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绪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绪言.doc(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绪言.精品文档.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绪论:博物馆学及其进展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学是一门非常年轻的学科。它的性质如何?它所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对其研究的意义何在?这一切,不仅对一般的社会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一些博物馆工作人员也往往缺乏明晰的概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是因为这门学科远没有达到普及的程度,更是因为学科本身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尚缺乏明晰性和稳定性。所以在着手讨论博物馆之前,我们有必要就这门学科的性质、对象和意义,以及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作一个简单的论述。第一节:博物馆学是一门科学吗?尽管博物馆理论某些基本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
2、16世纪,尽管博物馆学(Museology)作为博物馆研究的专门词汇也有一个世纪了,但事实上博物馆学还是如此年轻,以致不久前我们还看到它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辩护。有关它的争论,主要围绕着这样一些基本的问题展开:博物馆学能否被正当地称作一门科学?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末,它是什么性质的学科,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还是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学科?更进一步的问题则是,如果它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那么它属于什么性质的科学?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由于涉及到博物馆学性质,引起了博物馆界深切的关注,这尤其反映在1980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组织的讨论中。我们可以从这些争论中概括出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否认博物馆学是一门独立的
3、科学学科。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博物馆工作者是手工工匠,是掌握专门技能知识的实践者,同时也具有专业知识,但这些知识却无法与一些明确的规则或理论相联系,或仅隶属于它们。博物馆工作是次要的,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学术理论研究课题,因此,博物馆研究不具备学术研究的性质。”1美国人WE华施本于1967年在博物馆藏品管理人杂志上发表了“祖母学与博物馆学”一文集中地体现了这种态度,他使用“祖母学”(Grandmotherlogy)的字眼来形容博物馆学颇具有一种讥讽的意味。他认为为博物馆工作提供一个理论基础是可笑的自负。2 在他们看来,一门学科必须有其独特的对象和内容支撑,而博物馆的大量工作只是对其他学科领域知识
4、和技术的单纯利用而已,这些知识完全包括在其他现有诸学科领域中。这意味着,博物馆并没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对象和内容,因而也就不具有作为一门学科赖以存在的独立性质,不能被称为一门科学。另一种略显宽容的观点把博物馆学看作是应用性学科,一种解决博物馆实际问题的方法学。它承认在博物馆的具体操作中要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但由于它所关注的是应用性的技术问题,所以从本质上讲,它属于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具有典型意义的是1950年杰瑞努斯图普尼的当代博物馆学问题。这篇文章承认博物馆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甚至也谈到了一般博物馆学应该研究博物馆工作的理论方面,但他依然认为这种专门的学科必须依赖于博物馆工
5、作所涉及的其他专业学科。博物馆学中只有一部分是科学的,而这种科学性仅是博物馆藏品研究相关学科的反应。3所以尽管他是首先提出博物馆学(Museology)的人,但根据他的博物馆学模式的“派生”性质,我们还是将他归到这一类型。相对晚近的时期,把博物馆视作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的愿望日益明显地滋长起来,这典型地表现在捷克博物馆学家纽斯塔波涅态度的变化中。他的早期观点是站在将博物馆学看作是一门应用学科的立场上,这从他自1950年到1968年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到。在博物馆学工作论文集中,他认为博物馆学是博物馆工作的一种理论,一种方法学,而不是一门科学,因为它没有自身的研究方法。到了1980年他的态度出现了变
