上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宏观技术要求上有一致性,但在技术细节上和具体执行上,为了维护各自行业的利益,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相互损耗。更重要的是,由于混凝土生产链很长,又很分散,涉及部门很多,所以政府管理的难度十分巨大。我国混凝土行业与各原材料行业的关系,都是典型的互为市场的关系。这种各自独立的产业结构和管理模式,对于我国努力提升各自产品管理和行业管理水平曾经
27、是有好处的,确实起到过发展混凝土原材料品种,提升各种混凝土原材料产品质量的作用。但是,由于互相选择,相互竞争,抢夺市场,难以进行技术上的协调与沟通。表面上各自利益都达到最大化,但是难以达到技术和效益的更高境界。其中典型的是混凝土砂石集料行业与预拌混凝土行业,互相依存和需求很大,但是由于所有制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严重缺乏改革的动力,砂石集料行业一直处于落后的技术、落后的管理和质量相对低劣的状态,人工砂的生产始终难以规模化,已经成为我国混凝土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严重瓶颈,改革迫在眉睫。矿物掺合料也是如此,预拌混凝土行业对之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囿于产业结构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我国矿物掺合料的开发、生产和
28、管理远远落后于现代混凝土的需要。改革也迫在眉睫。外加剂企业与混凝土行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由于外加剂技术的发展对混凝土水平的提高影响巨大。我国近年有较大进步,但仍然落后于国际水平,与混凝土大国的要求相距甚远。其中原因主要是两个行业缺乏技术和利益的协调,以及投资和研发的驱动不足,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3、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的管理模式 预拌混凝土与建筑施工分离为一个独立行业以后,混凝土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产品,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其专业性得到空前提高,混凝土质量问题开始成为公众的话题,形成一个很大的社会氛围。更重要的是,混凝土产品开始接受比过去多得多的监督,其中政府主管部门成为了监督的主角,其权威性无容置疑
29、;工程业主方也把主要注意力投放到混凝土生产质量上来;工程监理方和施工方成为了混凝土生产方的“合作伙伴”和“对立面”,并对混凝土生产实行了前所未有的监督,这对于混凝土工程质量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作用。换言之,我国实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管理为主,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监督为辅的管理模式。建设工程混凝土的质量监管由政府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部门负责,预拌混凝土行业的行业管理(准入、规程条例、资质管理等)也由政府建设部门全权负责。同时,各地区大都成立了预拌混凝土行业协会,在行业内可能起到规范、协调、制约、监督和交流等作用,但目前各地行业协会发挥的作用仍有较大差异。目前情况下,政府的管理是主体,其行业管理具有权威性
30、,行业协会管理是一种辅助。政府建设工程监督部门的准入、规范和监督作用在我国目前条件下是必不可少的,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还需要加强。尤其是在行业准入和政策审核方面,政府的作用尤为重要。这是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宏观管理的情况。在具体的工程施工中,由业主方委托的工程施工监理方负责工程的日常监督作用。由于混凝土由专业的“外来”的企业供应,又由建筑部门的专业施工队伍进行施工,工程质量实际上是由混凝土生产方和施工方共同承担的。工程施工方与混凝土生产方就既可能是利益共同体,也可能起到工程质量的互相监督作用。其中的关系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会有所不同,有时会比较复杂,因此,工程监理方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监督作用就不可代替
31、。它应该代表业主方的利益,按照建筑合同、法规和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督,包括混凝土供应材料质量和工程施工质量双方面的监督。由于混凝土工程的不可逆转性,这种监督必须具有及时性和预见性。由于工程质量实际上是由生产方和施工方共同承担的,监理方对双方的监督就应该公平合理的,不应有任何偏袒。我国目前建筑工程的监理部门,对工程质量监管确实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在某些地方或某些工程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监管不力,监管不公,甚至会在某些时候或某些地方与某一方共同掩盖质量问题。这种问题目前涉及面究竟有多大,还没有统计结果。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产能局部过剩和市场竞争过度的问题
