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92310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全国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精品文档.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第五节 生物与土壤因子一、土壤的生态意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陆生植物生活的基质和陆生动物生活的基底。生物的活动不断地对土壤的结构和组成进行改造,因此土壤不仅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同时它本身又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与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土壤无论对植物来说还是对动物来说都是重要的生态因子。对于动物而言,土壤是比大气环境更为稳定的生活环境。土壤的热容量大且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屏蔽效果,其温度、湿度变化幅度较小,且可以逃避高温、干燥、大风和阳光直射等

2、不利因素,所以它能够成为一些狭适应性动物的良好生存场所。对于植物而言,植物的根系与土壤之间具有极大的接触面,在植物和土壤之间有着频繁的物质交换,彼此有着强烈的影响,因此通过控制土壤等因素可影响植物的生长与繁育。一个良好的土壤应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分)、喝得足(水分供应充分)、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机械支撑牢固)。归纳起来,土壤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主要有:营养库的作用,养分转化和循环的作用,雨水涵养作用,生物的支撑作用,稳定和缓冲环境变化的作用等。二、土壤的类型与分布在气候、生物等对土壤形成有关因子的影响下,土壤分布也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即土壤在陆地表面上大体是呈

3、带状分布的,列丁一定的生物、气侯带,就有相应的土壤带。土壤带可分为水平土壤带和垂直土壤带,前者存在于丘陵、平原地区,基本上平行于纬度;后者出现于山地,基本上平行于海拔高度。我国土壤水平分布由三个地带谱构成:东部沿海为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西部为干旱内陆性地带谱,两者之间为过渡性地带谱。东部的湿润海洋性地带谱,自北向南依次由寒温带的漂灰土、温带的暗棕壤、暖温带的棕壤、北亚热带的黄棕壤、中亚热带的黄壤与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以及热带的砖红壤带构成。西部的干旱内陆性地带谱,在温带由东向西依次由栗钙土、棕钙土与灰钙土、灰漠土以及灰棕漠土带构成。两者之间是大兴安岭西麓向西南至黄土高原的过渡性地带谱,自东而西

4、依次由温带的灰黑土、黑土、黑钙土带和暖温带的褐土、黑垆土、灰褐土带构成。土壤类型也随着海拔高度而相应改变,呈现垂直地带性。各地土壤垂直地带谱,因基带生物气候不同而呈有规律的变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热带海南岛五指山自下而上的土壤类型为:砖红壤一山地砖红壤一山地黄壤一山地黄棕壤一山地灌丛草甸土。暖温带太行山的土壤类型是:褐土一山地淋溶褐土一山地棕壤。三、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是指土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等。这里着重讨论土壤的质地、结构性质,并由此引起的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和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这些都能对生物的生长、生活产生明显的影响。1土壤母质与质地对生物的影响岩石风化的结果,

5、首先是生成各种大小不等的矿质颗粒,称为土粒。根据土粒直径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粗砂(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002mm)和黏粒(0002mm以下)。 各种土粒的性质是不相同的。砂粒的性质是质疏松,无黏着性,通气性良好,水分容易流通,持水力较低,毛管吸附力较弱,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较差。粉砂的性质是质轻而小,呈粉末状,黏性稍大,透水性不大,通气及排水性均较差,保水力较大,毛管吸附力较强,对养分的吸收能力良好。黏粒的性质是粒很微小而质较重,黏结性及团聚力都很强,遇水膨胀,容水量很大,失水收缩,通气及排水性极差,保水力很大,毛管吸附力很强,对养分的吸收性很强且稳定。土壤固相

6、的颗粒(土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它约占土壤全部重量的85以上,是土壤组成的骨干。这些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称为土壤的机械成分,机械成分的组合百分比即称为土壤质地。根据土壤质地可把土壤区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三大类,因此,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黏粒所占比例不到l0,因此土壤黏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抗旱力弱。砂质土的养分少,缺少保肥的黏粒和有机质;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少,白天增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对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砂质土通气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迅速分解并释放养分,使农作物旱发,

