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规划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规划标准.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城镇规划标准.精品文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镇 规 划 标 准 GB 50188 2007 Standard for planning of town1 总 则1.0.1 为了科学地编制镇规划,加强规划建设和组织管理,创造良好的劳动和生活条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县级人民政府驻地以外的镇规划,乡规划可按本标准执行。 1.0.3 编制镇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 术 语2.0.1 镇 town 经省级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镇。 2.0.2 镇域 admin
2、istrative region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的地域。 2.0.3 镇区 seat of government of town 镇人民政府驻地的建成区和规划建设发展区。 2.0.4 村庄 village 农村居民生活和生产的聚居点。 2.0.5 县域城镇体系 county seat town and township system of county 县级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有机联系的城、镇(乡)群体。 2.0.6 镇域镇村体系 town and village system of town 镇人民政府行政地域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中有机联系的镇区和村
3、庄群体。 2.0.7 中心镇 key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各分区内,在经济、社会和空间发展中发挥中心作用的镇。 2.0.8 一般镇 common town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中心镇以外的镇。 2.0.9 中心村 key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设有兼为周围村服务的公共设施的村。 2.0.10 基层村 basic-level village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中心村以外的村。3 镇村体系和人口预测3.1 镇村体系和规模分级3.1.1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依据县(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确定的中心镇、一般镇的性质、职能和发展规模进行制定。3.1.2 镇域镇村体系规划应包括以下主
4、要内容: 1、调查镇区和村庄的现状,分析其资源和环境等发展条件,预测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前景以及劳力和人口的流向趋势; 2、落实镇区规划人口规模,划定镇区用地规划发展的控制范围; 3、根据产业发展和生活提高的要求,确定中心村和基层村,结合村民意愿,提出村庄的建设调整设想; 4、确定镇域内主要道路交通,公用工程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历史文化保护、防灾减灾防疫系统。3.1.3 镇区和村庄的规划规模应按人口数量划分为特大、大、中、小型四级。 在进行镇区和村庄规划时,应以规划期末常住人口的数量按表3.1.3的分级确定级别。表3.1.3 规划规模分级(人)规划人口规模分级镇区村庄特大型5000
5、01000大型30001500006011000中型1000130000201600小型100002003.2 规划人口预测3.2.1 镇域总人口应为其行政地域内常住人口,常住人口应为户籍、寄住人口数之和,其发展预测宜按下式计算: Q=Q0(l+K)n+p 式中 Q-总人口预测数(人); Q0-总人口现状数(人); K-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P-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 n-规划期限(年) 3.2.2 镇区人口规模应以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预测的数量为依据,结合镇区具体情况进行核定;村庄人口规模应在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中进行预测。3.2.3 镇区人口的现状统计和规划预测,应按居住状况和
6、参与社会生活的性质进行分类。镇区规划期内的人口分类预测,宜按表3.2.2的规定计算。 表3.2.3 镇区规划期内人口分类预测:人口类别统计范围预测计算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在镇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人口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计算寄住人口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寄宿在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学生按机械增长计算通勤人口劳动、学习在镇区内,住在规划范围外的职工、学生等按机械增长计算流动人口出差、探亲、旅游、赶集、等临时参与镇区活动的人员根据调查进行估算3.2.4 规划期内镇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应按计划生育的要求进行计算,机械增长宜考虑下列因素进行预测。 l、根据产业发展前景及土地经营情况预测劳力转移时,宜按劳力转化因素
7、对镇域所辖地域范围的土地和劳力进行平衡,预测规划期内劳力的数量,分析镇区类型、发展水平、地方优势、建设条件和政策影响以及外来人口进入情况等因素,确定镇区的人口数量。 2、根据镇区的环境条件预测人口发展规模时,宜按环境容量因素综合分析当地的发展优势、建设条件、环境和生态状况等因素,预测镇区人口的适宜规模。 3、镇区建设项目已经落实、规划期内人口机械增长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可按带眷情况估算人口发展规模;建设项目尚未落实的情况下,可按平均增长预测人口的发展规模。4 用地分类和计算4.1 用地分类4.1.1 镇用地应按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
