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全球和中国荒漠化状况.精品文档.一、全球荒漠化现状(一)全球荒漠化现状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1992):全球约有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响,全球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全球陆地面积的1/4(全球干旱区、半干旱地区的70%)即35.92亿公顷土地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二)全球荒漠化变化趋势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全世界荒漠化作出的评估,全球荒漠化土地还在扩大,从1984年的34.75亿公顷增加到1991年35.92亿公顷,增加了3.4%。全世界每年有5万-7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沦为荒漠化土地,由于荒漠化每年将损失耕地
2、6百万公顷。二、中国荒漠化现状中国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面积331.7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4.6%。我国荒漠化主要分为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及土壤盐渍化四种类型。据1999年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为267.4万平方千米,占可能发生荒漠化面积的80.6%,占国土面积的27.9%。三、中国荒漠化的成因(一)土地利用粗放,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我国荒漠化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水浇地面积仅占域耕地总面积的36.4%。而内蒙古沙区水浇地只占总耕地面积的18.9%,山西北部只占12.4%,陕西北部仅占6.2%。(二)草场经营管理不善,重用经养建国以来,我国牧区家畜由2
3、900万头(只)增加到9000多万头(只),草场却因垦殖、沙化等原因面积不断萎缩,生产力下降。(三)乱砍滥樵,破坏植被薪炭林每年能提供的薪材,仅占实际消耗薪材总量的14%左右,缺口巨大,农牧民为了生存只得通过砍伐其他林种的森林和收割草地植被来解决烧柴短缺的问题。(四)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用水不当一方面上游过量灌溉造成大片土地次生盐渍化,另一方面由于上游过量用于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甚至断流,河流下游地区荒漠植被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而衰退,甚至成片枯死,造成土地沙化。四、荒漠化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缩小了中华民族的存和发展空间。导致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导致自然灾害加剧,沙尘暴频繁。加深了沙区
4、人民的贫困程度,扩大际区间的差距。严重影响着大中城市环境,威胁工矿企业、国防要地、交通设施和国家大型水利设施的正常生产和安全经营。荒漠化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专家测算,近几年来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五、加强荒漠化防治的必要性1.荒漠化防治是保护、拓展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空间的需要2.荒漠化防治是保持社会稳定,增进民族团结的需要3荒漠化防治是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六、中国荒漠化变化趋势1.加强依法治沙,将抑制人为破坏活动2.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将加速荒漠化治理速度3.部分内陆河流水资源利用将逐步趋向合理4.全球变化对我国荒漠化的影响世界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成就,经验和教训一
5、、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与教训(一)国外荒漠化防治的经验1.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在荒漠化防治中具有代表性以色列的治理经验就是以节水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积极发展高科技、高效益的技术密集型现代化高效农业。美国通过对干旱土地资源,沙漠地区光热、风能进行的高效开发利用以及对荒漠草场的合理轮牧与人工改良都保障了荒漠区保护和利用和高效性。特别重视对天然植被的保护和封育以及破坏后的土地的复垦与管理。美国还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荒漠化土地治理的法规保障措施以及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宣传教育措施。澳大利亚政府对干旱和土地退化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以保护为主的一整套土地保护管理的技术和措施。将大面积脆弱的
6、荒漠化地区划作保留地,实施以保护为主的措施,开发和利用程度极低,其次,对农业灌溉实行配额制,改革农业耕作制度,減少农田祼露。实行轮牧、控制栽畜量,减少对草原的破坏。利用监测手段,掌握土地退化和干旱情况动态,开展以灌木林为主的植被建设。2.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共同经验第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包括各级政府官员)环境保护意识,使环境保护、荒漠化防治成为公民的自觉行动。第二、国家高层领导重视。第三、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防止因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第四、把荒漠化防治纳入国家发展计划,由财政进行投资人。第五、重视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提高防治成效。(二)国外荒漠化防治的教训1.非洲萨赫勒地区
