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6455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级有机化学-黄皮酰胺的合成.精品文档.(图:黄皮)中级有机化学实验报告黄皮酰胺的合成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周是一 1000011708 E-mail:iam941 黄皮酰胺的合成摘要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使用苯甲醛,氯乙酸甲酯,苯基环氧乙酸为主要原料,完成了黄皮酰胺的前体,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合成。该前体经分离获得的顺式产物可以通过氢化作用合成黄皮酰胺。关键词 黄皮酰胺,Darzens反应,酯胺缩合,氧化,分子内环合,全合成一、引言存在于芸香科植物黄皮叶中的黄皮酰胺经研究表明,能改善多种原因引起的记忆障

2、碍,对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大鼠在行为学和脑组织病理上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本文根据文献资料2,通过如下的5步反应,进行了黄皮酰胺前体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合成。待合成体黄皮酰胺的结构2:Figure 1:黄皮酰胺的结构二、实验概述,反应机理与讨论2.1 实验概述Hartwig等曾在1994年报道了黄皮酰胺的合成,以酰胺1,2位和C4,C5的连接键为主导:得到以下合成路线3:Scheme 1:Hartwig的黄皮酰胺合成路线反应从肉桂酸酯开始共10步,产率约5.7-6.4%。3饶尔昌等人在Hartwig的工作基础上,给出如下合成路线:Scheme 2:饶尔昌等人的黄

3、皮酰胺合成路线反应共5步,文献报告收率为约14%。本文以饶尔昌等人的工作为基础,进行些许改进,完成了黄皮酰胺前体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合成,其顺式结构经NaBH4氢化之后可得到产物黄皮酰胺2。本文中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基础有机实验室提供。本实验中,每一步使用的都是自己上一步得到的产品。2.2 Darzen反应合成-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本实验中,采取Darzen反应进行三元环氧化物的合成,一方面是因为Darzen反应相对条件比较温和(碱性,低温),另一方面因为采用烯烃氧化等方式来获得环氧化物,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较低。2.2.1 Darzen

4、反应的方程式及其机理本实验采取苯甲醛与氯乙酸甲酯在无水甲醇、甲醇钠的作用下,通过Darzen反应制备-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反应方程式和机理如下:(1)反应方程式:Figure 2:Darzen反应合成-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的反应方程式(2)反应机理:Figure 3:Darzen反应合成-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的反应机理2.2.2 Darzen反应的条件控制反应所使用的甲醇及苯甲醛都需要用无水甲醇和苯甲醛再次蒸馏得到,保证反应的严格无水。若体系中存在水,则产生的OH-会对产物酯基中的羰基碳亲核进攻,导致以下反应:Figure 4:水对Darzen反应的干扰不仅仅是OH-,OCH3-等碱都会对酯羰基进

5、行亲核进攻,而采用甲醇/甲醇钠作为溶剂进行反应,可以保证产物不受此反应的干扰。若使用其他碱或其他溶剂(如乙醇钠/乙醇),则会产生-苯基缩水甘油酸乙酯等混合物。实验中由于甲醇钠不易保存,易发生水解等特点,故直接将钠加入甲醇中制备甲醇钠的甲醇溶液。苯甲醛如果不蒸馏彻底或是放置过长,会使得醛基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为羧基,即混有少量苯甲酸。而我们的产品在放置一周之后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一些黄色。实验室黄山同学对苯甲醛中混有苯甲酸的情况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中通过控制苯甲醛与苯甲酸比例,得出了一些结论。他的实验结果表明,醛酸比例增加时,产物的量逐渐减少(即产率下降),并产生黄色。而又由于之后需要对苯甲醛进行分

