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常规监测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常规监测技术.doc(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常规监测技术.精品文档.第二章 小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常规监测技术第一节 地面观测一、概 述 地面观测是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无论在探索水土流失规律,或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都要以地面观测结果为依据。本节将重点讨论小流域监测中常用的地面观测技术。地面观测的目的,是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建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因而地面观测必须科学求实,坚持理论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检查和发展的方针,促进水土保持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一)地面观测的特点与要求1.地面观测的特点地面观测受多种自然因
2、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导致地面观测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1)复杂性 就土壤侵蚀而言,影响因素有气候、土壤、地形、植被和土地利用(人为活动)五个主要方面,各因素在同一地区内的变化大且十分复杂;在不同区域内,各因素的作用主次位置及交互作用、作用过程表现不同。就水土保持而言,针对不同的侵蚀营力必然有不同的水土保持措施及组合。因而,观测研究显得复杂、多样,有必要对其作具体的客观分析,选择主要因素,在典型区段进行观测研究。(2)长期性土壤侵蚀属随机的自然现象,加上人为影响,在一年内和年际间会有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侵蚀要素本身,如暴雨的有无、暴雨强度的大小及分布,还表现为各要素间的作用
3、的变化,如裸露松散的土壤,在干旱时风蚀强烈,而在湿润时风蚀强度大大降低。就气候而言,它的变化周期一般为五六十年,短周期也需二三十年。因而,水土保持地面观测没有长系列的观测资料,就难以反映客观实际。再从统计学要求来看,只有大样本才接近总体,才能得出统计规律,而短期观测所得的小样本,有时会导致错误的发生。 (3)综合性与艰苦性 水土保持地面观测受观测设计的影响,还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尽管观测设计多为单因子试验,需知试验条件也在缓慢的变化。如标准小区设置,每次的产流产沙都会影响地表微起伏的变化,甚至坡度的变化;其它如土壤水分特征、土壤质量环境也都会发生变化,要保持设计要求,需要综合分析,予以调整或修正
4、。周围环境的变化呈显性变化,人们容易发现,呈隐性变化,人们难以觉察。如植被覆盖变化呈显性变化,而植物根系的生长变化难以看出。另外,人畜(鸟兽)的侵入破坏也如此。水土保持观测多在野外条件差的地方进行,风、雨、雷、电及其它自然灾害时有出现,甚至有人为破坏。为了观测侵蚀输移过程,有时饭吃不上、觉睡不成,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2.地面试验观测的基本要求(1)观测要有代表性代表性包括环境条件和试验条件两个方面。环境条件指地面观测区的各种自然条件(气候、土壤、地形等)要与所服务的小流域相适应。试验条件是指地面观测设施的布设、面积大小、测试方法等试验设计(含调查方法、路线等)要有代表性。如径流小区面积对
5、观测精度的影响,在100m2面积上精度测定到0.1kg,在1hm2面积上精度相当于100kg,在lkm2面积上精度为10000kg,因而小面积试验,即使精度很高,外推到较大面积上精度也会降低。(2)观测要有合理性合理观测是指观测结果与试验所规定的任务和要解决的问题相适应。通常不合理的观测,是由观测的设计和观测条件不合理造成的,究其原因在于对需观测的环境缺乏充分地了解,或对观测过程不熟悉,缺乏周密细致的考虑。如单因子坡度对侵蚀影响的试验设计,需知坡度小时,侵蚀变化不明显 (黄土区20,侵蚀模数与坡度1.202.00次方成正比)。因此,小坡度试验的间距要大些,相反大坡度试验间距可小些。又如植被郁闭
