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doc(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精品文档.随着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各国综合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保持本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各个国家都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了调整,寻找更加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道路。一、经济发展模式概述一、经济发展模式的概念所谓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在生产技术一定的条件下,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最终将受到一国可供利用资源的约束。“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一国经济社会发展机制的一种概括,是由一个国家的无数个经济社会政策构成并表
2、现的,单用某种经济学概念并不能完全涵盖其内容。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生和实践伴随着不同的环境与条件,同一发展模式的国家也会因各自经济社会政策的不同派生出特定的发展模式。二、经济发展模式的分类想要考察沿时间线路走过来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按次序谈四点。(1)概念确认。单纯界定概念也许并不难,比如经济发展模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及其生产力要素增长机制运行原则的特殊类型,它包括经济发展的目标、方式、发展重心步骤等一系列要素。(2)实质揭示。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一国谋求发展、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途径。(3)多种模式。在世界经济史上,人类社会在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演进的过程中,由
3、于各国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历史文化因素和自然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发展道路和现代化进程各不相同,形成了多样化的工业化模式。(4)模式选用。就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来说人们基本上可以统一认识,即一国发展模式的选择既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及开发状况、劳动力的供给量与素质社会文化背景、国家环境等客观因素,又取决于作为决策主体的政府的偏好选择等主观因素。其中,第一点正是我们紧接着要具体列举的内容,第二点则可以看作给它限定的一个条件。列举五种典型的模式:表1 五种经济发展模式自由竞争型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
4、式以英美为代表以德日为代表以前苏联为代表二战后改革开放后1、自由竞争型经济发展模式属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经典模式,它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而来。作为该模式代表的英美在开始工业化时都处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时代,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都表现为资本主义自然史的发展过程,即由个人发动自然而然地开始和完成。该模式经济现代化的动力主要来自本国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私人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参与,也就是使经济现代化运转的不是国家经营的企业而是众多私人企业。该模式赖以存在和运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两者一直是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组织方式,政府干预很少。从主观上分析,该模式把亚当斯密的完
5、全竞争假说“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作为理论基础。从客观上分析,运用该模式的英美开始工业化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很优越,它们都有条件进行充分的资本原始积累,面临的世界市场和对外贸易潜力巨大。如果概括自由竞争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功能,那就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经济基础上依靠市场调节而发展,通过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促进经济发展。 2、国家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模式之一。该模式起因于受到先进国(如英美)工业化的强烈经济刺激和示范的影响,但本国商品经济的发展还不足以自发导致工业化或难以克服工业化进程中的各种困难与障碍,因而要借助政府和政治力量推动工业化。随着国家干预下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迅
6、速发展以及市场调节的不断加强,国家干预程度和作用会不断削弱。我们注意到,采用这一发展模式的国家必须具备一个强有力有战略眼光的政府,这一政府需具备启动和组织本国经济现代化的自觉意识和现实能力。比如,德国工业化时期的像斯麦政府,日本明治维新期间的明治政府。仅就明治维新后的工业化而言,它拥有天皇权威的确立和政府权力的加强这个先决条件,也正是政府积极的国家干预和私人企业及企业家的经济活动结合构成了该模式的双重动力。很明显,国家政权在采用该模式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作用非常突出,如果没有国家政权所发挥的特殊作用,像日本、德国等的工业化就不可能发展得那么迅速。另外需要指出一点的是,采用该模式发展的国家还有一个特
7、征,即其资本原始积累与工业化是同步进行的,将国家干预型发展模式的主要功能做个概括,应该是:在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全的基础上,较多地借助国家干预来发展经济。 3、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形成的建立在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工业化模式。该模式在经济体制方面有四个显著特征:(1)实行单一社会公有制,消灭私有制。一切资源全部集中于国家,民间不存在任何自由支配的资源,国家不仅是生产资料所有者,也是国民经济的计划者和总经营者。(2)排斥市场机制,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导致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
8、。(4)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为条件。以苏联为例,长期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国家经济缺乏后劲。对于这一模式,有一点是明确的,即它的经济活动主体是国家或政府,企业和企业家退居次要地位。从正反两面看问题,这一模式在战后一段时间内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使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模式日益暴露出其各种弊端。 4、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所代表的是二战后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地区)的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东亚国家(地区)利用当时有利的国际环境,适时地逐步使其经济转向了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工业化经济发展模式,经过30年的发展,
