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5229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doc(3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全册 (2).精品文档.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2课时)知识要点:1、 结合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学习价值;2、 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了解化学的情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3、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重点:化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的了解。难点: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过程一、 学习化学的作用(一)化学的社会价值:增产粮食、促进健康、增加能源、发展材料、改善环境、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二)化学的科学价值:大气、医学、物理、生物、天文、海洋、地球科学。化

2、学在保证人类的生存并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1、 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的产量;2、 利用化学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3、 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以改善人类的科生存条件;4、 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新材料,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二、 化学的研究对象1、 什么是化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 研究自然界已存在的物及其变化。3、 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半导体、纳米材料、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超导体等。三、 化学的发展史发现并利用火发现一些物质的变化制得有实用价值的产品。化学真正得到发展,是近代。道尔顿、阿伏

3、加德罗的重要结论: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的研究有规律可循。四、 怎样学好化学学好初中化学,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统地、熟练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掌握好基本的实验技能。1、树立信心,保持并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2、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理解是关键,勤复习、勤记忆以加深理解。3、认真实验,勤于动手。认真做实验,仔细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观察生活中的现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学问题。4、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习中,思考很重要,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多问几个为什

4、么。小结:化学的研究对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知识要点:1、了解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质的性质。教学过程:一、物质的变化演示实验:11、12、13、14。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P7的表格。对比、分析4个实验,说明1、2两个实验变化后没产生新物质,3、4两个产生了新物质。得出: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举例)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举例)讲解:化学变化过程中常表现为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深沉、发光放热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只能是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是否发生,而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二、物质的性质化学

5、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等。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色、态、味、溶解性、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导电性、延展性等。对几个物理性质基本概念的介绍:熔点:物质溶化时的温度叫熔点。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气压: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这种物质的密度。实验15:认识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并进行讨论,得出: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并常以此鉴别两种气体。三、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如:二氧化碳可以灭火、酒精可以做燃料、石墨可以制铅笔芯等。课堂训练:

6、P10 2(1)(2)(3)(4) 4 (5)(6)(7)(8)课外作业:1、2(5)(6)(7)(8)、3、4 (1)(2)(3)(4)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2课时)知识要点: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写法。3、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关注物质的变化、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重点:探究活动报告的写法。难点:了解化学学习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化学实验的重要性及作用1、重要性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2、作用通过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发现和验证化学原

7、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探究步骤对实验现象的观察的描述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白色或者黄白色,具有轻微气味,质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燃着时蜡烛受热熔化,能持续燃烧并缓慢变短,火焰闪烁摇晃并有黑烟产生,火焰分为三层,外层火焰最明亮,里层火焰最暗,外焰温度最高.熄灭后有一缕白烟从烛芯飘出,用燃着的火柴点燃白烟,火焰会顺着白烟将蜡烛重新点燃。三、化学学习的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2、关注物质的变化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四、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1、实验步骤(1)用排水法收集两瓶人体呼出的气体;(2)向一瓶空气和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中分别滴入澄清的石灰

8、水;(3)向一瓶空气和一瓶人体呼出气中分别插入一根燃着的木条;(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其中一块呼气,再与另一块玻璃片相比较。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课本相应的表内。2、得到的结论人体呼出气体比空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多,氧气含量少。作业:完成同步练习相应的内容。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共3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2、能遵守实验室规则,初步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过程:一、学习和认识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讲解: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实验。因此,我们学习化学必

9、须走进实验室。走进化学实验室,首先应该仔细阅读实验室规则;其次要学习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介绍教材附录中常用的九种仪器。再介绍课本中图121 常用化学实验仪器。二、几项重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一)药品的取用1、实验室药品取用规则:(1)药品取用“三不准”原则:手:不能用手接触药品;鼻: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口: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2)实验用剩药品“三不”: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3)节约药品: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没说明用量,取最少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液体取12ml。2、固体的取用:存放:广口瓶取用:药匙(纸槽)、镊子。粉末一斜二送

10、三直立;块状一横二放三慢竖。学生进行实验:实验16、17练习。3、液体药品的取用:存放:细口瓶。取用:少量液体,用胶头滴管;多量液体,倾倒法。观察图126后,学生讨论:(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倒放在桌上?(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速倒还缓慢地倒?(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归纳:瓶塞倒放,标签面向手心。量筒的使用:(1)读数: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2)分析:仰视读数偏低;俯视读数偏高。(3)量筒的选择:选择规格与所量体积大小接近的量筒。练习:两位同学

11、用量筒量取液体,甲生俯视读出液体体积为32ml,倒出部液体分后,乙同学仰视读出液体体积为24ml,则倒出液体体积_于8ml。滴管、滴瓶的使用: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可用滴管。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略)演示实验18,并记录好现象。(二)物质的加热1、酒精灯的使用(1)酒精灯使用“三禁止”: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只能用灯帽盖灭。(2)注意:盛放酒精量不能超过酒精容积的2/3;用外焰加热;在桌上失火,用湿抹布扑盖。2、给物质加热(1)仪器: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 可加热,但须垫石棉网烧杯、烧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量筒、集气瓶

