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之松圆正沉轻十二筋经、洗髓与形意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之松圆正沉轻十二筋经、洗髓与形意拳.doc(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太极之松圆正沉轻十二筋经、洗髓与形意拳.精品文档.(一)松、圆、正、沉、轻的要求“松”,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是最本质的东西,贯串于始终,并且练拳时要松,发劲时也要松,它是所有技术行为的出发点。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区别于外家拳,才能练出独有的弹簧劲。当年有人曾问过澄甫师祖:“未见您用多大劲,何以将人发出那样远,打得那样干脆呢?”回答说:“我是松着劲打的!”也有人问过少侯师祖:“您发劲时是松松软软的样子,如这样子还能有劲吗?”回答说:“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那末怎样去练松劲呢,首先在练架子时松。练架子时每一个动作,都要使全身九大
2、关节掌、拳、肘、腕、肩、腰、膝、脚松开来,而在定势时更要注意松。每个式子放松开以后,再接着往下练。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每势在运行时要引导梢节往根节松,定势时则是反过来从根节引导着往梢节松。最后达到内外皆松,不但筋骨松了,肌肉松了,连内气和精神也松了,这才是真正的“松”。而这一切主要是以意为之,没有明师指点和较长时间的锻炼,是难以做到的。另外,要知道区别“松”与“懈”。“松”是神舒体静,但劲不丢,不但关节是开启着的,肌肉也是舒展的,功夫到家后有一种蓬松的感觉;而“懈”则表现为精神委顿,劲全无,不但关节是闭合的,而肌肉也是萎缩的。习练者不可不深察之。“圆”,对于太极拳而论,既是体,又是用。就内含阴阳
3、鱼的太极圆圈看,它是体,太极拳运行用劲的情况,与太极圆形相合,太极拳每一动作的起落旋转,开合虚实,都是圆圈所构成,这也正是太极拳由此得名的缘故。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卷首太极图弄圆歌中说:“我有一丸,黑白相和。虽是两分,还是一个。大之莫载,小之莫破;无始无终,无右无左。八卦九畴,纵横交错;今古参前,乾坤在座。”整个太极拳运动,就是阴阳互根而不断变化消长的过程,太极拳的圆圈,大致有平圆、立圆、斜圆、大圆、小圆、双S圆、圆中圆等,也即是“乱环术法”。而就太极拳圆形运动刚柔相济、虚实莫测、善发善化、善开善合、善动善静、攻防兼备等方面来看,它又是用,而且是巧妙之用,所谓“妙手一着一太极,空空迹化归乌有”
4、,就是对太极拳运劲和技击最高造诣的准确而又形象的描述。而圆圈的轴心和根本是腰上的尾脊骨,田兆麟师说:圆圈以尾脊骨为根本。这就充分说明腰脊劲越圆越小,周身之劲也就越轻灵奇巧,速度也就越快,也就越能显示太极拳出神入化的功夫!“正”,是太极拳立身运动之本,通常与“中”连在一起,叫“中正”,在习练拳架和推手、技击中,无一时一刻可以离开它。太极拳论云:“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十三势歌云:“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头顶悬”;十三势行功要解云:“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这些都是强调立身中正的重要性。而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首先要头容正直,头顶悬,舌顶上腭,双目平视,神凝于耳。其次,要注意
5、双肩的平齐松沉。第三,要松腰、收腹、敛臀。要想松腰,只须将腹部稍微一收即可。敛臀的方法是两腿的股四头肌稍用力,臀部前送使尾闾骨有向前托起小腹之意就行。做到了以上三点,立身中正的最关键之处“尾闾中正”也就能做到,因为这样由头顶百会到尾闾会阴的一条线自然就垂直了。太极拳的一切技术动作,如能都在立身中正的条件下进行,那末,自然神意安舒,支撑八面了。“沉”与“轻”,一般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轻,才有沉;有沉,才有轻。虚领顶劲,就是拳中对轻的要求;气沉丹田,则是沉的功能。而“沉”与“松”又有密切的联系,能松才能沉;不能松,也就沉不下去,只能流于“硬”与“浮”。从深层看,“轻”既是太极拳的入手功夫,
6、又是太极拳的最高造诣与境界。从“轻”入手,可以避免僵硬之弊,而后一个“轻”,并非前一个“轻”的回复,而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升华!据笔者浅见,练太极功者要想臻至“轻”的造诣,必须做到技艺纯熟,劲路顺畅,神气鼓荡,内外合一,周身一家,刚柔相济,知己知彼,得机得势,舍己从人,圆活自如,才能达到轻灵虚无,变化无常,随意所之的最高境界。昔年杨健侯太师祖常说:“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田师毕生奉为圭臬。田师为澄甫师祖的太极拳使用法一书所作的“序”中就写道:“尊师常谈:轻则灵,灵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尊师”即指健侯太师祖,因田师自幼即被杨家收养,他称健侯太师祖、少侯师祖、澄甫师祖均为老师。后来,田
