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35000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541 大小:1.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1页
《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doc(5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生存与修炼熊厚音讲道德经.精品文档.生存与修炼熊厚音黄帝内经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可见修真养生之道,自古薪火相传。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古今上仙无限数,尽从此处达真诠。”由此可见道德经阴符经在修炼养生中的地位。 作者序: 道德经一直都是道家的首奉经典,现代科学尽管已经进步了,可当人们在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再重温老子的教导,仍然使灵性常备之士肃然起敬,并在某些方面身体力行。曾经有位西方的有识之士在近期说过:“道德经将在二十一世纪成为全人类的

2、主要精神源泉和经典性读物之一”。人类的潜意识运动往往是通过极个别的人士来表达的。人类也只有经过一次痛苦的自然中的挣扎以后才会改变自己的自然观,而这种新的自然观早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中就已经存在了。道德经与阴符经是同属于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两部书都有着丰富的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由于两经中的辩证思想异常丰富,并且不是单纯从现代人的立场去展述问题的,而且现代人的研究习惯是将事物的整体行进分散性探讨,所以很多的问题尽管为人所用,却不能为人之宝,即不能成为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由方式的理论指导。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们按现代人的生存环境去分析古代修炼中所得出的整体性结论。道德经与阴符经分别从阳和阴两个不同

3、的角度概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修炼关系。所以我们不能够离开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修炼关系。我们更不能够离开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去读这两部经典如果我们抱着为我所用的想法或者是学术探讨的目的去认识这两部经典,前一种想法会使我们看不到经典所阐述目的之全貌;后一种目的更会让我们钻到文字考证的牛角尖中爬不出来。所以在此对原文的说明取名为演译。也就是先把对文字的严谨翻译放到一边,然后再放弃对原文翻译的学术价值的追求,如此就能从修真的角度去把握灵感的发挥,同时也能从老子原文的基础后面发现常人最容易忽略的朴素思想。也就是文字所能表达的阳性事物以外,还表达了看不到的阴性事物代表的内容。 例如道经中所含“道”的意思

4、在修真中性命上重点是在性。但是道德经中不涉本性一语。只谈上与下,小与大,道与德的关系,也就是将性功的修炼内容包含到 “道”的展示中去了。而命功的修炼却集中在德的修证之中。在历史的经典之中,命功的修炼主导意识都将其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方法来总结。实际却相反,命功的修炼精髓正好是人的德行修持,而人们一直认为是心性修为的性功范畴,正好是富含技术性方法的一个过程。所以古人说“始于有作人不见”,性功在前靠有为来完成却存在于体内。“及至无为众始知”正好说明无为的修持在外作为德行的表现反映了修真人的心性特点。性功是虚的为阴性,如果不是有为的技术性方法与其相配,也就算不上是“反之则道之动”。命功是实的,为阳性,假

5、如不是阴性的无为修持与其配合,即不在心性修为上下功夫,事物的推动就做不到“相反相成”。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所以修真的方法如果是以道修德,则获立地见性,顿悟见真的目的,如此则道大人亦大。如果是以德修道,则能广积阴德,渐悟通玄,日修至空,方能返本还原。综此以上,所以要在有限的范围之内,将古代修道,今天修真的很多概念溶合在双经的翻译之中,就一定要离开拘谨的学术考证而采取演译取象的方法。譬如经中常以治国之策来演说修身之道。如果离开了修真这个基础,以国喻身的取象方法就立不住足。双经中很多文字上的释义,历史上有很多的译本都作了这方面的工作,所以当大家对原文的字句有问题时可以参考其它有关的书籍。本来,将道德

6、经和阴符经分成章节来谈的方法并不是上乘之举,无奈前人已经做了,也就不能否定分章有利的可能性,但是对分章的不利性也希望读者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的时候将其发现。有形之物,包括文字在内,也都是一团糟粕,这是老子在讲解道德经时对修真人的一种告诫。执着于有形的说教对本性的开发很不利。如果一个人在修真时不能做到万物归空,而成“无中生有”的境界,那么要想达到成就自己正果的志愿就不容易实现。宇宙是有生命存在形式的,道也就可以认为成人格化,实际上历代修成大道的高功师父们都是道的人格化代表。我们修真离开了他们是谈不上成功的。双经的本来含义也就是揭示了一个修炼隐功的人应该走的修真方法和原则。方法一半靠体悟,一半靠隐态中