7、但有机质累积难,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动物也少。黏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约占60以上,甚至可超过85。黏土类土壤质地黏重,结构致密,湿时黏,干时硬,因含黏粒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因土粒细小,孔隙细微,通气透水性差。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高;黏质土的孔隙细。而往往为水占据,通气不畅,好气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和黏粒结合紧密,难于分解,因而积累较多。壤土类土壤质地较均匀,是砂粒、黏粒和粉粒大致等量的混合物,物理性质良好(即不太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土壤生物也较多。由于土壤质地对水分渗入和移动速度、持水量、通气性、土壤温度

8、、土壤吸收能力、土壤微生物活动等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都有很大影响,因而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分布。例如,砂质土壤中水分向下移动的速度快,因此砂质土壤上的多年生植物几乎都是深根系植物。砂质土因经常为雨水所冲滤,肥力很低,所以砂土植物多系贫养植物。又如,由于粗质土的持水量低,细质土的持水量高,因此在旱季内,生长在细质土上的作物比生长在粗质土上的要耐旱一些。不同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也不同,如甘薯宜砂土和砂壤土,花生喜砂质疏松的土壤,小麦适应于较粘的土壤等等。2土壤组成与结构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岩石圈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

9、成。土壤水含有可溶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又称土壤溶液;土壤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并含有比大气中高得多的二氧化碳和某些微量气体;土壤三相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矿质土壤中固相容积与液相和气相容积一般各占一半,由于液相和气相经常处于彼此消长状态,即当液相容积增大时,气相容积就减少,反之亦然,两者之间的消长幅度在1535之间。按质量计,矿物质可占固相部分的95以上,有机质占5左右。土壤固、液、气三相的物质组成及比例,直接影响到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水分、土壤空气等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并从而影响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则是指固相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的数量和大小以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

10、等。土壤结构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直径为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直径为02510mm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因为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之间的关系,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基础,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植物根系发育不良,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亦受到限制。土壤的质地和结构与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关系,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3土壤温度对生物的影响土温是太阳辐射与不同结构和性质的土壤

11、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土壤有不同的热容量和导热率,因而表现出相对太阳辐射变化的不同滞后现象。这种土温对地面气温的滞后现象对生物有利,影响植物种子萌发与出苗,制约土壤盐分的溶解、气体交换与水分蒸发、有机物分解与转化。较高的土温有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促进土壤营养分解和植物生长,动物利用土温避开不利环境、进行冬眠等。4土壤水分与空气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的水分不仅可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而且其适量增加有利于各种营养物质的溶解和移动,有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改善了植物的营养状况,还能调节土壤温度。但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对植物和土壤动物不利。土壤干旱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也威胁着土壤动物的生存。土

12、壤中的节肢动物一般都适应于生活在水分饱和的土壤空隙内,例如金针虫在土壤空气湿度下降到92时就不能生存,所以它们要进行周期性的垂直迁移,以寻找适宜的湿度环境。土壤水分过多会使土壤空隙中的空气减少,甚至造成缺氧使土壤动物窒息死亡;同时致使营养物质随水流失,降低土壤的肥力。此外,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昆虫的发育和繁殖力有直接影响,例如东亚飞蝗在土壤含水量为822时产卵量最大,而卵的最适孵化湿度是土壤含水3l6,含水量超过30,大部分蝗卵就不能正常发育。土壤中的空气成分与大气不同,其含氧量一般只有10l2,二氧化碳含量却比大气高,一般含量为01左右。土壤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不如大气稳定,常随季节、昼夜、深度

13、、土壤水分条件等而变化。在积水和透气不良的情况下,土壤空气的含氧量可降低到10以下,从而抑制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影响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动物则向土壤表层迁移以便选择适宜的呼吸条件。当土壤表层变得干旱时,土壤动物因不利于其皮肤呼吸而重新转移到土壤深层,空气可沿着虫道和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层扩散。土壤空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可扩散到近地面的大气中被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一部分可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但在通气不良的土壤中,二氧化碳浓度常可以达到1015,不利于植物根系的发育和种子萌发。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会对植物产生毒害作用,破坏根系的呼吸功能,甚至可以导致植物死亡。四、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1土壤酸碱

