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资料家畜育种学缩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资料家畜育种学缩印版.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复习资料家畜育种学缩印版.精品文档.B: 保种:保护现有家畜品种,使之不遭混杂和灭绝。实质涵义:将品种视为遗传资源而保存其基因库,尽可能不使基因座上的等位基因丢失,无论它目前是否有用或无用。 背膘厚:指背上皮下脂肪的厚度。 标准乳:乳脂率为4%的乳。 标准乳量:乳脂率为4%的乳量。 表型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表型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即缺乏部分组合或纯繁组的双列杂交。C: 采食量:指在不限食条件下猪的平均日采食饲料量。 测定站测定:指将各育种场待测个体集中在一个专门的性能测定站,在相对一致、更严格的条件下,在统
2、一的期限内进行的生产性能测定。 测交: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的交配。 产蛋量:指一定时间内的产蛋个数。常用开产至40周龄、55周龄、72周龄等时的累积产蛋数表示。 产蛋总重:指一只鸡或某群鸡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产蛋的总重量。 产乳量:衡量乳用家畜产乳多少的指标。 初生窝仔数:指窝产仔猪的数量,包括产仔总数和产活仔数两个次级指标。 初生窝重:同窝初生个体重量之和。 纯种:指属于同一品种的个体。 纯种繁育:指同一品种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D: 大理石状:肌内脂肪的分布情况。取胸腰椎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置于4下存放24小时后对照标准大理石状图评分。 单系:来源于一头优秀系祖并具有与系
3、祖相似的外貌特征和生产性能的畜群。 单向性选择:把种群中某一极端变异个体保留,淘汰另一极端变异的个体,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某一个方向变化。 地方品系:由于各地生态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在同一品种内经长期选育而形成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地方类群。 顶交:即用近交系的公畜与无亲缘关系的非近交系母畜交配,杂种后代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动物克隆技术:指用胚胎或机体的某一部分的细胞来完成繁衍后代的过程。 胴体斜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肋与胸骨结合处前缘的长度。 胴体长:从耻骨联合前缘中点至第一颈椎前缘中点的直线长度。 胴体重:指去头、蹄、内脏(肾、板油除外)后的重量。 独立淘汰法:对多个选择的性状分别订
4、出一个最低的选留标准,一头家畜必须各个性状都达到这些标准,才可留种的方法。 断奶窝重:猪断奶时窝仔猪重量之和。E、F: 二元杂交:用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一代杂种无论公母均不作种用,不再继续配种繁殖,全部作商品用的方法。 发育:生物体在细胞分裂基础上进行细胞分化与形成各种组织器官的质变过程。 分裂性选择:把种群中极端变异个体按不同方向保留下来,而使中间常态型个体逐渐减少,使种群分化。 风土驯化:指生物群体迁移后对新生态环境适应的过程。 孵化率:指蛋孵化后出壳的雏鸡所占的比例。 父本杂种优势:指用杂种代替纯种做父本时公畜所表现出的优势。 复杂育成杂交:通过3个以上品种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腹
5、脂率:指腹脂重占宰前活重的比率。G: 改良时距:遗传进展从一个层次向下传递到另一层次所需的时间。 改良速度:单位时间内(年)的遗传改进量。 个体测定:对被测个体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个体本身的性能纪录资料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个体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的大小进行选择。 个体杂种优势:杂种后代本身呈现出的优势。 公猪繁殖性状:睾丸的大小和重量、精子活力和激素水平等性状。 估计传递力:任何一个亲本的育种值传递给下一代的能力。 估计育种值:通过表型值和个体间的亲缘关系估计出来的育种值。 过渡品种:经过人们一定的选育,比原始品种培育程度高但达不到培育品种的品种。H: 合并选择:结合个体表型值和家系均