8、、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水域和其他用地9大类、30小类。 4.1.2 镇用地的类别应采用字母与数字结合的代号,适用于规划文件的编制和用地的统计工作。 4.1.3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应符合表4.1.3的规定。 表4.1.3 镇用地的分类和代号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范 围大类小类R居住用地各类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和内部小路、场地、绿化等用地;不包括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道路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以一三层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宅间路用地;不包括宅基地以外的生产性用地R2二类居住用地以四层和四层以上为主的居住建筑和附属设施及其间距、宅间路、组群绿化用地C公
9、共设施用地各类公共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C1行政管理用地政府、团体、经济、社会管理机构等用地C2教育机构用地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及专科院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等用地C3文体科技用地 文化、体育、图书、科技、展览、娱乐、度假、文物、纪念、宗教等设施用地C4医疗保健用地医疗、防疫、保健、休疗养等机构用地 C5商业金融用地各类商业服务业的店铺,银行、信用、保险等机构,及其附属设施用地C6集贸市场用地集市贸易的专用建筑和场地;不包括临时占用街道、广场等设摊用地M生产设施用地独立设置的各种生产建筑及其设施和内部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M1一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基本无干扰、
10、无污染的工业,如缝纫、工艺品制作等工业用地M2二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如纺织、食品、机械等工业用地M3三类工业用地对居住和公共环境有严重干扰、污染和易燃易爆的工业,如采矿、冶金、建材、造纸、制革、化工等工业用地M4农业服务设施用地各类农产品加工和服务设施用地;不包括农业生产建筑用地W仓储用地物资的中转仓库、专业收购和储存建筑、堆场及其附属设施、道路、场地、绿化等用地W1普通仓储用地存放一般物品的仓储用地W2危险品仓储用地存放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品的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镇对外交通的各种设施用地T1公路交通用地规划范围内的路段、公路站场、附属设施等用地T2其他交通用
11、地规划范围内的铁路、水路及其他对外交通路段、站场和附属设施等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规划范围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等设施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中的单位内部道路和停车场地S1道路用地规划范围内路面宽度等于和大于6m的各种道路、交叉口等用地S2广场用地公共活动广场、公共使用的停车场用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场地U工程设施用地各类公用工程和环卫设施以及防灾设施用地,包括其建筑物、构筑物及管理、维修设施等用地U1公用工程用地给水、排水、供电、邮政、通信、燃气、供热、交通管理、加油、维修、殡仪等设施用地U2环卫设施用地公厕、垃圾站、环卫站、粪便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用地U3防灾设施用地各项防灾设施的用地,包括消防
12、、防洪、防风等G绿地各类公共绿地、防护绿地;不包括各类用地内部的附属绿化用地G1公共绿地面向公众、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如公园、路旁或临水宽度等于和大于5M的绿地G2防护绿地用于安全、卫生、防风等的防护绿地E水域和其他用地规划范围内的水域、农林用地、牧草地、未利用地、各类保护区和特殊用地等E1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沟渠、池塘、滩涂等水域;不包括公园绿地中的水面E2农林用地以生产为目的的农林用地,如农田、菜地、园地、林地、苗圃、打谷场以及农业生产建筑等E3牧草和养殖用地生长各种牧草的土地及各种养殖场用地等E4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E5墓地E6未利用地未使用和尚不能
13、使用的裸岩、陡坡地、沙荒地等E7特殊用地军事、保安等设施用地;不包括部队家属生活区等用地4.2 用地计算4.2.1 镇的现状和规划用地应统一按规划范围进行计算。 4.2.2 规划范围应为建设用地以及因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包括规划确定的预留发展、交通设施、工程设施等用地,以及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4.2.3 分片布局的规划用地应分片计算用地,再进行汇总。 4.2.4 现状及规划用地应按平面投影面积计算,用地的计算单位应为公顷(hm2)。4.2.5 用地面积计算的精确度应按制图比例尺确定。1:10000、 l:25000、1:50000的图纸应取值到个位数;1:
