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教论文: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幼教论文: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精品文档.区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实践探索摘要:数学活动区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作用日益凸现。那么如何有效地发挥数学活动区活动的教育作用呢?在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我们把教师预设的数学教学活动与幼儿自主选择的数学活动区活动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师在设计和指导数学教学活动时更有方向,而且使数学活动区材料的提供以及对幼儿活动的观察与指导更有依据。我们把幼儿数学活动区的创设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通过数学区域活动和集体数学活动的结合,来达到促进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目的。关键词:区域活动 数学教育内容 实践方法在区
2、域活动中融入数学教育内容的尝试,我们深深体会到幼儿的能力在不断的增强、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敏感性也不断的提高,他们对数学活动越来越喜欢等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当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所提出的保育教育目标。区角活动有利于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区角活动中,教师怎样才能体现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让每一个幼儿受到全方位的良好影响,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幼儿的区角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尽管目前幼教工作者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仍然存在不
3、少困惑,深深感到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一、 区角材料应具有明白易懂,具有明示性特点小年龄幼儿所操作的区角材料一定要明白易懂,具有明示性。区角材料区角游戏是教育目标的载体,教师的教育意图往往被蕴涵在材料中呈现给幼儿,因此区角游戏材料应具有明示性 实践告诉我们,材料提供过于复杂,只会造成小年龄幼儿游戏的困难和障碍。材料目标单一显性,操作简单方便,并能利于他们用语言表达的材料才是适合的,小年龄幼儿所操作的区角材料一定要明白易懂,具有明示性。例如,区角游戏“滚洞洞”,教师在板上挖出大小不同的圆洞,并投放不同的海洋球、乒乓球和玻璃球。当幼儿看到这些简单直观的材料后,便会把球与洞洞联系起来,在游戏中无需
4、教师做任何说明,直接发现玩法将球滚进洞洞。又如,在生活区内开设了“剥瓜子”、“吃糖果”,当这些美味能吃的食物一投放后,马上激起了幼儿已有的经验与认知,他们自然地会拿糖果撕糖纸剥瓜子尝味道。这样的材料,就象一个标签,无需教师解释说明,小年龄的幼儿一看就懂,一看就会玩,具有明示作用。反之,如果有的区角材料操作玩法不明确,不显性,这时则需要教师在制作材料时要尽量使材料玩法外显化,变暗示为明示。在晾袜子的游戏中,教师在晾袜子的旁边有序地排放着十个形状一致的圆罐子,并在一个罐子内放上一双袜子。材料的有序性、教师明确地提示都使原本不明朗的游戏玩法变得清晰、易懂,幼儿看到后马上理解了材料,掌握了游戏方法。这
5、才会在以后的游戏中,引发幼儿对“什么是一双袜子”的讨论,幼儿才会发现“一双袜子一个罐子”的一一对应的游戏玩法。可见,材料的明示帮助教师将蕴涵在材料之中的教育目标完全外显化,被幼儿理解掌握。 (一) 材料选择要符合幼儿年龄阶段特点从家庭进入幼儿园,第一次进行到一个社会环境中来,对不熟悉的环境往往感到害怕。会产生分离的焦虑。因此教师在区角活动中材料投放的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来园可能会出现的焦虑和不安,尽可能选择幼儿熟悉的和喜爱的材料,如生活角中可提供小衣物、鞋帽、餐具、桌椅等他们所熟悉的材料,开展的活动、减少他们的焦虑和不安,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尽快融入新的集体当中来。(二)要符合幼儿认知特点
6、小年龄幼儿的注意是不稳定、不持久的。幼儿对于新颖的、鲜艳的、多变的、具体形象的以及能够引起他们兴趣和需要的对象,才集中注意力。区角游戏对于小年龄的幼儿来说,就是玩,他们满足于动作玩耍的过程。面对众多的区角内容,他们仅仅满足于“摸一摸”、“碰一碰”对“怎么玩”、“怎样玩”不感兴趣,因此一些富有生活性情感性的游戏内容,幼儿无法理解,不会游戏。同时,在游戏中,很少用语言与游戏同伴、成人讲述游戏的玩法、内容与感受,即使有交流也只是只言片语。区角游戏的交流中,也是教师说得多,幼儿听得多,语言互动少。教师感到指导小年龄幼儿区角活动有一定的难度,产生畏惧的心理。所以,在区角游戏中环境的设计内容、材料的筛选尤
