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doc(5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精品文档.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华东师大普通心理学笔记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一心理学概述(一)心理学的渊源1The psycholopy has a long past but a short wistong 即古老又年轻 心理学科学来源于哲学,哲学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 哲学:世界观(*自然观 *社会 *思维)的理论体系,探讨心(*思维*精神*心理*意识)物何者为第一位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 唯心主义 : 意识第一性2哲学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笛卡尔(Rdescarts)的哲学观:认为心、身并行
2、不悖,亦即 二元论的哲学观物质和精神并行发展,谁也不决定谁。本质是唯物主义,但促使了对心理活动的研究的深化何对身/物(生理活动)研究的深化。(2)洛克的经验主义哲学观:大脑”白板”说,忽视了人是主动的思维者和行动者,与社会环境脱离,是唯心的哲学主义观点。3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发展的影响(1)穆勒(Jmuller)神经细胞特殊能力说 眼睛 适宜刺激: 光 反应 不适宜刺激:闪光,金星 反应 反应是神经细胞特殊能量的释放或神经细胞的特殊功能(2)赫尔姆霍兹(HHelmholtz)神经冲动传导速度的研究从刺激(S)到反应(R)的时间(T)在不同部位不同 反应时间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3)费希纳(GFis
3、hner)心理物理测量法心理活动(心理量)与物理刺激量之间的内在关系(操作式工具),揭示出心理物理量的规律量变 度 质变(又叫新的量变)4年轻的科学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心理学家,冯特(Wwundt)1897年,莱比锡大学创建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开始脱离哲学,形成一个独立的科学(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一个人完整的心理活动(现象)包括: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I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II情绪情感过程(情) 对外(客观事物) 对内(自身的)III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
4、导致 差异性),包括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 II气质 III性格 第二节心理的实质(对心理现象的科学理解)一唯心主义的心理观1主观唯心主义(“自我”第一性) 休谟(英)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英) 康德(德)2客观唯心主义 黑格尔, “上帝”绝对精神主宰一切二唯物主义心理观, 笛卡尔(实质唯心)三辨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事物都有联系,并且永恒发展*实践观念,实践推动上面的联系1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 人脑的机能 (意识为人类独有)(1)心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高级阶段)的属性无生命物质 生命物质(动物)(标志:细胞的出现) *单细胞动物
5、*环节,节肢动物 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灵长类动物 脑,大脑半球*人类 人脑一定阶段: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发育完善是导致心理和人的意识产生的根源,高度发展的人的心理是在高度发展的大脑这一物质基础上产生的(2)人的心理的发生,发展与神经系统脑的发育完善紧密结合刚出生 9个月 2*2/1 3岁 7岁 12岁成人I(脑量(主要是大脑白质组成轴突树突)39og 66og) II(9001000g) III,(128og) 1400g I感觉运动阶段 II前运算阶段 III具体运算,形成(逻辑)运算(3)临床实践证明:结论:心理是脑的属性,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2心理
6、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的内容客观现实的三要素:*天然自然 ”狼孩” *人造自然 *最终 社会生活过程(人类生存,改造自然的场所)(2)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意识性,能动性(对自我的意识,对他人的意识)(3)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 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小结: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活动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实践活动检验,调节,纠正了人的心理活动对客观现实反映的正确性第三节 心理学的任务一心理学的理论任务1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自然科学依据(7大谜团)物质和
