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65959 上传时间:2022-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精品文档.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主讲稿全册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负数主讲稿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1负数的初步认识。2负数的大小比较。二、教材解读负数是数与代数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教学的负数,是过去小学数学里没有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教学负数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小学数学里教学负数的知识出于两点考虑:第一,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多的,学生经常有机会在生活中看到负数。让他们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

2、助于他们理解生活中遇到的负数的具体含义,从而拓宽数学视野。第二,适量知道一些负数的知识,扩展对整数的认识范围,能更好地理解自然数的意义。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三、课标要求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四、教学目标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五、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数和负数。2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

3、数之间的大小。六、学情分析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以往负数的教学安排在中学阶段,现在安排在本单元主要是考虑到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了一些负数,有了初步认识负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负数,能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有利于中小学数学的衔接,为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和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七、教学建议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应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并通过两

4、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用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加深对负数的认识,让学生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 把握好教学要求。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数就可以了。数轴的认识也只是描述性的定义,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关于数的大小比较,特别是两个负数的比较,这里还不是抽象的比较,只需要让学生能借助数轴比较就可以了。八、课时安排本单元内容可安排3课时

5、进行教学。九、问题研讨-3是自然数吗?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先周单元备课 一、教学内容:10页-23页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二、教材解读: 圆柱、圆锥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了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认识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如,对圆柱、圆锥的认识。教材均通过列举大量生活中的圆柱、圆锥形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

6、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它们的几何图形的基础上引入。在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后,再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更多的具有如此特征的实物,以加强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加深对圆柱、圆锥的认识,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又如,对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注意拓宽学生的探索空间,加强对图形计算方法的探索,加强在操作中对问题的思考。例如对圆柱表面积的教学,教材一开始就提出问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一剪展开观察,再进一步探索:长方形的长、宽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的周长的关系,宽与圆柱的高的关系是学生在自主操作、观察与探索过程中获

7、取的。在此基础上教材又提出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圆柱的表面积怎么计算呢?使学生探索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另外,在认识圆柱和圆锥时,教材增加了用长方形(或三角形)的硬纸贴在木棒上快速转动的活动。此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和转换,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三、课标要求:(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3)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四、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

8、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五、教学重难点:圆柱表面积、体积计算公式和圆锥体积的推导和应用。灵活运用所

9、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六、学情分析:小学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圆的面积计算和公式推导在以往的教学中,这些部分内容的编排更侧重于理解和掌握图形的特征和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而对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在学习素材和实践操作方面都显不够。实验教材加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有关自主探索和空间观念的训练机会。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会有比较优秀的表现。七、教学建议:1、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部分内容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因此教学时应注

10、意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如,在认识圆柱和圆锥之前,可以让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柱、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以便在课堂中交流。认识圆柱、圆锥后,还可以让学生根据需要创设和制作一个圆柱或圆锥形物品,让大家欣赏或使用。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2、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加强了对图形特征、计算方法的探索。为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观察、操作、推理、想像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如圆锥体积的教学,教材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如何知道像铅锤这样的物体的体

11、积?”引导学生探索,并给出提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的体积有没有关系?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探究,注意提供给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参与探索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中圆锥的体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应让学生在经历试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以改变只按教材说明进行演示得出结论的做法。八、课时安排:圆柱认识 1课时圆柱的表面积 2课时圆柱的体积 2课时圆锥的认识 1课时圆锥的体积 2课时练习课 1课时 本单元可用9课时进行教学。九、问题研讨: 对于学生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你有什么高招?六下第三单元比例主讲稿一、教学内容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12、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3比例的应用二、教材解读1.体现比例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首先知识由实际问题引入,例如由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从“世界公园”的埃菲尔铁塔模型引入解比例,从生活中的放大、缩小现象引入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其次练习中安排了较多的根据比例意义解比例的实际问题。第三安排了“比例的应用”一节内容,其中既有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还有比例尺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渗透函数思想。函数是数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在小学,主要是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渗透函数思想。本单元中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是渗透函

13、数思想的重要内容。因为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实际上反映的是两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教材通过实例,用列表的形式,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并用 、 的式子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正比例关系时,教材通过图像表示两个变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认识。三、课标要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数与代数方面(二)比例是这样要求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3)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四、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14、,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量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3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出图像,会根据其中一个量在图像中找出或估计出另一个量的值。4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5认识放大与缩小现象,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 6渗透函数思想,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五、教学重难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认识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图象,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用正反比例解决问题并正确解答。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有关