7、由师父传,原则是验证过程的标准,很多人修到玄境的高级阶段就没法以书上或人世间的师父那里找到可靠的答案依据,这一点双经中就说得很清楚了。所以要尊师悟道。仅仅传而不悟,也做不到内外合一,心性合一,道德和一,因此尊师和悟道本身也是一对阴阳,这也是读双经的基本要求,当然是对修真人的要求。做到这一点,心知和灵性就会沟通,我们也就不难去体会一个练隐功的上仙所应该有的内境和外象了。我们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可以通过师父对我们的任何考验。道家文化不是宗教贯输。道家文化之目的是为了整个大宇宙生态环境的平衡。这是大的方面。道家文化的另一个目的是使百姓都能够明白性命双修的过程是使人们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必经之路。因而

8、作为道家文化经典支柱的道德经和阴符经是性命双修的必读之书,希望见此书的同道能够不拘一格,突破常规,从全息的角度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会有更多的人体会出个中三味来。也就必然有众多的人迈进隐功上仙的境地,到那时天地间的平衡就不是一件难事。大家的功德也都在其中。简介 修炼准则与道德经 厚音老师新著生存与修炼-道德经新解(生存与修炼-道德经讲解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一次想把道德经进行一下系统的解释,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双经合一,是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和起来讲的。厚

9、音 来源:云雾草庄作者:厚音 第一章 体会道 玄之又玄道的表达很抽象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一次想把道德经进行一下系统的解释,原来写过一本书叫双经合一,是把道德经和阴符经和起来讲的。在我写过的几本书里面,我觉得这本书写得比较生动一点,思想也比较透彻一点。后来元君老师从修炼的角度,写了一下她读道德经与练功相结合的体会。其内容我都修订过了,基本上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要讲,就讲一讲我们修炼中的体会,再就是我们自身从文字上是怎样理解道德经和阴符经的。 那么在具

10、体的修炼中我们怎样具体的去认识道的问题,道德经讲的是什么东西呢?讲的是道。道和德的问题。道,讲的是宇宙的一种存在。德是讲的我们在修炼的过程中或生存的过程中所应该遵循的一种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被我们自己所把握。所以它把这个规律谐音成为中国文字中的“得”,就是“得到了”的意思。你得到了,或者说你得道,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没有什么冲突的地方。中国字和中国的语音虽然只是一种符号,但这种符号是全方位的,它一旦发出信号以后,这个东西它有相通、相连的一面。我们要注意这个联系,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也是这样。比如从周易这种古老的经典中,就可以看出古人对声音的和谐性是比较讲究的。就是一个字,它的同意性、通意性和它的同

11、音很相关。怎么相关呢?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内在联系。这个联系一般不易被我们的主观所捕捉到。把这个放到学问中去探讨的活,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考虑的事物。这就值得我们去体悟它、感悟它,然后再去觉悟它。觉悟后你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东西,都有一个信号问题。这个信号本身带有广谱性。你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或者说只要有缘分地方,有缘分的时间,有缘分的事物,它都可以得到一种信号的支撑。就是你对一个问题能够从信号中得到一些启示。比方我的孩子山山无意中说过这样的话,这个“道”字中的“首”字如果写的草一些,就成了兰州的“兰”,那么兰州,谐音就可以是难州,“州”和周易的周同音。道,兰,难这三个字我们在意识中很难把它们

12、联系在一起,如果联系起来,就可以说明一个道理,道和周易的周字有相通的地方,兰州的州和周易的周同音。如果我们牵强附会一点,它就有联系。但我们平常生活中不习惯于这种联系,“州”和“周”扯不上线。州代表地点,而周代表形象。那么到底有没有联系呢?他说到的两个字是兰州,也就是难州,难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本来是个抽象的东西,但它可以说,可以表达出来,但又不是常态的那种表达。那么我们这种牵强附会的现象是非常还是常?我想肯定是非常。所以大家在生活中,以及在修炼中就要适应这种变化,不适应,今后碰到的很多信号上的联系你就解释不通。因为你心里无论如何拐不过弯儿来。这个拐弯儿怎么拐呢?就像当初西游

13、记里面说的一样,孙悟空太过于表现自己,它的师父,菩提老祖,就在他的头上敲了三下,敲这三下明明是惩戒,但如果单纯从坏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就会产生消极的因素。这个道是非常道的,它不是单纯从坏的一面去想问题,它从好的方面去想问题,这个好的方面是什么呢?这就是启示。实际上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启示。只不过是我们忽略了它。就像李铁军今天说的那个事一样,他跟我讲的一系列事情实际上都是这样一种心态应该处理的问题,但是往往我们容易把它理解成为坏的东西,从这个角度去想问题。这两种想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师父打了猴子三戒尺以后,把手一背,就进房里去了。猴子怎么想呢?他想打我这三戒尺,是叫我三更以后去见他。把手往后面一背

