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地球面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校本教材《地球面貌》.doc(1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我们的地球阅读提示: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关心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也是围绕太阳运行的八大行星中的第五大行星。地球不是一个十分标准的球形,此外,地球每时每刻还在不停地公转和自转,不仅带来了四季变换和昼夜更替,还缔造出强大的地球引力和无处不在的磁场。地球的形状:人们公认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位提出地球是球体的人。之后,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时月面出现的圆形地影,给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个科学证据。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确实是球形的。 1 7世纪末,牛顿研究了自转对地球形态的影响,认为地球应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
2、略扁的球体。地球的质量: 地球的质量是无法用直接称量法来计算的。由于地球由表面到核心的物质结构不同,其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变大(这是地球的组成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重者下沉,轻者上浮,发生重力分异的结果;另外,深度增加,压力增大,密度也会相应加大),因此用体积和密度的乘积来计算地球质量行不通。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什用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间接地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约为61024千克;并由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求出地球的平均密度约为5.5克/立方厘米。这些数据直至今天一直被科学界所认可。地球巨大的质量产生了强大的引力。在强大引力的作用下,不仅地球表面的万物被紧紧地束缚在地球上,而且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大气也无法
3、逃逸。地球的运动:地球自形成以来,就在太阳及太阳系内其他天体的引力作用下沿着椭圆形轨道一刻不停地绕着太阳旋转,同时自身也在飞速地绕着地轴旋转。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循环,这种现象的形成是因为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转。由于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就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就是黑夜,所以当地球不停地自转时,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关于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就是自转周期,即1日,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故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之分。恒星日是指天文学上以恒星为标准度量地球自转所得到的周期,是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太阳日是指太
4、阳连续两次出现在同一地中天所经历的时间。由于地球既自转同时又公转,所以1个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经历的时间。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15/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赤道处最大,为465米/秒,越往两极越小,至两极处为零。地球自转自20世纪以来,由于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地球自转并不是匀速的。到目前为止,人们已发现地球自转速度有3种变化:长期减慢、不规则变化和周期变化。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使日长每100年大约增长12毫秒,这也使以地球自转周期为基准所计量的日长在2000年里累计
5、慢了2个多小时。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地球自转还有季节性的周期变化,在一年中,8、9月自转速度最快,3、4月自转速度最慢。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以太阳为中心,自西向东地进行着公转运动。从北极向下看,地球公转的方向是逆时针的,根据日出东方的习惯,也可以说是自西向东的。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地球公转产生的最显著自然现象是四季更替。公转过程中,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因此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地球上获得热量的多少即冷暖的差异便出现了,四季也就形成了。笼统地说,地球的公转周期是1年。但具体地说,由于参照
