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46336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精品文档.第一章 概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口唇期(01岁)这个时期的婴儿主要通过吮吸、咀嚼、吞咽、咬等口腔刺激获得食物和快感。口唇是这一时期“力比多”最集中的区域,婴儿也会把手指或其它能抓到的东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肛门期(13岁)此时儿童的力比多集中到肛门区域,排泄时产生的轻松与快感,使儿童体验到了操纵与控制的作用。性器期(35岁) 儿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开始对生殖器感兴趣。出现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男孩对母亲较亲近,女孩跟父亲亲密,企图排斥母亲。处于无意识状态。潜伏期(612岁) 潜伏期又称“同性期

2、”,最大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界限分明,甚至互不往来。直到青春期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建立与同性别父母的角色认同。2、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否认意识、情绪等内在心理过程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12 )自我中心 不可逆性 思维只能朝一个方向进行,不能够在头脑中使物体恢复原状。 直觉性 以知觉到的形象作为思维的依据。往往只注意到事物的某种显著特征,而看不到事物同时变化的若干维度。 往往只注重结果、状态,而不关注变化的过程。 泛灵论 儿童认为运动的、但本身无生命的物体是具有生命的,有动

3、机和意愿。 原因: 自我投射 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的、物理的现象 现象学因果关系 指若两件事情连续发生,儿童会认为第一件事情是引起第二件事情的原因 自我中心言语 受自我中心思维影响,儿童往往从自己的观点出发来说话。 分为三个阶段(或三种表现形式): 重复: 感受说话的愉悦。 独白: 帮助自己进行思维,伴随或强化儿童的思维、动作。 集体独白: 一个孩子的说话似乎刺激了另一个孩子的言语,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各说各的,互不相干。 感知动作阶段是智慧的萌芽 前运算阶段出现表象和直觉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出现初步的逻辑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出现抽象的逻辑思维 4、自然成熟理论 格赛尔 个体心理发展由儿童的生理成熟所规

4、定,有着自己的阶段性和顺序性。 成熟对心理的作用: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学习依赖于成熟所提供的准备状态。 成熟虽然受到遗传素质及遗传程序制约,但不是完全由遗传决定的,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 儿童的成熟过程始终受到环境的影响。(二)、生理发展 生理发展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学基础。 遵循首尾方向和近远方向进行 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大脑不同区域相对的心理过程及表现(三)、动作和活动的发展 由粗苯向精细发展 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四)、个性的发展 托马斯 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 容易照看型:生理节奏规律、活泼、情绪稳定 难以照看型:生理节奏混乱、情绪不稳定 缓慢发动

5、型:不活跃、情绪消极、对刺激反应温和低调(五)、社会性发展 亲子交往、同伴交往、性别角色 如何培养合而不同的能力 如何培养同情心,处理攻击性 1、揭示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有一定的顺序和方向性,具有客观规律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第二章 感知觉本章内容 第一节 婴幼儿感觉的发展 1、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2、视觉的发展 3、听觉的发展 4、嗅觉 5、味觉 6、触觉 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1、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 2、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3、空间知觉 4、时间知觉 5、观察力的发展 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几种方法 许多用测查年龄较大儿童和成人感知觉能力的方法不适于婴幼儿。

6、 婴幼儿动作技能有限,无法回答自己是喜欢红色还是绿色。另外,也难以肯定成人确定的感知觉标准同样适用于婴幼儿。 80年代以后,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利用婴幼儿的反射,对婴儿测查的技术已经有了发展。儿童心理学家 利用生理心理机能探索婴儿的感觉能力。 如,控制心率、肌肉反应、呼吸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和习惯化都被用作鉴别婴儿感知觉能力的手段。 下面介绍的是几种可供观察的行为反应。 反射行为 定向反射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视觉偏爱1、反射行为 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 食物反射 防御反射 定向反射 新生儿的条件反射 足趾反射(巴宾斯基反射) 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 惊跳反射(莫罗反射) 游泳反射 行

