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复习大纲.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心理学复习大纲.精品文档.基础心理学复习大纲一、课程性质和目的通过学习本课程有助于学员确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人的实践领域都是需要的,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学习心理学有助于学员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有效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二、课程的内容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规律的科学。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整体,为了研究方便,可以把它划分为:1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等。(2)
2、情绪和情感过程。 (3)意志过程。2个性:(1)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二、心理学的任务心理学的基本任务在于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实现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正确说明,准确预测和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心理学的理论意义:A、探讨心理活动和脑以及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心理学的依据,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B、心理学对其邻近科学的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2心理学的实践意义: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自身的科学,对于人的
3、一切实践领域都是必要的,因为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人的心理调节下进行的。心理学对于教育工作、生产劳动和医疗保健等实践领域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心理学知识对于人们的自我品德修养、有效地进行学习和提高个人的心理品质也都是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正是在它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并形成了许多分支。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的心理应该遵循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研究人的心理的主要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产品分折法和个案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 一、对于心理实质的两种观点围绕着心理现象的实质的问题,即围绕着心理现象的产生、心理现象
4、同物质现象的关系、心理现象同实践活动的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精神现象都是虚无缥缈的灵魂活动的结果。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唯物主义思想家都认为心理、精神是依赖于物质的。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旧唯物论都没能正确解决心理实质的问题。对心理实质的正确答案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总结人类长期认识成果而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这一基本原理既同唯心主义观点绝对对立,又同旧唯物主义观点严格区别。它是唯一正确的观点,是科学心理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二、心理是人
5、脑的机能人脑的结构是复杂的,机能是特殊的。人脑是产生人的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1人脑的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也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组成,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2)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由神经元复杂连接而成的。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由脊髓和脑构成的。(3)脑:脑是神经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人脑平均重量1,400克,可分小脑、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和间脑)和大脑。(4)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部位,是高级心理过程的中枢。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大脑两半球表面的神经细胞层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总面积约达2,200cm2,平均
6、厚度约为25mm。大脑皮层可以按神经细胞的形状、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分成六层。第一四层是浅层,第五六层是深层。深层和浅层的机能是不同的。(5)大脑皮层的分叶和分区可以按照大脑皮层的沟裂把两半球的表面划分为枕叶、顶叶、颞叶和额叶。大脑皮层不同部位的细胞其结构和机能是不同的。据此,可以把大脑皮层划分成不同的机能区或称中枢,如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抠、言语中枢等。2人脑的机能(1)反射: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按其生产方式来说都是脑的反射活动。实现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作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
7、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2)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遗传的,生来就有的反射。无条件反射的中枢在脊髓或脑干,其神经通路是先天的、固定的。无条件反射的种类及其意义。(3)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强化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的结合使用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就是在大脑皮层上形成暂时神经联系的过程。形成条件反射,建立暂时神经联系的活动就是信号活动。(4)两种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和人共有的。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第二信
8、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在正常情况下,人的两种信号系统是协同活动的。(5)动力定型: 巩固了的条件反射系统叫作动力定型。动力定型既是巩固、稳定的,又是灵活,可变的。动力定型的重要意义。(6)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是大脑的即高级的神经活动的两种基本过程。兴奋过程是同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抑制过程则是同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减弱或停止相联系的。抑制可分无条件性抑制和条件性抑制两大类。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活动是有规律的。扩散与集中、相互诱导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纪律。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是反映: (1)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 物质相互作用
9、并留下痕迹的过程欺哄反映。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属性,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2)反映形式的发展无机物具有物理化学的反映形式。有生命物质具有生物的反映形式感应性。动物演化到环节动物,反映形式发展到感觉阶段。动物演化到脊椎动物,反映形式发展到知觉阶段。哺乳动物演化到灵长类,反映形式发展到思维的萌芽阶段。(3)人类意识及其特征人凭借语言实现的心理反映就叫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意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最高水平。 意识的基本特征是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性。2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人的全部心理,按其内容来说反映的都是客现现实。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的源泉。人的周围现实可以大约为二类:自
10、然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条件是心理内容中的决定性组成部分。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客观现实引起的;是同客观现实相象的;是依存于人们活动于其中的具体条件的。人对当前现实的每一反映都受他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内部特点的影响,带有主观性。四、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人不是现实的消极的反映者,而是积极的活动者。实践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的心理调节、支配着人的实践活动。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概述1什么是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在刺激作用下分析器活动的结果。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结构,它由三部分组成:感受器、传递神经(传入神
11、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相应区域。2感觉的意义感觉是一切比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是人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二、感觉的分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和特点,可以将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包括视、听、嗅、味、肤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1视觉 (1)视觉过程: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为760毫微米到380毫微米之间的光波。也叫可见光,视觉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外部可见光通过眼球的折光到达视网膜,发生光化学变化,转化成神经冲动,经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视觉区,便产生视觉。(2)明度、色调和饱和度: 视觉中的明度、色调和饱和度与光波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明度就是颜