6、点的不同,天文上“年”的长度有恒星年、回归年、近点年和交点年4种。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为29.79千米/秒。根据开普勒三定律:在公转轨道上,太阳和地球的连线在单位时间中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在近日点日地连线短,在单位时间中地球公转运动的弧线长,公转速度就快;反之,在远日点,公转速度就慢。地磁场: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即地磁场。地磁场是地球内部的物理性质之一。地磁场的南极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地磁场的北极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场的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大致垂直;赤道附近磁场最小,两极最强。 人们可以根据地磁场在地面上分布的特征寻找矿藏。此外,假如没有
7、地磁场,从太阳发出的强大的带电粒子流(通常叫太阳风),就不会受到地磁场的作用发生偏移而直射地球。在这种高能粒子的轰击下,地球生命将无法生存。地磁场虽然看不见,但却保护着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使之免受宇宙辐射的侵害。1、 地球是什么形状的?2、 地球的质量有多大?3、 地球是怎样运动的?4、 地球的磁场是怎样分布的?阅读思考:2、原始地球 2、原始地球阅读提示:大约在50亿年前,银河系里弥漫着大量的星云物质。它们因自身引力作用而收缩,既而破裂,其中不易挥发的固体尘粒相互结合,形成越来越大的颗粒环状物,并开始吸附周围一些较小的尘粒,使体积日益增大,于是逐渐形成了地球星胚。地球星胚不断地壮大自己,在大约
8、46亿年前形成了原始地球。生命起源的假说虽然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各不相同,但科学家对产生生命的化学进化过程认识基本是一致的。他们认为,生命是从无机物合成有机小分子,如氨基酸、核苷酸等;再由有机小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类脂、多糖等;生物大分子在原始海洋中长期相互作用而构成由蛋白质、核酸等组成的多分子体系,进而演化成为原始生命。生命起源的假说海洋出现:地球四分之三的面积被海洋覆盖。人们一般将这些占地球很大面积的咸水水域称为“洋”,大陆边缘的水域称为“海”。然而,地球在形成之初并没有海水,它们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贮存于矿物和岩石之中。随着地球的演化,轻重物质的分异,它们逐渐从矿物、岩石
9、中释放出来,成为原始海水。譬如,在火山活动中总是有大量的水蒸气伴随岩浆喷发出来。海水的水量便是通过这样的方式经过数亿年的积累逐步形成的。大气形成:地球大气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层。在通过聚集而形成地球的尘埃等物质中含有少量的挥发物,这些挥发物裹在尘埃和星子(即微行星)中一起被埋在地球内部。后来由于地球逐步集结热量,温度升高,一些气体就从含挥发物的矿物中释放出来,在地球周围形成大气层。大气质量约61018千克,差不多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大气层最高大约延伸到离地面6400千米处。生命出现:一般认为,地球上最初形成的原始生命,是一些功能与现在病毒相类似的非细胞形态的生物,其躯体仅以一层“界膜”与水
10、分开。久而久之,“界膜”发展为“细胞膜”,从此原始单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出现。随着繁殖数量的增多,原核生物所需的物质日渐供不应求,随之而来的生存竞争便开始了。约在30亿年前的太古代晚期,光合作用作为进化的一个早期成果,大大增加了大气的含氧量,由此加速了生命的进化过程。约在18亿年前,原核细胞生物演化成了拥有真正细胞核的真核细胞生物。这是生物进化史上的一次大飞跃,它导致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真核细胞生物中的一支渐渐发展成为多细胞生物,之后逐渐演变出了更高级的动植物。世界因此变得多姿多彩。原始地球的模样原始地球地球的年龄: 地球的年龄大约为46亿年。目前对地球年龄的测量一般依据岩石中微量元素铀等的衰变情
11、况。放射性元素在发生核衰变时,速度很稳定,不受外界条件影响。在一定时间内,一定量的放射性元素分裂多少、生成多少新物质都是固定的。因此,科学家可以根据岩石中现有铀(或其他放射性元素)的含量算出岩石的年龄,因而得知整个地球至少有多少年的历史。1、 地球的年龄大约是多少?2、 原始地球大气包含着哪些物质?3化石阅读提示:在地质历史时期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遗迹,称为“化石”。化石对研究生物进化、确定地层年代极为重要。化石具备了生物的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体成分等,能够反映生物生活的环境及生物活动特点。化石的形成:最常见的化石是由古代动物的牙齿和骨骼形成的。动物死后,尸体的内脏、肌肉等柔软的
