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教学设计.精品文档.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国旗怎样升上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1单元神奇的机械中的第5课。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机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滑轮实际上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轮子。绳子的一端与“负荷”连接,在绳子的另一端施加作用力,负荷就会被提起。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滑轮的结构特点及分类,知道滑轮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或重物径直提升到某一个高度,还可以帮助人们将物体搬过或搬越某一区域,从而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容易。借助于实验器材,通过一系
2、列观察和实践活动将指导学生认识滑轮这种装置的结构和功能,使他们认识生活中的常见机械,密切他们与生活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在教学中,滑轮的构造特点可以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掌握,滑轮的作用可以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来概括,这没有太大的难度。但要运用杠杆原理来分析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认识滑轮是变形的杠杆,这具有相当的难度。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对五年级的学生难度太大了,不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提出疑问;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2.知识与技能知道滑轮的结构特
3、征及分类;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三、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组件、弹簧秤、钩码、实验记录表等。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1谈话:每周一和放假后开学的第一天早晨,我们都要国旗是国家、民族的象征,升国旗体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更能够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国旗的冉冉升起代表民族的蒸蒸向上。 我们学校的国旗使用电动升上去的,下面看一个电视短片,看看手动是如何升国旗的。播放课件引导:你能提出什么与科学有关的问题?引出课题:国旗怎样升上去。(板书)2讲述:功能取决于结构,旗杆顶上有
4、一个小小的装置组长打开材料袋,找出与它相似的器件,高高举过头顶。观察这个器件,尝试描述。引出滑轮:升旗时我们利用滑轮将国旗升上去,滑轮是一种边缘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特殊轮子。(板书:滑轮)(二)了解滑轮的分类,探究作用1尝试用一个滑轮将钩码提起,提醒学生:提钩码时一定要确保钩码稳定后再放开重物,缓慢提升,以防钩码掉下来。2两组学生演示他们的组装,大家找出他们的不同点。利用课件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3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要知道究竟对不对要怎么办?(做实验验证)4分组实验:(1)老师先让学生明确“省不省力” 是什么
5、意思,究竟是谁与谁做比较。(2)小组讨论设计实验。交流设计思路(3)做实验之前进行温馨提示:(1.检查测力计,正确使用,准确读数。2.注意绳索是否系紧的,特别是动滑轮的稳定性,小组分工、协作。3.为了减小误差,重物应由3个以上的钩码充当,匀速拉动,边拉边读。4.听到音乐响起立刻结束实验,将器材放到组长面前坐好。5.按要求作好记录,强调如何填写。)(5)为节省时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或者动滑轮,进行探究验证。(三)得出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1展台投影小组实验结果,让组内同学解说,得出“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动滑轮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教师板书。2定滑轮各有优缺点,
6、可以结合起来用,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小小的不足,只有相互帮助,互相协作才能更好的办好一件事。(四)小结:笑中学播放胖子和瘦子搬重物的动画,让学生分析、体会“定滑轮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动滑轮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同时引出滑轮组的优点。3找一找,你周围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他们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五)生活中的应用先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滑轮的应用,再利用幻灯片分别讲解定滑轮得动滑轮的应用。提出要求:继续留意生活中的滑轮使用情况,用科学的眼睛观察生活,让科学服务生活。五、板书设计国旗怎样升上去定 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滑轮动 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附:实验表格国旗怎样升上去实验记录表 作用名称是否改变用力方向省不省力定滑轮重物移动方向拉力方向物重(牛)拉力(牛)通过实验,我们的结论是: 作用名称是否改变用力方向省不省力动滑轮重物移动方向拉力方向物重(牛)拉力(牛)通过实验,我们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