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一.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90426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一.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儿童发展心理学一.精品文档.儿童发展心理学(一)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 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非线性模式 第三章 婴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新生儿心理的发生 第二节 婴儿早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三节 婴儿晚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四章 幼儿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的主导活动 第二节 幼儿的言语发展 第三节 幼儿的认知发展 第四节 幼儿的情感和个性的发展第一章导论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一、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涵义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的行为模式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的科学。它是发展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分支学科。(一)儿童期的年龄界定年龄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前苏联心理学界曾把发展心理学称为年龄心理学。人们一般从个角度去衡量一个人的年龄大小:实际年龄,也称时序年龄或自然年龄,它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天然周期来衡量一个人在世界上的生命历程,即一个人出生后实际存活时间的久暂。生理年龄,这是从生理学的角度来标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机体结构和机能发育或退化的程度。青年中期末(约22岁)体质和体能的发展水平达到一生中的巅峰状态。心理年龄,这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标

3、识大多数同龄人达到某一实际年龄时心理水平的高低。关于心理毕生发展的观点已被国际心理学界所普遍接受。个体的心理发展几乎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之中,人只有在临终之前才会出现短暂的普遍的心理衰降。卡特尔认为流动智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等,在青少年期就达到一生的巅峰;而结晶智力,如言语能力、判断力、专业知识技能等,在成年后仍不断发展。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是两种智力兼用,因而从总体上看,成年人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化,智慧总是在不断发展着;情感、意志和个性也将随着社会化水平的提高而发展。社会年龄,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标识某一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在一定的时距内,在某个社会实践领域中的社会适应的程度有多高。一

4、定的社会文化对其社会成员的角色身份所应具备的行为方式,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期望,个体的行为方式逐渐符合社会对其角色身份的期望的过程,即是一个人的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这个过程同个体在某一具体的社会实践领域中的资历有一定的关系,如学龄、工龄、教龄、职龄、党龄、军龄、婚龄等等,都是按特定的社会生活实践来界定的社会年龄。多种的具有相应社会功能的社会年龄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幅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大致图景。一个人对事业的使命感和工作业绩,及其人际关系的协调水平,是衡量其社会化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 实际年龄通常简称年龄,人们习惯于以年龄为时间标尺来衡量某一年龄或某一年龄区间的大多数人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发展方面

5、所能达到的真实水平。任何一个具体的个人只有同这个参照标准(即年龄常模)相比较,才能显示出他的发育或发展水平是超前或是滞后,还是属于常态水平。不同的个体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都存在着个别差异。同一个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等方面的成熟也并不同步。然而,对于儿童期的年龄界定,必须考虑大多数的儿童在生理发育、心理和社会化的发展方面的一般状况,对他们的生理年龄、 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进行综合考察。 儿童年龄越小,生理发育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就越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趋于减弱;然而,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二者日益

6、紧密地融汇在一起,因此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也可以合称心理社会年龄。一个多世纪以来,儿童的生理成熟的前倾化趋势明显,男女两性的性成熟期均逐代提前到来。另一方面随着个体的高学历化,社会成熟的年龄又不断后延。同时生理、心理和社会的成熟又有性别上的差异,因此儿童期是一个模糊概念。根据大多数心理学家的意见,狭义的儿童期是012岁,广义的儿童期是018岁,儿童期终结的实际年龄并不具有绝对的意义。本书是研究广义的儿童期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发展是毕生心理发展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二)行为模式行为模式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它既包括外显的行为特质,也包括内隐的意识特征。

7、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发生发展的。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使主体的行为模式趋于结构化,表现“主体客体真理”的认知模式,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必须脱离自我中心状态,面向客体,运用结构化的动作格式系统去整合客体,并服从于客体运动的规律,才能认识客观真理。动作格式并不是对动作的知觉,而是动作本身的概括化,不同的格式可以整合为一个动作格式系统,还可以迁移到不同的客体上去,并能内化为认识结构的组成元素。譬如,当岁左右的婴儿伸手拿不到毯子上的玩具时,偶然间拉动了毯子的一角,他通过观察发现,毯子动,毯子上面的玩具也跟着动,于是他就学会了用拉动毯子这个手段,去达到获取玩具这个目的,手段和目的之