6、化,在他看来,“博物馆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这一问题本身在当代知识体系和社会科学中无关紧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连那些古典的科学学科也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扩充和重新组合。作为这种变革的结果之一,理论和科学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同义词。对于博物馆学来说,重要的是它确实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着,而不必深究在绝对评价标准意义上它是独立的,抑或反之。4”在这里,纽斯塔波涅主要是通过对科学变化的认识来改变学科判断标准,即放宽学科评价尺度使博物馆学得以进入科学的殿堂。他的一位同胞斯特兰斯基则从一开始就明确地站在将博物馆学视为独立的科学学科的立场上,并且对自己的观点展开了充分的论证,成为最早对这一问题持肯定观点
7、的博物馆学家。他认为仅靠博物馆的实践并不能解决博物馆所面临的问题,必须依赖对博物馆的科学研究,这种研究就是博物馆学。在他看来,博物馆学即使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也应当被看作是一门科学。其理由是,判断科学学科的性质应根据客观社会需要和科学地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的准则。为此他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他详尽地研究了博物馆学从文艺复兴时代产生到现在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大量博物馆学专著,探索了各种博物馆学研究机构的形成过程。从博物馆学研究从无到有、不断扩大这样一个历史事实,他指出,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正是适应客观社会需要的结果。从现实发展的角度来看,他认为,与社会同步发展的现代
8、博物馆已成为全球性的、内涵复杂的文化事业,它和古代中世纪的传统类型有着重大区别,已经不能单纯依靠经验和直觉或者专业性学科的科学机构来开展工作。在科技革命的时代,必须用当代的科学发展水平来认识专业博物馆的共同规律。5日本博物馆学家仓田公裕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在他看来,“只有有了良好的博物馆学,也就是博物馆的理论、原理,才能建设好的博物馆。因为博物馆不仅要有实践活动,而且还应基于其理论,才能充分达到博物馆的目的。6”他针对把博物馆学仅仅视为经验总结的常识的观点指出:博物馆学虽然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有悠久的传统和历史,“然而,它也并不是只是探求各个博物馆的各种实用性的知识,而是探求其本质的独立的学问。换
9、句话说,博物馆学并不是博物馆的各个事例或一般知识的单纯的拼凑。总之,博物馆学的中心课题是把握博物馆的基础即博物馆的本质。”7对于上述的争论,我们只有结合博物馆学本身的历史才能作出解释。事实上,前两种观点反映了早期博物馆学的状况,尤其是针对欧美博物馆学而言的。长期以来,欧美博物馆学遵循着一种重操作、重技术,轻视理论的传统。博物馆学家所关注的大都是与具体操作有关的技术问题,基本上属于利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解决博物馆运作中的实际问题。在这种类型的研究中,并不存在属于博物馆学的独特的对象和内容体系,因而也无法体现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科学所应具备的独特性质。在这种情况下它难以被学术界认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确实
10、,一门科学学科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必须回答一些其他学科不能回答的问题,为社会解决一些别的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这种独特的性质和作用正是它能被社会认可和接受的依据。关于这一点,德国的博物馆学家克劳斯斯莱纳曾说:“学科的独立性主要取决于某种专门研究主题的存在,这个主题没有被任何其他学科考察过。”8那末,关于博物馆的当代研究是怎样,并且又是在何种程度和范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容体系呢?随着本世纪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增强,世界各国博物馆有了很大的发展,新的博物馆不断涌现,这种发展趋势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较为直接的后果是,由于博物馆数量大幅度增加,它不可避免地卷进现代社会竞争的漩涡中。与
11、那些以施恩者身份出现的傲慢的传统类型不同,现代博物馆要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以积极的姿态,有效地为社会发展服务,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一座博物馆要能在竞争中获胜,仅仅依靠技术细节的优势显然不够,它还必须对自己的性质、特征,尤其是对社会发展应担负的责任及其变化有清醒的认识。正是这种生存与发展的动机,促使当代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的目的与方法作出反思,并且把这种反思超出了博物馆领域的狭窄范围,包摄在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大背景中。由此,新一代的博物馆学家把研究的重点从操作与技术转移到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博物馆的社会学分析方面来。这构成了八十年代开始兴起的新博物馆学运动的背
12、景。本世纪博物馆迅速发展的另一个后果是,随着博物馆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它本身也越来越成为理论关注的对象。人们开始意识到,博物馆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自然和人类遗产的主要保存和传播者。这种文化现象应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否则人们对它的性质、历史,以及它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关系就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这不仅会影响博物馆业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是我们关于人类和社会知识的一种缺陷。那末,是否存在着对这一现象的专门性研究呢? 显然没有。这表明,对博物馆的研究是一种内容独特的研究,是我们认识人类社会及其文明的一部分,它能帮助我