7、2.原苏联在土库曼斯坦修建卡拉库姆运河造成荒漠化从世界各国土地荒漠化防治状况来看,人口的急剧增长,盲目无计划的开垦,超过草原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及水资源不合理调度、利用等世界各国造成土地荒漠化的最普遍因素。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成就、经验和问题(一)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成就1.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核心的荒漠化防治成效显著2.组织保障日益加强,形成了管理、科技和监测三大体系在组织管理方面,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国家成立了由18个部委及金融机构参加的协调议事机构中国防治荒漠化协调小组。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又成立了防治荒漠化管理中心,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和
8、指导全国防治荒漠化工作,使管理机构得到进一步加强。在监测方面,从1994年起,经过8年多的建设,也已经形成了以中国荒漠化监测中心和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为中心,各省区林业勘测设计院为中心的监测组织体系。3.形成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技术体系4.查清了我国荒漠化土地底数,初步建立了全国性的监测体系5.出台了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土地荒漠化防治政策和法律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使我国的荒漠化防治真正全面纳入了法制扔轨道。6.防治荒漠化的国际合作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1996年12月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公议批准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防治
9、荒漠化公约。(二)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经验1.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根本保证2.各部门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支持3.各级地方党委、政府的真抓实干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基础4.荒漠化防治与消除贫困、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成功之路5.因地制宜、综合治量是做好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6.依靠科技进步,实行科学防治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有力武器7.完善政策,强化利益驱动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内在动力8.人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搞好荒漠化防治的精神动力(三)存在的问题1.资金投入仍显不足,治理规模小,速度慢2.扶持、优惠政策措施不完善,沙区开发自我积累、自
10、我发展能力弱3.现行干部考核制度不利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4.人才匮乏,制约着实用技术的推广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技术1.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技术体系荒漠化监测评技术体系是通过地面监测、航空航天监测以及分析研究,达到既掌握荒漠化发展和逆转的动态规律及其防治效果、又预测其发展趋势的综合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地面的微地貌景观、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生产力等的观测和“3S”(卫星遥感、全球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的应用。2.生物防风固沙技术生物防风固沙技术是利用高等植物(乔、灌、草)、低等植物(藓类、地衣、灌类)土壤微生物等等,达到既防风固沙、改良土壤、改善环境,又生
11、产燃料、饲料、食物和药材等目的的技术。3.机械与工程防沙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是指利用秸秆、树枝、板条、黏土、砾石、预备件等等机械材料达到固沙、阻沙、输沙、导沙目的的工程技术。机械工程防沙技术的最大的优点是收效快和几乎无须耗水,某些也很持久耐用。4.化学固沙材料技术利用天然的或者人工合成的有机或者无机胶凝材料固沙面,达到防止沙粒移动、保墒集水、改变土壤结构、改变地表温度等目的的技术被称之为化学固沙技术。通常的做法是在流沙表面喷洒化学胶结物质,使沙粒固结在一起,形成一层抗风蚀的膜或壳,隔断风力对沙面的直接作用。5.综合防沙治沙技术体系主要包括:生物、机械、化学等不同类别工程技术的结合及综合应用。固
12、、阻、输、导功能在不同场合的结合使用。生物技术中,乔、灌、草的结合、高等植物与低等植物及微生物的结合、先锋植物与后续植物的结合防风治沙措施与节水保墒技术的结合治沙技术和高效用沙技术的结合。6.沙区高效农业与“沙产业”7.沙地节水技术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内典型模式1.半干旱赤峰模式保证粮食总产量不减的同时逐渐压缩旱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沙坨地上营造草场防护林网,沙丘地区封沙育草和栽植巴嗄蒿等沙生植物,大片流动地上飞机播种。在山丘低地面积小的沙丘密集分布区,以丘间甸地不国心建设适宜分散牧户经营的“小生物圈“有意识地引导牧户构集核心区、防护区、封育区、缓冲地区等四个圈层。在低湿沙地小规模地采用“覆膜种
13、玉米技术”、2.半干旱区榆林模式对于流动沙丘密集分布的地区,采取飞机播种和封育相结合的技术。对于沙丘与滩地交错分布的地区,在丘间滩地上恢复和重建柳湾灌木林,分割包围沙丘,在沙丘上设置沙障并于障间栽植油蒿,柠条、踏郎等固沙植物。对于湖盆滩地和河谷湿地,建立网、带、片相结合的防风固沙体系;在水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采用引水拉沙、洪淤压沙技术,恢复被沙丘埋压的平坦良田;近几年来年在矿区恢复植被方面有所进步。利用矿渣砾石压沙、矿渣堆上栽植植物并配合喷灌;在覆沙黄土丘陵地区,首先退耕坡耕地,然后修建鱼鳞坑、水平沟、梯田、配合坡面灌木林营造,在沟底修防洪拦沙坝。大力发展羊绒羊毛深加工和柳条编织业。3.干旱区
14、荒漠绿洲和田模式兴修水利,节水灌溉。建立完整的防风沙体系。包括绿洲内部多道窄带护田林网和环绕绿洲边缘的防风沙基干林带固定和平整零星沙丘引洪淤灌沙地,发展林草植被林棉间作,林农间作发展长绒棉、葡萄、桃、杏、核桃、桑葚等名优经济植物。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思路与对策一、基本原则1.根据我国荒漠化土地分布的现状,扩展趋势以及治量的可及程度,对沙漠,戈壁等不可治理类的沙化土地,采取加强监测,在边缘地区建设防风阻沙带,防止扩展,对退化场要强化管理,积极推行以草定蓄、合理轮牧等方式,对周边农田实行因害设防,加强农田林网经建设,控制人为因素造成新的荒漠化。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根据国家总体建设规划和重点工程布
