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锚”艺术与高效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锚”艺术与高效课堂.doc(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沉锚”艺术与高效课堂.精品文档.“沉锚”艺术与高效课堂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秦蔷云关键词: 沉锚效应 高效课堂内容提要: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巧妙地、慎重地向学生发出有效的教育教学信息,艺术地让“沉锚效应”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得到积极的利用,那么就能鞭策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主动挖掘潜力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高质量、低消耗的高效课堂教学目标。很多人可能都听过这样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小明的妈妈有三个孩子,大儿子叫大毛,二儿子叫二毛,三儿子叫什么?脱口而出的答案往往是“三毛”,而不是小明。这种现象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沉锚效应”
2、。“沉锚效应”与成语“先入为主”有相近的意思,它是一种心理效应,意指任何人对事物的认识都有第一次,而人的思维常常会被这第一次的认识所左右,这第一次的认识会像抛在大海里的船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某处。大脑接受的第一认识不同,作出的思维走向自然不同,因而对事件的决策也就千差万别。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沉锚效应”是人的心理效应中常见的一种既有利又有害的现象。作为教师,笔者很感兴趣的是“沉锚效应”是否可以用来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服务。为此,笔者在长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实践总结,发现如若教师能选择合适的“沉锚”时机、场合和方法,帮助学生规避“沉锚陷阱”,机智地运用这一心理效应,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
3、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在实践中笔者体会最深的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掌控“沉锚”时机,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要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知道,人在接受各种信息的时候,可能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干扰,接受到错误信息,或者在对新事物作出判断时,会受自己原有信息的影响,从而作出错误判断。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沉锚陷阱”,笔者做过这样的试验:在学习化学第九单元溶液时,为了强化溶液、溶质、溶剂概念,在让学生做练习之前和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小游戏:老师伸出1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1。老师伸出2个手指问学生,这是几?学生毫不犹豫齐答是2。老师伸出3个手指,问学
4、生1加1等于几?学生再次毫不犹豫齐答是3。这是一个很经典的“沉锚陷阱”的例子。从这个生动的例子中学生可以深切的体会到,思维不能有惯性,不能受老师3个手指的影响,应该独立思考老师问的最后一个问题是“1加1等于几”。游戏之后再开始做化学练习题:老师问食盐水中溶质是什么?学生齐答是食盐。老师又问蔗糖水中溶质是什么?学生齐答是蔗糖。老师再问泥水中溶质是什么?有学生回答是泥土。立刻就有不同的声音响起,“不对”,“被溶解的物质才是溶质”,“泥土不溶于水,它不可能是溶质”可见,由于教师合理选择了“沉锚”的时机,通过游戏先给学生深刻的第一认识,使得不少学生学会了规避“沉锚陷阱”的方法,从而可以不受第1、2问的
5、影响,独立思考回答第3问了。这样的“沉锚陷阱”练习适时地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而然会提高警惕,防止跌入“沉锚陷阱”中去,提高解题的正确率。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将原本呆板的科学理论知识传授过程趣味化,大大提高化学课堂的魅力,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强化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思维能力,达到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把握“沉锚”场合,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课堂上,教师在发挥引导者、组织者作用的过程中所运用的一个开场白、一个数字、一个微笑、一个表扬、一个批评,甚至一个眼神的传递都是教师抛向学生认识思维中的“锚”。合宜地“抛锚”往往会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例如:在
6、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老师摸摸学生的头,学生便会感到老师在提醒他注意力要集中;当学生理解概念出现困惑时,老师可以给出一些简单的,能作知识铺垫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学生便会觉得信心倍增;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惰性时,老师可以给一些声称思维容量大、难度较大的题目让学生做(实质题目的容量、难度也一般),学生的兴致会立刻被吊起来,思维也必然会随之活跃起来,学生也就会积极争取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了。如果老师让他回答了,他就会感到老师很欣赏他,同学佩服他,学习热情也会倍增。因此,老师在提问时即使问题很简单,也绝不能说:“下面有个简单问题请学生回答”。如果是这样“抛锚”,肯定没有学生愿意回答老师的提问。因为谁回答,谁笨蛋。
7、这就是不同场合抛出的“锚”,所带来的不同的“沉锚效应”。笔者在化学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在组织学生进行用稀盐酸除铁锈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对把握“沉锚”场合作了如下的对比实验:学生由于操作错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生成溶液的颜色不是黄色的而是无色的。此时大多数学生抱任务观点,见溶液呈无色就是无色吧!至于所见现象与理论猜想不一致时,一般都不能主动提出质疑,也不能思考分析为什么?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比如再做一个对比实验或将实验重做一遍或检查药品、仪器的选择是否正确或反思操作方法有没有错误此时,老师如果以命令的口吻作为“沉锚”,要求学生重新实验
