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505320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doc(8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全册电子教案.精品文档.本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包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圆柱与圆锥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遇到的几何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复杂图形的体积和解决有关圆柱与圆锥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采用直观入手的方法,通过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实践来认识形体特征,并在掌握形体特征的基础上理解表面积的求法,通过变形和做实验的方法得出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能力的

2、目的。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和球,并初步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的性质,学习了这些图形的面积,还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本单元主要通过五个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面的旋转(圆柱与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体积等内容,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2.理解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体积的意义,从多个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4.经历圆柱和圆锥

3、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5.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过程,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 ,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可形成几何体”,通过快速旋转小旗,引导学生结合空间想象体会立体图形的形成过程,发展空间观念。2.重视操作与想象相结合,这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图形特征、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3.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等合情推理时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

4、程,通过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进行研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4.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所学知识,感受圆柱和圆锥的知识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逐步形成学好数学的情感和态度。1面的旋转1课时2圆柱的表面积1课时3圆柱的体积 1课时4圆锥的体积1课时5练习一1课时面的旋转。(教材第24页)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通过初步认识圆柱和圆

5、锥,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点:在生活中辨认圆柱形和圆锥形物体。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难点:初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长方形、三角尺、直尺、圆柱和圆锥模型等。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动的世界里,风吹树梢动,鸟儿飞翔翅膀动,就连我们身体内的血液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流动,其实我们的数学世界也正因为有了动而变得丰富多彩。现在让我们做实验感受一下吧!(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进行旋转)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生:这些图形都可以通过旋转得来。师:这就是旋转的奥妙。师:首先我们把这个小球看成一点,那么它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呢?同桌讨论,然后汇报。生:曲线。师:能具体

6、概括一下吗?生: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我们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点动成线”。(板书:点动成线)师: 那么,如果把这支笔看成是一条线,那么它的运动轨迹形成了什么?生:面。师:能用四个字概括起来吗?生:线动成面。(板书:线动成面)师:很好,(举起课本并旋转)如果把这本数学课本看成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它是怎样运动的呢?会形成什么呢?生:旋转后形成了一个圆柱,也就是“面动成体”。(板书:面动成体)师:大家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现象吗?生1:玻璃球的滚动轨迹可形成线。生2:一把直尺在桌面上作平移运动时形成的轨迹可形成面。生3:长方形的旋转可形成体。师:看来点动成线、线动成面与

7、面动成体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面的旋转。(板书课题:面的旋转)活动一:(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主题图)师:观察上面各图,你发现了什么?小组探讨、汇报。生1:风筝的每一个节连起来看,形成了一条直线。生2:雨刷器左右摇摆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平面。生3:一扇长方形旋转门旋转后形成一个圆柱。活动二:让学生用纸片和小棒做小旗,快速旋转小棒,观察并想象纸片旋转后所形成的图形。生1:长方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柱。生2:半圆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球。生3:直角三角形小旗旋转后形成的是圆锥。教师出示:师:请同学们动手操作,然后连线。学生拿出学具实际操作,然后讨论,最后汇报。教师巡视,适时作出指导。

8、生1:11(圆柱)。 生2:23(球)。生3:34(圆锥)。生4:42(圆台)。老师予以表扬。师:请大家根据自己的观察介绍一下圆柱与圆锥分别有哪些特点?生1:圆柱有两个面是大小相同的圆,另一个面是曲面。生2: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组成的。师:我们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平面围成的立体图形,今天我们学习的圆柱和圆锥也是立体图形,只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不同,围成图形的面可能有曲面。小组合作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点。学生自学第3页“试一试”中“认一认”,然后小组讨论。生1: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有一个曲面,叫作侧面。生2: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生3:圆锥的底面

9、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生4: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作圆锥的高。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画出平面图进行讲解,并在图上标出各部分的名称。师:怎样测量圆柱的高呢?要注意什么呢?生1:先把圆柱竖着放平,然后用直尺测量。生2:测量时要将直尺的“0”刻度线对准圆柱的下底面。师: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小组讨论、汇报。生1:先把圆锥竖着放平。生2:再用一块平板水平地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生3:最后竖直地测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师:大家通过动手操作与探讨,进一步认识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由平面图形经过旋转形成几何体以及圆柱与圆锥的特征,大家来总结一下吧!生1:点的运动形成一条线。生2:线的运动形成一个