6、值进行的选择。 合成品系:由两个以上品系有计划杂交得到的品系。 后裔测定:对被测个体的后裔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后裔的性能纪录资料对被测个体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候选基因:是已知在性状的发展或生理过程中具有某种生物学功能并经过测序的基因。J: 肌肉PH:屠宰后45分钟在猪最后胸椎背最长肌中心处,将酸度计插入肌肉中所得到的pH值。 肌肉嫩度:食肉的嫩度是消费者对食肉的口感惬意程度的重要指标。是对骨骼肌各种蛋白质结构特性的总概括。通常以肌肉剪切力来表示,数值越小,肉越嫩。 基因组印记性状:指在哺乳动物的两性配子发生过程和个体发育过程中,来自某一亲本的等位基因缄默,使后代的表型特征完全模仿或拷贝
7、某一亲本的特征。 级进杂交法:利用某一优良品种彻底改造另一品种生产性能的方向和水平的杂交方法。 家畜:是野生动物在人类的长期辛勤劳动下,经过驯养、驯化并不断改良提高后而成为既是人类的生活资料、又是人类的生产资料的家养脊椎动物。 家畜的体型:指的是个体在发育过程中,其结构形态的变化表现。主要由体长、体高、胸围、胸宽等体尺的比例关系所决定。 家系内选择:根据个体表型值与家系内平均表型值离差的大小进行选择的方法。 家系选择:以整个家系作为一个选择单位,根据家系平均表型值的大小进行选择的方法。 兼用品种:兼有两种以上生产力方向的品种。 剪毛量:从一只羊身上剪下的全部的总重量。 简单育成杂交:过两个品种
8、的杂交来培育新品种的方法。 交配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策略来安排公母畜的交配。 近交:指亲缘关系较近的个体间的交配。 近交建系法:利用高度近交的方法,使优秀性状的基因迅速达到纯合,培育出具有较高近交系数的优秀畜群的方法。 近交衰退:由于近交,家畜的繁殖性能、生理活动及与适应性有关的各性状,均较近交前有所削弱的现象。 近交系:连续进行高度近交,群体近交系数在37.5%以上的类群。 近交系数:某一个体任何基因座上的两个相同基因来自父母的共同祖先的同一基因的概率,即个体由于父母近交而可能成为纯合子的概率。 经济成熟:指家畜可以达到作为某种经济利用的状况。 净毛量:剪下的全部羊毛去除杂质后的总重量。
9、净毛率:净毛量占污毛量(剪毛量)的比率。 绝对生长:指在一定时间内体重或体尺的增长量。L、M: 累积生长:指家畜某一个年龄时期生长的最终重量或大小。即任何一个时期所测得的体重或体尺,都代表家畜被测以前生长发育的累积结果。 理想群体:指符合随机交配,世代分明无重叠,各世代生殖个体数相同,没有迁移、选择、突变发生的群体 料蛋比:产蛋鸡在一定年龄阶段饲料消耗量与产蛋总量之比。 料肉比:指畜禽在在一定年龄阶段内饲料消耗量与增重之比。 轮回杂交:即用两三个或更多个品种轮流作为父本杂交,杂种母畜继续繁殖,杂种公畜供经济利用的方法。 泌乳力:21日龄的仔猪窝重。泌乳力影响着仔猪的成活和哺乳期的生长。 泌乳期
10、产乳量:从产仔到干乳期间的总产乳量。 母本杂种优势:指用杂种代替纯种做母本时母畜所表现出的优势。P、Q: 胚胎移植:指从优良母畜(供体)体内取出早期胚胎移植到性状一般母畜(受体)体内继续发育以生产优良仔畜的技术。 培育品种:经过人们有明确目标的选择和培育所形成的品种。 配合力:种群通过杂交能够获得的杂种优势程度。 配套系:指在专门化品系培育基础上,以数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通过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将其中的一个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筛选出来,作为“最佳”杂交模式,再以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得到的商品代畜禽。 配套系:指在专门化品系培育基础上,以数组专门化品系为亲本,通过严格设计的杂交组合试验,将其中的
11、一个相对较好的杂交组合筛选出来,作为“最佳”杂交模式,再以此模式进行配套杂交得到的商品代畜禽。 配套系育种:配套系的培育过程。 品系:分布很广、群体很大的品种,因迁移、引种、隔离等形成区域性亚品种,或因培育目的不同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专门特点的亚品种。 品系繁育:指对品系或配套品系的建立、延续、发展和利用等一系列的育种工作。 品质选配:根据畜禽的品质是否相似进行的选配。(选型选配) 品种:是畜牧学的概念,是指具有特定生物学特性、主要性状的遗传性相对一致和稳定、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栽培植物或家畜类群。 平均日增重:指仔猪断奶至上市体重期间的平均每日增重。 QTL:从DNA水平上分析到的影响数量性状的单个