9、东亚模式创造了“东亚奇迹”。该模式的特征主要表现为:(1)实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坚持对外开放政策,积极促进贸易、投资和金融自由化,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2)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是东亚模式的重要特征,它反映出较强的政府干预。这既涉及政府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法律及行政手段调整宏观经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涉及政府同企业紧密合作,政府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资金等多方面的支持,主动引导企业的发展。很明显,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在实行赶超型发展战略时,政府的力量至关重要。(3)发展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适当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4)重视科技和教育。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是20世纪末逐渐形成,在总
10、结中国工业化经验基础上,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前提下,以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出发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为基本经济制度,以市场经济为经济运行基本形式,以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这里我们不妨扼要做个比较:(1)就“前提”而言,该模式还保留着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关键性的同类因素,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坚持的始终还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因而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还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相应地,国家或政府作为经济活动主体这个因素自然会持续存在。如果换一个角度分析,该模式也容易接纳国家干预
11、型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功能方面的因素,即在市场经济和市场机制发展不完全的基础上,较多地借助国家干预来发展经济。当然,这一点与参考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这个因素也有一定关系。(2)就“经济运行基本形式”而言,该模式吸收了支撑自由竞争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市场经济因素,而这一因素在国家干预型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展模式当中同样是一种必然存在。(3)就“动力”而言,该模式主要借鉴了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对外开放政策、外向型经济这两个因素。但是还要注意到,中国特色模式对金融自由化这个因素的借鉴仍然相当慎重。就我的理解,一方面目前的中国市场与金融自由化相配套的监管机制还有待于完善,另一方面金融
12、自由化也许就是私有化问题的一个比较敏感的点,比如它有可能隐形地促成私有化的事实定位。我们还可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做一个概括: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以改革开放作为实现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实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转变;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采取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强调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出自; 陈永勤.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讨论前提J.湖南社会科学.2007(1)二、国外经济发展模式比较分析一、美国竞争型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美国经济的发展是与其成熟的市场经济模式分不开的,1860年前后,美国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成型,
13、到本世纪20-30 年代发展成熟。20 世纪美国经济的迅速成长,证明了美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成功。自30 年代大萧条以来,美国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从高度自由竞争模式转向政府干预型的混合经济模式,甚至开始寻找“第三条道路”。因此,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乃是一个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模式。所谓混合经济模式或者“第三条道路”,是指就资源配置方式而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更新、调整与适应问题。混合经济模式已经成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共有模式。不过美国混合型市场经济模式仍然更多地保持了它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1、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实行自由企业制度;(2)遵循平等竞
14、争原则;(3)大中小企业并行发展;(4)产业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合理;(5)国际化的市场经济;(6)政府干预程度相对较低;(7)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较为健全。关于美国的市场经济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是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二是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与管理。这两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成为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分散决策的市场经济而言,自由企业制度是美国市场经济的基石,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在美国市场经济模式中,政府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短期调控与长期的市场秩序的维护,它造就了美国市场经济模式最显著的特征:庞大自由、统一完善、富于扩张性的国内市场体系。2、美国自由竞争
15、的市场经济模式的优点在于,活跃的劳动力和产品市场;较低的税收;激烈的竞争;以及股份制给经营者压力,促使其努力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缺点表现在贫富过于悬殊;社会保障不健全;公共事业如中小学教育质量差;投资率和储蓄率低。美国模式是商品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它起源于英国,在美国达到顶峰。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柯茨认为:这种模式中“积累的决策权主要在私人公司,它们可以自由地最大限度地追求短期利润目标,通过金融市场获得资本;劳动者只能享有有限的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劳动所得和社会权利;人们对社会政治和道德的总体认识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这种模式十分强调市场力量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认为政府对经济发展只能起次要作
16、用。推崇企业家精神,崇尚市场效率而批评政府干预。二、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 1、日本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模式在二战后经过50年代的经济恢复,在60、70年代的高速增长,逐渐定型。从构成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关系看,日本市场经济模式有以下一些特征: (1)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典型的政府导向型市场经济模式。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向和配置方式具有更大的权利。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政府保护企业、政府政策调配等途径对社会资源配置进行调控。 (2)日本的市场经济是对国际市场高度依赖的外向型经济。从50年代开始,日本就确立了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而后日本利用欧美国家和西