7、走反射 习惯化:同样的刺激反复地呈现,最后就会使原先出现的定向反射完全消失。 去习惯化:在个体已对某种刺激形成习惯后,又出现一个新刺激,这时的个体又产生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与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的兴趣的现象称为去习惯化。 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habituation-dishabituation) 婴儿的吸吮行为可作为评估指标。首先给婴儿一个橡皮奶头供其吸吮,记下其吸吮频率的基线。 当一个新异的刺激(如声音)出现时,婴儿将产生定向反射,可能表现为吸吮行为的中断或频率降低。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除注视和吸吮等外显行为外,生理反应也能提供婴儿的感知活动线索,譬如心率变化。

8、该研究方法能够提供三方面的信息: (1) 婴儿的知觉辨别能力; (2) 婴儿的知觉偏好; (3) 婴儿的再认记忆的能力。 3、身体运动和脸部表情 4、视觉偏爱 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在范茨的“偏好方法(preference method )”中,实验者同时呈现两个图案,并测量婴儿注视每个图案的时间。如果婴儿对某一对象的注视时间长于对另一对象的注视,则说明婴儿对第一个对象表现出了“偏好”。 偏好方法 偏好方法 出现这一“偏好”说明:婴儿的知觉系统能够对这两个刺激做出区分,也可以判断婴儿倾向于注意什么。 研究发现,甚至新生儿也表现出了某种知觉偏好:偏好相对新颖、清晰、复杂

9、、对称、和谐的刺激。 婴儿觉得新异、复杂或惊奇的事物,随着他们认知系统的变化而变化 。 二、视觉的发展 新生儿的眼睛在出生时就能对视野内的几乎各个方面 在生理上进行不同的反应。 视觉集中:在出生时,新生儿视觉机能调节较差,两个月时才能改变焦点,四个月时才能像成人那样改变晶体的形状,以看清不同距离的客体。 光的察觉: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觉察眼前的光亮,还能区分不同明度的光,只是敏感性远远低于成人。 视敏度:是衡量视觉发展眼睛优劣的指标;是区分视觉目标的形状和微小细节的能力;也是人眼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 目前研究婴儿视敏度的方法有三种:视觉偏爱法、视动眼球震颤法、视觉诱发电位测量法。 婴儿的视力随着年

10、龄的增长迅速发展: 1个月:能用平静的眼睛运动跟踪一个慢慢移动的物体; 3个月:像成人那样对物体实现聚焦; 6个月:视敏度大约为20/100。 2岁时:视敏度接近成人水平,扫视和追视能力发展也很快。 颜色视觉:Borntein认为,所有婴儿出生时就具备辨别各种颜色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内在固有的。 一般认为,新生儿从3-4个月起就能分辨彩色和非彩色,4-8个月的婴儿最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调,红颜色特别能引起儿童的兴奋。三、听觉的发展 婴儿在出生前已开始有听觉。最清晰地传递到胎儿的声音是母亲的言语声。 听觉偏爱 对出生3天婴儿的研究:婴儿各自的母亲朗读孩子故事并录音,作为测验的声音材料。听觉偏爱 婴儿

11、对说话声音敏感, 对于沉闷、愤怒、硬冷的语调与轻松、愉悦、温柔的语调,又有不同的反应,人们与儿童说话时不自觉提高了嗓音,经常性出现儿化语,话语结尾也往往升调,是因为儿童喜欢这种声调的说话方式。 婴儿在听成人讲话时,能使身体运动与讲话的声音模式同步。 四、嗅觉 新生儿已能区分好几种气味,并产生各种反应:改变面部表情、不规则的深呼吸、脉搏加强、打喷嚏、头躲开、四肢和全身不安宁地动。出生一周的婴儿已能辨别母亲的气味和其他人的气味。 出生不到12小时的新生儿对草莓和香蕉的味道表示满意,对臭鱼和臭鸡蛋的味道表示拒绝,这表明区别味道的能力有可能是天生的。五、味觉 婴儿对味觉上的差异比较敏感,遇到与习惯的滋