6、离,因此可以初步猜想,苯甲酸的存在是体系呈黄色的主要原因。根据黄山同学的初步猜想,体系内将发生如图的开环-关环平衡:Figure 5:体系中的开环-关环平衡由于加入的甲氧基的量为当量,体系中存在较多的甲氧基离子,会导致体系中产生相当量的开环产物。而苯甲酸的量会对甲氧基离子的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反应体系。由于笔者并未对此进行进一步探究,故不再赘述。2.2.3 Darzen反应的立体化学分析Darzen反应的关环步骤,我们可以观察到如下过程:Figure 6:Darzen反应中的理论产物反应共生成2个手性中心,共产生4个立体异构体。但是,本实验并未添加任何手性催化剂,而我们从产物的结构得知,只有t

7、rans构型的产物才能最终合成目标产物黄皮酰胺。该问题可由下图的机理来解释。以D和C两种结构为例:Figure 7.Darzen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如图,碳负离子为平面结构,而进攻后进行下一步消除反应需要进行反式消除,而trans-型的产物与cis-型相比,具有显著的空间优势,因此,trans-型产物为主要产物。故我们推测反应产物的形态主要为A、D两种,且比例应为接近1:1。文献2表明天然的黄皮酰胺是消旋体,我们根据结构逆推,A和D分别为(+)-黄皮酰胺和(-)-黄皮酰胺的前体。2.2.4 柱层析的洗脱剂选择由于苯甲醛也会与-甲胺基-苯基乙醇发生反应(机理略),无法控制酯胺缩合反应中-甲胺基-苯基

8、乙醇的加入量,因此,有必要通过柱层析对未反应的苯甲醛和-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进行分离。洗脱剂的备选方案为石油醚/丙酮和石油醚/乙酸乙酯。经过实验证明,石油醚/乙酸乙酯的分离效果要好于石油醚/丙酮。笔者观察到,使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作为洗脱剂,基本都可以获得空白区域;而使用石油醚/丙酮作为洗脱剂的同学,绝大多数会出现混合区,造成一定量的产物损失。笔者猜测,该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丙酮是一个较好的溶剂,与二者的亲和力都很不错,因此洗脱速度较快,加上柱子长度的关系,导致分离不充分。2.2.5 实验部分原料为已经蒸馏除去苯甲酸的苯甲醛 7.07mL(0.105mol) ,无水甲醇33mL,氯乙酸甲酯10.9g(

9、0.113mol),冰浴下加入2.3g钠(0.1mol),搅拌放置3h。观察到溶液变为乳白色,反应过程中温度稳定在-10。反应TLC监测结果如下:A:标准产物 B:反应体系 C:标准苯甲醛溶液展开剂比例:石油醚:丙酮 10:1可观察到体系中出现产物点。苯甲醛的点实际操作时较大,可能是因为配制的苯甲醛溶液浓度较大。TLC检测结果显示苯甲醛与产物在石油醚:丙酮10:1展开剂中Rf值相差不大。反应完成后,将混合体系放置一周,观察到溶液中产生微黄色,并有白色沉淀产生。用醋酸水溶液猝灭反应,再用150ml乙酸乙酯萃取。用30mL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洗涤有机相,再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旋蒸除去乙酸乙酯,得到微黄色

10、的油状液体。用纯石油醚:三乙胺20:1装制层析柱,用滴管将液体均匀滴入柱子顶端,使用石油醚与乙酸乙酯的混合液为洗脱剂。出现苯甲醛点前,采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4:1为洗脱剂,加入约300ml后开始出现苯甲醛点,之后改用石油醚:乙酸乙酯20:1为洗脱剂,约接收250ml溶液后,苯甲醛点消失。改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5:1为洗脱剂,接收约140ml空白区,开始出现产物点,TLC监测得知其为产物。改用石油醚:乙酸乙酯10:1为洗脱剂,接收出约250ml溶液,产物点消失。旋蒸出乙酸乙酯,得到黄色油状液体,静置一段时间后析出无色晶体,放置一周之后几乎全部转变为晶体,但仍含有少量黄色液体。得到产物为7.80g