14、是让我走后门,那肯定不能走前门了,耳提面命的时候,只有走后门。这就是我们讲的道可道,非常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要习惯于这种例子。这种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作为大道来说,它时时刻刻都用这种方式来启示我们。为什么要用积极的心理状态去迎接它呢?因为只有这种心理状态才是符合于道的。这种状态就叫水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上善若水,水有些什么特点呢?水利万物而不争。它首先考虑的是对人家,对万事万物都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考虑消极的东西。就是你再怎么脏,再怎么不受欢迎,它都可以把你容纳进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可容的一部分。可容的一部分实际上是我们修道的一种核心。希望大家以后从这个角度多思考一

15、些问题。 名可名,非常名。就像我们刚才讲的,如果我们对一个实给一个名的话,就是我们的名实概念。古人的名实概念比道德经产生的要早。名实概念是我们古人在对待万事万物中所形成的一种理念。他知道这个东西你给它加上名以后,它和实际之间有区别。只有中国的学问里才有名实之争,西方,由于他们文字的字符没有形象性,所以他们没有名实之争。中国的文字带有形象性,所以相对说来,可以把形象概括在文字当中去进行表达。所以当你说名可名,就是可以给它一个名字,叫做道。但是不是常人所说的那种名。比如我们走的道,也叫道,天道、人道、医道,都叫道,各种各样的学问都讲究道。是不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不是。它所说的是非常态的名,我们把这

16、个问题要想好,你在理念上一定要知道,这些字符的作用不是绝对性的,它是相互有关联的。就像我刚才说的那个兰州,这个道,你真正的要修,它首先的一个字是“难”,为什么难呢?因为它是抽象的。第二一点,它是生源,是万物之源。只能是它能看见你的全貌,而你却看不见它的全貌,这就叫源头。比方说,如果我们沿着长江,上朔到金沙江,再上朔的坨坨河,然后上朔到昆仑山里面去了。这个时候我们就不知道,长江的源头到底在哪里,因为上面有很多支流,都汇到坨坨河里面去了。甚至有的地方支流也断了,成了沼泽地,然后再往长江里面流,很多源头汇在一起,真正的源头就找不到了。就像这个道一样,它是生源,它是万物之源,所以说你要找它是非常难的。

17、它很抽象,这个东西没办法捉摸。所以今后在修炼中这些最常见的文字游戏我们就要习惯于它。从什么角度去习惯呢?就从我刚才打的这个比方中,就像唐朝的一首诗所写的一样,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共饮长江水也好,黄河水也好,松花江水也好,我们共饮了它的水,但不一定得知道它的源头。这就是我们自身在生活中所容易忽略的地方。那么我们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修呢?应该从具体的角度,从每一个细节上,去慢慢的体会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全面性,抽象性。全面性是说你怎样从阳性的角度去思考它的意思,然后从阴性的角度去把握自己的修炼。从这两个角度你都要去想一下。我在双经合一里面曾经说到

18、,实,为我心之子,就是实际的一面都是因为我们的心给它命名而造成的。那么,在生活之中修道,就很容易了。就是你有了这种概念以后,你知道你很多的理念和想法都是由于心造成的,如果你离开这种想法,而是从自己的实践中,从对自然的认识这个角度去产生这些理念的话,你修炼起来就有很多的捷径可以被你观察到。常道之中,对于迷失本性的大众来说,道,只有强之以名,而对应于凡心。常道对于我们来说,它实际上是一种虚像,相当于道的虚幻一样。你给了它很多的名,但最终归纳起来,就象科学的发展一样,他没有很具体的结果告诉你,尽管这个东西很具体。比方说人的很多疾病,比如感冒,西医说它是因为病毒造成的,现在有了遗传学以后,有了DNA的

19、分析以后,医学中的很多概念就提升了。当然我不把它叫做一种矛盾,而叫做一种提升,这个疾病的产生是因为你的遗传基因里面有很多对应的地方本来就有这种信号,你才容易感冒。有的人经常感冒,有的人一年也难得感冒一次。有的人很均匀的每年感冒一次。这些特点都是由什么造成的呢?从医学对脱氧核糖核酸的研究来看,在人的遗传基因里面有特殊的符号去记录它。这个结论和原来的病毒学说到底矛盾不矛盾?我想并不矛盾,但是它能够说明一个道理,首先任何事物都是内因起根本作用的。而外因只是个起导向作用的条件。比如风吹着了,你就容易感冒、伤风,但有的人没有这种特殊的基因,风吹一两次他根本都不在乎。这个现象就说明内因,如果你的身体强壮,

