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doc(24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文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吴 芳 编著(14印张,定价:26.80元)目录第一章 心理与大学生心理教育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第三节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二章 心理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一节 心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心理发展、增进心理健康 第二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与心理健康状况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内容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三章 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与自我意识第一节 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与面临的心理冲突第二节 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点与自我意识矛盾第三节
2、大学生的自我完善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与不良情绪的调节第一节 大学生情绪、情感特点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障碍与调适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的培养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五章 大学生的意志与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第一节 意志与优良的意志品质第二节 大学生意志中存在的问题与调适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六章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与健全人格的塑造第一节 大学生的人格特点第二节 大学生人格中存在的问题与调整第三节 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七章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第一节 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第二节 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克服第
3、三节 大学生健康学习心理的培养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八章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节 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第二节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不良心理第三节 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九章 大学生的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的健康维护第一节 大学生性心理发展与性心理问题第二节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第三节 正确对待恋爱和性问题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十章 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与毕业生的心理调适第一节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适应第二节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十一章 大学生挫折心理与挫折承受力的培养第一节 大学生所面临的挫折与原因第二节 大学生受挫后的情绪、行为
4、反应第三节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及其培养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十二章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与防治第一节 心理疾病概述第二节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疾病第三节 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防治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十三章 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第一节 大学生群体的特征与分类第二节 大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影响第三节 班集体的社会心理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第十四章 大学生的创新与成功心理第一节 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其培养第二节 大学生的成功心理及其培养 个案分析 心理测验参考文献第一章 心理与大学生心理教育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心理活动是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社会交往及一切社会实践
5、中表现出来的特殊的主体性活动。人的心理现象复杂多样,不但个体之间心理表现形式存在差异,而且个体之间心理品德也有高低和大小之别。人的心理素质不仅反映了每个人的特点和差异,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每个人工作、学习、生活和实践创造,心理是个体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个体主体价值的重要表现。人的心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它既受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程度因素的影响,也受环境因素和教育因素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因素的影响,更与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勤奋学习密切相关。通过心理教育、开发心理潜能,增进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发展,提高心理素质,不仅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和目标,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6、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第一节 心理的实质一、心理现象 在生活实践中,人与周围环境、事物相互作用,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或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人的心理现象十分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概括来讲,人的心理由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组成。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具体个人身上得到生动的表现,并随着个体社会实践活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1、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即人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其性质与功能不同,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