12、色的明暗程度。明度与光能的强度密切相关。强度越大,颜色越亮;强度越小,颜色越暗。当照射到物体表面的光线的强度相等时,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明度就愈大,反之,明度就愈小。色调是彩色的最重要属性,就是常见的红、橙、黄、绿等颜色。它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的光线中什么波长占优势。饱和度是色调的纯杂程度。它是由物体表面所反射的占优势的那一种光线与整个反射光线的比例所决定的。2听觉: (1)听觉过程: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1620,000次秒(赫)的声波。听觉器官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听觉感受器是内耳的耳蜗中柯蒂氏器上的毛细胞。外部声波首先作用于外耳,经过鼓膜,进入中耳、内耳,耳蜗中柯蒂氏器官上
13、的毛细胞把音波转换为神经冲动,经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2)音高、响度和音色:听觉中的音高、响度和音色与声波的物理特性密切相关。音高指我们听到声音的高低。它主要由声波的振动频率所决定。响度指我们听到声音的强弱,它主要由声波的振幅所决定。音色指不同的发声体所发出的不同声音。它由声波的波形所决定。(3)乐音和噪声:根据声波的物理性质不同,可将声波分为纯音和复合音两类。复合音又按是否具有周期性分为两类。呈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乐音。乐音使人愉快、舒畅,对工作和学习都有积极作用。呈非周期性振动的复合音叫噪声。噪声会引起疲劳,听力下降,注意稳定性降低,产生烦躁,不安等消极情绪。3其
14、它感觉:(1)肤觉:皮肤受到物理或化学刺激所产生的触觉、温度觉和痛觉等皮肤感觉的总称。皮肤受到机械刺激所产生的感觉叫触觉。温度觉包括温觉和冷觉,是由热刺激或冷刺激作用于皮肤上的温点或冷点产生兴奋,传人大脑皮层而引起的。痛觉是有机体受伤害性刺激所产生的感觉。(2)嗅觉和味觉:嗅觉是挥发性物质作用于嗅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味觉是可溶性物质炸用于味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3)运动觉和平衡觉:运动觉是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平衡觉是反映头部运动速率和方向的感觉。(4)内脏觉:内脏觉是反映人体内脏活动和变化的感觉。三、感受性及其变化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感受性。感受性
15、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绝对感受性与绝对阈限两者成反比例关系。(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刚能觉察出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两者成反比例关系。2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的原因主要有:(1)适应:适应是感受器在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表现为感受性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感受性降低。(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觉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
16、象。当刺激物同时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同时对比,当刺激物先后作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叫继时对比。(3)感觉的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其一般规律是:微弱的刺激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会降低其它感觉的感受性。(4)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的影响:在生活条件和劳动实践的长期锻炼中,人的感受性可以大大提高,即使某一分析器受损坏,也可以通过发展其他分析器的感受性来“补偿”。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概述1什么是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极大地依赖于个人的知识经验,受个人的各种心理特点所制约。2知觉的种类:知
17、觉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1)根据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来分,可分为视、听知觉、味知觉、嗅知觉、皮肤知觉和运动知觉等。(2)根据知觉对象的性质,可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3)根据知觉有无目的,可以把知觉分为无意知觉和有意知觉。(4)根据知觉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把不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是一种使人这样受骗的心理状态。二、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各部分具有不同的特征,但是人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2知觉的选择性: 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在一定时间内,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
18、觉的对象,把它们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从而对他们作出清晰的反映。3知觉的理解性:在感知事物时,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它,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时,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三、空间知觉、时间知党和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和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视觉和听觉在空间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可作为时间知觉的参考标志的有:自然界的周期现象;人造的计时工具;有机体节律性的行为和生理过程。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
19、的知觉。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是影响运动知觉的重要因素。四、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1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与积极的思维活动分不开,因而观察也叫“思维的知觉”。2顺利观察的条件: (1)要有明确的目的任务;(2)要有必要的知识准备;(3)要有周密的计划;(4)做好观察记录、巩固观察的结果。第五章注意和意识 (重点)一、注意的概述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特点。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性。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活动的功能。注
20、意从其发生来说是有机体的一种定向反射。定向反射发生时,大脑脑皮层相应区域就产生了一个优势兴奋中心。同时由于负诱导,兴奋中心以外的区域处于不同程度的抑制状态,使落在这些相对抑制区域的刺激不能得到清晰的反映。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是注意转移的生理基础。2注意的外部表现:适应性运动;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但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可和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出现貌似注意的现象。二、注意的种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重点)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奇性。(2)人的主观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
21、态度;人当时的情绪和健康状态。(3)知识经验:个人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引起和保持注意有重要意义。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重点)引起和保持有意识注意的条件:(1)加强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2)合理地组织活动; (3)用坚强的意志同干扰作斗争。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两者性质虽不同,但在实际工作中都是需要的;并且在活动中是可以转化的,无意注意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可能转化为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三、注意的品质l注意的广度(范围):指在一瞬间内(110秒内)能同样清楚地把握
22、对象的数量。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2注意的稳定性: 指在同一对象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稳定性与主体状态和对象的特点有关。同注意稳定性相反的状态是注意的分散。3.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注意分配的条件: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要有联系。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的性质;个体神经过程的灵活性。第六章记忆 一、记亿的概述1什么是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
23、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回忆和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可以储存10的15次方比特的信息。巴甫洛夫学派认为记亿是在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再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不同部位起不同的作用。瞬时记亿是神经细胞的惰性作用,短时记亿是神经系统反响回路中的反响效应机制。长时记忆是与神经元的结构变化有关。