14、度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即土壤pH值,又称土壤反应,它对土壤的其他特性有深刻的影响。土壤酸碱度是土壤最重要的化学性质,因为它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合反应,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酸碱度常用pH值表示。 我国土壤酸碱度可分五级:pH50为强酸性,pH5065为酸性,pH6575为中性,pH7585为碱性,pH?85为强碱性。土壤酸碱度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在pH67的微酸条件下,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最好,最有利于植物生长。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镁、磷等元素的短缺,而在强碱性

15、土壤中容易引起铁、棚、铜、锰和锌的短缺。土壤酸碱度还通过影响微生物的活动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酸性土壤一般不利于细菌的活动,根瘤菌、褐色固氮菌、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大多生长在中性土壤中,它们在酸性土壤中难以生存,很多豆科植物的根瘤常因土壤酸度的增加而死亡。真菌比较耐酸碱,所以植物的一些真菌病常在酸性或碱性土壤中发生。pH3585是大多数维管柬植物的生长范围,但生理最适范围要比此范围窄得多。pH9时,大多数维管束植物便不能生存。土壤动物依其对土壤酸碱性的适应范围可区分为嗜酸性种类和嗜碱性种类。如金针虫在pH为4052的土壤中数量最多,在pH为27的强酸性土壤中也能生存。而麦红吸浆虫,通常分布在pH为7

16、11的碱性土壤中,当pH6时便难以生存。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微碱性土壤中,它们的数量通常在pH为8时最为丰富。土壤pH值对植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直接影响植物的代谢。土壤过酸过碱都会引起酶和蛋白质的钝化和变性,但植物对外界溶液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只要H+浓度不超过其忍受极限,植物功能正常生长发育。 第二,土壤酸度通过影响矿质盐分的溶解度和微生物的活动,间接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第三,可以利用寄生物对pH值的不同反应,对植物病害加以控制。例如棉花的根腐病,常发生在碱性土壤中,十字花科蔬菜的根肿病病菌则发生在酸性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营养元素的转移与释放、

17、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保持养分的能力及植物的生长等,都与酸碱度有关。土壤pH对动物也有深刻影响,据调查,半沙漠的灰钙土、沙土和盐渍土,往往由于过酸过碱或盐度过高,土壤动物均较贫乏。根据植物对土壤酸度的反应,可以把植物划分为酸性土、中性土、碱性土植物生态类型。 2土壤有机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土壤的许多属性都间接或直接与土壤有机质有关。土壤有机质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一是非腐殖质,二为腐殖质。前者是原来动植物组织和部分分解的组织,后者则是微生物分解有机质时重新合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多聚体化合物,主要是胡敏酸和富里酸,约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腐殖质是植物营养的重要碳源和氮源

18、,土壤中99以上的氮素是以腐殖质的形式存在的。腐殖质也是植物所需各种矿质营养的重要来源,并能与各种微量元素形成络合物,增加微量元素的有效性。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一般土壤表层内有机质含量只有35。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含有机质的量比较高,因为在植被下物质循环的平衡能保持。但这类土壤一经开垦并连续耕作之后,有机质逐渐被分解,如得不到足够量的补充,养分循环中断而失去平衡,致使有机质含量迅速降低。施加有机肥是恢复和提高农田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土壤有机质能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有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养分的吸收。土壤腐殖质还是异养微生物的重要养料和能源