7、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接受、储存、加工和理解各种信息的过程,即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规律的反映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重要内容。 感觉是一种最基本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人的眼睛看到蓝色的天空、红色的花朵,耳朵听到小鸟的叫声,舌头品尝到食物的咸甜苦辣,鼻子嗅到芬芳的气味等,都是感觉的表现形式。感觉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人的各种感官相互作用,并经过大脑的整合,使得事物的多种属性联合起来并成为一个整体,就是知觉过程。知觉与感觉
8、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例如“树”:绿色的,高大的,有硬硬的树干和软软的叶子,春天开花,有香味这各种感觉很可能是多次得到的,但经常大脑把这些个别属性及其关系加以综合,就形成了树的知觉。 记忆是更高级的心理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能够在头脑中保存下来,当事物再次出现时,我们能认识它,或者即使事物不在眼前,仍能回忆起它的各种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就是记忆。简而言之,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类的不断进步是以记忆为前提的,不能想象,人类对感知过的东西无法留下记忆,又从何开始对事物做进一步的认识?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人脑的信息输
9、入和加工、储存、提取和输出过程。 人们不仅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反映其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还可以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这就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思维是人认识过程的智慧和理性的体现,也是人独有的认识过程。 除此之外,人还能够进行想象,即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人脑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有关事物形象,我们称之为表象。想象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以一定的表象为基础进行的加工和重组。例如各种奇奇怪怪的卡通形象,无论怎样独特,都可以找到它在现实生活中的表象,差别在于
10、重组的方式不同而已。 上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都是人在认知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统统称为认识过程。 (2)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现实所持有的态度体验。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不仅仅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及其关系,还产生了对事物的态度,引起喜、怒、哀、乐、爱、恨等主观体验。例如同样是下了一场雨,农民会很高兴,雨水帮他们灌溉了农田;而游人却可能火冒三丈,大雨使他们无法继续游玩,而且还无法及时赶上汽车。情感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反过来又能够对认识产生巨大的影响。 (3)意志过程。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感,还能够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人能够
11、根据自己的认识确定行动目标,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人的统一心理过程的三个不同方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其中认识是基础,情感和意志是动力。 2、个性心理 个性是心理现象的另一个方面。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人的心理活动共同的特征。但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不同,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就使得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带上了主体自身的特点,形成个体间的个性心理差异。 个性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独特的精神面貌,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结
12、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1)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个性的动力性,它决定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例如,有人追求物质需要,有人追求精神需要;有人生理动机占优势,有人社会性动机更明显。个性倾向性制约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的方向和行为的社会价值,决定着人们精神面貌的本质差异。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表现的是个性差异的具体内容,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其中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 能力是完成活动必要的心理条件。例如有人善于教学;有人善于绘画
13、;有人空间想象能力强;有人记忆力强等,这是能力方面的表现。 气质是指人的脾气、秉性,标志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例如,有人活泼好动,有人沉默寡言;有人脾气暴躁,有人温柔宽厚;有人行为敏捷灵活,有人缓慢呆滞,等等。 性格是指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例如,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谦虚,有人骄傲;有人意志坚定,有人怯懦、退缩等。 必须指出的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这两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它们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个性心理以心理过程为基础,任何人都无法脱离活生生的个人及脱离人的个性去研究心理过程,同样地,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的个性心理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要深入了解人的
14、心理现象,就有必要对这两个方面加以研究;而要掌握一个人的心理全貌,就必须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考察。二、心理的实质 人的心理的实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所包含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人类有史以来,就一直在探索自身心理的本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出现过不同的见解和认识,它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争论的焦点。科学地认识心理的实质问题,有助于人们把握正确的认识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1、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1)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人的心理是在哪里产生的?如何产生的?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从日常生活的经验中得出错误结论,认为位于躯体的中心位
15、置、负责向全身输送血液的心脏是产生心理现象的器官,并称之为“心理”。随着时代的进步,经验的积累,尤其是辩正唯物主义和实验生理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的发展,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产生心理活动的器官是脑,心理是脑的机能。 (2)人脑是神经系统的中枢,心理活动是脑的反射活动。人的大脑是由140160亿个神经元和大量具有支持与营养作用的胶质细胞组成的。神经元(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人的神经系统,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分布于全身
