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打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打印.doc(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环境经济学课程论文打印.精品文档.环境问题经济学分析张文荣(浙江海洋学院 海洋科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摘要 人类在社会的经济在生产过程,需要不断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原料,通过劳动,变成人们需要的产品,在经过分配、流通和消费,满足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过程中,一部分废物又排入自然环境,参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从而导致了环境与经济问题的产生,而人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追求清洁、舒适、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由此为了更好的解决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环境保护和经济学发展的同步发展,新兴了环境经济学这一学科。环境
2、污染和保护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系统运行的基础,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而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不良影响,其实质是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调。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社会性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因此,认识环境问题经济问题,及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对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环境污染 经济学分析 环境问题一、认识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环境科学和经济之间交叉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如何估算对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包括直接物质损失、对人体健康的损
3、害和间接的对人的精神损害;如何评估环境治理的投入所产生的效益,包括直接挽救污染所造成的损失效益,和间接的社会、生态益;如何制定污染者付费的制度,确定根据排污情况的收费力度;如何制定排污指标转让的金额。对于环境经济学的环境定义,有着不同的解释。认为环境经济学所指的环境是对于“经济”而言的自然环境,“是指生物圈、大气层、岩石圈和所有的动植物群。因此我们对环境的定义包括了生命形态、能源和材料、平流层(大气的上层)和对流层(大气的底层)。这些环境的组成部分相互作用”1。认为环境经济学所研究的环境是人类环境。“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
4、然因素的综合体。2换句话说,以人类为中心,人以外的、充满着各种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质的空间、条件和状况即为人类环境”3。但是,基于各种认识,结合环境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我们认为,环境经济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对人类生活、生产、福利改善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有着直接或者间接作用的各种自然要素(包括受到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及地理空间。二、环境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亚当斯密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45678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就出现市场失灵910。所谓市场失灵,就是市场
5、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环境问题上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一)环境的公共物品属性。环境既包括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环境实物资源,也包括环境容量、生态平衡和调节、空气质量等环境质量资源。其中一些资源可以被所有人公用,一些资源被一部分人公用,还有一些资源被私人利用。这就涉及到环境的物品属性分析。经济学根据物品是够具有排他性和消费的竞争性,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私人物品是即具有排他性又具有竞争性的公共物品是既无排他性又无竞争性的物品,共有资源是具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将物品属性分析引入环境领
6、域,则可以知道以下结论。1、环境质量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像清新的空气就是最纯粹的公共物品,既无消费的竞争性和也无排他性。即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影响其他人对同一环境物品消费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一个人不论付费与否,都不能从这一环境物品的消费中被排除出去,即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使得无法、很难或不必对其进行收费,私人企业赚不到利润,市场机制就无法激励其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排放来提供清新的空气这一公共物品。在这种情况下,市场机制是失灵的,必须政府干预,由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2、环境资源的共有资源属性11。森林、地表水、野生动物等就是典型的共有资源,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由于共有资源产权不明以及不能或很难向使用
7、共有资源的人收费,即人人都可以自由取用而不负担成本,必然导致环境资源消费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滥用环境资源,肆无忌惮。用我国的草场为例,由于草场属于共有资源,任何牧民都可以随时到牧地免费使用牧草,牧民们为了从牧场上获取最大收益,竞相增加畜牧数量,结果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甚至毁灭性破坏,这就是“公地的悲剧”1213。当今社会,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与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有密切关系。(二)环境污染的外部性1、负的外部性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者污染因素排入环境,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恶化。环境问题141516其实质是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矛盾表现,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17
8、。在全竞争的市场上,生产产品的成本及其销售收益全部都归买着,而得到这种产品的收益及购买它的全部成本都属于买者。但是,大多数市场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因此,就会出现为被市场交易包括在内的额外的成本或收益,这就是所谓的“外部性”1819。济学认为,“市场之所以能有效率的运作,是因为价格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双向传递了信息。然而,有时市场价格并不反映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当一种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生产或消费活动产生不反映到市场价格中的效应是,就存在外部性。” 20外部性的主要包括:(1)当企业或个人的行为不是通过影响价格而影响另一个企业或个人环境的环境时,便有了外部性存在;(2)私人成本或收益与社会成本或收
9、益不一致。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价值规律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资源不能得到有效配置。这种非市场性的影响,对社会有利的称为正外部性,对社会不利的称为负外部性。将外部性理论引入环境领域,实质是把经济行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放到环境-经济复合系统中考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污染21222324是一种典型的负外部性,产生了不能全部反映到市场交易价格中去的额外社会成本。如上游化工厂向河流中倒入废水,使下游的水体不能用于游泳或者钓鱼。由于无须向任何人赔偿损失,从而导致外部不经济的产生。由于环境污染并不构成私人生产成本,必然出现企业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差异。这一差异被转嫁给社会和公众,外部性成本的顺利转嫁,必然导致
10、这种带有负外部效应的物品的过度供给行为,使资源配置扭曲,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社会福利损失。2、正的外部性环境保护行为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即市场主题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收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252627,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为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如果某居民植树造林改善环境,他获得的私人利益是低的,但是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最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
