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doc(5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工作分析与劳动定额 第一章 劳动定额概述 劳动定额既是劳动定员的基础工作,也是企业劳动管理以至整个企业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没有劳动定额作基础,企业无论是规划生产、组织劳动,还是贯彻按劳分配,实行经济核算,都会失去科学依据。 劳动定额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为资本家所占有,劳动力成了商品,劳动定额是资本家控制工人劳动的手段,以更多地攫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实现了公有制,工人成了国家和企业的主人,他们为革命而自觉劳动。劳动定额是为发展生产,加强管理,实行按劳分配服务的。 第一节 劳动定
2、额的发展 自然经济与小生产方式下,没有什么劳动定额。只是当社会发展到了资本主义时代,劳动有了细致的分工时,才出现了劳动定额。 最初的劳动定额是1760年法国的坡伦聂制定的。他规定了每分钟制作494个大头针的产量定额。这是有文字记载从事时间研究的第一个人。 1911年,美国的泰罗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的科学管理原理的主要内容为: 1、规定标准化操作方法。通过分析工人的操作,排除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将先进合理的动作标准化,并强制工人去执行。 2、规定每个工人的日产量或产品(或工序)工时定额。 3、规定标准工作条件。即对每一个工人一天加工什么零件,使用什么机器、刀具和原材料,如何布置周围环境等,
3、都预先作了规定。 4、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度。即对完成定额者,按较高的工资率支付工资,对没有完成定额者,按较低的工资率支付工资。 5、将企业管理和生产操作的职能分开,使管理工作进一步专业化。 泰罗认为时间研究是科学管理的重要部分。泰罗的学说对劳动定额的运用起到了巩固与发展的作用,奠定了工业企业管理的基础。 1924年,美国人吉尔布雷思夫妇提出了“动素”学说,写了一本著名的书叫做砌砖法,专门研究砌砖的各个动作。根据研究的结果,将砌砖的动作从18种减少到5种,排除了无效动作。这样一改进,砌砖工作效率由原来的每小时120块提高到350块。他还把电影技术引用于研究动作的时间。 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联,
4、列宁主张引用泰罗制,并给泰罗制以肯定的评价,决定在全俄五金工人中实行产量定额。1925年举行了全苏各工厂的技术定额室的第一次代表会议,进一步肯定了劳动定额的内容、目的和任务。1928年开始研究工作过程、设备和劳动环境,并采用测时和工作日写实等方法来研究工作时间的利用。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许多国家着眼于研究企业生产专业化,尽量减少生产的品种,扩大批量,广泛利用传送带,实行流水作业,以提高生产效率。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渐趋完善。 五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致力于作业研究以及工时学、工效学和行为科学等方面的研究。 作业研究的要点是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在不增加人员、设备和投资的条件下,取得更大的经济效果。研
5、究范围涉及到直接操作,间接操作和管理工作。 工时学是对操作、动作的时间进行研究。工效学则是改善设备、改善工作环境。 上述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作业的观察、分析、试验和优选,力求在操作动作上、设备使用上和工作环境布置上更加合理,以进一步挖掘劳动潜力,提高工作效率。 我国(局、公司)劳动定额的发展概况 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50年代初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学习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大部分工业企业开始建立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全国总工会、劳动部、重工业部先后举办了劳动定额训练班,为企业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创造了条件。这个时期为我国劳动定额管理工作的初创阶段,主要工作是培训定额管理干部,成立定额管理机构。 2、5
6、3年到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的开展,各行各业都积极推行了以定额为基础的计件工资制,由于有初创阶段的基础工作,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生产管理方面,组织有节奏的均衡生产,大大推动了定额工作的发展,这一时期不仅建立与健全了定额管理机构,扩大和充实了定额管理队伍,劳动定额管理工作和企业管理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到57年底,全国产业工人中有42%实行了劳动定额计件工资制,在建筑、煤炭、铁路等产品单一、定额易制定的部门,实行定额计件工资制的工人占生产工人的半数以上。我局(集团公司)同全国一样定额工作从51年起步,对有关业务人员经过基本训练