15、局,以及荒漠化地区各省荒漠化地区各省(自治区)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区分防治荒漠化区域和类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不同时段的重点防治区域在全国防荒漠化工作中的地位,有条不紊地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防治荒漠化工作。另外,在重点防治区域的具体措施层次上看,根据不同生物气候区的荒漠化特点。突出重点措施,加强辅助措施,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见效一片。3.防治结合经,综合治理为了达到荒漠化的最终目的是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闰。为了达到既有保护现有林草植被,防止新境荒漠化土地,又逐步治理已经荒漠化的土地,同时还要积极开发利用当地资源的目的,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合理利用的策略,实行治沙、
16、治盐碱、治水等多项综合治理,农、林、牧和荒漠化地区特有资源综合开发,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经营,特别是高技术“沙产业”以取得防治荒漠化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优化。4.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采取围封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种草、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等技术体系,充分发挥林草植被防风固沙功能。在沙害严重的特殊地段(例如交通线、水渠、工矿和居民点等)适当有机械措施也十分必要。5.依托技术、科学防治目前现有的“3S”技术、节水节能技术、新材料(例如生物地膜、无毒化学固沙剂等)都可以在进一步开发的基础上应用于防治荒漠化工程。从科学普及的层次上看,由于当地人民群众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必须强化科学技术的指导
17、作用服务功能,推广新技术在防治荒漠化中的应用,真正实现科学地防治荒漠化。6.部门协作、全民动员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筹集资金(或劳务)努力增加对防治荒漠化的投入。二、与荒漠化防治有关的几个关系(一)混沌系统与荒漠化防治荒漠化防治就是通过人为的干预、即外部输量,使荒漠化系统保持负熵,生态系统稳定,达到控制荒漠化发展,并促使逆转的目的。用混沌理论理解荒漠化过程。就是要认识到能过荒漠化系统本身的“放大”作用,加强人为目的有利影响来有效地治理荒漠化,或消除人为的不利影响防止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二)全球变化(水热)与荒漠化防治至今,国际上对全球变化与荒漠化的确切关系的认识仍然不清
18、,存在和很大分歧。第一处观点认为,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人类活动的冲击是次要的。第二种观点认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气候变化是次要因素之一。对于中国而言,气候暖干化的趋势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改变,这就要求在荒漠化防治过程中,必须准确判断全球变化对不同类型荒漠化的影响,以及恢复后的生态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三)生物多样性保育与荒漠化防治在极端干旱和干旱区,生长多处特有的动植物,它们具有抗旱、抗盐碱、抗病虫害等抵极端环境的能力,是蕴涵着丰害的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基因库。防治荒漠化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作用,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维持了荒漠化地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
19、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未来开发利用生物基因资源做出巨大贡献。(四)生态经济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系统是指经济邻域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保障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条件,包括农、林、牧、旅游、工业等各行业的发展,都必须与当地最佳生态环境相适应。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和财力的有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荒漠化地区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已有多种生态经济模式初见雏形,例如,科尔沁沙地立体开发模式,榆林治沙模式、毛乌素沙地“三圈”模式、荒漠绿洲生态农业模式等。实施这些生态经济模式不仅能够有效地防治荒漠化,而且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经济收入,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五)高科技与荒漠化防治目前,荒漠化监测中使用的“3S”技术,
20、干旱区植物生态恢复中的节水和节能技术已经成熟,为解决能源问题而发展的小型太阳能和风能技术已在部分地区投入使用;将来需要重点发展的技术抗旱、抗盐碱、抗风蚀植物品种培育,与播撒植物种子配合使用的无毒、无污染、透气透水化学固结材料,耐老化,耐打磨、具有一定塑性的工程防沙材料。(六)可持续发展与荒漠化防治可持续发展与防治荒漠化的关系,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防治荒漠化本身的可持续性,防治荒漠化实质上就是恢复或重建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生态系统。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否与防治荒漠化相协调,只有两者能够起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作用,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根本保障,并具有可持续性。(七)生态伦理与荒