17、欧国家进行产业调整的机会,抓住有利时机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贸易体制,实现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所以战后日本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在“贸易立国”战略指导下走向国际化的过程。 (3)日本的企业制度是一种团队精神很强的企业制度。从古代社会遗留下的依附关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日本特定文化的背景下,变成了员工对企业、小企业对大企业、大企业对银行、企业对政府的服从和忠诚关系。员工对企业的服从和忠诚在日本企业的内部又变成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相互配合的团队精神。 (4)日本的经济模式是赶超型学习模式。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通过大规模生产,提高引进技术的重复使用效率,然后在开拓的国际市场中进行销售,在短
18、期内实现赶超西方发达国际的目标。实践证明,日本的赶超产业政策是成功的。正是这种赶超政策使日本在短期内创造出了一个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工业制造大国。 (5)日本的经济模式是适应制造业发展的经济模式。在技术上,制造业技术需要两次创新。即理学上的原理性创新和在原理的指导下面向终端产品的属于工程学上的适用技术或工艺流程的创新。而日本的经济模式恰恰满足这两个条件。 2、日本市场经济模式迅速发展时期的战略选择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先后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发展战略如: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技术立国”战略、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以及“政、官、财”复合体制,使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
19、迅速发展。 (1)产业结构高级化战略 通过重化工业的发展,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20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日本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知识密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减少对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产业升级换代,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优先发展机械工业战略 发展特定机械工业所需资金,由政府给予保证。私人企业对特定机械工业进行投资,可享受减免税优待。正是由于这种政策,使机械工业在一些主要方面赶上了欧美发达国家。机械工业的技术优势成为日本在经济快速增长时期的秘密武器”。 (3)“枝术立国”战略针对战后日本面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日本实行了以引进、模仿、改
20、进、创新为主的吸收型技术战略。其中引进技术对日本短期内赶超先进国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通过对引进技术的改造创新,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反过来进行出口创汇。(4)贸易自由化政策战略 日本首先对原料部门实行自由化,原料进口自由化使工业品价格下降,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对个别幼稚产业进行贸易保护,待其壮大后,再逐渐实行贸易自由化,最终使其国际竞争力大大增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5)“政、官、财”复合体制 日本政府规划战略,银行根据政府的导向提供贷款,企业根据政府政策的导向制定发展计划和组织生产。通过政府指导市场经济,降低风险,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3、新经济时代日本市场
21、经济模式失灵 80年代后期因日元升值引起的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的不景气之中。长期以来,日本政府主要致力于泡沫经济遗留下来的银行坏帐、投资需求不足、企业经营困难等问题的解决。实践证明,如果将日本经济陷入不景气的原因仅仅归结为泡沫经济的破坏力,这显然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日本经济在90年代遇到的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解决泡沫经济后的遗留问题,而是面对掀起的新一轮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从制度与结构的深层进行改革的问题。同时也正是由于以下几个主要问题致使日本经济走向失灵: (1)政府导向型模式的弊端 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政府面对不景气的企业和银行大量坏帐,仍然贯彻“护送
22、船队”的政策,对破产企业和落后企业予以保护。同时对应该处理的银行坏帐未能及时处理,延误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时机。还有过分相信政府调控力量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政府的调控力量走出经济发展的不景气,大量发行国债刺激经济发展,不仅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巨额国债反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包袱。 (2)缺乏原创性的技术革新 在制造业时代,日本和欧美共同分享来自同一源头的水,日本比欧美甚至分享的更多。但在高新技术革命时代,来自欧美之源的水,不需要通过日本就可以流向全世界。在新经济时代,缺乏原创性技术体系成为昨日黄花。 (3)缺乏竞争、创新力的企业制度对新经济反应迟缓 在政府保护下缺乏淘汰机制的企业序列制度,缺乏人才流动的终身
23、雇佣制,很难使新型企业在传统的企业制度体系的夹缝中产生。日本企业制度的封闭性,成为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的障碍。从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一些跨国公司和大的企业集团,虽然进行了很大调整,但这是在保留原企业制度下进行的,所以其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有限 4、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二战后经历过经济恢复、高速增长和不景气,目前又处于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时期的日本经济,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通过对日本市场经济研修考察,可以发现日本的市场经济模式在某些方而与中国有相似之处。日本与中国都属于东亚农耕文化体系,东亚农耕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组织和对资源配置的作用相对较大。日本是
24、亚洲最早进入资本主义、实行工业化的国家,但日本仍属于西方市场经济体系之外的在赶超中实行工业化的国家,目前中国推进的工业化战略也属于这种类型。日本虽然没有像中国那样搞过计划经济,但日本政府对经济管理的某些作法与中国计划经济有相似之处。日本的企业系列制、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制度有某些相似。日本在发展市场经济中的经验,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有许多借鉴和启示。 (1)利用WTO的相关条款,保护和发展幼稚产业 在幼稚产业的保护期限上,不应拘泥于具体的时间表,一旦幼稚产业初步具备竞争实力,就首先在国内引入竞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企业实力足以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就果断撤消保护,