7、师为王新午先生所著太极拳阐宗一书所写的题词,也是上面这四句话,可见它的重要性了。(二)精、气、神的修养道家以精、气、神为“三宝”,并强调“性命双修”之说,精、气属“命”,神属“性”,三者一齐修炼,谓之“性命双修”。太极拳与道家有很深的渊源,它主张“动中求静”,动静结合,优于其他拳种和运动,因此历来认为练太极拳,精、气、神均能得到锻炼,非惟有益于强身健体,对武功也有莫大帮助,于是亦称太极拳为“性命双修”之学。但是道家的精、气、神理论,很是深奥、玄妙,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反虚入浑”之说,令人难以参透,不易得其究竟。其实,用今天的话简言之,炼“精”“气”,就是炼丹田之功,炼行于人体经
8、络中的“气”之功,而炼“神”,就是炼人的心意,即精神思维活动。炼神意如何能控制气。精、气应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精、气的升华与外现。分别而论,“炼精化气”,就是保精、养精,储蓄精髓,使其化为充实之内气。气方面,主要炼任脉的上下提放。这时还不能说是已发动蹻脉、维脉了。至“炼气化神”阶段,气方面,则所炼的是督脉、任脉的循环往复和丹田的晃动与旋转,这时已离打通蹻脉、维脉与各条气脉不远了。并且坚持炼下去,还可出现非凡的灵智,各方面反映均异常灵敏,非唯推手与散手而已!至“炼神还虚”阶段,气方面,则各条气脉(包括奇经八脉、十二条正经)俱畅通无滞,都在走向循环,丹田内气也进而形成立体式的太极圈路线。此时内功
9、已臻上乘,神清气顺,达神明之境,表面看来,平和雍穆,无甚奇异之处,实质上是含而不露,出神入化,无为而无不为了!杨谱力气解中讲得很清楚:“气走于膜、络、筋、脉,力出于血、肉、皮、骨。故有力者皆外壮于皮骨,形也;有气者是内壮于筋脉,象也。行气于筋脉,用力于皮骨,大不相侔也。”而要使气血旺盛,气流畅达,必须关节柔和而曲,血管拔长而细,这就是练拳时一定要松开劲,而不令稍有努贲作用来减慢气流的速度。另外,对于全身内脏的不随意肌,更要运用心意使其放松得到轻柔的运动,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做到了上述二点,已使气流旺盛而畅通。这时还要注意将气收敛入骨,十三势行功要解说:“以心行气,务沉着,
10、乃能收敛入骨”,沉着行气,使气不散漫,专注一方,才能使气敛入脊骨。而具体做法则是李亦畬在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所说:“欲要神气收敛入骨,先要两股前节有力,两肩松开,气向下沉,劲起于脚跟,变换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胯、两腿相随。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静则俱静,静是合;合中寓开;动则俱动,动是开,开中寓合。”到此地步,已是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全身透空了。这里涉及到呼吸与开合问题。太极拳的气功,必须要了解与掌握开合与呼吸问题。要做到开则由足根上行到手指,合则由手指下行至足根,这是太极拳气功的两条主要路线,一定要使它畅达圆活,使得吸为合,为卷为蓄,吸
11、时有提起之神态,亦含有拿得起之意;呼为开,为放,为发,呼时有下沉之神态,亦含有放得人出之意。这时的太极拳气功,已经相当高明了。以上所言练气之法,主要在于动中求静,以沉着能隐为主,而练心意、练精神,则与之相反,主要在于静中求动,以轻灵能显为主,也就是心与意合,神气鼓荡之意。这首先要劲别分清,劲路顺畅,运用时意动神随,心行气发,而后才能功夫增进,达到神气鼓荡。劲别分开,劲路顺畅,在外表看来,虽然仍旧是圆形运动,而内中之劲,己因心意的驱使、精神的作用,由圆形化为方形。能圆,才能粘贴于人;能方,才能将人发出。杨谱太极正功解:“太极者,圆也,无论内外、上下、左右,不离此圆也。太极者,方也,无论内外、上下
12、、左右,不离此方也。圆之出入,方之进退,随方就圆之往来也。方为开展,圆为紧凑。方圆规矩之至,其孰能出此以外哉!”太极拳之方,乃方圆相生之方,则其中自无棱角而言,乃由意发气随而生,如此长久习练,则意与劲合,使得精神的注意点,就是劲的方点。然后神意越练越畅旺,得心应手,精神修炼之功自然成功。但仍要留意身形之有无缺陷,尤其要注意肩与胯,此二处如有缺陷,则周身不能饱满圆和,势必影响方圆相生,神气鼓荡之功。若能做到劲别清楚,劲路畅达,方圆相生,周身顺遂,神活气敛,转换轻灵,则精神修炼之功自非寻常。需要注意的是,气与精神的修炼尤应做到互养互葆,即以气葆神,以神养气,如此则既能益寿延年,又能使功夫不断增进。
