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精品文档.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材料: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一、本册教材的整体介绍(一)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位置,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图形的拼组,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认识时间,找规律,统计,数学实践活动。这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各数的基础上,这册教材把认数的范围扩大到100,使学生初步理解数位的概念,学会100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弄清
2、100以内数的组成和大小,会用这些数来表达和交流,形成初步的数感。100以内的加、减法,分为口算和笔算两部分。这册教材出现的是口算部分,即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口算。这些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又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应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同时,教材结合计算教学,安排了应用所学计算知识解决问题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学习解决现实生活中相关的计算问题,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常见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册教材安排了关于位置与拼组图形的教学内容,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空间方位和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量的计量方
3、面,本册教材除了安排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的认识外,还安排了学习具体时刻几时几分的读、写方法。“找规律”和“统计”是两部分新的教学内容。“找规律”是引导学生探索一些图形或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初步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统计是正式教学统计初步知识的开始,让学生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认识最简单的统计图表,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4、是,使学生: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加法和整十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4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
5、置;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读、写几时几分,知道1时 = 60分,知道珍惜时间。7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二)本册教材的编
6、写特点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本册实验教材的内容安排,是以标准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同时根据整套教材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发展总体结构以及阶段性目标进行设计的。注意扩展知识的范围,注重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体现鲜明的时代感。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第二册相比较,本册教材增加了“位置”、“图形的拼组”、“认识时间”、“探索规律”、“统计”五个单元的新的教学内容。“位置”和“图形的拼组”是新的关于图形与空间关系的内容;“认识时间”是逐步培养学生时间观念的内容;“探索规律”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训练,培养探索数学问题兴趣的内容;“统计是
7、“统计与概率”正式教学的开始。这样,本套实验教材就初步呈现出内容丰富,结构宽阔的特点。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1)注意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20以内退位减法”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进位加法的知识探索、理解退位减的计算方法。“找规律”从学生们熟悉的学校举行联欢会的具体情境引入,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有规律的排列原来包含有数学问题,初步感受到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产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动机。(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
8、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用数学的乐趣提供丰富的素材。例如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口算,以一系列学生学校生活内容(发新书、联欢会、作业评比等)为素材引出计算问题,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意义和作用。又如教材在第6页、第37页和第85页安排了“生活中的数学”;分别展示了学生所能见到的含有数学内容的现象,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数学教学中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使学生获取某一知识或技能而设计的,因此,要符合儿
9、童认知特点和兴趣需要,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儿童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教材注意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探索活动,设计的情境、插图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图画的风格和色彩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例如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第19页的放学以后、第31页的牧场上、第8667页的小小商店等,都是反映学生生活的内容。教材还设计了一些充满儿童情趣的童话内容,如第20页的热闹的小河边、第25页的爱劳动的小松鼠、第41页的小熊一家,第43页的能干的小青蛙等。这些都是儿童喜欢、熟悉的情境,而在这些有趣、美丽的图画中包含有许多奇妙的数学知识,需要去探索才能完全理解,这就容易激发儿童主动探究的欲
10、望。教材还安排了一些有趣的游戏,第9页的“听反话”、第30页的“教你折飞机”、第44页的“估一估、猜一猜”等,通过这些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1)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整体感知100有多大,接着学习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写数,然后探索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再试着用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关系等等,使学生经历形成100以内数的概念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又如“统计”单元的教学安排了两个例题,先让学生收集各种颜色的花各有多少盆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再调查本班学生各喜欢什么颜色,对所收
11、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让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不仅学习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简单方法,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而且初步感受到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形成统计观念打下基础。(2)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最主要的目的之一。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包括会用数学解决现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它。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