19、,所以能活化土壤微生物,而土壤微生物的旺盛活动对于植物营养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土壤有机质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因此,在富含腐殖质的草原黑钙土中,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而在有机质含量很少的荒漠地区,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则非常有限。3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对生物的影响矿质元素是植物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岩石圈内所有元素几乎在植物体中均能找到。植物只有吸收足够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条件下,才能进行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不同,需要矿质元素的量也不同,浓度不适当的营养元素,则会成为植物生长的限制因素。植物从土壤中所摄取的无机元素中有十三种对任何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20、其中大量元素有七种(氮、钾、硫、钙、镁和铁)和微量元素六种(锰、锌、铜、钼、硼和氯)。还有一些元素仅为某些植物所必需,如豆科植物必需钴,藜科植物必需钠,蕨类植物必需铝和硅,藻必需硅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腐殖质是无机元素的贮备源,通过矿质化过程而缓慢地释放可供植物利用的养分。土壤中必须含有植物所必需的各种元素和这些元素的适当比例,才能使植物生长发育良好,因此通过合理施肥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是提高植物产量的重要措施。在长期的适应和进化中,农业植物对土壤养分形成相应的适应类型。耐瘠型,豆科植物是典型的耐瘠型,固氮菌的共生给它们提供了耐瘠的条件,荞麦、糜和谷等作物,

21、根冠比大,且需要养分不是很多,故也有一定的忍受瘠薄能力;高梁、向日葵等作物,根系的吸肥力很强,也体现出耐瘠特点。耐肥型,玉米、甘蔗和叶菜类等,在土壤养分丰富甚至稍过量的情况下,能健壮生长,对高水肥条件有较强的忍耐性。喜肥型,小麦、大麦、杂交稻、甜菜和棉花等作物,需要的养分也较多,但养分过多易造成徒长、倒伏和贪青晚熟等弊端,所以实际上它们是喜肥而不耐肥的类型。土壤中的矿质元素对动物的分布和数量也有一定影响。由于石灰质土壤对蜗牛壳的形成很重要,所以在石灰岩地区的蜗牛数量往往比其他地区多。生活在石灰岩地区的大蜗牛,其壳重约占体重的35,而生活在贫钙土壤中的大蜗牛,其壳重仅占体重的20左右。哺乳动物也

22、喜欢在母岩为石灰岩的土壤地区活动,生活在这里的鹿,其角坚硬,体重也大,这是因为鹿角和骨骼的发育需要大量的钙。含氯化钠丰富的土壤和地区往往能够吸引大量的食草有蹄动物,因为这些动物出于生理的需要必须摄入大量的盐。此外,土壤中缺乏钴常会使很多反刍动物变得虚弱、贫血、消瘦和食欲不振,严重缺钴还可引起死亡。五、土壤生物的生态作用土壤中存在着许多生物,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原生动物、昆虫、蚯蚓和鼠类等。它们的数量相当大,它们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土壤的特性有着很大的影响,与植物生长之问有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关系。1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土壤中种群最大的生物是微生物。据统计,在一克土壤中的微生物甚至有几千到几十

23、亿个,其中有各种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者还原者,它们使有机物分解,释放出养分,促成了养分的循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它们种类多,数量大,生命力强,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土壤微生物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1)使土壤有机物中的营养元素还原成简单的、能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状态。有机物的分解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每个阶段需要不同微生物的参与。(2)微生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腐殖质在形成土壤结构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腐殖质本身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不仅如此,许多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结构的形成,如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体能将土粒包结形成团粒。

24、(3)某些微生物与根系形成共生结构菌根,菌根能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4)微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可利用氮的含量。(5)某些特殊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促进植物生长。如分解硅酸盐,释放出钾;产生生长素等物质;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H2S等氧化,变成无害物质。微生物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植物病害就是由土壤中的病原菌引起的,此外,有些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它们在分解有机物时所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时会引起植物的毒害作用。这是因为,不同植物的根分泌物,无论在数量上或是质量上都是不一样的,换句话说,它们提供给微生物的食料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植物的近根区就繁殖不同种类的微生物。例如在苜蓿地中固氮菌的