13、太极拳的有些前辈大家功力深厚,武艺精湛,却未能享高寿,除与某些特殊原因有关外,过于偏重技击,发劲太多,保养不够,也有一定关系,这是后学应该吸取的经验教训。(三)腰(包括脊、背、胯)为主宰,劲起脚根“腰”在太极拳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拳谱和拳论中对腰的论述很多,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有“主宰于腰”之言,宋书铭拳谱心会论称“腰脊为第一之主宰”,王宗岳十三势歌有“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之论,澄甫师祖在练法十要中指出“变换在腰”,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提出“松腰”,武术界也有“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和“无腰不太极”之说。那末,腰脊为什么这么重要,又如何锻炼呢?首先,这与它
14、在身体中的位置有关。腰在掌、拳、腕、肘、肩、腰、胯、膝、脚上下九节之中部,是九颗珠子中最重要的一颗,它的运动能带动上下的八颗珠子一齐运动,另外,腰之动为平行动之根,而脊处于人身之中线,脊之动为竖行动之根,如求一动而全身皆动,必须联合腰脊而动,因为太极拳的每一动作,都以45左右联合腰脊以运动,以带动其他关节的运动,这种运动乃是一动无有不动的运动,容易达到节节贯串之功。这就是“主宰于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的意思。还有,从生理、医理看,人之两肾居于腰之两侧,命门对肚脐,肝位于腰部腹腔;腰为肾之府,肝为筋之府,肝肾同源于命门。腰部得到锻炼,将收固肝肾、健筋骨、延年益寿的功效。杨谱太极平准腰顶
15、解云:“车轮两命门,一纛摇又转,心令气旗使,自然随我便。满身轻利者,金刚罗汉炼。”可见,腰之两肾和命门在拳中的极端重要性了。那末,如何检验腰脊之动呢?只需在走架子注意气贴脊背,即背上之皮是否紧贴松于脊背之上。能使气贴脊背,自然收以腰脊为轴,含胸沉肩,两手如轮之功,而腆胸耸肩之病,也就自然消除。还有就是松腰的问题,如腰不能松,则气劲不能落于下肢,将影响整体的灵活运转。因此,行拳时每一势都要松腰沉跨,脊椎骨节节松开,气沉丹田,劲贯两足,落于涌泉,而与地气相接,则下盘自然稳固。松腰之法,前节已提到,只需将腹部略收即可;沉胯之法,在于先抽胯,其方法是如出左步时,左胯微向后抽,同时右胯微向前挺,反之亦然
16、。这样不仅可使步子大小一致,而且抽胯后再向下落沉也就极为容易,做时注意肩与胯合即成。做到了松竖脊柱,松腰沉胯,就能做到上下成为一个整体,即周身一家,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形于手指,发于脊骨,就能上于两膊相系,下于两腿相随,开合有致,收发由心了。(待续)本文题图为田兆麟先生像上一页123 所谓易筋功夫的筋,是联结肌肉,骨和关节的一种坚韧刚劲的组织,为大筋、小筋、筋膜的统称。附于骨节者为筋,筋之较粗大者为大筋,较细小者为小筋,包于肌健外者称为筋膜。筋的生理功能是连结骨节和协助运动,筋附于骨而聚于关节,筋连结骨节肌肉,不仅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而且还有保护和辅助肌肉活动的作用。人体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骨
17、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的,筋附着于骨节间,起到了骨连结的作用,维持着肢体关节的屈伸转侧,运动自如。肢体关节的运动,除肌肉的舒缩外,筋在肌肉骨节之间的协同作用也很重要的。故曰:“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素问痿论),“机关纵缓,筋脉不收,故四肢不用也”(圣济总录诸风门)。筋,由于几乎是沿着十二经脉的路线行走,所以被称为”十二经筋”,名称也与十二经脉相同。其接续的部位也与十二经脉大体相似。但是,十二经脉有顺逆之不同,而经筋走向皆起子四肢指爪之间,在踝、胆、膝、臀、腕、肘、腋、髀、颈结聚,终结于头面等处,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而与他经相结。下面我们先来认识和了解十二经筋的循行。1、手太阴之筋:手太阴经
18、筋,起始于大拇指之上,沿大指上行,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上行沿前臂,结于肘中,向上经过上臂内侧,进腋下,出缺盒部,结于肩髃前方,其上方结于缺盆,自腋下行的从下方结于胸里,散布于膈,与手厥阴之筋在膈下会合,结于季胁处。2、阳明之筋:手阳明经筋,起始于第二手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向上沿前臂,结于肘外侧,上经上臂外侧,结于肩部。分出支经绕肩胛、夹脊,直行的经筋从肩上走颈,分支走向面颊,结于鼻旁颧部;直上行的走手太阳经筋之前,上左侧额角者,结络于头部,向下至右侧下颔。3、足阳明之筋;足阳明经筋,起始于足次趾、中趾及无名趾,结于足背,斜向外行加附于腓骨,上结于胫骨外侧,直上结于髀枢,又向上沿胁部,属于