10、面。生3:面的运动形成一个体。生4: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生5:圆柱的周围是一曲面,叫作侧面。生6: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圆锥只有一条高。面的旋转点线面体圆柱: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圆),有无数条长度相等的高。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只有一条高。圆柱的表面积。(教材第57页)1.通过想象、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加深对圆柱特征的认识。2.通过具体情境和动手操作,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侧

11、面积和表面积。3.根据具体情境,使学生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计算能力。重点:理解求表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难点:能灵活运用表面积和侧面积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三个圆柱(其中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剪刀、圆规、三角尺。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的一些特征,拿出你们课前制作的圆柱,谁能指着它说说我们学了圆柱的哪些知识?生1:有两个大小相同的底面。生2:有无数条高。生3:侧面是一个曲面。师:(出示一个圆柱)今天这节课咱们继续来研究圆柱,研究一下制作你们手中的这个圆柱至少需要

12、多少平方厘米的纸,好吗?【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圆柱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引导学生体会动手制作圆柱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就是求圆柱的表面积。提出思考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1.了解圆柱的底面积。让学生拿出一个圆柱,观察并回答问题。师:先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制作这个圆柱的?一共制作了几个面?生1:两个底面。生2:旁边还一个面。【设计意图:复习圆柱的各部分名称和圆柱的基本特征,引出圆柱表面积的含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师:(手指着模型)旁边的面我们称它为侧面。那么,我们要研究的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呢?你会求这三个面的面积吗?小组探讨、交流。生1: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的面积。生2:两个底面的面

13、积可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r2求出。结合学生的回答在“两个底面”下面板书:S底=r2。生3:侧面的面积2.探索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师:圆柱的底面积容易求出,但它还有一个侧面,而且还是一个曲面,它的面积该怎么求呢?(根据需要可提醒:回忆一下,你们是怎么制作这个侧面的)生1:我是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围成这个侧面的。生2:我是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围成的。师:你们的记忆力真不错,(指着刚才回答问题的同学)你的侧面是一个长方形?你的侧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他人也是这么做的吗?有不一样的做法吗?生:是师:这样吧,咱们现在来验证一下!拿出剪刀,将你们的圆柱的侧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剪开,看看得到的是什么图形。(“用自己喜欢

14、的方式剪开”可能会出现多种可能,如斜着剪、拐弯剪等,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处理方式教师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学生操作,互相交流,点名学生回答。生1:我们用剪刀沿着它的高剪开,发现展开后正好是一个长方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侧面积。生2:平时我们可以用一张长方形纸卷成一个圆柱,所以侧面展开一定是一个长方形。师:我也来剪剪看哎呀,怎么是平行四边形呢?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啊?学生交流。生:没有沿着高剪。师:好,我就沿着高再来剪剪看咦,这好像是正方形啊?是正方形吗?看来圆柱的侧面也有可能是(随即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师:其实呀

15、,圆柱的侧面还能剪成其他不一样的形状,如我歪歪扭扭的剪,就得到一个不规则的形状。(贴在黑板上)师:不过,我们这节课需要研究的是面积,你们觉得选择哪一种来研究比较好呢?生:长方形。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师:好的,那我们就选择长方形来研究。长方形是怎样得到的?(再次强调沿着高剪)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圆柱的侧面积是什么关系?生: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在侧面的下面板书:长方形的面积)师: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 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教师在长方形面积的下面板书:长宽。【设计意图: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把曲面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长方形等平面图形,通过猜想、验证和一系列的动手操作活动,

16、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可能是一个长方形,在操作中经历圆柱侧面积的探索过程,体会圆柱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之间的关系,获得求圆柱侧面积的方法,既发展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合作学习、归纳概括的能力】师:下面我又要考考同学们的记忆力了,(老师动手围圆柱再展开)仔细回忆一下制作圆柱侧面的过程和刚才剪开侧面的过程,(出示圆柱、半展开图、展开图)这个长方形与圆柱上的哪个面有什么关系?生: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是圆柱的高。师:那么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呢?公式是什么?生:我认为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且长宽=底面周长高,所以圆柱的侧面