12、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因此本册教材安排了训练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内容,例如第1920页的例题和练习,第22页、第7577页的一些练习题等,这里一般都展示了一个含有数学问题的现实情景,提示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册教材的编排注意体现这一理念,努力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去操作实践,去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从而
13、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1)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例题、做一做等的插图,大都展现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和民主的学习气氛。提示教师要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或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个学生去探索数学,并会主动地与同伴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创新的意识。(2)设计现实的、开放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和体会数学知识的含义。例如,图形的拼组,安排了例2、例3两个开放性活动,让学生通过自由自在的实际活动,探索、发现、感受所学图形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又如数100以内数的教学,教材也
14、展示了开放式的操作活动,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方法数数,并通过互相交流获得对100以内数的感性认识。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近年来,有关数与计算教学领域的改革已经形成了几个明显的趋势。如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算法多样化、加强估算、降低笔算难度和熟练要求、提倡使用计算器等等,这些也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为此,本册教材在数与计算教学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1)丰富关于数概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关于数感,在标准中已有明确的说明。在小学低年级
15、,要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学会用数及其关系来表示和交流,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等。本册教材在“100以内数的认识”中,加强了形成学生数感的教学内容。例如,用100只羊的图给学生以100的整体感受,体会100的大小。安排了比较100以内各数相对大小的例题,以及用比一个数“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数的关系的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起100以内各数的大小的概念。此外,教材还安排了估计一些物品的数量,展示用数来表达、交流的有关内容(第44页第8题)以及“生活中的数”等等。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2)
16、计算教学体现算法多样化。计算教学的例题中呈现多种计算方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不对各种算法进行评价,尊重学生自主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的选择,保护学生的自主发现的积极性。同时,教材展示学生之间对各种算法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通过教学让学生经历与他人讨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了解存在着多种算法,逐步体会各种算法的特点。(3)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相对降低。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材在计算教学的要求和训练强度上有所变化。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比较,20以内退位减法的教学要求并没有降低,但训练的时间和频度有所减少;100以内加、减法口算的教学要求和训练强度都相对降低了。6提供
17、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空间观念,不仅可以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而且也为进一步发展各种能力奠定了基础。小学数学的几何教学,主要的目在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因此,在标准中,空间与图形是大力加强的内容。根据这一要求,教材一方面提供了关于图形与空间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安排了“位置”和“图形的拼组”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对空间方位概念的体验和理解,对所学图形特征及其图形间关系的的感知,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另一方面教材
18、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探索性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操作、探索的活动中,观察、感知、猜测、感受空间方位的含义及其相对性,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教材还根据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兴趣特点,设计了大量的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即那些学生能亲自参与又有兴趣的活动,如布置房间,用长方形纸做圆筒,用三角形拼出美丽的图案等,丰富学生对空间方位与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根据标准的理念,解决问
19、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应用题”的教学。并且标准对解决问题教学提出了详细的教学目标。为此,本册教材在解决问题教学方面采取了这样几个措施:首先,结合各部分知识的教学,安排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内容。本册教材注意结合各部分教学内容,提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题或练习。当然主要的是结合计算教学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体现在计算教学从实际问题引入,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以后,出现现实的问题情境,通过探索提出问题,再应用计算知识来解决。这样就使解决问题与计算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对于一些用特殊方法的解决问题,也结合计算教学单独出现例题进行教学。例如“求一个数比
20、另一个数多几”的问题,就安排在“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中教学(第72页例3、例4)。第三,安排训练数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解决问题,不仅仅是实际问题,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在数学范畴之内已经符号化了的问题,以便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学习数学思想方法。因此,从本册教材开始,编者尝试系统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安排一些探索纯数学问题的内容,如在本册安排的“探索给定图形或数字中简单的排列规律”(“找规律”一单元)。这些教学内容既具有挑战性又具有趣味性,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