8、间是协调的,拉动毯子和抓握玩具这两个动作格式也是协调的,因而这整个动作过程体现了一种实践性的智慧。 此后, 这婴儿可以运用由“拉动”和“抓握” 整合而成的动作格式系统, 去获取毯子上的其他物品(如钢笔、项链等)。 另一方面, 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主体的行为模式趋于价值化,表现为“客体主体价值”的情感模式,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规律能否按主体的内在尺度来满足主体的需要,是否与主体的生存和发展相一致,这种作用或关系的表现就成为价值。主体的价值体系是情感和意志得以产生的基础,又是主体行为的驱动力。道德价值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处于整个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上;社会性客体又是儿童道德价值取向的强大

9、源泉。总之,儿童的行为模式是由认知和情感(包括意志)两个领域整合而成的现实的心理组织系统。(三)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同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个体心理的发展也是呈现阶段性的。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是和儿童一定的实际年龄的时距相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如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等就是一些具体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和本质的特征,即是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它具有整体结构性,而不是一些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每一阶段的心理年龄特征包括开始形成的准备水平和随后的完成水平。因此,在某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有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心理特征;而在这同一

10、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后一阶段的新质。尽管如此,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仍然存在着质的差异。 譬如,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儿童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如幼儿能倾听成人讲述童话故事, 便是凭借具体形象思维来领会故事情节。 然而,幼儿初期的儿童思维就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若是离开了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和具体行动,思维也就常常随之停止或转移;在幼儿晚期,儿童的思维开始具有初步的抽象逻辑成分,他们能掌握一些初步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但是,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都不是幼儿占主导地位的、典型的和本质的心理特征,因而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同婴儿的或学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有着质的差异。儿童心理的

11、发展虽然是在时间的维度中显示出年龄的阶段性,并以实际年龄的时距来标识心理发展的阶段,但儿童年龄的增长同其心理水平的提高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一)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涉及到个基本理论问题:()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儿童心理发展的非线性模式。其中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是整个发展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涉及个体乃至种系心理发展的实质问题,可以揭示儿童行为模式发展的终极原因,可以说明个体心理反映的客观性过程;它还可以进一步解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诸因素的协同作用,以及儿童心理发展进

12、程呈阶段性的非线性模式。(二)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规律是通过儿童心理年龄特征表现出来的。研究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应包括两个主要的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的问题。两个主要的部分是:儿童行为模式中以结构化特征表现出来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觉、 记忆、 想象和思维等,关于儿童思维模式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中的重点。儿童行为模式中以价值化特征表现出来的情感(包括意志)过程,关于儿童道德感的年龄特征研究是其中的重点。儿童认知和情感的发展是同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情感方面的发展同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关系更密切,因此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研究必然蕴含着对儿童社会化发展

13、的探讨。四个有关方面的问题是: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社会生活条件,其中教育是最主要的社会生活条件。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的生理发育状况。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动作和活动的发展。每一年龄阶段中儿童言语的发展。我们通过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探讨,可以获得一般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常模, 同时,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展示了儿童行为模式发展的一般趋势,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解。(三)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及其成因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不同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不同文化背景之间的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势、速率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系也千差万别。如何从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探明个别差异

14、的成因,将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也有利于改善特殊(超常和低常)儿童的教育工作,并做好罪错青少年的挽救工作。(四)探讨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一门学科的发展同它的方法论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心理研究的方法论,从高到低可以分为个紧密联系的层次: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体科学方法技术。哲学方法论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最高指导原则,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的灵魂。一般科学方法论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各个领域,具有跨学科的普适性,是哲学方法论和各种具体科学方法技术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其代表是“老