16、,把脑和脊髓与全身其他器官联系起来,主要起传递信息和神经冲动的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包括脑和脊髓两部分。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它的基本机能是进行简单反射、反射活动(如排泄、膝跳反射等)和传导冲动等。脑是高级中枢,脑分为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大脑六个部分。脑是人类长期进化的结晶,是人类一切思维、智慧的物质前提。例如小脑,是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动作的中枢;间脑是内脏活动与情绪反射的中枢;大脑有左右两个半球,这是中枢神经的高级部位。大脑皮层分成四个叶,分别成为听觉、语言运动、动觉、视觉和皮肤感觉的中枢。 现代科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尤其是产生方式都是脑的反射活动。脑的反射活动
17、可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和终末环节。心理现象在反射的中间环节产生,为反射始端的外部刺激所引起,并对反射终端的反应活动具有调节作用。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正常发育,就会产生心理活动障碍。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大脑是人类产生心理反映的物质前提,但这并不意味着有了脑就有了心理现象。人脑只是一种反映器官,还要有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才能产生心理现象。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人的心理活动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这种内容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现实是指主体以外的一切客观实际存在的事物。各种客观事物以不同形式作用于人的各种感官,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使人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不论简单的还是
18、复杂的心理活动,都离不开客观现实。人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对客观现象的反映。社会生活条件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最主要的源泉。因为,人不仅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不仅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而且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就不能形成人的心理,甚至脑的正常发育也不可能。世界上发现了几十例被动物抚养的野生儿,虽然具有人脑这种精致的物质,却因为过早脱离社会生活而无法具有人的心理。 (2)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首先,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现象是一种观念性的东西。人脑所形成的事物的映象,虽是由客观事物引起,但毕竟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客观事物是实在的东西,而心理则是观念性的精神现象;其次,人
19、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与主体的已有经验、状态密切相关。客观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非常丰富多彩的;面对这些信息,主体只能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那些最重要的信息进行处理。这个判断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在参与社会活动过程中逐渐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的,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自己的主观影响。例如,一个乐观的人和一个悲观的人,对半瓶水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乐观的人会高兴地想:太好了,还有半瓶水;悲观的人会伤心地想:糟透了,只剩半瓶水了。这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观性。 (3)人的心理是积极能动的反映。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像镜子那样机械、消极、被动,而是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地、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能动性是人的心理的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
20、:第一,通过实践,人能够把现实中所获得的直接印象,通过词的概括,同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对感性材料加工改造,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第二,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还能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并能动地改造客观现实。通过实践,人们把从客观现实中获得的规律性的东西揭示出来,并运用于对客观现实的改造,使其更加符合人的意志。同样是把一块地上的草全部除去,牛羊是为了吃饱,从未意识到为什么去除草;人类却很清楚地知道是为了腾出地方来建造房屋。第二节 心理教育与大学生成长 大学生成长不仅是指身体的发育、知识的增多、智力水平的提高和谋生技能的熟练,更主要地体现在他们人格的逐步健全和自我意识、自信心、社会适应性、抗击挫折、
21、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前者可以由现存的学校教育来完成,而后只有靠心理教育去推动。 “心理教育”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当代学校教育一种新的发展,同时也是当代社会对心理学和学校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纵观目前的学校教育,虽然“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就实际的教育状况而言,仍然是以知识和智能教育为核心,为主体,为主要的内容;人们仍然是以学生的学业成绩衡量和评价学生,甚至是衡量与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尺。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它不仅仅应该直接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包括学生的心理危机,而且应该在一种更为广泛的意义上,
22、来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一、什么是心理教育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 从内容来看,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项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养个体形成各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另一项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使个体形成健康的心理,从而能适应社会,正常地成长、发展。这项任务包括:帮助学生维持正常的心理状态,避免其出现不利的心理状态;帮助出现了不利心理状态的学生及时