20、就是你的基因健全或者完美,就可以起到保护自己身体的作用。 非常名。在我们的实践中要注意,我们自己给事物所下的结论,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经验去接受它。就像我刚才讲的医学概念一样,现在对医学的概念,都很执著,包括我们阎工,总觉得医学上的分析是非常可靠的。一天要吃多少个鸡蛋,多少糖,多少维生素,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在我们的现实中不是这样的。那么人的营养和什么有关,我想如果我们有了一定的修炼经验以后,就知道,人的营养,要靠内在的机制才能发挥作用。我们生活到底是追求内在机制的上升,还是追求生活品位的上升?现在很多人谈生活中的品位,就是人活一世,有很多东西要去经历它。追求生活中的一种享受,追求对生活的感受,

21、感受中又要讲品位,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实中,已经是越来越多了。那么我们到底是追求内在的一面,还是追求外在的一面呢?我想这就和道可道,名可名这个概念正好相对应。就是你要追求它,但它不是常态的状态。你要想逃脱六道轮回,那就不是常道中的这些思维所能够逃得脱的。就是你绝对逃不脱的。 那么应该由什么样的思想逃脱呢?有个方法,那就是,你要进入到妙道里面,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接下来说的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这里的一些概念是顺理成章,一步一步推出来的。它所说的无名,肯定就是万物之始了,很多东西一开始都没有名,肯定是原来最原貌的东西。人即使不给它命名,它也存在

22、,所以说是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名为什么就说是万物之母呢?就是你给她加了一个名字就成了万物之母呢?我们人在认识万物的时候,找到了一种内在的母性,这个母性就是道性的一种基础。我原来在书里面说,人不至虚,就难窥其性,就是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你很难以看得见事物的性质。物不至虚,就是物质这个东西,你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就难以被造化。前面一句话很好理解。后面一句话,物体为什么不至虚就难以造化呢?像我们现在的科学,在很多的造化上,就是推动历史前进上,我们人都在利用我们的科学技术,但是很难以发展核心的部分。比方说,就像我今天偶然跟一个客人谈到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世界上有没有比火箭跑得更

23、快的东西啊?我说要说明这个东西很简单,我们人现在发明的火箭,从地球到火星,这个距离并不算远吧,但它要花四年零六个月。一个很正常的人在很枯燥的宇宙飞船上,要度过四年半,会觉得时间很慢的。我接下来说,你知道我们地球的速度是多快?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是每秒钟1719公里之间,地球的速度是每秒钟24公里。这比人造的宇宙飞船还要快上几公里。这说明人所创造的速度还没有自然的速度高,你还费了很大的劲。但这种情况为什么不能改变呢?就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虚无的状态里面去,去改变我们的物质。当初,人类为什么发现了原子弹,发现了量子物理学?就是因为当时出了一个天才,叫爱因斯坦,他发现了相对论。当他在1914年发现狭

24、义相对论的时候,实际对物理界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影响。到后来发现了广义相对论,这就推动了整个物理界对事物的认识。人类的思想对物质的概念已经不是停留在电和磁那个概念了,我们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电和磁相互关系的事。只知道有电,怎么产生的磁呢?接下来发明了电话,到供电系统产生之后,物理世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的妙处是逐渐逐渐在我们面前展开的。如果你没有进入到虚的里面,你没有认识那个东西,就像当初发现电磁感应的法拉第,他是在偶然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指南针在通电线路旁边放着的时候,指南针在转动,他就开始问自己,它通电以后为什么开始转呢?这说明人的感觉产生了对事物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当时只是一种相。名

25、可名,我们就给他加了一个名字,其实这个名字实际不实际?法拉第本人当时还没有找到磁和电之间的量变关系。即使找到了,他也不知道磁的核心到底是什么东西。后来通过想象,人们利用磁,发明了很多动力非常大的物理设备,这也就是说当我们进入到虚的状态里面去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无限的去利用它。到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以后,原子弹不久就产生了。这说明法拉第的发现推动了量子力学的发展,对物质虚的一面有了更深的认识。将来我们也是这样。修炼中如果没有进入到虚的状态,你说你什么东西也没看见,你说我要炼丹,你能炼什么东西呢?你没有看见任何信息中的“相”,你怎么练?老子在这个地方所说的:无欲和有欲。这个无和有,实际上也是我们生存