7、后,通过实践中的锻炼,形成了一支较强的劳动定额专业管理队伍,为以后的定额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58年大跃进期间到60年,由于工作指导上发生“左”的错误,在“反右倾”“大跃进”思潮的影响下,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等价交换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受到否定,甚至有人断言“我国已进入无定额劳动的伟大时期”,并批判定额是发展生产的绊脚石,因此,相当一部分企业放松了定额管理工作,有的还撤消了定额管理机构,许多定额人员因而也改了行,定额工作受到了一次大的冲击。 4、61年恢复时期至66年,由于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开始恢复,企业管理工作也很快得到了整顿和发展,劳动定额管理
8、工作也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加强完善,生产效率明显地提高。 5、在十年“动乱”“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年代,又把劳动定额作为“管、卡、压”“资产阶级法权”的典型而受到批判,所有定额机构统统被撤消,有关人员被迫改行,定额工作从此停顿。 6、粉碎“四人帮”以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要求认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而企业的劳动定额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又重新得到了恢复,经过几年的完善,在资料的收集、制定劳动定额的方法和时间的研究上有了较大的发展。 7、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搞活企业的经营管理,国家对企业的管理权利逐级下放,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给企业
9、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活力,对企业走向市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企业的管理上由于管理的素质和认识不同,在采取的方法上也不同:有部分人认为以定额分配透明度低,搞承包一包就灵,盲目地追求效益,因而放松了劳动定额的管理,使劳动定额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集团公司伴随着上述情况于78年、82年、89年、2001年、2005年举办了五次定额培训班。 第二节劳动定额的意义和作用 1、什么是定额,什么是劳动定额 工业企业的定额,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和消耗方面,经过了进行科学的分析计算,用数字加以合理规定,作为生产及其他方面所应当遵守或达到的标准。 例如
10、:1规定产品性能要达到的质量定额 2原材料消耗定额等 3产品工序的劳动定额,配备人员定额等 劳动定额是劳动工资方面的主要定额,在企业各项定额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定义最新: 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活劳动消耗量所预先规定的限额。 活劳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 它包括下列涵义: 1规范性。劳动定额是一种“标准”。它具有一定的“法定规范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衡量劳动者劳动成果的客观规范,是一种“经济上法规”,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约束性。 2相对性。劳动定额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定的,这些条件大致分为两类: 客观因素: 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生
11、产类型、产品所处的寿命周期、生产协作和原材料、燃料、电力等供应条件,生产作业环境等。 技术条件。如产品设计的水平、设备的先进和自动化程度、加工工艺和操作方法、工艺装备的状况,工作地的技术装备状况和运输工具状况等。 组织条件。生产劳动组织状况、企业管理水平、工作地的组织和保障、供应服务工作状况等。 主观因素: 劳动者和管理者的素质状况。 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熟练程度。 劳动者劳动的态度和积极性。 领导者对制定劳动定额的态度。 当前我国的情况是,主观因素起到相当大的作用,在客观条件大致相同的条件下,由于主观因素的原因,劳动定额的水平相差悬殊。 3综合性。劳动定额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技术组织的综合水平