19、脊。其直行者,上沿胫骨,而结于膝,分支之筋,结于外辅骨部,与足少阳经筋相合。其直行的沿伏兔上行,结于大腿面,而会聚于阴器,再向上分布到腹部,至缺盆处结集,再向上至颈,夹口两旁,合于鼻旁颧部,相继下结于鼻,从鼻旁合于足太阳经筋。太阳经筋散络于目上,为目上纲:阳明经筋散络目下,为目下纲。另一分支之筋,从面颊而结于耳前部。4、足太阴之筋;足太阴经筋,起始于大趾内侧端,上行结于内踝,直行向上结于膝内辅骨(胫骨内髁部),向上沿着大腿内侧,结于股前,会聚于阴器部,向上到腹部,结于脐,沿着腹内,结于肋骨,散于胸中,其内的经筋则附着于脊旁。5、手少阴之筋:手少阴经筋,起于小指内侧,结于腕后豆骨处,向上结于肘内
20、侧,上入腋内,交手太阴经筋,循行于乳的内侧,而结于胸部,沿膈向下,联系于脐部。6、手太阳之筋:手太阳经筋,起始于小指之上,结于腕背,上沿前臂内侧,结于肱骨内上踝后,进入后,结于腋下。其分支走肘后侧,向上绕肩胛部,沿颈旁出走太阳经筋的前方,结于耳后乳突部,分支进入耳中,直行的出于耳上,向下结于颔,上方的连属于眼外角。7、足太阳之筋:足太阳经筋,起始于足小趾,上行结于踝,斜上结于膝,下方沿外侧结于足跟,向上沿跟腱结于胭部。其分支结于小腿肚,上向胭内侧,与朋部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向上挟脊旁,上后颈;分支入结于舌根,直行者,结于枕骨,上向头项,由头的前方下行到颜面,结于鼻部,分支形成“目上纲”,下边结
21、于鼻旁。背部的分支,从腋后外侧,结于肩髃部位,一支进入腋下,向上出缺盆,上方结于耳后乳突(完骨),又有分支从缺盆出来,斜上结于鼻旁部。8、足少阴之筋:足少阴经筋,起始于小趾之下,入足心部,同足太阴经筋,斜走内踝下方,结于足跟,与足太阳经筋会合,向上结于胫骨内踝下,同足太阴经筋一起上行,沿大腿内侧,结于阴部,沿膂(脊旁肌肉)里夹脊,上后项结于枕骨,与足太阳经筋会合。9、手厥阴之筋:手厥阴经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10、手少阳之筋:手少阳经筋,起始于无名指端,结于腕背,走向臂外侧,结于肘尖部,向上绕行上臂外侧,上
22、循肩部,走到颈部会合于手太阳经筋。其分支当下颌角部进入,联系舌根,一支上下颌处沿耳前,属目外眦,上达颞部,结于额角。11、足少阳之筋:足少阳经筋,起于第四趾,上结外踝,再向上沿胫外侧结于膝外侧,其分支另起于腓骨部,上走大腿外侧,前面结于伏兔(股四头肌部),后面的结于骶部,其直行的,经侧腹季胁,上走腋前方,联系胸侧和口乳部,结于缺盆;其直行的上出腋部,通过缺盆,走向足太阳经筋的前方,沿耳后绕额角,交会于头项,向下走向下颌,上方结于鼻旁,分支结于外眦,为眼的外维。12、足厥阴之筋:足厥阴经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踝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
23、诸筋相联络。十二经筋的所行部位,虽与十二经脉大致相同,但作用各异。十二经脉运行气血,循环灌注,出入脏腑肢体;而十二经筋则连缀百骸,维络周身。由于“肝主筋,其华在爪”,“诸筋者皆属于节”,故经筋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而后盛于臂骨辅骨,结于肘腕膝腘,连于肌肉,上至颈项,终于头面。筋有刚柔,手足向背直行而附着于骨之筋都坚硬而大,胸腹头面之别横行之筋柔软而细。手足三阳行于外侧,其筋多刚;手足三阴行于内侧,其筋多柔。足之三阴及阳明之筋结聚于阴器,故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十二经筋大部分都结于关节部,相互间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规律是:手三阳之筋结于头部,手三阴之筋结于贲(胸)部,足三阴之筋结于阴器,足三阳之
24、筋结于颧部。前阴部是宗筋之所聚,足三阴与足阳明之筋都在该处相结。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已经全面地了解到筋的生理功能作用和具体的循环线路位置,同时,我们要知道的是,人身上的筋骨原是由先天的禀赋所造成。所以,筋络紊乱者,筋络细弱者,筋络屈缩者,筋络强壮者,筋络舒畅者,筋络刚劲者,筋络柔和者等种种不一,都与在娘胎里先天禀赋有关。而在后天生命过程中,筋络松驰则会生病,筋络摇颤则显瘦弱,经络紊乱则生畸型,经络细弱则软弱无力,经络屈缩则随时都有死亡的可能。然而,经络强壮人则刚强,经络舒畅人则发育良好,经络刚劲人则勇猛有力,经络柔和人则健康长寿。如果一个人在先天禀赋较弱以及内心思想不能清虚,处处有阻障,则外在