13、们正确地认识博物馆对社会负有的职责和使命,从而使博物馆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博物馆学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应该被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纳入人类整体的科学体系之中。另一方面,正如纽斯塔波涅所看到的,科学评价的标准体系本身也在变化之中。和十九世纪相比,传统自然科学作为其他学科仲裁者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发生了动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玻尔的“测不准原理”在宏观和微观方面都改变了近代以来绝对客观严正的知识图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纯洁”的自然界更多地转变为作为人类生存背景和对象的自然界。由于科学越来越多地和人类的现实生存发生联系,对科学的界定也更多地从解决人类生存的现实问题入手。
14、这种变化也会导致人们对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持较为宽容的态度。来自两个方面的变化都为博物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地位的确立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所以,尽管许多博物馆学家认识到博物馆学的基本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尚不够成熟的事实,却并没有妨碍他们对这一问题作出积极的正面回答。1990年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研究系对当时正在那里召开的一个会议的与会者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了92的人认为博物馆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4的人持反对意见,另外的4则把博物馆学看作是应用性的科学。9尽管一次调查的结果不能说明所有的问题,但这种变化的趋势确实存在。第二节:博物馆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即使承认博物馆学是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博物馆学
15、家对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依然存在不同的看法。按照威利托夫特詹森的说法,争论的本质在于说明博物馆学到底是一门“社会科学”还是一门“边缘科学”,它与博物馆学理论中关于博物馆学的认识对象常常是交织在一道的。对于博物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捷克和民主德国的博物馆学家中便展开过讨论。到六十年代中期以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门施对这些观点曾作出过归纳和分类。10一种对博物馆学的最常规的理解是把它看作是一种对博物馆目的及其组织的研究。这是一个相对早期的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58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国际地区博物馆研究会和1972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博物馆学下定义时都采用了这种观点。这种以目
16、的和组织为中心的观念所关注的是博物馆的历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的研究、保护、教育、组织和分类等。1958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组织编撰的博物馆组织所采用的框架和内容安排也是依据这种观点。它体现了博物馆学主要以博物馆本身作为其研究对象的认识论取向,旨在服务于博物馆的经营实践。根据这种观点,博物馆学是通过对博物馆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将其中博物馆事业中合理和有效的经验上升为系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再用这种理论去组织、经营博物馆,指导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实践,使博物馆工作成为一个不断科学化的过程,由此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带有某种管理学的色彩。当然,它不是研究一般的管
17、理原则与方法,而是具体探讨博物馆的管理。我国的博物馆学理论构架以及博物馆学教育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一模式。有许多博物馆学家,包括拉兹冈、门施、詹森、索夫卡等人主张一种将博物馆学集中在对保护和使用文化和自然遗产的一系列行为的实施和综合的研究。这种“行为中心”的观点关注的是人类的收藏及其传播行为。AM拉兹冈指出:博物馆学是一门研究社会信息保护的过程和规律以及通过博物馆物传播知识和情感的一门社会科学。博物馆学还研究作为历史发展之社会现象的博物馆以及在不同社会经济体系中博物馆工作的实施。作为其结果,博物馆学的知识对象包容了博物馆中决定博物馆保护和传播整个过程的特殊规律以及博物馆的起源和博物馆功能的实施11