12、味有区别的食物立即能辨别出来,第3个月的婴儿对各种主要味觉物质的溶液能精确分化,再过一段时间,多数婴儿也可以分化不同程度的甜或咸。六、触觉 婴儿出生时已经具备了超出成人想象的发达的触觉。婴儿的唇、手掌、脚掌、前额、眼皮都非常敏感。由于具备了抚触条件,良好的触摸对婴儿的情感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触觉是婴儿探索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第二节 婴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整体知觉和部分知觉的发展 研究表明,6岁儿童先是认识客体的个别部分,然后开始看见整体部分,但不够确定。7、8岁儿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部分,但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出现了“逻辑上的慢动作”。8、9岁的儿童一眼就能看到部分和整体上的关系,实现

13、了二者的统一。 二、对色、形两维的感知 总体上说,幼儿色、形抽象发展有三个阶段:3岁前以形状抽象占优势;4岁是颜色抽象占优势;6岁后是同一抽象占优势。这一结论表明儿童的色形抽象或感知受到发展成熟的影响,有年龄特征,但并不排除个体经验影响,个体差异还是存在的。 三、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很快,一般在小班时就能辨认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中班时能把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大的三角形,把两个半圆拼成一个圆形;大班时还能认识椭圆形、菱形、五角形、六角形和圆柱形,并把长方形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折成三角形。研究表明,幼儿掌握形状的次序:有易到难依次是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

14、边形。四岁是儿童形状知觉最敏感时期。 大小知觉: 有研究证明,儿童从2岁半到3岁判别平面图形的能力急剧发展。婴儿已具有物体形状和大小知觉的恒常性。 方位知觉: 研究表明,3岁儿童已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已能辨别前后方位,从具体方位知觉上升到方位概念需经历较长的时间,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儿童已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辨别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朱智贤教授认为,儿童左右概念发展经过三个阶段: 5-7岁,能比较固定的辨别自己的左右方位; 7-9岁,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 9-11岁,能比较灵活的、概括地掌握左右概念。 深度知觉:就是对远近、深

15、浅的知觉。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发明了一种叫做视觉悬崖(Visual cliff) 的实验设备。 “视崖”实验“视崖”实验 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四、时间知觉: 小学不同年级估计一分钟时间的平均数 什么是儿童思维 皮亚杰 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1 、反射活动 2 、习惯动作 3 、有目的动作 4 、手段与目的分化 5 、感知运动智慧时期 6 、感知运动智慧综合期 前运

16、算阶段(27 岁) 具体运算阶段(7 11 、12 岁) 形式运算阶段(11 、12 ) 局限 : 理论上 研究方法上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直觉思维的发展 1 、由简单到复杂 2 、由具体到概括 3 、语言在思维中的作用逐渐加强 二、具体形象思维成为幼儿期主要的思维特点 1 、经验性 2 、拟人性 3 、表面性 4 、片面性 5 、固定性 6 、近视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婴幼儿的记忆 任选一个水点将大鼠放入水池中,记录其在一定时间内的游泳轨迹,考察大鼠对原平台的记忆。研究小组发现大鼠需要24小时左右的时间才能找到原平台。 大鼠神经系统中担当记忆以及空间定位作用的海马脑回体

17、进行阻碍干扰 研究人员丰富了大鼠的神经系统、加速其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记忆在学期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一)、记忆对学期儿童知觉发展的影响 (二)、记忆对学期儿童想象和思维发展的影响 (三)、记忆对学期儿童语言习得与发展的作用 (四)、记忆对学前儿童个性特征形成和发展的影响二、研究幼儿记忆的方法 (一)、客体永久性法 AB错误 (二)习惯化、去习惯化法 实质:婴儿大脑对信息的加工能力的标志 (三)、传统的条件反射法 诺威一科利尔 踢脚-车动实验 (四)延迟模仿法三、幼儿的记忆方式 (一)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无意记忆:没有什么明确的记忆目的,是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一些东西。 有意记忆有明确的记忆

18、目的,是有意识地、自觉地去识记一些东西。 (二)、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机械记忆: 所谓死记,硬背,记忆时对材料的意义、逻辑关系并不理解,只是用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记忆。 意义记忆:理解的记忆,是根据对材料的内容、逻辑关系的理解而进行的。 四、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胎儿的记忆(二)、新生儿记忆的发展 1、条件反射 2、对熟悉的事物产生“习惯化” 有选择的记忆,自动过滤掉无用的垃圾信息 (1)13个月是长时记忆开始发生的阶段。23个月婴儿能建立操作条件反射。3个月婴儿的记忆能保持4周之久。 (2)36个月记忆的发展。长时记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对知识,技能可保持数天,数周。 (3)612