23、摆脱这种状态,回复正常状态;帮助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康复,使之恢复健康状态。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不同,心理素质教育主要是使学生能成功、成才,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使学生能正常地成长发展。 从性质来看,心理教育则包括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项任务,发展性教育主要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进行培养促进,使学生的心理品质不断优化;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对在心理素质或心理健康方面出现了问题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帮助,使之得以克服。这两项任务层次也不相同,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对正常发展的学生,是提高性的;而补救性教育则主要是面对在心理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的学生,是矫正性的。如果将学生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比喻为
24、生病的话,发展性教育就相当于锻炼身体与预防疾病,而补救性教育则相当于治病。在实际的心理教育过程中,这两种教育常常是交织在一起、难以截然分开的。二、心理教育的位置在我国实际的学校教育中,不管是就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德智体美”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模式,目前也已经加上了“劳”(劳动教育),但是尚未有明确的“心”,也即尚未有心理教育的位置。严格来说,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不是没有“心理教育”,而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了“德育”的范畴。而实际上,就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分类而言,都在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但是,就当代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以及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应该有体系分
25、明的和独立的心理教育,或者说心理教育应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心理教育的一些内容和目标,心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是其它几种教育所不能取代的。对此,我们可以来比较、分析心理教育与其它各育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内涵。1、心理教育与德育 毫无疑问,德育的实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因为不管是道德品质的教育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必然与心理学,以及心理教育发生关系。因此,我们不但可以从德育来理解心理教育,也可以从心理学或心理教育来理解德育。 实际上,就我们汉语中的“德”字而言,其最初的象征字形便有“二人同心”的含义,此后也就发展演变为“二人相见以心”或“二人以心相见”的内含。这是从字形与字意的解释
26、,也可作为“德”与“心”的内在关联。在我们现代的道德教育中,其基本内容也是侧重于人之社会化的教育;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也包含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交往中的伦理准则。而从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来说,诸如人格心理学与人格培养,人的社会化过程及规律,临床心理学与心理辅导,健康心理学与心理教育等,都应该对实际的道德教育产生积极而有效的帮助。若是有独立的心理教育,那么它与道德教育是可以相辅相成的;其共同之处在于对人格的培养,对人之发展的促进;其不同之处,在于心理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而道德教育所侧重的是个体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 心理教育与德育可相辅相成,但却不应相互替代。由于德育与心育的
27、实施各有其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侧重、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手段,所以就实际的教育过程而言,它们也无法相互替代。 2、心理教育与智育 在实际的智力教育或知识教育中,心理学本来就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智力的结构与功能,智力的获得与发展等等,一直都是心理学和心理学家所致力研究的主要方面。在智育中应该充分运用心理学的规律,也已经是即成的事实。 另一方面,我们大家都已经知道,在知识的学习与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往往在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例如: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者的意志、毅力,学习者的个性品质,以及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等等,这些诸多的心理学方面的问题,都在实际的智育
28、过程中发生着实在的影响。 心理教育侧重于对人之自我认识的提高,侧重于对人之心理素质的培养,其中既涉及知识的培养与教育,也必然涉及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品质”的问题。就此而言,心理教育与智育,二者可相辅相成,而不应相互取代。 3、心理教育与体育 体育之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尤其是在实际的体育实施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其主要的目标。同时,在体育过程中,也可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个性。这样一来,体育中已经包含了某些心理教育的内容。 但是,体育却不能取代心理教育,这正如人的身体健康,而不能等同于人的心理健康一样。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维护,本质上还要靠心理教育的实施
29、与实践。而对于“健康”的理解和促进健康的实际效果来说,体育之增强体质,只能是保证了健康的一个方面,也即其身体的素质方面;但是,现代的健康观念则是包括“心理因素”和“心理素质”的,而对于后者,则需要心理教育的介入和实施。 因而,为了达到体育目标,就人的健康和健全的体质而言,体育和心理教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但同样也是不能相互取代。 4、心理教育与美育 在我们目前实际的教育过程中,美育基本上是以音乐教学和美术教学为主。当然,作为“美育”,不管是音乐教育、美术教育,还是艺术教育,其内涵及所涵盖的内容,应该是更为全面一些。 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也应该是美育的基础,美育应该为心理教育服务;没有心理教育的
30、美育,会带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对此,我们可以来对美育之本质作一种分析和理解,在礼记乐记中,开宗明义地指出:“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也就是说,音乐之本质,在于对人心理解;人心是音乐之内在的基础。因而,就美育的效果来说,应该有一种心理教育的基础,这种心理教育不单单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通过心理教育,能够使人对自己和自我有深刻的理解,对自己的心灵更为敏感,对自己内在的心理感受更为积极和主动。 同样,心理教育与美育也是相辅相成的,不管是在音乐教育还是在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中,都可增加人的内在体验,陶冶人的性情及情感,有助于人的情感教育,包含了心理
31、教育的意义,但是,心理教育与美育也各有不同的教育意义。同样是不能相互取代的。 通过以上心理教育与德智体美四育关系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种结论:心理教育有其自身的内涵,也应该有其自身的位置,它至少应该成为与德智体美并列的基础教育范畴。虽然心理教育曾被或仍然被包融在其它“四育”之中,但实际上“心理教育”的意义与作用是不能被全部代替的,唯有体系分明、独立的“心理教育”,才能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实际上也是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三、心理教育与心理健康 在心理教育的实践中,包含了涉及我们每个人具体心理生活的内容,即我们的心理感受、心理困惑、心理健康;包含了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形式的认同,它可以在