15、三论”中的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以及“新三论”中的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新、老三论也称横向科学或系统科学。系统方法有三个显著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佳化。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坚持从儿童自发的和整体的活动模式中去探求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对儿童心理的结构成分、转换功能、相互联系方式、历史发展过程等运用控制论模型进行综合性考察;而最佳化就是系统自动调节所追求的目标,平衡化就是主体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追求一种愈来愈佳的平衡,使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得以协调。具体科学方法技术是指直接适用于特定学科的专门的研究方法技术。个体、刺激和反应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变量,在明确了研究问

16、题和所要探讨的变量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合适的具体研究方法和技术。根据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研究条件的控制程度上的差别,我们常见的低控到高控的具体研究方法有:A.档案法、B.观察法、C.调查法、D.测验法、E.实验法。前四种方法只能研究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共存关系和共变关系,不能说明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最后一种实验法则能探明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儿童发展心理学中的方法论既是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促进本学科自身走向成熟的基本要素。第二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意义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地位一切科学都是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的结果,都是人类智慧和经验的结晶。科学从根本的意义上讲,是一个相互

17、联系 、相互依赖 、相互渗透的整体,我们可以根据科学研究对象性质的不同,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三大门类,它们分别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理论思维之运行的普遍规律。科学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历史过程,具有连贯性和客观性。心理学作为一门主要研究人类内部精神生活的科学,很难把它截然划归于某一门类之中,因为精神生活的主体在不同的条件、联系和关系中,同时既表现为生物的存在物,又表现为社会的存在物,还表现为思维着的存在物;而人类的精神活动又能够把握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理论思维的运动规律,并能权衡这些规律的科学价值。因此,如果画一个科学体系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代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

18、三大门类,那么心理学大致处于这个科学体系三角形的中间位置上。从研究对象来看,心理学和哲学最接近,心理学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同哲学中最基本的理论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相互关系问题直接联系着的。从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心理学又最接近于社会科学,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在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汲取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因此人类的心理活动过程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文化过程,它不受生物学规律的支配,而是遵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心理学研究的具体科学方法技术来看, 它又最接近于自然科学,心理学是一门能够用经验事实加以验证的实验科学,正是由于它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才于1879年从哲学的母

19、腹中脱胎而出,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许多国家为了促进心理学的繁荣,把心理研究所设在科学院内,并动用自然科学研究基金加以扶植。因此,我们对心理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必须作多维度的理解,其中,心理学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在这种多维理解中居于主导地位, 因此从总体上说, 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心理科学中又居于什么地位呢?现代心理学业已形成一个学科体系,我们可以把这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划归为两大领域: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正是处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界面上,但从本质上看,儿童发展心理学更贴近基础研究领域。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规律,而儿童发展

20、心理学又是这个学科体系中最主要的分支,因为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充分揭示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以及影响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研究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这是由于在基础研究中发生法日益成为心理学理论思维的重要工具,即用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体心理起源的观点来解释人的心理实质,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贡献(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对唯物史观的贡献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成就,并为一切真正的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

21、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即是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东西,它决定了的儿童心理的发展。儿童心理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是由他的社会存在的反映。儿童心理发展由他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原理,为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性提供了科学的根据。(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对认识论的贡献认识论在本质上是一种思维如何适应于客观现实的理论,从而确定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认识论的核心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在本质上是实践性的。实践活动是主客体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中介和桥梁。实践第一的

22、观点必然导致唯物主义,因为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现实, 是一种社会存在, 而环境的改变又是和实践活动水平相符的。人们认识的发展依赖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把实践引进认识论,可以说是辩证唯物主义创立过程中最具革命性的事件。儿童发展心理学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性提供了事实根据。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发生发展的,而儿童自发的整体性的躯体动作是儿童心理发生的现实基础。外部的躯体性的感性活动会逐渐内化为内部的理性活动,但在任何情况下,实践活动总是内部的思维活动的基础,并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儿童心理在活动中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儿童的心理反映和客观现实逐渐相一致的过程,

