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30953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精品文档.三角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我用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讨”“问题的解决”和“应用与发展”,各个流程之间衔接紧凑,使本来比较零散的教学内容浑然一体,当旧的问题解决之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悱”和对问题的探讨之中。 2、数学来源于实际并运用于实际。我在揭示课题时从实际入手,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也从实际入手,在练习时也设计了一道实践题。这一方面体现了数学教学真谛,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意义时,先让学生用三

2、根小棒摆出一个三角形;在教学三角形的特征时,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角形的边、角和顶点;在给三角形分类时,让学生先画出一个任意三角形等。 4、在教学层次上,我深入浅出,讲练结合,方法力求灵活多样,效果好。这堂课既是一堂新课,同时也是对轴对称图形的一种深化。为使几何课上得有趣、生动、高效,结合本节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学生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使获取新知识水到渠成。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也

3、就是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只是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一些数学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概念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互相联系的,应该做到温故而知新。而通过“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探索,让学生认识事物的结论必须通过大胆猜测、判断和归纳。在分析理解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的过程中,加强师生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书本利用轴对称来证明习题,但在这个方面我们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基本还是利用全等三角形来证明,利用轴对称证明较难掌握,也不容易写.通过例题、练习,让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角形内角和教学反思“三角形内角和”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

4、识图形的一节探索与发现课,使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特征、高以及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三个角的关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课堂上我围绕以下几点去完成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怎样提供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使学生有兴趣去研究三角形内角的和呢?为此我抛出大、小两个三角形争吵的情境,让学生评判谁说的对?为什么争吵?导入课引出研究问题。“三角形的内角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起探究活动。我在研究三角形内角和时,没有按教材设计的量角求和环节进行,而是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纸的内角和是3600入手,再把正方形纸沿着对角线剪开后会怎样呢?猜

5、想一下其中的1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几度?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内角和是1800。猜测以下是不是各种形状、大小不同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呢?再组织学生去探究,动手验证,并得出结论。生在不断的发现中很自然地得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猜想。这样既使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又使学生有高度的热情去继续深入地研究“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活动或发明创造都要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是否任何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这个猜想如何验证,这正是小组合作的契机。通过小组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验证,可以量一量、拼一拼、折

6、一折,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然后再小组汇报研究结果以及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充分把握好生成性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有些客观原因会影响到研究的结果的准确性。例如,有些小组的学生量出内角和的度数要高于180或低于180,先让学生讨论一下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三、练习设计,由易到难。 研究是为了应用,在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 结论时,第一层练习是已知三角形两个内角的度数,求另一个角。 第二层练习是已知等腰三角形中顶角或底角的度数,让学生应用结论求另外的内角度数。第三层练习是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内角和。练习设计提问体现开放性,

7、“你还知道了什么”,让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运用已有经验去判断思索。 四、教学中存在不足。 在教学中,由于我对学生了解的不够充分,让学生自己想其它的验证方法,难度较大,浪费了大量时间,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练习较少,新知没有得到充分巩固,以后应引起重视。在设计教案时要了解学生,深入教材,精心设计三角形面积计算三角形面积计算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三角形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去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教学应该由原来教师单纯的教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操作中掌握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动手操

8、作,拼一拼摆一摆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别将三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并比较每个三角形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各部分间的关系,同时在操作中向学生渗透旋转、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验和感知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个个都很积极、很投入地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思维活动。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但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不够多,这是本课中的缺憾。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培养合作精神在这节课中,探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何不同,三角形面积公式中的“除以2”是怎么来的?在探讨这个问题时,今后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

9、式,在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不越俎代庖。小组讨论既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三、应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非常重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强调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三角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补充了一些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尝到应用知识的快乐,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此外,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平时教学方式上的不足。例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我有时操之过急,没给足够的时间,就自己说出来了。还有在重难点的地方考滤要周全些。 以上就是本人在这节课后做的简单的回顾,还有很多漏洞需要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完善,敬请给予批评和指正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教学目标:1,使学生知