8、,或要求学生解释现象和结论不一致的原因,都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课堂时间也不够。此时,如果老师换一个“沉锚”场合,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之前,根据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先给学生作一个正确的操作方法的示范,然后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生锈的铁钉放在稀盐酸中会生成什么物质;不生锈的铁钉放在稀盐酸中会生成什么物质?(2)氯化铁溶液应该是什么颜色的溶液;氯化亚铁溶液应该呈什么颜色?有了这些“沉锚”后,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学生就会在具体的探究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发现问题,主动分析问题,并有可能合理解释现象和结论不一致的原因。实验证明,教师如能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性
9、地根据场合的不同,灵活地“抛锚”,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暗示他们都是好学生、聪明者,是老师喜欢、同学佩服的学生;暗示他们只要勇敢举手发言,就是一种自我突破;暗示他们解题的思路可以更宽一些、更灵活一些;暗示他们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方能解决问题;暗示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学生就能够真真切切感到自己有能力学好化学,从而就能达到“学生每节课都有进步”的既定教学目标。三、讲究“沉锚”方式,追求课堂启而得发的教学效果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现象,教师心急火燎,用高八度的声音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而学生呢?仍然死气沉沉一点也不为老师的情绪感染,或是无从回答,或是思维不能聚集
10、,或是仅回答一些诸如对或不对、好或不好之类意义不大的问题等等,总之是启而不发。分析其原因,可能最主要的是教师课前备课不够充分,特别是未能在备课时精确分析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从而造成预设的问题不在学生知识储备的最近发展区内。其次,是上课时教师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够强,未能根据学生反映出的实际情况有层次的“抛锚”。其实,当学生启而不发时,教师可以抛出一些与预设相似而更简单的“锚”引导学生思考,或可以举一些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例子作为“沉锚”,在此基础上步步为营、层层抛“锚”,使所提问题始终在学生知识储备的最近发展区内。例如笔者在让学生完成下列题目时,采用的层次“抛锚”法。题目:“已知MgS和MgSO4的
11、混合物中含Mg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2%,求含O元素的质量分数 % ?”面对题目,学生因为S元素质量分数不知道,而感到无从下手,于是笔者根据题意,给学生抛出了以下三个有层次的“锚”:“沉锚”1:混合物中共有几种元素?“沉锚”2:从化学式中可以看出各元素原子个数关系和元素 的质量关系吗?“沉锚”3:纯净物的组成是遵循定组成定律的,Mg和S 的比值会变吗?此题在教师有层次的“沉锚”中,学生便会从乍看无从下手的题目中迅速得出正确答案。笔者认为,在有层次的“抛锚”中,最可怕的可能还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知识面不广,只会教书本知识,就事论事教学,不能从教学方法上入手。例如在中考推断专题复习中,教师们都知
12、道推断题综合性强,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元素及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为一体,几乎覆盖了课标要求的全部知识点。这就让有些教师不知道怎么复习了,往往采用了最简单的笨办法让学生下题海,通过题海战术来达到复习的目的。事实上,这种复习方式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以至于会出现学生在中考时 “做过的题目考得出,没做过的题目仍考不出”的现象。因此,只有从方法上入手的复习,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才能提高复习效率。笔者在推断题专题复习过程中,常常采用的是四层次“抛锚”法:“沉锚”1:综览全题:找出题眼(解决问题突破口)“沉锚”2:常见题眼:条件通电、点燃、加热、高温、催化剂 等 现象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 等
13、 性质氧化性、还原性、不稳性 等分析题眼的一般规律:看条件: 通电条件的一般是电解水; 高温条件的一般是碳酸钙分解 反应前后不变的物质一般是催化剂,常见的是二氧化锰看现象: 黑色固体物质可能是CuO MnO2 Fe3O4 C Fe红色固体物质可能是P2O5 Cu Fe2O3 HgO暗紫色晶体可能是KMnO4 黄色固体粉末可能是S 蓝色沉淀可能是Cu(OH)2 红褐色沉淀可能是Fe(OH)3 蓝色溶液中可能含Cu2+ 浅绿色溶液中可能含Fe2+黄色溶液中可能含Fe3+看性质: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酸的物质可能是BaSO4或AgCl 既有可燃性又有还原性的物质可能是H2(产物有水), C、CO(产物
14、有CO2) 可燃性气体可能是H2(淡蓝色火焰),CO(蓝色火焰),CH4(明亮蓝色火焰) 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可能是CO2“沉锚”3:逆推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元素种类不变)“沉锚”4:典型例题如:以下是一些常见物质间互相转化的关系图(有些反应条件已省略):已知高温下CO能与多种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和CO2。下列关系图中,A、B、X、Y均为无色气体,E、F为常见金属。问:(1)根据上图判断B的化学式为_;Y的化学式为_。(2)写出蓝色溶液与E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3)X除了与黑色固体甲、乙反应外,请再举一例说明X还能发生化合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综览全题,结合已知条件,找出通电条
15、件、黑色固体、蓝色溶液、浅绿色溶液等题眼,很快就能推出答案。用相同方法练习多个经典例题后,由于“沉锚效应”的作用,学生很快就能熟悉做推断题的规律。这样复习推断专题不仅有效帮助学生掌握了推断题的解题方法,同时又能对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系统的条线归类复习,达到刚举目张的复习效果。由此说明,教师如能讲究“沉锚”方式,精心准备,有层次地合理抛锚,便能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使学生的知识链由短变长,课堂气氛也会变得很活跃,教师所提问题的深度、难度、广度也就易于达到预设的目标,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会得以充分的体现,整个课堂就会显现出启而得发的良好局面。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讲求的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力求使所教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组织引导者的教师,合理掌控“沉锚”的时间、场合和方式,巧妙地、慎重地发出教育教学信息,艺术地让“沉锚效应”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都得到积极的利用,那么就定能鞭策不同层次学生进行自我调节,主动挖掘潜力获得发展,从而走上高质量、低消耗的高效课堂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