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2.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2农民工流动就业,是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产物,它催生了我国市场化的就业机制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对我国社会结构的改变也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对我国传统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特别是劳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的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新矛盾,加快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亟需研究。一、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和特点(一)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主体农民工流动就业,始于改革开放初期。上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家
2、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把农民从土地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农民就业不充分的问题充分显现,农民开始经营家庭工商业,外出运销、搞建筑就成为早期的流动就业形式,1984年农村外出就业人数不超过200万。随着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离土不离乡”成了农民主要的就业转移方式。东西部地区在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的拉开,导致了跨地区流动就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迅猛增长,“民工潮”由此兴起,1994年外出就业的农民达4000万人。此后,农民外出就业人数持续增加。据调查,2004年全国农民外出流动就业人数1.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
3、工约1亿,占城镇就业人员近40%。农民工广泛分布在城市各个行业,特别是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等行业。总体判断,今后5-10年,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将呈增长趋势,农民工成为城市产业工人主体的趋势会不断得到加强。(二)农民工流动就业的主要特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在开始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呈现出双向的、职业与身份背离的“候鸟式”流动就业的模式。这种“候鸟式”的就业方式呈两种形态:一种是“摆钟式”,即农民外出务工以年为单位在城乡和地区之间流动;另一种是“兼业式”,即利用农闲季节短期的、季节性的外出打工。这种“候鸟式”就业形态形成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最显著特点。造
4、成这种“候鸟式”流动就业方式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制度和政策,而特殊的农村土地制度又是支撑这种就业方式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近年来,农民外出就业开始出现由“候鸟式”向“迁徙式”转变的新迹象,其特点:一是大量农村劳动力举家外迁,2004年农村举家外迁劳动力达到2470万人。二是基本脱离农业生产、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比例越来越大,农民打工的兼业性在减弱。(三)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特性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农村改革把农民从原有的体制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自主支配自身劳动力的实现,使得在原制度下长期积累的人地矛盾和不充分就业逐步显性化,农村就业问题日趋尖锐。与此同时,城市改
5、革使得非公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国有企业的用人自主权也逐步扩大,从而产生了从农村补充劳动力的巨大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农民在利益驱动下自发地从农村走向城市、由土地走进工厂(实际是劳动力要素从价格低处流向高处),冲破了传统的计划用工体制,形成了我国最初的劳动力要素市场。这种由农民工流动就业形成的劳动力市场,是在旧体制外成长和发展起来的真正的劳动力市场。在城市,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民工流动就业进城,国有企业原有的用工制度被打破,开始向市场化就业过渡,但仍残留许多计划经济色彩,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起初,两个市场是完全不相通的,界限较为分明,农民工很难进入城镇职工的就业领域。因而,我国劳动
6、力市场产生伊始就带有市场分割特性,即为二元市场。反映这种市场分割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劳动力市场的巨大价格差别: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职工与相同职业岗位的农民工的工资收入之比,最高的达到51,最低的也有21。随着改革的发展和深入,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朝着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规规章,特别是近年来取消和废除了针对农民工就业的各种歧视性政策。另一方面,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制,逐步削弱和缩小了政府保护性就业的“领地”,加上非公企业的发展,城镇劳动者就业逐步形成由市场机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格局;国有企业从业人员的存量即下岗职工也通过并轨稳步地纳入了市场化就业轨道。这两个方面的发展
7、,使得原来分割的市场开始相互渗透,但市场分割依然存在。这种“二元劳动力市场”的状态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变。二、农民工流动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一)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有待改善打工难,就业环境差,一直是农民工进城就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近年来,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维护农民工权益和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但由于历史问题的积累和深层次的体制问题,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依然不尽宽松:就业服务、就业培训不能适应农民工大规模流动就业需要;农民工缺乏信息和帮助,求职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对农民工不平等对待,轻视、漠视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较严重;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已经取消的对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性障碍,在实际执行
8、中尚未落实。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仍需花大力气。(二)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受侵害是一个长期以来存在的普遍现象:一是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欠薪逃匿情况比较突出。二是强制加班加点,超时工作较为普遍。三是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恶劣,人身安全和健康得不到保障。(三)农民工的后续发展面临困境一是农民工本身就处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低端职业领域,发展起点就低,职业升迁受限;二是工资收入低,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基本上属于“生存”型工作,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三是如果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被抑制,也难以造就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四是
9、待遇上的不平等,享受不到相应的社会保障权、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以及住房、子女教育等成为他们在城市里发展的主要障碍;五是企业使用农民工往往只从短期效益出发,对农民工的掠夺性使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偏好,不注重农民工的培训和提升,农民工始终处在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从而导致难以形成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高素质的产业大军。这种状况也会影响农民工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影响与工业化同步的城市化的实现。三、农民工流动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一)农民工供给大、素质低,导致在劳动力市场的弱势地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数量巨大,在劳动力市场上农民工供给过大是一个长期的状况。农民工的供给大、素质低,再加上低端职