6、度的影响,当郁闭度小时(0.80)侵蚀模数变化小,当郁闭度居中时(0.300.80),侵蚀模数随郁闭度变化明显。其它因子也有类似的变化,都需要在设计中仔细分析适当解决。(3)观测的精确性无论何种观测数据,都应准确的反映客观实际,即试验与实际相适应,这是精确试验;相反,为不精确试验,这就丧失了试验意义。影响试验观测精确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错误。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可能出现的错误有测量错误、取样错误、计算错误;在数据采集中常有漏测、错测、误测等。错误的发生多是人为不谨慎造成的,也有对仪器设备不了解,或测试手段方法不当造成的,这就需加以提高、改进。误差。由不可预测的偶然原因(随机原因)引起,导致观测
7、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异和每次重复观测之间的差异,称为误差。一般来说,试验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它影响试验精度,因而从布设试验到观测、分析、计算,每个环节都要严格要求、反复校正,以减小误差。如测定土壤机械组成,仅在表层取样,含沙量约偏低20。(4)观测的重演性和可比性严格地说,任何试验环境和条件相同情况下,试验可以重演,并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这是试验的必备条件,也才能推广应用,获得预期效果。水土保持试验观测,试验条件有变化的特点,一方面要有充分准备,尽量减少变化,以获得重演近似结果。另一方面,从试验开始观测就真实、完整的及时做出观测记录,分析这些变化,通过多年的重复试验,也可得出与重演同样的结果。试验
8、应有可比性,一方面在试验中要包含比较的因素,这是最常用的;另一方面指试验环境和试验条件的一部分或全部,按一定比例缩小或放大进行试验,其观测数据与未改变的试验观测值,存在一个比例关系,通过可比试验,仍然达到预期目的。人工模拟实验、风洞实验就属此类试验。(二)地面观测的基本原理1.保持自然状态的“真实性”原则截止目前,有效的水土保持研究方法还是地面观测,其它方法均需要地面观测来验正或校正。地面观测方法的有效性来源于它的“真实性”,真实性要求在试验环境和试验条件要保持原有的自然状态。对于水土流失规律的试验观测,应保持受侵蚀的地面自然性状和侵蚀营力的自然性状,前者主要是地面的坡度、坡形、坡向,土壤及土
9、壤特性,植被或种植等,后者指降雨性质、产流汇流条件及过程等,因而在修建径流小区时要予以注意。通常对地面的“处理”,实质是设计出典型的自然状态,并保持于试验过程的始终,才能实现重演。保持自然状态,要避免人为干扰的随意性。在必需人造特殊试验小区时(如标准坡度小区),需建好后留有足够的恢复期,才能进入正式观测使用。2.设置重复试验原则“重复”是指每一试验处理要有两个以上出现。在径流小区设置中,把这些互相重复的小区称为一组小区,表示试验处理相同。重复出现的次数称重复几次。重复试验在设置时,要特别注意试验条件的一致性,即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要一致,管理过程和措施应相同。水土保持措施的观测,要求措施的规
10、格大小、排列及组合一致,种植、管理及收获,处理均相同。重复是提高试验精度和扩大试验代表性的有效方法,只有大量的、反复出现的事物现象(含观测数据),才具有必然的规律性,这正是我们测试的目的。偶然性的影响,会通过重复得到削减。在数理统计中,均数标准差,当重复次数N增大,就减小;从自由度f的t分布也能看出,若重复2次,自由度f为1,5p的t值为12.706;当重复10次,自由度f为9,55p的t值是2.26。有了重复才能分析试验误差大小,得出正确的判断。因为试验误差是由重复各区的变异测度的,没有重复试验就无法估计。3.对比试验原则 水土保持试验观测十分重视对比观测,成对的试验观测结果直观、差异明显,
