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共4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管理心理学复习笔记-考试必背(共48页).doc(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管 理 心 理 学第一篇 总 论第一章 管理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现代管理学愈来愈认识到,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是管理的核心。管理的定义模式“人人工作”。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可分为三个层过面:管理程中的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和组织心理(是指组织整体动态变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也是管理心
2、理学教科书的逻辑架构。三、管理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1管理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具体应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区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要运用普通心理学揭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联系:普通心理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关系是基础理论与具体运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以普通心理学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特殊规律。)2管理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管理心理学研究
3、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区别:把人和机器当成一个人-机系统进行研究,使机器更好地适应人的心理生理特点,以便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机器的性能,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工程心理学研究的范畴。把人与人当成一个人-人系统进行研究,对人的心理活动进行科学分析,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预测人的行为,充分调动的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范畴。工程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机器的关系,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的关系。联系:工程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从工程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来看,必然涉及到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管理心理学也需要工程心理
4、学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予以丰富和补充。)3管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两者研究的内容密切相关,在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在企事业管理中的运用也就是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内容。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对象是群体中人们彼此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管理心理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侧面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心理因素,而组织行为学侧重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的行为因素。第二节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注:管理心理学也可称为“组织管理心理学”,它在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美国。一、管理心理学形成的理论准备:(也叫理论背景)1.心理技术学名称由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5、在1903年提出的,而对其进行研究者是美国的心理学家“闵斯脱博格”在1912出版心理学和工业生产率一书。在这本书中他论述了用“心理测验方法”选拔合格工人等问题。心理技术学的作用:心理技术学研究的基本方向是解决人适应机器的问题。这些研究已开始涉及管理心理问题,但主要是解决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最主要的因素。2.霍桑实验代表人物是“梅奥” 梅奥提出“人群关系”理论,他被称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霍桑实验进行四次实验:A:照明实验、B:福利实验、C:群体实验、D:谈话实验(它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霍桑实验的作用:(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在心理学研究的历史上,霍桑实验
6、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们处理管理问题时要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这无疑对管理心理学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梅奥因为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美国心理学界公认他为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3.群体动力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管理学家“勒温”;勒温的理论被称为“场”理论,他提出了著名的公式:B=F.(P.E)式中:B是行为、P是个人、E是环境、F是函数。 勒温的“场”理论只用于研究“个体行为”,1933年他提出了“群体动力”概念。所谓“群体动力”就是“群体活动的动向”,而研究“群体动力”就是要研究影响群体活动动向的诸要素,因为群体活动的动向同样取决于内部力场同情境力场的不相互作用。
7、“群体动力”理论的作用:“群体动力”理论对于组织管理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对于研究群体行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研究构成了现代组织管理心理学有关群体行为问题的基本内容。4.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20世纪4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发表了“人的动机理论”。人类的需要分为五类:A:生理;B:安全;C:社交;D:尊重;E:自我实现的需要。二、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1.管理心理学以学科的面貌出现大约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8年,美国的“黎维特”的管理心理学出版,意味着管理心理学作为学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2.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迅速发展表现在: 机构扩
