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doc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7429929 上传时间:2022-05-24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2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你一个公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给你一个公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你一个公司.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你一个公司.doc(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给你一个公司.精品文档.给你一个公司,看你怎么管实战公司管理书这是一本融“可读性强、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于一体的公司管理书认证系列:职业经理、人力资源总监、营销经理、品质经理、生产经理、物流经理、项目经理、企业培训师、营销策划师、酒店经理、市场总监、财务总监、行政总监、采购经理、企业管理咨询师、企业总经理、医院管理、IE工业工程管理等高级资格认证。颁发双证:高级经理资格证书MBA高等教育研修结业证书(含2年全套学籍档案)证书说明:证书全国通用、电子注册,是提干、求职、晋级的有效依据学习期限:3个月(允许工作经验丰富学员提前毕业) 收费标准:全

2、部学费 元 咨询电话: 13684609885 0451- 88342620 招生网站: 电子邮箱: xchy007 颁证单位:中国经济管理大学 主办单位:美华管理人才学校职业经理MBA整套实战教程MBA经理教材免费下载 网址: 第1节:前言 于“至拙”处见“至巧”前言 于“至拙”处见“至巧”“管理”到底是什么?是一种技巧,还是一种能力?抑或干脆称它为一门科学?关于这个困扰着众多管理者多年的命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心中各有自己的答案。我也不例外。只不过也许略有不同的一点在于,对于“管理”,我更多地把它视为一个“哲学”命题,甚至于是一个“心理学”命题。即,管理学的真谛其实并不在于“怎

3、样做”(操作技巧或技能),而在于“怎样想”(如何认知)。这就像一个“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当我们将所有注意力都本能地集中于某个看似明显的事物(我们之所以会这样做,往往是出于一种“传统认知”的影响,而且这种“传统认知”的影响力往往极为强大,强大到几乎成为我们的“认知本能”,以致到了几乎不可能被“质疑”的程度),常常“上下求索而不得其解”,直弄得自己脑门冒汗、身心俱疲的时候,才往往会突发灵感,猛然意识到原来那个看似明显的事物旁边的原本“毫不起眼的事物”,才是你要寻找的“真命天子”。管理也一样。在这个领域里存在着太多“不可侵犯”的“常识”。明明照着这些“常识”做总是让人碰得头破血流,那些“常识”却依然

4、“不可侵犯”,只能令人埋怨责任全在自己不是自己缺乏“慧根”,根本不可造就;就是自己“时运不济”,老天不长眼。总之,都怪自己“废物”。真正敢于站出来对“常识”发出质疑之声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那么,在这些“常识”(应该称其为“伪常识”才对)中,到底是哪些东西总是在阻碍人们成功的脚步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这些“常识”总是过于强调“取巧”有一种神奇的管理方法,可以让你的公司和员工的效率提升300%;你也可以成为比尔.盖茨;你的智商和爱因斯坦其实没有区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你的公司也可以成为世界500强你也许对这些煽情的语言并不陌生,因为它们已经作为一种“常识”充斥了我们这个世界。你也许曾经参加过一

5、些令你热泪横流、血脉喷张的“励志培训”;也许曾看过不止一本令你觉得你真的与比尔.盖茨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的“励志书籍”,但是,你肯定会有过不止一次这样的体验这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撑死只能持续一个星期(这还算长的),那之后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一个自己习惯并熟悉了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一如既往的,茫然若失,找不到方向的自己第2节:久而久之,“励志”本身就成为了一个行业能让你“激动”一下,身上打个激灵就行,至于是否能把你真的带上“成功之路”,则不是我要关心的事情。但有一样,“激动”这玩意儿有时候会“上瘾”的,我的下一次培训你肯定还得参加,我的下一本书你一样照买不误。“赚钱”这事儿我可不能耽误了。这就好像

6、是一种“成功学兴奋剂”,明知没用,却又欲罢不能。平心而论,这些“常识”本身并没有什么过错。甚至可以说它们中的许多确实代表了一种真理。只是这些“常识”与“真理”其实离我们绝大多数“普通人”很遥远,远不是在我们“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但是这些“常识”的制造与鼓吹者们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善于把本来“遥不可及”的东西“拉近了”给你看,成功地让你产生“离我很近”的“错觉”,这一点上。我们这个世界现在充满了浮躁。每一个人都在渴望“速成”或“速效”。管理的世界也是一样。每一个管理者都在渴求出现一种“神奇管理药方”,或者是类似于“一阳指”之类的“点穴神功”只要“此招一出”,必定“药到病除”。反之,只要“招数不