11、说服力强,因而在布设试验观测中,无论是因子试验(单因子试验、多因子试验),还是综合试验(集水盆或小流域试验、径流或泥沙测验),均设置相应的对照区(标准小区、对比流域等)作对比。对比试验依时序划分为横向对比试验和纵向对比试验两类。横向对比试验是同步试验,同时进行。如北方梯田减沙试验,在设置几组梯田处理的同时,还设置相应未修梯田的坡地试验处理,进行同步观测,观测时间及内容皆相同,观测结果差异明显,充分说明梯田的减沙效果。同样,横向对比用于小流域,设置一个治理流域,又设置一个环境一致的未治理流域(多在附近或相邻),进行同步观测。纵向对比试验是对同一研究对象前后不同时段(纵向)进行不同时期内容相同的观
12、测对比,由观测结果反映前后两期的变化,结合调查找出变化的原因。如小流域治理程度的变化,在前期治理度小的情况下产沙多;后期经治理提高了治理度,产沙量减少,分析产沙的变化,能够了解治理对它的影响。有一些试验观测项目,能在同时进行纵向对比,如土壤剖面构型的变化,它经历了漫长岁月,但可以调查分析不同侵蚀程度下的剖面构型特征,来反映变化的历程,不必要也不可能等待很长的年限得出结论。(三)地面观测研究方法水土保持地面观测研究方法是随着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自从上世纪初美国建立第一个径流实验小区后,水土保持地面观测才有了特有的方法。此后,径流小区测验逐步完善,并出现了形态测量法、测钎法等以及
13、与其它学科相关的方法。截止目前,水土保持地面观测研究方法正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以下通过观测研究方法的分类,了解它们的基本特点,以便在工作中应用。 1.按照研究方法的性质分类地面观测研究包含了调查研究、定位试验和模拟实验三部分。调查研究是就已有的客观存在事实(客体)的调查分析,探索其规律的方法。定位试验多是在新设的条件下,观察研究其规律。模拟实验是用现代综合科学技术,仿照自然环境研究规律的方法。这三类方法在水土保持中的应用,就形成了以下的分类:(1)水文测验法水文测验法是利用观测各种水文要素,分析计算和评价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的方法。水文测验要建立观测场、观测站,测定水位、流量、流速、泥沙、降水、
14、蒸发及泥沙、水质分析等内容,结合下垫面调查,掌握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为水土保持工作服务。水文测验法还可进一步分为径流观测、淤积测定、溶蚀分析等方法。(2)地貌调查测定法土壤侵蚀在本质上是地质作用的方式之一,它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因而,通过地貌形态(侵蚀形态和堆积形态)的调查和测定,就可了解水土流失的历史和现状。地貌调查和测量的内容随研究目的而有所不同,当研究侵蚀强度时,调查与测量地表起伏、裂点迁移、沟谷形态、密度与面积,及堆积物类型、数量是不可少的。若要研究侵蚀类型,则要调查地貌形态及组合、分布,分析地貌的演变、结构特征,可以了解历史侵蚀变化。常用的地貌学方法有:侵蚀沟测量法、形态测量法、相
15、关沉积法和古地理古地貌分析法、测针法、立体摄影法等。(3)土壤学方法土壤(含母质)是固、液、气构成的三相体系,它受水、风、重力等外营力作用后,除发生破坏位移外,还在三相体系内发生变化。通过剖面观测及实验分析,探索它与侵蚀的关系,就构成土壤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该法从贝内特(Bennet,1926)提出到现在主要集中在土壤剖面构型(含古土壤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水理性质几个方面,结合侵蚀营力及地形变化,探寻侵蚀变化规律及对生产力的影响。(4)新技术应用土壤侵蚀研究的深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研究方法的变化。应用现代高新技术实施宏观的土壤侵蚀类型划分、动态监测,和微观的机理分析已成为可能。
16、目前应用最多的有遥感监测技术(含航片判读)、137Cs法、REE示踪元素法、电镜分析法、模拟实验法等。(5)实用技术应用实用技术应用包括了现在农业、林业、牧业、环境保护、水土工程、沙产业等学科的技术方法,多用于水土保持措施的配置和效果的观测分析中,如水坠坝、沙尘暴预报;少部分用于机理分析,如抗剪强度、抗拉强度测定等。2.按侵蚀营力分类(1)水蚀观测是由降雨和径流能量产生侵蚀的观测方法。它包括面蚀观测和沟蚀观测两类,进一步可分为溅蚀观测,薄层水蚀观测和细沟、切沟、冲沟、干沟、河沟的溯源侵蚀、下切侵蚀及两岸侧蚀。由于侵蚀能量大小直接决定侵蚀效果,所以水蚀观测中特别强调暴雨侵蚀及洪流侵蚀的观测。此外