12、,是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管理的综合反映。 4预定性。劳动定额是衡量劳动者劳动状况的一种标准和尺度,然而它衡量和反映的是劳动的凝固状态,而不是劳动的潜在形态和流动形态。 2、劳动定额的任务和意义 劳动定额是以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集体生产劳动的客观要求。制订劳动定额是社会化大生产合理分配时间的必要手段,不论资本主义生产或社会主义生产,只要存在对生产劳动进行管理,就需要有劳动定额。 劳动定额是合理地组织集体生产劳动和进行分配的重要依据。它的主要任务是合理衡量人们的生产成果,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定额也是合理利用工时,推广先进经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促进生产发展的有力工具。因此,我们必须重
13、视劳动定额工作,充分发挥劳动定额的作用。这在当前来说,有着极其现实的、重要的意义。 3、劳动定额的作用 1劳动定额是企业计划管理的基础。计划管理是管理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一种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劳动定额则是计划管理的基础。通过加强计划管理能够促进生产,通过制定先进合理的劳动定额则可以提高企业的计划管理水平。如果没有劳动定额,计划工作就流于形式。因为企业平衡生产能力、编制生产、劳动、成本、财务以及作业计划等都需要依据劳动定额。同时在实施计划时,也要依据劳动定额来正确、合理地调配和使用劳动力,才能保证计划的顺利完成。 2劳动定额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重要依据。因为劳动定额合理地规定着完成各项工作的劳
14、动消耗量,所以它起着组织各种相互关联的工作在时间上配合和衔接的作用。如定员标准,提高工时利用率。 3劳动定额是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依据。 A工人的劳动成果。B.车间与车间、队组之间、工序之间。C.产品成本。D.加工产品根据劳动工时计价。 4劳动定额是衡量职工贡献大小,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重要依据。在实行计件工资中,劳动定额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计件单价的水平;在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工资制中,工人完成劳动情况,可以反映工人的技术水平高低、劳动态度和对生产的贡献大小,是评定工人工资等级的依据之一,另一方面,劳动定额也是确定超额奖励的依据。 5劳动定额是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进行评比的必要条件。 总的来说,劳动定
15、额是企业编制计划,合理组织生产劳动、实行经济核算和贯彻“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和更好地实行经济责任制的不可缺少的依据和条件,劳动定额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和生产中的薄弱环节,揭露劳动力使用方面的浪费,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 第三节 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及其种类 一、劳动定额的表现形式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种: 1、产量定额: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的数量或完成工作任务量的限额,常用于产品单一、产量大的部门,如煤炭、冶金、水电施工等部门和单位。 2、工时定额(时间定额)。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时间消耗的限额。分钟/件,常用于产品复杂、品种多的部门,如机械制造、航空、造船等部门和单位。
16、 3、看管定额。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同时能看管设备的台数,如每一个织布工人看管几台织布机。一般用于纺织企业和机器制造企业的热处理、表面处理车间。 4、服务定额。按一定的质量要求,对服务人员在制度时间内提供某种服务所规定的限额。常用于旅店、招待所、餐厅等单位。 5、工作定额:采用多种指标和方法,对各类人员完成管理性公务性劳动所规定的限额。 6、人员定额(企业定员)。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 7、销售定额。指销售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销售金额。一般用于商业企业。 二、劳动定额的种类 1、按用途分: 1现行定额:在报告期内企业正在贯彻实施并进行考核