7、灵”,没有“立即见效”,则肯定是一个“损招”,必须立刻淘汰,再去寻找新的“一招灵”妙药如此“周而复始”,在“狗熊掰棒子”的“幼儿游戏”中虚度光阴,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企业一天不如一天,逐渐病入膏肓。只要我们这个社会一天不将“取巧”二字除去,我敢保证“量产成功人士”这一“励志学”的终极目标将永远只会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的管理者不将“浮躁”二字去掉,他们的企业也永远不会踏上“可持续发展”的坦途。与“取巧者”相比,真正的“成功者”没有一个不是“大拙”之人。他们成功的秘诀恰恰在于一点将“取巧者”不屑一顾,扔掉的东西一个个地捡了起来。仅此而已。而做到这一点,是绝对需要一股“拙”劲儿的

8、。这种“拙劲儿”,追求的不是想入非非,而是“务实”与“脚踏实地”的精神;不是“一鸣惊人”,而是“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不是“一步登天”,而是“日积月累”、“积小胜为大胜”的执着;不是一块“巨石”,而是对一粒一粒“沙子”的珍惜,归根结底,“成功”的最根本秘诀在于两个字:坚持。任何一种“坚持”都会带来不同程度的成功。而真正能够做到“坚持”二字的,无不是“大拙”之人。这些人也许会博览群书,但是我敢保证他们不会真正把什么“励志”书籍当回事,因为书中说的,都是他们曾经并正在做的事。第3节:我作为一个汽车经销4S店的管理者,也曾不止一次地听过“高水平”的培训课。但现在就算绞尽脑汁,也很难回忆起这些课程的些许

9、片段了。唯有一个短短的视频培训资料,令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日本一家叫做“南国丰田”的汽车经销商(这家经销商的传奇事迹我会在本书中向读者详细介绍)老板的一席话“我实际上没有什么秘诀,我所做的其实只有一件事:要求我的员工每天都比平常水平好一点点,这样一直坚持下去,10年就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大变化。20年来,我就是一直这样做下来的。”如此“拙人拙语”,却足以振聋发聩。所以,如果你问我管理有什么“神奇妙招”,我还是要这样回答你:眼睛不要看得太远,就看着你眼前的事物就行。把那些平素被你忽略掉的事物一个个地捡起来,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假以时日,必定大有收获。但同时我要提醒你:这件事其实一点都不简单,绝大

10、多数人都做不到,你可要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从今天开始,你要努力把浮在半空中的脚强行拖回到地面上,尝试着做一个“至拙”之人。而本书,也是为这种“至拙”之人而写。她不幻想能够为期待成功之人提供一块“巨石”,只希望能够洒下一粒一粒沙子,并能够为有心人细心地捡起和收集。第4节:“闲人”与“忙人”第一篇 “闲人”与“忙人”在职场中,未必“忙人”越多越好。有时候,“闲人”也会“大显神通”。所有的老板都会关注一个员工工作量“满负荷度”的问题。这本身是一个最基本的管理学课题,并无差错,但如果将其“绝对化”就会有失偏颇。因为可以肯定地说:对于全体员工来讲,绝对不是所有人都越忙越好。只要所有的人忙得团团转就是“一

11、片繁荣”的高效率景象,老板就会开心、满意,这绝对是一个“低级”的思维方式。因为,俗话说“越忙越乱”、“瞎忙”,人在忙的时候往往是忘记了“效率”二字的(就是说,“忙”的时候往往是“乱”的),往往是“疲于应付”的,使出吃奶的劲儿“弄完就行”。所以,“忙”的时候十有八九效率是低的(至少是非常容易陷入这种局面)。我公司最重要的业务部门初始时只有一位女经理,可是经过一段时间发现她实在是忙不过来,部门内问题成堆她也无暇顾及。无奈只好又为她配了一位副经理,以为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两位经理又都忙得不可开交,而部门内堆积如山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的解决,反而有“愈积愈多”、“越演越烈”之势。情

12、急之下,公司只好又为他们配备了两位“全脱产”的经理助理,以为这下总会使局面能有个彻底的转变。但是,结果却令人极为失望该部门的“领导”从一位变成了四位,尽管每个“领导”从上任伊始就会立刻成为“忙碌之身”,但是部门内的问题却依然不见丝毫解决的迹象。我百思不得其解,只好采用最原始的“盯梢”的方法,一对一地“近距离”观察这几位部门领导的工作过程,想从中看出一些端倪。经过几天的“贴身跟踪”,我终于发现了“个中奥秘”。原来,这几位部门领导根本没有履行任何的“管理职能”,他们的所有精力,都被一些业务琐事所占据,令他们疲于应付,无暇他顾。他们的手机总是一天24小时响个不停,所有大小琐事,员工都一律“推”到他们