32、符合“教育”之目的的前提下,在现代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尤其是在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和不可取代的作用;同时,在心理教育之中,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一种超越了学校教育,一种面向社会的教育。1、心理健康的观念“心理健康”已经被接受为一种“现代的观念”,在我们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因为人们对“健康”本身的理解已经是加入了“心理健康”的成份,而且是因为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观念中,以及在现代人的实际生活中,都已经渗透了心理健康的精神和内容。 早在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前苏联的阿拉木图召开国际会议,重点讨论了与“健康观念”有关的问题,发表了著名的“阿拉木图宣言
33、”。宣言声明,到2000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卫生保健”。而从那以后,各国政府都分别做出了响应,把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作为对本国人民和联合国的承诺。就在“阿拉木图宣言”中,还有如下重要的内容会议重申,健康是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完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缺陷,健康是一项基本人权,获得最高水平的健康,是全世界重要的社会目标。从此,心理健康,已经属于“健康”概念和范畴中必然而重要的因素。 2、心理健康的维护 心理学家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来对一个人的心理水平做出有效的评定。这样,就像身体上的不适可由医生做出诊断一样,心理上的问题也有了客观的评价标准。同时,若是诊断出心理
34、健康方面的缺陷或障碍,心理学家也同样可以做出及时的咨询、辅导和治疗,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实际作用和效果。 比如,以标准化的“智商”概念为基础,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应该是在90109之间,若是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工具,一个人所得到的智商分数是低于这个标准的,那么就说明其智力发展受到了障碍,出现了问题。一般来说,在标准的智力测验工具中,不但能够测出实际的智力发展水平,而且还能够具体分析出被试智力的结构情况和各因素的发展状况。这样,也就为下一步对智力的培养、提高和训练,提供了有力的根据和有效的途径。除了基因或遗传方面的原因之外,都可能通过适当的智力训练和心理辅导,来达到提高和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 就“基
35、本的自我认识能力”而言,它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与实际工作的重要因素。我们的许多心理问题,许多工作与生活中的烦恼,都与我们的“自我认识”有密切的关联。不管是“自卑”,自我贬低;还是“自大”,自我夸张,都是心理生活中的缺陷和障碍,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所导致的。心理学家的研究还表明,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也是一个人智力发展的必要因素;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将影响着一个人整体能力的表现与发挥。在90年代的美国,流行着这样一个公式:“成功=自我认识+动机”。这是心理学对于社会生活的贡献,也是社会公众对于心理学的认同和接受,而其中所突出的,正是自我认识的意义和
36、价值。“基本的人格协调能力”所突出的是健全的人格对于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作用。人格障碍是常见的心理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变态心理表现。患有人格障碍或人格发展不健全的人,大都会表现出心理社会功能的失调,偏执怀疑,很难与人相处;盲目自恋,无视他人的存在;行为怪僻,背离社会常规和规范。在传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已经把人格障碍列为主要的工作对象。通过心理学家的帮助,希望使患有人格障碍者,恢复正常的心理生活。但是,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所强调与突出的是“教育”,我们可以称其为“人格教育”。人们目前一般把人格障碍的根源,追溯到一个人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畸变或不成熟;那么,在大学阶段,就可以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
37、运用心理学的观念和思想,对他们作一种个性心理品质的训练和培养,作一种人格发展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也就会起到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保证人们人格的健全和身心的协调发展。 在这种意义上,心理健康的其它一些基本因素,如“基本的自主与独立性”,“基本的情绪控制能力”,“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和“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也都具有类似的维护心理健康的作用,也都具有类似的运用与实施心理教育的效果。同样,通过心理教育,也就可促进我们心理生活的健康和谐,促进我们心理品质的完善与充实。四、心理教育与素质培养近些年来,我们国内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都在广泛讨论有关“素质教育”的问题,其中已涉及到如何才能对学生做一种深层的品
38、质培养,实际上,也即是在要求一种实质性的心理教育的介入。就“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及其目的而言,人的发展,其潜能的发挥和人格的完善应受到足够的重视,应该有其核心的位置。而在这里所涉及到的,都已不只是知识传授的问题,而是心理教育,是心理素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提高的问题。 不管是在学校教育的范畴中,还是在大的社会教育的范畴中,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现代教育所面临的关键与核心的问题。而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则是心理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素质可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状况、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自信心和自我认识能力等等。虽然心理素质教育是一种综合性
39、的教育概念,或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工作,但是,对于“心理素质”的理解宣传,对它的培养与提高,更为重要的还是要通过心理学的工作;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正是心理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意义之所在。 比如,关于智力问题,这本来是一个经典性的问题,常规的教育也都将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但是,若从心理教育的观点来看智力,那么它便具有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意义。传统的心理学理论,将智力的基本因素理解为:记忆、思维、逻辑、语言和数学等能力,因而,这也就是传统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理论基础之一。但是,随着心理学本身的发展,对智力的理解已经得到了加深与扩展。按照新的心理学智力理论,除了传统的记忆、思维、逻辑、语文和数学能力之外,人