7、其要注重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材料选择。(三)要符合幼儿个性发展特点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小班幼儿正处于由独立游戏、平行游戏的阶段,因此各区域的建立应该要相对独立而不封闭。使幼儿意识到自己所在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以及自己所担任的角色与其他角色的不同。其次活动材料的投放 最好是能够活动的材料。如,操作区“夹夹子”的活动,刚开始我们请小朋友给娃娃夹头花,活动中我们发现玩“夹夹子”的幼儿并不多,而且玩的时间也很短。之后,我们改换成用各种鲜艳的颜色制成的小娃娃的四肢,请孩子给娃娃装上四肢,变成各种动作,这样的材料一投放立刻就吸引了许多幼儿。其次,材料应经常增添或更换。必须根据材料的难易循序渐进地分
8、步投放。如果把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投放进去,幼儿感到眼花缭乱,难以选择,且会造成每天都是同样的材料而没有新鲜感。 二、积累生活中的素材,让数学教育内容亲近生活。案例:在进入蔬菜宝宝乐园的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从家里拎来了大包、小包的蔬菜,并把这些蔬菜按照种类的不同进行分类集中,同时要求老师在自然角给他们提供一些筐子放这些分类好的蔬菜,用自己的方式在筐子里做上标记;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分时,他们分别从视觉和买东西的需要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看上去很舒服。”“看上去很整齐。”“我们玩娃娃家买菜时就很容易找到要买的菜了。” 从上述案例中,孩子们有了参观菜场的经验,并将在菜场中看到的现象迁移到自然界创设的区域
9、中,通过这次分类的过程,孩子们已经亲身体验到:“分类”后摆放的东西除了看上去很整齐外,更为他们的游戏活动带来了方便。可见在幼儿现实生活中就地取材,让幼儿感到数学是他们身边一种看得见,摸的着,也是他们感兴趣的、用得上的知识,这样他们学起来、用起来都会感到亲切和真实,也正是这样将数学教育内容融入到幼儿的生活中,才能使他们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发现数学是有用的,初步尝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三、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让数学教育内容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
10、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一个活动成功的基础,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在看图书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对走迷宫的游戏非常感兴趣,玩的特别起劲。针对孩子的这一兴趣点,我们设计了走迷宫的游戏,在游戏中渗透了体验1到10数序的数学内容。为了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我们设计的迷宫线路也有多种路径可以到达。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勇于探索到达终点的不同路径,同时也产生了问题,发生了争执“我这条路走的快!”“我最先到达终点!”因此,我们又引导他们寻找走得最快的路,把迷宫游戏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这正如纲要精神中的要求:“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
11、定的挑战性。”于是我们提出走迷宫游戏的新要求:“找一条最近的路”,这既满足了他们的探索欲望,又使他们获得认知上的满足感和成功感。此外,我们还在步骤简短的折纸过程中,将折纸示意图呈现在美术区域内,孩子们在充分体验1至10数序的基础上,将这一数学经验运用到怎样有序地观察折纸示意图,为他们顺利完成折纸内容打下了基础;又如在排图讲述过程中,也同样利用这一数序的数学知识,将所选的图片对应着数字排列,不仅方便幼儿记住图片呈现的顺序,而且方便了幼儿按一定的顺序边看边讲述图片内容,由此可见,数学知识在这里成为幼儿玩其它游戏活动的工具,是顺利完成游戏活动的根本前提。 四、创设合作情景,使幼儿获得成功的体验苏霍姆