26、的共有状态。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一点。无欲,肯定是你努力的那一部分,有欲,是你平常所具备的那一部分。我们常态是有欲的,没有欲望你的生存就很困难。无欲你能达到了,那么你就展现了它玄相的那一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修道,首先要夸到玄相里面去。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缴。缴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就说它是一种界限,“缴”字有边界的意思。就是无论怎么说,它已经框定了,一个边界。还有一个是观察的意思,还有求取的意思。就是说你可以看到边界,你可以看到你所深入的事物的那一部分,你要求取它,肯定还是得从有欲开始。就像张伯端在悟真篇里面说的,始于有作人不见,他这句话很难让人理解,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引用它?就是他这句话

27、和老子的这两句话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而这种联系,作为一般修道的人如果没有足够的经验,肯定不理解他说的什么意思。他说有作,肯定和这个东西有关,( 玄相? )又看不见,那么谁看呢?无欲去看,就是说只有在无欲状态下你才能看见这个东西,这就叫始于有作人不见。很多人产生了玄相,就是说他心里边这两种运动抓得比较好,抓得和谐,这个和谐的理念使人们自然而然使人们能够进入到一种状态里面去。这就是把有欲和无欲运用得比较好。我们在生活中肯定是有欲的,修道,你应该用无欲去接近玄的那一面。接近了以后,这个事情才有结果。如果你不接近玄,你根本就没有结果。你单纯的研究文字,你要想修出道来,那肯定是不行的。因为有名的一面,毕

28、竟有边界。就是“缴”这个字,文字被边界所约定了。不可能超越它。所以说,你还要用无欲去超越它。这就叫常无欲,以观其妙。 接下来师父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这句话,从文字上看,先把两者分开谈。然后又把它们和在一块儿。此两者同出于什么地方?同出于道。他们只不过是道里生出来的两类事物。这两类事物,你要看妙,肯定用无欲。你要找到人生求取的那一面,肯定要有欲。不练功,你怎能找到玄相呢?你能量不够。作为常人,他的能量根本不够。所以没有办法激发潜意识,进入到玄界里面去。所以必须得有有欲,有作的这一面。接下来说,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什么叫玄之又玄?就是说玄里面还包含着一层玄,(太极图,两个阴阳鱼的鱼眼部

29、分,又是两个阴阳鱼。每个鱼眼都是玄之又玄的内容。)实际上,两者之间只不过是大和小的问题。大和小是容纳在一个整体里面的。而在小的阴阳鱼里面还有更小的。再往里面还有,是无穷尽的。这就叫玄之又玄。它代表了我们现有的物理空间的可延伸性。 当然我讲物理的方面可能多了一点。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用的,包括电视机、椅子都和这个东西有关。所以这方面讲得多一些,大家先习惯一下,等以后我们再慢慢的接近到我们修炼的具体实践里面去。 物理中的玄之又玄。庄子在天地里面,曾经谈到一个概念,他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将一尺长的一根木棍儿砍去它的一半,第二天再砍剩下那半根的一半,每天都这样砍,它是永远也砍不完

30、的。这说明一个道理,物质的可分性,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现在量子力学中的分子也好,电子也好,夸克也好,越来越小,但人类技术发现,还是有不可知的一面,而且永远有,供我们去探索。这就说明了玄而又玄的道理。既然物理世界是分之又可分的,那么道里面的玄,也是玄之又玄的,这是站得住脚的。就是说这个道不可穷尽,也就是说,你所见到的事,不一定是穷极的真理。所谓穷极的真理都是相对的。所以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它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一种简单的理念。不是简单的理念,就叫做非常道。 接下来我们看一看元君老师是怎样说的:每一个练功的人都有练功的标准和法则。不论隐传明传都有方向性的选择。佛家以释迦摩尼为准则,儒家以孔子

31、为标准。道家则以老子为标准。而现代气功就以严新气功为标准。我想这是我们个人的观点。但它也代表了我们新时代气功热潮中的一种现象。因为严新气功产生的时候,最大的特点是,发明了带功报告。实际上带功报告并不是他发明的,而是当初的释迦摩尼发明的。因为过去讲任何一种法,都需要开法会,也就是古代的带功报告。现代的带功报告由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产生普遍的效应;这是现代气功所体现出的一个标准。这就是以严新气功为标准的现代气功。严新老师出山比较早,尽管没有像郭林、赵金香等人搞具体功法搞得多,但从他的实践上来说,很多理念是非常明确的。它代表了一种新时代的气功标准。练功的各个门派中,传功的度师各有各的法,各有各的带功

