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法和性质的实验改进》说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法和性质的实验改进》说课.doc(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法和性质的实验改进说课.精品文档.化繁为简 小玻璃管引领大课堂 二氧化碳制法和性质的实验改进说课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早上好!我是来自 我说课的内容是二氧化碳制法和性质的实验改进。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对实验设计进行有机地整合,可以使教学化繁为简,系统而深刻。二氧化碳的制法和性质在教材中的地位,我把它总结为以下三点:首先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最重要的知识之一,从反应原理到验证方法再到用途及影响,是具体物质的性质学习最丰富的一个单元。其次,它是培养学生在制取某种气体时,自主进行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
2、材。第三,通过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可使学生获得最直接最客观最形象地体验,进一步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由此开启了学生实验探究的大门。换句话说,这一课不仅仅是上册课本的收山之作,同时也是点睛之笔。那么面对这样重要且具有社会意义的一节课,该制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呢?首先从知识层面上理解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及其相关性质;在实验探究中,认识对比研究等科学方法;并在建构好原理与性质检验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一直以来,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大多采用教材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实验方案,这些方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帮助
3、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但是,从已有的教学经验来看,在实践中往往存在以下困难:第一,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很多,需要的器材也比较繁杂,第二,老师们要进行多个班级的教学,气体制备量也比较大;第三,制好的二氧化碳常因密闭性不强而造成流失,使得实验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个优化:化零为整,将多个演示实验整合为在一根玻璃管中完成的探究实验。在最初进行二氧化碳的密度实验时,如何能够形象地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可以像水一样向低处流呢?我想,利用玻璃管来进行对比操作是个不错的方法。考虑到需要增加一个进气的通道,我自制出下面这个一体化的装置,利用这个装置也可以完成其他的性质实
4、验,这样在进行不同的实验探究时,只需增加一个能够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气体制取装置。传统的制取方法虽然简单,但却无法做到随用随取。于是我进行了第二个优化:化大为小,将气体的制备装置进行改进。利用启普发生器的原理,联想到生活中泡茶用的茶漏,可以进行固液分离,于是设计出这样一个下面有孔的玻璃球,再连接一个活塞,就可以通过旋转活塞,调节球内的气压使液面升降,从而达到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下面进行视频的展示: 实验开始前已经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打开活塞,产生C02。实验1:将两根燃着的木条同时放在玻璃管的上口和下口处,可以观察到上口木条火焰没有明显变化,而下口木条很快熄灭。由此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
5、度大于空气,同时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实验2:将上口用橡皮塞塞紧,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个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通入二氧化碳,发现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实验3:在玻璃管的下口处放一个塑料瓶,收集二氧化碳。再向瓶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的性质。实验4:取一条蓝色石蕊试纸,两端用少量水润湿,中间保持干燥,然后将它放在玻璃管中,一会儿,观察到下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而其他部分的试纸不变色。再次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像水一样向低处流,同时又可以说明使石蕊变红的并不是二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新物质碳酸。实验5
6、:再观察刚才的石蕊试纸,可以发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说明碳酸不稳定,很快发生了分解。借助以上改进,与原有装置对比,实现了在一套装置中完成了五组性质实验,既简化了仪器的使用,又简化了实验的操作,还提高了课堂效率,使现象对比更直观。同时经多次实验证明,可以节约药品用量70%以上。可以说,化繁为简,既使实验教学事半功倍,又使学生的思想得到了拓展和延伸,去除形式、返璞归真,应该是我们在教学中永恒的追求。特别要提醒的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老师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气体产生的速率,如果过快则可能出现上下木条同时熄灭的状况,这时可以通过控制盐酸的浓度来调节气体生成的量。本节课以教材原有实验为起点,借助小
7、小的玻璃管,将制备和性质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串联,学生实现了组装简便、控制简单、更换简洁的实验操作效果。这节课完成之后,学生既感受到了科学探究的挑战,也体验到了实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提高了实验设计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课后,学生们利用该装置的原理,用饮料瓶和吸管自制了实验仪器,利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在家庭中开展了气体性质的探究,除了可以完成二氧化碳性质验证之外,还可以用于其他与空气密度差异较大的气体的性质检验。由此打破了课内和课外的界限,从化学的小课堂进入了生活的大课堂。微型实验的魅力与强烈的参与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我不禁想,经过四年中学课程的学习,化学可以给他们留下些什么呢?应该是在探究过程中所采用的化繁为简的科学思想和对比研究等思维方法,以及科学家们在探寻物质世界时所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不懈努力。我想,或许这才是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所应该追求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