14、5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一位数;l:1000、l:2000的图纸应取值到小数点后两位效。4.2.6 用地计算表的格式应符合本标准附录A的规定。5 规划建没用地标准5.1 一般规定 5.1.1 建设用地应包括本标准表4.1.3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和绿地8大类用地之和。5.1.2 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应包括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建设用地比例和建设用地选择三部分。 5.1.3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为规划范围内的建设用地面积除以常住人口数量的平均数值。人口统计应与用地统计的范围相一致。5.2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5.2.1 人
15、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的规定分为四级。 表5.2.1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一二三四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60 8080 100100 120120 1405.2.2 新建镇区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按表5.2.1中第二级确定;当地处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的I、建筑气候区时,可按第三级确定;在各建筑气候区内均不得采用第一、四级人均建设用地指标。5.2.3 对现有的镇区进行规划时,其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按表5.2.3规定的幅度进行调整。第四级用地指标可用于I、建筑气候区的现有镇区。表5.2.3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现状人
16、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规划调整幅度(m2/人)60增0156080增01080lOO增、减010100120减010120140减015140 减至140以内注:规划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数值。5.2.4 地多人少的边远地区的镇区,可根据所在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确定。5.3 建设用地比例5.3.1 镇区规划中的居住、公共设施、道路广场、以及绿地中的公共绿地四类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宜符合表5.3.1的规定。 表5.3.1 建设用地比例 类别代号类别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中心镇镇区一般镇镇区R居住用地28383343C公共设施用地12201
17、018S道路广场用地11191017G1公共绿地812610四类用地之和648465855.3.2 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镇区,其公共绿地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所占比例的上限。5.4 建设用地选择5.4.1 建设用地的选择应根据区位和自然条件、占地的数量和质量、现有建筑和工程设施的拆迁和利用、交通运输条件、建设投资和经营费用、环境质量和社会效益以及具有发展余地等因索,经过技术经济比较,择优确定。 5.4.2 建设用地宜选在生产作业区附近,并应充分利用原有用地调整挖潜,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需要扩大用地规摸时,宜选择荒地、薄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林地和牧草地。 5.4.3 建设用地宜选在
18、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 5.4.4 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5.4.5 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5.4.6 建设用地应避免被铁路、重要公路、高压输电线路、输油管线和输气管线等所穿越。 5.
19、4.7 位于或邻近各类保护区的镇区,宜通过规划,减少对保护区的干扰。6 居住用地规划6.0.1 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6.0.2 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布置在大气污染源的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下风侧以及水污染源的上游;2、应与生产劳动地点联系方便,又不相互干扰; 3、位于丘陵和山区时,应优先选用向阳坡和通风良好的地段。 6.0.3 居住用地的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照镇区用地布局的要求,综合考虑相邻用地的功能、道路交通等因素进行规划;2、根据不同的住户需求和住宅类型,宜相对集中布置。 6.0.
20、4 居住建筑的布置应根据气候、用地条件和使用要求,确定建筑的标准、类型、层数、朝向、间距、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和空间环境,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符合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镇区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和容积率指标,以及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系数; 2、应满足自然通风要求,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 50178的II、气候区,居住建筑的朝向应符合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的要求。 6.0.5 居住组群的规划应遵循方便居民使用、住宅类型多样、优化居住环境、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应综合考虑空间组织、组群绿地、服务设施、道路系统、停车场地、管线敷设等的要求,区别不同的建设条件进行规划,并应符