8、大人员增加;课题扩大、深入;在研究方法上有很大发展;研究方向趋于综合化;管理心理学对管理理论和实践作出了重要贡献;管理心理学对美国的社会福利作出贡献。3.近20年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已取得下列成就: 建立了学术组织与教学的研究;翻译和编写了一批管理学著作;各学院开设了管理心理学课程;培养出了一批专业人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工作。总体看来,我国的管理心理学研究还处在初期阶段,带有探索性质。第三节 管理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联系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二、管理心理学方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定义: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
9、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优点:使用方便,所得材料真实。缺点:只能消极等待有关现象的发生,难以对所得材料进行数量处理,难以确定某种行为现象的真正原因。观察法的特点: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进行的。分类:依据被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可分为“自然观察与控制观察”;依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2)实验法:定义: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优点:控制条件严格,结果精确度高。缺点:表现在实验室的人为性及对心理现象的过分简化,所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距。优点:A:研究者处于主
10、动地位;B:研究者操作比较方便;C:研究者可以反复进行验证 分类: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实验能否成功取决于以下条件:A:精巧的实验设计;B:善于使用仪器;C:整理和分析实验材料,从中得出结论。(3)调查法:定义: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关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和问卷法。 谈话法是研究者事先拟定一定的问题同被试者进行谈话,以了解其心理状态的方法。优点:简单易行,便于迅速获取资料。缺点: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谈话法:要注意以下几点:A:目的明确、问题易懂;B:讲究方式、控制进程;C:要求对谈话内容进行记录。问卷法:问卷法是运用内容明确的问卷量表,让被试者
11、根据个人情况自行选择回答,然后通过分析这些回答来研究被试者心理状态的方法。常用的有是非法、选择法和等级排列法三种。优点: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广泛的材料,且能够对结果进行数量处理。缺点:所得材料较难进行质量分析,难以把所得结论与被试者的实际行为进行比较。(4)测验法:定义: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优点: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许多人的一个或多个特点,能从数量上进行比较。缺点: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在目前所使用的测量表不够完善,信度和效度系数低。(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是对某一个体、团体和组织在较长时间连续进行观察、调查、了解,以便研究其行为变化的方法。第四节 学
12、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章 管理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第一节 管理学理论注:管理科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三个阶段。一、古典管理理论:这个阶段又分别由三种理论组成。1.早期管理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下半期,其代表有“亚当.斯密”,他的代表作是国富论;他的贡献是提出“劳动分工学说”。另一位是“大卫.李嘉图”,他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他的结论是“工资越低,利润就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就越低”。2.传统管理理论(又称经验管理)
13、这种理论的特点是,根据企业多年管理实践的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整套管理理论和方法。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巴贝奇英国数学家,他的代表作是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他的贡献是“劳动分工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另一位是艾末生他对于传统经验管理理论,所概括了管理十二原则,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到西方管理理论初具雏形的胚胎了。3.科学管理理论:它的显著的特点是“以科学技术作为建立管理理论的主要依据”,这一理论阶段的代表人物有:泰罗的代表作是科学管理原理,他的贡献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和标准化原理”、及“有差别的、刺激性的计件工资制度”。法约尔的代表作是工业原理与一般管理,他认为经营有六种职能活动,即:“技术、商业、财务
14、、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对于管理活动,他强调了五种职能:A:计划、B:组织、C:指挥、D:协调、E:控制;在这五种职能上,法约尔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韦伯的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他要求用“权责合一的等级原则”把各类成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指挥体系或阶层体系。厄威克他的八项原则是:“目标原则、相符原则、职责原则、组织级层原则、控制广度原则、专业化原则、协调原则、明确性原则”。古利克他的管理七项职能:“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古典管理理论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 代表作是国富论(1)早期管理理论 大卫.李嘉图:研究资本、工资、利润和地租 巴贝奇: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学 发