19、个月记忆的发展 612个月婴儿再现的潜伏期明显地延长长时记忆能力进一步增强,表现为:长时记忆时间增长 情节记忆(5) 1岁以后:主要表现在回忆的发展 延迟模仿的产生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及回忆能力的初步成熟。 婴儿期记忆缺失和记忆恢复现象 自传体记忆如何增强幼儿的记忆 利用游戏 明确任务 充分理解 附加意义 巧用时机 多用感官 反复强化 学前儿童情感的发展第一节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情绪的动机作用 二、情绪对认知发展的作用 三、情绪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四、情绪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第二节学前儿童情绪的发生和分化 一、情绪的发生 二、初生情绪的分化性 (一)华生的研究 新生儿有三

20、种主要情绪,即怕、怒和 爱 (二)布里奇斯的研究 弥散性的兴奋或激动,是一种杂乱无章的未分化的反应 初生婴儿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动,表现为皱眉和哭的反应; 3个月时分化为快乐、痛苦两种情绪; 到6个月时,痛苦又进一步分化为愤怒、厌恶、害怕三种情绪; 到12个月时,快乐情绪又分化出高兴和喜爱; 到18个月时,分化出喜悦与妒忌。 (三)孟昭兰的情绪分化理论 有遗传获得8-10种基本情绪 (四)林传鼎的研究 具有两种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绪反 应: 愉快情绪反应 不愉快的情绪反应 1泛化阶段(0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情绪反应比较笼统,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绪占优势。 0.53个月,出现了6种情绪:欲

21、求、喜悦、厌恶、忿急、烦闷、惊骇。但这些情绪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与不愉快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 46个月,开始出现由社会性需要引起的喜欢、忿急。 2分化阶段(15岁) 这一阶段儿童情绪开始多样化,从3岁开始,陆续产生了同情、尊重、爱等20多种情感,同时一些高级情感开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统化阶段(5岁以后)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情绪生活的高度社会化。这个时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种高级情绪达到一定的水平,有关世界观形成的情绪初步建立。 (五)伊扎德的研究 录像技术、两套面部肌肉运动和表情模式测查系 统 惊奇、痛苦、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 第三节学前儿童几种基本情绪的发展

22、 一、哭 哭泣种类: 满足、痛苦、愤怒和悲伤 为满足而哭 为痛苦而哭 为愤怒而哭 为悲伤而哭 二、笑 (一)自发性的笑(或称内源性的笑 ) (二)诱发性的笑 反射性的和社会性的两大类 社会性的诱发笑。 婴儿三四个月前的诱发性社会性微笑是无差别的。 4 个月左右,婴儿出现有差别的微笑。 有差别微笑的出现,是婴儿最初社会性微笑发生的标志。 三、焦虑和恐惧 婴儿期的焦虑 第二节 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的表达:分化与社会化二、情绪的理解:识别与解读三、情绪的调控:进化与社会化 四、情绪能力发展:生态系统观的解释模块三 学前儿童个性有关因素的发展基本概念 个性: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总和。 2岁:

23、个性萌芽 3-6岁:个性开始形成 18岁:成熟 个性内容提要: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气质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第三节 学前儿童的性别化 第四节 独生子女的心理第一节 幼儿的气质 一、气质 1 定义:俗称“脾气”,是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内向、外向)气质和人的神经类型有直接联系。2、幼儿四种气质类型各有什么特点? 胆汁质:外向,脾气急躁,易激动、难约束,直爽,精力旺盛, 多血质:外向,热情、活泼好动,敏感,反应快,善于交往,兴趣变化快,发言积极。 粘液质:内向,安静、稳重、反应缓慢,情绪不外露,注意力稳定,有毅力。 抑郁质:内向,敏感,细腻,幻想、胆小、孤僻,迟缓。3、幼