17、还包含了溶蚀和潜蚀。(2)泥石流及重力侵蚀观测重力侵蚀有撒落、崩塌和滑坡三类,各类的形成、发育及影响因素和侵蚀危害差异较大,因而形成不同的观测方法。泥石流主要是由水流和重力两种营力作用形成的,因而归为混合侵蚀。撒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四种侵蚀中,水的作用愈向后愈强;相反,愈向前重力作用愈强。因而,它们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地质作用对这类侵蚀影响明显,它包括岩石性质和产状、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如地震、火山活动)等。此外,气候、地形、植被、人为活动都是主要影响因素,这就使这类侵蚀区域既有集中性,也有分散性。此外,水土保持试验观测的基本方法可归纳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法是指试验观测水土流失(或水
18、土保持)过程变化,或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发生后水、土容积及其它的指标变化的方法。观测过程变化的方法又称同步动态测量,它一般既要观测水土容积的变化(含数量、组成、特性等),还要观测影响因素的变化,特别是营力及下垫面的变化。同步动态测量多用自动化程度高的仪器设备完成,如自记雨量计、水位记录仪、立体摄影等,若配以人工观测,如泥沙取样,也同认为是同步动态观测。当仅观测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结果,并结合影响因子变化表现观测,称为静态观测。若仅测量水土流失数量,也称容积法,如地貌法(相关沉积法)、容积测量(水文观测)等。间接法是指用一些特有的指示指标来评价水土流量(水土保持)强度(程度)的方法。如水土保持规
19、范中除了土壤侵蚀强度指标以外的指标,像坡度、植被覆盖度、沟谷密度等。通常在土壤学方法中应用最多,如用土壤腐殖质含量、团粒含量及稳定性、毛根含量及抗剪强度等来反映可蚀性,间接指出土壤侵蚀的强度(或潜在性)。(四)地面观测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分析调查和定位试验过程获得了大量的信息资料,需对这些原始资料进行初步整理,使之系统化,并肯定其应用价值,作为进一步研究探索和资料整编的依据。资料的初步整理与分析包括:次数分布、平均数、标准差、变异系数和取值精度几个方面,解决这些问题是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的。1.次数分配当资料(数据)较少时,通常可从少数的数字资料中看出基本关系,无需作次数分配计算。在收集的数据
20、很多时,难以发现它的规律性,这时进行次数分配,得出次数分配图或次数分配表是十分有用的。次数分配(图、表)的作法是先根据收集的原始资料数据的多少和全距(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正确分组,然后将资料(变数)按其大小,依次归入既定的组内,最后得出各组的中心(平均数),就能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次数分配先要确定组数和组距,当全距大或资料多时组数一般多,当全距小或资料少时组数可少些。当有了组数和全距,就可求得组距。也可以依据研究对象的性质先确定组距,再算出组数。有时组距相同(等距),有的不同(不等距),都需依实际而定。分组完成后,就可将原始资料分别归入各组中,求出每组的平均数,以及资料出现的“次数”(数目),
21、得次数分布表(或图)。次数分布表明确示出资料的变化范围、集中程度及数值特征。2.平均数平均数是收集到的原始资料的代表数,它反映了资料(变数)的中心位置,可以用它作为“代表”与其它情况的资料作对比。平均数有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水土保持观测研究中常用算术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有综合法和加权法两种,用式表达为:式中:x原始资料(变数);f该资料的权数;N总体样本(资料)数目。3.标准差标准差也称离均差,它反映了收集的原始资料与所得的平均值之间差异的大小,或者说平均值是否有足够的代表性。当标准差很小时(甚至为0),表示平均数与各原始值差异很小(或无差异相等),这时平均值代表性很强,是我们期望