12、、漏斗。活动与探究P21后,讨论得出:(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加热玻璃仪器时,要把容器外壁的水擦干;很热的容器不要用冷水冲洗,以免受热不均而破裂;加热前应先预热;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盛有液体的试管与桌面成450角;试管口不能对着人;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实验110,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三)物质的称量1、托盘天平的使用: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g。使用口诀:使用前,先调零;称量前,要垫纸。 潮湿腐蚀性药品,玻璃器皿来称量。 左物右码别放错,砝码取用大到小。 称量完,别忘记,砝码须回盒,游码要回零。强调:天平的平

13、衡原理:左=右+游码例:某同学要称取15.2g药品,称量结束时才发现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错了。请确定这位同学称得药品的实际质量是多少?(1g以下用游码)解:分析:药品与砝码的位置放错了,一定是砝码放在了左边,药品放在了右边,且1g以下用游码,说明左边的游码放了15g,根据天平的平衡原理:左=右+游码,得出:15=药品+0.2 所以 药品=150.2=14.8g (四)、洗涤仪器说明怎么洗即可。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示已洗干净。小结:已经学习了四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还有四项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学习。作业:完成课本习题。 完成同步测练考的相关内容。第二单元

14、 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 空气 (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4、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空气的组成教学过程:引言:人类时刻离不开空气,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生机勃勃的地球,因此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一、空气的组成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故事。1、拉瓦锡的贡献:得出空气是由氮气(N2)和氧气(O2)组成的结论。实验21: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现象:红磷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集气瓶中

15、水面上升了剩余体积的1/5。分析: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讨论:实验中燃烧匙中为什么要放过量的红磷?该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实验中为什么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红磷熄灭后瓶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为了使空气中的氧气消耗完;不能。因为硫燃烧后生成物是气体,使瓶内气压不会改变。因为燃烧过程中当氧气的浓度很小的时候,红磷就不能燃烧了,所以事实上氧气并没有真正的全部消耗完。熄灭后瓶中仍有少量的残余的氧气。)上述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P O2 P2O52、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氮气(N2)78%、氧气(O2)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CO2)0.03%、其他

16、气体和杂质0.03%。二、混合物与纯净物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多物) 如空气、人体呼出气、糖水、矿泉水等。 注:各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原有的性质。2、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纯净物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O2 、N2、CO2、P2O5等。3、混合物与纯净物的区别与联系:混合物纯净物特点没有固定的组成的性质;各成分保持原来的性质。具有固定的组成,具有一定的性质。实例空气、糖水、汽水、河水等O2 、N2、CO2、P2O5、冰与水的共存体等联系混合物纯净物例: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D )A、空气 B、人体呼出气 C、稀有气

17、体 D、冰水共存物二、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引言:空气中的各种成分作为原料广泛地应用于化工生产和其他方面。因此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那么空气的各种成分都有哪些用途呢?成分主要性质主要用途氧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供给呼吸(动植物呼吸、医疗、登山、潜水)支持燃烧(宇航、炼钢、气焊)化学性质助燃性、氧化性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化工原料、作保护气、超导实验、食品充氮防腐剂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稀有气 体物理性质无色、无味、通电会发光作保护气、制多作用的电光源、激光技术、医疗冷冻麻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惰性)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确( A )A、氧气是化工生产和宇航中的重要

18、原料;B、氮气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且不溶于水;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但已发现有些稀有气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D、食品中常充入氮气做防腐剂。练习: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C )A、稀有气体的稳定性;B、氧气的助燃性C、酒精的挥发性; D、红磷的可燃性。三、保护空气1、空气的污染源:有害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 烟尘(粉尘、灰尘)2、危害: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3、防治措施:加强大气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作业:阅读课文中的资料、化学技术社会(绿色化学); 完成课后习题。

19、课外:同步测练考P112、8、9、10课题2 氧气 (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教学过程一、氧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在一定条件下可液化(1830C)成淡蓝色液体,进一步可固化(2180C)成淡蓝色固体。2、化学性质观察实验22、23、24,学生仔细观察,并做好现象记录。2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23:硫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硫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24:剧烈

20、燃烧,放出热量,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小结: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助燃性,能支持燃烧,但本身不能燃烧,高温下能跟C、S、P、Fe等反应。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 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镁+氧气氧化镁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学生讨论P35的内容,分析得出:化合反应:由两种开或丙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氧化反应中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的比较:氧化反应相同点不同点举例剧烈氧化有氧气参加反应,且都放出热发光、剧烈红P的燃烧缓慢氧化不发光、缓慢、不易察觉呼吸、锈蚀等。作业:课本P363、4课外。课题3 制取氧气(