21、漠化防治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单纯追求地方经济发展而不顾荒漠化加速发展的行为,是短视和自私的,既不符合国家法规和政策,也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安身立命,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三、防治对策(一)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1.充分保护和改良现有植被,杜绝滥垦滥樵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二)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1.以流域为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3.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防风固沙体系(二)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1.以流域单位,确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2.推广节水技术,发展高效农业(三)控制人口
22、增长,实行生态移民,建设小城镇1.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减轻土地压力2.实行生态移民,遏止荒漠化蔓延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小城镇发展(四)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减轻对草场的破坏1.以草定畜,控制牲畜数量2.改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种群结构,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3.大力开展人工种草,提高草地生产力(五)调整产为结构,促进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1.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和开发资源并举2.发挥地方优势,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道路3.促进地方和跨地区产业链形成,发展地方经济(六)改变能源结构,解决燃料不足1.发挥资源优势,开发新能源2.改变能源结构,保护现有植被3.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七)优化土
23、地利用格局,维护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优化土地利用格局,防治荒漠化2.发展、完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一一生产模式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目标与布局一、战略目标近期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0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荒漠化,努力遏制荒漠化的扩展趋势。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工程,在重点区域建立荒漠化预防监测和保护休系。中期目标 从2011-2020年,荒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逆转,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到2030年
24、,力争使荒漠化地区生态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荒漠化地区60%以上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台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远期目标 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荒漠化地区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荒漠化地区适宜治理的荒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陡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缓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北”草地得到全面恢复。二、分区(类)布局(一)风沙灾害综合防治区本区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及西北大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过缘地区,沙化草原、农牧交错带、沙化耕地、沙地及
25、其他沙化土地,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和增加水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1.干旱沙漠边缘及绿洲治理类型区本区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植被稀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沙漠浩瀚,戈壁广布,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天然植被破坏后难以恢复,人工植被必须在灌溉条件下才有可能成活。本区以保护和拯救现有天然荒漠植被和绿洲、遏制沙漠侵袭为重点。具体措施:将不具备治理条件和具有特殊生态保护价值的不宜开发利用的连片沙化土地划为封禁保护区;合理调节河流上下游用水,保证生态用水;在沙漠前沿建设乔灌草合理配置的防风阻沙林带,在绿洲外围建立综合防护体系。2.半干旱沙地治理类型区本区是影响华北及东北地区沙尘天气的沙源区之一。
2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牧、过垦、过樵现象十分突出,植被衰败,草场退化、沙化发生发展活跃。本区以保护、恢复林草植被,减少地表扬沙起尘为重点。具体措施:牧区推行划区轮牧、休牧、围栏禁牧、舍饲圈养,同时沙化严重区实行生态移民;农牧交错区在搞好草畜平衡同时,通过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草),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利基本建设等措施,建设乔灌草相结合的防风阻沙林带,治理沙化土地,遏制风沙危害。3.亚湿润沙地治理类型区该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光照和水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450-800毫米。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局部地区风沙活动仍强烈,冬春季节风沙危害仍很严重。本区以田、渠、路林网和林粮间作建设为重点,全面治理沙化土地