22、的;若离均差大,说明平均值代表性不好,这就要查找原因继续收集资料(或观测)。标准差常用s表示,但我们收集的样本(资料)并不是全体,仅是其中一部分,称小样本。这时将标准差用S表示。计算式为:标准差S的量纲(单位)与变量相同。在统计学中,随机变量多呈正态分布,即愈靠近平均数,变量出现的机会愈多,相反,远离平均数,则出现的机会就少。标准差的分布特征也如此,时,资料数占68.28;当,资料数占95.45;当;,资料占99.73。在水土保持观测研究中,若能使保证率(机率)达到7080,甚至90已是很好的。4.变异系数 当我们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观测系列资料进行对比时,单纯用标准差的大小来说明是不正确的。因为
23、,不同的资料系列可能具有不同的单位和性质,即使性质、单位相同,但由于资料取自于不同的环境条件 (如丰水年、枯水年),这样平均数不等,有很大的差异,而标准差的大小和变数值的大小是有联系的,这样就无法用标准差来直接比较,需要测定彼此相对的变异程度,这就是用变异系数的理由。变异系数Cv由下式计算:变异系数Cv表示出系列资料波动性(变化)小。若该值大,反映出这一系列资料受影响因子影响大,需要作出分析和判断;若该值小,表明试验条件与环境控制得力,各方面影响小。5.精确度对收集资料的精确度估计,是观测研究十分重视的问题,这里不必赘述,仅给出计算式如下:二、降雨观测各类侵蚀均与降水有关,因此,水土保持部门要
24、求降水观测。在水蚀区,小区径流场和小流域径流站都需要设降雨观测点,要求在水土流失期(一般是汛期)观测要连续、完整、细致,在非流失期可不观测(必要时借用气象站资料),或仅测定降水量。这里着重阐明流失期的降雨观测。 (一)观测场地选择与雨量点密度1.场地选择与布设收集降雨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因而,观测场地应避开强风区,建在周围空旷、平坦的地方,不使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对观测质量造成影响。在丘陵、山区,观测场不宜设在陡坡上或峡谷内,尽量选相对平坦的场地,并使仪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0,还应考虑交通条件,保证观测方便。小区径流场设置的降雨观测场,应距最远小区不超过100m;若径流小区分散,可增加观测
25、点。安装雨量器中需有一台自记雨量计和一台量雨筒,以便分析校正。小流域雨量观测点布设的要求是:流域地形及高程变化较小,且变化单一情况下,可以参考居民点均匀布设;当流域地形高程变化大地面起伏剧烈,可选典型地段布设,并尽量布设均匀。观测场确定后,应加平整,地面种植牧草(草高不超过15cm),四周设栏保护,防止人畜破坏。观测场地大小及雨量器安装位置如图2-1所示。安装一台仪器面积不小于44m2,安装两台仪器面积不小于46m2。图 2- 1 雨量观测场平面布置图2.流域雨量点密度流域雨量点的多少受流域面积、形状和地形变化大小制约,也随降雨观测服务的目的而变。一般面积大、形状变化大,地形复杂的流域,雨量点
26、密度要大;相反,雨量点可稀些,重点流域要研究暴雨量面深的关系及暴雨中心、频率、雨型和气团活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等,因而,雨量点密度要求大,仅反映降雨和产流量的关系,雨量点可少些。我国小流域雨量观测,一般采用1km2面积,至少应有1个雨量点。在水土流失较严重的重点流域或地形复杂的流域,雨量点数按表2-1布设。表 2- 1 流域基本雨量点布设数量流域面积(km2)10mm时,量测误差应为2,最大不超过4。自记雨量计的运行时差:机械钟日差不超过:5min,石英钟不超过1.0min。记录笔应划线清晰、无断线现象,且记录调零机构操作方便、灵活,复零位误差不超过仪器分辨力的二分之一。(2)检查校正按照上述基
27、本要求,在仪器安装后须进行检查校正。一般量雨筒在仪器完整无变形的情况下,可不校正,或加入一定量的水,量测雨量筒收集的水量,并作比较,计算误差。对自记雨量计,除检查时钟、记录笔等部件外,主要检查测量精度,是否符合规定要求。以虹吸式自记雨量计为例来说明:用量雨杯(特制杯)量取10mm清水,分10次徐徐注入承雨口,每次1mm,并记录下每次自记笔的记录值,当刚好注完10mm水时,虹吸应立即发生。重复五遍,将试验结果以累计加水量为纵坐标,相应记录值为横坐标,点绘成相关图。若相关线通过坐标原点,且与坐标轴成45的直线,说明仪器无误。否则,应求出误差,进行维修或更换。最常见的故障是加完10mm水后不虹吸,或