17、积=底面周长高。(板书:S侧=Ch)师:如果不知道底面周长,只知道底面半径r,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呢?公式可以怎么写?生:先求底面周长,再求侧面积,即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侧=2rh。师:知道的是底面直径d呢?生: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可以写成S侧=dh。师:2r和d都是求的什么?生:圆柱的底面周长。师:如果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平行四边形,是否也适用呢?学生动手操作,动笔验证,得出了同样适用的结论。师:圆柱的表面积怎样求呢?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3. 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师:如果接口不计,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计算?生1:需要多大面积

18、的纸板实际就是要求它的表面积,可用公式“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进行计算。生2:圆柱的侧面积=23.141030=1884(cm2)。生3:底面积=3.14102=314(cm2)。生4:表面积=1884+3142=2512(cm2)。【设计意图:联系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师:大家和我一起去看看教材第6页“试一试”吧,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评价?生1:我知道了圆柱的表面积=两个底面积+侧面积。生2:我会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r2求出两个底面积。生3:根据长方形的面

19、积计算方法,我会利用公式S侧=dh或S侧=2rh求圆柱的侧面积。师:今天,同学们的表现真棒,老师非常高兴。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积2S侧=ChS底=r2无盖铁桶的表面积=一个底面积+一个侧面积圆柱的体积。(教材第810页)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柱体积的含义,进一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含义。2.通过“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来探索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把圆柱切割拼成近似的长方体,从而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

20、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迁移能力。重点:理解和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求圆柱的体积。难点: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多媒体课件、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具等。1.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师:我们已学过了圆柱的哪些知识?生:圆柱的特征、侧面积和表面积。师:你还想知道圆柱的什么知识?学生可能说出:圆柱的体积。师:你能说说什么是圆柱的体积吗?2.(配乐)课件出示主题图。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师:星期天,笑笑跟着父母去公园游玩,看到一个楼阁前面立着许多柱子,好奇地问:这么粗的柱子,需要多少木材呢?实际上是求什么?生:圆柱的体积。3.(配乐)课件出示主题图。师:一天,淘气和爸爸在家里边喝水边聊天,看着桌上的

21、杯子,淘气问:一个杯子能装多少水呢?要求杯子能装多少水,实际上是求什么?生:杯子的容积。师:杯子的容积也就是谁的体积?生:水的体积。师:装在杯子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生:圆柱形。师:那么要求水的体积实际上就是求谁的体积?生:圆柱的体积。师: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们都跟什么知识有关?生:圆柱的体积。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本环节演示操作,首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引发了学生的动脑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1.实际操作,探究新知。 师: 回想一下,我们已经研究过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它们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什

22、么? 生1:长方体和正方体。生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生3: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生4: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计算公式是V=Sh。(板书:V=Sh)师:你能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猜想一下圆柱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吗?小组讨论、猜想。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师: 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呢?需要推导验证。我们可采用“转化法”验证,以前学习什么知识时运用了“转化法”?生:圆的面积。师:首先回忆一下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可能说出通过分割、拼合的方法变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者梯形来推导出圆的面积。这时教师要及时总结,不论是拼成哪种图形,都是把圆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的图

23、形,再根据转化后的图形与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它的面积。教具演示:师:这是一个圆,我们把它平均分割,再拼合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我们还可以往下继续分割,无限分割就变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就相当于圆的半径,所以用“半周长半径”就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半周长就等于r,半径是r,所以圆的面积是r2。师:那么你们能运用“转化法”试着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推导验证。指名汇报,并电脑演示转化推导过程。2. 探究普遍规律。师:我们可以通过分割、拼合转化成已学过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圆柱能不能也转化成已学过体积计算公式的图形来