12、基因或染色体片段。 亲缘系数:交配双方个体间的遗传相关程度,即具有相同基因的概率。 群体继代选育法:从选取基础群开始,封闭畜群,并在这闭锁群体内根据生产性能、体质外型、血统来源等进行相应的选种选配,以培育出符合预定培育标准,遗传性稳定,整齐均一,F为12.5%左右的畜群。 群体间遗传距离:用于衡量群体间遗传差异大小或遗传关系远近的量化指标。遗传距离与群体间相似系数呈反比关系。 群系:选择具有共同优秀性状的个体组群,采用群体继代选育法而建立的品系。R、S: 肉色:屠宰后2小时内,目测胸腰接合处背最长肌横断面的颜色,肉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肌肉组织中肌红蛋白的含量。 乳脂量:乳中所含脂肪的重量。 乳脂
13、率:乳中所含脂肪的百分率。 305天产乳量:从产犊到305天的总产乳量。 三元杂交:先用两个品种或品系杂交,产生在繁殖性能方面具有显著杂种优势的母畜,再用第三个品种或品系作父本与之杂交,产生三元杂种全部作商品用的方法。 生产性能:又叫生产力,是指家畜最经济有效地生产畜产品的能力。 生理成熟:指家畜生理上达到了基本稳定的状况,即成年。 生态环境: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的诸生态因子所汇合成的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体。 生长:以细胞增大和细胞分裂为基础的量变过程。或各种组织器官通过细胞分裂在体积和重量上不断增加的量变过程。 生长速度:以达到上市体
14、重(100kg)的日龄为评价指标。 世代间隔:繁殖一代所需要的时间。 受精率:指入孵蛋中受精蛋所占的比例。 瘦肉率:指瘦肉总重占胴体重的百分比 。 数量性状基因座:从DNA水平上分析到的影响数量性状的单个基因或染色体片段。 双杂交:先用四个品种或品系分别两两杂交,然后再在两种杂种间进行杂交,产生经济用商品代方法。 顺序选择法:对所要选择的多个性状,一个一个地依次改进的方法。 饲料效率:每单位增重所消耗的饲料量。T、W: 特殊抗病力:指畜禽对某种特定疾病或病原体的抗性。它主要受一个主基因位点控制。 特殊配合力:两个特定种群之间杂交所能获得超过一般配合力的杂种优势。 提纯:指的是通过近交加选择的方
15、法提高亲本群体的遗传纯合度与个体间的遗传相似性。 体外受精技术:在体外进行精卵结合的技术。 体质:畜禽有机体执行本身的重要生命机能与执行人类经济活动有益的机能之间的协调性表现。各部位间、各器官间以及整个有机体与外界环境间的协调性。 体重:指畜禽在不同周龄时的体重。 同胞测定:对被测个体的同胞进行性能测定,并依据同胞的性能纪录资料对被测个体进行遗传能力的评价和预测。 同态相同基因:来源不同的相同基因。 同一群体个体相似概率:从同一群体内随机抽取两个个体,两者所有基因型相一致的概率。 同源相同基因:来源于同一祖先的同一个拷贝的相同基因。 同质交配:品质相同或相似的个体间的交配。 屠宰率:胴体重占宰
16、前活重的百分比。 屠宰率:指全净膛重占宰前活重的比率。 腿臀比例:指腿臀部重量占胴体重量的百分比。 完全双列杂交法:多个种群之间进行所有可能的相互交配方法。 稳定性选择:把种群中趋于极端变异个体淘汰,保留中间型的个体,使生物的性状更趋于稳定。 窝间距:两次产仔之间的间隔天数。X: 系水力:宰后肌肉保持水分不向外渗漏的能力。 系祖建系法:选择一头卓越的公畜作为系祖,选留其最优秀的后代作为继承者,通过选种选配,把系祖的优良品质变为群体所共有的稳定特性,形成类似系祖品质的品系的方法。 相对生长:指家畜在一定时间内体重增长量占原来体重的比率。 相对育种值:个体育种值相对于所在群体均值的百分数。 性成熟
17、:指家畜的生理机能开始正常活动,能繁殖后代的状况。 选优:指通过累代选拔优良个体来提高杂交亲本群体主要性状的平均水平,达到提高一般配合力的目的。 选择差:留种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群体平均表型值的离差。 选择反应:选择在下一代的反应。或人们通过选择在下一代得到的遗传改进量。 选择极限:在一个长期进行选择的封闭群体中,选择已不再出现反应的现象。 选择育种法:选择能扩大变异,积累和加强变异以及决定变异的方向,从而使畜群产生新的个体,发生根本改变。 血型系统:指同一位点的诸等位基因所决定的各种红细胞血型。 血型因子:能引起不同抗体的产生并与之反应的抗原成分。 驯化:指将野生动物驯养成家畜的过程 驯养:指
18、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饲养。Y: 眼肌面积:指最后肋骨处背最长肌的横断面积。其计算公式为:长宽0.7或0.8。 一般抗病力:不限于抗某一种病原体,它体现了机体对疾病的防御功能。它主要受多基因控制。 一般配合力:一个种群与其它种群杂交所能获得的平均效果。 遗传标记:是指能够遗传的、可以识别的并能明确反映遗传多态性的生物特征。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中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组成部分,它包含着不同生物物种性状得以遗传和表现的各种各样的基因。 遗传趋势:指参加遗传评估的所有种畜某性状的 估计育种值按年度计算的平均数值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趋势。 遗传与环境互作:任何数量性状的表型值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