15、展了劳动与分工(2)传统管理理论 艾末生:概括了管理效率十二原则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解决如何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问题 法约尔:强调了五种职能,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3)科学管理理论韦伯:提出组织管理理论厄威克:八项原则古利克:七种职能二、行为科学理论注:这是管理理论第二个阶段,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的理论,这一时期研究的内容包括:A:人的本性和需要;B:行为动机;C:人际关系1.人际关系理论: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为行为科学理论的奠基者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条原则:工人是“社会人”,必须从社会、心理方面来鼓励工人,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中
16、并存着“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注:所谓非正式组织就是指人们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由感情因素形成的联结,它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对职工满足程度的提高激发职工的积极性,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2.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40年代)(1)人类需要理论:它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马斯洛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把人的需要按其重要性和先后次序排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五个层次。美国的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弗鲁姆提出了“期望理论”,他认为,激励因素的大小取决于某一行动成果的绩效对职工的价值以及职工认为该行动成功的可能性的程度。(2)人性管理
17、理论:它侧重研究同企业管理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Y理论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在目标和动机的支配下努力工作,就能取得成就;主张出现问题时要多从管理本身去找妨碍劳动者发挥积极性的因素。阿吉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现在企业和劳动组织把职工束缚在“不成熟”阶段,人为抑制职工的“自我表现”就会伤害人的积极因素,造成劳资双方的对立。解决的办法是:A: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B: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C:加重职工的责任;D: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3)群体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
18、题。(1)勒温提出“团体力学理论”;(2)布雷德福提出“敏感性训练”;(4)领导行为理论:它侧重研究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1)坦南鲍姆和施米特提出“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2)利克特提出的“支持关系理论”;(3)布莱克、穆顿提出的“管理方格法”。行为科学理论(1)人际关系理论:梅奥与罗特利斯伯格(社会人、非正式组织、提高职工的满意感)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A人类需要理论 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 弗鲁姆:期望价值理论麦格雷戈:X-Y理论B人性管理理论 阿吉里斯:不成熟-成熟理论(2)行为科学理论 勒温:(非正式组织人人关系)团体力学理论C群体行为理论 布雷德福:(研究人与人关系)敏感性训练坦
19、南鲍姆和施米特:领导方式连续统一体理论D领导行为理论利克特:支持关系理论布莱克和穆顿:管理方格法三、现代管理理论:(这是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三个阶段)1.社会系统学派代表人物“巴纳德”认为社会各组织由三个要素组成:A:协作的愿意;B:共同的目标;C:信息的联系;2.决策理论学派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3.系统管理学派这一学派侧重于从系统的观点来考察和管理企业,以提高生产效率。4.经验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德鲁克和戴尔”,主张注重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以此作为当代经济管理理论的基点。5.权变理论学派这一学派认为管理中不存在“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而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6.
20、管理科学学派代表人物“伯法”,管理就是运用数学手段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从而达到企业的最终目标。7.除以上学派外,还有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经营管理理论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 (2)决策理论学派:西蒙现代管理理论 (3)系统管理学派: (4)经验主义学派:德鲁克和戴尔 (5)权变理论学派: (6)管理科学学派:伯法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知识注:心理学是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心理现象: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人脑的机能,又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心理现象,即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
21、实的动态反映。二、心理过程又分为三个方面:(认识.情感.意志)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想、想像等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人对现实的态度体验,包括情绪、情感、情操心 心 意志过程:人在改造现实时不后困难,去完成任务的心理过程理 理 学 现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象 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1.认识过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感知。知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阶段。记忆。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阶段。2.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情操)