25、让其在国际竞争大潮中搏击:在幼稚产业的保护于段上,既应充分运用WTO对发展中国家实行的例外条款等一系列不违背WTO规则的保护措施,又要在关税递减的情况下,使既定的进口关税水平发挥最大的功能,强化进口配额和进口许可证的分配环节,灵活运用政府采购、反倾销、反补贴等措施。 (2)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复合式产业结构 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严重的扭曲现象。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严重偏低。所以,中国不能按照传统的产业升级的一般规律由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发展道路,而是要走一条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存的复合式产业发展道路。 (3)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在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26、上,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这对目前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借鉴意义。政府的投资方向和开放计划必须考虑到利用市场调节的功能,这应当是我国开发西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果将西部大开发的注意力过多集中在向中央要钱上,而忽视了本地区的市场环境和开发资源的培育,可能欲速则不达。 (4)大力发展原创技术适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方而学习日本大力推进面向市场的二次技术创新做法的同时,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们必须吸取日本的教训,大力发展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原创技术系统。 (5)法律保障 虽然日本是一个政府导向型的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也是法制程度较高的国家。日本的产业
27、政策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都有一套严密的法律依据。依法治国,依法对经济进行调控,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6)坚持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产业政策和进口政策紧密联系 面向国际市场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集团,应当成为中国21世纪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之一。日本在发展制造业中,一方面积极引进尖端技术,另一方面大力进行二次技术创新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学习。在产业政策实施上,日本始终坚持将技术创新与产业政策、技术进步与进口政策紧密联系的作法值得我们借鉴。 (7)大力发展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不断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要保持经济和政治上
28、的独立,最重要的是提高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因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制订专项规划,建立国家重大装备发展基金;扩大提供卖方信贷资金额度,制定鼓励出口优惠政策;实行灵活的税收政策;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形成企业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出清机制,防止:重复建设。 (8)经济模式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面对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在新经济时代的失灵,需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没有永远有效的模式,只有不断的改革与创新。 (9)发展规模经济,培育企业“航母”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跨国公司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29、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之间的竞争,哪个国家拥有形成规模经济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多,那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强;反之亦然。总之,必须对拥有规模经济的企业集团的重要性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规模经济发生在行业、城市、国家几个层次,各层次的规模经济不仅有着共同的要求,还有着不同的要求。中央政府首先要保证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的分割,在现有企业的“劣汰”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促进它们的“优胜”,为优势企业的产品扩展到全国市场创造条件,为优势企业的壮大和国内名牌的生成提供便利。 出自:熊文景、窦金美 日本市场经济模式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经济视角2007(8)三、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东亚经济发
30、展模式是东亚各国和地区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中形成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它是一种赶超型模式,其意义在于后进国家在赶超先进国家的过程中,利用先进国家的资金和技术,结合自身的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赶超的时问。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国际区域性发展模式,具有多维性和质的多样性。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曾被认为是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1、东亚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 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政府对经济加强干预 东亚各国政府对推进本国经济发展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政府行使的经济职能己经远远超过了提供公共产品的范畴。由于东亚国家普遍存在自然资源匾乏、市场结构残缺、市场主体发育不全、生产要素
31、缺乏流动、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政府作为一种制度供给直接介入到宏观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1.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并适时地进行战略调整。战后,东亚国家和地区在政治上刚刚取得独立,但基础设施落后,民族资本力量薄弱,尚未完全摆脱发达国家原料输出国和产品倾销地的地位。各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工业基础设施,发展民族工业,缓解不断上涨的失业问题。于是便制定倾斜的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进口替代刺激经济增长。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东亚国家先后改变了经济发展战略,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型,实行全方位开放,包括积极引进外国资金、技术;放宽外资投资政策;鼓励扩大出口,建立出口加工区,利用本地劳动力资
32、源丰富、廉价、素质高的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增加出口,以求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加速经济发展,从而完成了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转变。70-80年代,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各国纷纷采取措施限制进口,东亚各国政府相应地进行了战略调整,使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以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进入90年代以来,自主技术开发战略成为经济战略的重头戏。 2.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培植。首先,培育市场主体,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东亚各国政府在战后初期就围绕主导产业建立起不同的组织形式,通过培养企业的竞争力而向市场经济过渡。其中最为特殊的是政府为工