10、业领域劳动力的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弱势,无法与雇主讨价还价。(二)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导致管理服务的缺失一是过去劳动力市场的管理与服务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特别是国有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的,面对大规模的农民工流动就业,劳动力市场基础信息体系建设跟不上,缺乏有效的信息统计手段和制度。二是人员、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地方的农民工实际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加大了农民工维权的难度和困难:由于缺乏基础管理,不可能建立起农民工维权的长效机制,难以从源头上制止劳动违法行为。由于人员经费的严重不足,也难以对劳动力市场秩序进行有效的监管。(三)管理体制城乡分割和区域分治是根本性原因从深层次分析,我国二元经
11、济结构产生的城乡分割和地区分治制度是产生问题的根本性原因。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冲击了传统的以固定就业为特征的城市就业管理制度,也冲击了以“块块”即地区分割为特征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现行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是财政“分灶吃饭”,政府只对当地的居民负责,不对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外来人口”负责。在这种制度环境下,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的驱动下,就会产生漠视甚至损害“外地人”和农民工的利益的行政行为和决策结果。过去对农民工的管理建立在为本地人谋利的基础上,实行“收费管理”、“收费服务”;而在各种收费被取消后,把农民工当作“自己的居民”给予服务的机制又没有形成,导致了管理上的真空。农民工也
12、没有主动接受政府管理的动力。对农民工来说,由于他们是“外人”,没有上述权益,从而也就没有了接受管理的动力。对许多不规范的企业来说,在工人没有通过组织的力量对其形成压力,在政府难以进行干预的情况下,逃避政府的监管也符合其利益,逃避缴纳社会保险费、拖欠工资、超时加班的现象较为普遍,且屡禁不止。这是目前在劳动力市场秩序监管、农民工维权以及就业服务方面面临诸多问题的深层次制度原因。因此,要解决农民工流动就业面临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打破城乡和地区分割,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四、建设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思路和对策(一)基本思路和目标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全
13、局稳妥推进,局部勇于突破,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改革要有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建立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包括多方面的任务。从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来看,包括劳动力市场的基础建设(如城乡一体化的信息网络的建设和组织体系的建设);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失业登记和失业求助、就业管理);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设(就业登记、劳动合同管理、劳动执法和劳动争议处理)。从宏观制度方面来看,包括户籍制度改革、城市社会管理体系改革、教育制度的改革、住房及相应的公共设施建设等。在推进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设的过程中,应首先确定方向,明确长远目标,但同时,更要明确阶段性
14、目标,特别是要明确那些我们近期必须完成并能够完成的目标任务。改革的长远目标:建立城乡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消除一切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建立高效、完善的劳动力管理与服务体系,形成城乡劳动者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平等就业的制度环境,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城乡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配置。改革的近期目标:逐步打破城乡和地区分割,建立覆盖城乡、平等对待的劳动力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农民工素质,有效地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当前要实现的政策目标:一是使农民能够顺畅地进入城市就业,不受就业歧视;二是对就业的农民工,使他们的各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有一个最必
15、要的社会保障;三是对有条件实现稳定转移的农民工,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家落户。(二)具体政策建议1.建立城乡统筹就业的组织领导体制。应成立全国城乡统筹就业的领导小组,总揽全局,统筹规划,组织重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并协调解决各地区、各部门等方面的利益矛盾。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和全国统一性要求强的领域,如户籍制度改革和给予农民工平等的“市民待遇”、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政策的制定等,需要统一决策。各级政府要相应地成立城乡统筹就业领导机构,由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相关部门参加,负责总体方案和各项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协调各方。劳动保障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组织制定城乡统筹就业、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具体方
16、案和政策,确定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与主要任务,提出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并负责政策的贯彻实施。2.实施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的制度性障碍。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权益,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实现农民的自由迁徙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土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以使农民在自愿放弃土地中得到应有的报偿,为农民实现向城市的稳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原始积累”。逐步向农民工开放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
17、训政策。改革城市的社会管理体制,将农民工的管理全面纳入城市和流入地政府的管理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坚决清理和制止向农民工的收费和变相收费,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和限制政策。3.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的各项制度,促进农民工就业和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加强对农民工的基础管理,实行农民工就业登记与企业招工的报备制度、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以及农民工的档案管理制度等;实行农民工就业管理与服务的“就业信息卡”制度,将对农民工的管理与服务纳入整个信息网络。加快建立劳动力市场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与之相应的
18、信息统计网络体系。建立和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当前要针对市场需要和农民工不同群体的特点,整合社会资源,改进培训模式,设计培训产品,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从农民工的迫切需要和实际可行出发,区分轻重缓急,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行社会保险项目。在推进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方面应坚持分层次实行不同政策和分阶段逐步推进的原则。分层次就是区分农民工的不同群体,实行不同的社会保障办法。分阶段就是根据实际需要,将推行农民工当前最需要的工伤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和合同制农民工的失业保险作为近期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重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较为复杂,需要精心的论证和设计。一是要明确农民工的养老保险不能承担国有企业退休职工的
19、“历史债务”。二是要坚持全国统一设计的原则,不能各行其是。三是要解决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在全国范围的转移和接续问题。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建立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4.切实加大政府对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的投入。建立信息网络,加强和完善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强化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队伍的建设,构建职业培训体系,劳动力市场基础建设等,都需要政府在资金、机构、人员、物资和技术方面的保障。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管理和服务体系在促进就业、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切实在资金保障、组织保障和物资技术保障方面加大投入,促进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尽快建立。.精品文档.农民工流动就业与劳动力市场建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