32、标准,千姿百态。但仍然离不开万物之母:道及大自然的各种信号支援。就像严新气功一样,为什么他一个人在上面讲,下面成千上万的人都能够接收到信号呢?因为他借助了天地间的信号,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信号。天地间很多有功夫的师父的信号全都来帮忙。这说明一个人如果得道了,那么他的信号就是广泛的。道是自然的原始,水一样的性能。它柔弱无声,但汇聚到一起时却汹涌澎湃,不可阻挡。我们所说的各门各派气功有各种各样的传法。严新老师出山以后,从来没有说过哪个气功不如他的,哪个气功不对,谁的修法不同,没有必要等等,这体现出一个道理,自然界万事万物各种各类的事物并行存在是符合于自然的。天下的人如果都长成一个模样,这个社会就找不

33、到什么感觉了。天下的事如果都是一个模样的话,人们就会感觉到枯燥了。就像人平常吃饭一样,常吃一种饭菜,你就会感觉到厌倦。名可名,非常名。每个人从母体出生以来,无不梦想世俗中的美好和繁荣,但多少的繁荣能够留得住啊?这一点很重要。多少富贵能够保持万年千秋呢?但是有一点,名,可以留千秋。特别是有功之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无为的功德之名。伴随宇宙的生存而保留名声。无量的公德所获得的名不可估量,究竟有多大的影响极多深的历史性,象道一样不可估量。就像我们现在所宣讲的理念一样,千古以来,它一直都影响着人们的观念。我们一定要习惯于这种潜在公德的理念。因为接下来我们还要讲老子对德的一些观念。除了讲道以外,他还要讲德

34、,你积累的德是什么性质啊?怎么样去积累啊?是从有形的角度还是从无形的角度去积累。有功之名和无功之名怎样去分别啊?我们到底怎样去建立自己的功名。过去儒家一般讲功名的,道家的功名念和儒家的功名念有根本的区别。道家的功名念讲究潜在的运动。因为他知道世界上另外的玄之又玄的那一面还有一种运动方式和存在,儒家往往只讲究显态的一面,它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为了在人世间博得一世功名。那么是不是能够流芳千古呢?我想最后自有公论。所以元君老师在下面的话里面就说,修炼之人首先不要去追求一种目的,而要象出世的婴儿的感觉一样,无知无识的去练功。一定要能够经常的内观到各种别人内观不到的妙境,有意的去观妙境一

35、定是一种虚境。你有意的去看,即使看到了,它也变成了虚的。这是因为你有欲了。有欲以观其缴。有边界在约束你。它是你肉体的边界。一种实在感觉的边界。你不可能超越这些东西。这就是有欲的一种坏处。所以她说,有欲去观妙境,一定是一种虚境。会受到各种世俗信息的干扰。我想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两个,在我的经验中有很多人都上过这种当。就是你带着一种想法、一种目的去观察你的玄境的时候,信息就开始干扰你,把你这个鱼钓上以后,它上面有倒勾,你想跑也跑不掉。你就顺着他吧。如果你挣扎,当你精疲力尽的时候,生命也就结束了。这样的例子我平常也讲过很多,就不再重复了。 有意和无意,虽然是两种意识的反应,但在练功中的效果完全不一样。无

36、意则真,有意则虚。长期保持在无意的无为中练功,其结果一定是玄之又玄,这些玄都来自于各种奇妙的综合。 当然这里面说的这些内容,更多的是从实践的角度演绎了师父的思想。我曾经有一句比较简单的话,概括了我对第一章基本思想的理解。那就是,无心求证,有意归真。意思是,实际上什么时候是正确的?只有无心的时候才是正确的。有心的时候没有正确的。我曾经听到有人说,一定要用有心的想法去追求真理,那么这些真理就都成了假的了。因为你有意去求它,你求到的东西就肯定不真了。这就是人世间有很多东西我们应该保持清静态度去对待的原因。如果我们有意的想我们应该以怎样的目的去追求某一样事物的话,那么最终的结果就不妙,不可能妙,因为你

37、有意了。那么有意用在什么方面呢?用在归真的方面。为什么归真要有意呢?因为归真作为你的目标,是一种憧憬,它竖立在你虚的一面,就是你的脑海里面,你的感觉里面。或者你的意念里面,它是人们看不到的。但是如果它牢牢的在你的意念里面,并且没有被移动的话,那么这个东西最后终究要会实现,这是因为,意识这个阳性的东西如果被虚性的目标所吸引的话,虚性的目标就将凝聚阳性的能量,最后将变成你自己的具体行为。这个就叫修真。有意的修真最后需要归入到虚无的道里面去。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立志,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立志,目标就产生不了。如果你的目标太具体了,你说我一定要回到玉皇大帝身边去,这就太具体了。那么你把玉皇大