19、同的基因型有可能会适应不同的环境的现象。 异质交配:品质不同的畜禽个体间的交配。 引入杂交法:指在保留原有品种基本特性的前提下,利用引入品种来改良其某些缺点的一种有限的杂交方法。 引种:从外地或从境外将属于优良品种、品系或类群的畜禽引入当地,直接推广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使用的工作。 有效等位基因数:指理想群体中,一个基因座上产生与实际群体中相同杂合度所需的等位基因数目。 有效群体含量:随机交配下,近交程度的增长与实际群体的随机漂变程度相当于理想群体的成员数。 育成杂交法:用于培育新品种的杂交育种方法。 育成仔猪数:断乳时窝中仍存活的仔猪数。 育种规划:应用系统工程方法、科学地配置资源、技术、方法
20、和措施,筛选出最佳育种方案的规划。 育种效益:特定育种方案可能实现的育种产出和可能发生的育种投入之差。 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的总和。 育种值:控制一个数量性状的所有基因座上基因的加性效应的总和。 育种值选择:依据被测个体本身及其亲属的育种值进行选择留种的方法。 阈性状:由多基因决定而表现为非连续变异的一类性状。 原始品种:在农业水平较低,长期选种选配水平不高,饲养管理粗放的条件下所形成的品种。 远缘杂交:不同种、不同属、甚至血缘关系更远的动物之间的交配称为远缘杂交。Z: 杂合度:指在检测群体内随机抽取两个等位基因,它们各不相同的概率。 杂交:不同品种、品系个体间
21、的交配。 杂交的遗传效应:1、杂交使基因杂合;2、杂交使群体均值提高;3、杂交使群体一致。 杂交繁育:指不同品种以至不同种属个体间进行交配繁殖,同时进行选育提高的方法。 杂种优势:指不同种群杂交产生的杂种在生活力、生长势和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两个亲本种群平均值的现象。 杂种优势利用:利用杂种优势以提高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手段。 宰前活重:指屠宰前禁食24小时后的体重。 增重:指畜禽在一定年龄阶段内体重的增量。 正反交反复选择法:通过正反两个杂交组合多代的反复测定、选择和纯繁,培育出具有高配合力的品系中的分离情况。 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
22、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 种畜测定:指在相对一致的条件下观测、度量供选群各个体的主测性状(生产性能),为后续的遗传评估与留种工作创造必要前提和奠定坚实基础。 种质特性:指作为遗传资源的某一种群所具有的有别于其它种群、并能稳定遗传的特性。 主效基因:对某一数量性状有明显作用的处于分离状态的单个基因。 专门化品系:具有某方面突出的优点,专门用于某一配套系杂交的品系。 专用品种:由于人们长期选择和培育,使品种的某些特性获得显著发展或某些组织器官产生了突出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专门的生产力,这种品种称之。 转基因:导入并能表达的基因。 转基因动物:借助分子生物学与繁殖生物技术将已知的外源基因导入生殖细胞、早期
23、胚胎干细胞或早期胚胎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所培育出的携带有外源基因并能遗传的动物个体或品系。 综合选择指数:把所需要选择的几个性状,根据它们的遗传特点和经济价值,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可以相互比较的数值。 综合育种值:依据多个性状在育种上和经济上不同的重要性给予不同的加权值的复合数量性状的育种值。 综合指数法:把所需要选择的几个性状,根据它们的遗传特点和经济价值,综合成一个使个体间可以相互比较的数值。背膘厚的检测方法:1、一点法:第六、七肋骨间的背膘厚度表示。2、两点平均法:用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两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现在用得较多。3、三点平均法:用肩部最厚处(第二、三胸椎间)、