24、儿有哪几种神经类型? 人一般是两种气质混合型,具备一种气质或三种气质的人比例较少。 气质在童年期表现得比较明显二、婴儿的气质类型 (一)托马斯 九维度 三类型1.活动量:指孩子在一天的活动中动作的多少、节奏的快慢、动作多的孩子节奏比较快,动作幅度也比较大。 2.规律性:指孩子的生理机制,比如什么时候睡觉、什么时候起来、大小便规律等。有的孩子这些方面天生就有规律。有的孩子则没有规律。3.趋避性:即趋向性和回避性。孩子第一次面对新的事物(包括人、物、食物、环境等)时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是接受还是退缩。4.适应性:指孩子全面接受新事物所需要的时间和所表现出来的态度。5.反应阈:指能够引起孩子作出反应所需

25、要的刺激量,实际上就是指孩子的敏感程度。6.反应强度:指接受刺激后作出反应的强弱程度。7.情绪本质:指一天中孩子给人总的感觉是经常快乐、友善、容易接近,还是不那么开朗、容易生气。8.注意分散度:指外界的风吹草动是不是很容易干扰孩子的注意。9.坚持度:指孩子做事时遇到挫折,是坚持下去,还是很容易就放弃了 (1)容易型: 约占40 这类婴儿吃、喝、睡、大小便等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 情绪一般积极、愉快,对成人的交流行为反应适度。由于他们生活规律、情绪愉快,且对成人的抚养活动提供大量的积极反馈(强化),因而容易受到成人最大的关怀和喜爱。 (2)困

26、难型 这一类婴儿的人数较少,约占研究被试的10。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不易安抚。在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需要很长的时间去适应新的安排和活动,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 (3)迟缓型 约有15的被试属于这一类型。 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 (二)卡根的气质分类 行为抑制性 非抑制性 “对不熟悉事物的不确定” 环境的影响 父母的教养方式 三、气质与行为预测 记忆优势 气质变

27、化的趋势 “气质掩蔽”现象 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个性的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it ),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当父母以敏感抚养方式去适应婴儿的气质特征,儿童可实现最佳的发展。 1 了解孩子的气质特点 2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3 善于理解不同气质类型儿童的不足之处 4 针对儿童的气质特点进行个别教育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 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 1 自我中心期(8个月3岁) 生理自我; 2 客观化时期(3岁青春期) 获得社会自我; 3

28、主观自我时期(青春期成人期)进入心理自我。第四节学前儿童的性别化学习要点 一、性别刻板印象 男女有别: 男性:积极、冒险、竞争 女性:体贴、温柔、优雅男孩乔治能不能玩洋娃娃?-戴蒙 四、性意向双性化教育 如何帮助孩子树立性别意识 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第一节学前儿童言语发展概述 一、言语的概念 二、言语的分类 三、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言语的概念 语言: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以字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 言语:个体运用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与其他人进行交际的过程。 个体的言语能力受其对语言掌握程度的制约。 二、言语的分类 (一)外部言语 口头言语:对话和独白 书面

29、语言 (二)内部言语 指个体自问自答以及自己思考时不出声的言语活动。 隐蔽性和简略性 游戏语言:3-5 岁 问题语言:5-7 岁 三、言语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学前期是个体言语发展的关键期 4岁:掌握本民族语言 (二)言语发展的重要作用 1、促进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 (1)有利于认知范围的扩大 (2)有利于对认知活动的调控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2、促进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社交能力的提高 道德的发展 第二节 学期儿童口头语言的发生 一、学前儿童言语的准备 (一)前言语阶段的发音 1、简单音节阶段(03个月) 哭:锻炼自己的发声器官 2、连续音节阶段(48个月) 3、模仿发音-学话萌芽阶段

30、(912个月) (二)、语音理解的准备 1、语音知觉能力的准备 2、词语理解的准备 二、学前儿童言语的形成 (一)不完整句阶段(1-2岁) 1、单词句阶段(1-1.5岁) 单音重复 以词代句,一词多义 以音代物 2、双词句(电报句,1.5-2岁) 词汇大量增加,出现“词语爆炸” 双字词为主,增长迅速 (二)完整句阶段 第二节 学前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 一、交往功能 (一)从对话言语过渡到独白言语 (二)从情境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言语 二、调节功能的发展 (一)内部言语的发生 (二)调节功能的发展 第三节 语言获得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 二、模仿理论 三、生成转换语法理论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 如何看待

