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doc(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精品文档.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伤仲永 一、 词语积累 (一)一般词语 【伤】哀伤,叹息。【未尝】不曾。尝,曾经。【求】索要。【焉】代“忽啼求之”一事。【旁近】附近。指邻居。【与】给。【书】写。【养】赡养。【意】指内容。【一乡】全乡。一,全。【自是】从此。自,从;是,此,这。【就】完成。【文理】文采和道理。【观】看。【邑人】同县的人。邑,县。【稍稍】渐渐。【或】有人。【乞】求取。【环谒(y)】四处拜访。谒,拜访。【从】跟随。【先人】称死去的父亲。【令】让。【称(chn)】相当。【复】又。【泯
2、(mn)然】完全。【通悟】通达聪慧。【受】承受。【材人】有才能的人。【卒】最终。【至】达到。 (二)古今异义 【众人】古:常人。今:所有的人。 (三)一词多义 【然】此、这样。的(样子)。【贤】有才能。胜过,超过。 (四)词类活用 【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利】认为有利可图。 (五)通假字 【扳(pn)】通“攀”,牵,引。 二、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 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为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先叙后议,由事入理,给人启迪。四、 问题探究 1方仲永才能变化分为哪
3、几个阶段?各阶段有什么特点? 分为三个阶段: 童年才能初露;少年才能衰退:青年才能平庸。 2方仲永的才能由神童沦为平庸的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来看: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从道理上看: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受于人者不至”。) 3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习本文,你受到什么启发?)文中什么地方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 一个人即使再有天赋,如果不加强后天学习,也会变得平庸无奇;天赋较差的,如果不学习,结果更是不堪设想。作者说明了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文章第三段议论集中体现了这个道理(作者观点)。
4、4有人说:学习的好坏,完全取决于一个人天赋的高低,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不同意。一个人学习的好坏与他的天赋有关,更与一个人所受的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只凭借天赋,不加强后天学习,将会成为平庸之人。5文中的“受之天”和“受之人”分别指什么?“受之天”意思是“先天得到的”,指天赋;“受之人”指“后天的教育”。6. 如何理解“得为众人而已耶”?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不如。7. 学了这篇文章后,某班级举行了一个辩论会,请你结合本文给甲乙双方确定各自对立的观点,并作为反方反驳正方的观点,要做到有理有据。【正方观点】天赋决定成才。【反方观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反驳】
5、我方认为: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必然条件。天赋对成才固然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它只为成才提供一个基础,对成才并不能起到决定作用。人的知识、能力并不是先天父母所赐给的高智商中所包含的内容。科学研究表明,先天没有缺陷的人,在出生后其智商并没有多大差别,而形成后天差异的根本原因却是后天教育的环境、内容、程度以及个人的努力程度决定的。研究证明,爱因斯坦等大科学家的脑细胞比常人多千百倍,这是后天用脑的结果。“天才在于勤奋”,“教育创造英才。” 五、 翻译句子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
6、要这些东西。【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父亲对此感到诧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作诗。【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明道中,从先
7、人还家。】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泯然众人矣】(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了,成为普通人了。【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像他那样天资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那些现在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8、。木兰诗一、词语积累 (一) 一般词语 【复】又。【当】对着。【户】门。【机杼(zh)】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杼,织布梭子。【惟】只。【忆】思念。【军帖(ti)】军中的文告。【可(k)汗(hn)】我国古代一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十二】表多数,不是确指。【爷】指父亲。【市】买。【鞯(jin)】马鞍下的垫子。【辔(p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但】只。【燕(yn)山】北方山名。【啾啾(ji)】马叫的声音。【戎(rng)机】战争。【度】过。【朔(shu)气】北方的寒气。朔,北方。【金柝(tu)】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铁衣】铠甲。【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策勋】记功
9、。 【强】有余。【欲】要。【用】愿做。【愿】希望。【千里足】千里马。【红妆】女子艳丽的装束。 【霍霍(hu)】磨刀声。 【著(zhu)】穿。【裳(chng)】古代女子的下裙。【云鬓】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花黄】古代女子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同伍的士兵。【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地走】并排跑。【安】怎么。 (二) 通假字 【帖】通“贴”,粘贴。 (三) 词类活用 【策】名词作动词,登记。【骑(j)】动词作名词,战马。 (四) 古今异义 【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但】古义:只;今义:常为转折的连词。【走】古义:跑;今义:步行。【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五
10、) 一词多义 【市】买。愿为市鞍马 集市东市买骏马。 (六) 成语 【扑朔迷离】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以辨别清楚。 二、文学常识 这首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风合称我国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整体把握 1. 思想内容: 木兰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封赏,辞官还乡的故事,歌颂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热爱亲人、深明大义、不慕功名等美好品德。 2. 情节结构 停机叹息,决定从军;出征准备,奔赴沙场;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封赏,还朝辞官;解甲还乡,亲人团聚;双兔难辨,隐喻作结。 3. 修辞特色 比喻:雄
