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多样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的多样性.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动物的多样性.精品文档.动物的多样性一、生物多样性1概念 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的纷繁多样。 生物多样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生物多样性也就是生物资源,有的已被人类认识和利用,但更多的还未被认知,是一种潜在资源。 直接价值:提供基本食物、药物、工业原料等。 间接价值:能量固定、调节气候、稳定水文等。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和其他保护地等。 迁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基因库和繁育中心等。 生物技术的应用二、生
2、物分类1五界系统: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植物界、动物界。2生物分类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3物种:种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生理特性和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即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种是分类学的基本单元。4种的命名:双名法(属名+种加词)、拉丁文命名三、动物的多样性1动物分类(1)分类依据特征 体制:身体对称形式。非对称、辐射对称、两侧对称。 胚层:动物早期胚胎的细胞层。分为:外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外壁的细胞层)、内胚层(构成早期胚胎原肠、卵黄囊的细胞层)和中胚层(三胚层动物胚胎,处于外胚层、内胚层
3、中间的细胞层)。 体腔:动物体内脏器周围的腔隙。分为:真体腔(中胚层的脏壁与体壁分离后,其间所形成的空隙)和原体腔(体壁中胚层与肠壁内胚层之间的空隙)。 分节:分为假分节(无体腔的分节,如:扁形动物的绦虫)、真分节(有体腔的分节,分节不仅表现在表面,而且体现在内部结构,体腔也分节,如蚯蚓、蝗虫)。真分节又可分为:同律分节(除前一、后二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均很相似的分节,如蚯蚓)和异律分节(各个体节的形态、结构、功能有较大差异的分节,如节肢动物及其以后的各类动物)。 脊索、脊椎 (2)主要类群: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1无脊椎动物(1)单细胞真核生物:原生动物门 原生动物是真核生物中最
4、原始、最简单的类群之一 原生动物是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生物 细胞分化出能够完成不同生理功能的细胞器,如伸缩泡、胞口、胞咽、食物泡、胞肛、 鞭毛(或纤毛)、眼点等 有鞭毛(或纤毛)和变形2种运动形式 有植物性营养、动物性营养和腐生性营养3种类型。 生殖分为无性生殖(二裂生殖、复分裂生殖、质裂和出芽生殖)和有性生殖(配子生殖、接合生殖)2类。 如:绿眼虫、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2)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又称多孔动物门,是最原始的、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 有细胞分化,但无组织分化;体壁由2层细胞及中胶层构成。 具特殊的水沟系和钙质、硅质或角质的骨骼。 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等方面与其它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
5、一般认为海绵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进化中的一个侧支。(3)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腔肠动物门 腔肠动物门才是真正后生动物的开始。 腔肠动物为辐射对称的两胚层动物。 有原始的肌肉细胞和特有的刺细胞。 有散漫神经系统和原始感觉器官。 生殖:无性(出芽)、有性(精卵结合)。 如:水螅、水母、海蜇、海葵、珊瑚等。(4)三胚层无体腔动物:扁形动物门 扁形动物是两侧对称、三胚层、无体腔动物。 自由生活的体表具纤毛,寄生生活的体表无纤毛,为外皮层。 寄生种类有吸盘、吸钩等附着器官。 消化系统不完全,有口无肛门。有些退化。 梯状神经系统,有神经中枢。 如:涡虫、日本血吸虫、华枝睾吸虫、猪带绦虫等。(5)假体腔动物 具
6、假体腔 体表具角质层 消化道完全:有口有肛门 常见寄生线虫(1)钩虫(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寄生于人小肠,吸食人的血液。 (2)丝虫:寄生于人体淋巴腺、淋巴管,阻塞淋巴形成“象皮症”(3)人蛔虫:寄生于小肠,数目多时引起肠阻塞 (4)鞭虫:寄生于盲肠、大肠,引起阑尾炎。 (5)蛲虫:寄生于盲肠及附近的大肠、小肠。雌虫夜间移至肛门附近产卵,引起失眠、疲劳。 (6)小麦线虫:我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之一。(6)分节的真体腔动物:环节动物门 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 身体多细长,呈圆柱形,同律分节; 有发达的真体腔和闭管式的循环系统; 体壁向外延伸成扁平状的疣足和刚毛; 神经系统为链状神经系统; 如
7、:蚯蚓、沙蚕、医蛭。(7)不分节的真体腔动物: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开始出现所有的器官系统,而且均很发达。 身体不分节,分为头、足、内脏团3部分。 有外套膜及由外套膜分泌成的贝壳。 如:螺、蚌、乌贼。(8)身体分节有附肢的原口动物:节肢动物门 原口动物中最进化的类群 身体异律分节,体节愈合形成体部。 有带关节的附肢,附肢形成触角、口器、足等。 体表有几丁质的外骨骼,有蜕皮现象。 用鳃、书鳃(水生)和书肺、气管(陆生)呼吸。 如:虾、蟹、昆虫、蜘蛛。(9)无脊椎后口动物:棘皮动物门 原胚孔形成成体的肛门,相对一端新开口形成成体的口。 具起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 以肠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3脊椎动