18、。也有人把博物馆学的内容限定于其中的一类行为,比如,K梅勒斯只把传播行为与博物馆机构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博物馆学主要要研究传播行为。这种观点与日本的“鹤田学”颇为相似。这种观点产生的背景是,随着当代博物馆日益增强的社会教育功能,博物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视为一种公众的社会教育机构,博物馆学研究的重点也就相应地转向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信息传播的过程与方法方面,从而使得博物馆更多地具有一种独特的教育学和传播学的意味。在日本,博物馆学专业就是设在大学的教育系中。所以鹤田总一郎把博物馆学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信息由物到人的传播过程,他为博物馆学所下的定义是:“以心理学为一翼的教育学中尚未开拓的一个领域”12。就我本
19、人而言,也倾向于这种“传播中心论”的观点,这一点从本书的结语中可以看出。在我看来,传播的概念抓住了当代博物馆学研究的关键。如果我们认可现代博物馆的本质是一种公共的社会教育机构,那末,关于它的研究的核心理应放在这个教育过程上,其目的也应该是解决以三维实物作为信息传播载体的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的问题,保证这一传播的充分有效性。在一般的教育学,人们关注的主体是以语词符号为媒介的传播过程,至多加上二维画面作为辅助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电影制作与博物馆学具有更大的相似性,二者都涉及到形象的问题。但电影制作主要涉及运动的二维画面为载体的传播过程,而博物馆学要解决的则是以三维实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过程。考虑到
20、博物馆学和电影制作的相似性,国际科学院在其学科分类表中将它们同列在形态科学的视听文献类中。13行为中心论的而另一种观点是将博物馆学研究的中心集中在收藏行为上。如L施瓦格等人就认为,博物馆学的基础是收藏行为,收藏是博物馆的特质,但事实上除了博物馆外还有象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也从事收藏,所以J霍德格认为博物馆并不是博物馆学的唯一体现者,图书馆、档案馆、动植物园,甚至古董商店也同样是博物馆学的体现者。这种把博物馆学扩大化的倾向在荷兰的博物馆学家那里也可以看到。再一种观点是强调以物为中心的观点。据此,博物馆学成了一种对博物馆物的研究。1965年Z布伦纳指出,博物馆学解释的对象是资料和可移动实物的真实性
21、问题。这些真实实物已经失去了其原始属性,而在今天又正在被或将会被要求拥有作为自然和社会发展见证的新功能。这暗示着博物馆学同图书馆学和档案学一样,属于一门记录科学,其任务是征集、收藏作为主要信息资源的实物。14 这种观点受到许多人的批评,但舒尔特和威克斯等人持相似的观点。斯特兰斯基关于博物馆学的概念及其变化也逐渐为博物馆学界所熟悉,并引起了重视。六十年代中期,斯特兰斯基曾提出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真实”的一门科学。到八十年代初,这种观点转换成一种把博物馆学当作是研究人类与现实之间特殊关系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博物馆学的范围是科学地解释人类对现实的态度(这是一种特殊的态度,它在人们发现其收集
22、和保护代表着真实的价值的倾向中得到体现),并使人们懂得历史和社会联系中的博物馆现实。”而博物馆学的对象被理解为“一种人类之于真实的特殊取向,其表现为,人们从真实世界中选择一些原始的物品,又不顾其已经变化了的自然特征和不可避免的损坏,出于保护目的将其置身于一种新的现实中,并根据人类自身的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使用它们。”15 在这里,博物馆学事实上被看作是一门“隶属文献性学科的社会科学。16 ”斯特兰斯基的博物馆学理论非常哲学化,所以有人将他的理论称为“博物馆学的哲学学派”。他的观点引起了共鸣,尤其表现在格里哥罗娃1987年艾斯普讨论会的有关阐述。在所递交的论文中她为博物馆学所下的定义是:“(博
23、物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之于现实的科学,它存在于有目的地、系统地收集的保护那些有生命的、无生命的而主要是三维的实物,记录自然和社会发展的科学与文化教育中。”17有趣的是,在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中博物馆学既不是管理学,也不是教育学或传播学的分支,而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形成这种局面显然与中国社会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有关。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物的文明古国,这一特点构成了它利用古代文物来解说历史的巨大优势,因而以历史文物作为藏品与展品主体的博物馆也成为中国博物馆的主体。这一点又影响了国家对博物馆行政归属的确定,由于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博物馆体系中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加上对数量巨大的历史文物的保护与管
24、理对中国政府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责任,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就将博物馆的行政管理授与国家文物局,这就进一步强化了上述的特点。在这种情形下,一个称职的博物馆馆长或工作人员必须熟悉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就是说,历史知识与历史学的造诣是绝大多数博物馆工作人员基本的职业训练,没有这种训练,他就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这样,大学的历史系就义不容辞地承担了博物馆人员培训的工作,一些大学的历史系还建立了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专门的博物馆学的研究和教学。现行学科分类承认了这一事实,并在学科分类表上确定下来。18第三节:博物馆学的理论构架及其意义尽管人们对博物馆学的学科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把它看作一门独立的科