23、这个心理反映的客观性过程在个体心理的发展中是永无止境的。(三)儿童发展心理学对辩证法的贡献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坚持发展的原理,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具有矛盾着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这种转化在于飞跃,在于渐进过程的中断;事物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按否定之否定的途径波浪式或螺旋式地上升前进;辩证的思维方式要求按事物的普遍联系的原理坚持系统的整体观,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中介环节和转化过程入手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主客体之间的矛盾斗争,这种矛盾斗争的转化机制即是同化

24、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化过程;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由于渐进的中断而产生飞跃,从而使心理发展显示出年龄阶段性;每一阶段新的心理结构的产生是对已有的旧结构的整合,这是一个“扬弃”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否定,因此心理发展的曲线是呈波浪型上升的;对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只有坚持系统的整体观和普遍联系的发展观才能把握其规律,因此对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转化、主体活动的中介作用、各个年龄阶段之间的衔接、各种心理机能的统整作用等等,均须坚持普遍联系的发展观。对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宝库。(四)儿童发展心理学对本体论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原理,认为世界的真正统

25、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本原,是第一性的东西;意识则是由物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东西;物质世界及其运动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着;意识则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探明儿童心理发展如何受物质条件的制约,将大大丰富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内涵。三、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实践领域中的意义(一)儿童发展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意义 现代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改革,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上。儿童发展心理学为现代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呢?()学校必须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办学机制,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同未来的社会接轨。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化系

26、统,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同学校这个人造的文化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由于现代社会在飞速地发展, 因此学校的文化环境的设置必须要有超前性,它应该衔接于未来的社会而不是现在的社会。这样,儿童受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同未来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逐渐适应于未来社会的过程。未来社会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该作出科学的预测。缩短学生毕业后的社会适应期,提高教育的效益。()学校必须确立符合实际情况的最佳化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最佳化的教育目标应体现学校对儿童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几方面发展水平的综合性要求。对所有的各类学校来说,都应该努力适应社会主

27、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创造型人才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必须着重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儿童自觉地学会在变革现实中超越现实,使儿童逐步介入创造世界历史的进程,同时也成为逐步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学校必须把校风建设作为教育工作的生命线,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校风建设包括教风建设和学风建设。 同学之间、 师生之间、教师之间,都应该建立起一种协作型的人际关系,互相尊重,严谨治学,有着一种浓厚的民主的追求真、善、美的学习风气。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是儿童智力和高级情感发展的基础。校风建设应该把约束型的人际关系转化为协作型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儿童社会化的发展。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真理的力量和自身人格的力量,去达到教

28、书育人的目的;教师应该成为儿童年长的合作者,不滥用权威去约束儿童,真正做到在真理和规则面前人人平等。()学校教育必须面对全体学生,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去攀登自身发展的“适应峰”的峰顶。 所谓适应峰(Adaptive Peak),指的是个体和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关系,峰顶表示个体对于环境有最完善的适应,即个体能够在这个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潜在的创造力,能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心理的发展;适应峰坡面上的不同梯度表示个体对于环境有不同的适应性,越是接近峰顶, 个体的创造力发挥得越充分。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只有适度(而非揠苗助长式的过度)地走在发展前面的教育教学才具有正的适合度。因此, 学

29、校教育必须创设一定的情景, 在课程设置、教材编排、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和教育评估等方面,都要顾及到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和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所有儿童都有机会攀登适应峰的峰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除了学校教育,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也都具有重要意义。(二)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其他实践领域中的意义儿童医疗保健工作儿童发展心理学为儿童医疗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有了正常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常模作为参照系,就更有助于诊断和治疗精神发育不良的儿童,尤其在儿童神经症和精神病的治疗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如果医生们善于运用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问诊,善于同儿童交流情感,那就更有利于