32、。我国东中部大城市,尤其是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目前预拌混凝土市场的主要问题是普遍存在区域性产能过剩,加上管理不到位,混凝土市场竞争过于激烈,企业不合理压价销售,利润过低,采用低劣原材料和不合格配方供应混凝土,造成部份混凝土工程质量低劣,甚至出现严重安全问题。 由于混凝土企业生产方式和技术操作方式相对简单,生产效率较高;同时由于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能力难以到位,原材料价差空间和资金周转空间很大;善于利用这些特点的企业利润相对丰厚,因此社会对本行业的投资意欲始终较强。相当长时间造成政府对本产业的发展速度和企业规模不容易控制。如果产业布局和规模发展速度过快,就会造成混凝土卖方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导
33、致混凝土产品和工程质量下降,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效果。另外,由于存在混凝土卖方市场的过度竞争,又缺乏适当的规范和管理,混凝土生产方和使用方(施工方)之间的关系就会不正常,混凝土生产方常常成为“弱势群体”。目前施工方常常对混凝土到场施工性能提出超过合同规定的不合理要求,不少情况下还会私自加水或强迫加水;还会把施工造成的质量问题全盘推诿到混凝土生产方身上。4、我国混凝土产业目前可持续发展极待解决的问题 分析了我国混凝土产业的现实状况和与先进国家进行比较以后,应该解决的问题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很多,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三大类:(1)影响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
34、问题;(2)影响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3)现阶段混凝土工业管理方法改革的途径。(1)影响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问题 毋容置疑,目前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面临大量原材料供应紧缺和质量问题是首位技术性问题。由于上下游产业的分离,各产业的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很容易出现。我国预拌混凝土产业出现以后,对原材料的要求大大提高了,加上近二十年正值建设的高峰期,混凝土用量迅猛上升,个别原材料的缺口很大,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其中,砂石集料的问题最为突出。中心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等)的砂石供应问题已经到了十分困难和紧迫的阶段。为了环境保护的需要,大量城市周边的采石场被
35、撤除,无序的竞争造成大城市与二、三线城市抢夺石源;为了河流的保护,禁止河道采挖河砂的措施越来越严格,但是人工砂的加工远远没有跟上。这些都造成大城市普遍缺石缺砂,砂石对混凝土成本的提升影响很大。北京的情况最为突出,周边的采石场撤除后,北京建设工程的砂石供应后退到河北省管辖区域,出现与周边抢夺资源的现象,砂石供应十分紧张,价格大幅上升,砂石在混凝土成本中的比例上升很快。上海、广东、重庆的问题则更集中在河砂资源上,大量和过量采挖河砂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灾祸和大量事故,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政府采取越来越严厉的措施禁挖,控制采挖;但是,工程用砂一天不解决,河道上的“黄沙大战”、“偷砂大战”就一天不会
36、停止,根本无法控制。与此同时,利益驱使的乱采乱挖,低水平加工砂石的现象到处存在,导致砂石质量也大为下降。例如,重庆市区严重缺乏河砂资源,合格的人工砂没有形成产业,很多混凝土公司自行用很简单的粉碎设备加工石粉,质量难以保证。广东河流出海口的城市,严重缺乏淡水河砂资源,已经实际上使用大量含盐量超标的海砂或出海口砂,混凝土钢筋锈蚀问题前景堪虑等等。第二个混凝土原材料供应问题是矿物掺合料。我国最重要的矿物掺合料是粉煤灰和细磨高炉矿渣粉。据估计,我国目前混凝土工程每年消耗的矿物掺合料约为1.8亿吨,其中包括粉煤灰约1.3亿吨(另外用于水泥生产约0.2亿吨,墙体材料约0.2亿吨,其它建设工程约1.2亿吨,
37、还有约1.2亿吨因为运输问题或质量问题被抛弃。),细磨矿渣粉约0.5亿吨(另外用于水泥混合材的约1.5亿吨,利用率已达100%)。但是,这个数字远远不满足不了水泥和混凝土工业期望供应的数量。如果按照年产16亿吨水泥,每吨水泥平均用100公斤混合材、每方混凝土用100公斤矿物掺合料来计算,这个期望值合计约是8.5亿吨。而我国目前电力行业粉煤灰的年排放量约为4.2亿吨,(因为环保要求,这个产量难以期望再增加。)其中其它建设行业需要使用1.5亿吨,因为运输距离过远或质量差无法应用于水泥或混凝土的估计为1.2亿吨,只能保证水泥混凝土使用1.5亿吨。高炉矿渣年排放量约为2亿吨,应该可以全部用于水泥和混凝