8、物 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 具脊索:动物体背部一条由富含液泡的脊索细胞组成的、起支持体轴作用的棒状结构。脊索外有脊索细胞分泌形成的结缔组织性质的脊索鞘。 具背神经管:脊索背面管状中枢神经系统 具咽鳃裂:消化道前段即咽部两侧的一系列裂缝 心脏位于消化道的腹面,闭管式循环 具肛后尾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具脊椎。 具上下颌(圆口纲除外)。 具成对附肢(圆口纲除外)。 用鳃或肺呼吸。 有能收缩的心脏。 头部明显,神经、感官发达。 由复杂的肾脏代替简单的肾管。(1)适应水生生活的脊椎动物:鱼纲鱼类是一群终生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它们通常以鳍帮助运动和维持身体平衡,且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 鱼
9、类是具上下颌、具偶鳍,终生以鳃呼吸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出现了成对附肢(胸鳍、腹鳍)。 体被鳞片或裸露。 脊柱代替脊索成为主要支持结构。 具发达的渗透压调节系统。 分为: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2)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动物类群:两栖纲 两栖纲是一类产卵、受精在水中进行,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具侧线,没有成对附肢,经变态后成体才能在陆地上生活,并具成对五趾型附肢和比较发达的神经系统,用肺和皮肤呼吸的变温脊椎动物。两栖类在由水生向陆生过渡中,产生了许多对陆生环境的适应特征,但仍不完善,未能完全脱离水环境。 两栖类是低等四足类 具典型五指(趾)型附肢 皮肤裸露,轻微角质化;富含多细胞腺体和血管。 肺
10、发育不完善,需用皮肤辅助呼吸,幼体和水生种类用鳃呼吸。 心脏2心房、1个心室,不完全双循环。 分为:蚓螈目(无足目)、蝾螈目(有尾目)、蛙形目(无尾目)五指(趾)型附肢:陆生脊椎动物的附肢。由上臂(股)、前臂(胫)、腕(跗)、掌(跖)、指(趾)等五部分组成,末端通常具5趾(指)。五趾型附肢的特点为多支点,既坚固又灵活;而鱼鳍为单支点。(3)真正陆生的变温羊膜动物:爬行纲爬行纲是体被角质鳞片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 真正的陆生变温羊膜动物,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 真正适应陆生的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形成胚膜,胚胎发育脱离了自然水环境。 皮肤干燥,高度角质化,能有效防止水分蒸发。 肺呼吸完善
11、,胸廓出现。 心脏2心房、1个心室(心室出现不完全分隔),不完全双循环。 我国产龟鳖目、有鳞目和鳄目。A羊膜羊膜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在胚体的外面形成一些膜组织,这些膜用来保护胚胎,吸收营养,交换气体和存放、排泄废物等,是完成胚胎发育的一些临时性结构,称之为胎膜。胎膜包括有:羊膜、绒毛膜(或称浆膜)、尿囊和卵黄囊。B羊膜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羊膜将胚胎包围在封闭的羊膜腔内,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环境中,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羊膜动物在获得产羊膜卵的特征后,毋需再回到水中繁殖,因而可能通过辐射适应向干旱地区分布,开拓新的生活环境。C羊膜动物与非羊膜动物 羊膜动物:爬行纲、
12、鸟纲、哺乳纲 非羊膜动物:圆口纲、鱼纲、两栖纲(4)适应陆生飞翔的恒温动物: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具有羽毛、鳞片等表皮角质层的衍生物;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独特的双重呼吸(呼吸一次,肺内进行两次气体交换)A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恒温动物:代谢水平较低,缺乏体温调节能力,因而体温不恒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类动物称为变温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纲、两栖纲及爬行纲。变温动物:具有较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和调节产热、散热的能力,从而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且稍高于环境温度的水平,这类动物称为恒温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B恒温出现的意义
13、 恒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体的结构与功能进入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高而恒定的体温有利于动物体内各种酶的活动,从而提高新陈代谢水平和行为活动的主动性,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因此鸟类和哺乳类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从而扩大了分布地区。(5)最高等的脊椎动物:哺乳纲 哺乳纲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 恒温、胎生(单孔类除外)、哺乳。 体被毛,皮肤加厚,皮肤腺发达。 四肢经扭转到腹面;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颈椎恒为7枚。 心脏二心室二心房,完全双循环。 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尤其是大脑,成为高级中枢;感觉器官高度发达。 分为:原兽亚纲(鸭嘴兽)、后兽亚纲(即有袋类)、真兽亚纲(虎、
14、狼、马、牛)。附:一、鱼类的洄游和鸟类的迁徙1鱼类的洄游某些鱼类在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对生活环境具有不同的要求,鱼类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所进行的集群性、周期性、主动性、定向性、具有种的特点的迁移运动。 根据目的不同可分为:索饵洄游、生殖洄游、越冬洄游。根据洄游路线不同可分为:溯河洄游:逆江河溯流而上的洄游(海中肥育,江河产卵)。如:中华鲟、大麻哈鱼等。降河洄游:顺江河而下的洄游(江河肥育,海中产卵)。如:鳗鲡。2鸟类的迁徙 鸟类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行为,称迁徙。它具有定期、定向、集群的特点。迁徙是鸟类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多发生在南北半球。 留鸟:终年