22、所谓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的体验,是对事物好恶的一种倾向。(A)由基本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爱好、快乐、嫌恶和悲哀”是基本的情感;(B)由社会需要引起的情感:如“社交、尊重、承担责任”是高级情感。情感与情绪不同于其他心理活动,它的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包含:A:自我体验;B:生理变化;C:外部表现.情感与情绪的分类 (A)按基本表现形态,可分为:A:激情;B:心境;C:热情 (B)按社会性内容,可分为:A:道德感;B:理智感;C:美感 .情感的两极性 (A)情感或情绪往往表现为肯定或否定的对立的两极性。 (B)人的情感和情绪不但与身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人的行为也有密切的关系。3、意志过
23、程.意志的一般概念:所谓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的特征:能够自觉的确立目的;自觉的能动性;对行为的调节作用;对心理的调节作用;坚持的作用;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A意志和认识的关系:离开认识过程,就不会有意志行为。意志离不开认识,也给认识以巨大的影响。B意志和情感的关系:当某种情感对人的一定行为起推动或支持作用时,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当人们在从事他所不愿做的事情时,情感也可能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行为的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第三节 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典型代表是“泰
24、罗”),X理论的基本观点:1. X理论的基本观点:“每个人都具有”:.天生懒惰、逃避责任;没有大志、不负责任;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满足安全和生理的需要;多数属于上属情况,只有少数人能鼓励自己、控制冲动。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上述人,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2.X理论的管理措施(1)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感情。(2)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3)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对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二、“社会人”的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是决定性的因素。(典型代表是“梅奥”)1.“社会人
25、”假设的基本观点:影响人的生产积极性因素,除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心理因素。生产效率的提高和降低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士气”。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会影响群体成员的行为。作为领导者要善于倾听和沟通职工的意见。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管理人员注重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应把重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管理人员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在实行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从而“提高士气”。管理人员应在职工与上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三、“自我实现人”假设1.所谓自我实现,指的是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的才能才充分表现出来,人才
26、会感到最大的满意。(典型代表是“马斯洛”)2.麦格雷戈总结了马斯洛、阿吉里斯其他人的观点提出了:“Y理论”,3.Y理论的基本观点:人都是勤奋的;控制和惩罚不是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方法;一般人不仅会接受责任,还会主动寻求责任;有高度的想象力、解决组织中问题的创造性;在现在工业条件下,一般人潜力只利用了一部分。4.Y理论的管理措施管理重点的改变;管理人员职能的改变;奖励方式的改变;管理制度的改变。四、“复杂人”假设(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的)根据“复杂人”假设,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称为“应变理论”,有人把他称为“超Y理论”。1.主要观点: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
27、动机;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会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一个人在不同部门会产生不同需要;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的管理方法。2.超Y理论的管理措施:在管理中要因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如果企业的任务清楚、分工明确,则可以较多地采取授权形式。在企业任务不明确、工作混乱的情况下,需要采用较严格的管理措施,才能使生产秩序走上正轨。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管理第三章 个性与管理第一节 个性的一般概述一、个性的概念及其特征1.个性是指一个人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个性的特征:独特性:即人的心理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整体性:个性不是一个孤立的心理特征,而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8、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倾向性:心理向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总是表现出来一定的倾向性。二、个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1.个性的形成过程:A:婴幼儿期;B:学生时期;C:社会时期;2.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先天遗传因素;家庭因素;文化传统因素;阶级和阶层因素;三、个性的理论1.特制论:就是从人的心理特征性来研究人的个性,这种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阿尔波特认为,个性必需有能够进行测定的因素。卡特尔认为,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征。艾森克认为,个性表示行为的一种组织层次,他提出个性特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描述:(1)情绪稳定神经过敏;(2)内向外向;2.社会学习论:这种理论与特质论相反,认为环境中的