11、,产率69.8%。Figure 8. TLC监测Darzen反应进行程度2.3 -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制备4-甲胺基-苯基乙醇为本实验第二步酯胺缩合反应的原料之一。本实验采取甲胺与氧化苯乙烯进行加成反应,合成-甲胺基-苯基乙醇。2.3.1 -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反应方程式及反应机理(1)反应方程式:Figure 9.甲胺与氧化苯乙烯反应生成-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反应方程式(2)反应机理:Figure 10.甲胺与氧化苯乙烯反应生成-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反应机理2.3.2 加成反应制备-甲胺基-苯基乙醇的相关讨论本实验中,根据文献4,甲胺的量是较为过量的,且低温反应时间较长。实验时我们采取的是在3的冰箱

12、中放置一周,蒸馏出低沸点物质之后再加入乙醚,放置于-15的条件下30分钟。4而我们在实验时,由于是五人一组进行-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制备,而我们组的制备者在过程中发生了失误将反应体系直接放置于-15的冰箱中,导致第二周没有得到产物。由此现象,我们可以推测,反应的温度会对加成反应产生影响。在-甲胺基-苯基乙醇分子中存在一个手性碳原子,但该碳原子上的羟基会在之后的反应中被高锰酸钾氧化为羰基而失去手性,而该碳的手性也不对酯胺缩合反应产物产生影响,故此碳的手性对之后的反应没有影响。文献报道该反应主要副产物主要为甲胺与二分子氧化苯乙烯生成二聚物N,N-二(-羟基苯乙基)甲胺。5推测的反应机理如下:Figu

13、re 11.副反应生成N,N-二(-羟基苯乙基)甲胺的反应机理2.3.3 实验部分取5.6ml氧化苯乙烯,加入34ml甲胺的乙醇溶液,于3冰箱内放置一周。蒸馏出低沸点物质,加入4.5ml乙醚,放置于-15冰箱中30分钟,析出晶体,体系呈淡黄色。过滤,用乙醚:石油醚1:1进行重结晶,得到 3.10g白色针状晶体,产率39.1%。2.4 酯胺缩合反应制备N-甲基-N-(-羟基-苯基)-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22.4.1 酯胺缩合反应制备N-甲基-N-(-羟基-苯基)-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的反应方程式及反应机理反应方程式:Figure 12. 酯胺缩合反应制备N-甲基-N-(-羟基-苯基)

14、-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 Figure 13. 酯胺缩合反应制备N-甲基-N-(-羟基-苯基)-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的反应机理2.4.2 酯胺缩合反应的条件控制文献5表明-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苯基上的给电子基团会显著降低酯胺缩合反应的活性,而硝基等吸电子集团会增加反应的活性。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该反应是由于-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中酯基活性受两边的吸电子基团影响,使得氮上面的孤对电子可以对酯基碳发起亲核进攻。给电子基团可以通过电子效应,降低羰基的亲电性,因此降低反应的活性。由Darzen 反应的条件控制可以得知,在这里使用甲醇作为溶剂,也是为了防止其他亲核试剂对-苯基

15、缩水甘油酸甲酯的亲核进攻带来的干扰。由于甲氧负离子与-甲胺基-苯基乙醇相比,位阻较小且亲核性较强,所以在两者的亲核取代竞争中,甲氧负离子占有绝对优势。该反应能够进行完全的原因是-羟基苯乙胺基的离去性较差。因此,酯胺缩合反应的速率较慢(需要进行一周)。我推测,如果采用石油醚、苯等惰性的溶剂,或许能提高反应速率。该反应在-15的冰箱中进行,也是因为-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中的氧桥较为活泼,降低反应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由于-甲胺基-苯基乙醇的亲核性和位阻限制,故难以发生开环反应。2.4.3 实验部分取已重结晶的-甲胺基-苯基乙醇1.66g(0.011mol),用2.5ml甲醇溶解,加入0.13g(0.