25、学学科。即使如此,我们还应当承认这是一门尚不成熟的和正在形成中的科学,它还没有最终完成从经验描述阶段向理论合成阶段的转化,而且这种转化是否能真正实现,或在怎样的程度实现,都还有待于它自身的进一步发展。正因为如此,在现实的博物馆学的概念下依然包含大量经验性的和操作性的内容,诸如如何进行藏品的管理和保护,如何布置展览、确定展览的空间、照度和色彩以及如何营建与管理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对其他相关学科成果的依赖。这就使得当前的博物馆学成为一种理论和经验的混合产物,包含了两个不同层次的涵义:其一、它指的是对博物馆这样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所进行的理论的和历史的透视,这是一种性质独特的研究工作,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
26、的科学活动的一部分。这种研究有助于树立一种关于博物馆、博物馆与社会关系的正确的观念,从而保证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这样一种研究在英文中被称为“Museology”(博物馆学)。其二、它指的是博物馆应用其他学科的成果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研究,它所重视的是有关具体操作中的技术和方法问题。诸如藏品分类法、陈列技术和保存技术等。这种类型的研究在英文中是“Museography”(博物馆方法学)。关于两者间的关系,美国爱达荷大学博物馆馆长、博物馆学系系主任埃利斯 G伯考用了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 博物馆学说明了什么是博物馆,而博物馆技术学则说明博物馆是如何工作的。19事实上,人们在具体为博物馆定义的时候并
27、不特别强调两者的区别,并且,从欧美博物馆学发展的趋势来看,“Museography”的使用频率下降,其内容往往被“Museology”的定义所包含。这种现象或许正表明了博物馆学独立学科性质和学术化倾向的增长,以及由此导致的职业自信心的增加。关于博物馆学研究对象的传统看法是博物馆的自我认识,即通过对自身实践进行理论探索和反思,概括出规律性的特征,作为博物馆实践活动的指导。英国莱斯特大学博物馆学系主任辛格尔顿正是从这个角度为博物馆学下了一个最简单的定义:“研究博物馆”,内容包括博物馆学和博物馆技术,其特征是“自我解释”。他主张博物馆学是一门理性的研究,旨在对博物馆工作实践进行探究、分析和思考,以使
28、这些实践不断完善。20 这种思路在1971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莱斯特大学合作编制职业培训教学大纲时为博物馆学定义也得到了体现。“博物馆学是关于博物馆的科学。研究博物馆的发展史和背景、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博物馆研究、藏品保护、教育和管理的专门组织形式、与自然环境关系、以及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分类。博物馆技术包括博物馆各个方面工作的方法和实践。”21在这个定义中我们看到在博物馆学(Museology)概念下,事实上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尽管它也谈到了关于理论与历史的研究,但重点显然还是在实践方面。在这之后,博物馆学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国际博物馆学委员会建立。这是捷克的杰里尼可担
29、任国际博物馆协会主席期间所做的事,该委员会的宗旨是“使博物馆学成为一门科学”,“探讨并促进博物馆事业及博物馆工作的发展,研究博物馆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博物馆活动和博物馆职能”,并鼓励对博物馆学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批判性的分析。这一切都有助于博物馆学学术性质的增强。这一呼吁确实得到了许多博物馆学家的响应,从而使博物馆学的研究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将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Museology”一词所下的定义与刚才我们提到的定义进行比较,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博物馆学是对博物馆机构,它的历史、目前状况、将来可能的发展,以及博物馆对社会独特的责任的研究。这包括,博物馆的作用、它的重点、组织、对文物
30、和收集文物的态度、各种步骤的基本原则。博物馆学规定了专业的公共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为什么存在,以及一般而言,如何管理。22这个定义更多地强调了关于博物馆研究的理论方面,这种倾向在目前的新博物馆学中更加明显。这种趋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部压力的影响。我们知道,在上述的关于博物馆学性质的争论中,博物馆学过分重视经验、技术和操作使它作为独立科学学科的学术研究的性质受到怀疑。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由高等院校培训博物馆人员的做法处于不利的地位。正如迪瑟先生所说,在高等教育中“博物馆教育课程的设置和作为选修课的要求,都被人们用怀疑的目光来评估其是否能够达到一定的学术水准。”23 他解释说:“一般的学术观念认