13、这里寻求解决,而他们也总是“来者不拒”,颇为“尽职尽责”地一一予以处理。他们就像是一个个的“救火队员”,哪里出了问题就第一时间“飞”到哪里。他们总是亲自“灭火”,却从不认真思考问题的起源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不要提去落实这些方法了。因此,所有的问题都得不到根本的解决,不停地重复发生,而他们所能做的事情,也只能是不停地重复“灭火”。虽说把自己累个半死,四周却依然是“火情四起”,令他们“身心俱疲”。简单点说,这是一种典型的“治标不治本”的管理方式。虽说意识当中也明白“治本”的重要,但是,仅“治标”这一件事儿已经占据了他们几乎所有的时间,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治本”了。到头来,尽管表现得“极为敬业”

14、,却也只能落得个“有苦劳没功劳”的结果。老板不满意,自己也沮丧。相信我公司的这种现象绝非独有,在许多其他公司也会是一种“日常风景”,所有的管理者们都不会陌生。因此,总得有几个“不忙”的人,在一旁静静地看,静静地发现问题,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想解决办法。总得有个人静下来,不能都是“忙人”。静下来的人耐心观察一个星期,解决一个问题,就可能顶上几个大忙人忙活两个星期浪费的效率。所以,这样的“静”绝对不是一种效率的浪费,或者是养了“闲人”,相反,这样的“静”与“闲”恰恰是为了保证“高效率”的实现。当然,这样的人素质一定要高,素质低的人是不可能担此重任的。这样的人要老板亲自选,要通过长期观察进行资格判断。

15、否则,就会有养“闲人”的风险。所以,我认为,所有的公司,甚至于所有的关键部门,都应该有一个(或几个)“闲人”。他们主要负责“管理”的工作,必须从繁重的“业务”工作中解脱出来。当然,他们对业务要有深刻的了解,但是又绝不受制于业务(具体“业务”可由其他的专人去做)。他们只须负责在一旁“冷眼旁观”,发现并解决问题就行。而做这样的工作,他们需要“时间”,所以他们必须要“闲下来”。受制于“业务”从而“琐事缠身”的人是无法“闲下来”的,闲不下来他们也就必然会加入“瞎忙”的队伍,从而丧失掉为公司作出更具“建设性”贡献的机会。如果我们想起部队上的“政委”一职,就能大致体会到这个角色的真实意义。业务再强的“师团

16、长”,也需要有个“好政委”替他把关。否则,多大、多牛的“英雄”也会吃败仗。第5节:“专才”与“全才”第二篇 “专才”与“全才”“全才”,亦即“复合型人才”未必带来“高效率”。有时用“专才”要强于用“全才”。“专才”,顾名思义,就是指“只会做一件事儿”的人,所谓“一招鲜吃遍天”;“全才”就是指“会做很多件事儿”的人,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复合型人才”(一般指“博而不精”之人。当然,也有“又博又精”之人,但实属极少数,甚至堪称“异类”。)用哪种人好?首先,这要看情况,一般说来,最佳情况应该是(尤其是规模越大的企业越应该这样):“全才”“专用”。就是说,人才,还是“复合型”的好,但最好固定在一个岗位上

17、用。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家往往会对“全才”有着过多的期待,甚至于接近“神话”。因此,我在此主要针对“复合型人才”的缺点进行剖析(但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复合型人才”的意义与价值)。人们喜欢“复合型人才”的理由很简单,也很合乎逻辑。“复合型人才”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什么活儿都能干),也可以降低人力成本(雇一个人顶上三个人),因此,不喜欢这种人才的老板肯定是脑袋进水了。但是,用“复合型人才”也会存在一个巨大的陷阱。那就是,“复合型人才”也是“人”,毕竟精力有限。他可能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八成,而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十成则绝无可能。然而,用“专才”则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或改善做事的效率与成果。比如,与一个“全才”

18、相比,十个“专才”可能会把所有事情的效果提升到“九成”,这多出来的“一成”,将会成为企业异常宝贵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所带来的潜在收益,将会远远超过用“全才”不用“专才”而节省下来的成本。“全才”还有一个弊病。因为“全”而不得不凡事“事必躬亲”,而他的时间毕竟有限,这就会使他无暇他顾,疲于奔命,不得不把有限的时间平摊给太多的“事项”,使本来时间充沛的话可以做到十成的事情,也只能做到六、七成。最终搞到所有的事情都是不好不坏,不上不下,别别扭扭,死气沉沉。这种情况给企业带来的“生产力”的浪费也将是巨大的,所以是得不偿失的。第6节:“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由此看来,“专”一些,“