21、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仍然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教材一方面尽可能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方便,另一方面,还注意为教师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这主要表现在:(1)注意为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提供丰富的素材。许多例题插图中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多个信息,供教师选择使用,如第1页的长江大桥图、第2页的公共汽车站图、第1011页的逛庙会图、第67页的买玩具图等。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例如长江大桥图,在学生理解了“上、下”的基本含义以后,
22、教师可以利用火车与汽车、轮船的相对关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下位置的相对性。(2)很多插图提供的情境具有连续性或故事情节,为设计、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片等教学辅助手段创设生动的情境提供了方便。例如,第2页的公共汽车站图、第1011页的游园活动图、第19页的放学以后图、第61页的发新书图、第72页的作业评比图、第88页的联欢会图等等。二、各单元实施建议第一单元位 置一、教材内容:“上、下”、“前、后”、“左、右”和“位置” (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这是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新增加的内容,是从空间方位的角度引入的。这些内容以前是作为常识性的知识,没有作为小学数学的正式的教学内容。现在为了
23、加强空间观念的培养,改变过去少“空间”少“图形”,多计算的做法,拓展几何知识的范围,把这些内容纳入到几何教学的范畴。 “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正好对应着三维空间的三个方向。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初步了解它们的相对性。2.使学生学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使学生能够在具体情景中,根据行、列正确地确定物体的位置。三、教材说明1“上、下”“前、后” “左、右”这三对方位, 由于“上、下”“前、后”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来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6岁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
24、、下”“前、后”),所以教材结合一些情境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让学生去进行两个物体、或三个物体之间的比较。对于“左、右”方位的建立,儿童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观察自己的左、右手,再让学生说明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再通过“做一做”
25、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再通过“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2.对于左、右的相对性,儿童也有自己的认知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6岁左右有儿童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是由以自身为标准逐步过渡到以他人为标准来进行判断的(要确定一个站在对面的人的左右,开始儿童需要真正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才能确定,以后才能逐步想象自己处在那人的位置上,以此确定其左右)。所以我们在编排时,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伸出右手握一握,引起认知冲突,为什么同是右手,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对面同学的右手和自己的右手不在同一方向?这时还可以转到对方同学的位置感受一下,以此体会左右的相对性。由于左、右的
26、相对性比较难以理解,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活动,如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判断两人中间的学具在对面同学的哪一边等,帮助学生体会左、右的相对性。学习左、右的相对性,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判断方位时,到底以谁为标准?这是实验过程中,老师们提出来的。我认为以谁为标准,不是绝对的,要看具体情况。如当我们与他人交谈时,要给对方指明方位,就要以对方为标准。如要让对面的人把在他左手边的东西递给我,这时就以对方为标准。而当我们看一幅图片时,往往是以自身为标准,来说明图片中物体的方位,当然你说“我要以图片中的物体为标准”,也未尚不可。对于以谁为标准,平时我们说话交流问题不大,稍加勾通就明确了。那么考试时,有两种可能时,为了
27、明确可以注明以谁为标准。这个问题是很多老师提出来的,这里说明一下。3用两个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学生座位引出位置,使学生认识到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非常简明,从另一个角度感受数学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重点应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两个数表示一个物体的平面位置,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重点就应放在如何确定物体的位置上。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多种活动(正、反两方面的活动都应设计,如指定一个物体,用行、列说出它的位置,或给出行、列去找对应的物体),这方面通过前面的实验,老师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如河南开封的范静老师,先让学生用前后、左右说
28、明同学的位置。再按教室的座位介绍好朋友的位置。接着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位置。再打乱座位卡,重新找座位。然后按照教材设计的活动,帮助小朋友在电影院找座位,在方格纸上找位置,结合生活实际解决问题。每一项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逐步深入。并且对教材上的有些活动加以改进,如第7题,教材让学生回答这些爷爷、奶奶各住在哪里,范老师将这个活动改造得非常巧妙,她把这个活动设计成送信游戏,把其中几人先遮起来(用纸做了两扇窗户),让学生根据信上的指令送信如“把信送给第二门第三层的老奶奶”,送到后,让学生打开窗户看一看是不是送给一位奶奶的。这题这样一改,就活了,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参与。因此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
29、教学实际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四、教学建议这一单元教学内容比较新,在教学方式上需要老师们进行有益的探索,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两点:1. 注意根据学生认识空间方位的特点安排教学。2.适当把握教学要求。(如对左、右的相对性只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初步感知,不要求进行抽象的判断,而对位置只要求学生能够用行、列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不要求用数对来描述。)3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第二单元 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教学内容主要包括:20以内的退位加法、解决问题。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材说明知识结构
30、表:义务教材中我们是按照十几减9、十几减8、十几减7、十几减6、十几减5、4、3、2的顺序编排的,在算法上主要教学“想加算减”的方法。实验教材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简化为:十几减9、十几减几两部分,并在此基础上教学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计算的编排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类似。结合具体情境,教学计算知识。在探索计算方法时,注意体现算法多样化。四、教学建议1组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首先,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计算教学,可以从两方面来体现。一要注意从具体情境中引出计算内容,二要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巩固计算知识,而且使学生体会到计算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个算式,