10、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计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和灵活、合理计算的能力(总的来说目标就是:引导学生运用迁移的原理,凑整的思想和运算定律掌握知识以及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数据特征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 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刚刚同学们用简单的方法记住了樊老师的姓,这节课来给我们的小数进行简便计算(板书: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1,口算:0.10.2 0.20.5 0.425 425 1.258 0.1258 4.6+5.4 0.32+0.682,复习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1) 师:好

11、,看来同学们对小数的知识掌握得很棒,一起看看这几道算式,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 示:254784(交换律) 6861258(结合律) 125(10+8)(交换律) 81298+8122(交换律)(2) 学生说简便计算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做?再说说是根据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二、新知1,引入新知(游戏比赛形式)师:同学们,请注意看一下,这四题中的数都是什么数?(整数) 啊?我们今天要学得小数呢?呵呵,他们出来了.看看他们能简便计算吗? 出示两组题目,A组:351.2 0.364+0.2518 4120.58 3.754.80.25B组:250.750.4 0.90.45 3.20.6+6.80.6 8

12、.5(10+1) 师:我知道同学们最喜欢比赛了,这节课,我们的小组就来比一比,看看哪两组做得又快又准确.一,二两组的同学做A组的题目,三,四两组做B组的题目,做好的同学马上举手.师:好,我看到三,四两组的很多同学都算完了,我现在宣布三,四两组获胜(停一下,看看一,二组的同学),你们服不服气?师:为什么不服气啊?(他们计算简便他们有可能都做错了)师:是吗?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算式简便在哪里?到底做得准确吗?(分析组中的题目)师:各算式为什么可以简便(可以凑整,板书:凑整),这些算式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师小结:谁能总结一下说说为什么这些小数乘法可以简便(凑整)当你发现了可以凑整的数后我们可以怎样?(

13、可以把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用到小数乘法中)对了,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学习新知师:我宣布刚才的比赛不公平,等会我们熟悉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后,我们再来一次公平的竞赛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四题出示:()a,请四位学生上台板演b,集体订正(并且请在黑板上做的同学说说运用的运算定律)是个难点;教师可以提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个加上个也就是个,也就是和题目中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为()师强调小结:我们运用简便方法计算题目时,要先看有没有可以凑整的数,再依据乘法的三个运算定律进行计算,而且简便计算后的答案和原来题目的答案是一样的,巩固新知师:老师在上课前匆忙地做了两道简便计算的

14、题目,请大家来看看,检查一下我做得对吗?出示:()(指名改错,说说理由,集体订正)三拓展延伸,师:现在我们熟悉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也帮助老师改了错,大家应该已经掌握了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了现在我们就来一次公平的决赛,看看谁是小小数学家出示:(一道道题出示,让回答的同学也说说为什么这样做,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师:上面几题同学们做得那么快主要是因为可以比较容易地看出简便计算的数字,现在我们来挑战几题难度高的,有信心吗?出示:四总结,布置作业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及凑整的方法,以及运算定律)反思:这节课围绕三个问题来展开:,怎么算?,你是怎么想到这样算?(运用

15、什么运算定律),这样做有什么作用?在课堂中,教师渗透迁移的原理,凑整的思想,让学生运用运算定律掌握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总的来说,可以用几个字来概括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一看,二想,三计算首先让学生学会看这些可以简便的数字,掌握数据的特征对这一类型的数字有一定的记忆,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敏感性接着,就是思考用凑整的思想以及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问题最后就要仔细进行计算,使得简便后的计算结果和原来题目的计算结果一样总的来说,这一节课还是上得比较顺利,而且是借班上课感觉上课学生的配合比较融洽而且难点学生们都暴露出来了,上课中也及时的得到了解决首先,我在让学生做两组简便和不简便的题目时,我发现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做