19、闲”一些,也许也是一种高超的“用人之道”。而“满负荷”、“全才”之类的想法在很多时候则很可能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或者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紧箍咒”而已。所谓“先入为主”、“画地为牢”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第三篇 “管理型人才”与“业务型人才”“管理”与“业务”本是两码事“业务”好的人未必懂“管理”,“管理”好的人也未必精“业务”,但在现实世界中,这两个概念却被极大地混淆了。中国企业中对于“管理”这个概念有正确理解者实在是“凤毛麟角”。我们通常都极大地混淆了“管理”与“业务”的关系。实际上,简单点说,“业务”就是“事儿”(对企业来说,就是“赚钱”这件事儿的具体途径、手段),而“管理”就是把事儿

20、做好的“方法”(对企业来说,就是“如何做”才能赚到最多的钱)。这两个概念虽说乍看相似,仔细咀嚼、品味后却可以发现它们其实“大有不同”。说得极端一点儿,做事儿的“方法”要远远重要于“事儿”本身。只要有好“方法”,什么“事儿”都能做成;反之,没有好“方法”,你不可能做成任何事儿(或者说,即使做成了也难以持久。这就是“打江山易,坐江山难”的道理)。而中国企业往往很可悲的一点,就是它们往往不可救药地存在着(或者说“固守”着)以“业务”来断“管理”的“惯性思维”。说得直白一些,它们的“用人”思维往往是这样的:提升某某当经理了,因为他(她)的业绩(业务)很出色(或,因为他们干的时间长,业务经验很丰富)。这

21、真是一个奇怪的逻辑,一个人的业务(业绩)好,只能代表他自己的成绩,而一个管理者是要对一个“团队”负责的,这能是一回事儿吗?把“干的时间长,经验丰富”作为评价一个人是否适合做“管理者”的依据之一,也难免有失偏颇之嫌。因为一个人“干的时间长”,只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熟练度”高而已,未必能证明这个人办事的“理念先进、思维明晰、富创造性、高效率”。就是说办事的“熟练度”高,未必能证明办事的“质量”高。这本是两码事。恰恰相反,“经验”的丰富以及高“熟练度”往往会让人产生思维与行为的“惯性”与“定式”,从而使这样的人容易“固执”、“抱残守缺”而缺乏进取心与创造性。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经验主义害死人

22、”的道理(当然,这么说并不是否定“经验”的价值和意义,而是对于“唯经验论”的一种有益的警惕)。第7节:伪“人才重视论”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面:一个在某个行业工作了10年的人,为了否定一个新人的“创新建议”而用这样的说辞“在这个行业里,你干的时间长还是我干的时间长?”这句话看似十分在理,实际上好好想想也有点“蛮不讲理”对不起,一件事情的“对”与“错”取决于这件事情的本身,而不取决于看谁“干”的时间有多长。你如果要否定我,请拿出充分否定这件“事”的证据,而不是给我摆“老资格”。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思维的“害处”已经无所不在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好好的“业务”人才,提拔到了“管理者”的岗位

23、上后便迅速凋谢;我们还可以看到,在现实中数不清的管理得一塌糊涂的“垃圾”企业,其实并不缺乏拥有十年乃至几十年业务经验的“业务高手”。说得极端一点儿,“业务”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泡”出来的。只要别太废物,一件事儿干个八年、十年,业务想不“熟练”都难。而管理是需要“学”的、需要“悟”的,它是一门“知识”,一种“智慧”(千万别和我抬杠,我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认为业务不需要“学”、不需要“悟”,不是“知识”、不是“智慧”)。第四篇 伪“人才重视论”打着“人才第一”的旗号行“无视人才”之实的老板们是可耻的。现今的许多老板,别看平时把“人才第一”叫得山响,但是真正把“人才”放在眼里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我称这

24、种人的理论为“伪人才重视论”。我曾经在一家较具规模的集团公司工作过一段时间,那家公司的老板天天感叹“没有人才”,手下几百名员工却在天天“流失”那家公司的员工平均每年都要走掉三分之一,最多的时候一个季度就有近60人辞职。甭管人力资源部门如何大力招工,都赶不上人员流失的速度,急得负责招聘的主管直掉眼泪。原因也很简单,那家公司的“员工满意度”极差,我的感觉是打30分都不值。企业氛围“死气沉沉”,几乎可以说是“人人思走”。有员工打趣地形容道“咱们公司就是一家人才培训学校,好不容易培训好了却被别的公司挖走了。”情势已经到了如此地步,偏偏老板还“振振有词”没事儿,大浪淘沙,留下的全是“精英”。听闻此言,真