38、土。因此,我国混凝土工业的粉煤灰和矿渣粉近年的缺口估计约为3.85亿吨,其中混凝土行业的缺口更为严重,需要量为5.28亿吨,按照现在的使用方法可供应量仅为2亿吨,缺口达3.28亿吨。由此可见,我国,尤其是大城市已经出现的预拌混凝土行业矿物掺合料紧缺的现象是正常的。还需要认真解决传统矿物掺合料的加工利用方式、质量提升和新型矿物掺合料的开发问题,尤其是在仅有的资源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粉煤灰和矿渣资源的问题尤为紧迫。相对于砂石集料和矿物掺合料来说,我国的水泥和化学外加剂的生产的发展与建设的发展基本是同步的,能够满足建设需要。其中,化学外加剂的发展水平仍然有较大差距,一些新型外加剂的国产产品仍然不能满
39、足发展的需要。(2)影响我国混凝土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问题我国中心城市面临混凝土产业过饱和或严重过饱和的问题完全是一种体制性问题。我国目前很多大城市,由于在混凝土行业出现之初在规划布局和准入等方面缺乏严格要求,准入门槛(企业资质要求)过低;只强调限制现场搅拌,忽视了新建搅拌站的审查和布局的规划,建站和生产规模发展过快,生产能力严重超过市场的需求;另外,由于缺乏规划和执行,搅拌站布点不够合理,造成运输路径过长和生产成本攀升,并严重影响城市交通;或建站规模过大(一个站搅拌楼过多,或单机生产能力过大),严重浪费投资、成本和设备资源。这些都不符合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规律。在一个地区商品混凝土生产能力
40、超过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如果政府的行业管理不到位,缺乏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的规定、规范和要求,行业内外的协调和调控又不够,就会激发行业内部的过度竞争,在混凝土价格不合理下降的同时质量也在下降,开始影响建设工程质量,这是我国目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在我国个别大城市,搅拌站实际生产能力已经达到市场需求量的二、三倍以上,政府抑制恶性竞争的措施不够有力,甚至长期放任自流,行业内竞争过于激烈;混凝土公司成为典型的“弱势群体”,在价格、技术要求上没有话语权;正规操作、执行规范和保证质量的公司没法生存;偷工减料的公司为保持利润空间,经常对施工、监理方和检测方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摆平”;为求生存,更多公司只好千方百计
41、在原材料和配方上降低要求;这些已经或极易造成混凝土质量严重下降和工程质量的严重损失,造成实际工程事故不断。由此可见,在产业兴起初期,政府的准入和审批的调控手段十分重要;在市场出现过饱和以后,同样需要政府采取和不断加强市场调控的力度,使市场回归“理性”、均衡和合理。这是我们目前必须面对的情况。(3)产业管理难以到位和现阶段管理方法改革问题正因为混凝土市场的管理重担完全落在政府主管部门身上,因此管理难以到位的现象就不难想象。首先是市场准入的批准环节,与国外基本上由市场调节,由行业联合组织控制准入的方法相比,我国政府根据政策条文和市场调查制定的准入原则,具有权威性,但仍然是计划经济的运作模式,容易脱
42、离市场实际情况;也很容易被各种不规范的、缺乏透明度的操作搅乱。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在预拌混凝土推广之初,政府控制的比较严,预拌混凝土市场次序比较好;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以后,申请进入的压力越来越大,管控的能力就下降了,批准的数量过大,无牌生产的搅拌站得不到制止,混凝土市场从而进入过饱和和无序状态。政府对混凝土市场的管理,还包括企业资质管理,运作规则的制定,日常生产和质量的检查监督,市场规模的调控等。这些管理在目前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发育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单纯靠法律法规还不能有效控制各种不规范行为,更何况我国还缺少一些必要的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行业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还十分有限,在法律法规之
43、外的还有很多游戏规则还必须由政府来制定,并且由政府来监督执行。混凝土企业市场行为的调节和规范,还必须由政府来做。我国目前由各地建设局(建委)、散装水泥办公室和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各有分工地管理预拌混凝土行业。前两者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准入、资质和规则规范制定等方面,后者主要体现在日常生产的质量检验监督方面。另外各地还有一定数量的建材、建筑工程质量检验部门配合质监站进行监督工作,这些检验部门在质检部门的委托下进行各种检验,因此也具有权威性。这一套管理部门的运作保证了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的操作按照有监督、有竞争、可投诉、符合环境要求、保证工程质量的轨道运行。尤其在保证重大建设工程的进行和质量方面起了重要作