25、形体不能坚固,每每有疾病缠身,四肢乏力等。武术的本身就是让人由弱变强的学问,首先通过易筋的功夫以坚固其身体,强壮内脏以辅助在外的形体。否则,空有般的武术技术而没有强健的身体和劲力,又怎能克敌制胜,以抵制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呢?为什么说筋要用“易”字而不用“炼”字呢?其实“易”是受到周易之说的启发,表示阴阳交合,运变无穷。易者,即所有发生变化的现象都叫作易。易的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变化之中,然而阴阳的变化,人却可以调节把握它的。古代道家可以拨弄体内的日月,可以在双手中调节阴阳。因此可看出,人既是有病在身,也无不可以易去。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现象中,“易”的作用是多么大,虚的可易为实,实的可易为虚;
26、刚的可易为柔,柔的可易为刚;静的可易为动。动的可易为静,易的作用无非就是过高过低地使用或升或降的方式,过先过后地使用或缓或急的方式,过正过反地使用或往或回的方式;危险的使它易为安全,混乱的使它易为治理,灾祸使它易为幸福,消亡的使它易为存在,气数将尽的可以易为挽回,即是天地,易的作用也可使它反覆,哪一样不是“易”的功劳作用。天地间事物均可“易”之,何况说小小之人身筋骨。天地万物之“易”,乃其自然运化之“易”,其“易”而无常。武术中的“易筋”则是挽回调整的方法,帮助筋摇颤的易之为平舒,筋细弱的易之为强壮,筋松驰的易之为柔和,筋屈缩的易之为伸长,筋紊乱的易之为畅壮。即是一个瘫如绵泥之人,能够做好易筋
27、功夫,身体也可以坚如铁石,并且内外均无障碍。形意拳又是怎样完成和达到“易筋”之效能的呢?形意拳的练习中,两臂伸缩要靠紧肋部,造成磨擦阻力;两手起落时,先外旋向上钻出,而后向内螺旋翻转,使前臂肌肉和肱头肌、三头肌、肩三角肌都产生一个拧转裹抱的过程。形意拳强调裹劲、拧劲、争劲、螺旋劲等等,都是通过各部肌肉(经筋)的伸展收缩,相互制约和争衡达到锻炼的目的。形意拳对步型、步法也有严格的要求,不但要求桩步稳固,两臂充满撑劲,两掌之挑劲、按劲,还要求腹肌、腰肌、背肌相应发出弹力和抖擞力。长期练习形意拳,周身肌肉会逐步充实丰满起来,具有更大活力。形意拳的首重要法是三体式站桩,在站桩中的各部要求要领是为“易筋
28、”而设立,其姿势要点是:上身要正直,不俯不仰,侧向前方,与目视方向成斜45度。头向上顶,颈要竖直,面部要自然,牙齿轻扣,下颏略向内收,两肩向下松垂,肩窝处略向后缩;前手肘部下垂,不可伸直;食指要向上挑劲,拇指尽力向外撑开,虎口成半圆形,掌心内合;后手前臂靠在腹部右侧,手五指也要撑开,腕部要塌住。胸部略向内含,不要紧张用力;两肋肌肉舒展(束肋),心胸平静空虚,腹部自然充实(沉气),但不要故意鼓腹;背部肌肉尽力向两侧伸展(拔背);腰要塌住;臀部不可向外突出,肛门部位的括约肌注意向里收缩(谷道内提)。两胯略向后收缩(缩胯),两膝微向里扣,前膝屈弓不要超过踝关节;臀部与后脚跟上下相对;两脚脚趾扣地;重
29、心偏重后腿,前腿既虚且实,承担少部体重;呼吸要自然,精神要集中,身体力求稳固。姿势摆正后,全身要求骨节对争用力,即“抻筋拔骨”之法。所谓抻筋拔骨,即自身的关节与关节,部位与部位之间,所进行的扩涨、缩争、绷拉放矢及撕分拧旋曲抓等方式。以缩抓放矢伸拉等形式,做自身与外界的训练。全身内外,应具有松紧的强烈弹性感受。而这一训练方式,也不仅仅是在直线上,其中包括有拧旋转动,翻滚与伸曲,缩小放大,吞吐开合以及上身与下肢的相反转动练习方法。 从五行拳的运动轨迹来看,每一式都相应的对人体十二经筋起强有力的锻炼,以此增强筋的柔韧弹性,促进了人体劲力和抵抗防御力,使血肉之躯而“易”为象金石那样坚固。劈拳的练习时,
30、拳经胸前向前向上钻伸,至口前内旋变掌,掌心朝前下方劈出,顺肩坠肘,臂微屈,掌高与肩平。或者以拳轮或掌外缘着力,由上向下劈,如劈物状。其间的拳臂外翻及内裹下劈时,对起于大拇指,结于鱼际,行寸口外侧的手太阴之筋和起于第二指桡侧端,结于腕背部上的手阳明之筋加强了良性刺激的锻炼。崩拳的练习时,拳由腰部直向前旋转冲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臂微屈,拳面略下倾,力达拳面。动势中的进步磨胫、伸屈、塌腰圆裆时,对足厥阴之筋有着很强的锻炼,出拳的抻拔拉动胸、腋,从而锻炼了足少阳之筋。钻拳的练习时,拳由下经胸部向上向前;中出,高不过眼,低不过口,拳心斜向里,拳面斜向上;肘向下坠,前臂向外拧。同时垫步迈步的
31、足跟先着地和扣趾动作的脚部运动,以及头顶、腰塌时,对起于足小趾沿夹脊上枕骨的足少阴之筋和起于足小趾过足跟上后项的足太阳之筋加强了抻拔拧裹的锻炼。炮拳的练习时,一拳由下经胸前向上钻起,再翻转上架,停于额角上方,拳眼斜向下,拳心向外;另一拳经肋部旋转向前(或斜前);冲出,拳眼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沿着波浪形曲线,左右斜向前进的。步法除垫步、上步、跟步之外,还包含有提步;手法是两手握拳,一架一冲,左右反复轮换;身法则是采用半斜面的拗步式,拳式激烈,活泼。从而对起子小指内侧,结于腕背入腋的手少阴之筋和起于小指结于腕背分支肘后侧的手太阳之筋加以了锻炼。横拳的练习时,一拳经由异侧前臂下面旋转向斜前方冲