12、组织很快便会腐烂,牙齿和骨骼因为有机质较少,无机质较多,就能保存较长的时间。如果尸体恰好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腐烂的过程便会放慢。在泥沙空隙中有缓慢流动的地下水,水流一方面溶解岩石和泥沙内的矿物质,另一方面将水中过剩的矿物质沉淀下来成为晶体,随着水流逐渐渗进埋在泥沙中的骨内,填补牙齿和骨骼有机质腐烂后留下的空间。如果条件合适,由外界渗进骨内的矿物质在牙齿和骨骼腐烂解体之前能有效地替代骨骼原有的有机质,牙齿和骨骼便可完好地保存下来,成为了化石。各类化石: 地层中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类。标准化石是能够确定地层地质时代的化石,它具有生存期限短、
13、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特征显著的特点。时限短则层位稳定,易于鉴别;分布广则易于发现,便于比较。根据资料的丰富和认识的提高,标准化石有时也可改变。例如,三叶虫化石就是古生代的重要标准化石。菊石化石菊石化石是中生代标准化石。菊石是一种已经灭绝了的软体动物,属于运动器官在头部的头足类动物。菊石类壳体的大小差别很大,最小的仅有1厘米,而大的可达3米。菊石壳的形状多种多样,有三角形、锥形和旋转形,其中旋转形占绝大多数。在菊石壳的表面有许多的壳饰(生长纹和生长线的总称)。有的壳饰是与壳体的旋卷方向平行的纵纹,有的是与壳体旋卷方向垂直的横纹。实体化石是指古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情况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
14、蚀,其硬体和软体均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化石。不过,这种没有经过显著化石化作用或只是有一些轻微变化的生物遗体是很少被发现的。绝大多数的生物化石仅仅保留的是其硬体部分,而且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化石化作用。遗迹化石主要是动物在生命活动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或遗物。恐龙足迹和恐龙蛋就是著名的遗迹化石。遗迹化石是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及生命活动的重要证据。常见的遗迹化石包括脊椎动物的足迹、蠕虫和节肢动物的爬迹、舌形贝和蠕虫钻洞留下的潜穴以及某些动物的觅食痕迹。模铸化石是古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痕、印模。根据模铸化石与围岩的关系又可以将其分为印痕化石、印模化石、模核化石、铸型化石和复合模化石5种类型。 化学化石
15、是古生物遗体分解后遗留在岩层中的化学分子。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等有机物可以继续保留在岩层里。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因此,科学家就把这类有机物称为化学化石。某一些物种,经数千万年至今依然存在,其生物体的特征几乎没有进化和改变,这样的现生物种称为“活化石”,例如鹦鹉螺、鲎、龙宫贝等。生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栖息环境是成为活化石最主要的原因恐龙蛋化石是非常珍贵的古生物化石,对揭示恐龙的繁殖习性、行为、灭绝的原因以及当地的地质、气候变化和环境研究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1、 什么是化石?2、 化石是怎样形成的?恐龙蛋化石 4、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
16、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地壳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各种岩石组成。地幔是3个圈层的中间层,也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是地球的核心,温度非常高。阅读提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和地壳组成。各层的物质组成和物理性质都有不同的变化。地壳地壳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两种主要类型。大陆地壳是指大陆部分的地壳,它覆盖地球表面45的区域,具有双层地壳结构,即由上部硅铝层和下部的硅镁层组成。硅铝层含硅和铝较多,主要由比重较小的花岗岩类组成;而硅镁层的硅、铝成分相对减少,镁、铁成分增多,主要由比重较大的玄武岩类组成。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而硅镁层则在大洋地壳中普遍存在。地壳厚度
17、的不均和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状态,是大陆地壳结构的主要特点。组成大陆地壳的岩石是地球形成以后逐渐形成的。因受地壳运动影响,大部分岩层已发生变形,其中最老的岩石估计形成于40亿年以前。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但各处厚度变化很大。总体上来说,高山、高原地区的地壳厚度比平原区大。大洋地壳是洋盆部分的地壳,它在结构上与大陆地壳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地震、重力及海底钻探资料,典型的洋壳结构除海水和沉积物外,只有硅镁层,没有双层地壳结构。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112千米,最薄处不到5000米,最厚的地方也只有1030千米。大洋地壳在不断加厚、变老,但其年龄远远低于大陆地壳。地壳并不是静止不动和永久不变的。