31、而是蕴藏在生活中的一个个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其次,要通过多种活动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其目的是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算法。如本单元,如果让学生展开思路,可能会出现“破十法”“想加算减”甚至“连续减”“点数”等方法,虽然有些方法不很简捷,但是都是学生思考的结果,都应给以肯定,保护学生思维的火花。但学习还有社会性的一面,应通过交流、比较,吸取别人的“长
32、处”,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体验,反思,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方法。3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按课程标准P56评价建议中提出的相关目标,到学期末学生应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10题。这个目标不是轻易而举就能达到了,需要老师们想办法,挤时间,组织有计划、有效的练习才有可能达到。这方面老师都有经验,相信经过老师们的努力,是能够达到这个目标的。第三单元图形的拼组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学
33、图形间的关系。二、教学目标1.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所学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2.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三、教材说明1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例1(P27)知道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三角形由三条边组成等。2感知图形间的关系。(1)平面图形间的关系。例2(P27)、做一做(P28)、折纸这一单元有一些手工活动,如做风车、折飞机,教材把折的每一步都画了出来,让学生照着折,从中体会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关系。(2)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例3(P28)(3)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用长方形的纸让学生一
34、卷就做成一个圆柱。做一做(P28)四、教学建议注意把握好教学要求。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简单,关键是把握好教学要求,既不能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简单重复,又不能拔高教学要求。上学期在认识物体和图形时,也有拼摆,但那时只是用所学的形状拼搭一些有趣的图案和事物,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图形的认识,从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体会图形的显著特征。如,在拼搭活动中,学生一般不怎么用球,因为球容易滚动,呆不住长方体、正方体不容易滚动等。而本单元“图形的拼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的关系,在这里长方形、正方形角的特征、长方体、正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不要求掌握
35、。第四单元 100以内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的数的大小。2. 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地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3. 结合数的认识,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4. 结合具体事物,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三、编排特点这部分内容在编排时,继承了义务教材的一些好的做法:通过多种活动,(如结合数小棒、计数器)加强数数和
36、数的组成的教学。结合数的组成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加强数与计算的联系等等,加强对数的认识,为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做准备。但有一些新的特点: 1加强数感的培养,使学生对100从整体上形成比较深刻的认识。本单元开始的第1页是一幅美丽的百羊图,让学生观察并估一估有多少只羊,使学生感知它们比20只多得多,对100有个大概的感受。这幅图既可以在开始教学时做引入用,也可以放后面适当的位置进行练习。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处理。通过数多种数量是100的物体,如花生、方木块、小棒,使学生一方面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知道100里有10个10,同时充分感受100究竟有多少。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个版
37、块,加强数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感受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使学生从小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抱负。2通过猜测、估计让学生感受数量,培养估计意识。P36第2题呈矩阵排列的百球图,先让学生估一估,再数一数,不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了100个球的数量,而且还渗透了估计的方法,估计数量时,要有一个参照物,这里可以一行为标准,又可以每10个红球或蓝球为标准。不仅渗透了估计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十个十是100的认识。P44,通过估计糖豆的数量,既让学生0感知数量,又渗透了区间套的思想。3 注意培养学生用词语描述数的大小的意识。“多一些”“少一些”“大得多”“小得多”是日常生活中描述两个数大小的词语,虽
38、然不很精确,但学生对这些词语已经有了一些感受,这些日常数学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因此教材根据课标精神,专门安排了一个例题(P40),给出了三缸金鱼的数量,让学生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词语描述它们的大小关系。“做一做”中还安排了相应的习题。这一单元的内容与义务教材基本相同,老师们都很熟悉了,不再逐一介绍每个例题。四、教学建议运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培养数感是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在上一册教材和本册都得以充分体现。教学中要继续重视数感的培养。除了用足用好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一些活动。如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数”,举实例比较两个数
39、的大小等等。实践活动:摆一摆 想一想虽然从义务教材试用修订本就开始编写“实践活动”,但由于对实践活动的认识各不相同,因此实践活动的编排仍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原来我们编排的实践活动,大多数是探索、研究、解决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问题。我们在这里对实践活动做了一个尝试,安排了一个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活动。这个活动是给定一定数量的圆片,让学生在数位表中去摆,看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数。当是2个时,可以摆出3个不同的数,当是3个时,可以摆出4个不同的数,随着圆片数量的增加可以发现:摆的数的个数正好比圆片的数量多1。这样通过探索,使学生一方面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组成、数位和位值的含义,另一方面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