24、求出它的体积呢?各小组围绕下面几个问题进行讨论:(1)圆柱可以转化为什么样的立体图形?(2)转化成的立体图形是不是平时学过的标准立体图形?怎样才能使它成为平时学过的标准立体图形?(3)转化后的体积与圆柱的体积大小是否有变化?(4)根据转化后的形体与转化前圆柱各部分间的对应关系,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设计意图:本环节鼓励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猜想,并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设计验证方案。这样的教学为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逐步经历数

25、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师:下面哪个小组来进行汇报?学生汇报、演示。生1:圆柱通过分割、拼合可以转化为长方体。生2:转化后的长方体不是标准的长方体,只有把圆柱无限分割才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生3:长方体是由圆柱转化而成的,在转化的过程中,体积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生4: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相当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师:以上是采用“转化法”(化曲为直)来推导验证的,还有没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呢?学习教材第8页叠硬币法,这种方法又叫积分法。 师:无论是转化法还是积分法,都验证了大家的猜想是正确的圆柱的体积=底

26、面积高。师:如果圆柱的体积用V来表示,底面积用S表示,高用h来表示。用字母如何表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呢?生:V=Sh。(板书:V=Sh)【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及教师的演示,从多渠道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不仅学会了知识,还知道了怎样去学】师:要想求圆柱的体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生:底面积和高。师:如果已知底面半径、直径、周长和高,怎样求体积?生1:已知底面半径和高,可用公式V=r2h求得。生2:已知底面直径和高,可用公式V=h求得。生3:已知底面周长和高,可用公式V=h求得。3. 深化体验。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主题图及问题

27、。(1)笑笑了解到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m,高为5m。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点名学生分别回答下面的问题。师:这道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生:已知底面半径和高,求体积,可以根据V=r2h直接计算。同桌交流,共同解答。V=r2h=3.140.425=2.512(m3)(2)从水杯里面量,水杯的底面直径是6cm,高是16cm,这个水杯能装多少毫升水?学生试做、汇报。V=h=3.1416=452.16(cm3)=452.16(mL)师:通过大家的动手操作,运用分割、拼合的方法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大家来总结一下吧!生:可根据公式V=Sh求出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长方体的体

28、积=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 S hV=r2hV=hV=h圆锥的体积。(教材第1112页)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了解圆锥的体积和容积的含义,进一步体会物体体积和容积的含义。2.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过程,探索求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利用圆锥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3.通过推导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点: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正确理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1.多媒体课件。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细沙或水,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1.夏天,森林

29、里闷热极了,小动物们都热得喘不过气来。小白兔去“动物超市”购物,在熊伯伯那儿买了一根圆柱形雪糕。这一切都被躲在一旁的狐狸看见了,它就去熊伯伯那儿买了一根圆锥形雪糕。小白兔刚张开嘴,满头大汗的狐狸拿着一个圆锥形雪糕一溜烟跑了过来。(图中的圆柱形和圆锥形雪糕是等底等高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问题一:狐狸狡猾地问:“小白兔,用我手中的雪糕跟你换,怎么样?”(如果这时小白兔和狐狸换了雪糕,你觉得小白兔有没有上当)问题二:(动画演示)狐狸手上又多了一个同样大小的圆锥形雪糕。(小白兔这时和狐狸换雪糕,你觉得公平吗)问题三:如果你是小白兔,狐狸手中的圆锥形雪糕有几个时,你才肯与它交换?(把你的想法与小

30、组同学交流一下,再向全班同学汇报)过渡:小白兔究竟跟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你就知道答案了。【设计意图:在引入新知时,创设了一个有趣的童话情境,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学生在判断公平与不公平中蕴含了对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体积关系的猜想,他们在这一情境中敢猜想、要猜想、乐猜想,在猜想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自然地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从而引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强烈欲望】2. 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主题图。师:根据以上图片,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小麦堆是圆锥形的。生2:笑笑想知道这堆小麦的体积是多少。师:那我们怎样才能帮助笑