11、益大于私人收益。但是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若有外部性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产生是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所以,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的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三、环境政策的创新:与市场的整合国际的启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环境问题既要用足市场机制,又要依靠政府干预,但政府的干预应以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为前提,以弥补市场的功能缺陷282930。目前,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已有许多国家征收环境税,尤其是欧盟一些国家,已将环境税作为优先使用的环境政策工具。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
12、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环境资源的程度征收的一个新税种3132。它主要有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行为税和有污染的产品税两种。前者如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税;后者如含铅汽油税、含氯氟化碳产品税。发达国家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环境税是燃料环境税,如对含铅、无铅汽油实行差别税,对含硫、含碳燃料征收硫税、碳税等。对我国来说,应借鉴发达国家对污染大户征高额环境税的做法,大幅提高排污染收费标准,待条件成熟再逐步向环境税过渡。排污收费标准的提高和收费方法的改革,在短期内可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社会、
13、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促进企业积极开动脑筋来控制污染,降低环境成本,最终也能使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得以提高。四、更好地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综合利用资源1、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有的国家发展以节能、节材、节水、节约资本等重效益、重品种、重质量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制度;有的国家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加工、精加工的“朝阳工业”转变33,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2、重视二次资源的开发利用。很多国家提倡废物资源化,把再生资源称为“第二次物料革命”,例如,巴西、意大利每年所消耗的贵金属几乎全部来自再生,其他废旧金属的80%90%均被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为减少水资源消耗
14、,有些国家工业用水的回用率已接近100%。3、对资源内涵的认识越来越丰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从注重物质投入的外延正在向注重资源内涵扩大的方向转变。如回收利用垃圾也能创造新的价值。(二)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中,以减少对人类的环境的风险性343536373839。又可理解为: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很多国家为推行清洁生产,正在实施“零废物排放”工业4041,其实质是从生产过程和产品两方面理解的:一是就生产过程而言,为实现废物减量化、无量化和资源化,将生产过程中一端的废弃物排除,转为另一
15、端的原料输入的方法;或者将一个生产部门的废弃物作为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原料供应;二是对产品而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究和开发一些生态产品。生态产品也称为“绿色产品”或“环保产品”,其含义是指能够保持社会环境和对人类无害的产品。例如,德国制造世界第一种生态轮胎,日本制造的生态电池等等,可以预料,绿色产品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今后产品生成的主导方向。(三)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我过2000年经济发展目标规定:“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改善发展的质量。”将经济发展区分为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这是人类在发展上的一次跃进。旨在把经济发展引导到低投入、低消耗,少
16、污染、高效益的持续发展道路上来。可持续发展 424344454647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并强调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因为现代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基础的支撑,但随着环境恶化和资源耗竭,这种制成已越来越弱薄和有限。因此,越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保护,以获得长期持久的支撑能力484950。这是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我们要更好地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实现环境经济学的四个最基本的原理:双赢,环境也是生产力,状态转化,外部性内在化。 参 考 文 献1姚
17、志勇.2002.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左玉辉.2003.环境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3程福祜.1993.环境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亚当斯密.樊冰(译)2010.道德情操论.山西:山西经济出版社5聂文军.2006.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伦理得失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6李思寰.2007.从“看不见的手”到“看得见的手”J.科技和产业7孙春晨.2000.“看不见的手”与经济伦理J.道德与文明8王成兵.2002.“看不见的手”与科学的成功J.自然辩证法研究9曹文慧.2008.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论坛10文东茅.2001.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市场
18、失灵”的理论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1丁栋虹、贾砚林、丁梅芳.1999.共有财产资源产权结构的特点与利用行为J.中国环境科学12哈丁.1968.科学杂志13刘力臻、煦奇渊.2005.“公地的悲剧”与产权环保效应的分析J.经济纵横14刘静玲.2001.环境污染与控制.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5刘静玲.2001.人口、资源与环境.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6王彦辉、金旻、于澎涛.2003.我国与森林植被和水资源有关的环境问题及研究趋势J.林业科学研究17常永驻.1995.产权理论与环境保护.18孙慧丽,江华峰.2007.对环境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生态经济19张五常.2000.经济解释20魏杰.20
19、04.经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J.绿叶21程福祜等.1993.环境经济学.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2厉以宁.1995.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3哈尔范里安.1997.微观经济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4斯蒂格利茨.1997.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5鲁迪格多恩布什等.1998.宏观经济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6张开航.1993.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7甘泽广等.1987.环境经济学概念.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8李康.2000.环境政策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9穆勒.1992.理论环境经济学.北京:三联书店30张开航等.1993.环境经济学.北京:中国
20、环境科学出版社31汪劲.2000.中国环境法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32张兰生等.1992.实用环境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33沈清基.1998.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4张凯,崔兆杰.2005.清洁生产理论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35熊文强等.2002.绿色环保与清洁生产概论.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36王守兰等.2002.清洁生产理论与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37贾爱娟,靳敏.2003.国内外清洁生产评价指标综述J.陕西环境38廖健等.2005.我国对清洁生产的鼓励政策J.当代石油石化39刘慧荣等.2005.以循环经济理念促进清洁生产的实施J.前沿40龚静.2004.
21、“零排放”与生态城市J.中外建筑41鲁成秀,尚金城.2003.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础J.农业与技术42陈静生、蔡运龙、王学军.2001.人类环境系统及其可持续性.北京:商务印书馆43李慧明.1998.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44秦大河,张坤民,牛文元.2002.中国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新华出版社45曲福田.2000.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46王军.1997.可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47曾珍香,顾培亮.2000.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分析与评价.北京:科学出版社48阿马蒂亚森.2002.以自由看待发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9马茨伦达尔.2001。发展经济学的新方向当代的增长、环境与政府.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50余永定,李向阳.200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