25、数量明显增加,在小麦地就迅速减小,甚至消失,而烟草对固氮菌没有什么影响。对一些病原菌来说也是如此,棉花地里会累积起顶腐病的轮枝抱属的病原菌,在苜蓿地则不能繁殖。 2土壤动物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不仅是植物生长的基地,也是许多动物的巢穴和生活场所。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相当多,在1公顷土地中动物的种类可达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而它们的个体数量也是数以千计的。土壤动物对植物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分为有利和有害两个方面。对植物生活有益的动物大部分是无脊椎动物,如蜗虫、线虫、昆虫的幼体等。它们在土壤中弄碎土壤,改变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把深层土翻到表面,把表层土及其中的有机物带到下层,从而促进了土壤微

26、生物的滋生繁殖;同时也加速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土壤改良。特别是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十分活跃,不仅能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还能分泌出一种特殊的酶,可以把难溶的有机物分解成易溶的无机物,被植物吸收利用。它以土壤里腐烂的有机物为食,通过消化,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养分,使土壤肥力增加。对植物生长有害的方面主要是指某些土壤动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对其他生物类群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阻碍作用的现象,即生物的相生相克现象。 3植物根系的生态作用。 土壤不仅是动物和微生物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植物固着生活的场所。成千上万的植物根系,尤其是庞大须根系增加了土壤的空隙度和通透性,增加了土壤腐殖质

27、,促进了良好土壤结构的形成,有利于其他植物、好气性微生物和其他土壤小型动物的生长。植物根系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许多能量物质和生长物质,是土壤微生物生活的物质来源,因此植物根系附近生长着很多土壤微生物,即所谓的根际生物群,有的根际微生物与根系形成了典型的共生体,如根瘤和菌根。土壤微生物又有利于植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促进根系的生长。另外植物根系可分泌一些活性次生代谢物质,可促进或抑制其他植物或土壤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一、选择题1土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 。()A高B低C相等D有时高有时低2土壤细菌与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 。()A菌根B根瘤C菌丝D子实体

28、3土壤质地、结构、容量、孔隙度等称为 。()A土壤的物理性质B土壤组成C土壤的化学性质D土壤环境 4 通气透水,保水保肥性能最好。()A砂土B土壤C粘土D以上三种质地土壤差不多 5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C核状结构D片状结构 6土壤动物不能在 过程中起作用。()A改善土壤结构和通气性B增加土壤肥力C改变土壤质地D促进土壤微生物的滋生繁殖 7由微生物与根系形成的、能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吸收的共生结构是 。()A菌根B根瘤C根冠D根毛 8土壤中种群最大的生物是 。()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植物与微生物的共同体 9下列植物中,属于碱性土植物的是 ()A茶B向日葵C柑

29、桔D竹 10下列植物所需的矿质元素中,属于大量元素的是 。()A钙B铁C铜D氯 1 1下列作物耐酸性较强的是 。()A烟草B甜菜C高梁D向日葵 12影响土壤矿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是 。()A土壤结构B土壤质地C土壤酸碱度D土壤通气状况 13下列作物不耐瘠的是 。()A荞麦B高梁C大豆D小麦 1 4 含量过高的地区人畜常易患“克山病”。()A氟B锌C碘D铁 二、填空题1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可将植物分为 、 和 三种类型。2土壤质地一般分为 、 和 三类。3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 。4一般说来,土壤 的含量越多,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越多。5土壤的三相是指 、 和 。6土壤有机质可粗略地

30、分为两类:一是 ,二是 。7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适应类型有 、 和 三种类型。 三、简答题1简述土壤质地分类。2简述植物对土壤pH的适应类型。3简述土壤微生物对植物的影响。4简述作物对土壤养分的适应类型。四、论述题 试述土壤质地对生物的影响。一、选择题1A 2B 3A 4B 5B 6C7A 8C 9B10AllA l2Cl3Dl4A二、填空题1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碱性土植物2砂土壤土粘土3团粒结构4有机质5固相液相气相6腐殖质非腐殖质7耐瘠型耐肥型喜肥型三、简答题1.组成土壤的各种大小不等的矿物质颗粒,称为土壤的机械成分。根据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重量百分数组成,把土壤质地划分为若干类别,为土壤质地分类