29、事物通过学习成为自己行为的模式,而个人的行为对环境也有一定的影响。这种理论代表人物有:A:米勒B:达乐C:罗特D:班图拉3.心理分析论;这种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括着三个部分:“本我、自我、超我”。荣格认为,个性的发展并不取决于人本能的冲动,而是由于个人为达到自我实现的内在潜力所引导。自我又取决于两种“态度”或倾向:一种为外向;另一种是内向;由于人的不同特性划分为:A:敏感型B:感情型C:思考型D:想象型阿德勒则强调个人争取优胜意识才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内动力。4.个性类型论:代表人物是荣格和麦迪。注:麦迪认为人有四种个性结构:外向(1)高忧虑“紧
30、张、激动、情绪不稳定、爱社交、依赖”。(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热情、爱社会、依赖”。内向(1)高忧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定、害羞”。(2)低忧虑“镇静、有信心、信任人、适应、温和、冷淡、害羞”。第二节 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1.所谓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神经过程可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神经过程的三个特征:A:强度B:均衡性C:灵活性。2.气质的类型多血质。又称为“活泼型”;其特征是“活泼好动、反映迅速、喜欢与人交往”。粘液质。又称为“安静型”;其特征是“安静稳重、沉默寡言、注意力稳定”。胆汁质。又称为“兴奋型”;其特征是“直率热
31、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激动”。抑郁质,又称为“抑制型”;其特征是“孤僻胆小、行动迟缓、忍耐力较差”。二、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1.气质在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 气质类型本身无好坏的区别;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高低;气质对工作性质和效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气质的应用必需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安排特殊工作的人员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绝对性。(2)在一般的工作安排和人员优化组合时,必须注意气质要求的互补性。(3)在进行人员培训时,既要注意气质的顺应性,也要注意气质的发展性。第三节 性格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性格的概念及其特征结构1.所谓性格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习
32、惯化的行为方式。2.性格与个性是有区别的,个性反映一个人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性格则标志了这个角色的特征。3.性格与气质的区别在于:气质更多地体现神经类型基本特征的自然影响,是神经类型在行为、活动中的直接表现;而性格更多地体现了社会生活条件和环境的外来影响,是在神经类型的基础上形成的暂时联系系统。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相同的气质类型的人又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性格与气质都是人脑的机能,其共同的基础是神经类型。气质不是存在于人的性格的某种外来的东西,而是有机地包括在性格结构之中,二者共处一体,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气质影响着性格的动态方面,渲染性格特征,使性格具有独特的色彩。二、
33、性格的特征结构A:态度特征B:意志特征C:情绪特征D:理智特征1、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在对待和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方面的态度特征2、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个体在调节自己行为方式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意志特征3、 性格的情绪特征:分为四个方面(1)强度特征;(2)稳定性特征;(3)持久性特征;(4)主导心境特征4、 性格的理智特征:指人们表现在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三、性格的类型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1.性格的类型:所谓性格的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按人的心理机能分类:A:理智型B:情绪型C:意志型按人的心理活动倾向性分类:“外倾型、内倾型”。按人的独立性
34、程度分类:“顺从型、独立型”。结合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分类:(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弗洛伦斯。妮蒂雅在性格分析学的分类)A:活泼型性格B:力量型性格C:完美型性格D:和平型性格2.性格的应用必须重视的几个方面:要重视管理者自身性格的锻炼。要重视对组织成员性格的了解和把握。要重视领导班子及其组织成员的性格互补结构。要重视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良好性格的环境。 注:人格心理学家“阿尔波特”认为,健康成人的特征有六个方面:A:自我广延能力;B:与他人交往能力C: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D:具有现实性知觉;E:具有客观化的表现;F:具有一致的人生哲学。第四节 能力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一、能力的概念及其制约因素1.所谓
35、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或是指个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2.制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素质:是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的特性。教育:是人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是发展人的能力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勤奋:是一个人能力获得较快和较大提高的必由之路。兴趣:所谓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二、能力的结构、差异及其应用1.能力的结构: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能力二因素结构学说: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塞斯登提出了群因素结构学说:计算、词的流畅性、言语意义、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