24、胸腰结合处、腰荐结合处三点背膘厚度的平均值来表示。 猪的繁殖性状:1、初生窝仔数;2、泌乳力;3、初生窝重;4、窝间距;5、育成仔猪数;6、断奶窝重;7、公猪繁殖性状。 猪的生长性状:1、生长速度;2、平均日增重;4、采食量;5、饲料效率。 胴体性状:1、宰前活重;2、胴体重;3、屠宰率;4、胴体长、胴体斜长;5、背膘厚;6、皮厚;7、眼肌面积;8、腿臀比例;9、瘦肉率。 动物在驯化过程中的变异:1、神经系统:许多原有的条件反射消失,同时建立了许多新的条件反射。2、体重与体尺:向着人类选择的方向增大或变小。3、骨骼:家畜的骨骼不如野生动物的粗壮、结实,关节面与肌肉附着面都不如野生时明显。 培育
25、品种特点:早熟,体格较大;生产力高,且专门化;要求较高的饲养管理条件和育种技术;分布广泛;品种结构复杂;育种价值高。 品种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共同的来源;2、具有能稳定遗传的、有别于其它品种的共同表型标志和相似的生产性能;3、具有一定的现实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4、具有一定的结构;5、具有足够的数量;6、被政府或品种协会承认。 家畜品种的形成:1、社会经济条件:是品种形成与演变的主要因素,畜禽品种形成的方向、速度、数量和质量,主要取决于社会需要和生产力水平。2、自然环境条件:光照、海拔、温度、湿度、空气、水质、土质、植被、食物结构等。 按改良程度划分:原始品种特点:晚熟,体格相对较小;
26、体格协调,生产力低而全面,生长慢;体质粗糙,耐粗耐劳,适应性好,抗病力强。 培育品种特点:早熟,体格较大;生产力高,且专门化;要求较高的饲养管理条件和育种技术;分布广泛;品种结构复杂;育种价值高。 过渡品种特点:生产性能比原始品种好,但遗传性不够稳定。如果进一步选育,可成为培育品种,但停止选育,则会退化为原始品种。 猪的肉质性状:1、肌肉PH;2、系水力;3、肉色;4、大理石状;5、肌肉嫩度。 牛的泌乳性状:1、年产乳量;2、泌乳期产乳量;3、305天产乳量;4、标准乳量;5、乳成分:乳脂率;乳脂量;标准乳。 血型在育种中的应用:1、利用血型确定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优良种畜和血统控制;2、利
27、用品种或品系间的血型因子的相似性的大小,来估计杂种优势的大小;3、利用畜禽血型与其生产性能的关系早期选种;4、应用于抗病育种;5、血型可作为品种资源分类的参考;6、利用血型与疾病间的相关,来判断疾病发生的可能性;7、预防新生畜的溶血病。 肉用家畜的外形特点:1、肌肉组织发达,骨骼细致结实。2、低身广躯,外形丰满平滑,四肢较短,中躯紧凑。3、体型呈长方形和圆桶形。 特殊抗病力的内在机理:是由于寄生体内存在或缺少某种分子或其受体,这种分子有以下作用:决定异体识别及特异性异体反应。决定病原体的特殊附着力,即能否进入寄主。传染因子在体内增殖时,决定是否导致寄主发病。 研究生长发育的意义:根据家畜不同时
28、期所表现的生长发育特点和规律,在生产上加以应用。在工厂化大群饲养的生产流程中根据畜禽所处的生长发育阶段给予来同的营养需要量,既保证饲养管理的经济效益,又能保证其生长发育的正常进行,最后达到产品的质量要求。并可根据计算,随时检查饲养管理水平。研究生长发育是开展畜禽育种工作的基础和依据。 研究畜禽生长发育规律的模式:1、时态生长模式:从时态上计算畜体的体重和体尺或局部的增长。2、相对生长模式:表示畜体各部位或组织随整体增长在比例上的变化。 三类畜禽生长的意义:1、累积生长的意义:评定家畜在一定年龄时的大小和生长发育好坏的依据。2、绝对生长的意义:用以说明某个时期家畜生长发育的绝对速度。3、相对生长
29、的意义:反映着个体的生长强度,可用来比较不同的家畜,比较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 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比较:1、人工选择的方向性强;2、人工选择的性状单纯;3、人工选择有可能依据基因型进行选择;4、人工选择如结合近交,可进一步促进畜群的改良效果。 使人工选择的离心压大于自然选择的向心压的措施:连续若干代进行定向选择,以抵抗自然选择的向心作用,使自然选择的作用降到最低程度;2、着眼于群体;3、要给予合理的环境条件;4、选择生产力时,应适当兼顾适应性状与体质。 家畜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含意:在家畜生长发育中,无论表型部位和组织器官,无论部分还是整体,不同时期的绝对生长或相对生长都不是等比例增长的。在不