15、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迁徙,如麻雀、喜鹊等。 候鸟:每年随季节的不同,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 夏候鸟:夏季飞来繁殖,秋季南去越冬的鸟类,如家燕、黄鹂等。(黑龙江扎龙的丹顶鹤)冬候鸟:秋冬季飞来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鸟类,如大雁、野鸭等。(江苏盐城的丹顶鹤)二、鸟类的繁殖行为 鸟类繁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有复杂的行为(占区、求偶、筑巢、孵卵、育雏),这些都是利于后代存活的适应。1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地,不许其他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侵入,称为占区。所占有的这块领地称为领域。2求偶 鸣叫 体色展示 身体接触、舞蹈、婚飞 装饰求偶场 求偶喂食、象征性营巢3筑巢 4
16、产卵5孵卵6育雏: 雏的类型:早成雏、晚成雏。 育雏行为:喂食、给水、保温、清洁。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水平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2 .迁地保护,如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植物基因库,以及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及水族馆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动,这必须所有缔约国广泛合作,积极行动,制定必要的法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重大损失的活动进行打击和控制,对濒临灭绝的物种、破坏严重的生态系统和遗传资源实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生物入侵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
17、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物种是指那些出现在其过去或现在的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物种、亚种或以下的分类单元,包括其所有可能存活、继而繁殖的部分、配子或繁殖体。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被入侵生态系统具有足够的可利用资源,缺乏自然控制机制,人类进入的频率高等特点。外来物种的“外来”是以生态系统来定义的。外来物种包括:入侵微生物:主要是指对农作物、林木及经济鱼虾类带来危害的病原微生物,未包括人类和家畜疾病。 入侵植物:主要是指在农业、林业、湿地、草原、淡水、海洋等不同生态系统
18、中带来危害与威胁的有害植物,如草本、藤本、灌木、藻类等植物及部分有明显危害性的乔木。 入侵动物:主要是指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带来危害的有害昆虫、螨、鱼、两栖爬行类。被喻为“紫色恶魔”的凤眼莲(Bichhornia crassipes即中国人俗称的“水葫芦”)在全世界水域的肆虐繁殖即是外来物种入侵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此外,美国曾经引进葛藤,葛藤不仅有极强的生长力,而且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此外,澳大利亚的“兔灾”,地中海的“毒藻”,美国五大湖的“斑马贻贝”,夏威夷的“蛙声”以及入侵我国的“紫茎泽兰”、“大米草”、“松材线虫”,“加拿大一枝黄花”、“克氏螯虾”、“美国白蛾”等等外来物种入侵的事例举不胜举。由于
19、缺少自然天敌的制约,这些外来入侵者不仅破坏食物链,威胁其他生物的生存,而且还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 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严重危及一国的生态安全。此种意义上的物种引进即被称为“外来物种的入侵”。由此,这种对等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外来物种即被称为“入侵种”入侵原因大致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讨论。一是从入侵者的角度分析,二是从被入侵的生态系统去考察。生物入侵要经历传播、定居、生长繁衍几个阶段。外来物种通过人们的活动,被有意或无意地带到以前没有生存过的地方。一部分
20、成功地扎下了根开始生长,而有些就因“水土不服”等原因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建立了根据地的物种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慢慢地开始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扩大占领区,有效利用资源,排斥和驱逐本地物种。一般说来入侵性强的物种都具有一些相应的特征,例如:繁殖能力强,植物能产生大量的种子,动物则产卵量大或产仔量大,这样不仅提高其后代存活的绝对数量,也提高了其传播的几率,在入侵的第一个阶段就占有了优势。为了解释这些现象,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假说:生态位空缺假说、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群落物种丰富度假说、以及迁入前后干扰假说。 生物因子失控假说的中心思想是,外来入侵种在新区域得以生存和繁殖,不是因为入侵种本身具
21、有的特性所致,而是由于它们偶然到达了不具备天敌或其它生物限制的新环境,因而快速扩散造成入侵情势目前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有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物种有50余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张凤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已成为外来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近10年来,新入侵我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外来生