18、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沧海桑田的巨变时有发生。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都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地壳还受到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影响,形成各种不同形态和特征的地球表面。由于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而岩石又是由矿物组成的,因此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地球内部的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流水、风、冰川作用下发生变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岩浆。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个变化过程也是地壳物质的循环运动过程。地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已探明的矿物就有3000多种,这些都是人类物质文明不可缺少的资源。现
19、在,地壳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92种,即元素周期表中1至92号元素。地壳中不同元素的含量差别很大。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化学元素是氧,它占地壳物质总重量的48.6%;其次是硅,占26.3%;以下是铝、铁、钙、钠、钾、镁。上述8种元素占地壳总重量的98.04%,其余80多种元素共占1.96%。地壳地壳位于地幔之上,就像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地壳薄厚不均,山区较厚,而海底较薄。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是地球内部体积和质量最大的结构,大部分由被称为“橄榄岩”的岩石构成,平均厚度为2800多千米。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下地幔的D层和下地幔的D层组成。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千米的上地幔上部,有一个明显的地震
20、波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软流层”。坚硬的地壳就浮在这个软流层上。一旦在地壳的浅薄地段产生裂缝,灼热的岩浆就会沿着裂缝喷出地面,引起火山爆发。 上地幔D层位于D层上部。随着地震波技术的进步,人们掌握了地震波速在地球内部的分布状况,也发现了一个特别的D层。D层是下地幔与地核边界附近一个极为复杂的构造。研究表明,这里存在强烈的横向不均匀性,它不仅是地核热量传送到地幔的热边界层,而且极有可能具有与整体地幔不同的化学成分。在地幔中,水平方向最不均匀的地方在表层的软流层附近;另外,由于下地幔的大部分水平压力不变,所以有均匀的构造;然而D层却有与地幔表层同样的不均匀性。对D层的成因有各
21、种不同的假说,一种说法认为,地幔与地核各自运动,使热量从地核流到地幔储存热量的地方,即形成D层;另有观点认为,D层是地核与地幔的某些成分形成的化学边界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变化地球内部是高温的,其热量不断地发散到地球表面。一般每深入地表100米,温度则增高约3。地核:铀等放射性元素释放出的热使地球内部变热,易熔部分开始逐渐化解。铁和镍等重金属开始在中心周围沉积。轻元素成为岩浆,浮在距地表不远处。向地心沉积的铁和镍开始形成地核。地核在中心形成,地表冷却,大陆地壳开始形成。1、地球内部结构?2、地壳按其结构特点可分为哪两种类型?5、大气圈、水圈阅读提示:在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
22、大气圈的高度,随地球纬度而有所不同。球上的生命才能繁衍不息。 大气圈:在地球表面,包围着一层空气,称为大气层或大气圈。大气圈的高度,随地球纬度而有所不同。在赤道上空,大气层的高度约为4200千米,在两极则仅2800千米。由于有了大气圈的存在,地球上的生命才能繁衍不息。大气能让太阳发出的一部分光波自由通过,并且可以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反射的光波能量逃出大气层。由于大气具有这种保温作用,地球就好像是个大暖房,即使在夜晚,地球上的温度也不会降得过低,使生物得以生存。大气成分:组成大气的空气为一种混合气体,并且愈到高空,变得愈稀薄。从地面到90千米的高度为止,空气成分的比例大致上是一样的。地球大气由氮、
23、氧、氩、氖、氪、氢、臭氧、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另外,大气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水和多种尘埃杂质。大气成分氮,氩,二氧化碳,氖,氦,甲烷,氪,氢,氙,臭氧,其他,氧气大气分层:气象学家根据不同高度的大气特性把大气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5个层次。距地球表面最近的一层叫对流层,其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离地面愈远温度愈低。风、霜、雨、雪、云、雾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从对流层往上到50千米的高空是平流层。这里空气稀薄,水汽和尘埃很少,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而且很平稳,适宜于飞机飞行。从平流层再往上到85千米的高空是中间层。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最高处气温低至