17、的劳动定额。以工序为对象进行制定。 2计划定额。计划期内企业预定实行或可能达到的劳动定额。 3不变定额。将某一时期现行定额固定下来,在一定时期内保持不变,作为衡量对比基础的劳动定额。(核算成本,不变价格) 4设计定额。为满足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或新产品设计需要而制定的劳动定额。 2、按综合程度分类。 1产品或综合定额。指一件产品或一项任务的劳动定额。如某一机器的工时定额,或者挖一口井的土方量定额。目前在实行经济责任制、采用承包形式后,这类定额用得愈来愈广泛。 2单件或单项定额。指某一零件、某一工序的劳动定额。在日常的生产活动中,一般采用这类定额。 三、按使用范围分类 1、全国性定额。不同行业参
18、照,不适用。 2、部门或行业定额。如省标。 3、企业定额。 四、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的数量关系。 1、 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互为倒数。其计算公式是: 班产量定额=工作班时间/工时定额,Q=1(班)/T=480(分)/T 或者:工时定额=工作班时间/班产量定额,T=1(班)/Q 式中Q班产量定额;T工时定额。 2、产量定额和工时定额的变化量互为反函数。计算公式是: Q= T/(1- T) T= Q/(1+ Q) 式中 Q产量定额增长百分比, T工时定额下降百分比 3、实例运算。已知甲产品的单件工时定额由5分降到4分,求产量定额增长百分比。 解:(1)求工时定额下降百分比 T=(5-4)/5*100%
19、=20% (2)求产量定额增长百分比 Q= T/(1- T)=0.2/1-0.2=0.25=25% 也就是产量定额增长了25%。 第四节 劳动定额的水平 定额水平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生产组织和批量条件下,按照熟练工人的正常速度所制定的产品的劳动定额与社会生产同类产品所需的必要劳动消耗量相比较的差别程度。 掌握定额水平是做好定额工作关键。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管理水平、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水平等的综合反映。 企业的定额水平应当保持在平均先进水平的基础上。所谓平均先进的定额水平,一般指产品的劳动定额是多数工人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先进工人可以超额,少数工人可以接近的水平。 低起不到促进作用,高会
20、挫伤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先进合理”,所谓先进是指所制定劳动定额反映了技术的应用和工人技术熟练程度的提高等因素,工人在执行这样的定额时,要经过努力才能完成。所谓合理,是指制定劳动定额要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不可脱离现有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把数量、质量和安全三者关系处理好。 两种计算平均先进定额的传统方法。 1、 先求算术平均数,再求平均先进数。 如车一零件,经8次观察时间为10,12.5,11,13,14,10.5,11.5,14.5 X=(10+10.5+11+11.5+12.5+13+14+14.5)/8=12.13分 小于12.13分有10,10.5,11,11.5 平均先进
21、数 X=(10+10.5+11+11.5+12.13)/5=11.03分 2、将算术平均数加上小于算术平均数诸数的平均数的平均数除以2,如上例(10+10.5+11+11.5)/4=10.75分 X=(10.75+12.125)/2=11.44分 第二章生产过程与工时分类 第一节生产过程术语 一、生产环节 煤炭产品生产过程中具有一定特征和相对独立性的局部生产过程。按其劳动对象不同,可分为基本生产环节、辅助生产环节和生产服务环节三大类。 1、基本生产环节 凡是直接以产品为主要劳动对象的生产环节,称为生产过程的基本环节。如煤矿的开拓、掘进、回采、矿内运输、煤炭筛选、煤炭发运前的铁路装车等。 2、辅
22、助生产环节 为保证基本生产环节的正常进行所必需的各种辅助生产活动过程。如煤矿的通风、排水、井巷维修、灭火灌浆、设备安装、维修等。 3、生产服务环节 为保证上述各个环节实现所需要的生产供应和服务工作过程。如原材料、半成品、工具供应和保管运输等。 4、作业 为完成某项生产任务而进行的劳动活动的通称,可分为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它与工序的区别是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作业可以是工序的一部分,也可由若干工序构成。 5、工序 生产环节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或一组工人在同一工作地点使用同一种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连续进行加工的生产活动。属于同一个工序的操作者,劳动对象和工作地是固定不变的,如有一个要素变更就构成另一道工