40、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音乐和艺术的感受力,身体的感受性与灵活性等,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也就是说,对以上这些方面的培养,也都会促进人的智力的发展,因为它们本身也都是智力的基本因素。这样,在心理教育的意义上,对智力的培养也就应该增加新的内容。同时,就这些所增加的有关智力培养的新内容而言,它们的作用不但在于提高智力,同时也在于拓宽与优化智力发展,是人的整体发展的素质或基础。或者说,从自我认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音美艺术能力和身体感受协调能力等方面所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已经是深化了的智力教育,是在传统智力教育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人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而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心理教育就起到了更
41、为直接的培养作用。人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期望,以及人的个性品质等,都是学校教育以及受教育者自身发展中所不能忽视的方面。同时它们也都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通过历代心理学家的努力,已经在这些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而心理教育所面临的任务之一,则是如何体现心理学已有研究成果的教育意义,如何将理论的成果体现为具体的教育实践,如何通过具体的教育手段和具体的教育过程,来提高学习者的非智力因素,以促进学习者整体心智的发展。在美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曾有过较普遍的“成就动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国民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因为心理学家认为,个体乃至社会群体的“成就动机”的提高,将会促进个体和社
42、会整体水平的发展。而这种“成就动机教育”,正是心理教育的一个内容,也是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体现。同样的例子还有关于“欲求水准”的研究与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与失败,以及对成功与失败的感受,与其本人的“欲求水平”有关,甚至是由其本人的“欲求水准”所决定的。在对欲求水准研究的基础上,便可以进行有关欲求水准的心理教育。其直接的教育目的和效果,表现在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便可以提高其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同时,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欲求水准,可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态度和感受,提高其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样它也将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教育之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既是理论的需要也是
43、实际的需要。比如,在日前国内的高等教育中,尽管“身心健康、个性培养”早已被提了出来,但是远远未能落实,远未能得到实际的体现。在高等学校,教育者最为关心的仍然是“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训,往往给人一种“缩小”了的书本教育的感觉。但是,在心理教育的考虑之中,确实可以把基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纳入实际(直接或间接)的教学课程。就自信心的培养来说,自信是一个人个性发展中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人心理生活中的关键问题。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体验,认识自己的情绪情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发展;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让大学生感受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感受和体验努力与成功,也感受和体验失败与挫折,借以增加对
44、自己的认识和信心。这样,在具体的实践中,心理教育就能够为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实际的教学活动和教育课程,也能够起到实际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效果和作用。 当然,在维护心理健康和培养心理素质之外,心理教育还具有许多更为广泛的意义。在我们的理解中,心理教育应该在当代的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同时,在心理教育之中,还包含了更为广泛的社会意义,是一种超越了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的教育。我们希望心理教育也能像基本的健康教育或基本的伦理教育一样,在我们当代的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五、心理教育的基本类型 根据学校心理教育的性质来分,可以将心理教育分为发展性教育与补救性教育两类;根据心理教育的
45、进行方式分,可以将心理教育分为团体教育与个别教育两类。上面两种类型的划分和结合,则可以将心理教育分为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个别发展性教育及个别补救性教育4种基本类型。 1、团体发展性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系列的教育方案,以促使学生形成适应社会、适应生活的心理素质。团体发展性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主要部分,是常规性的教育。一般来说,学校要根据办学方针、培养目标与办学特点,确定应重点培养学生哪些心理素质,各年级应如何安排,然后设计相应的团体教育教案,并按计划实施。团体发展性教育活动一般程序是:设计一定的情境,安排一定的活动,通过教育、感染、交流、暗示等,促使学生形成或加强
46、一定的心理素质。2、团体补救性教育 根据学生值得注意或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设计教育方案,以学生班组为单位实施教育方案,使学生能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变不利的心理健康状态。这类教育活动的进行程序与团体发展性教育基本相同,但是,它不是根据培养目标、办学思想而做出系统的设计,而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或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活动。 3、个别发展性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各学生的心理素质实际,设计适合该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系统的培养方案,然后对该生个别实施,使该生能健康发展。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或情况,完全靠团体教育是不行的,因此,注重共性的团体教育必须与注重个性的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卓有成效地进
47、行心理教育。个别的发展性教育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确定该生的教育发展方案,它更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能够得到适合他们个别特点的教育,以达到教育者的培养目标。与团体教育不同,个别教育不是在课堂上进行,而是通过提供一定的条件或设置一定的环境,通过谈心、行为指导、强化等手段,以达到培养目标。 4、个别补救性教育 根据各个学生值得注意的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该生的个人特点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适合该学生改善其心理健康问题的专门的培养方案,然后对该生个别实施,使该生能获得正确的观念,改善不利的心理状态。这类教育活动与个别的发展性教育不同,它的系统设计不是预先作的,而是根据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而确定,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教育程序的实施来消除学生所出现的特定问题,因此,它是有针对性地根据个别学生的特定问题而设计的,目的在于解决这个特定问题。主要是一种矫正性或补救性的教育方式。 第三节 高校开展心理教育的目标、任务与途径 大学生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