27、。主要治理措施:在沙地的前沿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带,结合渠、沟、路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护路林建设,保护农田力河道,并在沙化面积较大的地块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二)黄土高原重点水土流失治理区本区域包括陕西北部、山西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甘肃东部、青海东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时: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三)北方退化天然草原恢复治理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场地防护林网,加强草
28、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库仑”搞好草畜产品加工配套。(四)青藏高原荒漠化防治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五)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区主要以金沙江、嘉陵江流域上游干热河谷和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川西地区、三峡库区、乌江石灰岩地区,黔桂滇岩溶地区热带一一亚热带石漠化治理为重点,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三、重点工程(项目)(一)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第一、封禁保护现有的森林,杜绝一切经营性的采伐活动。第二、对流域内的陡坡耕地和库区周围的坡耕地积极实
29、行退耕还林。第三、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加快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步伐,减少入库泥沙。第四、对现有荒山荒地,通过飞、封、造等措施,营造乔灌草结合的复层水源涵养林。第五、大力营造防风和固沙化,形成防风阻沙固沙体系,治理风口,风道地区活化沙丘。第六、调整畜种结构,改变牧业生产方式,变放牧为圈养。第七、营造农田林网和牧场林网。第八、在燕北地区开垦生态移民。(二)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四期)工程涉及三北地区13个省份的590个县(市、区、旗)。到2010年,在有效保护好工程区内现有2787万公顷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将完成造林95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净增1.84百分点,建成一批较为完备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初步扭转
30、三北地区生态恶化的势头。(三)草地沙化防治与退牧还草工程该工程行政范围包括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的28个县(市)。工程区总面积18.8万平方千米,其中沙化土地0.42万平千米。此工程主要是遏制一江两河地区沙化持续扩张的趋势,改善该地区人民生活生存环境。(五)新疆和田地区生态建设项目该项目布设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南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及绿洲区。工程主要使和田地区沙化土地扩展的趋势行得到遏止,绿洲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做贡献。(六)青藏高原冻融封禁保护项目本区绝大部分位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总面积约176万平方千米,包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的全部或部分
31、地区,人口240万人,除西藏“一江两河”地区外,大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牧场辽阔。防治荒漠化的首要任务 以生物措施为主,乔灌草结合,以保护现有森林植被为主,适当人工造林种草,建立生物防护屏障,涵养水源,减少泥沙流失;通过封沙育林育草和人工造林,恢复畜数,缓解草场压力;行政手段与技术措施相结合,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防止不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对水土流失严重的水源涵养林区,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进行防治。该区的三个重点治理对象分别是:“三江源区”沙化治理,柴达木盆地沙化治理;”一江两河“流域沙化治理。(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本区主要位于山西、陕西、内蒙古交界地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包
32、括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的27个县,人口约400多万。区域目标 本区域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并重。建设生态经济型治理区,改善农业耕作制度,强化植被保护与管理。主要措施 以风蚀荒漠化和水蚀危害严重的沙区、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宜林荒山、荒沙、荒坡、荒梁、荒峁和退耕地等为重点,以保护、以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为核心,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生物经济埂等生物措施为主要手段。(八)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项目石漠化严重威胁着当地人们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当地贫困的主要根源,制约着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治理石漠化,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九)黄河故道沙化土地重点治理项目项目主要对