24、90左右。中间层的顶部有少量水分,偶尔还能见到夜光云。 从85千米到500千米这一层,称为热层或暖层。这一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在距地面400千米的高空,温度可达30004000。这一层里的氧原子和氮原子处于电离状态,所以又被称为电离层。来自地面的无线电波必须经过电离层的反射,才能传到世界各地。热层以上就是大气的外逸层了。它的下限约在8001000千米,上限可伸展到3000千米以上。这里是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空气非常稀薄,一些高速运动的空气分子和原子会逃逸到宇宙太空中去,所以,这一层又称散逸层。大气圈的作用:地球表面的大气既为生命所必需,又为其提供良好的保护,并且使各种天气
25、现象产生。因为有大气层保护,绝大部分陨石在尚未落地之前就已焚化消失。由此所产生的细微粉尘,则恰恰使直射的日光受到一定程度的散射,使光照变得柔和均匀,令人获得均衡的视觉。大气层还吸纳着生命必需的氧气、水汽,防止地球被阳光烤干。高层大气对来自太空的电磁波有良好的屏蔽作用,否则过量的电磁波将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1、 地球大气的主要由哪些气体组成?2、 根据不同高度的大气特性把大气划分为哪几层?3、 大气圈的作用?6、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由各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而不
26、规则的圈层。水圈与地球的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对应,是地球外壳的基本自然圈层,并与其他圈层形成各种方式的水交换。阅读提示:清晨的露水露是凝结在地面或靠近地面的物体表面的水珠。由于地面上的草、木、土、石等物体在夜间放热而冷却,接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逐渐下降,使空气中所含水汽达到饱和后,就形成了露。水圈的形成:地球形成的早期,气温较高,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也比较快。那时候,地球表面一片荒凉,地表也没有液态的水。地球上绝大部分的水都以结晶水的形式存在于地球内部。后来,地球内部的物质因高温分解产生了大量气体,这些气体随火山爆发释放出来。频繁的火山活动也带出了大量的水蒸气。大约在太古代初期,地球温度开始下降
27、,水在大气中先浓缩成密度很大的蒸汽云,而在地球冷却以后便凝结成液态水,变成倾盆大雨,自天空降落到地表,聚积在原始的陆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这样形成了原始的水圈。地球上的水分布: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36亿亿吨,其中含盐的海水约为132.2亿亿吨。地球上的水大致分布为:海洋占97.2%,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0.017%,云中的水蒸气占0.001%。陆地上的淡水来自天空。海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蒸发,盐留在了海里,而淡水蒸发到天上形成云。云被风吹到陆地的上空,凝结后降落到大地上。如此,陆地上的江河、湖泊、湿地才得以形成,它们是陆地生命的淡水源。地球上的淡水总
28、量约为3.8亿亿吨,是地球总水量的2.8%。然而,如此有限的淡水量却以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几种形式存在于陆地的冰川、地下水、地表水和水蒸气中,其比例分布是:极地冰川占有地球淡水总量的75%,而这些淡水资源人类几乎无法利用;地下水占地球淡水总量的22.6%,为8600万亿吨,但一半的地下水资源处于800米以下的深度,难以开采,而且过量开采地下水还会带来诸多问题;河流和湖泊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6%,为228万亿吨,是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人类获得淡水资源的主要来源;大气中的水蒸气占地球淡水总量的0.03%,为11.4万亿吨,它以降雨的形式为陆地补充淡水。由于陆地上的淡水会因日晒而蒸发,或通过滔滔江流回
29、归大海,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千分之三,因此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很紧缺的广阔的海水由于海水中含有盐,因此它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作为水源利用。水的存在形态:在自然界中,水分在循环运动中不断地改变着它的状态,它们就是:液态的水,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汽。液态的水可以凝结为固态的冰层和冰粒,也可以成为固态的冰霜雹雪;而固态的冰霜雹雪可以融化为液态的水或水滴,也可以升华为气态的水汽。蒸发和凝结、升华和凝华,融解和凝固,水的这些状态转化过程,在自然界里是永不停息地进行着。水循环 阳光照射水域和陆地,使那里的一部分水变成蒸汽进入大气。植物从土壤或水体中吸收的水,大部分通过蒸腾作用进入大气,动