16、00065mol)甲醇钠溶于0.43ml甲醇的溶液,冰箱冷却充分,加入-苯基缩水甘油酸甲酯1.78g(0.02mol)溶于2.5ml甲醇的溶液,在-15冰箱中放置7 d,得到黄色固体。由于该固液混合物中固体的量较少,故加入少量无水甲醇,过滤并用甲醇润洗,得到白色晶体。再将过滤后得到的母液加入冰箱冷冻,又观察到析出白色固体。再过滤,将两部分固体合并,得到产N-甲基-N-(-羟基-苯基)-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 2.00g,产率67.8%。2.5 氧化反应制备N-甲基-N苯甲酰甲基-,-环氧-苯基丙酰胺22.5.1氧化反应制备N-甲基-N苯甲酰甲基-,-环氧-苯基丙酰胺的反应方程式Figure

17、 14. 氧化反应制备N-甲基-N苯甲酰甲基-,-环氧-苯基丙酰胺的反应方程式 2.5.2 氧化反应的方法选择和实验条件控制本实验中,文献2给出了两种参考方法,即用新制备的活性二氧化锰氧化和用KMnO4及CuSO4.5H2O进行氧化。文献5表明二氧化锰的条件较温和,可以防止,-环氧基不被破坏。但二氧化锰法具有制备较难、活性不稳定等方法,且用量较大(约10:1),而高锰酸钾与五水硫酸铜的混合氧化剂是一种专一性较好的将醇氧化为醛酮的试剂6-8,其中的铜起到了电子载体的作用。文献中的高锰酸钾法也具有较高产率,说明该氧化剂对环氧基的影响并不明显。综上,本实验采用高锰酸钾法进行氧化。实验中由于文献2中数

18、据标注错误,致使笔者错误的按照1:1当量加入了高锰酸钾(投料为1.49g原料和0.79g高锰酸钾),导致原料点虽然变浅,但迟迟没有消失,在反应3h后补加高锰酸钾至5:1,继续反应1h监测到原料点消失,并不产生杂质点。而在一些其他同学的体系中则观察到了杂质点。由此,笔者推测,较过量的高锰酸钾仍然会对环氧基产生一定的影响,产生少量的氧化副产物。实验中需要采用活性炭脱色,并用硅藻土作为助滤剂助滤。其中,硅藻土的颗粒较细,因此有可能有部分细小的,肉眼不可见的硅藻土颗粒混杂于滤液中,对产物的形态产生影响。笔者猜测,如果使用砂芯漏斗,则可以有效避免硅藻土穿滤的问题。另外,该步反应对实验操作水平具有一定的要

19、求,使用硅藻土时尽量压实,滤纸不仅要采用双层滤纸,也要尽量使滤纸铺满布式漏斗的底部,以尽量减少穿滤现象产生的可能性。笔者观察到有的同学发生了穿滤,应该是因为滤纸没有完全铺满布式漏斗的底部,而是仅仅覆盖了所有小孔。2.5.3 实验部分取1.49g(5mmol) N-甲基-N-(-羟基-苯基)-乙基-,-环氧-苯基丙酰胺溶于二氯甲烷60ml中,加入KMnO4 0.79g(5mmol)与CuSO4.5H2O 2.5g(0.1mol)混合研磨成的细粉,室温搅拌,于3h后补加3.25g(20mmol)高锰酸钾。20分钟后,原料明显变少。1h后原料点变浅,未出现杂质点。加入1勺活性炭并搅拌,之后开始过滤操

20、作。在已用二氯甲烷洗净的布式漏斗中铺上双层滤纸,用二氯甲烷润湿,加入4勺硅藻土,接减压装置,在用玻璃棒引流的同时加入二氯甲烷至压实,反复循环几次,观察到下端流出的液体澄清,说明不穿滤。将混合的紫黑色液体慢慢倒入布式漏斗,过滤得到无色透明的澄清液体。过滤完毕后,用二氯甲烷洗上层固体,TLC监测至不再产生产物,收集得到约200ml液体。第二天补做实验时进行旋蒸,最终得到黄色油状液体,未作称量操作。将得到的液体放置于柜中进行固化。一周后得到粘度极大的粘稠状物质,获得产物N-甲基-N苯甲酰甲基-,-环氧-苯基丙酰胺1.26g,产率85.4%。Figure 15.氧化反应20分钟后监测得到的TLC形态(