7、力的构成是什么 谁在推动物质的运动 生命的起源 宇宙的起源 意识的起源 语言的起源 意志自由问题后三个问题是心理学涉及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揭露各个社会实践领域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内隐性心理活动 外显性行为 三心理学的分类1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领域(理论心理学)2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为社会所制约)唯物主义特征:联系,发展1客观性2发展性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1)定义 (2)法则:I每次只能观察某一种行为II所观察的行为特征需要先界定III观察要善于捕捉和记录IV采取实践取样的方式2实验法 (1)定义:(用
8、数量来说明性质:I原因 II内在联系 III规律 采用的工具为”统计” 变量:自变量(主试)因变量(被试)控制变量 (2)类型 I自然实验法 II实验室实验法3调查法注:主试,被试只用于说明试验法(1)定义 调查的两个部分:*个人资料(年龄,性别,职业等) *心理状态(意见,看法,态度等)(2)种类:I问卷法 II谈话等4测验法 测人与人的差异(1)信度效度 标准量化表(心理量表)心理上的尺度 (2)种类 a智力 b创造性 c成就 d性向 e人格,气质 第二章 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1,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注意:本章节不会考试。一神经元的结构和分类(一) 神经元的结构 神经系统的基本
9、单位(二) 神经元胞体(cellbaby) 突起轴突(axon)树突( dendintes)功能:well body 接受,传递,初步处理信息axon 组成神经纤维,传递信息dendintes 接受,传递神经冲动只axon外有骨磷脂包裹,称为髓革是绝缘体,保证无干扰(二)神经元的分类1按神经元的突起分:a单极细胞b双极细胞c多极细胞2按神经元机能分a运动神经元(motoz newvon) 传出冲动,信息b感觉神经元(sensonuy newvon) 传入冲动,信息c联络神经元(concatenate newvon) 中间神经元神经元传到通路:S-C_M(单向传导)S C M (双向传导)二神经
10、冲动(一) 神经冲动的涵义1神经冲动的定义神经受到刺激时,神经元从安静状态转至活动状态的过程的现象特点:可逆性的生物电变化现象2神经冲动(兴奋)的过程生物电能的变化(1)神经元的离子的分布神经元内,外离子分布不同a. 细胞膜外:带正电荷的NA+带负电荷的U-b. 细胞膜内:带正电荷的K+ 带负电荷的生物大分子-(2)神经冲动(神经元离子变化)过程a静息状态(极化状态) 静息电位:外正内负b去极化破静息电位,内正外负c动作电位从破静息电位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动作电位的三个时间第一:锋电位:细胞膜去极化(osmsec) 对应与不应期第二:负后电位 对应于超常期(极易兴奋)第三:正后电位 对应于低常期
11、(兴奋性较低)(二)神经冲动的传导1电传导 朗飞氏结2生物化学传导(突触)三突触及突触传递(一)突触的涵义1突触的定义 一个神经元的突起与另一革神经元或肌肉细胞或腺体细胞发生杰出,并进行信息传递的过程的部位2突触的种类(1)轴突 树突型(2)轴突 轴突型(3)树突 树突型(4)轴突 胞体型3突触的结构组成部分: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化学成分:化学递质相当于背景(蛋白质和多糖类物质)化学传递:突触小泡 兴奋性的突触递质 乙胆碱去甲肾上腺素 抑制性的突触递质4突触传递机制神经元突起的兴奋冲动 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化学递质 递质经过突触间隙扩散 作用于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对Na+和K+等
12、离子的通透性升高 产生局部兴奋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始段处转氏为锋电位 产生扩布性兴奋 引起整个神经元及系统的兴奋&只有充分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时,神经兴奋(冲动)才能产生四神经网络1辐射式(传入)2聚合式(传出)3混合式&2神经系统一周围神经系统功能:信息的传递,初步调节生理活动功能二中区神经系统功能:分析,综合,加工,处理,并作出调节,控制的信息(PS)神经系统:(一)中区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区 具有分析,综合,比较,推理,判断,决策等功能 间脑:丘脑:是传入神经冲动的中传站,具有初步分析能力 下丘脑:是植物性神经中区,控制调节情绪,内脏及内分泌的
13、活动脑: 脑干:(称为”生命中区”) 中脑:运动反射中区,机体的自我保护 桥脑:对人的睡眠康的控制 延脑:是呼吸,血液循环,肠髓化,吞咽活动的中区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的中区 骨髓:(1)是脑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联系通道和桥梁(2)是脑神经传入和传出神经冲动的中间站(3)对部分躯体运动进行协调,调节(二)周围神经系统:躯体神经:*脑神经 12对 *脊神经 31对 功能:接受皮肤,肌肉,关节等神经的冲动,将其传递到中区神经系统,并接受中区神经系统传出的冲动,传递到肌肉,关节等组织,对活动进行反馈和调节植物性神经:(又称”自主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兴奋 活动处 在兴奋或应激状态 *副