31、笑解决这个问题呢?生:计算这堆小麦的体积,实际上就是要计算这个圆锥的体积。师:今天就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探讨新问题,学习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板书:圆锥的体积)1. 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师:怎样探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我们是怎样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生: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底面积,长方体的高=圆柱的高,因此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师: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为了我们研究圆锥体积的方便,我准备了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我做你们看,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教师演示)(1)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形状有什么关系)生: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师:底面积相

32、等,高也相等,用数学语言说就叫等底等高。(板书:等底等高)(2)师:既然它们是等底等高的,那么我们就跟求圆柱体积一样,就用“底面积高”来求圆锥的体积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圆锥的体积小。师:(把圆锥套在透明的圆柱里)是啊,圆锥的体积小,那你估计一下它们的体积大小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指名发言,说出自己的猜想)生1:2倍。生2:3倍。师:我有一个实验,能知道这个答案,你们想不想试试看。师生合做实验。(出示课前准备的沙子)师:下面我们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老师准备了两个圆锥形容器、两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些沙子,你们觉得这个实验要怎么做呢?生:实验时,先往等底等高的圆柱(或圆锥)容

33、器里装满沙子(用直尺将多余的沙子刮掉),倒入圆锥(或圆柱)容器里,看能倒几次。师:你们猜能倒几次?(不给答案,保留兴趣与吸引力)生1:1次。生2:2次师:先倒一个圆锥的沙子,请你们观察一下,要不要改变你们刚才的猜想?学生会发现猜两倍的太少了。师:要不要再猜一次?再倒一个圆锥的沙子,再让学生一起观察。师:怎样,这时你怎么想的?这时学生的猜想会更接近答案,但不一定准确,不过思想会进一步升华。师:你们觉得再倒一次能倒得下吗?再倒一次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实验,完成回报。生1:倒3次倒不下,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多一点。生2:倒3次倒不满,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少一点。生3:倒3次正好倒满,圆

34、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师:真聪明,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设计意图: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师要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经历“再创造”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积极主动地探索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体积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特别是数学交流体现得很充分,有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小组和大组的多向交流,这种交流是立体、交叉型的,它能催化学生的知识建构。在有的小组实验失败后,引导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进行自我调控,在调控中增强了体验的力度,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再次验证

35、操作:出示另外一组大小不同的圆柱和圆锥进行体积大小的比较。师:通过比较你发现了什么?生:不是任何一个圆锥的体积都是任何一个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教师拿起一个小圆锥和一个大圆柱。师:如果教师把这个小圆锥里装满沙子,往这个大圆柱体里倒,倒三次能倒满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才可以倒满。师:现在我们得到的这个结论就更完整了。(指名叙述公式V锥=Sh=r2h,师板书)今后我们求圆锥体积就用这种方法来计算。2.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课件出示教材第11页小麦堆图片。师:如果小麦堆的底面半径是2m,高为1.5m。笑笑的问题,谁能帮她解决呢?生:因为我们已经学习了圆锥的体积计算

36、公式,所以根据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直接运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V锥=r2h求出。师板书:V锥=r2h=3.14221.5=6.28(m3)师:通过猜想、验证的方法我们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掌握了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大家来总结一下吧。生1:这节课我们掌握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锥=Sh或V锥=r2h。生2:能够根据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圆锥的体积是与其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V锥=Sh 或V锥=r2hV=r2h=3.14221.5=6.28(m3)答:小麦堆的体积是6.28立方米。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熟练

37、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以及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2.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知识的整理和疏导。课件,“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的表格。1.一个长方形以它的一边条为轴,旋转一周将得到一个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板书:圆柱)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联系。2.一个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一条直角边为轴,旋转一周将得到一个什么形状的立体图形?(板书:圆锥)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与圆锥的联系。3.谈话:圆柱和圆锥是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共同把这部分内容进行整理与复习。(板书

38、课题: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4.师:我们都学过哪些立体图形?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生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长=abh生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正=a3生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柱=Sh生4:圆锥的体积=底面积高V锥=Sh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1.谈话引入: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梳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看谁整理得既全面又合理。要求:(1)重点要突出,简洁有条理。(2)能体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小组内展示。 3.汇报评议:推荐代表展示整理的知识网络结构,引导学生参与评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在评议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