23、序。工序可分为基本工序、辅助工序和服务工序。 6、操作 为实现一定止的而进行的独立完整的劳动活动,是工序或作业的分解。 7、动作 构成操作的基本单元,是对手工操作的进一步分解。 8、动素 构成动作的基本要素,是对动作的进一步分解。 第二节工时消耗分类 要制订好测查分析定额,必须懂得工时消耗分类及工时定额的组成。在未开展如何进行工作日写实和测时之前,首先要对工时消耗分类及工时定额的组成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工时消耗分类的目的 所谓工时消耗分类,就是将劳动者在整个工作日中,各种操作或作业、以及其他活动所消耗的时间,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按其性质和作用进行适当的分类。其目的如下: 通过研究工时消
24、耗分类,了解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内的工作内容及其时间消耗组成,从而分析研究各种影响因素,进一步减少工时浪费,提高工时利用率。 通过研究工时消耗分类,发现先进工作方法,从而加以组织推广,提高生产水平。 通过研究工时消耗分类,确定哪些工时消耗是必需的,哪些工时消耗是不必要的和不合理的。从而弄清对生产不起作用的工时,为改进企业管理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提供目标。 二、工时消耗分类的原则 工时消耗分类有如下几个原则: 有利于根据各种时间的有共同特点分类归纳; 有利于根据将来制订定额时对工时定额的组成口径一致; 有利于发现浪费,挖掘潜力; 对于不同生产性质的企业或车间应有不同的分类,不必强求一致
25、。 所谓工时,就是工作班的延续时间。工时消耗分类就是将劳动者在整个工作班中所消耗的时间,根据其性质范围、作用及当时当地的情况,明确地进行划分,以便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用于制定劳动定额。 三、工时消耗分类及工时定额组成的一般形式 工人在生产中的工时消耗可分为两部分,即定额时间(T)和非定额时间(Tfd) (一)、定额时间T 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为完成生产任务,直接和间接的全部工时消耗。它是由准备与结束时间、作业时间、作业宽放时间、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四个部分所组成。 1、准备与结束时间:为执行一项作业或加工一批产品,事前准备和事后结束工作,如熟悉图纸和工艺、调整设备、准备专用工艺装备、部件及成批
26、交付检验等所消耗的时间。 2、作业时间:直接用于完成生产作业或零件加工所消耗的时间。分为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 2.1基本时间:直接用于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尺寸性能、外表以及零件组合等所消耗的时间。它可分为机动、手动、机手并动时间。 2.2辅助时间:为执行基本作业而进行的各项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如装卸工件等。 2.1.1机动时间。在工人看管下由设备自行完成基本工艺过程或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 2.1.2手动时间。由工人手工或借助简单工具完成基本工艺过程或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 2.1.3机手并动时间。由工人直接操纵设备实现基本工艺过程或辅助操作所消耗的时间。 3、作业宽放时间 完成生产作业和零件
27、加工过程中,由于工作现场组织管理和工艺装备的技术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它包括组织性宽放时间和技术性宽放时间。 3.1组织性宽放时间 工作现场组织管理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 3.2技术性宽放时间。由于工艺装备的技术需要所发生的间接工时消耗。 4、个人需要与休息宽放时间。工作班内为满足个人生理需要,以及为消除过分紧张和劳累所心需的短暂休息。如喝水、方便等。 (二)、非定额时间 生产工人在工作班内发生的无效劳动和损失的时间,它分为非生产时间和停工时间。 1、非生产时间。在工作班内由于企业组织管理不善或自身责任做了非本职或不必要的工作所消耗的时间。如找图纸、物料、工具、寻找管理人员或检验人员,
28、承担部分应由辅助工人完成的工作等。 2、停工时间。工作班内由于组织管理不善或因操作者个人原因而损失的时间。如停电、停工待料、迟到、旷工等。 第三章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 劳动定额的制定方法分为四种:经验估工法、统计分析法、类推比较法、技术定额法。 经验估工法又包括粗估工、细估工、概率估工三类。 统计分析法可分为简单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概率统计法和百分数法。 类推比较法可分为按典型工序制定和按典型零件制定典型定额标准,然后进行类推比较。 技术定额法可分为技术测定法和技术计算法两大类。技术测定法可细分为测时、工作日写实和瞬时观察法;技术计算法也可细分为机械类、装置类和手工操作类。 第一节 经验估工法