33、商企业提供比一般市场条件下利润更高的条件(利润一般可达到附加值的40%-50%,企业则用大部分利润进行再投资,形成了东亚特殊的高积累、高投资、高增长模式,即利润一投资一增长的良性循环。其次,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东亚政府把培育市场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重要内容,以便改善资本、劳动、技术和信息等生产的制度和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行使市场的一部分配置资源的职能,以国家的力量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这主要表现在政府选择某些具有比较优势和示范效应的现代产业部门,用权力干预要素的流入和配置。 3.采取各种政策,积极干预经济。政府通过经济计划、产业政策、财政政策、
34、贸易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对经济进行干预,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外资、引进技术、发展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生产,保证各部门间的有效联系,从财政上对出口产业实行优惠和倾斜,使出口产业增长率明显高于其它部门,借此带动经济的整体发展。 4.形成个人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增加的分配制度。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国家的强制性制度安排,在分配制度上让社会成员分享增长成果,逐步形成有效创造人力资本的教育体系,并给企业和个人以最大限度的经济自由,保护个人财产。整个制度体系的核心在于:扩展专业化分工和贸易的范围,最大限度地使个人工作业绩与报酬联系起来,从而形成富有生机的增长机制。 (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收入水平低
35、,资本资源十分有限,因此如何进行资本积累、加速资本的形成便成为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的一个关键性的前提条件。上个世纪60年代,东亚国民储蓄率为19.7%,70年代超过20%,到90年代,东亚已成为世界上储蓄率最高的地区。东亚的高储蓄率除了得益于居民的高储蓄率以外,还得益于政府部门的经常项目盈余一直保持在占GDP的1-3%的水平上。东亚的高储蓄率为增加投资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东亚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也迅猛增加,8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投资的热点。流入东亚的直接投资占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70年代的20%上升到80年代的31%、90年代上半期的44%。东亚国家和地区的高投资率和高储蓄率成
36、为东亚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一启动力。 (三)产业梯度转移 20世纪下半叶,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成衣工业和轻型机械工业等传统产业部门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东亚国家和地区利用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契机,只用了二三下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在产业建设中所走过的一二百年的路程,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日本率先起步,并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带动起来的。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日本借助于美欧的资金和技术,实行重化工业化,开始了高速增长。60年代至70年代初,发达国家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而把纺织、服装、鞋类等劳动
37、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亚洲“四小龙”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实现了从进口替代型向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的转变。它们大力引进技术,吸引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较短时间内把自己建设成“新型经济工业体”。到70年代中后期,“四小龙”开始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产业过渡。东盟和中国则自80年代中期起,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也开始发展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这样在东亚各成员经济体之间形成了日本一“四小龙”一东盟一中国及其它东亚国家的明显的产业梯度转移。 (四)儒家文化造就了亚洲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对东亚地区的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亚经济的崛起同儒家传统文
38、化关系密切。中华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地缘上接近的东亚各国深受影响,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的。如儒家文化重视个人服从集体,把个人看作是联系实体和社会的力量,自我尊严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才有意义,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理解、精诚合作。对一个企业来说,员工需要无限忠诚,而企业家也应对员工以礼相待、诚恳相处;对国家而言,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不能把私利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儒家文化强调个人修身,做人要诚信、节俭、勤奋。反映在经营活动中,便是恪守信用,不欺诈。反映在政治哲学中,便是宣扬只有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肩负起治国大任。国家的政治清明被寄托在少数人的公正廉洁上。此外,儒家文化强调尊师重教
39、,把教育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东亚各国和地区在人力资本上不惜投入巨资以促进经济发展。二、东亚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共同特征的比较中国的现代化模式从某方面而言是东亚模式的一个亚类型。中国现代化进程有其特殊性,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又有着其他东亚国家所没有的特殊规律和经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就其经济特征而言,中国模式与东亚模式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经济发展优先主义。把经济发展放在国家各项工作的首位或中心。这是东亚经济模式中最基本的特征,除中国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选择了这一指导路线,使本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
40、全会上,作出了重新将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定,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为了真正做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国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在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党的各项工作始终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展开,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二)政府干预下的市场经济。东亚诸国是后发国家,它们市场体系发育不良、资金匮乏,技术水平低下。这些问题单靠私人经济的力量和市场作用难以解决,更不能在短期内实现大的突破。同时,国际上强大的垄断资本势力也没有放弃对发展中国家的支配和控制,民族