28、未加完10mm水早虹吸,这是安装虹吸管(玻璃制品小心安装)有误造成的,且在旋转丝口时应加黄油密封。(三)降雨量观测1.量雨筒雨量观测 (1)观测时段及基本要求每天量雨筒观测的次数及其包含的时间称观测时段。水保部门多采用2时段和4时段观测。即每天早8时和晚20时(2时段)观测,或晚上2时,早8时,午14时,晚20时(4时段)观测,这是为满足研究的需要。若遇少雨或无雨天也可在早8时观测一次。按气象部分规定,降水过程中有间歇时,当间歇时间超过15分钟后,间歇前后作为两次降水记录;若间歇时间等于或小于15分钟,则作为一次降水记录。降雨观测。应在降雨结束后及时观测,这是为防止蒸发损失提高精度所必须。在记
29、录降水量时,还应记录降雨起止时间。若观测时降雨未结束,则应带备用储水瓶换取,此种情况只记降水量不记降水起止时段。使用量雨杯,应两手指捏住上口使之垂直,读数时保持视线与杯中水面凹面最低处齐平,读至最小刻度。(2)暴雨观测与调查暴雨是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降水形式,水土保持工作者都十分重视。一般都采用加测的办法,采集雨量数据或巡视,以防降水溢出储水桶。当特大暴雨出现,无法进行正常观测,应尽可能及时进行暴雨调查。 暴雨调查应组织好人力分头进行。在雨区先要选择好被调查人和被调查承雨器,如设在露天的缸、盆等,且雨前无蓄水,雨中无溢流,雨后损失小的器具。通过量积(或称重)及承雨口面积,和调查降雨起止时间、降雨
30、过程雨情变化及时间变化等资料,掌握雨型,测出降雨量。若在各变化时段,有不同的雨量收集物收集降水,且满足无溢出等条件,那是十分宝贵的资料。注意在每一调查点应有两个以上的重复调查资料,以相互印证,保证调查有一定精度。将调查得出的降雨量值点绘在较大比例尺平面图上(11000地形图最好),可以绘制暴雨分布图和等雨量线图,得知暴雨中心及衰减变化,也可推求出观测区的暴雨和分部。区域暴雨调查的雨量点分布应较均匀,且应有一定数量。调查点愈多,暴雨分布图愈能反映真实情况,调查点愈稀少,相对精度较低。一般大范围暴雨调查,一平方公里面积不少于一个调查点,对于靠近观测区的范围,一平方公里不少于2个调查点。2.自记雨量
31、计观测自记雨量计观测在每日8时整进行,当降水量多或暴雨时要经常巡视,以排除故障,防止漏记降雨过程。以下说明虹吸式雨量计的观测过程。(1)观测程序准备。观测前,在备用记录纸上填写观测月份和日期,冲洗量杯和备用储水瓶。每日8时整准时到达雨量计处,并立即对着笔尖位置在记录纸零线上划一短垂线,以便检查时钟快慢。正常情况下,若无雨或少雨时,将笔尖拨离纸面,换纸并加墨水,上时钟发条,此后,对准时间,拨回笔档,准时记录。若此时雨很大,可以不换纸(记录纸上能连续记26小时),让其继续工作,经过两小时后再换纸。若已到10点雨仍很大,此时仍可不换纸,但需要拨开记录笔尖,转动钟筒,使笔尖越过压纸条,将笔尖对准时间坐
32、标继续记录,直到雨小时再换纸。在换记录纸的同时,将下方储水瓶带回,放上备用瓶,以便量测校正用。(2)观测注意事项换记录纸时,常出现浮子圆桶中有水而未能虹吸的现象(属正常现象),需注入一定体积清水,使其虹吸,带回储水瓶后要检查注入量与记录量之差是否在:0.05mm之内。若出现笔尖在10mm记录纸上波动,成为平头线(属不正常现象),可先将笔尖拨离纸面,用手握住笔架向下轻压,迫使虹吸;然后对准时间继续记录,待雨后再检查调整。若连续晴日无雨,或5mm降水日,一般不换记录纸,只须在8时观测时,向承雨口注入清水,使笔尖抬高几毫米,继续记录。每张记录纸连续使用日数一般为5日,并记录末端日期。换纸后,安装纸筒
33、就位应先顺时针后逆时针方向旋转钟筒,以避免钟筒的传输齿轮产生间隙,给走时带来误差。注意经常用酒精洗涤自记笔尖,使墨水流畅。(四)资料整理与计算1.点雨量资料整理内容与方法(1)审核原始记录。通常必须随测、随算、随整理、随分析,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改正。对自记雨量计的记录,要求分别检查时间误差和降水量误差是否超过规定,超过规定值需进行时间订正和降水订正。(2)时间订正。一日内时差超过5分钟,就需订正。订正的方法是,以20时、8时观测注记的时间纸上记号为依据,算出记号与记录纸上相应时间的差值,用两记号间的小时数去除上边的差值(分钟),得出每小时差数,然后用累积分配方法订正于需要摘录的整点时