14、交感神经系统: 兴奋 活动处 在抑制或平静状态三大脑的结构和技能(一) 大脑的结构1大脑皮层2大脑皮层分区及机能勾裂: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四个区:额叶区,顶叶区,枕叶区,颞叶区机能定位:额叶:言语,智慧中区 顶叶:感觉(传入)和运动(传出)中区(包括说话,眼球运动) 枕叶:视觉中区 颞叶:听觉中区3大脑两半球用饼氏体联系 左:管语言,具有抽象性 “智慧半球” 右:动作,形象性四反射和反射弧(一) 反射的涵义1反射定义2反射弧的组成结构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区 传出神经 效应器 返回联系(反馈)分析器概念(书p12) 分析其实感觉器官传入神经和大脑皮层的感觉中区所组成的统一形态技能结构整体
15、传入通道 特异性传导系统 感觉 非特异性传导系统 觉醒传出通道 帷体系 帷体外系 &3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一条件反射和非(无)条件反射(一)非条件反射1非条件反射定义由非条件反射引起的行为 本能2非条件反射的特征(1) 有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物(2)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遗传的(3) 非条件反射的速度很快,并且是不随意的3非条件反射的种类(二) 条件反射1定义2巴埔骆夫的经典条件反射暂时联系是学习(习得)的神经基础3斯金纳(BFskinen)操作条件反射(1)操作条件反射的定义(2)特征:被试的活动是自由的,主动的条件反射的形式是靠强化,而非靠非条件刺激物强化:*奖赏 *惩罚二高级神经
16、活动的基本过程(基本原理)(一)高级神经活动过程1兴奋与抑制过程(1)兴奋过程的定义(2)抑制性: 概念 非条件性意志 (先天) 条件性抑制(后天习得)(二)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1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2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图(三)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机能1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机能(1)分析机能机制:条件抑制的形成 集中到一点进行分析(2)综合机能机制:兴奋过程的选择性扩散(3)动力定型 概念2大脑皮层处理与加工信息的功能刺激:*实物 第一信号系统(人与动物)*语言 第二信号系统 (人)第三章 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1 动物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一心理的发生心理是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反映一物质与物质相
17、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1)无机物反应形式:物理的,化学的,机械的(无心理)(2)生物的反应形式: 感应性(植物和单细胞动物的反应形式)(3)心理的反映形式: 揭露和加工刺激 映象: 生物信号意义的过程二动物心理的发展阶段1感觉阶段2知觉阶段3思维的萌芽阶段动物类别 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腔肠动物 环节动物 节肢动物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网状N 链节N 节状N 原始脑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感觉萌芽 感觉感觉 知觉 知觉 知觉鸟类 哺乳类 灵长类 渐部古猿 埃及古猿 大脑皮层逐渐完善 猿脑知觉 思维萌芽森林古猿 现代猿拉码古猿 人类 人脑 意识人的心理是人的神经系统的人脑的发生,发展,完善
18、的结果 &2 人类意识的产生一人的意识 I语言 II思维1意识的定义2意识的水平3意识的分类 I自我意识 II对周围事物的意识二人类意识产生1人类意识产生的自然前提(1) 无机物 有机物:感应性(2) 刺激感应性 动物心理(感,知,表象)(3) 动物心理 人类意识(概念判断,推理)动物心理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客观的物质条件,人类意识是生物反映形式逐渐发展的结果2人类意识产生的社会基础(1)劳动在人类意识产生中起决定作用劳动的特征: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社会集体性(2)语言(与劳动一起)推动了猿脑变成人脑(3)人类的思维能力是在劳动中形成,发展和提高并指导实践活动&3人类意识的特征 p85 89
19、第四章 注意&1注意的概述一. 注意的涵义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2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指向性特征指向性: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2)注意的集中性特征: 强度或紧张度3注意的功能(1) 选择功能(2) 保持功能(3) 对活动进行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1)注意是一种定向反射, 发生在人的大脑皮层上的特定机能区域,导致有关器官朝向某种刺激(物)(2)大脑皮层上的诱导规律作用神经活动过程:*兴奋*抑制(3)大脑皮