39、见解,使整理的方法逐步趋于完善。4.教师出示“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的表格,与学生一起依据表格进行口头复习。1.一个圆锥形冰淇淋,底面半径是3厘米,高是15厘米。据统计,每立方厘米冰淇淋可以产生5.02焦耳的热量。这个圆锥形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得数保留整数)师:求“圆锥形冰淇淋产生多少焦耳的热量”就是要求圆锥形冰淇淋的什么?生:体积。师:怎样来求呢?生:先要求出圆锥的底面积,然后根据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出圆锥的体积。学生解答。教师板书:圆锥的底面积:3.1432=3.149=28.26(平方厘米)圆锥的体积:28.2615=141.3(立方厘米)产生的热量:5.02141.3=

40、709.326(焦耳)709焦耳答:这个圆锥形冰淇淋大约可以产生709焦耳的热量。2.一根底面直径为4厘米的圆柱形铁条,截下2分米长的一段再铸成与它等高的圆锥,铸成后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如果每立方厘米铁重7.8克,这个圆锥大约重多少克?(得数保留整数)学生交流解题思路,汇报。生:根据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可知,体积相等的圆柱和圆锥,当高也相等时,圆锥的底面积应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因此,求出圆柱的底面积后乘3即可得到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求出其体积,最后求圆锥的质量。教师强调:求圆锥体积时别漏乘。学生解答。教师板书:圆锥的底面积:3.14(42)23=37.68(平方厘米

41、)圆锥的体积:37.6820=251.2(立方厘米)圆锥的质量:7.8251.2=1959.36(克)1959(克)答:这个圆锥大约重1959克。3.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已知圆柱的底面周长是25.12分米,求圆锥的底面积。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师:根据题意可知,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和高分别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呢?生: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等高等体积的圆柱和圆锥,圆锥的底面积是圆柱底面积的3倍。此题先要根据圆柱的底面周长求出半径,再用半径求出圆柱的底面积,最后用圆柱的底面积乘3求出圆锥的底面积。教师板书:圆柱的半径:25.123.142=4(分米)圆柱的底面积:3.1442=

42、50.24(平方分米)圆锥的底面积:50.243=150.72(平方分米)答:圆锥的底面积是150.72平方分米。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名称图形特征表面积公式 体积公式圆柱 两个相同的圆形底面,侧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S侧=ChS表=Ch+2r2V=Sh=r2h圆锥底面是一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高,只有一条高V=Sh=r2h本单元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学了比的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呈现了大量学生以前学过的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再学习

43、比例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比例尺的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体验比例尺的应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数量之间关系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一种量怎样随着另一种量的变化而变化,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并利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因此,学好比例这部分内容是很重要的。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比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例知识起源于比,应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比例,研究比例的意义。这个单元既体现了比与分数有密切联系,又加强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使学生能够看懂线段比例尺,会求平面图形的比例尺及根

44、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3.使学生在认识比例、应用比例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不同数学领域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义和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1.教学时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要以大量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实例为主,从感性认识开始,使学生逐步理解“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的含义。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自主获得知识,鼓励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样想的,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交流的学习方式。3.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

45、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1比例的认识1课时2比例的应用1课时3比例尺 1课时4图形的放大和缩小1课时5练习二1课时比例的认识。(教材第1618页)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认识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观察、比较、计算、讨论、推理、概括、归纳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并在实际生活中感受数学的趣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难点:通过对比和比例的比较,使学生深刻体会比例的意义。课件。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比的

46、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2.课件出示教材第16页主题图。下面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想一想图中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呢?请大家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把这两个比化简或算出比值,然后看一看有什么发现?1.比较发现。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图A、B、D中每幅图片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呢?生1:64、32、128。生2:64=1.5、32=1.5、128=1.5。师:说一说图C、E中每幅图片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呢?生1:38、122生2:38=、122=6。师:我们再来看一看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比是多少?比值是多少?生1:126、84。生2:126=2、84=2。师:那么再来算一下其他任意两张图片的长与长、宽与宽比是多少?比值是多少?同桌进行计算。师:你有什么发现?(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