31、为博物馆学是“实践导向”的学科,这种偏见使得我们只有将实践从常用词汇中去除之后,才能使博物馆学成为由科学和理论导向的学科。”24 当然,这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导致博物馆学学术化倾向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其内部,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关于这一点,新博物馆学的创始人彼得伏特在他的新博物馆学的导言部分曾有详细的说明。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对博物馆学这个概念也没有共同认可的界定,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来建构博物馆学的理论框架。各自有自己强调的重点。由此形成了博物馆学的各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教学体系。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博物馆学课程代表了关于博物馆学构架的一种古典意义的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历史背景(
32、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运动的发展;博物馆目的;博物馆类型及其职能;博物馆的社会地位;博物馆的教育作用。)、行政组织(行政管理;委员会作用;财政管理;组织机构及馆员任命和职权;管理艺术;法规和附属法规、遗产税、埋葬物、版权;地方、国家、国际的博物馆组织)、建筑与设备(博物馆建筑设计;博物馆空调;博物馆光线;安全设备与制度;车间、装备和维修;库房和材料的管理)、藏品和展览(搜集政策、搜集方式;文献和图书资料;登记、编目、编制索引;展览和展柜设计;临时展览;情报的交流、出版物;藏品的周围环境、藏品的保管和使用;科学研究与出版物;标本的保藏、制作和防护)、辅助工作(群众工作;问询工作;与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33、;报告会、电影放映、音乐会等;商店及其组织;宣传与社会联系)。25日本博物馆学在这方面具有特殊的活跃性,各种学说层出不穷,诸如“棚桥学”、“鹤田学”等。前苏联和西欧的博物馆学家也有自己的独特构想。196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一个重新修定的版本上提出的分类纲目是:普通博物馆学;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博物馆与社会;博物馆管理、人事、建筑设计和设备;藏品(征集、著录、研究、保护和安全);博物馆交流与解释(公众、展出、教育和文化活动);全国和国际的协会活动。26加拿大博物馆学家迪瑟所设定的博物馆学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研究领域;、博物馆进程(现实)和思想博物馆的哲学思考,从博物馆的形成和存在过程中所体
34、现出来的博物馆宗旨的理论表述;、博物馆环境存在于社会文化组织中所体现出来的博物馆构成与发展,包括历史、法律、经济和组织等方面;、工作:内部工作“藏品工作经验”:博物馆藏品及藏品资源、研究、信息处理;外部工作“观众服务工作经验”:传播、教育、公共活动,这些活动或在馆内,或在馆外进行;、管理规划和管理的原则与方法,促进各项工作,以实现博物馆宗旨。27尽管有多种理论体系,但所涉及的内容大同小异,从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博物馆学的研究内容,概括地说,它们主要包括博物馆的基本理论、博物馆业务工作的程序、方法与原则以及博物馆的组织管理等。博物馆基本理论包括博物馆哲学与社会学、博物馆的历史以及博物馆的类型。博物
35、馆哲学和博物馆社会学所探讨的是诸如博物馆的本质、目的、功能和特征,以及博物馆与社会的关系等,从而回答什么是博物馆,博物馆如何适应社会的需要并赢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也有人把这种研究称作理论博物馆学(Theoretical Museology),其实质就是狭义的 Museology 。博物馆历史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考察博物馆的起源、产生和发展,总结博物馆在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及其特点,由此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现代博物馆的本质及其对我们这个时代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博物馆类型学则要研究各种类型博物馆的特点以及不同的工作原则与管理方法,以保证博物馆学理论、方法与专门性博物馆实践结合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博物
36、馆工作程序与方法研究也被称作应用性博物馆学( Applied Museology),实际上就是我们上述的 Museography 。主要研究博物馆藏品收集、登记、分类、编目、科学保护以及博物馆陈列和教育的组织等。尽管这方面的研究从十六世纪已经开始,但随着其他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它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而且日益变得丰富。近年来,有人还提出了藏品编目学、藏品保护学和博物馆陈列学的概念,作为应用博物馆学次一级的分支学科。博物馆管理工作研究则主要探讨博物馆的条件及其运作,它包括博物馆的建筑设备、组织体制、经济管理和情报工作等。尽管人们对博物馆学学科有不同的定位,但这并不必然地对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造