25、让人哭笑不得您这可不是大浪淘“沙”的动静,而是大浪淘“金”的动静。淘走的全是精英,留下的全是“没人要的主儿”才对吧?也许是由于对员工的“不忠行为”极为愤恨,这位老板在员工“离职”时总要给员工添点儿“堵”,不是想方设法找个借口克扣工资,就是扣押员工的“保证金”不还 反正不能让你“全身而退”,一定得给你添点恶心。这一招确实很灵,“绊”住了不少人。但员工也不是“吃素”的,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在正式“离职”前找个借口拿回自己应得的东西,然后再悄无声息地“人间蒸发”。不止如此,就算那些暂时没有离职的员工,看到公司如此对待离职人员也是“心凉了半截”,真可谓“人人自危”,还能指望他们为公司忠心耿耿地服务恐怕已

26、经是难上加难。这种糟糕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示范作用”之“恶劣”无以用言语形容。其实,还有一笔极为重要的“账”老板没有算清楚。那就是,一个员工从“青涩”到“成熟”,企业需要付出多少成本进行培训与教育的账。当企业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好不容易将员工培养成熟,终于可以指望他们“出成绩”的时候,他们的“离开”将会给企业带来多么大的“账面损失”与“潜在损失”,到底我们的老板是否认真地计算过?如果资本家真的是“自私”的,那么让自己的企业成为他人,尤其是自己的竞争对手的“人才培养与输送学校”实在是傻得可以,简直可以用“大公无私”来形容。第8节:别拿自个当“省委书记”第五篇 别拿自个当“省委书记”民营企业

27、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就是“务实”。任何一种形式的“官僚主义”都是荒谬可笑的。都知道民营企业是以“做事”为本、“赚钱”为本的。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对于一介民营企业而言,一切事物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两个字:务实。任何与“务实”无关的东西,都应该扬弃。但在现实世界中,搞混了这一点的民营企业真是何其多也!不知是小时候电视看得太多,还是从前“计划经济”时留下的“遗毒”太深,现在的很多民营企业的管理者看上去几乎与“省委书记”无二,十分有“领导派头”,说话必打官腔,言必谈“开会”。诚然,“开会”是在任何一种组织中落实“管理”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不可或缺。但如果事物仅仅停留在“会”开了没有,而不是“事儿”办了没有的程度的

28、话,那么“会议”本身就仅仅流于了形式,成了为“开会”而“开的会”,“开会”这件事儿就会成为一种在民营企业中极为可笑的“官僚主义”的典型象征(尽管在事业机关中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但人家那是吃的“皇粮”,有国家养着呢,而你是民企,你的“食儿”得自个儿“挣”,千万别搞错了角色)。第9节:当然,也许每个人都幻想着自己拥有一个“梦幻般的团队”,做事儿刷刷刷,利索得不行遇到问题赶紧开会,会开完了弟兄们立马儿行动,齐心协力,三下五除二就把事儿漂亮地办了,根本不需要你操心多爽!这种执行力不是盖的!问题是,你是否拥有这样的“梦之队”?恐怕绝大部分时候让你郁闷甚至痛苦的事儿是甭管你开了多少会,基本上说的都是“重复

29、”的话,讲的都是“重复”的事儿意味着你的“会”开得极没效率,开了也等于白开,因为什么事儿都没解决,什么事儿都没办成。也就是说,你这就叫为了“开会”而“开的会”,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典型的“官僚主义”甭管事儿干没干成,反正“会”我开了,“事儿”我布置了(意味着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没干成是“他们”的事儿,和“我”无关。现在问题来了,你虽说可以这么理解这件事儿,但就像我前面说的一样,你毕竟不是“国家队”,有国家养着,你是民企,得“自食其力”,如果企业垮了,你也就没饭吃了。没人给你“包底儿”,你的“底儿”得自个儿“包”。事情就这么简单。归根结底,“开会”是为了“解决”事儿,“解决”不了任何“事儿”的