36、知觉速度。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能力的“智慧结构”学说,他认为:能力是由三个变项构成的,第一个变项是操作,第二个变项是材料内容,第三个变项是成品。我国学者从三个角度对能力结构进行分类 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 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2.能力的个别差异: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的水平差异;能力低下、一般能力、才能、天才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3.能力的应用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安排工作时,注意对组织成员的能力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人尽其才”。在招聘人员时,注意职业对能力要求的发,做到“因事设岗、避免大马拉小车”。在优化组合时,注意能力的互补性,以发挥“团体的协作作用”。 注意处理好基本能力和综合
37、能力的关系,以提高培训效果。第四章 知觉与个体行为第一节 知觉的一般概述一、知觉的概念与过程1.所谓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A、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B、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在大脑产生的对这个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C、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感觉只能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3.知觉与思维的关系:A、知觉要获得一定的意义,必须依靠思维的力量;B、思维是人的心理活动最高级形式;C、知觉与思维密不可分,知觉是思维的“窗口”,为思维提供感觉信息;4.知觉的过程:有五个阶段,即:观察:即个体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观察外界的客观事物
38、。选择:即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决定知觉对象的取舍。组织:即运用思维的力量,把感觉信息与大脑中的经验组织起来,将其综合成整体的认识。解释:即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对知觉对象进行加工。反应:即个体对知觉对象的解释,最终会在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中反映出来。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包括两个部分)1.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如,响亮的声音、鲜艳的色彩、突出的标记)对象和背景的差别(如,车床加工零件时,零件是知觉的对象,而整个车床就是背景)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的组合服从如下原则:A:接近原则B:相似原则C:闭锁原则D:连续原则)2.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个性特征;
39、过去经验;知识结构;第二节 社会知觉及其效应(重点,难点)一、社会知觉的概念与分类1.社会知觉的概念所谓社会知觉实质上就是对人的知觉。“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于1947年提出并使用的。对人的知觉与对物的知觉虽然都服从知觉的一般规律,但对人的知觉有其不同于对物的知觉的特殊规律。2.社会知觉的分类对个人的知觉:即通过对别人外部特征的知觉,进而取得对他们的动机、感情、意图等认识。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而知其人”。对个人的知觉包括两个方面:(1)知觉对象的外部特征;(2)知觉的组织结构;人际知觉:即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人际交往行为是指人们在交往中相互接触和交换的言语、态
40、度和举止等。角色知觉:即指对人们所表现的角色行为的知觉。二、社会知觉效应1.第一印象效应,也称“初次印象”,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主要是获得被知觉者的表情、姿态、身体、仪表、服饰等方面的印象。、要从三个方面加以克服消极的方面:(1) 在看待别人时,要尽量避免仅仅凭第一个印象就下判断。(2) 在对待自己时,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随时地给人留下第一个良好的印象。(3) 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时,要注意克服由于第一印象的不良影响而造成的各种偏见和误解。2.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个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最典型的表现是:对
41、某人无好感,则对他的一举一动都看不顺眼;有了好感,则对其一切言谈举止都觉得顺眼。3.优先效应和近因效应:优先效应是指一个人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它与第一印象的作用是相同的。近因效应则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影响。4.定型效应又叫“刻板效应”,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对社会上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的看法。第三节 社会知觉的归因分析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一)归因的概念及其内容1.社会知觉与对物的知觉的不同之点就在于,对人的知觉总是通过他的外部表现来推测其内在的意图和动机。2.所谓归因就是根据人的外部行为特征解释和推论其原因。3.归因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心理活动的归因,即人们心理活动的产
42、生应归结为什么原因;行为的归因,即根据人的行为和外部表现,推测其对其心理活动,是社会知觉归因的主要内容;对人们未来行为的预测,根据人们过去的行为表现,预测他们以后在有关情况中会产生的行为。(二)归因的模式,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于1958年提出来,但是到了60年代才被重视。1.海德的两因归因模式:情境归因:如个体的周围环境、与个体相互作用的其他人对个体行为的强制作用、奖惩或惩罚、运气。个人倾向归因:如果判断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自身的主观条件,如性格、气质、需要、动机。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注:他指出,在对人的知觉过程中,可以把这个人的行为归结为三个方面:或者归结为知觉者本人的特点;或者
43、归结为知觉对象的特点;或者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 对象进行交往时的情景。注:归结为何种因素由以下三个标准决定:“前后的一惯性、普遍性、差异性”。3.韦纳的成败归因模式韦纳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结于四个方面的因素:A:努力B:能力C:任务难度D:机遇;以上四种因素是按“内外因、稳定性、可控制性”三维度来划分的。从内外原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从可控制性来看,努力是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情境归因(外因):如运气、任务的难易等1、 海德的两归因模式 个人倾向归因(内因):如态度,努力等知觉者本人的特点2、凯利的三度归因模式 知觉对象的特点归结为知觉者与知觉对象进行交往时所处的情境 前后的一贯性归结为以下因素 普遍性 差异性努力(内因、不稳定因素)