12、林斯基强调要“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的成功给予儿童,在儿童的心理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是教育的第一信条。”我们根据幼儿的整体特点和个性差异,创设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幼儿都能尝到成功滋味。在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发生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出现问题后是幼儿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高涨的时候,也是活动气氛最和谐的时候。在中班区域活动袋鼠妈妈的口袋中,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根据小袋鼠的特征(头上戴有红、黄、蓝的花)排排队,想一想放入多少个小袋鼠,然后大家一起数一数,给袋鼠妈妈排排队,在孩子们互相欣赏、互相检验时,他们分享到了合作的愉快和成功的喜悦。 五、善于观察幼儿的需要,发挥数学区域活动
13、的能动性。现象一:孩子们来到数学区域中玩了一会儿就离开了。现象二:“老师,我孩子想玩XX游戏,可是我找不到它在哪儿了。”针对现象一,我们通过深入地观察发现,孩子们并不是对该活动“不专注”,而是活动材料本身出了问题,例如:在玩数量等量关系的连线游戏中,大部分的幼儿仅用12分钟甚至更少的时间就能完成该活动,说明原来的游戏已跟不上孩子思维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做了一些思考与尝试我们将以往单人单独游戏的形式改为双人合作游戏的形式,通过两个孩子互掷骰子,由对方在底板中找出和自己掷出数字相等数量的图片,并用玩具块盖上该图片的相应位置,这样大大激发了幼儿活动的兴趣和竞赛意识,促进幼儿之间相互学习
14、、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检查的机会,而这个活动幼儿完成最快也得花上4、5分钟。针对现象二,引起了我们深刻地反思,孩子之间无论在认知水平还是在兴趣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虽然我们是根据孩子的兴趣与需要及时的更换、调整区域活动的内容,但我们往往忽略了这样的问题:孩子如果需要重温以前的游戏时或者个别孩子的能力达不到你现在所设计的操作内容时该怎么办?在和孩子们的共同商量、讨论中,我们一致通过了将前面主题的活动内容分类收起来,同一主题的操作内容放在相对应的区域下方的空档中,并贴上标记,这样便于需要它的幼儿方便取放进行活动。通过这样的调整后,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
15、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有获得满足和成功。”的含义,它启示我们:区域活动中应改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职能,教师不应只是忙碌穿梭于各区域之间,不应成为发号施令的“司令官”,在观察幼儿活动时,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而站在幼儿的身边沉下心来,用耐心和慈爱关怀的心态去观察幼儿的活动,真正地从观察中去获取幼儿个体与群体、环境与材料相互作用的准确信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区域性活动的价值,让每位幼儿有所得。 六、各领域有机结合,发挥数学区域的多种功能。纲要指出:“各领域之间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它提倡各种活动应具有整合的教育思想,因此我们在设
16、计数学游戏时也有意识的渗透其他方面的内容。例如:再给瓢虫爸爸找瓢虫宝宝的活动中既让幼儿体验数字的实际意义(瓢虫爸爸身上有数字几,就让它找和该数字一样多的瓢虫宝宝,这些瓢虫宝宝是由一个个夹子做成的,一个夹子上就贴有一个瓢虫宝宝的标记),又训练了幼儿小手肌肉的力量,促进了幼儿小肌肉群的发展。又如在趣味图画中,孩子们先得看看图画左上角有几个点子,然后找出这副画中和点子一样多的小格子并涂上颜色,就逐步画出了一副美丽的图案;能力强的幼儿在图完颜色的基础上还可以把这副美丽的图画剪下来,这样既巩固了幼儿对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的认识,又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包括涂色和剪纸的方法)。综上所述,要充分发挥区域活动的教育潜能、融入数学教育内容,首先教师要依据班级幼儿的兴趣点、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教学上的需要,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精心创设、设计适宜的区域活动,提供不同层次的操作材料,让他们在轻松又自然的情况下获得数学知识,引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通过同伴之间、师幼之间的思维碰撞,活跃他们的思维。 参考文献: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2 陶行知.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7.83 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第二版)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