30、会不如不开,或至少应该少开。那不开会的话,怎么解决问题呢?很简单,有些事儿“一对一”地做效果更好,且更结实。因为“开会”,说白了就是“把大伙儿招到一起商量一件事儿”。这种形式重不重要?实话实说,重要。但走了形式主义的话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很多事儿可以不用“把大伙儿招到一起商量”的话尽量不要这样做。因为如果你这样做了,就等于给了很多人“滥竽充数”的机会表面上也事儿事儿地往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实际上脑子里根本就什么都没听进去。所以,很多时候,与其“大家伙儿一块儿说”,不如“一对一”地说来得“实在”。这样做表面上看似乎效率不高,但“结果”却很结实也很真实,一点一点地积累这种真实而结实的结果,最终你会收

31、到你想要的成效。总比你开了一万多个会,事情还在原地儿“纹丝未动”强得多。“开会”就好比“一刀切”的办法,表面上看是你想来个“一举搞定”的“大动作”,而实际上其效果往往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易碎而不堪一击。退一万步讲,就算是它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也往往不具备“可持续性”,就是说成果很“脆弱”,不“结实”。而“一对一”、“人盯人”的方法就好比“挖墙脚、掺沙子”的“游击战法”,灵活机动。虽说每次的成果都极为“微小”,但却很“结实”、也很“真实”,这样的“微小成果”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话,你最终会拥有一棵真正的“参天大树”的。这就是经典的“积小胜为大胜”的道理,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别总和自己较劲儿,老想

32、做“大事儿”,“一口吃个大胖子”。实际上我们都是“凡人”,都习惯于做“小事儿”。但你要相信,一百件小事儿总能凑成一件“大事儿”的。做你习惯而擅长做的事儿吧,别总是异想天开,当自个儿是个“省委书记”。第10节:“这事儿我已经交代了”第六篇 “这事儿我已经交代了”记住,我们的管理者不是国家干部,凡事只要“交代”下去就算完事儿。对“执行”的推进与落实是你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的企业管理者都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碰到这样一件经典的“头痛事儿”你安排给下属做的事情好几天都没有反应。当你把这位下属叫来询问的时候,他(她)会颇为理直气壮(或时而带点委屈)地说“这事儿不怪我,我已经把这件事儿交代给下边的人做了”。言

33、外之意,他(她)只能做一个“传话筒”,把“话”“传出去”就算完事儿,至于说底下的人做没做到,那是他们的责任,与自己无关。中国人称这种现象为“大懒儿支小懒儿”。每个人都指望着“别人”去做事,自己只负责“发号施令”就行。诚然,在企业管理当中,“层级管理”很重要。只要企业组织架构中所有层级的员工都能够哪怕“按部就班”地担负起各自的职责来,事情就可以得到有效地推进。但是,这种理想的“各尽其责”的局面在我们中国的很多企业中,尤其是很多民营企业中往往很难真正实现。因此,这种“大懒儿支小懒儿”的做事习惯往往会导致很多事情都是在众人的“嘴上”打转儿,根本得不到切实的落实这一低效率的现象。每个人都在“说”,但是

34、没有人会去“做”。我在上文中颇为“刻薄”地批判了民营企业中的“官僚主义”现象。对于一个民营企业来说,“做事”才是最高指导原则,是一切企业价值的最终体现,而“摆谱”则没有任何意义。无论你是什么经理,这个“总”那个“总”,只要你是民营企业的“干部”,不“做事”就没饭吃。第11节:但是,我们的很多管理者也许会“有话说”我并不是想摆“官架子”。我也很忙啊!有一大堆事情做。而且,我也不可能凡事“事必躬亲”,那要底下的人干嘛啊?说的很对。我并不反对“支派人”做事,相反,我一贯认为真正聪明、能干的管理者应该尽量减少“事必躬亲”的机会,一定要敢于并善于“支派”别人做事。说得极端一点,那些过于兢兢业业,凡事必亲

35、力亲为的管理者往往是“二、三流”的管理者,他们的过分敬业与“亲力亲为”与其说是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不如说是起到了“剥夺手下人的责任感、敬业机会与表演舞台”的反作用。真正好的管理者绝不应该做那种“让别人(手下人)闲下来,累死自己”的傻瓜,一定要做到“累死别人,让自己闲下来”才行。当然,这个“闲下来”不是说鼓励我们的管理者“偷懒”,恰恰相反,因为把手下人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做到这点本身就是一个管理者管理手腕强大的一个生动表现。记住,“让别人做事”的人才是管理者,“自己做事”的人只能是普通员工),自己才会有闲下来的机会,而利用这宝贵的“闲暇时间”,管理者需要去做一件更为重要的事