20、层上的额叶在调节和监督有意注意上的重要作用注意时间 皮层发育发展成熟5岁,712岁,2017岁,3020岁,35发育先后:枕颞顶额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运动(感觉器官)(2)无关运动的停止(运动器官的运动)(3)呼吸运动的变化正常: 呼 吸注意状态: 长一些 短一些紧张度: 0 0 &2注意的种类1根据人在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1)无意注意 (又叫:情绪注意,不随意注意)意志努力程度很低a. 定义b.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1. 外在环境刺激:刺激物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 内在环境刺激:需要和兴趣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2)有意注意(又叫:意志注
21、意,随意注意)a. 特点:目的性(对象)明确,有一定意志努力成分的参与b.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第一,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第二,培养间接兴趣第三,合理组织活动第四,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最高表现形式)a定义b特征第一:有预定的目的性第二:由于有知识经验的积累,所以不需意志努力&3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稳定性特征1定义(1)狭义的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2)广义的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2注意的起伏现象:起伏周期 810s3广义的注意,稳定性的条件(1)人对所从事活动和意义的理解。理解越深,稳定性越强(2)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
22、间(3)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对注意稳定性有显著影响4注意的分散(分心)二注意的范围(注意广度)1定义2影响人的注意广度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a. 知觉对象集中,有规律性,注意广度越大b. 颜色,大小,数量(2)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a. 当知识经验越丰富,注意广度越大,渊博b. 知觉活动任务越少三注意的分配1定义2注意分配的条件四注意的转移 不等于 分配 不等于 分心1. 定义2. 注意转移的条件第五章感觉&1感觉概述一. 感觉的涵义1感觉的定义(1) 特点:a直接性 b对个别属性 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2感觉的内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包括环境中的具体事物和人本身)人脑、整个
23、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是感觉的生理基础3感觉的形式a. 感觉是人的主观反映,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觉发展历程与寄过,而对同一事物的感觉会不同b. 受到人的知识经验参与的一定的影响c. 感觉的能力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发展起来的所以,感觉是客观内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与主观形式的统一4感觉的生理机制(1)感觉研究的领域a感觉生理学: 考察刺激的物理能量怎样被转化成神经和心理过程b感觉心理学: 研究心理量和物理量的相互关系(2)感觉的生物物质基础a. 感受器(换能器) 接受并转换能量的核心装置位于感觉器官(有机体接受内外刺激的生理装置)内b. 传入神经c. 大脑中区(分析,综合 产生感
24、觉)二感觉的分类1按刺激物与感觉器官的接触来分(1)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接触性感觉(触压觉,味觉)2按感觉器分布及其作用分(1)体表感觉(视觉,听觉,肤觉)(2)深部感觉(姿势,运动觉)(3)内脏感觉3按内外感受器及其反映的内外环境刺激不同分(1) 内感觉(2) 外感觉(3) 本体感觉三感觉的意义1. 感觉是认识的源泉2. 感觉是人的意识(语言,思维)行成和发展的基本成分3. 感觉是为人适应生存环境提供重要线索或依据的心理活动 适应:每一分析器接受的刺激(量)必须是适宜的 &2感觉的度量一感觉度量的概述1. 定义:对人的感觉的心理内容的量化说明2. 心理量化的指标:阔限(引起心理活动的
25、界限或临界值)3. 感受性概述(1) 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定义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2) 感受性的差异的影响因素a. 不同刺激物作用b. 人与人之间有机体因素c. 年龄(3) 感受性(心理量)是用感觉阔限度量(物理量)感受力 感觉能力,代表差异性a. 绝对感觉阔限与绝对感受性b. 差别感觉阔限与差别感受性4绝对感觉阈限与绝对感受性(1) 绝对阈限定义(2) 绝对感受性定义 刚刚能觉察出绝对阈限的能力5绝对阈限的测量(1)心理物理函数曲线(2)绝对阈限与绝对感受性的关系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S) 大(强) 小(弱)S=1/R(反比)6差别感觉阈限的测量(差别感受性)a. 对一种刺