38、帝也虚拟掉,玉皇大帝不存在了,那么你回到什么地方去呢?或者说你怎么做呢?这时我就要借助于古人的很多说法,有很多东西,你要和众生绑在一块儿。所以老子在后面的观点里面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就是你心里一定要有百姓。你不能单纯的考虑你个人的问题。你即使想考虑个人的问题,也要把这些想法和百姓的存在考虑在一块儿。比如古人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天下人有乐的时候,我也有乐了。先天下之忧而忧,他把忧放在前面,把乐放在后面,这是一种境界。我们再看一看其他的人是怎么发愿的: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又是另外一种境界。地狱在什么地方?地狱实际上就在我们的心中。地狱成空以后他才成佛,他把成佛和地狱绑

39、在一块儿,那么人们心里什么时候才没有地狱呢?人们都觉悟了。人家都成了佛,他也就成了佛了。你说这需要多大的胸怀啊。把自己的成功摆在别人成功的后面。我想这种方法,以及这种意念,以及这种求真的理念,是我们自己应该努力的地方。 第二章 比较与甄别 有无相生生活是道的一部分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话的意思我想是这样的。我们天下的人都知道美是怎样为美的,但是,却已

40、经有恶的存在了。我原来在书中是这样写的,在我不断地阅读当中就发现这个意思可以不断的延伸。事物在发展的过程当中,就发现不了道之属性的绝对性。万物都没有绝对性让你能够发现的。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只能被外表的阴阳性所左右,而分别出一些相对性的概念来。如美和丑、善和恶,这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将其剖判出来的。这也证明人的主观意识总是将纯朴的道华凿碎,而又去追求事物阳性完美的一面。事物本身具有纯朴的美,被人后天的部分把它凿碎了,所以人类的纷争迭起,诡诈丛生,生命的进化过程也就扰攘不宁,自割其命。所以人类对道体的评判就远离了道的真实观念。人主观上的就是背道而驰的。任其发展下去人就会离道

41、越来越远。进化中也会面临步步杀机。天下人现在都知道美和善,所以必定厌恶丑和恶,于是竞争就产生了,诡诈就兴起了,那反而不美不善了。这一点我说明一下。有很多练功的人,听说出阴神对自己的修炼不利,于是就排斥阴神这个理念,而去努力追求远道而去的纯阳之体。就是过去修道人都讲究出阳神。原来在玄灵功的整个传道过程中也是这样说的。却不知阴阳本是相对概念,没有阴神,哪有阳神?没有阴性的物质作为基础,阳性的形质又何以得到滋养和生发呢?常人只知道趋阳而负阴,与道性负阴而抱阳的共性不谋而合。所以世上人多见执著于方法,难以走正道。将歪理抱终生而自以为是正念。这是文字上的语言。 重新回头再看一遍,老子的这段话还有另外一重

42、含义,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什么东西为美啊?美的东西么,大家都喜欢看,都喜欢接触,这就为美,大家不厌恶它。但是,斯恶矣。就是人都知道美之为美,却偏偏体现出恶的一面来了。就是人们的行为不美。就像我们搞五讲四美一样,你看讲了那么多年,但真正按着雷锋那种精神去做的人是很少很少的。这说明人们作恶事的情况是比比皆是的。要不然人世间怎么那么多污泥浊水呢?那么多贪官污吏,那么多扰乱社会安宁的不安定因素呢?恶的一面肯定是客观存在的。他是不知道美的概念么?我曾经有机会接触监牢里的人,看到人们都追求美的一面,穿衣服讲究得很,如果有新的犯人来了,首先就看人家的包里有没有好吃的,有没有好穿的,自己拿过来享受。好穿的为了什

43、么呢?为了讲美啊。讲美,你的行为为什么要剥夺人家的美哪?这就叫斯恶矣。有恶的行为了,他也知道美的这一面。这就是事物的相对性。他明明知道美是什么东西,却偏偏要做恶事。这就是老子原话里的基本含义。将文字上的东西延伸到实践中,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他明明知道什么样的事为善,但是他偏要杀人放火,偏要偷人家的东西。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是有道理的。婴儿的心比所有的成年人的心都善,都纯。不善的一面长大以后慢慢的就体现出来了。这就是世界上事物矛盾的一面。 接下来师父说,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合,前后相随。这里讲了六对阴阳,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