24、记忆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2记亿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叫记亿表象。表象具有直观性。记亿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所以具有直观性。但记忆表象的直观性不如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表象具有概括性。记忆表象反映同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记忆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思维是抽象的概括。表象在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又是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3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成四种。(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2)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25、(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和编码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记亿分为三种系统或称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亿。(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对材料的保持时间极短,信息完全依据事物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2)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主要以听觉言语的形式编码,广度为72。(3)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主要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编码,容量非常大。二、识记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亿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
26、助于识记方法的识记。(2)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有意识记中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其意义,可将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1)意义识记;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主要通过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2)机械识记:根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主要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实验表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在全面性、速度、精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机械识记在学习中也是必要的。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性质;(2)材料的数量和性质;(3)分析凳的特点;(4)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三、保持和遗忘:
27、1保持: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把识记的东西较长期地保留在脑中。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所必需,而且也是实现回亿或再认的重要保证。保持的内容是变化和发展的。2遗忘及其特点对识忆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遗忘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按照实验结果画成一条曲线,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曲线表明: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的发展是“先快后慢”。许多研究还表明: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制约,它受其它主客观因素所制约。3遗忘的理论遗忘的理论主要有下列几种,(1)干扰说;(2)消退说;(3)压抑说;(4)创见说。4怎样
28、组织复习(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四、再认和回忆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1再认:直接再认和间接再认。再认的速度和准确度取决于下列条件:(1)识记的精确性与分化程度;(2)旧事物的识记和保持程度;(3)再认的对象和经验中的映象相似的程度; (4)背景干扰与线索多少。2回忆:根据回忆是否有予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根据回忆时有没有中间环节,可以分为直接回亿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由当前事物直换唤起旧经验的过程。间接回忆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唤起旧经验的过程。3联想:由一种事物的
29、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回忆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主要的联想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等。第七章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1什么是想象: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想象的形成。2想象和实践想象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
30、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3想象的作用和意义(1)想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2)想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想象同其它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4想象的种类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划分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梦是睡眠抑制状态时所发生的想象活动。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再造想象:(1)什么是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
31、的过程。再造想象对人们的学习、艺术修养、表达交流思想和创造力的培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2)形成生动和正确的再造想象的条件刺激物的鲜明、生动和形象。丰富表象的储备。正确理解词语、图形与实物标志的意义。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力。2.创造想象:(1)什么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形成创造动机;原型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灵感。3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理想是积极的幻想,空想是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道德品质的
32、形成和发展起重大的作用,也是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科学发明创造的先导。三、无意想象、睡眠和梦1.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2两种睡眠时相:(1)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2)异相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3梦:梦是人脑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它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做梦是异相睡眠特征之一,也有少数梦发生在慢波睡眠期间。异相睡眠时的梦知觉性强、内容生动、古怪;慢波睡眠时的梦概念性强,内容是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梦实际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构成梦境的素材都是直接和间接的来源于客观现实。 第八章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1什么是思
33、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间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所谓间接性,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煤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所谓慨括性,就是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2思维与语言(1)思维和语言紧密联系着“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武器,是交际的工具,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词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2)思维和语言又相互区别,不能混淆。3.思维的种类从发展角度和抽象程度来划分,通常将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从思维品质来划分,可以将思维分为再现思维与创造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放思维。二、思维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
34、抽象与概括、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1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其它各种过程都是从分析与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分折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2比较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观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在人的认识世界时起着重要作用。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人脑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扩广到同类其他
35、事物的过程。抽象和概括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4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分类是人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分门别类的过程。系统化是人脑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具体化是人脑把通过抽象和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同某一具体东西联系起来,以加深加宽对事物认识的过程。三、概念的形成和掌握(重点)1.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2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概念是怎样产生,怎样演化和发