32、出(或拨出),路线呈弧形,拳心向上,高不过肩,低不过腰,肘部微屈。运动路线也是沿波浪形曲线斜向前进的,但它在垫步和转身以后,皆不做提步;拳打出以后,既要有向前冲的力量,又要有向横拨的力量;拳或坚韧含蓄,毫不松劲,以此而对足太阴之筋和足阳明之筋有着明显的抻拔锻炼。这些所谓的动作运动对某筋的锻炼,只要自己按菪形意拳法要求去一边做,一边体会其用力时所牵动之筋,便可完全明白。并且说五行拳都是一个完整体的互生运动,训练中由于周身抻拔之结果,故操之能腾其膜,长韧其筋,其劲纵横联络,生长而无穷矣。由于经筋走向皆起于四肢指爪之间,沿行于体表,不入内脏,靠四肢手足之锻炼,即可获得劲大力足的功效,故而有将“易筋”
33、称之为外壮和外功。因为筋与脏腑有着密切关系的仅肝和脾胃,素问痿论曰:“肝主身之筋膜”。筋束骨,系于关节,维持正常的屈伸运动,须赖肝血的濡养,肝血充足则筋力劲强,关节屈伸有力而灵活;肝血虚衰则筋力疲惫,屈伸困难。肝体阴而用阳,故筋的功能与肝血的关系尤为密切。肝血充盛,使肢体的筋和筋膜得到充分的濡养。维持其坚韧刚强之性,肢体关节才能运动灵活,强健有力。若肝的阴血亏损,不能供给筋和筋膜以充足的营养,则筋的活动能力就会减退。当年老体衰,肝血衰少时,筋膜失其所养,故动作迟钝,运动失灵。在病理情况下,许多筋的病变都与肝的功能有关。如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可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筋脉拘急,手足震颤等症状。
34、若热邪炽盛,燔灼肝之阴血,则可发生四肢抽搐,手足震颤,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之症。素问经脉别论中又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人以谷为本,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则肝有所滋,筋有所养。所以,筋与脾胃也有密切关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可致肢体软弱无力,甚则痿废不用。筋是靠五脏所养,“易筋”功夫仅能换劲,也即练于四肢手口;内壮行功的洗髓之法方能练于五脏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肾生骨髓,髓生肝”。筋靠肝血所养,而肝又靠髓生成,五脏六腑及气、血、精、津、液、髓均是互生转化的;所以,易筋与洗髓是相辅相存同时并进的,易筋为短
35、期性显效,而洗髓是长期方能入境;通过洗髓后,自然能补充易筋之功效。武林界通常称“易筋容易,洗髓难”,故世人多炼外壮之易筋,而少于练内壮之洗髓!其实,易筋可有时间界限,而洗髓是长期性、永久性的。武林中的诸多拳种门派将此二者硬性地分作两事,确为舍本逐末矣。易筋洗髓均为同时进行的,哪来的先后次第,只不过易筋见效快而易显,洗髓隐藏而已!又因历代的武学著述出于时代之局限,他们是很难将易筋洗髓功夫讲得太具体太细微的,留下的疑问只有靠我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寻觅出正确的答案了。前面已将易筋之内含基本讲明,下面我们不妨先认识一下髓的生理功能作用,继而便可知道为什么要“洗”,又需怎样去洗髓了,以及形意拳中是如何进行
36、易筋与洗髓并行的。髓,是骨腔中一种膏样物质。髓因其在人体的分布部位不同,又有名称之异,髓有骨髓、脊髓和脑髓之分。髓藏于一般骨者为骨髓。藏于脊椎管内者为脊髓,脊髓经项后复骨(指第六颈椎以上的椎骨)下之骨孔,上通于脑。汇藏于脑的髓称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乃聚髓处,非生髓之处。究其本源,实由肾中真阴真阳之气,酝酿化合而成缘督脉上升而贯注于脑”(医学衷中参西录脑气筋辨)。脊髓和脑髓是上下升降,彼此交通的,合称为脑脊髓。髓的生理功能是充养脑髓,滋养骨骼,化生血液。髓以先天之精为主要物质基础,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充养,分布骨腔之中,由脊髓而上引入脑,成为脑髓。故曰脑为髓海,脑得髓养,脑髓充盈,脑力充沛,则元
37、神之功旺盛,耳聪目明,体健身强。故而在医经玉屑中曰:“内肾之命门,由项贯督入脊,旁络全体”。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以至肾精不足,不能生髓充脑,可以导致髓海空虚,出现头晕耳鸣,两目昏花,腰胫酸软,记忆减退等。髓藏骨中,骨赖以充养。精能生髓,髓能养骨,故曰:“髓者,骨之充也”。肾精充足,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则生长发育正常,才能保持其坚刚之性。所以说:“盖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所以能作强而才力过人也”(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上卷)。若肾精亏虚,骨髓失养,就会出现骨骼脆弱无力,或发育不良等。又精血可以互生,精生髓,髓亦可化血。素问中有“肾生骨髓,髓生肝”,“骨髓坚固,