26、激前后强度变化的觉察一种:前后的比较,同一事物中)b. 不同刺激强度变化的觉察(同时)(1)差别阈限的定义单位 jnd (just noticeable diffevence)(最小可觉差)(2)差别感受性的定义刚刚能觉察出两个以上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可不同时)差别阈限与差别感受性(E)的关系:反比关系 E=1/R韦伯定律:三角I/I=K(韦伯分数)7心理物理定律(1) 韦伯定律:I/I=K(2) 费希纳定律 S=klgI + C(3) 史蒂文定律 =ks(b次方) b由被试给出8感觉阈限测量方法(1)最小变化法 t=(T+T)/2n(2)正误法(3)平均误差法(4) 信号质差法
27、&3视觉一视觉概述(一)视觉产生过程1视觉刺激光是离子的运动过程视觉刺激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谱)可见光:是白光,由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得到,为混合光在视网膜上对物理刺激的三元色进行混合2视觉产生的生理机制(1)光路系统:适宜光波 角膜 虹膜(色素) 瞳孔 水晶体 玻璃体(提供营养) 视网膜(2)感觉系统(视网膜:视帷,视杆)光波 视维,视杆细胞(透过节状细胞,双级细胞) 视色素变化(冲动) 视神经冲动 神经节(节状)细胞 视神经 大脑枕叶中区(3)视交叉左眼:左视野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鼻侧)在右半球的枕叶右眼:做视野(鼻侧)在左半球的枕叶,右视野在右半球的枕叶 枕叶:对信息加工3视觉现象(
28、1)浦肯野现象(2)色调的差别感受性(3)视觉适应 也有范围,人对中等强度可适应 a. 定义对强度大的刺激适应后,感觉性下降,阈限提高 b. 种类: 第一,明适应(12) 第二,暗适应 都是心理生理现象,过程:*瞳孔*视网膜上的感光化学物质:I分解 明适应 II合成 暗适应(4)色觉(视锥的功能)a. 色觉的定义b. 色觉的产生视色光混合的结果色觉产生三要素:I. 明度(光强),定义II. 色调(波长)III. 饱和度(纯度),越纯越新鲜c色光混合三定律 I互补律II间色律III代替律注:颜色三角d色觉理论 (不重要)第一,三色说 感受色:视锥 I感红 冲动 II感绿 冲动 枕叶 III感兰冲
29、动第二四色说(结抗说)(5) 视敏度力a空间视敏度公式 a=A/Oa,视角 A高度O距离b时间视敏度(闪光融合现象)迟滞效应,间隔时间足够短(6)视觉后象a. 定义b. 种类正后象,负后象定义4感觉现象(概括)(1) 感觉对比a. 定义: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对某个部位的强刺激抑制了其他临近部位的反应,而不同部位反应的被加强的心理现象b. 种类/差别I. 同时对比:由同一感受器同时接受两种刺激而产生的对比II. 继时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的作用而产生的对比(2) 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器受刺激时,在另一个感觉通道中也产生了某种感觉的心理现象&4听觉一听觉概述(一)听觉的涵义1听觉的适宜
30、刺激物体振动使其周围的介质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连续纵波,当这种波的频率为2020000Hz时,引起听觉所以2020000Hz的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也称”可听声波”2声波的物理属性(与下联系)(1) 频率(波长) 单位时间内,物体周期性振动的次数(2) 强度(振动的幅度)(3) 声波的纯度 是否有单一频率的振动a. 纯音:单一的正炫振动波构成b. 噪音:不规则的振动波的组合c. 复合音:不同频率加振幅的纯音使愉悦(乐音) 混合在一起噪音是乱七八糟的一种复合(有损害)3声波的心理属性(1) 音高:相对应于声波的频率的心理感觉量(单位:媄,mels)(2) 音响:相对应于XXX强度的XXXXX
31、XX(宋,sone)(3) 音色:反映声波混合特性的心理感觉量,带愉悦感(非单位)4. 听觉的感受性(1)可听声波的频率:2020000Hz(频率)超过20000Hz为有害刺激20hz 听觉下阈20000Hz 听觉上阈(2)可听声波的强度:(心理量:音响)单位:分贝DB频率:20Hz 20000Hz当频率为1000HZ,振幅为0,时,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即0dB二听觉的生理机制声波 外耳道空气振动 中耳的机械运动 内耳机械波动 毛细胞电位变化(基底膜) 神经冲动 大脑皮层听觉中区(颞叶)第六章 知觉&1知觉的概述一知觉概述(一)知觉的涵义1知觉的定义2感觉与知觉的异同和联系同:都时人脑对当前客观
32、事物的反映,具有直接性(在人的面前)异:(1)感觉是对客观事物的各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2)感觉是间于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一个过程 知觉是纯粹的心理体会,受人的知觉经验的参与(3)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知觉是多种分析器协同的结果,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联系:(1)感觉是知觉产生或形成的前提 知觉是感觉的深入(2)感觉愈丰富愈精确 知觉越完整,越正确(二)知觉的分类1根据在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分析特性分:(1) 观知觉(视觉经验)(2) 听知觉(3) 触知觉(4) 嗅知觉2根据知觉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特性分:(1) 时间知觉(一维性,即不可逆)(2) 空间知觉(三维性)(3)