41、经济的发展时刻受到来自国外的威胁,私人经济对此也几乎无能为力,强调国家至上和政府干预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中国从对市场经济的初步认识到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始终强调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或调节。党的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使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所以我国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理论上始终强调宏观调控和市场相结合。在实践中,国家的宏观调控在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干预的成效也越来越明显。(三)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东亚国家在资源短缺和国内市场狭小的前提下,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下,通过积
42、极引进国外技术和资本,而向国际市场组织生产,并通过扩大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缓和国际收支压力。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的一份报告指出,亚洲是世界吸收外资最多的地区,2009年亚洲吸收的外资占世界总额的40%,东亚目前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13%,约占全部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的60% 。所以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成为“东亚模式的本质特征”。(四)高经济增长率。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东亚地区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间经济的平均增长率高达80%,这远远超过世界发展中国家的4.3%和工业发达国家的3%的增长水平。东亚地区在全世界的GDP中所占比例从1960年的4%,猛增到2009年的25%。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20多
43、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已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宏观层而看,1991年一2009年,中国的GDP保持了平均9%的增长率。此后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7%-8%的高速增长。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1473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3.5万亿美元。所以中国持续的高经济增长率也是东亚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从以上四个方而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宏观方而而言,所形成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典型的东亚经济模式的特点。但这种模式又具有中国的鲜明特色。四、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模式追求的是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在这种模
44、式下,“国家对资本的积累的直接干预程度可能比较小,但政治体制严格地确立了一整套劳工权利和福利措施,使得有组织的劳工拥有了一个颇有影响的市场和直接参与劳资谈判的能力,主流文化是社会民主和基督教民主。德国模式的特征是:第一,出色的教育和培训;第二,慷慨的福利国家和工资差距较小,培养了社会的和谐;第三,公司和银行的密切关系助长了高投资:第四,劳务市场和产品市场的限制较多,权利过大的工会、高税率、过分慷慨的失业救济和对劳动力市场及产品市场的广泛限制等导致了失业率居高不下。 这种模式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
45、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所以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优点:良好的教育和工作培训;完善的社会福利和较低的收入差别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紧密联系的银企关系保证企业较高的投资。缺点:过于强大的贸易联盟、较高的税收、优厚的失业救济和广泛的劳动力与产品市场的限制导致较高的失业率。德国模式的基本特征 德国模式其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一)坚持自由竞争原则,在市场调节无效时,借助国
46、家力量干预,确立“完全竞争”秩序 历史上,德国为分割世界领土积极对外扩张,所以国家历来对经济的干预性较强。二战后,德国因战败分裂为西德和东德。在西德,美、英、法等盟国对其实行“非纳粹化”和民主化等强制性改造措施,这样德国(西德)的社会体制中自然体现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的成份,同时战后出于对法西斯主义的警惕和当时国内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形势,国家需要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确保既有市场竞争机制又能维护社会稳定的国内环境。加上德国本身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其结果就产生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把“经济”、“社会”和“市场”视为同等重要,把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和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47、力求做到自由、效率和社会秩序三者和谐统一。德国模式实质上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模式。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调节两个方面:直接干预包括价格控制和政策投资;间接调节主要由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工资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体系组成。社会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以自由竞争为基础,国家进行适当调节,并以社会安全为保障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模式在体制上有两大支柱,即德国式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德国式的社会保障制度。所以说,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政府和社会密切配合的结果,其特点是国家权力和社会保障制度融洽地结合在一起,经济政策比较稳定。 (二)注重社会保障和维护社会的公正平等,企业内部实行“共同决策
48、制”,雇员享有共决权 当代资本主义的德国模式看成一个连接劳资等有关各方面复杂的利益共同体。“欧洲企业追求的价值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在欧洲国家里利润不是惟一的目标,企业首先要满足客户的要求、满足供应商的要求、满足环境的要求,要承担对劳动者的社会作用;通过学徒工制来满足青年人的职业培训促使青年人更好就业”。德国模式考虑更多的是企业的长期利益,以争取企业产品最大限度的市场占有率,企业最大限度的增殖和发展,而不单以最大限度利润为目标。德国公司治理中特别关注员工的利益,通过规定员工代表(或劳工代表)在监事会中占有的比重来保障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有效维护员工的利益。所以,这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共同管理,它把股东、老板、管理干部和工会等有关各方结合起来参与决策。”另外,德国模式一直把员工职业培训看做是国家与企业的优先目标,认为一个企业的真正财富并不是其资本建筑物而是其员工的素质和知识。政府还用社会福利政策调整市场竞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