15、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学生有一定的生活常识。比例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绘制地图需要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比例的知识还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的基础。七、教学建议: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是本单元学习的几个基本概念,十分重要。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做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数量关系的特点解答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

16、握。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本单元的知识综合性比较强。所以学习中既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又要注意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材的编写也注意体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例如比例尺的一些练习,不仅限于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而且涉及到测量、图形、方向与位置的知识以及根据实际设计比例尺。八、课时安排: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 4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 - 4课时3、比例的应用 - 5课时整理和复习 - 2课时九、问题研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教材呈现了用相同的圆柱形杯子装水的实验,通过研究水的体积与高度的关系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正比例教学中相关的数据是否需要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得出? 六数下册第

17、四单元统计一、教学内容课本68页到69页。二、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了解了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的统计图表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表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示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表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到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以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教

18、材主要是结合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体会的。三、课标要求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正确解释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提供 的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预测。四、教学目标1.通过几个情景,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他们的特点。2.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3.体会数据的作用。五、教学重难点1.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2.教学难点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六、学情分析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学习复式统计图,学生学习起来应该容易接受,尤其学生参与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大增。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可对以前学过

19、的统计知识做简单的整理和复习,便于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的认知结构。七、教学建议这两节课都是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入手,比如“比较单手投远还是双手投远”“测量全班同学的身高”“降水量的比较”,先是鼓励学生进行猜测,并阐述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要想知道结果,需要用数据说话,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讨论用什么统计图来描述这组数据比较合适,使学生再次体会条形、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思考能否在以前学过的单式统计图中表示出两组数据呢,从而引入复式条形统计图,根据学生实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然后再和教材中提供的统计

20、图比较,也可以让学生直接观察教材中的统计图,说一说这个统计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八、课时安排共计3课时九、问题研讨绘制复式统计图,数据多、项目也多,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怎样引导?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 数学广角主讲稿一、单元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抽屉原理。二、 单元教材分析:这部分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三、具体编排1、例1及“做一做”例1借助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的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问题”。

21、为解释这一现象,教材呈现了两种思考方法:“枚举法“与“反证法”或“假设法”。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对枚举法和假设法进行比较,并通过逐步类推,使学生逐步理解“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做一做”中安排了一个“鸽巢问题”,学生可利用例题中的方法迁移类推。2、例2及“做一做”本例介绍了另一种类型的“抽屉问题”,即“把多于 个的物体任意分放进个空抽屉(是正整数),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 +1)个物体。”教材提供了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3本书的情境。仍用枚举法及假设法探究该问题,并用有余数除法的形式52=21表达出假设法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类推解决

22、“把7本书、9本书放进2个抽屉的问题”。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是把书尽量多地“平均分”给各个抽屉。“做一做”中“抽屉数”变成了3,要求学生在例2思考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3、例3例3是“抽屉原理”的具体应用,也是运用“抽屉原理”进行逆向思维的一个典型例子。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与“抽屉原理”有怎样的联系,可先让学生自由猜测、再验证。逐步将“摸球问题”与“抽屉问题”联系起来,找出这里的“抽屉”是什么,“抽屉”有几个,再应用前面所学的“抽屉原理”进行反向推理。四、课标要求:1、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2、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

23、学的作用。五、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六、教学重难点: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2、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七、学情分析: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最后一个数学广角的内容抽屉原理,是一个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好玩内容。八、教学建议1、 应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在小学阶段,虽然并不需要学生对涉及到“抽屉原理”的相关现象给出严格的、形式化的证明,但仍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方式进行“就

24、事论事”式的解释。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草图的方式进行“说理”。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以后学习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做准备。2、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抽屉问题”的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但能否将这个具体问题和“抽屉问题”联系起来,能否找到问题中的具体情境和“抽屉问题”的“一般化模型”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影响能否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判断某个问题是否属于用“抽屉原理”可以解决的范畴,如果可以,再思考如何寻找隐藏在其背后的“抽屉问题”的一般模型。3、 要适当把握教学要求。“抽屉原理”的应用广泛且灵活多变,因此,用“抽屉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要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问题”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因此,教学时,不必过于追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只要能结合具体问题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更要允许学生借助实物操作等直观方式进行猜测、验证。 九、 课时安排: 2课时十、 问题研讨:1、运用抽屉原理解题的步骤?2、理解抽屉原理要注意几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