21、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2、认识催化剂与催化作用。3、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一、实验室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在实验室里,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1、分解过氧化氢(H2O2)溶液演示实验25:现象:(1)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 (2)立即产生大量气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分析:实际上是发生了如下的反应:过氧化氢水+氧气演示实验26:重新加入过氧化氢。该反应中,MnO2没参加反应,只起到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

22、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又叫触媒。强调:一变两不变。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注意:不同的反应,起到催化作用的物质可以不同。2、加热分解氯酸钾演示27:现象:(1)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氯酸钾氯化钾+氧气(注意:二氧化锰也是作催化剂)3、加热高锰酸钾实验并观察现象。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小结:实验室中常用这三种方法来制取氧气。学生讨论:实验田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时候不同?共同点: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恰好相反。二、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

23、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多变一)三、分类法学习化学如物质可以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化学反应要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分类法学习化学要以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四、活动与探究:制取氧气和氧气性质。(学生活动)1、制取氧气讨论:4个问题。实验:6个操作。2、氧气的性质:木炭在氧气里燃烧现象: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铁丝在氧气里燃烧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小结:1、氧气的三种实验室制法。 2、分解反应。作业:课本P43 3、4、5课外,其余课堂。第二单元复习(1课时)按照教材单元小结进行。一、氧气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化学性质123实验室制法反应原

24、理实验装置收集方法注意事项用途二、物质的分类混合物(举例):_。物质 纯净物(举例):_ 。三、化学反应1、化学反应的类型 化合反应:A+BAB (多变一) 举例: 分解反应:ABC+B (一变多) 举例:2、氧化反应(举例):作业订正:课本习题、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课题1 水的组成(1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2、能区分单质与化合物。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分布在江河湖海中,大气中,生物体内。二、 水的作用1、生命的孕育和维系;2、人类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水力发电,提供水运航道和宜人环境。三、水的组成演示实验31:不的电

25、解实验现象:电极上产生气泡; 试管中收集到气体; 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比:2:1气体的检验: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 负极气体能燃烧,火焰呈消淡蓝色。是氢气。氢气的性质: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化学性质能燃烧。氢气的验纯方法(讲解)。水电解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水氧气 + 氢气 H2O O2 H2讨论:P45两个问题。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四、单质、化合物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O2、H2、N2、Fe等。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如:H2O、CO2、P2O5、SO2、Fe2O3

26、、KMnO4、KClO3等。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如H2O、CO2、P2O5、SO2、Fe2O3等。单质与化合物的比较:单质化合物定义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不同点同种元素不同种元素相同点纯净物纯净物实例O2、H2、N2、FeH2O、CO2、Fe2O3、KMnO4小结:1、化学反应中,有新物质生成,但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化。 2、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物质 单质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酸 碱 后面学习 盐作业:1、认识理解单质与化合物的概念。 2、P491、2、4课堂练习;3课外作业。课题2 分子和原子(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

27、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子。教学过程:设问:日常生活中,敞口容器中放置的水会逐渐减少,远处就能闻到花的香气,演示32品红的扩散,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这是由于物质是由许许多多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即同分子、原子构成的。1、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很小(质量、体积都小)。观看图36、37。分子在不停的运动。(温度超高,分子运动赶快)活动与探究P50页。分子间有间隔。分子间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间隔最大。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相同。讨论:P51页1、2。师生共同分析:问题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有什么

28、时候不同?问题2、氢气与氯气反应,水的分解等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2、分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3、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分子原子分子。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先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分析实例:水通电分解,氧化汞分解,氢气与氯气的化合。作业:P54页3、4;其余课堂。课题3 水的净化(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用过滤、蒸馏的方法分离混合物。2、了解水的净化。教学重点:过滤的方法;硬水与软水的区分。教学难点:蒸馏的实验操作。教学过程:引言:水是纯

29、净物,纯水是一种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但自然界几乎不存在纯净的水,我们日常生活使用的各种天然水中都或多或少地含有一些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水常呈浑浊,不宜直接饮用。一、纯水与自然水的区别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液体,属于纯净物。自然水里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常呈浑浊,属于混合物。二、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1、静置:通过不溶性杂质自身的重力使它们从液体中沉降下来。2、沉淀:利用某物质(如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下来。3、吸附:利用某物质(如活性炭)具有的吸附作用既可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杂质,又可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三、硬水和软水1、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