21、合下列规定:l、新建居住组群的规划,镇区住宅宜以多层为主,并应具有配套的服务设施; 2、旧区居住街巷的改建规划,应因地制宜体现传统特色和控制住户总量,并应改善道路交通、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务设施,搞好环境绿化。7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7.0.1 公共设施按其使用性质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和集贸市场六类,其项目的配置应符合表7.0.1的规定。表7.0.1 公共设施项目配置类别项 目中心镇一般镇一、行政管理1党政、团体机构2法庭-3各专项管理机构4.居委会二、教育机构5.专科院校-6.职业学校、成人教育及培训机构7.高级中学8.初级中学9.小学10.幼儿园、托儿所三、文体科技
22、11.文化站(室)、青少年及老年之家12.体育场馆13.科技站14.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15.影剧院、游乐健身场16.广播电视台(站)四、医疗保健 17.计划生育站(组)18.防疫站、卫生监督站19.医院、卫生院、保健站20.休疗养院-21.专科诊所五、商业金融22.百货店、食品店、超市23.生产资料、建材、日杂商店24.粮油店25.药店26.燃料店(站)27.文化用品店28.书店29.综合商店30.宾馆、旅店31.饭店、饮食店、茶馆32.理发馆、浴室、照相馆33.综合服务站34.银行、信用社、保险机构六、集贸市场35.百货市场36.蔬菜、果品、副食市场37.粮油、土特产、畜、禽、水产市场根
23、据镇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设置38.燃料、建材家具、生产资料市场39.其他专业市场注:表中-应设的项目;-可设的项目。7.0.2 公共设施的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7.0.3 教育和医疗保健机构必须独立选址,其他公共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形成公共活动中心。 7.0.4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用地,应设在阳光充足、环境安静、远离污染和不危及学生、儿童安全的地段,距离铁路干线应大于300m,主要入口不应开向公路。7.0.5 医院、卫生院、防疫站的选址,应方便使用和避开人流和车流大的地段,并应满足突发灾害事件的应急要求。7.0.6 集贸市场用地应综合考虑交通、环境与节约用地等因素进行
24、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集贸市场用地的选址应有利于人流和商品的集散,并不得占用公路、主要干路、车站、码头、桥头等交通量大的地段;不应布置在文体、教育、医疗机构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出入口附近和妨碍消防车通行的地段;影响镇容环境和易燃易爆的商品市场,应设在集镇的边缘,并应符合卫生、安全防护的要求。2、集贸市场用地的面积应按平集规模确定,并应安排好大集时临时占用的场地,休集时应考虑设施和用地的综合利用。8 生产设施和仓储用地规划8.0.1 工业生产用地应根据其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对生活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选址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一类工业用地可布置在居住用地或公共设施用地附近; 2、二、三类工业
25、用地应布置在常年最小风向频率的上风侧及河流的下游,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新建工业项目应集中建设在规划的工业用地中; 4、对已造成污染的二类、三类工业项目必须迁建或调整转产。8.0.2 镇区工业用地的规划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l、同类型的工业用地应集中分类布置,协作密切的生产项目应邻近布置,相互干扰的生产项目应予分隔; 2、应紧凑布置建筑,宜建设多层厂房; 3、应有可靠的能源、供水和排水条件,以及便利的交通和通信设施; 4、公用工程设施和科技信息等项目宜共建共享; 5、应设置防护绿带和绿化厂区; 6、应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 8.0.3 农业生产及其服
26、务设施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农机站、农产品加工厂等的选址应方便作业、运输和管理; 2、养殖类的生产厂(场)等的选址应满足卫生和防疫要求,布置在镇区和村庄常年盛行风向的侧风位和通风、排水条件良好的地段,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村镇规划卫生标准GB18055的有关规定; 3、兽医站应布置在镇区的边缘。 8.O.4 仓库及堆场用地的选址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应按存储物品的性质和主要服务对象进行选址; 2、宜设在镇区边缘交通方便的地段; 3、性质相同的仓库宜合并布置,共建服务设施;4、粮、棉、油类、木材、农药等易燃易爆和危险品仓库严禁布置在镇区人口密集区,与生产建筑、公共建筑、居住建
27、筑的距离应符合环保和安全的要求。9 道路交通规划9.1 一般规定 9.1.1 道路交通规划主要应包括镇区内部的道路交通、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以及对外交通的规划。 9.1.2 镇的道路交通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道路交通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 9.1.3 道路交通规划应根据镇用地的功能、交通的流向和流量,结合自然条件和现状特点,确定镇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以及镇域内镇区和村庄之间的道路交通系统,应解决好与区域公路、铁路、水路等交通干线的衔接,并应有利于镇区和村庄的发展、建筑布置和管线敷设。 9.2 镇区道路规划 9.2.1 镇区的道路应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四级。 9.2.2 道路广场