34、间上。(3)降水量订正。当虹吸量(纸上算出量)大于记录量(收集量),且每虹吸一次平均差0.2mm,或一日累计差值达2.0mm时,应进行订正。方法是将虹吸量及累积降水量之差,按虹吸次数分配到每次虹吸降水中即可。(4)统计日降水量、月降水量。量雨筒观测在8点观测完后,应记录在表中,对于自记仪器的观测,若出现记录笔在10mm或10mm以上呈水平线并有波动,大雨时记录笔不能复零现象,均以储水瓶收集降水量为准记录。最后按月统计,标出其中最大雨量、最强雨量和降雨天数、次数,并装订成册。(5)特征雨量资料摘抄。水土流失受降雨强度影响极大,因而常要求摘录出一次降水过程中相同降雨强度时段的降雨量和历时,这就是特
35、征雨量摘抄。在已经订正的自记雨量计的记录纸上,先按照记录线的斜率一致性将一次降水过程分为若干段,使每相邻的雨时段斜率不一;然后算出每一时段的降水量,及由起止时间算出历时;将各时段降水 量和分时段时间加总,与校正后的降水总量和历时比较,若误差不超过0.2mm和5分钟,即可满足;若误差超过规定数,则分别按雨量和历时平差分配订正。订正后就可算出各时段的平均降雨强度(有摘抄专用表)。在月统计表中反映强度最大的降水量、历时和强度。2.面(小流域)雨量资料整理与方法在小流域径流泥沙观测中,设置流域降雨观测的意义主要是:分析与校核流域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对流域点雨量资料进行插补和订正;分析建立面雨量径流泥沙关
36、系;探寻流域降雨分布规律,以及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分析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等。流域雨量资料整理与计算是建立在点雨量资料校正准确的基础上。整理的内容主要是求流域的平均次降雨量、日平均雨量和月平均雨量;对于面积较大的流域,还要作暴雨分布分析。以下着重介绍流域平均雨量推求的两种方法。(1)算术平均值法:在流域布置雨量点密度足够,且地形单一、分布均匀时,用算术平均值法推求流域平均次雨量。公式为:式中:流域平均次雨量(mm);流域所设点雨量的校正次雨量(mm);n流域布设的点雨量数。(2)面积加权法:若流域雨量点较稀、分布不均,或地形起伏大,则用面积加权法计算平均次雨量。各雨量点面积的确定多用泰森多边
37、形法,也有用雨量等值线法。图 2- 2 泰森多边形法求点雨量代表面积泰森多边形法是将布设的雨量点依据紧邻关系连成多个三角形,如图2-2示(虚线);从周边雨量点起作三角形每个边的中垂线,即图中细实线;再延长连接流域中部雨量点周围各线的中垂线,形成围绕雨量点的多边形(含流域边界线),这些多边形所包围的面积即为被围雨量点的面积。面积量测:先分别量算各雨量点的面积并求和,再与总面积相比,将差值按各点面积大小平均分配到各个多边形中(称平差),得出真实面积并求出占总面积的份数,即面积权数,用下式计算流域平均雨量:式中:各点雨量(mm);各点雨量的面积权数;(为该雨量点覆盖面积,F为流域总面积)。若流域面积
38、较大,且有较多雨量点时,可按一定比例尺绘制雨量等值线图,分别量测各等值线间所包围的面积,经平差后用不同面积分别乘以两邻等值线所示雨量的平均值,再求和后除以总面积即得平均雨量。式为:式中:、F分别为等值线所围面积和流域总面积;、两相邻等值线示出的雨量(mm);有了流域次平均雨量,就可进行日雨量和月雨量统计,并找出最大雨量值和时间。三、坡面侵蚀观测降雨由坡面向沟道汇流,因而坡面侵蚀成为小流域产流、产沙的重要部位和来源。坡面侵蚀观测的主要方式为侵蚀小区径流泥沙观测。通过在不同土壤、植被和坡度的坡面设置侵蚀小区进行径流泥沙观测,探索侵蚀规律,可为小流域综合治理优化配置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同时在有防治措施
39、的坡面(如坡改梯、生物措施等)设置对照侵蚀小区就可以观测得到防治措施的蓄水保土的效益。(一) 侵蚀小区径流泥沙观测1.概述侵蚀小区径流泥观测是坡面水蚀测验的基本方法,在小区集中地又称径流场观测。目前,各国径流场的分类和面积大小不一,但规划布设及观测设施、方法、内容基本一致。美国分实验小区和集水区,前者面积为222.1m2,后者在数公顷到数十公顷。我国分为小区和大区,小区面积为520m2,大区多在500-2000m2之间,包括一个或几个微地形。在模拟实验中还利用微形小区,其面积小的1m2,大的也只数平米。径流场观测按照观测项目又分为单因子观测和多因子观测。单因子观测是在其它全部因子相同的条件下,
