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doc(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精品文档.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研究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商科类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问题,研讨了如何通过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参加学术活动、辅修第二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的应用课程等方法,落实商科特色的人才培养。关键词:专业特色;计算机;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商科背景1引言随着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发展成为我国招生规模最大,培养学生最多的专业之一,计算机专业不仅需要高层次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研究员,更多需要的是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
2、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知识的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育应以人才市场为的导向,融合在相关学科的知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今天,对基础扎实,具有过硬的技术背景,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有较强市场意识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旺盛。因此,从商科类院校的实际特点出发,探索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特色,突出特色和优势,是值得认真研究和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在加快,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一步增加,从人才就业形势来看,一方面用人单位急需实践能力强,学有所长的计算机人才,另一方面又存
3、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工作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精通计算机程序设计;掌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技术,能够从事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开发和网络编程技术;掌握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具备计算机硬件或产品开发的潜力;并且通过对上述三个方面知识的选修课程模块使学生在某一个方面学有所长。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应该结合现代商科特色,与经济、管理等学科结合,渗透和交叉,培养出特色鲜明并且有竞争优势的学生。3培养目标与专业特色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要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
4、目标可以确定为: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理论及应用知识;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在企事业、政府部门、学校等单位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系统的研究、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商科类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通过自身已经存在的商科人文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分析与解决问题、开展创新活动的能力,使学生不仅有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应用知识,又有经济和管理的知识背景,使学生既懂计算机技术,又懂得一些经济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当然,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符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学生学
5、有所长;同时,和其他院校相比又应具有商科知识背景,能够在相关专业领域从事信息技术服务、技术管理和市场开拓工作。使学生既懂技术,又会经营管理。4商科特色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商科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由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管理、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来实现的。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提出了4个参考的专业方向,即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以及信息技术。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适合信息技术方向。
6、4.1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安排时,即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又要突出商科特色,还要注重实用技术与工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满足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在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方面有较扎实的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学生要熟练掌握软件编程技术、计算机网络及网络设备的配置和使用和计算机硬件系统或产品的开发潜力,能够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可以从计算机软、硬件及网络三类课程入手,构成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在商科特色的培养方面,要注重学生经管、管理知识和理念的培育。通过教学计划设置商科课程,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实际问题,通过讲座
7、或案例,让学生了解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成功IT企业的案例作为现实教材,使学生在经营、管理和创业等方面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一技之长,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缩短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距离。4.1.1专业的核心课程设置为了满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满足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把本学科领域前沿的优秀学术成果增加到教学内容中去。如下表所示。4.1.2商科特色的建设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商科背景的培养。主要通过六个层次的教学实现,首先,