28、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符合本标准5.3的规定。 9.2.3 镇区道路中各级道路的规划技术指标应符合表9.2.3的规定。 表9.2.3 镇区道路规划技术指标规划技术指标道 路 级 别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计算行车速度(km/h)403020-道路红线宽度(m)243616241014-车行道宽度(m)14241014673.5每侧人行道宽度(m)4635030道路间距(m)500250500120300601509.2.4 镇区道路系统的组成应根据镇的规模分级和发展需求按表9.2.4确定。表9.2.4 镇区道路系统组成 规划规模分级道路级别主干路干路支路巷路特大、大型中 型O小 型-O注:表中-应设
29、的级别;O-可设的级别。9.2.5 镇区道路应根据用地地形、道路现状和规划布局的要求,按道路的功能性质进行布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连接工厂、仓库、车站、码头、货场等以货运为主的道路不应穿越镇区的中心地段; 2、文体娱乐、商业服务等大型公共建筑出入口处应设置人流、车辆集散场地; 3、商业、文化、服务设施集中的路段,可布置为商业步行街,根据集散要求应设置停车场地,紧急疏散出口的间距不得大于160m; 4、人行道路宜布置无障碍设施。 9.3 对外交通规划9.3.1 镇域内的道路交通规划应满足镇区与村庄间的车行、人行以及农机通行的需要。 9.3.2 镇域的道路系统应与公路、铁路、水运等对外交通设
30、施相互协调,并应配置相应的站场、码头、停车场等设施,公路、铁路、水运等用地及防护地段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 9.3.3 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的用地范围应与镇区建设用地范围之间预留发展所需的距离。 规划中的二、三级公路不应穿过镇区和村庄内部,对于现状穿过镇区和村庄的二、三级公路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10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10.1 一般规定10.1.1 公用工程设施规划主要应包括给水、排水、供电、通信、燃气、供热、工程管线综合和用地竖向规划。10.1.2 镇的公用工程设施规划应依据县域或地区公用工程设施规划的统一部署进行规划。10.2 给水工程规划10.2.1 给水工程规划中的集中式给水主要
31、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水质净化、给水设施、管网布置;分散式给水主要应包括确定用水量、水质标准、水源及卫生防护、取水设施。 lO.2.2 集中式给水的用水量应包括生活、生产、消防、浇洒道路和绿化用水量,管网漏水量和未预见水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l、生活用水量的计算: 1) 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气候区划标准GB50178的所在区域按表10.2.2进行顶测;表lO.2.2 居住建筑的生活用水量指标(L人d)建筑气候区划镇 区镇区外III、IV、V区10020080160I、II区8016060120、区70140501002) 公共建筑的生活用水量应符合
32、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5的有关规定,也可按居住建筑生活用水量的825进行估算。2、生产用水量应包括工业用水量、农业服务设施用水量,可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3、消防用水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的有关规定。 4、浇洒道路和绿地的用水量可根据当地条件确定。 5、管网漏失水量及未预见水量可按最高日用水量的1525计算。 lO.2.3 给水工程规划的用水量也可按表10.2.3中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 表lO.2.3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L/人d)建筑气候区划镇 区镇区外III、IV、V区150350120260I、II
33、区120250100200、区10020070160注:1、表中为规划期最高日用水量指标,已包括管网漏失及未预见水量; 2、有特殊情况的镇区,应根据用水实际情况,酌情增减用水量指标。10.2.4 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有关规定。 lO.2.5 水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l、水量应充足,水质应符合使用要求; 2、应便于水源卫生防护; 3、生活饮用水、取水、净水、输配水设施应做到安全、经济和具备施工条件; 4、选择地下水作为给水水源时,不得超量开采;选择地表水作为给水水源时,其枯水期的保证率不得低于90; 5、水资源匮乏的镇应设置天然降水的收集贮存设施
34、。 10.2.6 给水管网系统的布置和干管的走向应与给水的主要流向一致,并应以最短距离向用水大户供水。给水干管最不利点的最小服务水头,单层建筑物可按1015m计算,建筑物每增加一层应增压3m。10.3 排水工程规划10.3.1 排水工程规划应包括确定排水量、排水体制、排放标准、排水系统布置、污水处理设施。 lO.3.2 排水量应包括污水量、雨水量,污水量应包括生活污水量和生产污水量。排水量可按下列规定计算: 1、生活污水量可按生活用水量的7585进行计算; 2、生活污水量及变化系数可按产品种类、生产工艺特点和用水量确定,也可按生产用水量的7590进行计算; 3、雨水量可按邻近城市的标准计算。
35、lO.3.3 排水体制宜选择分流制;条件不具备可选择合流制,但在污水排入管网系统前应采用化粪池、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等方法预处理。 lO.3.4 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的有关规定;污水用于农田灌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的有关规定。 10.3.5 布置排水管渠时,雨水应充分利用地面径流和沟渠排除;污水应通过管道或暗渠排放,雨水、污水的管、渠均应按重力流设计。 10.3.6 污水采用集中处理时,污水处理厂的位置应选在镇区的下游,靠近受纳水体或农田灌溉区。 10.3.7 利用中水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 50336和污水再生利用工