11、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顶真: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对偶: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排比: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互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问题探究 1. 千百年来,木兰的形象家喻户晓,木兰还成为美国迪斯尼大片中的主要角色。是什么原因使得她有如此魅力? 木兰的形象既有传奇性,又有丰富性。她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 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又热爱和平生活。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美好品德,这是
12、其形象历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2. 结合语句分析木兰身上具有的优秀品质。【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勤劳。【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孝敬父母,深明大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坚毅勇敢,报效国家。【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淳厚质朴,不慕功名,热爱和平生活。【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敏。3.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木兰的心事是什么?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经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不禁忧愁。4表明木兰代父从军原因的语句是什么?其中根本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根本原
13、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4“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长鞭,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表明了什么?表明出征前准备的紧张。5文中用了两个“旦辞,暮宿(至),不闻,但闻”重复句式,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反复手法夸张地表现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6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声音目的是什么?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7表明军情紧急和木兰奔赴沙场矫健英姿的句子是什么?“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8描写边塞军营艰苦战斗生活的画面是什么?“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9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句子是什么?“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10侧面表明木兰功劳之大
14、的句子是什么?“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11“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辞官还乡除了因为她眷恋家园生活外,还可能有别的原因吗?还可能是自己是女儿身,不便向天子明言。12表明家人团聚欢乐气氛的句子是什么?“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13“开我,坐我,脱我,著我”这一排比句通过木兰一连串的行动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对女儿妆的喜爱,以及情不自禁的喜悦。14巧妙解答木兰从军十二年没有被发现的奥秘的句子是什么?“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15全文最后一段有什么特点?这样结束全诗好不好?使用隐喻作结。这样
15、结束全诗,不但十分形象地解释了“火伴”们的惊讶,对读者必然产生的疑问做出了理回答,还表明了木兰富有机趣智慧而又充满自豪的神态表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同时使全诗锦上添花。16为什么全诗将战斗过程写得格外简略,对其余内容却写得特别详尽?作者要突出的是对木兰孝敬父母、勇担重任性格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不惜笔墨。也隐含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再者,这样写女儿情、英雄气汇集于木兰一身,使其形象有血有肉、真实感人,从而丰富了木兰的性格。这样安排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作者的思想倾向。17举出你所知道的我国的其他巾帼英雄。穆桂英、梁红玉、秋瑾、刘胡兰、张志新
16、18写出与本文故事情节有关的影视、戏曲作品名称。电影:花木兰(美国)豫剧:花木兰口技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是清朝张潮编选的笔记体小说。本文作者是林嗣环,清朝人。 二、词语积累 (一) 一般词语 会(适逢,正赶上)宾客大宴 施(设置,安放)八尺屏障 但(只)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便有妇人惊觉(醒)欠伸(打呵欠,伸懒腰)其夫呓语(说梦话) 妇抚(抚摸,安慰 )儿乳 宾客意(心情)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众妙毕(全,都)备 夫鼻句(打鼾)声起 盆器倾侧(翻倒倾斜) 曳(拉)屋许许声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一头;一种) 奋(扬起,举起)袖出臂 (二) 词类活用 宾客
17、大宴(举行宴会) 京中有善(擅长)口技者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妇拍儿呜(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之 (三)一词多义 妇抚儿乳(喂奶) 儿含乳(乳头)啼 以为妙绝(极点) 群响毕绝(没有,消失) (四)古今异义 【中间】古义:其中夹杂着;今义: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里面;中心 【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走】古义:跑:今义:步行 (五)通假字 坐通座,座位 (六)时间词语 少顷 既而 是时 未几 俄而 一时 忽然 忽 表突然发生:忽、忽然;表同时发生:一时;表相继发生:既而;表在特定某时间内发生:是时;表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俄而、未几。 少顷、俄而:一会儿 既而:不久 是