21、左:反应体系 右:原料的标准溶液)2.6 环合反应制备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文献2报导以LiOH的水溶液与上一步得到酰胺酮的在THF/Et2O与水的体系中进行双相反应,可获得较高收率。2.6.1环合反应制备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反应方程式和反应机理反应方程式:Figure 16. 环合反应制备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反应方程式反应机理:Figure 17. 环合反应制备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的反应机理2.6.2环合反应的立体选择性该反应采用氢氧化锂做碱拔去羰基碳上的氢,之后碳负离子

22、对苯甲位碳进行亲核进攻开环,期间由于碱作用的氢原子不同,得到碳负离子的手性不同,会得到trans-型和cis-型的两种产物,比例理论上应当为1:1。而碳负离子选择进攻与苯基相连的碳,也是由于五元环的相对稳定性导致的。2.6.3 进行板层析实验时的注意事项板层析俗称“爬大板”,原理与柱层析类似2.6.4 实验部分将上一步得到的1.26g(4mmol)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用4mlTHF完全溶解,全部转移至250ml烧瓶中,加入80ml乙醚,搅拌,冰盐浴冷却至-6。将0.16gLiOH.H2O溶解于24ml去离子水中,用滴管在搅拌的同时缓慢滴入反应体系。之后将体系移出冰

23、浴,用冰水混合浴保温,进行反应,不时添加冰块使得反应体系温度保持在6-8。约25分钟后,反应体系中出现白色物质。产物的颗粒相对较大,可以明显看到颗粒。反应开始约30分钟后,以二氯甲烷:异丙醇20:1为展开剂,进行TLC监测。Figure 18.环合反应30分钟后得到的TLC形态(左:反应体系 中:原料 右:标准产物)约2个小时后,TLC监测显示原料点已经很浅,继续反应20分钟,原料点消失。减压过滤体系,获得白色粉末状产物,质量为0.61g,产率48%。分液分出水相,使用约30ml乙醚分2次萃取,将有机相合并,再用20ml水洗三次、20ml饱和食盐水洗3次。得到澄清的无色溶液,以无水硫酸钠为干燥

24、剂进行干燥,观察到干燥剂不附着于瓶壁上,也不结块。干燥约1个小时,可以认为已经干燥完全。旋蒸出乙醚,得到附着于瓶壁上的固体0.55g。总产物质量为1.16g,总产率为92%。将过滤出的产物和液相中产物进行TLC检测,得到如下形态。Figure 19.环合反应中过滤出的产物和液相中产物爬板的结果(左:过滤出的产物 右:液相中产物)将得到的两部分固体混合,用少量THF溶解,旋干得白色固体。准确称取0.033g固体,用少量THF溶解。用滴管蘸取溶液,均匀涂抹于大层析板上画好的区域,使用二氯甲烷:异丙醇20:1为展开剂,放置于展开缸中进行层析。等待展开剂爬至板顶后,吹干板内的展开剂,再进行一次层析。最

25、终得到层析板的形态如下所示:(1):反式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2):顺式3-羟基-4-苯基-5-苯甲酰基-N-甲基-内酰胺(3):杂质区域(4):原料区域Figure 17.板层析中观察到的层析板形态观察可知,(1)和(2)区域之间有一定间隔,因此可知顺反异构产物分离较为充分。用钢勺分别刮下图中的1、2两区域,舍弃掉分界线附近的一小块部分。得到硅胶吸附的两部分产物。分别加入少量THF,磁子搅拌使溶解充分,减压过滤滤出硅胶,用THF洗滤出物至TLC监测不产生产物,得到澄清溶液。旋蒸出THF,观察到始终有微量THF无法蒸出,采用气流烘干器烘干,最终得到顺式产物19mg