8、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经济学通论、管理学通论二门课程;第二,在人文科技选修课中,限制学生选修6个学分的经济管理类课程;第三,在专业选修课中开设财税实务、项目分析与策划、行业营销、企业登记运行等专题讲座;第四,在独立实践教学环节中,设置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等实习环节;第五,在专业课中,结合学科建设的优势,开设电子商务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课程;第六,鼓励学生参加经济、管理类学术交流活动,辅修经济管理类第二专业;发挥商科类院校的特色。4.1.3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教学通过课程内实验、独立开课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创新学分设置等实现。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导
9、论实验、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大学物理实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计算机网络工程实验、大型数据库系统实验、计算机市场调研、电子及计算机产品营销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面向对象程序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软件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验场地可以建设计算机专业软件和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建立软件技术校内实习基地,如建立软件技术创新实验室,程序设计基地等。利用社会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践需要。构建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5综述商科类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通过培养方案开设商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术交流活动、辅修专业、开设计算机在经济管理学科领域
10、的应用课程等方法,具体落实学生商科背景、经济管理的知识培育,发挥商科院校专业教学、科研优势。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了解当地经济建设和生产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建立软件技术创新校内实习基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培养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技创新活动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和专业学习氛围,促进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工作,培养出高水平的具有商科特色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1 蒋宗礼,王志英,李
11、晓明,孙吉贵,樊晓桠. 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课程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3 申炳昕,余绍黔. 商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讨J. 福建电脑,2006,(11).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VC+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并结合改革实践,阐明这一方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产生的效果。关键词本文来自:计算机毕业网 :程序设计;教学内容;MFC类库1引言VC+程序设计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是一门非常重要得课程。
12、2006年教育部规定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课程为1X,即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等。如果不学习VC+程序设计就很难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和数据库的实现手段,也就难于理解这些课程真正的原理概念。据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人士透露,微软研究院均采用VC+开发应用程序。因此“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设置的关键是如何使学生容易学好VC+。然而,Visual C+一向有“难学”的名声,许多初学者视学习Visual C+为畏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Visual C+(包括MFC类库)的规模庞大,结构复杂,难于理出一条循序渐进的学习路线;另一方面是其AppWizard自动生成的程序专
13、业化程度高,代码量大,结构复杂,以其为基础编写的例题难于为初学者理解和掌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已是许多专家教授非常关心的问题。2“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路“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定位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了克服上述困难,使基础不高的初学者也能很快地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做到精益求精,对于非主流技术的内容坚决删除,具体特点如下:(1) 在设计本教程内容时,以面向对象的和结构化的程序设计方法的思想贯穿全书。(2) 重点介绍几个而不是全部具体的MFC类库,过渡平缓,对初学者来说,入门容易。(3) 内容完整,难度适中,每道例题的代码并不很多,容易理解,对于组
14、件和ActiveX也做了详细的介绍。(4) 举例恰当、方法适用、技巧很有代表性。3我校“V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的历史沿革第一阶段:(2000.22004.7),C+与可视化并举,注重能力培养在这一时期,计算机操作系统平台由DOS已经发展到Windows,计算机网络作为一个功能强大技术已经开始对教育产生影响。我校在非计算机专业的程序设计教学领域率先将教学语言转移到以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Visual C+为主的教学上来。“Visual C+程序设计”教学内容主要包括C+部分和可视化部分,其中前8章为C+程序设计基础知识,后8章为可视化程序设计部分,选用的教材为刘路放编写的Visual C