44、,这些都是相对词。现在社会所体现出的现象,就是这样一些基本的方面。天道就是这样相对而存在的。如果它是一种很纯的存在,那它就存在不下去了。我前一段时间讲过,人有双重人格,有两面性,这种存在也是符合于大道的。有对的一面和错的一面是符合道的,有你不理解的一面,有你理解的一面,也符合于道。既然都符合于道,你为什么还要耿耿于怀呢?为什么还要愤愤不平呢?你为什么要从这个常道中一定要找出个所以然来呢?这都是因为我们要追求真的这一面。你最终是希望回归到这个真里面,但你一定要知道常道的事物是相对的,它没有绝对的一面。如果你用绝对的思想,你说那个阴神是绝对坏的。一听到阴神你就反感,你就排斥它,最终你没有出阴神,阳

45、神也出不了。因为你不懂道,你不懂得阴阳是并存的。那么在炼阳的过程中你就把阴的压抑在你的内部了。最后自己炼的不知所终。把自己的小命都练掉了,你还不知道什么原因,实际上就是因为不知道世界上的事物的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存在的。在这个地方师父就谈到了事物相对性这个非常重要的一面。我们需要认清这些相对的概念。引导人们向得一的方向走。就是你最终要进入到道的方面去。这是一个两个相对事物并存的世界,我们只要有这个理念就行了。你要知道这两者是共存于一个事物之中的。既然对和错都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状态中间,那么我们就承认善和恶是一种自然的体现。这就需要你慢慢地去修,然后你多做善事,那么你的生命就可以得到升华

46、。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你需要“一”的辅助和引导。“一”就是你单纯的那一面。如果你老是坚持两面性的那一面,善和恶并举,坚持这样做下去,那你永远只是个人,你永远得不了道,你得不了道是因为你这个人保持了双重性的那一面。所谓真人,是因为他能守一,他才能成为真人。所以我们的思想从相对性的一面就要跨入到统一性的那一面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允许你有个性存在,你个性里面有双重人格也好,有多重人格也好,就像有一天某个道友和我谈到的这个问题一样,他说人的人格有二十几种。我想不用说那么多,就两类吧,一类真的,一类假的,一类虚的,一类实的就行了。总的说来,既然他为了利而追求虚的一面,那么实的也就存在了,既然知道这

47、个道理了,那我们就应该向“一”的方面努力。老子在后面的章节里说到,神得一以灵,人得一呢?也生灵气。灵气是什么?灵气是指导人走向玄相一面的基本条件。你如果带着非常复杂的思想,你单纯的压抑自己而修另外灵的那一面,行不行哪?不行。我们在坐有的道友就是用这种方法。自己心里有很多因素没有被释放出来的时候,也就是和自然界的交换还没有达到一种境界,这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你要知道任何事物在你的心灵中间,你可以去干扰它。你每天做的事,你都可以去影响它。但是你影响中你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中的有意性和追求性,它很难以统一。比方说,你有意的压抑自己,然后你又追求一个很虚无的目标,就像过去在九江面授班里,我们追求辟谷。吃辟谷

48、丹,就不饿了,这就叫追求。这时追求和有意就统一在一块儿了。看起来是统一在一块儿了,实际上都是阳性的东西,他就要消耗你阳性的那一面,就是你精华的那一面。不是虚的那一面。阴的这一面他完全没有启动。我记得湖南长沙有个叫李雷的,他本身身体就不好,有颈索静脉曲张,年岁也大了,当时55岁了。辟谷丹一吃,人的内在机能一激发,他就很兴奋,追求和有意就合在一块儿了。就以为辟谷是真实的了,就回到阳性的一面去了。阴性的一面就没有信息去支撑他,自己的内在机制没有被启动,什么叫内在机制?就是你的精神系统。你的精神系统还没有达到阴性的那一面,你只是在思想上想,追求,最后就是有为主宰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结果摔倒在路上,抢救无效,死亡。人们有欲的这一面它的结果肯定是不妙的。这和老子所说的不善,是什么关系?明知道善之为善,他不善,就是他不善于处理这一类事情。不善,他做了很多自己不理解的事,他也不知道从自己的实践经验中去解决问题。他只是单纯的从说教中去解决,这样,他既害了自己,也错误的理解了别人的话。 元君老师曾经在第二章练功经验里面这样说:练功的过程中不要以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不要以自己的善良去仇恨别人的邪恶。时常在调心的过程中把有感觉当作无感觉一样。把困难感觉成容易,见人之短不厌弃,就当作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