26、,反式产物7mg。2.6.5 实验中一些现象的分析与讨论实验过程中,笔者观察到在加入THF之后,基本都能溶解;而加入乙醚再冷却时,部分同学的体系内析出了白色固体,而包括笔者在内的另一部分同学的体系内没有析出白色固体。由于原料与THF和乙醚均不反应,可以预测原料的析出是由于溶解度降低导致的;而析出形态为白色固体,与上一步得到的粘稠状物质不同,也说明上一步中得到的粘稠状物质中可能混有部分杂质。由于THF是良好溶剂,而乙醚溶解性较低,可以推测是否产生白色固体与THF的加入量有关,乙醚的加入降低了体系的溶解性,加上降温的作用,引起原料的析出。因此,笔者推测如果使用少量THF充分溶解产品,加入乙醚,冰浴

27、冷却并过滤,进行一次低温重结晶,对于上一步产品的提纯可能有帮助。而这一步是否产生固体,与最终实验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最后TLC监测时已基本观察不到溶液中的原料点,而且反应物的消耗会推动溶解平衡向右移动,最终使得固体完全溶解。在搅拌充分的情况下,也很难发生析出的产物中包杂原料的情况。该反应得到两部分固体混合后,应为trans-型和cis-型的混合产物,理论比例应为1:1,而在板层析的时候我们观察到了最上方有杂质区域。对于杂质的结构,笔者推测为Darzen反应生成的少量cis-产物经环合反应生成的结构。三、实验总结3.1 Darzen反应产物和最终产物的谱图分析观察最终产物的HNMR谱图,我们

28、可以观察到cis-型产物不纯,其中混有trans-型产物。Figure 18.cis型产物的HNMR谱图而由HNMR谱图观测,trans-型的产物很纯。排除板层析不充分的影响,可以推知,cis-型的产物经过一段时间放置后会转变成为trans-型。由于cis-型的产物中苯基与邻近碳上的苯基酰基具有较大的位阻,因此cis-型的产物稳定性要远远低于trans-型。我们推测,cis-型产物分子内存在以下平衡:Figure 19.cis-型产物的分子内构型异构化在烯醇化异构中,由于形成和一个烯醇平面,因此在异构化作用后可以形成trans-型和cis-型两种结构,由于trans-型的构型较为稳定,故会产生

29、少量的trans-型产物。而trans-型较纯,是因为trans-型本身较为稳定,不易转化为更不稳定的cis-型。3.2 实验总结以及个人展望与感受本实验共进行4步,分别为Darzen反应,酯胺缩合,氧化反应和环合反应。3.2.1 实验总产率和产物形态不计算-甲胺基-苯基乙醇的制备,4步反应分别产率如下:Darzen反应 69.8%(isolated) 产物形态:无色晶体酯胺缩合 67.8% 产物形态:白色固体氧化反应 85.4% 产物形态:淡黄色粘稠状物质环合反应 92.1% 产物形态:白色粉末状固体(过滤得到)/白色固体(旋蒸得到)/白色固体(混合后)总产率 37.2%3.2.2 Darz

30、en反应总结Darzen反应是四步反应的第一步。该反应于-10的条件下进行,温度的控制对于反应的结果有重要影响。而反应完成之后的柱层析分离也存在其必要性。层析分离时,石油醚/乙酸乙酯的分离效果要好于石油醚/丙酮,可能是由于丙酮的溶解性较好所导致。最终获得产物形态为良好的无色晶体,分离产率为69.8%,说明反应进行良好。3.2.3 酯胺缩合反应总结该步反应操作简单,只需将两份原料混合后放入冰箱即可。过滤后的母液放入冰箱冷冻又会析出一部分固体,该固体的形态与第一次过滤得到的相比颗粒较小。用甲醇润洗后,可以观察到固体表面的黄色褪去,呈白色。值得注意的是,该步反应的产物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这也是该

31、实验被称为“褪皮酰胺”的原因。因此,在进行该步实验产物后处理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手部的保护。该步反应产物形态为白色固体,产率为67.8%,考虑到未对母液进行二次冷却,该产率可以接受。3.2.4 氧化反应总结该步反应中主要的难点在于过滤过程中硅藻土助滤剂的使用。在使用硅藻土时一定要铺平压实,滤纸剪的好坏也是过滤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笔者在最开始时发生和失误,加入了1:1当量的高锰酸钾,导致反应迟迟不能完全进行,但在后来补加后反应进行完全。另外该步反应中加入活性炭后将在室温下搅拌一段时间,此时室温比反应温度稍高,由于高锰酸钾大大过量,可能会产生少量的副产物,但笔者在进行TLC监测时没有监测到副产物的产生