18、时:这时 未几:不多久 三、整体把握 1.基本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的高超技艺,让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义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结构安排 交代表演者和表演时间、地点、设施、道具(简单),以及开场前的气氛。 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 a.一家四口深夜被犬吠声惊醒。 b.一家人由醒复睡,以及宾客变化。 c.火灾突至,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表演结束,再次突出道具简单。 3.问题探究 1)“善”字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概括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统领全篇。 2)首尾为什么交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相互照应,突出道具简单,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
19、艺。 3)“抚尺一下”,形成了怎样的气氛? “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即肃静而紧张的气氛。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有什么作用? 表现宾客对口技表演者的向往,表明他令人叹服的艺术魅力,衬托口技表演的高超;为即将开始的演出创造静谧的氛围,是下文表演的烘托和伏笔。 5)口技表演为什么以“犬吠”声开场? 表明故事发生在人们入睡后,交代一家人惊醒的缘由,展开对各种声音的描摹。 6)“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写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写的是听众的神态、心理。“伸颈、侧目”表表明听得入神,惟恐有遗漏;“微笑”表明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表明被折服,又不便拍案叫绝。烘托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20、 7)三个“大呼”,五个“百千”表现了什么? 火势迅速蔓延;声音大起杂乱;人们紧张慌乱。 8)总写失火时声音复杂、逼真的句子是什么?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9)作者议论的句子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作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0)“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说明了什么? 听众以假当真,想急于逃出火海。反衬了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11)表现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的语句是什么? “稍稍正坐。” 12)摘录文中语句回答。
21、 A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过程: a.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遥闻毕备。 b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夫鼻句声咳嗽。 B.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况: a.响声大作,由少而多:忽一人犬吠。 b.百千齐作,应有尽有:中间力拉无所不有。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一、文学常识 这篇神话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 二、词语积累 【逐走】竞跑,赛跑。逐,追赶。【入日】追赶到太阳落山的地方。【足】够。【北】向北。【大泽】大湖。【至】到达。【道】中途,半路。【弃】遗弃。【邓林】桃林。【夸父追日(成语)】比喻决心大或不自量力。 三、整体把握 这篇神话描写了巨人夸父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化为
22、桃林的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四、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夸父“与日逐走”? 从积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宏大的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提倡从积极角度看待) 从消极角度看:表现了夸父不自量力。 2如何理解“弃其杖,化为邓林”? 丰富了神话内涵,丰富了夸父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神话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3怎样认识夸父形象及神话主题? 夸父有明确追求,他勇敢、执着、至死不渝、甘为人类造福。这一形象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山海经中保存了一些人们熟知的神话,你还能写出一个吗?精卫填
23、海。 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二、词语积累 (一)一般词语 【昔者】从前。【不周山】不完整的山,周,完整,不周山即昆仑山。【触】碰,撞。【地维绝】系挂地的绳子断了。【故】所以。【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焉】文言兼词,“于此”“于之”的合音意义为“在这里”。【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二)古今异义 【维】古义:绳子;今义:维持。 (三)一词多义 【为】是,判断动词。动词,当,作。 三、整体把握 (一)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共工和颛顼争做帝王,发怒碰了不周山的故事叙写,反映了古代人类对某些自然现象的幼稚解释,以
24、及大胆的想象、探索。 1 问题探究 1怎样看待两小儿辨斗? 两小儿喜爱探索,精神可嘉。他们善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现象,且能够从不同角度角度观察事物。 2“两小儿笑曰”中的“笑”是什么意思?你认为他该不该“笑”? “笑”是讥笑。从作者为道家,孔子为儒家的角度看,显然要通过本文讥笑孔子。从下文孔子态度上看,又不该“笑”,因为孔子实事求是。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从两小儿辨斗角度看: a.看问题要透过表象看本质; b.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c.要发扬勇于探索大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 从“孔子不能决”的角度看: a.宇宙无限,知识无涯,学无止境; b.人不能尽知,应实事求是,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4举出你曾争辩的自然现象,说明争辩的理由。5探索对人类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6.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