36、程设计规范GB50335的有关规定。10.4 供电工程规划10.4.1 供电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预测用电负荷,确定供电电源、电压等级、供电线路、供电设施。 10.4.2 供电负荷的计算应包括生产和公共设施用电、居民生活用电。 用电负荷可采用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指标乘以增长率进行预测。 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可按下式计算: Q=Q1(1+K)n 式中Q-规划期末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Q1-现状年人均综合用电量(kWh人a); K-年人均综合用电量增长率(); n-规划期限(年)。 K值可依据人口增长和各产业发展速度分阶段进行预测。 10.4.3 变电所的选址应做到线路进出方便和接近负荷
37、中心。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控制指标可根据表lO.4.3选定。 表10.4.3 变电所规划用地面积指标变压等级(kV)一次电压/二次电压主变压器容量kVA/台(组)变电所结构形式及用地面积(m2)户外式用地面积半户外式用地面积110(66/10)2063/23350055001500300035/105.631.5/232000350010002000lO.4.4 电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l、镇区电网电压等级宜定为110、66、35、10kV和380220V,采用其中23级和二个变压层次; 2、电网规划应明确分层分区的供电范围,各级电压、供电线路输送功率和输送距离应符合表lO.4.4的规定。 表
38、lO.4.4 电力线路的输送功率、输送距离及线路走廊宽度线路电压(KV)线路结构输送功率(KW)输送距离(Km)线路走廊宽度(m)0.22架空线50以下0.15以下-电缆线100以下0.20以下-0.38架空线100以下0.50以下-电缆线175以下0.60以下-10架空线3000以下815-电缆线5000以下10以下-35架空线2000100002040122066、110架空线1000050000501501525lO.4.5 供电线路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l、架空电力线路应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和网络规划,沿道路、河渠和绿化带架设;路径宜短捷、顺直,并应减少同道路、河流、铁路的交叉; 2、
39、设置35kV及以上高压架空电力线路应规划专用线路走廊(表lO.4.4),并不得穿越镇区中心、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危险品仓库等地段; 3、镇区的中、低压架空电力线路应同杆架设,镇区繁华地段和旅游景区宜采用埋地敷设电缆; 4、电力线路之间应减少交叉、跨越,并不得对弱电产生干扰; 5、变电站出线宜将工业线路和农业线路分开设置。 lO.4.6 重要工程设施、医疗单位、用电大户和救灾中心应设专用线路供电,并应设置备用电源o 10.4.7 结合地区特点,应充分利用小型水力、风力和太阳能等能源。 10.5 通信工程规划10.5.1 通信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电信、邮政、广播、电视的规划。10.5.2 电信工
40、程规划应包括确定用户数量、局(所)位置、发展规模和管线布置。 l、电话用户预测应在现状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电话用户普及率(部百人); 2、电信局(所)的选址宜设在环境安全和交通方便的地段; 3、通信线路规划应依据发展状况确定,宜采用埋地管道敷设,电信线路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避开易受洪水淹没、河岸塌陷、土坡塌方以及有严重污染的地区; 2) 应便于架设、巡察和检修; 3) 宜设在电力线走向的道路另一侧。 10.5.3 邮政局(所)址的选择应利于邮件运输、方便用户使用。10.5.4 广播、电视线路应与电信线路统筹规划。 10.6 燃气工程规划lO.6.1 燃气工程规划主
41、要应包括确定燃气种类、供气方式、供气规模、供气范围、管网布置和供气设施。 lO.6.2 燃气工程规划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燃料资源和能源结构的情况确定燃气种类。 l、靠近石油或天然气产地、原油炼制地、输气管沿线以及焦炭、煤炭产地的镇,宜选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人工煤气等矿物质气; 2、远离石油或天然气产地、原油炼制地、输气管线、煤炭产地的镇区和村庄,宜选用沼气、农作物秸秆制气等生物质气。 10.6.3 矿物质气中的集中式燃气用气量应包括居住建筑(炊事、洗浴、采暖等)用气量、公共设施用气量和生产用气量。 l、居住建筑和公共设施的用气量应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确定; 2、生产用气量可根据实际燃料消耗量折算,也
42、可按同行业的用气量指标确定。lO.6.4 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规模应根据供应用户类别、户数等用气量指标确定;每个瓶装供应站一般供应50007000户, 不宜超过10000户。 供应基地的站址应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和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并应避开地震带和雷区等地段。 供应基地和瓶装供应站的位置与镇区各项用地和设施的安全防护距离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的有关规定。 10.6.5 选用沼气或农作物秸秆制气应根据原料品种与产气量,确定供应范围,并应做好沼水、沼渣的综合利用。10.7 供热工程规划lO.7.1 供热工程规划主要应包括确定热源、供热方式、供热量,布置管网和供热设施。10.7.2 供热工程规划应根据采暖地区的经济和能源状况,充分考虑热能的综合利用,确定供热方式。 l、能源消耗较多时可采用集中供热。2、一般地区可采用分散供热,并应预留集中供热的管线位置。 lO.7.3 集中供热的负荷应包括生活用热和生产用热。1、建筑采暖负荷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