16、的:当分析的时候,我就把这一题写在了黑板上,让学生来观察他是否做得正确然后我从几个几这个方面分析了此题的错误的地方还有就是说明简便后的答案和原来的题目答案是不同的让学生充分感知错误的原因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在听课老师的评课和自己的反思下,我觉得我现在有两个地方要突破,上课语言的描述要恰当,不要太快,否则学生很难听清楚还有语言的组织要严密尽可能让学生一遍就听懂;另外一个就是对教材的把握还不能很自如,有时候甚至对教学目标的把握都一定的困难,肤浅地理解教参,甚至不知道这一步骤和那一步骤的作用以及他们的联系所以要多看别人的教案,多听别人特别是名教师精彩的课使自己在这些欠缺的地方多多地补充能源,这样才能使

17、自己上出好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案例(一)创设情景星期天,老师去逛商场,看中一套运动衣(单价:68元),一双童鞋(单价:32元)。老师的钱包里有232元,你觉得老师应该怎样付钱最方便?生1:老师可以抽出一张100元给售货员。生2:你可以先把零钱给售货员,32元正好是一双童鞋的价钱,然后再付运动衣的钱。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选择其中一题:老师带了232元钱,买了一双童鞋用去了32元,又买了一套运动衣用去了68元,还剩多少钱?怎样解答?生1:根据题意,用一共的钱减去鞋的钱再减去运动衣的钱就是还剩的钱:2326832。生2:我是这样想的,可以先买童鞋,32元零钱正好可

18、以付鞋的钱,然后再付100元钱买运动衣找回32元,再加剩下的100元钱是132元。列式是:2323268生3:我认为这样列式更合适:232(68+32)。 (赞同声不断)师:说说你的理由,好吗?生:这样算简便,两样东西加起来刚好是一百元,都不用找零钱了。师:如果买一样付一样呢?学生模拟买卖双方收付钱款。第一次买运动衣,付100元,找回32元。第二次买童鞋,付100元,找回68元。剩下32+68+32=132。生:太麻烦了。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计算问题,得讲究一些运算的技巧。(二)探究规律师: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刚才付款的过程。 2326832 232 32 68 232(68+32) =1

19、6432 =200 68 =232100 =132(元) =132(元) =132(元) 为什么结果一样?生:不管怎么付,最终把运动衣和鞋的钱都付了。师:在算法上有什么不同?生:一个是一样一样地付,一个是先买零钱可以买到的东西,还有一个是把买的东西合起来一起付。师:那种付法更方便?生:合起来付方便。师:什么情况下合起来付特别方便?生:买的东西合起来价钱是整十、整百的特别方便。生:如果买的东西有和零钱一样多的可以先买那样东西,这样也比较简便。师: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表达的不是很完整确切,但主要意思能说出来: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如果这两个数合起来是整十、整百数,那么先把这两个数加起来再减比较简便

20、。或者,其中的一个减数与被减数有相同部分可以先减这个减数。二、反思:这节课基本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探究式学习方法:生活原型数学化。知识的获得能从感性上升为理性,这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抽象的东西能以它蕴藏于其间的生活原有状态呈现,在学生交流生活经验之中提炼,这种知识是有源之水,有木之本,学生能轻松、自然地理解与掌握,并自觉转化为一种生活技能,学以致用。这不正是数学教学的理想境界吗?记得,去年在听一位老师的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先出现一组组算式如:1052 3612810(5+2) 36(12+8)在这些数字符号的集结中,让学生计算类推发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然后就是大量的巩固练习。这样的规律是由个别推出一般,知识就离开了能够依存的环境,学生不能理解其中的算理,因此用时经常出错。没办法,背吧:就让学生减法的性质-abc=a(b+c)。再有遗忘,死记:减号后面去掉括号、添上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改变成相反的运算符号。今年,正好自己也教简便算法,就寻找了一些名家的教学教案进行借鉴和整理,效果非常不错。这样的教学效果,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只有遵循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才能越来越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