30、物体内的一些水也通过体表蒸发进入大气。大气中的水汽在高空变成水珠或冰结晶,以降水形式又回到地面。如此循环往复。1、 什么叫水圈?2、 水分在循环运动中的状态是怎样的?7、海陆变迁、风化作用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先可能是一整块陆地,后来被“撕裂”才“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这一提法引出海陆变迁研究热潮,从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越来越有说服力的理论不断涌现。阅读提示:大陆漂移学说:大陆漂移学说是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观点。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大陆漂移假说的是德国气象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魏格纳认为:较轻的硅铝质大陆块就像一座冰山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
31、其上发生漂移;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围绕其周围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然而由于某种作用力的影响,自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海底扩张学说: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首先提出了海底扩张学说。这一学说认为:大洋中脊轴部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这些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随着热地幔物质源源不断地上升,先形成的老洋底也就不停地向大洋两边推移,并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扩张。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相互作用示意图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全球构造理论,它归纳了
32、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其基本思想是:地球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在下垫的塑性软流层上做大规模漂浮;刚性的岩石圈又分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内部是相对稳定的,而边缘则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地带;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控制着各种地质作用的过程,同时也决定了全球岩石圈运动和演化的基本格局。板块构造学说把地球分成了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此后,在上述六大板块的基础上,人们将原来的美洲板块进一步划分为南美板块、北美板块及两者之间的加勒比板块;在原来的太平洋板块西侧划分出菲律宾板块;在非洲板块东北部划分出阿拉伯板块;在东太平洋中隆以东
33、与秘鲁智利海沟及中美洲之间(原属南极洲板块)划分出纳兹卡板块和可可板块。板块运动机制是引起板块运动的原因,但这一机制始终是尚未解决的难题。一般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可能由地幔中的物质对流引起。新生的洋壳不断离开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在海沟处,大部分洋壳变冷变致密,沿板块俯冲带潜没于地幔之中。但由于地幔对流学说仍存在许多无法说明的疑问,因此有些人不赞成将地幔对流当作板块运动的驱动机制。总体而言,板块构造学深刻地解释了地震、火山、地磁、岩浆活动、造山运动等地质作用和现象,阐明了全球性的大洋中脊、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更新了地质学中的许多概念,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一场革命漂
34、浮在软流层上的板块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在地表环境中,矿物和岩石在阳光、空气、水和生物等外力作用下在原地发生分解、碎裂的作用。风化作用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变得松软。但这并不完全属于破坏性的,因为岩石受到强烈风化作用后所产生的土壤是地球上多数生物赖以生存的要素。水是一种很好的溶剂,矿物绝大部分都是由离子型分子组成的,因此当它们遇水后,就会不同程度地被溶解,形成水溶液并随水流失。矿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主要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组成矿物的各种元素的电价、离子半径、负电性、离子电位和化合键类型等;另一方面水的温度、压力、pH值和浓度等外界条件。风化作用后的岩石 坚硬的岩石长时