30、同的生长发育时期,有规律地表现出高低起伏的不平衡状态。 体重增长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幼年家畜绝对增重很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到一定时期达到最高峰,而后又逐渐下降,成年后停止生长,绝对增重很少;年龄越小,生长强度越大; 骨骼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全身骨骼在胚胎期生长强度大;草食动物在出生前,四肢骨的生长强度大于体轴骨,出生后反之。而杂食动物在出生前,四肢骨和体轴骨的增长都比较迅速。 外形部位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不同时期的外形部位变化与全身骨骼的生长顺序有关。草食动物在出生以前,体高和荐高的生长强度大,出生时表现为头大、腿长、躯干短,胸浅、背窄、荐部高的外形。出生以后,体长和颈长的生长
31、占优势,逐步表现为躯干长、胸深而宽、四肢相对较短后躯无高耸的外形。杂食动物出生时体形较长而宽,四肢相对较短。 组织器官生长发育的不平衡性的规律:家畜的不同的组织器官在不同的发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长强度。不同组织发育的迟早和快慢的先后顺序为:先骨和皮,后肌肉和脂肪。各种组织器官的生长波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应地推迟或提早,生长优势顺序为:脑骨肌肉脂肪。 发育受阻的结果:1、母畜严重的营养不良;2、从胚胎发育后期到成年,某一部分处于生长强度最大时遭到营养不足,那么该部分所受影响最大;3、任何阶段营养不足,对不同部位或组织所产生的阻抑作用,与该部分的成熟期早晚成正比,早熟部分影响较小,晚熟部分影响较大。
32、 选择的实质:能定向地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改变生物的类型,而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归根结底是由于打破了繁殖的随机性,从而打破了群体基因频率的平衡状态。 人工选择的作用与目的:1、选择的创造性作用;2、选择能改变基因频率;3、选择能够积累和加强变异;4、选择能控制变异的方向。目的:通过选优去,改变种畜繁殖的随机性来提高改良性状的理想基因频率,从而提高下一代的生产性能。 影响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基本因素:1、性状的遗传力(h2):从两方面影响选择效果:一是遗传力直接影响选择反应的大小,二是遗传力的大小与被选择性状的遗传背景密切相关。2、选择的准确性(rAP):通常用个体育种值与选择所依据的表型值
33、变异之间相关的大小来评价,估计育种值与表型值的相关rAP越大,选择反应越大。不同的选择方法,选择的准确性不同,增加选择准确性的重要和有效的措施是对遗传不同的性状采用相应的、合适的选择方法;增加育种值估计的信息量;减少各种选择误差等。3、选择差(S):选择差留种个体的平均表型值与群体平均表型值的离差。选择差越大,选择反应越大,选择效果越好。 影响选择差的因素有:1、留种率:留种个体数占全群总数的比例。留种率越大,选择差越小;留种率越小,选择差越大。2、表型标准差:同样的留种率,标准差越大,选择差越大。 影响世代间隔的因素: 家畜的种类; 畜群的年龄组成; 育种的管理方法; 选择的性状; 选种的方
34、法等。 提高选择反应与改良速度的措施:1、主选遗传力高或中等的性状:高遗传力可以获得较大的选择反应,所以主选遗传力高或中等的性状比低的性状选择效果要好。2、缩小环境方差,提高遗传力:缩小环境方差,能使总的表型变异幅度降低,从而提高遗传力。3、选用适当的选择方法:对于不同的性状,不同选择方法的选择准确性是不同的,因此,采用适宜的选择方法才能使所要改良的性状获得理想的选择效果。4、缩小留种率:在大群体中选择优秀拔尖的个体作为种畜,缩小留种率;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和胚胎工程,减少种畜的需要量,缩小留种率。5、检查与扩大性状的变异度:组建的育种基础群应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适时导入外血,增加新的基因来源,扩
35、大遗传变异。6、缩短世代间隔:早配;性能的早期评定;改变选择方式;利用遗传标记早期选种。 遗传趋势分析的步骤:1、采用动物模型BLUP或者其它模型下的BLUP法计算个体的估计育种值。2、分别计算生于不同年份的种畜的平均估计育种值,并列表、绘图示之。3、计算各出生年份种畜的平均估计育种值对年度的回归系数,并对该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 各种选择的适用范围:1、个体选择:遗传力高的性状;性状标准差大的群体。2、家系选择: 遗传力低的性状; 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的差异小;大家系。3、家系内选择: 遗传力低的性状;由共同环境造成的家系间的差异大和家系内个体间的表型相关高;小家系。4、合并选择:多胎动