15、+与面向对向程序设计,由高教出版社出版。具体方法是我们将C+知识归结为五个教学关键点,即:(1) 输入输出程序设计;(2) 科学计算程序设计;(3) 非数值计算程序设计;(4) 类和对象程序设计;(5) 文件操作综合题。效果分析:(1) 在压缩了总计划学时的前提下(由改革前的两门课程85计划学时缩减到改革后的一门课程64计划学时),更新了课程内容,提高了教学效果,培养了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编程素质,使他们具备了面向对象和可视化编程等新型软件开发技术的基础。由于重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我们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2) 积累了大量适合学生实践练习的中等规模的程序集,经汇编整理编写了一部Visual
16、 C+案例集大学Visual 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共收集整理老师学生编写的案例33个,适合于学生练习和考试。第二阶段:(2004.9至今),分类分层次培养,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基本成熟2004年,针对国家提倡发展国产软件的国策,为了克服过分倚赖微软Windows平台技术的弊端我校率先实践了从Windows向平台无关技术的过渡,编写了教材,开设了实验,构建了开放软件平台。教学语言也从微软的Visual C+过渡到基于开放平台的C+。在这一阶段,我们将分类、分层次、适应性教学落到实处,根据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课程特点进行使学生可以选取更加个性化的课程。在大面积开出的C+基础上,广泛开出选修课程(Java
17、、Delphi、VB.Net、VC+开发技术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去选择符合自己能力和专业知识结构的程序设计语言进行学习。具体方法是“C+程序设计”学时数为64学时,其中上课32,上机32,教学内容仍然围绕5个教学关键点。在学完“C+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后有部分学生选择了“VC+程序设计”,该教材第一章即介绍可视化部分,不包括C+的基础知识,总学时为32,上课16,上机16。教学内容围绕3个关键点,即:(1) 掌握添加消息处理函数的方法;(2) 掌握将控件映射为对象的方法;(3) 掌握两个工具(对象浏览器和ActiveX控件测试容器)的使用。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3个关键点就会发现编写VC+程序
18、并不比编写VB程序困难多少,也可以理解为什么VC在功能上比VB强大。效果分析:(1) 由于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划分明确,学生普遍认为“C+程序设计”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课程,以20062010年第2学期机械学院二年级学生为例,程序设计课程平均成绩为76.5,学硕班成绩为85。(2) “VC+程序设计”选课人数逐年增多,2010年上半年选课人数在电信学院全校选修课选课人数中排名第一,2010年下半年在全校选修课中该课程与“影视欣赏”、“书法鉴赏”等课程的选课人数在全校并列第一。4教学内容改革的几点思考(1) 考试方法是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我校自主研发了计算机考试系统。该系统利用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采用
19、分布对象技术和动态Web技术,以自适应的方式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技术起点高,功能强,在同类系统中具有先进性。它以大型题库为基础,融练习、测试和考试于一体,可以同时满足大批学生的课后练习、自测,以及教师组卷、考试、改卷以及成绩分析的要求,提高考试的客观性、标准性、公正性和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2) 开展创新活动,为尖子学生提供发展空间。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实验条件、指导师资,并且宣布与考核办法挂钩的办法,使得有约10%左右的学生成为尖子。创新活动由教师命题,要求在期末考试前完成实验,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考核成绩,占最终成绩的3050;对于
20、特别突出的学生,可免试。创新活动选题范围没有限定,可以为算法研究、游戏编程、动画制作、网页编程,数据库系统开发等,但必须经任课老师批准,进度要求如下:(a) 参加该项目的学生须向教师申请。(b) 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内容包括算法选择、技术路线、技术难点、进度安排。(c) 有过开发经验的学生可同时提交以前完成的项目资料(含程序及文档等)。(d) 经任课教师资格审查后,对于部分学生可提供创新机房的免费机时,并可安排讲座。(e) 设置中期检查,参加实验的学生应提交中期报告,内容包括完成情况、修正的进度安排、技术路线、技术难点。(f) 期末考试前一周安排实验答辩,对于免试学生在考试前通知结果。通过多年的
21、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我校选用的教学方法是检验教学目标的很好方法,取得了教与学相互促动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1 罗建军,冯博琴,刘路放. 非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语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2 冯博琴,刘路放.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8,(1).3 吴乃陵.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4).4 陈云霞. 计算机基础课考试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 高等理科教育,2004,(5).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一种用查询树作为工具书写关系代数表达式的一般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关系代
22、数表达式的结构,从而快速正确地写出关系代数表达式。关键词:查询树;关系代数;数据库 “做中学”让我学会学习 当前教育提倡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做中学”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学、实践,自主学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做项目,可以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得到提升,培养团队意识,并具备一定的处理工程问题的能力,这也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同时,老师可以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实现“做中教”,使教与学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是“做中学”在高等教育阶段一种非常有效的形式,也是CDIO的重要标准之一。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