37、成实质性的影响。事实上,我们看到,在世界各国,博物馆学研究的主题以及重点都是基本一致的。同样,博物馆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也是共同的。那么,研究博物馆学究竟有那些意义呢?从博物馆学研究的现状来看,其具体作用在以下诸方面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首先,博物馆学通过对博物馆与人类生存、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演变关系系统的科学论证,从理论上说明“博物馆是什么?”从而使全社会对博物馆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功能有明确的认识。现代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的本质有着较过去远为深入的了解。例如,捷克斯洛伐克的博物馆学家们就从人类与现实关系的角度论证博物馆的本质。在他们看来,所谓人和现实的关系有二个方面,它一方面是指历时的、三维空间
38、的实在(aspect of Chronological three-dimensionality of reality),这种实在通过历史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人类掌握自己的过去和传统,并且认识到有必要把它保存下来。这种人与现实的特殊关系可以称之为持续性的现实,它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人类文化创造和社会化过程的一部分。人类同现实的关系还有另一个方面,即人类从结构角度,从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角度把握现实。这可称做“普遍性的现实”(generic reality)。持续性现实主要是从伦理的、心理的角度来把握,而“普遍性的现实”则与科学、知识及教育水平有更直接的关系。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人类与现
39、实的这种特殊关系就采取了制度化的形式,这就是博物馆。的确,博物馆不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人,其间浓缩的历史记忆更是文明延续的一种手段,只有从这样的视角来观察博物馆,才能真正从本质上认识其重要性。28其次、对于博物馆的组织和经营来说,博物馆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博物馆的性质、特征和职能,使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建立在科学观念的基础上。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观念支配的,而一定的观念又总是建立在对有关事物理解的基础上。博物馆基本理论的研究,旨在为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一个正确的观念。比如,在如何理解博物馆特征的问题上,苏联第一届博物馆代表大会指出,必须陈列的不是实物而是过程,因为博物馆的特征是由
40、博物馆所揭示的那种过程来决定的。所以,作为陈列工作的新要素,不是历史文物,而是辩证法的发展规律。这种错误观念的结果,便是停止收集文物标本,而是用辅助材料取而代之,最后使博物馆完全丧失自己的本质特征。正是通过对博物馆本质特征所展开的深入探讨,从理论上澄清这些不正确的观点,才保证了博物馆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界关于现代博物馆本质的讨论对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也起了非常积极的作用。正如我们在上面提到的,由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我国是一项特别重要的任务以及博物馆的行政归属于国家文物局这样一个事实,加上中国社会对待收藏的传统态度的影响,许多博物馆把文物的收集、保护当作自己最本质的任务,所以长期以来都
41、无法摆脱珍宝收藏馆的传统模式。这种博物馆很难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也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要求。此种局面如不及时纠正,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甚至会被现代社会无情地淘汰。新的中国博物馆学会建立后,及时地组织了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现代博物馆在社会教育方面应该担负的责任,并且确实地从这方面入手对博物馆进行了现代化的改造。第三、博物馆学的作用还表现在对博物馆各项业务工作的组织和协调上。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既围绕中心职能 社会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工作链,同时,它们各自又都具有自己特殊职能和独立的价值。这种既有多重职能,又有中心职能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引起了矛盾。比
42、如保管工作,其独立职能是保护文物和标本,同时又是完成中心职能的一个环节,必须为陈列和教育提供使用,这就产生了藏品的保管和使用的矛盾。与此相应,多重职能对人员配备也有自己独特的要求,博物馆各部门在人员的知识构成、 思维特点乃至气质上都大相径庭。从事科研活动的部门需要思维严谨、逻辑缜密、富有探究精神的科学家型,而艺术设计部门则需要才思敏捷、想象丰富、善于把概念转化为形象的艺术家型。各种不同业务部门在工作观念和思维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职业特点。在完成一个配合密切、协同要求高的任务时往往出现意见分歧。博物馆学对各业务部门的关系,对文物保管与使用,陈列形式与内容,科研和科普的关系展开研究,取得最佳折衷方案
43、,用明确的观点和共同的原则把大家的认识统一起来。第四、博物馆学也为各项业务工作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原则。博物馆学对征集工作的研究,涉及到征集工作的原则、途径、范围和方法。征集工作的范围,长期囿于传统的观念,征集面比较狭窄。近年来,博物馆学就此展开讨论,积极呼吁扩大征集范围,重视对当代文物的收集。从藏品管理制度看,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分类法和编目法,也没有统一的定名原则,还需要博物馆学界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制定规范化的藏品分类和定名原则;在藏品保护问题上,博物馆学的研究一方面是吸收化学和物理学等学科的成果,一方面开展科学实验,从藏品的物质结构的分析入手,探讨藏品与环境的关系,确定各类藏品保护的小气