29、 一、经验估工法的基本原理 经验估工法,是由老工人、技术人员、定额员等根据产品(零件)的设计图纸(或实样)、工艺规程,凭自己过去的实际工作经验,参考有关的技术资料,并考虑到设备、工具和其他生产条件,估算出这产品或零件、工序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作为劳动定额的方法。 经验估工法,一般都是按普遍达到的水平来估算的,方法简单,无须通过其他复杂计算。若遇某零件(工序)要分几次操作才能完成的,则制订劳动定额时,只要把该零件(工序)的各个操作所估计需用劳动时间相加起来便是了。 例如: 某零件的车制过程 项目计算单位第一次 (粗车)第二次 (半精车)第三次 (精车)备注 估计需用劳动时间分445分三次操作 根
30、据上列资料计算,该零件的工时定额应为: 工时定额=4分+4分+5分=13分 运用经验估工法制订定额时,必须考虑下列各种影响因素: 工件的几何形状、复杂程度和尺寸大小,以及其精度、公差的大小和表面光洁度的要求; 加工设备的类型、精度和效能; 工件的材质情况,以及原材料和毛胚加工余量的大小(因为材质不同、加工余量不同,则其加工时间也就有所差异); 台时利用率的高低等。 二、经验估工法的优缺点分析 用经验估工法制订出来的劳动定额,叫做经验估工定额。这种定额一般存在如下缺点。 准确性差。由于凭经验估工往往带有不少主观和偶然因素,因而容易出偏差。出了问题,也很难分析出确切原因。 水平不易平衡。由于估工是
31、凭个人经验“拍脑袋”定出来的,因此,不同人的估工往往会得出不同的定额。即使是同一个人估工,也有可能对极相似产品(或零件)先后估出几个相差很大的定额来。 缺乏先进性。由于它实际上是按过去生产这种产品或类似这种产品(或零件)所需用的劳动时间水平估工制订的,既不检查过去的工时有无浪费,也少考虑将来有无提高工时效率的有利因素。因此,这种定额一般都是保守的、偏低的。 但是,经验估工定额也并不是一无可取的,它也有一定的优点。如: 制订定额手续简单,方法简单,容易掌握。 能迅速满足企业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制订出定额应付生产急需。 对企业的管理水平要求不高。在没有积累历史统计资料的情况下,也可制订出定额
32、。 由于这种定额制订方法简便,工作量也较小,因此,对于品种多、批量少的产品,或零星杂活等定额的制订还是最适合的。同时,对于劳动定额工作还处于初期创立阶段的企业来说,也是比较现实可行的。 为了不断提高这种经验估工定额的准确性,在估工中,应当吸收经验比较丰富、思想好、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老工人参加,多倾听群众意见。避免只依靠个别人的经验作为制订定额的唯一依据。同时还应对过去生产类似产品的工时消耗资料,加以分析研究,进行对比,以便在估工时有尽可能多的依据,使定额更符合实际情况。 此外,在生产过程中,还应该设立专册,把那些实耗工时与定额出入较大的零件(或工序)登记起来,因为这种资料对今后估工时很有参考价值
33、。 经验估工法是根据经验或对图纸进行粗略地分析后,直接估计定额的一种方法。一般是由定额员或采用三结合(指工人、定额员、工艺员或领导干部)的办法,根据生产实践经验而制定。 粗估工:以工序为对象 细估工:工序分为操作 概率估工法是概率中的正态分布和计划评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估工方法。讲运用不讲原理。 1、 先用估工方法估计得到三个数值 a_先进的时间值,b_落后的时间值,c最大能达到的时间值 2、 求标准差和均数 =(b-a)/6 =(a+4c+b)/ 6 3、 运用下列公式,求得w或T: w=(T-)/(1) T=W+ (2) T是工时定额,W是系数 公式1用于当已知现行定额时,求完成定额人数的百
34、分比,公式2用于当已知完成定额人数的百分比(要求达到的)时,求工时定额为多少? 例1:加工某产品的甲工序,估计先进工时需6小时,落后工时为14小时,最大可能工时为7小时。问当现行工时为10小时,有多少工人能完成?当要求有90%的工人能完成时,定额应该是多少? 解:1)求和 =(b-a)/6=(14-6)/6=1.3 =(a+4c+b)/6=8 2)求w,当T=10时,W=(T-)/=(10-8)/1.3=1.6 定额中常用值分布表 W 0 0.25 0.5 0.79 1 1.3 1.6 百分比 50% 60% 70% 80% 85% 90% 95% 当W=1.6时,查表得0.95,即说明有95
35、%的工人能够达到这10小时的工时。 3)求90%的工人能完成的定额T=W+=1.3*1.2+8=9.7小时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工作量小,能满足定额制定上“快”和“全”的要求。但是由于受估工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的局限,出现定额偏高、偏低的现象,制定的劳动定额准确性较差,定额水平不易平衡。 第二节 统计分析法 一、统计法的基本原理 统计法,是把企业过去一段时期内,生产该产品(或零件)所实际消耗工时的原始记录资料,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整理工作,计算出生产该产品(或零件)的实际耗用劳动时间,作为主要依据而制订劳动定额的方法。 统计法一般都计算三个数:最优数、平均达到数、平均先进数。 1、最优数:是单位产品(
36、或零件)耗用工时最少者,或单位时间内产量最高者的数字。 2、平均达到数:是以各个数项加权平均所得的数字。 3、平均先进数:是将平均达到数作为定额,便是平均定额;以平均先进数作为定额,便是平均先进定额。一般都采用平均先进定额,采用平均定额的较少,采用最优定额的更少。例如:某缝纫机厂某月份车制某零件的产量和工时如下: 项目计算单位李陈王蔡张黄何刘 产量件1,0501,1001,4301,4501,3001,8501,4901,130 实际耗用工时分10,5009,90012,87011,60011,70012,95011,92010,170 单位产 耗用工时分109989789 根据上面资料计算为