23、、自己主动查找学习资料,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提出解决方案,直至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规划学习和自学的能力得到强化,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我在北京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读本科时基于项目的“主动学习”经历,本文从以下几点与大家分享“做中学”的收获和体会。 1发现问题(寻找问题) 基于已有的知识,由老师或学生去发现一些现实中的,或者从现实中提炼出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所涉及的大致内容与范围。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对题目和研究内容的指导和建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项目小组的同学集思广益,发散思维,通常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在我读大学三年级时,
24、“人因工程”和“基础工业工程”这两门专业课提到了工人的工作效率是与工作环境有关的。当时我正在国家工科物理基地的创新天地实验室寻找立项的题目,于是我想到可以设计制作一套简单、有效的控制系统,来解决工作环境中包括照明、温度、空气质量和湿度等环境因素的自动控制问题。这样既可以实践我所学习的管理科学专业知识,又可以应用课程中学到的技术方法。接着,我复习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并得到了指导老师的认真指导和帮助,确定项目的可行性:又找来感兴趣的学生组成项目小组,和我一同去图书馆查阅环境因素控制相关的资料,在互联网上检索具体技术的常见实施方法。由于对项目背景和初步方案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和分析,我们这个题目通过了立项
25、。 随后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向日葵太阳追踪系统”等选题申报也是相似的:通过观察发现,通常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都是固定式安装,太阳光线长时间处于斜射状态,而这种斜射状态会降低太阳能电池板的能量转换效率,于是我开始尝试利用向日葵的仿生学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方法,较为深入地研究,也可以组织多人讨论,此处可以应用“头脑风暴法”,得出一套或几套可行的方法和执行路线。有了初步的执行方向,就可以大致确定这个问题所包含的子问题,以及解决各个子问题需要用到的方法和途径。新的方法需要学习,新的途径需要摸索。将问题细化归类,也可以得出大致的难度系数,可以根据难度系数来决定简化
26、问题,或者拓展问题。在确定问题之后,即可以开始着手准备,分析哪一部分问题可以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哪一部分问题需要通过学习,获取解决问题的新知识。这个过程就像一次探险,解决问题的结果是探险活动的目的地,在出发前需要根据已有的知识,研究前进路线和前进方式:继而较为深入地分析为了这次活动所需要解决的困难,以及哪些可以用目前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可以在学习后解决,并分析出预期的风险和制定活动计划。 完成项目可分为三个层次:创意设计、技术制定、加工制作。在项目立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受锻炼程度分级训练。对于实践经验较少的同学,可以首先培养动手操作的技能,增强感性认识,然后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对于具备一定实践技
27、能的学生,可以加强创意设计环节,鼓励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小组内,也可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特点,分配适合完成的任务。 2实施方案 项目的顺利进行,是与老师的适时指导和帮助分不开的,同时也需要团队成员分工合作,积极配合。 工业工程这门学科非常讲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我就应用了课堂上老师讲授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首先,对项目题目进行细致的分析,将大任务细化、分解为子任务;对项目中各子任务的完成时间做出估计,确定各子任务间的紧前、紧后关系,即后面的子任务要在完成前面子任务的基础上开始实施;制定出项目初期的进展计划和时间表。 在给小组成员分配任务时,也要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来确定分工。例
28、如,喜欢电子控制的学生可以负责电路部分,热爱机械设计的学生主管机械结构,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安排较为概念性的设计任务,踏实肯干的学生安排较为细致的工作和落实较为具体的任务,擅长沟通交流的学生可以负责采购和零件加工等。 根据制定的计划和执行方案,采用统筹的方法安排进度,并分配小组成员的任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计划。 实施方案的过程是一个将概念转化为实物的过程。例如我在做太阳追踪项目时,开始在我头脑中的方案概念就是一棵向日葵:接着,我要分析向日葵的追日原理,了解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基础知识,考虑如何将向日葵的仿生原理用到太阳能电池板上,使之可以追日旋转;然后绘制图纸,制作电脑仿真,确定一套可行的方案
29、;购买原材料和器件,像搭积木一样,将一堆原料变成最后的一个可以自动追日转动的太阳能追踪系统。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但这也是收获最大的阶段。 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预料之外的问题,比如按原有的设计,某个零件可能存在安装的问题,这时就需要想解决的安装办法,更改尺寸,设计零件安装座等,或者修改相关的空间结构。 另外,在设计实现某个功能时,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无法达到目的,就需要查阅资料学习新方法了。例如,在太阳追踪项目中,需要选择驱动电机,而这个很具体的知识在课本中较少涉及,就需要先去图书馆查阅电机的种类、特性等知识,再到网上以及电子材料市场查找合适的电机。 这个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0、,既包括时间进度,也包括方案的修改和完善。 由于需要解决问题的目的明确,在学习新知识时就更有针对性,如何尽快找到所需的知识,并在短时间掌握、应用,也是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很好锻炼。 3应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解决问题的时间是有限的,在遇到关键问题或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时,及时向老师请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此外,还要求项目小组的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分工明确地到图书馆或者网络上,从大量的信息中较 为高效地获取所需的内容,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这些新知识实现知识和数据的共享。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检索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技能。此后,新学会的知识会很快得到利用,在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