33、黄河故道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增强区域抗风能力,提高粮良产量。中国荒漠化防治的战略保障一、加强组织保障休系建设,为全面推进荒漠化防治工作奠定基础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协调,为荒漠化防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从中央到地主都应将原有的荒漠化协调小组改为领导小组。2.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切实把荒漠化防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3.加强管理和指导,切实提高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整体水平。4.深入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荒漠化防治意识和伦理。二、完善政策、活化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荒漠化防治的积极性1.国家应加大对荒漠化防治的投入,逐步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当前国家要根据不同防治措施采取不同的投资
34、政策,一是对国家级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人工造林、封沙(山)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以及科研、教育等项目,要根据事权划分和国家体制改革要求,由中央政府全额投入,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资渠道,保证稳定的投资额度。二是对营利性的荒漠化防治项目,包括营造速生丰产林、经济林、治沙造田及改造中低产田国,种植药材及经济作物,发展草业,资源开发利用等项目,按照防沙治沙法的要求予以规范,同时国家应给予长周期、低利息、匹配资金的信贷扶持政策,加大治沙贴息贷款的投入,原则上,营造林一般贷款期不低于15年,经济林及其它开发利用项目一般不低于10年,同时降低担保条件。三是广拓资金渠道,在安排扶贫、农业、水利、道路、矿产、
35、能源、农业综合一切等项目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若干防治荒漠化子项目。2.进一步活化荒漠化防治机制按照“谁治理、谁受益、谁使用“的政策,积极推行个体承包造林、管护、股份合作造林等方式,调动农民群众参与防沙治沙的积极性。3.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减轻经营者的负担。4.尽快研究建立良好的荒漠化防治工程建设政策支撑机制。5.设立荒漠化防治基金,广筹建设资金。三、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依法防治荒漠化工作1.抓好宣传普法工作,使荒漠化防治的各项法律法规家喻户晓2.尽快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相配套的法规3.加强防沙治沙法执行队伍建设4.严格执法,依法防治5.制定防治荒漠化工程专家专项法规,确
36、保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四、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努力提高荒漠化防治的质量和水平1.科学规划,周密设计在制订规划,编制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尊重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依据不同的地理、气候和水土资源条件,进行科学分类,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主攻方向和治理模式,科学地确定要林种和草种结构,宜乔则乔,宜灌则灌,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配置,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有机结合。2.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3.加强荒漠化防治的科技攻关研究4.积极做好荒漠化防治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培训工作根据防治工作的需要,荒漠化地区
37、的大中专院校可考虑增设防治荒漠化专业,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要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防治荒漠化科技研究,提高他们的待遇,改善他们科研,生产和生活条件。同时,鼓励科研人员培训制度,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办法,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工作,加强对荒漠化防治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特别是广大农牧民的培训。5.加强科技支撑组织保障体系建设第一,从中央到地主都建立健全荒漠化防治决策专家咨询小组,负责荒漠化防治决策的有关技术咨询和技术支撑工作,成员由多个部门、多个行业的专家组成。第二,建立科技支撑对口联系制度。第三,制定和完善有关规程和技术标准,特别地对过去已经制定的、不适合当前防沙治沙的有
38、关技术标准尽快进行修订和完善,保证荒漠化防治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第四,加强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建设,定期对工程质量和技术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五、建立健全荒漠化监测和工程效益评价体系,为荒漠化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加强全国沙化监测网络体系建设2.建立沙尘暴灾害评估系统3.完善工程效益定位监测站(点)网建设六、加强履约与国际合作,为国内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1.提高履约工作的水平和成效,为国内工程建设提供良好的对外合作平台首先,要正确把握履约的导向,履约工作必须在国家外交政策的整体框架下,为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第二、在公约的义务履行上,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国家行动方案。第三、加强履行公约与国际组织间的合作。2.扩大宣传,树立良好国家形象3.全方位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回复|推荐给朋友|转贴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