30、查清病根; 在治疗过程中善于运用良好的积极暗示, 改善患儿的情绪状态,那就更有利于促进患儿的康复。儿童文艺工作儿童文艺工作者只有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有深刻的了解,才能为儿童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其作品才能为儿童所喜闻乐见。例如,安徒生的童话之所以有永久的魅力,是因为他的作品除了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外,还符合儿童想象的特点。儿童社会工作儿童发展心理学对于儿童咨询工作,儿童广播电视工作,儿童玩具和服装设计,儿童食品的调配、包装,失足青少年管教工作等都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第二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及其机制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一)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

31、力场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应是指那种对于儿童心理发展起真正的推动作用的力量,这种力量并不存在于儿童的主观的精神世界内部,而是蕴藏于儿童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之中。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即是一种社会存在,一种客观现实,是第一性的东西;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真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东西;儿童真实的生活过程决定着并推动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儿童现实的社会生活过程理解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场。控制论意义上的动力场,是指一个可变而又相对稳定的综合一体化的组织系统;在这个组织系统中,某一因素发生变动,会引起其他部分乃至整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显示出动力过程。儿童的实际生活过程是一个自动控制的综合一体

32、化组织,它是一个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自动调节的反馈环路系统。在这个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的三项格式系统中,由儿童的积极活动所引起的客体变化,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反馈环路系统中,由于主体活动结果的返回传导,儿童变革客体的活动方式会逐步适合于客体的特征和变化,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动态过程;而儿童心理作为机能性的东西,又是随着对活动方式调节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二)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儿童心理是在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发展的,这是整个心理发展动力说的逻辑上的出发点。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从根本上说是运动着

33、的物质性的综合体,儿童心理作为第二性的东西正是派生于这个物质性的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内部的结构性矛盾才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力。作为精神现象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归根结蒂是主客体之间结构性的矛盾运动的反映。换言之,主客体之间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是儿童心理自己运动、自身发展的动力和泉源。由“主体活动客体”三项格式构成的反馈环路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于反馈信息的存在,这个反馈环路系统实现着自动调节、自动控制的功能。主体活动具有结构性和机能性这两个显著特征,是主客体之间实行自动调节的转换体系。主客体同时构成了活动结构的两极,并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的因果链,它们之间的矛盾是一种结构性矛盾。

34、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只有在儿童社会生活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获得解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协调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儿童心理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过程。当我们从整体的系统方法论的反馈原理出发,就会清楚地看到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因素。主客体作为活动结构的两极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由它们构成的环路系统中,反馈信息流是无法任意截断的。正是反馈环路系统中的信息流滋育着儿童心理的成长。主客体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了反馈信息流的正常运行。儿童真实的生活过程是一个有机联系的连续发展的整体,虽然儿童内部的心理活动起源于外部的实践活动,观念上的活动对象派生于现实中的活动对象,但在儿童的真实生活中,内部活动与外部

35、活动,观念上的活动对象与现实中的活动对象,以及主体活动与活动对象,都是难以割裂的整体。因此,我们不能把儿童内部的心理活动人为地从他的整个生活实践中剥离出来,然后去他的内心世界或大脑皮层之内去寻找心理发展的动力。同时,我们也不能把客体等同于环境,客体只是环境的一部分。从哲学的意义上讲,客观环境是由自在之物和为我之物构成的 。主体只有通过活动 ,发挥出现实的本质力量(即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才能使环境中的自在之物转化成为我之物,转化成主体活动的对象。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机制(一)儿童心理发展的控制论动力模型我们必须首先构建一个能对儿童心理发展加以解说的控制意义上的动力模型:动力模型说明:儿童心理

36、起因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由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带“”号的反馈环路系统即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场。客体的信息()被主体的活动格式或心理结构()所整合、 同化();在同化作用下,主体根据预期目标输出动作反应();引起输出反应的根源是同化,而不是刺激;动作反应要顺应客体的特征,并导致客体的变化;作为主体活动结果的客体变化,在整个反馈环路系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通过返回联系转化为反馈信息(FI:Feedback Information),从根本上改造着整个控制论综合体的性质与状态。主体依据反馈信息,用预期目标对自己的真实活动结果进得对照、检验、评价、核准,并据此调整或创建自己的活动格式,以顺