44、用。但是应该看到,政府的管理始终只能是宏观层面的,很难进入到每个企业和每个具体工程管理的细观和微观层次。政府职能主要是制定游戏规则,这些规则实际上是最低限度的行动纲领,只能管束那些暴露出来的极不规范,违规操作的行为。如果工作不够深入,或者专业性不强,有些违规行为也难以触及。下面列举的情况,可能没有普遍性,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很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存在一证照多站经营、甚至无证照经营的搅拌站,至今很难完全杜绝;各地对于搅拌站的建站标准和环保标准的要求很不一致,管理的力度差别也很大,因此运营环境和技术水平差别很大;因为技术人员缺乏,一人多用、虚报有资历的技术和管理人员的现象很普遍,搅拌站的资质管理很
45、多情况下形同虚设;由于企业资质与经营业绩没有挂钩,评定缺乏严格标准,因此资质等级很难反映企业实际水平;在目前市场环境下,不同层次的混凝土公司,经营理念差异很大,对于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差异也很大,造成行业水平严重参差不齐;由于恶性竞争,混凝土市场价格过低,一些混凝土公司采取劣质材料和不合理配方生产,只供应缺乏监管、资金回流快的楼盘和道路工程,造成大量潜伏的工程质量问题;由于工程检测机构严重不足,很多工程的混凝土质量检测实际上处于无监管状态,或虚假监管状态;不少工程的监理方缺乏监管力度,或者监管不公,导致工程实际处于无监管状态,等等。三、国际混凝土工业的发展状况为了节省时间,此处忽略国外预拌混凝土产
46、业的形成过程。1、国外混凝土工业集团向上游产业的发展的特点 世界上所有建材集团都经历了这样从单一建材门类的生产到上下游产品联合生产的发展过程。其中,拉法基(Lafarge)集团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它于1833年在法国成立,至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Joseph-Auguste Pavin de Lafarge于1833年在法国阿尔代什地区一个叫做“拉法基”的地方用石灰石采矿场开始了正规的生产和供应石灰的业务,并同时生产供应混凝土骨料;1887年拉法基开始了水泥的生产和研发,1908年发明了高铝水泥,从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水泥生产。50年代开始向国外发展,1956年开始进入于北美,60年代末成为加拿大
47、地区的第三大水泥生产商;1990年进驻东德,1994年进入中国,目前在中国的业务涵盖水泥、石膏板和骨料与混凝土业务各分支;2008年 收购中东及地中海地区水泥巨头Orascom Cement集团。2001年通过收购蓝圈公司(Blue Circle),拉法基集团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水泥生产商,并巩固了集团在新兴市场中的地位。作为拉法基集团三个主要业务分支之一,骨料与混凝土全球排名第二,遍布40个国家,共有620个矿山和1,325家混凝土工厂。2009年销售额达66亿欧元,共有员工22,500名。作为世界建材行业的领导者,拉法基集团的四个分支在业内均位处前列:水泥和屋面系统位居世界第一,混凝土与骨料位
48、居世界第二,石膏建材位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各地,2009年该集团的混凝土及骨料销售比约占32%,其中砂石集料约占18%,水泥销售收入占 60 %,石膏板材占8%。成立于1833年的法国Lafarge集团,是在建材行业实行多元化发展的跨国企业集团,除了水泥以外,其在混凝土、骨料、石膏、屋顶材料和特种建材等六大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介绍拉法基这段历史时,我们不应忘记,它是首先从采矿业和混凝土骨料业开始发家的,这个发家史十分有启发性。说明混凝土骨料在混凝土材料和混凝土工程中的基础地位。但是,仅仅从预拌混凝土产业自身的形成和发展来观察国外混凝土行业的发展过程是很不足够的。经过6070年代迅猛发展以后,欧美日的预拌混凝土产业自身除了规模以外并没有很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混凝土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集团化和上下游企业的一体化。通过大规模的兼并,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混凝土工业集团”的产业结构。其中,除了与水泥企业大量兼并以外,混凝土产业还与其它原材料企业(砂石集料、外加剂、矿物掺合料等)兼并;与此同时,不少欧美的混凝土工业还逐渐与其下游产业预制品企业合并和逐渐进入混凝土施工领域,把建设工程中的混凝土施工工序都管起来,承包混凝土结构施工。形成整个混凝土产业链一体化的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