36、儿监督那些你“交代”下去的事儿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再重新捋一遍思路。管理者要善于“支派”别人去做事,从而让自己相对地“闲下来”,这样才会有充分的时间与精力去监督自己“交代”下去的事儿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否则,不但自个儿累个半死,交代下去的事儿也一件没落实,最后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白忙活”的结果。记住,你只是民营企业的“干部”,不是政府机关的“高官达人”。“务实”与“做事”才是你能够生存的唯一基础。“这事儿我已经交代下去了”这种“官腔”还是少一些为妙。第12节:世上没有“长了腿”的政策第七篇 世上没有“长了腿”的政策任何一种制度与政策都不可能“只要被制定出来就会自己保证自己的执行”。

37、所以,只负责把政策“制定”出来就“万事大吉”不是管理者尽职尽责的表现。只有推进“执行”才是“硬道理”。民营企业的管理者中有一个通病对于各种“制度”与“政策”,他们是只管“制定”,不管“执行”。仿佛这些制度与政策都自己“长了腿”一样,只要被“制定”出来,就能自个儿保证自个儿的“执行”似的。在我的公司里,每个月都要为销售部门制定“提成政策”。就是说为了激励员工向企业希望的业务发展方向上努力,企业需要经常灵活地调整“提成政策”,将企业的“战术意图”如实地反映在政策中,通过政策大力引导销售人员的销售行为与努力方向。但有意思的是,回回费了半天劲儿才制定出来的“政策”,销售经理只是在月初的例会上简单宣布一

38、下,然后就贴到“告示板”上“万事大吉”。所以每个月的政策都会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对业务的指导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仅仅沦为了销售人员月底拿来估算当月收入的一个“参考工具”而已。无独有偶,我还发现,无论是哪个层级的领导召集的会议,基本上一散会就“完事儿”。会上讨论的内容,制定的政策与制度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所以回回开会都说“相同的事儿”,相同的文件发了一大堆,但是“事情”还是在原地“纹丝不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出于一个相同的原因执行力太差。或者再“上纲上线”一点儿,也许还因为在我们的某些管理者的头脑里还残留着较为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我只负责“说事”,“做事”是别人的事儿。如果我们的管理者都这

39、么想,也就只有指望我们的制度与政策都能“长出腿”来,自己保证自己的落实了。就拿上边关于销售部门“提成政策”的例子来说,作为部门管理者,不能“宣布”完了就算了事。员工是否都做到了真正的理解,有没有疑问,在日常工作中到底执行的怎样,有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等等,都需要我们的管理者去关注、监督,甚至于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协助。而不能当个“甩手掌柜的”,把事情“推”出去完事儿。同样的道理,每一次会议讨论的问题,出台的决议与制度是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谁去负责落实,什么时间落实,落实不了怎么办等等问题,即我们通常所说的PDCA管理方式一定要有个强有力的推动者,而且是“一插到底”式的推动。否则,开多少会也是白

40、搭,大家凑到一起浪费唾沫星子而已。记住,世界上没有“长了腿”的政策与制度,甭管是多小的事儿,都得靠“人力”去推动,去解决。与其把那么多时间浪费在“制定政策”与“开会”上,不如省点时间扎扎实实地“落实”几件事儿来得实惠。第13节:“句号”式管理与“逗号“式管理第八篇 “句号”式管理与“逗号“式管理“画句号”式的管理可以让企业拥有坚固无比的“地基”,所有的政策与制度都能“修成正果”;而“画逗号”式的管理则会让企业像建在沙滩上的大厦一样,随时有可能坍塌。我们在做事情时,一定要养成一个“刨根问底儿”的习惯,就是说,要养成一个“画句号”式的做事风格。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到底又有几件事儿是扎扎实实地以“画

41、上句号”结束的呢?恐怕99%的人在99%的情况下都在自觉不自觉中周而复始地画着“逗号儿”,并任凭这些“逗号”们不停地折磨着自己的神经,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乃至于生命吧?以下就是几种典型的“画逗号”的方式及其后果。1.本来是想着一门心思做某件事儿来着,但做着做着别的事儿又来了,只好把这件事儿放下,又去干那件事儿。结果干着干着也就把这件事儿忘了这是典型的“狗熊掰棒子”式的方式,结果就是辛辛苦苦忙活半天,都瞎忙活了。自己都犯晕,不知道都忙了点什么,是为“忙乱”。2.压根就没想着好好办这件事儿,草草画个“逗号”了事。别人问起,就胡乱找个借口搪塞过去这种人一辈子都会在“逗号”中度过的,因此一辈子都干不成几件