38、气血皆从”之论。可见,骨髓是造血器官,骨髓可以生血,精髓为化血之源。髓由肾精所化生,肾中精气的盛衰与髓的盈亏有密切的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谷之精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外益脑髓”(灵枢五瘫津液别论)。水谷精微化而为血。髓可生血,血亦生髓。故髓的盈亏与脾胃有关。气、血、精、髓可以互生,故髓与五脏皆相关,其中以肾为最。知道髓的意义后,即可明白历代的养生家们重视修髓补髓的原因。“洗髓”之功法就是历代的儒、佛、道三家修炼之精华结晶,明确一点的说,是一部“性命双修”的功法,是益智健脑,开发潜能,使人获取大智慧的至尊秘法,是人类生命再造工程达到至善至美的法卷。为什么要以“洗髓”来命名
39、呢?因为“洗髓”二字内涵着很深奥而又相当全面的内容,是其它任何词语都无法代替,也不可能代替的。“洗”字的用义,其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两面,但其广义狭义又是不可分割的。此“洗”字乃取自于周易系辞之“圣人以道洗心,使后天人心消灭到找不到的地方”。这种“洗”,则为“修炼”和“修养”讲,这是哲学及伦理境界,是广义的“性功”方面的用义。而用在狭义命功方面时,这个“洗”则为充足、补充、保养、修复等之意来讲了。“髓”字的第一用义是指人的思维、心性。通常说的思想、意识和意念。因为,脑为髓之海,脑乃思之官也,人体的一切思维都出自于大脑神经。这个“髓”则属“性功”的范畴,“洗髓”二字合起来就可作为“修炼心性”或“修养
40、心神”来解释了。这也就是道家的修真养性,佛家的明心见性,儒家的尽心知性。人类为什么要去“修炼心性”呢?三字经中曰:“性相近,习相远”。人是社会之成员,不可能不接触社会,不产生思虑。维持正常生活工作的思维是必要的,而为了贪求额外之名利而产生机巧之贪欲,七情六欲,酒色财气的冲激污染,则会使思维活动重重激荡,七情六欲纷动不息,从而导致人体场的失调而产生疾病,危及寿命。人类大部分疾病的根本原因都无非是由阴阳失调所产生的,也就是人体各部细胞占有“元气”的失调所导致的变态反应。所以,善于修养者,每天都抽一定的时间去清洗清洗自己的心神,使之保持一段时间的虚静中和态,这样整个人体场就得到了一次调整,精神有寄托
41、,达到“心无其心,身无其身”之时,亦是极大的舒适和乐趣,也是对身体、精神最大的补益。身心舒畅,就能排除烦恼,豁达处世,以至老而不衰,能有所为,行动自如,神思清晰,既不病苦,又不累人,活到人类应有的天年。这样不论对社会、对家庭,不增负担,就受尊敬,自然生活美满,身家幸福,最后能无病而终,乐享天年了。“髓”字的另一用义则是指实际性的脑和脊髓。此属“命功”范畴,这时的“洗髓”二字则可解释为“充足和保养精髓”。但这仍与前面的“性功”是相依相随而不能截然分割的。人体一切器官和组织,都是在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领导和指挥下发挥其功能,并保持完整性。如果神经中枢机能受到损害或紊乱(缺乏营养),便会造成疾病。因为
42、许多病症主要的发生原因,均归结于神经系统的失调,也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间失掉平衡,兴奋与抑制两种作用失去调和,所以疾病就发生了。调整这种神经紊乱现象,只有通过“洗髓”的方式,吐纳运气,锻炼阳精化为真元气体(即内丹)后,沿尾闾逆行于髓管之中,上达于脑,滋资中枢神经(补充足够的营养),调整大脑细胞,恢复脑细胞活力,提高其细胞的工作能力,使兴奋过度现象受到抑制,调节其平衡,恢复各神经的联系,使脊髓中枢神经的反射作用增强,各神经末梢也连带振奋起来。全身各细胞组织得到滋养,使退化衰老的神经细胞焕发青春,而白发返黑,齿落更生,达到返老还童之境;从而超越一般人不能达到的大智慧,以及寿命的极限境界。要更详
43、细的认识“髓”的生化关系,我们可以从中医学的角度上去了解。素问五脏生成论曰:“诸髓者,皆属于脑。”医学入门天地人物气候相应图中曰:“脑者髓之海,诸髓皆属于脑,故上至脑,下至尾骶,髓则肾主之”。脏象学说将脑的生理病理统归于心而分属于五脏,认为心是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出,精神之所舍,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统归于心,称之曰“心藏神”。但是又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五种不同的表现,分别归属于心、肝、肺、脾、肾五脏,所谓“五神脏”。神虽分属于五脏,但与心、肝、肾的关系更为密切,尤以肾为最。因为心主神志,虽然五脏皆藏神,但都是在心的统令下而发挥作用的。肝主疏泄,又主谋虑,调节精神情志。肾