31、理解。由于没有过多的相关已有经验的限制,发散思维更加活跃,也容易有所创新。有些创新性想法是科学合理的,这会为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有些通过实践验证是不可行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深化了学生对该领域的研究与思考,仍然是有益的。 我在开始决定做太阳能追踪设备时,已掌握的是机械和电子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于太阳能相关的内容,知道的非常少。为了从实际角度解决追踪问题,就必须熟悉太阳能光伏发电行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背景,于是,我从零开始查阅太阳能光伏的书籍。有时,为了寻找某些问题的答案,我可以在一个晚上翻阅十几本太阳能的书籍,并做记录;当遇到其他问题时就可以凭记忆将问题归类,更有针对性地查询,这样坚持不
32、断的学习,使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太阳能行业的基础知识。 制作印刷电路板,通常需要用Protel软件绘制PCB板的电路图。Protel这种软件我在课堂上没有接触过,就在图书馆借几本入门的书,去互联网找一些视频教程,不会的地方再问老师和同学。由于项目进度的需要,我积极地学习新的知识,于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基本的绘制PCB板电路图的技能。 在实物样机制作时,这些太阳能方面的知识更是发挥了很大作用。同时,在部件采购的过程中也会遇到相关行业的技术人员,学习和交流实践的经验,改善产品设计,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有几位企业的人员曾告诉我:产品要切合实际,成本低,才容易卖出去。这对我的设计思路有很大的启发。
33、4方案的修改与完善 方案的修改与完善,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一个项目的方案,从最初版到最终版,通常要修改很多次。实施和完成方案的过程,就是将一个想法转变为实实在在的产品或者切实可行的结果,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方案的执行,会受到现实条件的制约,要做的就是在约束条件下的可行区域内选择可行的、或者最优的方法。在这个环节中,通常会出现很多新的、预想之外的问题,是对项目执行者能力的考验,可以增强参与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我们做太阳追踪这个项目时,由于对部分电子元件的特性不够了解,电路控制部分经常出问题。我们就从头开始检查问题的来源,并思考解决办法。后来用另一种性能更好的元件替换原来的元件,从功能
34、实现的方法上去改进。 一个项目小组,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努力,可能会出现一些疲惫、懈怠的情绪,这也是一个考验意志与战胜困难的过程。此时,与完成任务只是一步之遥,需要振作精神,不急不躁,继续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勇于尝试,才能见到胜利的曙光。这也印证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在高速发展的时代,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的。 5解决问题与总结 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是项目顺利完成的保障。经过一整套基于项目的学习,有很多收获与体会,也有新的体验。在完成前文所述工作之后,还需要小组认真总结项目完成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犹如学习之后的复习。成功的小组成员会充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及
35、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现状,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并就我院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通过分析目前我国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是系统解决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各种问题的关键。关键词:就业;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1前言随着高校扩招以及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寒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338万,就业率为72.5%。72.5%的就业率意味着大约有100万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2006和20
36、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分别达397万和456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07年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新浪网调查数据为41.99%),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新浪网调查数据为7.27%),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新浪网调查数据为36.50%)。就计算机专业的情况来看,在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当代社会,信息产业的迅速持续发展决定了计算机学科所培养的学生就业市场比较广阔,各级各类软件公司、信息中心、网络公司、党政机关和
37、事业单位的信息化部门、企业信息化及自动化改造部门,以及发展中的高校自身,对这类人才都有很大的需求。单就信息化来说,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关、事业性单位,从中央到地方都呈现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都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专业经过了一个大发展的时期,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到2006年,全国已有100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点1361个,在校生达到45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达11万余人。另外还有大量的计算机类高职高专、中专学校和社会上数不清的长期或短期计算机应用培训班,培养的计算机类学员每年少说也在100万以上,他们都在蚕食着计算机人才市场这块蛋糕。从目前情况看,计算机专
38、业毕业生的需求,已基本上呈饱和状态,也出现了就业难的问题。其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还有更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的软硬件开发公司,特别是国外资本在国内的软硬件外包公司大量出现,对信息技术软硬件开发人员和白领工人的需求迅猛增长。同时,在我国发达地区,复合型、专业型、经营型、创新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也十分紧缺。从这种情况看,计算机教育的前景十分看好。然而,从人才市场的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由于我国很多高校并不重视面向市场办教育,造成计算机人才市场上大量出现“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的怪现象。高等学校特别是非重点的一般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值得认真研究。2高师计