42、“完整”的事儿,整个儿是“废人”一个。3.本来是想一门心思干成一件事儿的,但是中间遇到了挫折(阻碍或干扰)而露了怯,只好中途放弃掉了这种人也并不比上两种人强。充其量也仅仅是个“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难成大器。但不管是哪种情况,频繁“画逗号”的结果是既有“喜剧色彩”又有“悲剧色彩”。“喜剧色彩”说的是往往天天“画逗号”的人会有一种苦闷,很多事儿总是“绕了一大圈儿又回到原点”明明努力过很多次,费了半天劲儿,怎么还是那样儿,一点儿都没起色? “悲剧色彩”说的是往往这种人办事并不一定“偷懒儿”,甚至有可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主儿,可到头来却“两手空空”,落得个“有苦劳没功劳”的下场,令人唏嘘不已

43、。所以,你干的事儿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干完”。就是说,要把那件事儿干到“最终结果”出来那一刻才能停止,是为“画句号”式的工作方式。我们宁可少干几件事儿,但只要干就干到“画上句号”为止,捞不着“苦劳”,捞个“功劳”才是聪明人。反之,只要你扎扎实实地积累你的“句号”,就算你的做事速度比那些一分钟就能画上十个“逗号”的人慢得多,时间长了,你的收获也会远远超过他的。“乌龟与兔子赛跑”的故事总比“狗熊掰棒子”的故事好听。实际上,“句号”,也就是我称之为“凡事彻底”的原则,对于一家企业而言,就好像是一座建筑物的地基。大家都拼命地多画一些“句号”,这个企业的“地基”就会很坚固、很扎实,所有的政策、制度都能

44、“开花结果”。反之,一个大家都拼命“画逗号”的企业,它的地基是不稳固的,就好像把楼房建到了“沙滩”上,整天都摇摇晃晃,没准儿哪天就会崩塌。这样的企业,所有的政策、制度都将不可避免地流于形式,形同虚设。有意识地多画一些句号吧!宁可把其他的一些事儿耽误了。第14节:“老东西”与“好东西”(1)第九篇 “老东西”与“好东西”请经常翻出那些“老东西”来看看,因为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好东西”,我们实在犯不着把曾经做过的事情再做N遍,而毫无结果,那简直是对自己的犯罪。某天难得有时间把沉睡在电脑里的“老古董”们(厂家的文件、公司的各项制度、管理方法、友店的经验介绍、专家来店指导时的文件等等等等)一一翻出来细

45、细“温习”了一遍,实在是感慨万千!令人嗟叹、唏嘘不止的有两点:一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在实际工作中基本上都流于了形式。很多东西从开始到现在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而已,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更妄谈“开花结果”了;二是绝大部分“老东西”实际上并不“坏”,恰恰相反,很多都是“好东西”,甚至是你会在很多时候“满处找都找不到的”,能够解决你很多“燃眉之急”的棘手问题的“灵丹妙药”。可是它们却偏偏沉睡在你的电脑中,并且上边布满了蜘蛛网。举个例子,有一次一位员工给我提了一个建议:他们那个部门的员工工作状态混乱,应该制定一套完整的流程进行规范。这个意见乍听很对,因为那些员工确实工作状态混乱、效率低下,这是事实

46、。但仔细一想又怒从心生那个部门的流程还少吗?实际上简直是堆积如山啊!一个员工连最起码的东西都做不到,还妄谈什么高效的流程?很明显,这已经不是一个“流程”的“制定”或“改进”问题,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执行”问题。只要“执行”得好,多“笨”的流程都能带来“生产力”!反之亦然,“执行”得不好,多“漂亮”的流程都白搭。有的时候对人性的复杂性真的是看不透。就好像你明明有很多好看的衣服藏在了衣柜中,却偏偏经常找不到合适的衣服出门,只好临时再买件儿新的,或者干脆稀里糊涂地凑合一下就出了门,可回家后偶尔翻开衣柜一看,发现大量好衣服挂在那里,上面已经布满了虫咬的洞而让你懊悔不已一样。第15节:“老东西”与“好东西”(2)我们往往为了解决一个难题而想出了很多好办法,却偏偏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从而只能把这些好办法“封存”起来,并逐渐遗忘。下一次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再想相同(或相似)的办法,然后再“封存”、再“遗忘”。周而复始,脑细胞死了无数,却什么都没弄成,真是愧对自己那数不清的,冤死的脑细胞啊! 为了解决这个大难题,看来只有两个办法:一是彻底贯彻“画句号式”管理。甭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想出了一个好主意(好主意的“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