32、。该步反应产物形态为几乎不具有流动性的,几乎不固化的粘稠状物质,产物形态不是很好,可能是因为混有少量的硅藻土颗粒。产率为85.4%,较高,说明一开始的高锰酸钾加入量并不对反应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3.2.5 环合反应总结该步反应前期需要控制好温度,建议使用水浴保温的同时不停在水浴中加入冰块,以保证温度不上升至9以上。加入LiOH的水溶液时,应缓慢滴加,这样可获得较大颗粒的固体,防止过滤时穿滤现象的发生。在过滤完毕进行分液的时候,注意要少量多次进行分液,尽量将液体的总量控制在150ml分液漏斗可以装的下的范围内。本步产率为92.1%,结果较好。3.2.6 总结及感受在中级有机实验结束之后,笔者也有

33、不小的感慨。之前的基础有机实验中,笔者是以打仪器、低产率、常悲剧出名的,但在中级实验进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自己的实验操作技能确实得到了不小的提升。除去人品因素,笔者对自己这次中级有机实验的产率、产物形态、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还是比较满意的。笔者认为,做实验要注意三点,多思考,多讨论,多注意细节。如果在开始实验前先在脑袋里过一遍实验流程,加深一下印象对实验的进行一定有不小的帮助,也能多多避免少加高锰酸钾等低级错误的发生。另外,在实验的过程中思考每一步操作、试剂的意义和作用,弄清楚所做反应的机理,对深刻理解实验是很有益的。互相的讨论对于做好实验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周一7室的同学都具有比较不错的实验水平,

34、和他们进行讨论每一步中细节的做法,操作等等,使我学会了很多东西,实验技能也有了不小的提升。每个人的想法都有其闪光之处,通过讨论我们也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能够知道该如何把今后的实验做好。再有一点,就是要注意细节。实验时的很多小细节对实验过程都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这次实验使用硅藻土助滤的一步,如果不使滤纸铺满布式漏斗的底部,轻则产物不纯,重则大穿滤。另外在分液时,可以在将液体倒入之后稍微提一下漏斗,将残留在漏斗壁上的液体收集下来,这样可以减少产物的浪费。总而言之,中级有机实验使笔者进一步熟练了实验技能,也初步接触到了科学研究的一些方式和方法。笔者也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给学弟学妹们一点帮助。四 致谢 感

35、谢张奇涵老师的教导。感谢湛明师兄在实验过程中的精心指导。感谢同实验室的李天祥、苏子昊、柳成航、黄山、刘宇、周子硕、王壮飞、陈起、郎珂同学的支持与合作。参考文献:1 侯软玲,毕凌云,王宝英,董献红,林军,黄皮酰胺对糖尿病大鼠糖化血红蛋白及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新乡医学院学报,26(6),5622 饶尔昌,程家宠等,黄皮酰胺的合成,药学学报,1994;29(7):5025053 Hartwig W and Born L. Diastereoselective and Enantioselective Total Synthesis of the Hepatoprotective

36、Agent Clausenamidet. J Org Chem 1987;52:4352.4 林汉森,卢丽霞,N-甲基-羟基苯乙胺制备方法的改进,化学试剂,2003,25(6),3765 洪浩,黄皮酰胺及其衍生物的合成研究,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1988:114.6 Menger. F. M.; Lee. C. J Org Chem 1979, 44(19), 3446-34487 Noureldin. N. A.; Lee. D. G. J Org Chem 1982, 47, 2790-27928 Meciarova. M.; Toma. S.; Ultrasound assisted heterogeneous permanganate oxidations. Heribanova. A. Tetrahedron. 2000, 56, 8561-85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