37、: 八个人中以黄成绩最先进。因此黄的单位产品耗用工时7分就是最优定额。 八个人的产量共10,800件,实际耗用工时共91,610分,平均单位产品耗用工时为8.5分,这就是平均定额。 用统计法制订出来的劳动定额,叫做统计定额。这种定额由于有一定的历史统计资料为依据,比起经验估工定额客观一些,依据充足一些。但这种单纯由统计数字计算出来的定额,往往受其所据以计算之数字组成的影响,使定额出现偏高或偏低现象,因而还是不够理想。 所以说,机械地、简单地从统计数字计算出来的定额,不论采用平均达到水平,或者平均先进水平,都是不够科学的。 除此之外,由于过去生产产品或零件工序的劳动时间记录,除了必需的工时外,其
38、中还包括了管理方面和技术方面应改进而尚未改进的浪费工时在内,从统计资料所记载的各种数字,往往看不出当时实际情况,难以剔除不合理的因素。有时记录者不负责任,所记数字不准确,那就更影响到定额的可靠性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定额是以过去的统计资料为主要依据的,对于改善劳动组织,推广先进经验和进行技术革新、提高工效的可能性,一般都估计不足。因此,这种定额也往往是比较保守落后的。 但是,统计法比经验估工法较为进步。因为它是以过去一定时期的、已经达到的实际资料为依据,定额不是靠主观估计,而是有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因而定额的质量有一定的保证。并且技术性要求不高,对于初期建立劳动定额的企业来说,还是一种比较现实的
39、制订定额方法。 此外,还应当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搞好工时记录与管理,就能如实反映工时消耗的情况。在制订定额时,要分析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分析平均水平与先进水平的差距及其原因。同时还要考虑当前的生产条件同过去相比有无变化,以及将来可能有哪些变化,充分估计到今后推广先进经验、进行技术革新等提高工效的可能性,然后确定定额,使定额更能符合实际要求。 统计分析法是根据过去生产的同类型产品或零件,工序的实作工时或产量的原始记录和统计资料,经过整理和分析,考虑今后企业的生产组织技术条件的变化,来制定或修订定额的方法。 这种方法从50年代就开始采用。其特点是:简单易行,工作量小。它以大量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有一定
40、的说服力,比经验估工更能反映实际情况,能满足定额制定上的快和全的要求,但是统计资料只能反映过去平均达到的水平,而且统计数据中可能包括不合理和虚假的因素,如浪费损失工时或加班加点工时等,从而影响定额制定的准确性。 这种方法一般适合于生产条件比较正常,产品比较固定、大批大量以及原始记录和统计工作比较健全的企业。 有了统计数据,计算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1、简单平均法(算术平均法) 1)先求得平均值,然后将平均值与先进值相加,再除以项数而得。 例1某厂生产某种零件,有6名工人同时分别加工,其实作工时的统计资料为2,3,4,4,6,7,求先进合理的定额值。 解:求平均数=(2+3+4+4+6+7)/6=
41、4.3 求平均先进值,对工时定额,用平均数加上少于平均数的各数除以相对应项数;对产量定额,用平均数加上大于平均数的各数,除以相对应的项数。 T=(4.3+2.3+4+4)/5=3.46 先求得平均数,然后取两个最先进的数值和一最后进的数值,与平均数相加,除以相对应的项数。T=(2+3+7+4.7)/4=4.1 用实际产量和实作工时数,求得单位产品实作工时平均数,再求先进合理的工时定额。 简单平均法的优点是方法简单,计算方便。缺点是计算所得的定额过于先进,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解决这一问题,可用下面介绍的均方根法。 1、 加权平均法 2、 均方根法 = (xi-)2 3、 百分数法 n 第三节 类
42、推比较法 一、类推比较法(典型推算法)的基本原理 典型推算法,是通过对现成的同类或相似的零件定额进行分析比较而类推制订劳动定额的方法。在制订定额时,首先在同类型或相似的很多零件中,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先行制订出典型定额(不论采取经验估工法、统计法或测查分析法都可以制订典型定额)。以后其他同类型或相似的零件便可根据其几何形状相似、加工部位相同、材料质量相同和工艺方法相近等几方面情况,拿来同典型定额比较类推而确定其定额。 一般来说,在一个企业内虽然产品品种多,但是其中的加工几何形状相似、加工部分相同,使用材料、工艺方法相近的零件(或工序)是不少的。很多时候,只不过在尺寸大小、精度高低等方面的要求有所不同而已。例如,机械加工中的长短光轴、花键轴等;制锁行业生产各种大小锁的锁钩等。只是规格尺寸要求不同,产品(零件)仍然具有明显的可比性,采用典型推算法来制订定额显然是十分方便的。 二、类推比较法的优缺点分析 用典型推算法制订出来的劳动定额,叫做典型推算定额。典型推算定额能否达到先进合理,在很大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