22、物入侵呈现出传入数量增多、频率加快、蔓延范围扩大、发生危害加剧、经济损失加重的趋势。 入侵渠道1.自然入侵:这种入侵不是人为原因引起的,而是通过风媒、水体流动或由昆虫、鸟类的传带,使得植物种子或动物幼虫、卵或微生物发生自然迁移而造成生物危害所引起的外来物种的入侵。 如紫茎泽兰,微甘菊以及美洲斑潜蝇都是靠自然因素而入侵我国的。 无意引进:这种引进方式虽然是人为引进的,但在主观上并没有引进的意图,而是伴随着进出口贸易,海轮或入境旅游在无意间被引入的。如“松材线虫”就是我国贸易商在进口设备时随着木材制的包装箱带进来的此外,入境旅客携带的果蔬肉类甚至旅客的鞋底,可能都会成为外来生物无意入侵的渠道。 有
23、意引进:应当说,这是外来生物入侵的最主要的渠道,世界各国出于发展农业、林业和渔业的需要,往往会有意识引进优良的动植物品种。如20世纪初,新西兰从我国引种猕猴桃,美国从我国引种大豆等。但由于缺乏全面综合的风险评估制度,世界各国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也引进了大量的有害生物,如大米草、水花生、福寿螺等。这些入侵种由于被改变了物种的生存环境和食物链,在缺乏天敌制约的情况下泛滥成灾。全世界大多数的有害生物都是通过这种渠道而被引入世界各国的。防治外来物种入侵的国际合作及他国的立法实践外来物种入侵作为一种全球范围的生态家现象已逐渐成为导致牺牲多样性丧失、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根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提供的数据,
24、目前全球濒临灭绝危险的野生动物共有10954种,全球鱼类的1/3,哺乳类的、鸟类的、爬行类的1/4,都已高度濒危,如果照此速度发展到2100年,地球上1/3到2/3的植物、动物以及其他有机体将消失,这些物种大规模死亡的现象和6500万年前恐龙的消亡差不多。6 如此严峻的形势,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意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阻挡外来物种的肆意入侵,而积极的国际合作才能更有效地解除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危胁。 经济损失:在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外来生物入侵者制造的麻烦。“中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2001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
25、调查发现,全国共有283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而现在损失已经高达2000亿元。据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的报告,外来物种入侵给全球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4000亿美元。令人担忧的是,在这些外来入侵物种中,46.3%已经入侵自然保护区。”严重后果加速物种灭绝外来有害生物侵入适宜生长的新区后,其种群会迅速繁殖,并逐渐发展成为当地新的“优势种”,严重破坏当地的生态安全,具体而言,其导致的恶果主要有以下几项:第一,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并加速物种的灭绝生物的多样性是包括所有的植物、动物、微生物种和它们的遗传信息和生物体与生存环境一起集合形成的不
26、同等级的复杂系统。2虽然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但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大量扩张,形成优势种群,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甚至被灭绝。 破坏生态平衡外来物种入侵,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如引自澳大利亚而入侵我国海南岛和 雷州半岛许多林场的外来物种薇甘菊,由于这种植物能大量
27、吸收土壤水分从而造成土壤极其干燥,对水土保持十分不利。此外,薇甘菊还能分泌化学物质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曾一度严重影响整个林场的生产与发展。 危害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外来物种入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栖息地类型繁多,生态系统多样,大多数外来物种都很容易在我国找到适宜的生长繁殖地,这也使得我国较容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由于长期以来对外来物种的入侵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系统的调查研究,至今我国仍不能提供较为权威的反映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的目录资料,虽然国家环保总局曾公布了首批16种“外来物入侵物种” 7但实际入侵动植物的数量却远不止这些。据初步统计,目前我国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至少包括30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11种入侵微生物。其中水葫芦、水花生、紫茎泽兰、大米草、薇甘菊等8种入侵植物给农林业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危害最严重的害虫则有14种,包括美国白蛾、松材线虫、马铃薯甲虫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16种有害外来物种分别为:紫茎泽兰,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凤眼莲(水葫芦)、假高粱、蔗扁蛾、湿地松粉蚧、强大小蠹、美国白蛾、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牛蛙。我国生物入侵存在问题剖析:1.立法分散,可操作性不强2.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3.建立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完善风险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