36、展起来的。社会实践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3概念的掌握概念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学习过程。概念的掌握不是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酌在头脑中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掌握概念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不经专门教学,而是在同别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传授,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类概念称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概念的条件:(重点)(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3)
37、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4)词和感性材料的正确结合;(5)对概念正确下定义;(6)在实际活动中应用概念;(7)概念的同化与异化、形成概念体系。四、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重点)1解决问题的阶段(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感性材料的呈现与组织形式; (2)原型启发与联想;(3)定势的作用; (4)情绪和动机状态;(5)迁移的作用; (6)个性因素。五、创造性思维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即创造出新产品
38、、新作品、新工艺,新节目等具有社会价值助产物。2创造思维的特点(1)有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阶段;(2)既含有发散思维,又含有辐合思维的成分;(3)与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4)具有迷恋与目标的指向性;(5)出观灵感状态;(6)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3.创造思维的培养(1)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望;(2)培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的需要一般可分为生
39、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情绪是与生理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它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它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具有阶级性。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是客观刺激物体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2表情人在发生情绪和情感时会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即通常说的表情。人的表情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它们成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带有社会历史性。二、心境、激情和应激1.心境:是一
40、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心境可由对人具有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 良好的心境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不良的心境会起消极的作用。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激情可由重大事件或意向冲突、过度抑制所引起。不良的激情必需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对积极的激情则不必过分地抑制,它可以成为行动的巨大动力。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可能使人作出大胆勇敢的行为,也可能使人作出不适当的反应。情绪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健康有利,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损于健康,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更为有害。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41、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有各个方面,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道德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1)直觉的情绪体验;(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联系的情绪体验;(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道德感是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中有重要的意义。2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理智感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它又是激发人从事这些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理智感的培养在学习和研究等活动中有重要意义。3美感是人对美
42、的体验 美感的特点是:(1)愉说的体验;(2)倾向性的体验。美感总具有直觉性,而作为美感发生的源泉并不限于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美感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美感的培养在美育和自我修养中有重要的意义。第十章意志 一、意志的概述1什么是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2意志行动的特征:(1)有明确的预定目的;(2)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3)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二、意志行动的分析1动机斗争; 2确定行动的目的;3.选择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和方法;4.作出实现意志行动的决定;5实现作出的决定。三、意志的品质
43、和培养1意志的品质(1)自觉性是指人在行动中有明确的目的,能认识行动酌社会意义,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的要求方面的品质。与自觉性相反的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2)果断性是指一种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实现所作决定的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3)坚韧性是指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并能够在行动中,长期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毅力的品质。与坚韧性相反的品质是顽固、执拗。(4)自制力是指能够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动作和言语方面的品质。2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目的性教育,注意培养道德情感; (2)组织实践活动,以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针对各种意志特点的人,采
44、取不同的措施;(4)启发加强自我锻炼;(5)遵守纪律对意志品质的作用。 第十一章 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个性的概念1什么是个性:个性是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结构个性的结构是指个性所包含的成分或单位,个性是复杂的、多侧面、多层次的统一体。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大部分。(1)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对现实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它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2)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二、需要1什么是需要:需
45、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的要求的反映。2需要的分类:(1)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生理需要是生理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社会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文化用品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需要,又包括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指对交往的需要、认识的需要、美的需要、道德的需要、创造的需要等。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3需要的理论(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重点掌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三、动机1什么是动机:动机是一个人发动和维持活动的
46、心理倾向。动机具有引发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2.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起源于有机体生理需要的动机称为生理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2)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高尚动机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的动机,它能持久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促使人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低级动机是从个人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出发的动机,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3)长远的间接的动机和暂时的直接的动机长远的间接的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比较稳定,影响范围广,持续作用的时间也长。暂时的直接的动机常常是由于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只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不够稳定,往往受情绪影响。(4)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主导动机是对个体行为起调节和支配作用的动机。辅助动机是对个体行为没有决定意义,仅起辅助作用的动机。四、兴趣1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2兴趣的分类(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物质兴趣是以人的物质需要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