35、间暴露于风雨里,就会成为岩片。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由地表物理因素作用发生的风化,主要是指由气温、大气、水等因素的作用引起矿物、岩石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矿物、岩石的物质成分不发生变化,只是整体或大块崩解为大小不等的碎块。物理风化包括热力风化、盐风化等几种类型。化学风化:化学风化是由地表化学因素作用发生的风化,指岩石在原地以化学变化(反应)的方式使岩石“腐烂”、破碎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岩石发生破碎、崩解,而且在温度及含有化学成分的水溶液影响下,岩石的物质成分发生变化,这与物理风化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化学风化主要包括溶解作用和演化作用。生物风化:由生物生命活动引起岩石破坏的过程
36、称为生物风化。具体地说,生物是通过物理和化学两个方面的作用对岩石进行破坏的,其中的化学风化作用更为普遍,通常是通过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分泌的物质与死亡之后腐烂分解出来的物质和岩石起化学反应完成的。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降水和温度是控制风化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昼夜温差和寒暑变化幅度大的地区,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干旱地区的盐类易于结晶也有利于物理风化。在低温地区,生物的新陈代谢缓慢,分泌的有机化合物较少,化学反应的速度也较低,水溶液易于饱和,故化学风化作用相对较弱;在高温地区生物新陈代谢迅速,分泌的有机酸较多,化学反应速度较快,有利于化学风化的进行。降水的多少对化学风化也有重要的作用。雨水多的地区
37、,水溶液不易达到饱和,流动性较强,有利于元素的迁移,故化学风化作用较强。相反,雨水稀少的地区对化学风化作用不利。地球上各气候带的气温和降水特征互不相同,其风化作用的特征也不一样。风化作用的、方式地面的坡向也是影响风化的一个重要地形因素。在向阳坡,受太阳辐射的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物理风化的进行;而在背阳坡,昼夜温差较小,不利于物理风化作用。1、什么是大陆漂移学说?2、什么是风化作用?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也有重要的意义。孔隙是各种风化介质侵入岩石内部的通道。地质构造对风化作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孔隙的多少来决定的。一般说来,断裂破碎带的构造破碎,孔隙度大,就有利于风化作用的进行。8、山脉、特殊地貌
38、阅读提示:山脉是一组山地的统称,它们沿一定方向有规律地分布,因呈脉状,故名。其中构成山脉主体的山岭为主脉,从主脉延伸出去的为支脉。高山形成示意图:来自大陆的沉积物在浅海底部堆积形成地层。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使海底的堆积物喷出地表形成火山。这一地区经地壳运动逐渐形成褶皱或断层等构造,进一步形成了隆起的高地。再经过反复不断的造山运动,终于形成很高的山脉。山地:山地是地表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由山岭和山谷组合而成的高地的统称。山地由山顶、山坡和山麓3部分组成。通常把具有尖状峰顶的部分称为“山峰”,其平均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山地按成因划分为构造山、侵蚀山和堆积山;按起伏高度划分,小于500米的称小起伏
39、山地,5001000米的称中起伏山地,10002500米的称大起伏山地;按海拔高度划分,小于1000米的为低山,10003500米的为中山,35005000米的为高山,大于5000米的为极高山。造山带:造山带是指经受强烈褶皱及其他变形作用而形成的规模巨大的线(带)状地球构造单元,并由一定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带演化而成。造山带在经历先下沉后上升的构造运动、强烈构造变形或岩浆活动过程后,由强烈隆起的造山运动而形成,因此又称为“褶皱带”。造山带是岩石圈板块汇聚型边界上的重要地质标志,也是板块碰撞的直接产物。造山带的分布和走向随着板块边界的形态和碰撞过程的不同而不同。如今的大山脉地带显示着千万年前造山
40、带的运动轨迹。 山脉分布地球上分布的高大山脉都是褶皱山脉,它们是由于大陆边缘受到挤压或大陆板块互相碰撞而形成的。世界上的断块山不太引人注意,它们是由断裂活动造成的。在褶皱山区或断块山区都可能形成火山。山的种类:地球上的山按其生成方式可分为5种,即褶皱山、断块山、穹顶山、火山和以上4种山的结合体。 褶皱山是褶皱构造山地,常呈弧形分布,延伸数百千米以上。褶皱山的形成和排列与其受力作用方式密切相关。某一方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会使弧形顶部向前进方向突出。有些弧形山地不仅地层弯曲,而且常有层间滑动或剪切断层错动,使外弧层背着弧顶方向移动,内弧层向着弧顶方向移动,因而在褶皱山的外侧形成剪切断层。断块山是在断
41、层力作用下形成的山地。它受断层控制,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状态,并受河谷影响而发育。断块山有时两侧山坡较对称;有时山体一侧沿断层翘起,翘起的坡面短而陡峭,倾斜的坡面长而和缓。断块山的山麓地带常形成多级阶梯,这是山地在抬升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了山地早期抬升的历史,证明了山地是构造运动在较长的稳定时期之后才抬升形成的。断块山地的这些山麓阶梯面常受断裂活动影响而发生断裂变形或倾斜变形。断块山按断层形式可分为地垒式断块山,如中国江西的庐山;掀斜式断块山,如中国山西的五台山;还有台地式断块山,如中国小兴安岭。美国达科他州的黑山是穹顶山的典型代表。日本的富士山是火山的典型代表。穹顶山是由地壳内垂直向上的力量所