40、仅一个试验因子发生变化的观测。如设立有无治理措施的小区,观测小流域综合治理对产流产沙的影响;又如设立不同坡长小区、不同植被覆盖小区等。多因子观测是在小区中布设两种或两种以上试验因子,其它因子保持不变(相同)的观测,如对分别在坡耕地和坡改梯后的梯地上设置侵蚀小区,小区上采用不同的覆盖措施(地膜、秸秆、杂草),或种植不同作物、采用不同耕作措施等,以观测和分析多个影响因子的产流产沙状况。2.侵蚀小区规划布设原则与基本要求不同侵蚀区域的坡面侵蚀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不同,不同治理措施区域的水土流失防治效益也不同,因而规划布设小区时,首先要选择能代表区域环境特征的地段。环境特征应包括地形、土壤、土地利用、植
41、被、人为生产活动、治理方式等方面,小区径流场应设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段。其次要考虑环境因素的极端情况,如坡度和坡长的极大、极小值,极端降雨、植被盖度、各种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等,以使设置的小区涵盖和适应各种情况。第三,具体布设的地段,应有一定面积,尽可能使小区设置相对集中,并应交通方便,利于管理和观测。另外,在小区集中的径流场周围可布设护栏。为了使不同环境区域观测资料有可比性,及不同小区观测资料归一化,在治理小流域内必须设置一组标准小区,采用全国一致的标准小区。标准小区面积为520m2,坡度为10(或15),地面采用裸露休闲均整的直线坡、人工锄草和长期不施肥处理。小区观测属1:1比例尺的真实观测
42、,因而必须保持自然原始状态,尽量减少人为对地形尤其对别层次的干扰破坏。侵蚀小区各处理必须设置重复(最少需1个)构成一组处理,各处理在径流场内的排列多为对比随机排列,若条件允许也可作对比顺序排列,标准小区组也排列其中。小区观测应从每年第一次降雨产生侵蚀开始,到最后一次侵蚀降雨结束。因而要保持观测期小区处理的一致性。3.小区修建及设施为提高测验精度,坡面侵蚀观测的径流小区布设成宽5m、长20m(水平距)的长方形,且顺坡向为长边;重复小区紧邻,中间被隔板分开。布设形式如图2-3所示。挡土墙5m2m2m集流池集流池保护带1#小区2#小区20m5m图 2- 3 径流小区平面布置图每组小区设置宽不小于2m
43、的保护带,保护带的处理与小区相同。用三角形小土埂或混凝土板(中间为隔板)把小区与保护带(或小区)分开。混凝土板与隔板高不小于40cm,厚约5cm,埋深不少于20cm。小区顶部应有排洪渠(亦称截水沟),以防止上部坡面径流流入小区。底部设集流槽,将径流泥沙导入集流池或集流桶。集流槽上缘为一水平面,宽不超过510cm,集流槽下沿为挡土墙,槽体中部为倾斜的陡槽,将径流泥沙导人集流口,并通过安装在墙体内的集流管,将径流泥沙收集在集流池(桶)中。集流槽多用混凝土或砖砌砂浆模面做成,表面均整光滑,以减少沉积。目前,小流域综合治理监测的小区径流泥沙多为雨后总量观测,若径流泥沙数量不大,可采用集流池收集。该池平
44、面为一正方形或长方形,利用设在边壁的刻度尺可推算出体积。为了清除泥沙方便,通常在下游的一个角设一小排泥坑,多为10cm10cm10cm尺寸大小(也可留有塞孔)。当用集流桶收集径流泥沙时,可用一个或两个(甚至三个、四个)集流桶连接方式收集。若径流泥沙总量大,则采用集流桶加分流箱收集(如图2-4)。设置分流箱可以加一个(称一级分流)也可每隔一个集流筒(或多个)加一个,采用多级分流办法收集。分流箱为一铁皮制长方箱体,长、宽、高分别为45cm、30cm、45cm,结构如图2-5。箱内安装有两道活动铁丝网和一道挡水板,它能阻挡杂物,不影响出流。挡水板能将翻滚扰动的水流经消力栏消能后转变成稳态流,使水出流
45、平稳,少有波浪。分水箱的分水孔设在近底部约15cm处,水平均匀排列,孔径为2cm或更大。通常分水箱前的集流桶泥沙多,经沉积进入分水箱,泥沙含量逐渐减小。不管分水箱的分水孔有几个,仅收集中间一孔至下一个集流桶。图 2- 4 集流桶、分水箱安装示意图图 2- 5 分水箱结构图应该注意,无论采用何种设施收集径流泥沙,顶部均应有防雨遮盖,以免雨水落入。径流场除布设各处理小区外,还应按气象部门要求建立小型气象园,主要测定降雨、风、空气湿度、气温、地温、蒸发等要素。4.小区观测项目、方法与资料整理(1)分水箱分水系数试验分水箱的结构变化是为出流均匀服务的,但实践证明中孔出流量小,边孔出流量大。有试验采用上述分水箱,最大误差1.84,且清水误差小浑水误差大。若改变结构尺寸,需要厘订分水系数。厘订分水系数是一项细致反复的试验工作过程。设几种试验流量,分别量测每种流量下的中孔出流量和边孔出流量,计算出总流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