37、应客体的变化,从而影响到下一个动作反应的再输出。这样循环往复,直至活动结果达到主体的预期目标。在这整个过程中,起自动调节作用的主要是反馈信息流。由于反馈信息流的存在,因此主客体之间能够逐步获得协调平衡,儿童心理也随着活动方式的创新而发展。(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平衡化动力机制主客体之间的协调过程即是平衡化过程,平衡化包含了同化和顺应两种相反相成的机能。同化是指主体在机能上(而不是在理化方面)把客体整合到自己的活动格式中;顺应是指主体改变自己的活动格式以适应客体的特征和变化。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同化和顺应能够自动地趋向于动态平衡。根据信息控制的原理, 我们可以把动力模型中由(AT)输出的信息称

38、为给定信息,主体作用于客体所产生的信息称为真实信息,真实信息返回传导即转化为反馈信息。反馈的显著特点就是根据活动的结果来自动调控整个平衡化动态系统的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讲,平衡化的动力机制也就是控制论系统的反馈机制。当给定信息和真实信息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使系统的运行越来越偏离预期目标,越来越脱离稳定状态,即为正反馈;当给定信息和真实信息之间的差异趋于减少,使系统的运行越来越趋近预期目标,向稳定状态发展,即为负反馈。在回路系统中由于正负反馈的协同作用,同化和顺应能逐渐地趋于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化动力机制,从本质上讲就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环路控制系统中的反馈机制,自动调节的反馈原理能够对儿

39、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过程作出充分说明,无需附加任何外来成分。儿童真正的心理生活是从主客体之间的协调平衡开始的。新生儿能够凭借生物钟的节奏,产生自发的和整体的动作 ,然后通过自动调节而形成一连串分化的 、协调的反射格式,从而揭开了心理生活的序幕。儿童的某个活动格式一旦形成,他就有运用这个格式去控制环境的需要,力求把他所接触到的新东西同化到已有的活动格式中,这好比人的眼睛有对视觉映像的需要一样。控制环境比起求乐避苦来说,是人类活动更基本的动机,也是儿童心理和人格获得发展的最主要的能量泉源。当原有的格式同化不了新的事物,就会产生新的问题,引起儿童内心的紧张,使他体验到重建主客体之间新平衡的需要。在主客体

40、之间失衡的状态下,儿童会自动地调整旧的活动格式,或创建新的活动格式,以顺应新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力求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平衡。平衡化照皮亚杰的说法,总是在追求一种愈来愈佳的平衡。平衡化的过程也是儿童拓展新的生活空间、形成新的生活旨趣的过程。儿童心理正是在平衡化的过程中,通过对活动格式的不断创新而发展的。儿童生活的本质具有鲜明的创新性。第二节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我们可以依据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三项格式论思想,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三个范畴:一是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二是儿童的生活环境;三是儿童活动中自动调节的平衡化机制。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儿

41、童心理的发展。一、儿童的身心发展状况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一)儿童的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心理发展不能脱离这个必要的物质前提。最高等的动物如黑猩猩,即使生活在人类社会环境中,并进行长期的训化,也不可能有正常人的心理发展状况,因为它不具备有人的机体素质。生理成熟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使新的心理活动的出现处于准备状态。当某种器官尤其是脑达到一定的成熟水平时,只要适时地给予适当的训练或刺激,就会使儿童相应的新行为模式有效地产生。比如,四五个月的婴儿,视觉和抓握格式之间的协调,有赖于脑的相应部位的神

42、经纤维的髓鞘化的形成。再如,青春期性腺机能开始发挥作用,第二性征的出现,为儿童性意识的迅速觉醒和自我意识的高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生理成熟的水平规定了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生理成熟只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儿童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生理成熟;但若只有生理成熟而没有其他必要条件的协同配合,儿童心理也不可能得以发展。把心理发展的原因完全归结为生理成熟,是错误的生理决定论的观点。生理成熟只是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揭开新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还必须通过儿童的对象性活动才能完成。生理成熟的程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遗传的程序编制规定着个体生长发育的历史顺序,而生理成熟