44、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脑的生理与肾的关系尤为密切。肾精充盈,髓海得养,脑的发育健全,则精力充沛,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动作灵巧。若肾精亏少,髓海失养,脑髓不足,可见头晕、健忘、耳鸣,甚则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脑的功能隶属于五脏,五脏功能旺盛,精髓充盈,清阳升发,窍系通畅,才能发挥其生理功能。1、心脑相通:“心脑息息相通,其神明自湛然长醒”。心有血肉之心和神明之心,血肉之心即心脏。“神明之心主宰万事万物,虚灵不昧”(医学入门脏腑),实质为脑。心主神明,脑为元神之腑,心主血,上供于脑,血足则脑髓充盈,故心与脑相通。2、脑肺相系:肺主一身之气,朝百脉,助心行血。肺之功能正常,则气充血足,髓海有余,
45、故脑与肺有关密切关系。3、脑脾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升清。脾胃健旺,熏蒸腐熟五谷,化源充足,五脏安和,五窍通利,则清阳出上窍而上达于脑。脾胃虚衰则九窍不通,清阳之气不能上行达脑而脑失所养。所以,从脾胃入手益气升阳是治疗脑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李东垣倡“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开升发脾胃清阳之气以治脑病的先河。4、肝脑相维: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又主藏血,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则脑清神聪。若疏泄失常,或情志失调,或清窍闭塞,或血溢于脑,即“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若肝失藏血,脑失所主,或神物为两,或变生他疾。5、脑肾相济:脑为髓海,精生髓,肾藏精,“在下为肾,在上为脑,虚则皆虚(医碥卷四
46、),故肾精充盛则脑髓充盈,肾精亏虚则髓海不足而变生诸症。“脑为髓海髓本精生,下通督脉,命火温养,则髓益之”,“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皆上行至脑,以为生化之源”(医参)。总之,脏象学说认为,五脏是一系统整体,人的神志活动虽分属于五脏,但以心为主导。脑虽为元神之府,但脑隶属于五脏,脑的生理病理与五脏休戚相关。故脑之为病亦从脏腑论治,其关乎于肾又独责于肾。对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异常的精神情志病症,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心藏神的病变,而与其它四脏无关。对于脑的病变,也不能简单地仅仅责之于肾,而与其他四脏无关(中医学基础理论脏象)。洗髓功夫正是在调和五脏,修复和补充保养五脏的基础上完成“洗髓”这项工程程序。形意
47、拳的五行拳运动中,每一拳式不但对十二经筋加强了强化的锻炼,而且也对脏腑相应的经络加强了良性锻炼。比如,炮拳通心属火,其形似炮,用炮的猛然爆炸,其弹突出之形比喻拳势发劲的猛烈,炮拳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肝属木,木有曲直之形,故曰肝动如箭钻。崩拳通肝属木,其形似箭,有“拳似利箭,身如反弓”之说,崩拳的动作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脾属土,有沉稳敦厚之势;横拳通脾属土,其形圆滑似弹,可使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肺属金,有利器破革之能;劈拳通肺属金,其形似斧,喻其劈物之锋利,进退起伏,如水翻浪,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肾属水,源源不断,曲曲流行之,有隙必
48、入,有孔必钻;钻拳通肾属水,其形似闪电巨浪涛翻,其动作与肾经相合,可以壮腰健肾。五拳的威力要靠五脏的旺盛来体现,然而,五拳的运动反过来又可以锻炼和促进五脏的旺盛,故拳谱中云:“五行拳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手足,使耳目,奥妙无穷,裨益匪浅。”也就是说形意拳的练习,是易筋和洗髓同时并行的。再者是,形意拳的洗髓功夫是靠拳式中的呼吸来完成的,练拳中特别注意呼吸的息息归根。中医理论认为,肺司呼吸,而肾主纳气,经肺吸入之气,必须下纳于肾,才能保持正常调和呼吸。如果肾不纳气,气浮越于上,则出现呼多吸少的喘症,故而医学入门脏腑中曰:“肾有两枚纳气,收血,化精,为封藏之本”。又灵枢经脉篇曰:“人始成,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先天之精”属于肾,所以,人的生命不但是肾精所生成,而且思维也是肾生成和补足的。髓者,脑也,脑即思之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肾生骨髓,髓生肝”这句话,从而我们可以清楚了肾的重要作用,人的生命、思维,以及运动之劲力(肝主筋,劲生于筋的道理)都是靠肾生成和供养的。然而,肾的位置恰好就在人体的轴心点上腰部。拳式的运动中,腰的左旋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