40、趣。这种尝试的效果如何,广东的老师提供反馈信息,他们做了一节研究课,从课上情况看,学生表现出了对探究数学规律的极大兴趣,并且发现了很多规律:横着看“摆出的数的个数”比“圆片个数”多1。竖着看,圆片数量逐一增加,所摆数的个数也逐一增加。所摆的数,与数的组成有关(举例说明)。学生做得兴致勃勃,下课之后还余兴末尽,可以感觉到是数学的魅力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兴趣和欲望。在这方面也希望老师们提供反馈意见,同时也希望在实践活动的编写方面得到老师们的宝贵的经验和建议。第五单元 认识人民币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10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以及简单计算。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教学,一方面
41、可以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概念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2.使学生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3.通过购物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并知道爱护人民币。三、编排特点。 (1)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从情景中引入。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与我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对人民币也有比较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教材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熟悉的购物、上车买票,积攒零钱等生活情境引入
42、,使学生感受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加强对人民币的整体认识:(P47) 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我国人民币的品种较多,从币值看:元、角、分;从材料看:纸币、硬币;版次看:新版、老版,为了使学生对人民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教材出示了整套人民币。只是当时还没有现在新发行的5元、5角,教学时,如有可能,可以让学生认识一下。增加了认识商品价签(以小数表示)的教学。(P50)人民币的认识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商品的价格,但在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一般都用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来表示的,而一年级学生还没学小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教材只出现到角的价签,并且回避了小数的意义,只是通过(P50例6)结合几种商品的标签,让学生了解小数
43、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的第一个数表示几角,由此认识商品价签的含义。(2)结合具体操作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现实的购物活动,而购物中不可避免要涉及到找钱、换钱等问题。设计了一些换钱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各种人民币之间的关系。P48例2、通过换钱活动,梳理角币之间、元币与角币之间的关系。P43例3。了解元币之间的关系。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在模拟活动中认识人民币。在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后,创设了许多购物情境。如P51例7,通过买两种不同价钱的气球,一方面加深对小数表示的价签的认识,另一方面学习解决购物活动中的计算问题(加法)。P52例8(减法)P8687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
44、动,让学生扮成售货员、顾客购物,使学生在交钱、算钱、找钱的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解决在购物活动中的有关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四、教学建议1通过多种活动,认识人民币。人民币的认识,离不开实践活动,而学生年龄小,社会实践能力差,教学中可以通过摆、换、模拟购物等多种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人民币。2把握好教学要求。(1)商品标签的认识,不要出到分的。(2)人民币的计算,一般是相同币值的人民币相加减,不同币值的只是简单的,都是可以用20以内和100以内的计算知识解决的。第六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是在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教学100以内的基本口算:整十数加、减整
45、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这些口算是进一步学习多位数的基础,一定要加以重视。结合口算,教材还安排了用数学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几的问题)内容。二、教学目标1. 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以及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标准P132. 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三、教材说明与义务教材相比,本单元在教学内容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调整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编排。义务教材(加、减法穿插编排):不进位加不退位减进位加退位减实验教材(加、减法分开编排):不进位加进位加不退位减退位减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四、教学建议这一单元的口算只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不作速度上的要
46、求。第七单元认识时间一、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上一册“认识钟表”的基础上教学的,上册学生已认识整时和半时,这里主要教学认识几时几分。二、教学目标1.会读、写几时几分。2.通过直观演示和操作,知道1时=60分。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三、教材说明1从上课起立情境图引出,分两个层次教学。先教学5分5分地数,因为钟面上一个大格是5分,先教学5分5分地数,学生比较容易掌握。P81先让学生通过填数,认识钟面上每个大格对应的是几分,再出示两个时间,让学生利用刚才钟面上每个大格表示多少分来读取,第一个时间是几时5分,是最基本的。为了让学生直观地看出,分针走过了多少分,教材把分针走过的区域涂上了颜色
47、。1分1分地数,也是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P82例2,左图通过5分5分数的方法读出4:15,右图在此基础上,接着往下数16分、17分、18分、19分,并且把一分一分数的过程清楚地标示了出来,以帮助学生读取。这一思路在“做一做”中得到了体现。教材把分针经过的大格,都注明了对应的分钟数,以提醒学生在5分5分数的基础上, 1分1分地往下数。2为了让学生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P83第1题,结合儿童的一天,练习5分5分地数时间,感受时间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注意良好作息习惯的养成。P85第8题,结合一个同学快乐的星期天,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时间。上面四幅图把小朋友周末一天的活动,按先后顺序排列了出来,下
48、面的时间没有按顺序排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将上面的图与下面的时间对应起来。P85生活中的数学,给出了升国旗,火车票两个实例,让学生感受时间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受到国旗教育。四、教学建议1引导学生用上午、下午、晚上,帮助学生说出时间。教材中釆用12时记时法,不用24时记时法,老师在教学时就注意用上面的词语,帮助学生说时间。2注意通过直观操作,认识时间。关于时与分的关系的教学,可以通过实际拨一拨来体会。教材是用三个连续的图,动态演示时与分的关系。为了看清时与分的关系,还将时针、分针走过的区域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1时60分。在这里,除了让学生认识时与分的关系,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上学期学生学过了半时,但对于半时为什么用30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