42、形成的,往往没有很多的裂缝和褶皱。而火山由火山喷发所形成。最后一种类型实际上就是上述4种类型的综合体。安第斯山脉 安第斯山脉纵贯南美大陆西岸,大多与太平洋沿岸平行,全长90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特殊地貌:地貌是指地球表面各种起伏形态的总称。除了常见的山地、丘陵地、平原等地貌外,地球上还有一些奇特的地貌,如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冻土地貌等,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形态很奇特,成因也比较复杂。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发育始于地质年代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这次运动使部分红色地层发生倾斜和褶曲,并使红色盆地抬升。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处集中,对沿
43、岩层垂直节理进行侵蚀,并形成坡度较缓的崩积锥。随着进一步的侵蚀,缓坡丘陵形成。在红色砂砾岩层中有不少石灰岩砾石和碳酸钙胶结物。碳酸钙被水溶解后常形成一些溶沟和溶洞,或者形成薄层的钙华沉积,甚至发育成石钟乳。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澳大利亚、欧洲中部等地,以中国地区最为典型。雅丹地貌:雅丹地貌是经长期风蚀,由一系列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地貌。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环境中的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荒漠区剧烈变化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砂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
44、分则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由此形成雅丹地貌。雅丹地貌 水和风是引起地貌改变的主要原因。雅丹地貌就是其中的一种。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指地表中溶性岩石(主要是石灰岩)受水的溶解而发生溶蚀、沉淀、崩塌、陷落、堆积等现象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以溶蚀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以及塌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 地下地貌是岩溶作用的特有地貌,包括落水洞、溶洞和地下河、地下湖等。其中,“溶洞”从广义上说包括了地下大小不同的各种类型的洞穴,有时也包含落水洞。溶洞是世界上规模最
45、大,最富有地理意义和研究得最为详细的地下地貌类型。溶洞的形态非常复杂,其规模大小相差悬殊,这反映了它们的形成机制、形成因素和演化历史的不同。冻土地貌:冻土地貌是由处于0以下、含有冰的土(岩)层组成的地貌。科学家们按照这些地貌的外表形态,分别给它们取了形象的名字,如石海、石河、石冰川、石流坡、石环、石条、热融湖、泥流舌、冰椎等。这些地貌是由于温度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冻土反复融化和冻结导致对土体(岩体)的破坏、扰动、变形甚至移动。冻土地貌高纬度苔原地区薄薄的表层土之下是极地厚厚的永久冻土层。1、什么是山脉?2、地球上的山按其生成方式可分为哪向种?3、什么是地貌?地球上有哪些奇特的地貌?9、地球上的海
46、水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因此全球有超过97%的水都聚集在海洋中。海水中还含有非常丰富的钠、镁、钙、钾等化学元素。可以说,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基础。阅读提示:地球上的海水:海洋形成示意图大约几十亿年前,地球从早期熔融状态冷却凝固时,海洋便开始形成。海水的颜色:海洋的颜色主要由海洋水分子和水中的悬浮颗粒对光的散射决定。大洋中悬浮物较少,颗粒也很微小,因此其水色主要取决于海水分子的光学性质。由于蓝光和绿光在水中的穿透力最强,所以它们散射的机会也就最大,因此海水看上去呈蓝色或绿色。由于近岸的海水中的悬浮颗粒多而且大,所以从远海到近岸水域,海水颜色依次由深蓝逐渐变浅;在含沙量较多的河口附近,海水中还有大量陆地植物分解产生的浅黄色物质,因此海水看上去为黄绿色。蔚蓝的大海 海水其实同普通的水一样,是无色透明的,因为海水对光线进行吸收、反射及散射,所以在海洋中看起来就变成蓝色了。海水盐度的变化:平均来说,1千克海水中约含有35克盐,即盐度为35。实际上,世界各地的海洋盐度并不一致。由于降水、蒸发、洋流性质和陆地径流等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盐分水平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亚热带海区向高、低纬海区递减,即赤道附近盐度较低,南北纬20附近盐度最高,然后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由于雨水、降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