31、。(1)砂土。土壤颗粒组成较粗,含沙粒多,黏粒少。土壤疏松,黏结性小,大孔隙多,通气透水性能强,但蓄水性能差,易干旱。且因有机质分解快,养料易流失,保肥性能也差。(2)壤土。土壤质地较均匀,是砂粒、黏粒和粉粒大致等量的混合物,物理性质良好(既不太松,也不太粘),通气透水,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较好的土壤质地,宜于农业耕种。(3)黏土。土壤的颗粒组成以黏粒和粉粒较多,沙粒少。质地黏重,结构致密,湿时黏,干时硬。因含黏粒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强,但因土粒小,孔隙细微,通气透水性能差。 2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不同,可以把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中性土植物和碱性土植物三种类型。忍受高浓度的溶解钙

32、,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冷湿的针叶林地区和酸性沼泽土上,这里土壤中的钙及盐基被高度淋溶。(2)碱土植物只能在pH 70的碱性土壤上生长,适于生长在含有高量代换性Ca2+、Mg2+离子而缺乏代换性H+的钙质土和石灰性土壤上,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气候炎热干旱的荒漠和草原地区,以及盐碱土地区,这里降雨少,不足以淋失土壤中的盐基和钙质。(3)中性植物生长在pH6570的中性土壤上,大多数作物、温带果树都属此类型。3土壤微生物和植物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它们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转化起着重要作用。(1)微生物使土壤有机体中的营养元素还原成简单的、能被植物重新利用的状态。(2)微生物直接或者间接地促进土壤团粒结

33、构的形成。腐殖质在形成土壤结构中具有关键性作用,而腐殖质本身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不仅如此,许多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结构的形成,如真菌和放线菌的菌丝体能将土粒包结形成团粒。(3)某些微生物与根系形成菌根等共生结构。菌根能增加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4)微生物固氮,增加土壤中可利用氮的含量。(5)某些特殊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促进植物生长。如分解硅酸盐;释放出钾;产生生长素等物质;使土壤中的有害物质H2S等氧化,变成无害物质。(6)土壤微生物也有其不利的一面。许多植物病害是由土壤病原菌引起的;此外,有些微生物的分泌物和它们在分解有机物时产生的中间产物在土壤中大量积累时会引起植物的毒害作用

34、。4作物对土壤养分形成相应的适应类型。(1)耐瘠型,豆科植物是典型的耐瘠型,固氮菌的共生给它们提供了耐瘠的条件,荞麦、糜、谷等作物,根冠比大,且需要养分不很多,故也有一定的忍受瘠薄能力;高梁、向日葵等作物,根系的吸肥力很强,也体现出耐瘠特点。(2)耐肥型,玉米、甘蔗、叶菜类等,在土壤养分丰富甚至稍过量的情况下,能健壮生长,对高水肥条件有较强的忍耐性。(3)喜肥型,小麦、大麦、杂交稻、甜菜、棉花等作物,需要的养分也较多,但养分过多易造成徒长、倒伏和贪青晚熟等弊端,所以实际上它们是喜肥而不耐肥的类型。四、论述题砂土类土壤中以粗砂和细砂为主,土壤黏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能力差,抗旱力

35、弱。砂质土含水少,热容量比黏质土少,白天增温快,晚上降温也快,昼夜温差大,对块茎、块根作物的生长有利;砂质土通气好,好气微生物活动强烈,有机质迅速分解并释放养分,使农作物早发,但有机质累积难、含量低,土壤动物也少。(2)黏土类土壤中以粉砂和黏粒为主,结构致密,湿时黏,干时硬,保水保肥能力较强,通气透水性差。黏质土含矿质养分丰富,有机质含量高,好气微生物活动受抑制,有机质分解缓慢,腐殖质和黏粒结合紧密,难于分解,因而积累较多。(3)壤土类土壤质地较均匀,是砂粒、黏粒和粉粒大致等量的混合物,物理性质良好(不太松,也不太黏),通气透水,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耕种土壤,土壤生物也较多。文章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