33、 运动知觉3根据知觉反映客体的正确与否分(1) 错觉(三) 知觉链(部分)1外界环境(适宜刺激)客观事物的体积,颜色,硬度,运动等属性2中介物(“桥梁”载体)空气,水,电波 3各种刺激能与感受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换能)4感受器大脑的感觉神经(传入)5大脑皮层中区(分析与综合) 人的知识,经验参与 &2知觉的基本特征内在规律的外部表现一知觉的选择性1定义2”图形”与”背景”的关系(1)主观因素影响a. 人的当前的需要(内驱力)b. 人的期望c. 兴趣与爱好d. 任务与目标e. 个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f. 刺激物对个人的意义(2)客观因素的影响a. 刺激物的强度和对比度b. 视野中的接近c. 相似(形
34、状,颜色,对称,亮度)d. “良好图形”(有连续性,闭合)二知觉的理解性(一)涵义1定义2影响知觉理解性的因素a. 已有的知识与经验b. 言语指导三知觉整体性(一)涵义1定义2影响知觉整体性的因素a. 过去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提供补充信息b. 客观事物的关键部分对知觉整体性起决定性作用3格式塔定律完形心理学a. 接近律b. 相似律c. 连续律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知觉条件:*外界事物的变化 *感觉映象的变化 未到大脑皮层2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a. 人的知识经验起极其重要种类b. 是人适应环境极其重要的能力c. 是人类长期生活时间活动的结果(二)知觉恒常性的种类1大小知觉恒常性(1) 定义(2
35、) 大小知觉恒常性的关系a. 观察者不受投射在网膜上的物体映象大小的影响b. 观察者不受物体与视网膜视象距离的影响2明度与颜色恒常性(黑白系列,彩色系列)(1) 定义(2) 实际恒常性 客观刺激在一定限度内变化时,人的知觉并不随之变化的知觉现象(3)完全恒常性 当客观刺激发生很大变化时,人的知觉仍保持不变的知觉现象人的知觉的恒常的范围:(知觉能力)实际恒常 完全恒常3影响知觉恒常性的因素(1) 客观事物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2) 人的知识经验的参与&3空间知觉一距离知觉(立体知觉)(一)距离知觉概述1定义(二)距离知觉的线索,*视觉提供*1单眼线索(1) 遮挡(2) 线条透视(3) 空气透视(4
36、) 阴暗和阴影(5) 运动级差(6) 结构级差2双眼线索(1)双眼视轴的辐合在一定范围内 双眼视轴集中 近 双眼视轴分散 远(2)双眼视差 产生立体知觉的关键二方位知觉(一)方位知觉概述1定义2方位知觉的形成(原因)(1) 必须确定参考系(2) 由视觉,动觉和听觉协同活动来完成(3) 来客观环境中逐渐形成,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能力之一3视觉阿方位知觉(1) 物体在视网膜上投影(倒像)的相对位置不同,与触摸觉等经验相联系(2) 视觉和动觉相联系4听觉的方位知觉(1) 听觉方位知觉产生的规律(四条)(2) 听觉方向定位的线索a. 单耳线索b. 双耳线索(两耳距离差:275cm)I. 时间差II
37、. 强度差III. 声波位相差&4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一时间知觉概述(一) 定义(二) 特征1有时并非因固定刺激所引起完全是个人心理感受 2人的时间知觉无专门感觉器官(三) 时间知觉的线索1. 外在标尺(eg:日历,自然界的周期变化)2. 内在标尺:人体内部节律性的变化(四) 时间的估计活动内容丰富 时间知觉短估活动内容贫乏 时间知觉长估回忆时,丰富 长估贫乏 短估二运动知觉(一)运动知觉概述1. 定义(二) 运动知觉的类型1. 似动 完全是心理的2. 似动种类(1) 动景运动(2) 自主运动(3) 诱导运动3. 真动 是生理的心理的 &5错觉一概述(一) 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歪曲了的
38、知觉(二) 错觉的类型二错觉产生的原因第七章 记忆 &1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涵义1. 定义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一个过程2. 记忆过程(三环节)(1) 实记(学习) 辨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总知识经验的过程(2) 保持 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强化(复习)(3) 再认或记忆a. 再认:过去感知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感到熟悉,确知从前实记过的过程b. 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打它们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二记忆的种类(一)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内容:天然自然1形象记忆(1) 定义(2) 特点a. 保持了事物的外在属性b. 内容具有”直观”性c. 形象记忆与形象思维相联系 2语词记忆(语义记忆,语词逻辑记忆)(1) 定义: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形式以事物的关系及事物本身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2)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