36、物。 多形状选择各方法的优缺点:1、顺序选择法:优点:选择效果好。缺点:费时;对有负相关的性状的选择,提高了一个性状则降低了另一个性状。2、独立淘汰法:优点:简便。缺点:中选的个体不是最优秀的;同时选择的性状越多,中选的个体就越少。3、综合指数法:优点:考虑了性状间的相关性并权衡了不同性状的重要性。缺点:选择多个性状是时,每个性状的选择反应只有单性状的 根号n分之一。 测定性状的选择原则:1、所测性状应具有足够的经济意义。2、所测性状应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3、所测性状应尽可能符合生物学规律和生产实际。 质量性状主要是:1、表征性状:反映品种特征的性状。2、血型和血浆蛋白多态性:利用这类性状
37、可以分析畜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动物的起源。3、遗传缺陷。4、伴性性状。 阈性状的特点:1、由多基因决定。2、具有潜在、表现两个不对应的分布。一个是造成这类性状的某种物质的浓度或发育过程的速度的潜在的连续性分布,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二是性状表现出的非连续性分布(间断分布),具有二项式和多项式分布的特征。3、遗传基础与表型分布不对应。 指数选择效果与理论预测的差异:(1)各种参数理论误差的存在;(2)加权值确定的依据不充分;(3)候选群体小;(4)单信息的选择指数只利用本身的信息,降低了选择指数的准确性;(5)各个个体的信息来源不同。 制订选择指数的注意事项:(1)突出主要性状,选择24个性状为宜;(
38、2)应该是容易度量的性状;(3)尽可能是家畜的早期性状;(4)对于遗传力低的重要的经济性状应给予较大的加权值;(5)对于向上选择的性状,给予正值,对于向下选择的性状给予负值,但Wi1。(6)对于一些负相关的性状,尽可能把它们合并为一个性状来处理。 近交程度的高低:1、最高:亲子交配、全同胞交配。2、其次:半同胞交配、祖孙交配。3、再次:叔侄交配、姑侄交配、堂兄妹交配。近交程度通常是以下一代近交系数的大小来判断亲代交配双方的亲缘关系的远近。 近交的标准:一般以近交个体的近交系数0.781%作为判断其父母是否是近交的标准。交配双方到共同祖先的总代数不超过6代。 近交衰退的表现:生活力下降,繁殖力减
39、退,遗传缺陷发生率增高,适应性变差,体质转弱,生长缓慢,与生活力相关的生产性能下降等。 近交衰退的表现规律:1、不同畜种对近交的敏感性、耐受力不同,各有其安全期限。2、不同品种近交衰退程度有差异。3、品系内的不同家系近交衰退程度有差异。4、不同的近交程度其后果不一。5、遗传力不同的性状近交衰退表现不一。 近交用途与注意事项:一、近交的用途:1、用于固定优良性状;2、用于提高畜群的遗传整齐度;3、促使优秀个体的优良特性成为群体的共同特性,以改良畜群;4、揭露有害基因;5、提供试验动物。二、近交注意事项:严格淘汰;灵活运用近交;加强饲养管理;严禁在商品群中使用近交。 同质交配的作用:(1)同质交配
40、不改变基因频率;(2)同质交配改变基因型频率,增加纯合子频率,降低杂合子频率;(3)连续的同质交配,可使群体分化。 同质交配的缺点:只能针对一个或少数几个性状进行;会减少种群内的异质性,从而降低性状的适应性和生活力; 同质交配的注意事项: 为了提高同质选配的效果,尽可能准确地判断个体的基因型; 要加强选择,严格淘汰体质衰弱或有遗传缺陷的个体。 异质交配的方式:选择具有不同优良性状的公母畜交配,以期将不同亲本的不同优良性状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兼具双亲不同优点的后代。选择同一性状但优劣不同的公母畜交配,以优良性状纠正不良性状,使后代取得较大的改进和提高。 异质交配的遗传效应:结合不同优良基因型于后
41、代,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增加某些优良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减少不良基因的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异质交配的作用:能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丰富后代的遗传基础;创造新的类型,并增加后代体质结实性,提高后代的适应性、生活力和繁殖力,改良不良性状,提高其水平。 杂交的遗传效应:1、杂交使基因杂合:杂交是一定概率的异型交配,即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交配,异型交配,就能使基因杂合。2、杂交能提高群体均值:杂交能使基因杂合,从而增加群体中的杂合子频率,群体中的杂合效应值就会增加,因此,整个群体的平均值就要上升。3、杂交使群体一致:杂交能使群体杂合子频率增加,只要经过一次杂交,两个或N个纯系就被打破,成为一个杂合子