30、、镁化合物的水。2、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3、软水与硬水的检验将肥皂水分别加入盛有软水和硬水的烧杯中,产生大量泡沫的是软水,泡沫较少或没有泡沫的是硬水。4、使用硬水对生产生活的危害(1)使用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又不易洗净,时间长了还会使衣服变硬。(2)锅炉用硬水易使炉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且易使炉内管道变形、损坏,甚至还会引起爆炸。5、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1)加热煮沸(或暴晒)(2)蒸馏。四、化学实验操作过滤和蒸馏1、过滤: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方法。2、过滤操作:一贴、二低、三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二低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盛浑浊液体的烧

31、杯口要紧靠玻璃棒三靠 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漏斗下端口要紧靠烧杯的内壁4、蒸馏: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一种方法。原理:利用物质的沸点不同来加以分离。讲解蒸馏的过程原理。 五、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原理和作用净化水的方法原理作用沉淀静置,使不溶性杂质沉降下来并与水分层除去不溶性杂质吸附利用活性炭或木炭的吸附作用把自然水中一些不溶性杂质和一些可溶性杂质吸附在表面。除去部分不溶性杂技和可溶性杂质、臭味等。过滤把液体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分离除去不溶性杂质蒸馏通过加热的方法使水变成水蒸气后冷凝成水除去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作业:完成课后习题:1、2、3 完成同步测练考的相关内容。课

32、题4 爱护水资源(1课时)教学目标: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教学重点:我国的水资源状况;防治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教学过程引言:水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水就不可能有生机勃勃的地球。尽管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和用水,但我们是否真的熟悉它吗?对我们人类的水资源及其状况有真正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吗?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1、水资源(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水资源总量约为1.391018m3,以海洋水、湖泊水、河流水、地下水、大气水和生物水等种种形态存在。 储量约占全球总储水量的965% 繁衍水生物作用 含有80多种元素海洋水 蕴藏化学资源 NaCl等 提取大量无机物 金属 探

33、究方向:海水淡化2、淡水危机(1)淡水量不足全球总水量的1%。(2)全球水资源日趋短缺,有80多个国家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3)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从均水量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二、爱护水资源1、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使用新技术、改革新工艺、改变用水习惯。2、防止水体污染(1)水体污染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2)水源污染的预防和治理:工业上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提倡使用农家肥料,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和排放。小结:一、水资资源状况二、爱护水资源 作业:课后习题做在书上。最轻的气体氢气(1

34、课时)教学目标:初步了解氢气的性质教学过程:一、氢气的性质1、物理性质纯净的氢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难溶于水。难液化、难固化。2、化学性质可燃性纯净氢气燃烧的现象:安静地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产生水珠。氢气 + 氧气水H2 O2 H2O讲解:氢气燃烧能放出热量,所以是理想的燃料。理由:一、氢气燃烧放热量高,是同质量汽油的3倍;二、氢气燃烧生成物只有水,无污染;三、可以水为原料制取,来源广。不纯净的氢气点燃会怎么样呢?点燃不纯氢气会发生爆炸。氢气的爆炸极限:4.074.2%。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先检验氢气的纯度。二、氢气的用途1、高能燃料;2

35、、化工原料;3、冶炼金属。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原子的构成(1课时)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过程: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一、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原子核中子:不带电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居于原子中央)1、原子的构成质子:每一个带一个单位的的正电荷观看课

36、件原子的结构。2、原子核所带的电荷,简称核电荷。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二、相对原子质量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所得的比。符号Ar。2、表达式:Ar =4、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比较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来源与性质测出来的、绝对的、真实的比较得出的、相对的数值与单位非常小,有单位,为“Kg”大于1,有单位,为“1”联系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5、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例题:求出H、O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业:P72第2题课题2元 素(2课时)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

37、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重点:元素的概念难点:元素符号的书写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投影 表格一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请填写在表格二中交流讨论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38、。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投影 表格三 投影 表格四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学生们发言。学生阅读。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了解学生们的发现。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元素的概念的运用。巩固元素的概念。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引导阅读 P73图4-4归纳小结 地壳中各元素按质

39、量由多到少的顺序。创设情景 如何表示指定的元素呢?a、元素名称(中文) 。b、元素符号(国际通用)。从P76资料及表4-3,找一找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讨论小结 元素符号书写的特点;元素名称造字的规律。课堂练习 (一)课堂练习 (二)课堂练习 (三)讲解:元素周期表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每一格:元素周期表内每一格中数字和符号表示的的含义: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还用不同颜色区分了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2)每一横行(周期):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3)每一个纵行(族):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组成一个族,共

40、有16个族。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1)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2)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3)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为寻找新物质提供依据。小结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布置作业 P75 1、2、3、4P76活动与探究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合作式学习,归纳问题的要点。小组同时计时(3 min)竞赛,看看哪个小组写得既对又快。从化学式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回忆日常的生活知识、电视广告,获取答案。认真听讲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完成作业。层层递进发问,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自学归纳能力,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加强自学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练习元素符号的书写。巩固对元素符号的认识,使学生意识到元素在地壳里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