43、的程序又必然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性。动作格式是建构心理结构的原材料,而儿童动作发展的顺序完全跟机体生长发育的顺序一致,也是遵从“首 尾律”和“近 远律”的:儿童是先会抬头,后会翻身,再会坐、爬,最后才会走路;先发展臂部动作,后发展手指动作。当然,儿童动作的发展也不是由生理成熟预定的,一个动作格式的形成,还必须在儿童的及物活动中由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化机制来加以协调。生理成熟水平会制约着儿童对客体发生相互作用的程度和范围,从而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程序,这从幼年儿童的身上看得更加明显。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由于儿童的基因型和先、后天环境千差万别,儿童的生理成熟具有个别差异。

44、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对儿童接受环境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使儿童从出生起就以独特的方式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并使这种反应带有倾向性和选择性。儿童反应方式的独特性还进一步影响到成人的抚养方式和周围的人同他交往的方式,这就使儿童的行为模式更加多样化。因此,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特殊能力的发展比起一般能力来说,同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有更高的相关。比如,具有特殊音乐才能的人,他的颞叶构筑区明显地与众不同。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来看,生理成熟的个别差异对个性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儿童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特性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奠定了其气质类型的基础,并进而使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也染上一层底色,

45、使之更易于朝某个方向发展。比如,多血质的儿童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的性格,而抑郁质的儿童则易于形成忧郁伤感、孤僻独处的性格。生理成熟的影响力因心理机能和心理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异一般说来,较低级的心理机能和躯体动作,其发展受生理成熟的影响较大;而高级的心理机能,如抽象逻辑思维、道德价值判断、高级的社会性情感、意志等,则更多地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生理成熟的影响力就相对趋弱。总的说来,在儿童心理发展的早期阶段,生理成熟的影响力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成熟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但是,当某一生理器官和机能处于加速发展时期,生理成熟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力有可能反弹增大。青春期性腺机能迅速崛起时的情景就是如此

46、。比如,月经初潮的情绪紧张在少女身上就表现得相当明显,她们的忧郁、易怒、拘谨、自卑等与月经调期的一定阶段密切相关,月经过后,情绪又相对高涨。世界上的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把1214岁看作是情绪发展最困难的时期,男女少年的不适感和执拗性在此期间表现得尤为明显。(二)儿童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行为模式是整个儿童心理发展序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儿童现有的心理结构总是在前一时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并将成为下一阶段心理发展的新起点。儿童所有的行为模式构成了心理发展的连贯序列和真实内容。任一水平的行为模式都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直接的结构前提,儿童心理要发展就必须从外界现实中吸取新元素,倘若没有

47、相应的心理结构作为工具,儿童就无法整合或感受外界的客观刺激,也无从根据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活动格式。众所周知,当主体知觉一个客体时,总是把这个客体归于某个范畴之中,由这个概念范畴赋予客体以实际意义,只有这样主体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客体,而范畴总是和一定的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因此,儿童心理因素本身也积极地参与并影响着自身心理和发展,而且年龄越大,心理因素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行为模式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过“最近发展区”的科学概念,他认为必须确定儿童心理的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即儿童在现实的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是潜在水平,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

48、下凭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在一般情景下 ,儿童的行为模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结果,是处于现有水平上,它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潜在水平。诸如儿童的悟性、求知欲、价值导向、注意品质等都在影响着最近发展区的形成。最近发展区使我们看到了某一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大可能性。行为模式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形成儿童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个别差异。总的说来,行为模式的发展水平越低,心理结构的可塑性越大,稳定性越差,儿童易受环境的暗示、影响,心理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形成之影响力也越低。 行为模式的发展水平越高, 儿童对外界事物的刺激就越具有选择性,态度更鲜明、稳定,适应社会环境的行为方式更具独特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