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片断及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片断及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片断及反思.精品文档.关注课堂生成,体验探究乐趣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教学片断及反思灯泡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也是学生学习电学知识的第一课,虽然只是用电池与基本器件连接成简单电路,进行电学的初始研究和学习,却为学生打开了新的领域之门,为其以后学习研究电学打下基础。我在授课时主要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第二是玩一玩带电的玩具(拆装简单电器);三是让学生用电池、导线、灯泡等基本电路元件连接一个简单电路(这是本课的研究重点);第三把开
2、关加进简单电路中,让学生意识到电路是否工作取决于电路的通畅性,培养深入探究的能力。结果我在课堂上出现了以下情况:教学片断:(第三个环节的情景)师:看完老师的演示,你们想不想让小灯泡亮起来呢?生:(高兴地)想!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些材料。(组长领材料)师:拿到后,同学们好好观察它们,一会儿,请你们介绍。 (学生观察)生:小灯泡里有灯丝,上面是玻璃的,下面是金属的,螺旋状的。生:电池有正极、负极。生:导线里有细细的铜丝。师:你们能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吗?想想办法,把它画在记录纸上。师:你的办法行不行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老师出示要求(略)学生分组动手。(出乎我的预料,很多小组没有使灯泡亮起来。)师:
3、你成功了吗?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师用视频展示台讨论。师:我们首先请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生: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导线再分别连在小灯泡的底部和侧面。小灯泡亮了。生: 我们就用一根导线就让小灯泡亮了。把小灯泡的底部放在正极上,用一根导线连接电池的负极和灯泡的侧面。师:你们真了不起!你知道它为什么亮吗?生不好意思地摇摇头。师: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也可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谁来介绍。生: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后,都连接在了灯泡的底部。灯泡没亮。生:我们也失败了。我们用两根导线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后,都连接在了灯泡的侧面。师:这些方法都用导线连接了电池与灯泡,为什么结果不
4、一样呢?问题可能出现在哪儿呢?生:是不是我们的电池没电或者灯泡坏了?师:都是新的,应该没有问题。不信可以验证一下。(学生用亮的方法连接一下,小灯泡亮了。)师:为什么同样的电池、小灯泡,不同的连接方法,结果却不同呢?生:没亮的小灯泡没通上电,灯丝不发光。师:可是,灯泡与电池之间不是用导线连接着吗?生:可是发光的是灯丝呀!生:导线不是要连接灯泡与电池,重要的是连接电池与灯泡中的灯丝。师:是不是像你们猜想的这样呢?(出示灯泡的剖面图)师指导学生认识灯泡的各个部位。师:什么使灯泡亮了?(通过课件的演示,学生清晰地看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向灯泡,经过灯丝回到负极。)师:现在你能说出灯泡不亮的原因吗?生:虽
5、然导线连接了电池与灯泡,可是只连了一个触点上,电流没有经过灯丝就流回负极了。师:对。所以时间长一点,就会发热,这是一种短路现象。在用电中,是非常危险的,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师:这样的连接方法为什么亮呢?(一根导线让灯泡亮的连接方法)生:虽然少了一根导线,但是电池与灯泡的两个触点连接上了,这是最重要的。电流经过了灯丝,灯泡亮了。师小结:连接灯泡的导线分别接在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上,经过灯丝,形成电流的通路,灯泡就会亮起来。(老师边小结边连接板书上的电池和灯泡) 教后反思:这节课的状态是我经过试上后才呈现出来的。在初备课时,我认为让孩子使小灯泡亮起来,是非常容易的,轻轻松松就能把这节课解决了。可是当
6、我真正走进课堂时,出现了许多我没有预料到的新变化、新问题。许多孩子根本不能使小灯泡亮起来,操作时手忙脚乱,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课堂上乱糟糟的一片。为了完成教案上预定的课堂任务,我坚定不移地按教案往下上。上这堂课时,我信心十足,课上孩子实验却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儿呢?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教学中,要善于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平时生活中学生很少接触未连接好的电子玩具,没有实践经验。其次,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不清楚。课后我在对教案的修改中,我深刻体会到:要重视将学生真实的状态呈现在课堂上,不
7、回避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我要充分让学生尝试、摸索、思考,让学生“卷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我应该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有差异。在宽松的民主氛围中,学生主动探索。也就是在孩子“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很多孩子原以为很简单,但却失败了;有小部分孩子成功了,但使小灯泡亮起来的方法却不一样。这说明学生个体产生了知识经验的冲突,学生共同体中产生了差异,我不要把这些作为课堂上的绊脚石,而是应把它作为宝贵的资源加以利用。我及时抓住了学生的这些失败、不同,通过引导唤醒孩子进行深入探究的激情。学生形成了“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小灯泡为什么这样连就亮”的心理需要,此时,我再一次通过课件让孩子了解灯泡的内部结构,灯泡亮的原因。再反思失败,学生就学习得更深入。整个过程,跌宕起伏,可以说课堂的生成与教案设计有差异,但也有精彩。想想学生科学课的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甚至是从错误、差异开始的。在这节课中,通过深入实际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寻找“认知冲突”的点,以此作为下面环节的起点。经过我的不打断引导,层层点拨,课堂上呈现了抑扬顿挫的节奏,激起学生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其实学生错了、有了差异,课堂上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才能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