39、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上述就业难的问题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中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除了有上述因素外,毕业生就业困难还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比几年前已大大减少。十多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师范类计算机教育队伍。从重点师范大学到普通师范院校,从大量的师范专科学校到中等师范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着大量的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教师。然而,计算机老师的需求情况怎么样?首先,经过多年普及计算机教育,城市中小学计算机老师已经饱和。由于中等学校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育以升学为导向,中考、高考无疑就成了学校教学
40、安排、学生学习方向、家长重视程度的指挥棒。而今,由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还尚未正式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考核范围之列,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学校、学生以及家长对计算机课程不重视,许多农村学校甚至尚未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即使有的开设了,但由于课时较少,计算机专业教师的需求量也就很小。再者,很多中学领导往往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简单,一般理科出身的老师都可以教,因此也就不刻意引进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对于很多农村学校来说,即使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经费紧张,买不起多少计算机,也就没有必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了。就我校所在地,有着近800万人口的安庆市(含8个县)来说,每年吸收有编制的计算机专业教师不足1
41、0人,而仅我校每年培养的师范类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就达240人之多,供大于求的情况十分突出。第二是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面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岗位就业的能力很差。受老的培养方案的限制,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单纯地培养面向中等学校计算机教育师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其他行业的软硬件开发和计算机应用工作。长期形成的那种重理论轻实践、重系统性轻应用性的培养模式也为大多数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所沿用。再加上师范类的必修课,如教育学、心理学、中教法、“三字一话”、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与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有关的训练和学习占据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软件开发和计算机
42、应用的课程比工科院校学生要少得多,而且动手能力很差,这无疑增加了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难怪有些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不敢到软件开发公司去应聘,甚至不敢到企事业单位计算机应用岗位去应聘。师范类计算机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将会一直持续下去。解决的方法除了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学就业,主动选择到私立、民办学校就业或自主创业等渠道就业外,改革旧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到更加广阔的人才市场去应聘是当今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重视的问题。因此,师范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3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专业改革的必
43、要性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发现目前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整体上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应用水平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计算机教育水平的不平衡;(3)专业设置较早的学校和专业设置较晚的学校的专业教育水平不平衡;(4)没有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各个学校各自为政;(5)在进行改革的部分高师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计划既存在盲目向理工科院校看齐的倾向,也存在着培养“高级操作员”的问题,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计算机行业的需要;(6)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7)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学设备数量少、质量差,尤其是计算
44、机硬件教学设备更差,且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学生难以得到较先进的综合性训练;(8)科研项目少,科研水平差,尤其是面向社会的应用开发项目少,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应用开发训练;(9)相对于理工科计算机专业学生,高师学生就业能力有较大的差距。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正常发展,也不能适应当前高度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和需要,更是影响高师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障碍。多年以来,高师院校计算机教育界也一直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文献3从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就高师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给出了详细的改革建议。文献4针对高师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一新二管三纲四考”的培养模式。文献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