42、群体,性状均表现一致。 杂交繁育的种类:1、依据交配双方所在种群的性质分:杂交、系间杂交、远缘杂交。2、依据杂交的作用和目的可分为:级进杂交、引入杂交、育成杂交。 级进杂交的方法:1、选择一个生产性能表现很好的外来品种与被改良品种杂交。2、杂交后代再与外来品种连续回交几代,直至被改良品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3、选择符合要求的回交后代进行横交固定。 级进杂交的适用范围:(1)为了尽快获得大量某种用途的家畜;(2)为了尽快提高家畜的某种生产性能;(3)为了经济有效地获得大量“纯种”家畜;(4)为 了获得大量适应性强且生产力高的家畜。 级进杂交的注意事项:明确改良的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改良品种;选出优
43、秀的改良用畜;加强对杂种的选种选配。 引入杂交的方法:(1)选择一个与被改良品种基本同质但有针对性优点的外来品种与当地品种杂交一次。(2)杂交后代与当地品种回交23代,使外来血统仅占1/41/8。(3)选择符合要求的回交后代进行横交固定。 引入杂交的适用范围:(1)不需要根本改造品种或畜群,只需要在保留其全部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改正某些缺点。(2)需要加强或改善一个品种的生产力,而不需要改变其生产方向时用。 引入杂交的注意事项:慎重选择引入品种;严格选择引入个体;加强原有品种的选育;引入外血量要适当;加强杂种的选择和培育;应该限定范围进行。 纯种繁育的任务:1、提高:通过连续选择等措施,使优良品
44、种的提高到更高水平。2、提纯:通过近交和选择,使那些控制主要性状的各个优良基因座尽可能多的达到纯合状态。3、保种:通过纯繁来保护各种遗传资源。 纯种繁育的方法:1、选种与近交:选种是纯繁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技术环节和措施。近交可使基因纯合。选种与近交结合,可培育新品系,可使群体提纯。2、针对不同类别的品种采取相应的措施:(1)地方品种特点:适应性和抗逆性强,选育程度低,主要的生产性能水平相对不高。纯繁对策:在加强保种工作的同时,可利用其遗传变异程度较大的特点加强选择;也可在保证不改变地方品种的主要特点时,采用引入杂交来克服某些缺点,加快改良的步伐。(2)新育成品种:加强种畜测定、遗传评估、强度选
45、择;抓好提纯、稳定遗传性及推广与杂交利用的工作。(3)引入品种:创造条件,防止退化;集中饲养、繁殖,逐步推广;加强选种选配,合理培育利用。 风土驯化成功的标志:被引入品种适应新的生态环境,能将这种适应性遗传给后代。 风土驯化成功的因素:1、各品种对生态环境中主导生态因子的适应 范围的大小;2、引种地与原产地生态环境的差异程度。 风土驯化的途径:1、直接适应:即引入个体在新环境条件下,在生理上和行为上产生一系列反应,直至基本适应新环境为止。2、定向改变遗传基础:即引入品种在新环境条件下,各个个体依靠自身的遗传基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经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的作用,定向积累了适应性的变异。 风土驯
46、化的措施:考察被引入品种的各方面情况;在超越耐受限度的情况下,可采取逐步迁移法,使其对环境条件的逐步适应;选择性成熟前后的个体迁移较容易适应;加强人工选择与培育。 纯繁的目的与用途:1、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质量好、纯合度较高的杂交亲本;2、为低产品种或畜群进行杂交改良提供优良种畜;3、为培育新品系、新品种及有关研究工作提供育种素材和基因来源;4、为乳牛业等畜牧生产部门直接提供商用家畜。 人工授精给家畜育种带来的效应:1、可增加优秀种公畜的后代数,扩大其优良遗传特性和高产基因在群体中的影响;2、通过精液低温保存,使得优秀种公畜的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3、依靠人工授精,可增加种公畜的配种任务;4、
47、可提高对种公畜进行后裔测定的准确性;5、可以更经济可靠地实现家畜品种资源保护。 胚胎移植技术在家畜育种中可实现的一般效应:1、可通过胚胎移植生产较多的优良胚胎;2、可以提高优良母畜的利用率;3、胚胎移植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技术;4、可解决活体运输困难的问题。 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将胚胎移植技术的优势与核心群育种的特点结合为一体所形成的育种体系。 奶牛MOET核心群育种体系的优势:可以提高母牛的繁殖力。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可以使核心群中的每个供体母牛每年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全同胞关系的后代,大大缩短了种畜的世代间隔,加快群体的遗传进展,提高育种效益。 核心群育种的特点:育种措施主要集中在较小的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