44、候的各种数据,并寻找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在陈列方面,博物馆学从教育学、美学和人类工程学的原则出发,确定适宜的光照系数、陈列密度和陈列带,合理安排人流路线,利用陈列语言和声、光、电动的现代技术,使陈列生动活泼而富于吸引力。此外,博物馆学还要研究各种辅助教育手段和流动展览的组织方法,研究观众及其观众与博物馆的关系等。最后,博物馆学的作用还表现在为博物馆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为观众接受博物馆教育提供一个更好的场所和环境。博物馆学对博物馆建筑和设备的研究,涉及到采光、空间确定与组合、跨度与跨式、柱网结构、室内装修原则、陈列室与库房的关系、博物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诸方面的问题,这些研究有助于克服在建筑设计
45、中出现的盲目性,有助于博物馆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博物馆与社会的交流。第四节:博物馆学的历史与现状尽管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的博物馆学的产生是很晚近的事,但随着博物馆的产生及发展,零星的、非系统的关于博物馆的研究,我们还是可以追溯到较早的年代。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博物馆学最初是从对个别事物和过程的记述开始的。有人认为,博物馆学的最早著作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王宫的藏品目录。在西方,我们从16世纪开始看到了一些记录博物馆发展情况,描述博物馆藏品的文章和著作。当然,这些主要还局限在私人收藏家的目录方面。1565年荷兰医生 SV奎克赫伯格(昆齐贝)在德国慕尼黑发表了有关博物馆的研究文章,提出了有关藏品
46、分类的设想。1727年,德国汉堡的商人、学者及收藏家CF奈克利乌斯在莱比锡出版了一部关于博物馆技术的综合性著作博物馆实务(Museographia),这可以说是最初涉及到博物馆工作的著作。这部著作把博物馆定义为“贮藏珍奇、自然艺术和理性物品的房间”,它论述了藏品分类、管理、补充及陈列方法等问题,被当时的收藏家看作是标准参考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时出现这样的著作是与西方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14世纪中叶开始的文艺复兴运动,出现了收藏古物的热潮。 15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收藏之风,在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收藏家,收藏品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另一方面,随着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通过对事物的分类
47、来认识自然世界秩序的认识也影响了人们日常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对藏品分类既成为社会性的需求,也因为自然科学方法的促进而成为可能,当人们的收藏达到较大的规模时,就很自然地提出了藏品分类的概念。当然,在近代博物馆的雏形阶段,关于博物馆的论述也还比较原始,主要局限在对一般经验作直观的记述,还没有出现从理论上所作的概括。到18世纪,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尤其是1793年法国卢浮宫的开放,加速了博物馆社会化的进程。那些原先只供贵族、学者欣赏的珍宝收藏所转化为对社会开放的公共机构,使得博物馆工作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博物馆社会作用的加强推动了人们探讨研究博物馆问题的兴趣,比如,博物馆是一种纯粹研究
48、性的机构,还是为公众服务的社会教育机构?它应当仅限于为社会精英服务,还是应当为广大群众服务?这些问题都是当时人们热衷的话题,这些有关的讨论最终导致了“博物馆学”的产生。最早将用于学科名称的“学”(ology)这一后缀与“博物馆”一词联系在一起的是杰格拉斯,这表明了该研究试图跻身于学科之林的愿望。从十九世纪后期到本世纪初,在欧美各国陆续出版了一些有关博物馆理论的论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乔治布朗古德的著作,他在史密松学院第一任院长约瑟夫亨利的影响下,对博物馆的历史及其管理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写下了一系列有关的著作:博物馆历史与历史博物馆(Museum-History and museum of
49、History)、未来的博物馆(Museum of Future)和博物馆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Museum Administration),论述了博物馆在传播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知识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从古德的最后一部书中,我们还了解到爱德华爱德华兹在19世纪中叶发表了论公共艺术馆和博物馆的维持和管理(The maintenance and management of Public galleries and museum)和博物馆在教育上的应用(The Educational uses of museum)以及约文斯在1881年发表了博物馆的利用和滥用(The use and abuse of museums)等论文。这些都标志着博物馆学摆脱其原始的记述阶段,开始向一个独立的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