31、亲子教育? 亲子关系的三大原则 一、关系大于教育 二、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非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三、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内容 第一节 婴儿期的依恋 婴幼儿依恋关系是什么 ? 婴幼儿依恋关系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婴幼儿依恋关系重要吗? 依恋形成的标志: 代表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依恋形成的阶段: 1 、无分化 2 、低分化 3 、依恋形成 4 、修正目标 第二节 依恋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 陌生情境” 实验 一、依恋的类型 二、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 (一)稳定的照看者 哈洛 恒河猴 “ 母爱剥夺” 实验 (二)照看的质量 敏感- 不敏感 接受- 拒绝 合作- 干涉 易接受- 冷漠 (三)儿童的特点 幼儿先天

32、的气质 (四)家庭的因素 第三节 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一、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 二、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 三、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如何修复不良的依恋关系 依恋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都可以获得补偿 女性依恋成长的机会比男性多。 四、 如何建立规则v 孩子犯错时,是帮助他建立规则的好时机v 一、建立规则时应注意: v (一)、 传递给孩子的信息要规范、清楚、简洁越少越好,有利于形成内部规则。 v 建立规则承担责任面对犯错的后果内部规则v 父母的重要任务:让孩子有自由度地形成内在规则v (二)先入为主。v 先假定孩子是什么样的,孩子才会逐渐成为那样的。 v (三)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v (

33、四)父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反思角v 采用反思角的五个步骤:v 1、事先向孩子宣告反思角的规矩v 2、不带评价地陈述孩子的行为v 3、带到反思角时要再宣告一次规矩v 4、反思结束后,让孩子跟你说对不起。学前儿童的同伴交往 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一、同伴交往的重要性 1、有助于儿童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2、有助于儿童积极情感的发展 3、有助于儿童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发展 4、有助于认知能力的发展 5、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同伴交往的发生发展 发生 发展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同伴现场提名法 (1 )受

34、欢迎型 (2 )被拒绝型 (3 )被忽视型 (4 )一般型 四、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 幼儿的行为特征 幼儿的性格特点 幼儿的社交技能和策略 幼儿的家庭条件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 一、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二、儿童的攻击行为 三、儿童的道德发展第一节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一、社会性行为的涵义 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者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根据动机和目的: 亲社会行为 反社会行为 二、亲社会行为的类型 合作与助人 合作:通过在一起工作得到一个共同的目标。 助人:减轻他人的痛苦或者促进其工作或游戏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萌芽 四、亲社会行为的年龄差异 23

35、岁:无法做出真正自我牺牲式的反应 年龄与分享行为之间的关系 利他型 自私型 侦察微妙线索 五、儿童通过亲社会行为获得的价值 能力感,价值感 额外收益:积极的群体意识 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 、生物因素 2 、环境因素 (情境对行为改变的影响) 3 、换位思考问题 4 、移情 5 、父母的抚养方式 6 、不同文化的影响 强化、榜样 七、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 、利用归因原理 自我归因 2 、移情训练 五种实验情境 采用角色扮演法和诱导法 第二节 儿童的攻击行为 一、攻击的涵义 故意对人身和财产造成伤害并且没有社会理由的行为。 二、攻击性行为的种类 根据攻击目的: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三

36、、欺负行为 四、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 、生物因素 激素:睾丸酮 气质 二、环境因素 家庭交往 电视暴力 三、社会认知因素第三节 儿童的道德发展 一、皮亚杰 对偶故事法 他律 到 自律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第一水平 前习俗水平(9岁以下)第二水平 习俗水平(1020岁) 第三水平 后习俗水平(20岁以上)科尔伯格道德理论要点: (1)前习俗道德水平:大多数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年 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 后习俗水平:一般要20岁以后才能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 (2)儿童道德发展的先后次序是固定不变的,这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关,但每个人发展迟早有别,这与文化背景、交往有关。 每个人的道德发展速度不是同步的,因此,个体的年龄阶段与其道德阶段不是绝对对应的。 (3) 阶段虽然不可逾越,可以促进儿童道德发展,必须让他不断地接触道德环境和道德两难情境,以利于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的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